核心素养目标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核心素养目标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核心素养目标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核心素养目标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核心素养目标 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目标第15课《驿路梨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驿路梨花》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审美鉴赏与创造: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标题的妙处。

4.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标题的妙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助人为乐的朴实民风,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

三、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驿路梨花》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文章记叙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分两个层次,刻画了一组人物,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了解榜样人物的嘉言懿行,树立人生标杆,吸取榜样的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学生的特点,本篇文章在教学时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文章构思的精巧和人物精神的美,在感受美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我国西南边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绿色的网》等。

2.介绍背景

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小说,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驿路yì撵niǎn

麂子jǐ修葺qì

2.理解词义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竹篾:劈成薄片用来编制竹器的竹条。

麂子:一种小形的鹿,善跳跃。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屋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四、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1.课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出场的顺序是怎样的?

——课文中写的人物及其出场顺序是:“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梨花)。其中对“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课文对他们言行举止相貌进行了直接的描写,而解放军和梨花刚是通过梨花的妹妹——一位哈尼小姑娘讲述出来的,属间接描写。

2默读课文,说一说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屋有过什么故事?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明确】

故事五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茅屋。

故事四梨花姑娘很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着小茅屋。

故事三一群哈尼姑娘接着照料小茅屋。

故事二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专门运粮食,方便过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故事一“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为小茅屋屋顶加草,挖深排水沟。

3.比较记叙顺序,体会结构的精妙。

请两名同学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先后顺序复述本文的故事。你觉得哪种顺序更好,为什么?

【学生甲】按照课文顺序复述故事:

【学生乙】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复述故事:

本文先写我和老余迷路投宿小茅屋,中间插入十多年前解放军盖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以及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的故事,使文章故事紧凑,显得波澜起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由此还产生两次误会,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以及贯穿全文的悬念“谁是小屋的主人"

(二)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8)写“我们”深山行,在梨树林中发现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小茅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大山深处,梨花林里,一座不知主人的小茅屋,讲述着一个美好的故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驿路梨花》。

二、精读课文,小组合作

1.下面是对故事情节的一段概述,其中有几处和课文不符,请指出来,并改正。(老师声情并茂讲述经过压缩、改编的故事,约一分钟)

教学设想:该环节是对学生阅读力、记忆力、听力、判断力的综合检测。重在细节。同时又巧妙达到再一次巩固课文内容的目的。

(老师复述内容,学生回答)

2.整个故事是由好些个小故事构成,这些小故事是由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串联在一起的呢?

3.围绕着“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个问题,文中涉及到哪些人物?

答:“我"老余”“谣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解放军。

4.这些人物都各自为小茅屋做了什么事?请尽量用书上的词语回答。

答:a.谣族老人给小茅屋送水。b.我、老余、谣族老人修葺小茅屋,为小茅屋挖沟。c.梨花、梨花妹妹照料小茅屋。d.解放军叔叔修建小茅屋。

5.围绕着“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这个问题,文中人物先后有两次误会,你能指出来吗?

答:一次是“我”与老余误认为谣族老人是主人。一次是我们误以为哈尼小姑娘是梨花。

教学设想:以上几个连续问,紧扣记叙文的基本要素,从多个方面检测学生的速读效果。同时,老师同步完善板书。抢答和形象板书互相配合,引学生探幽揽胜。

6.同学们,神秘的小茅屋,热心的人们,悬念层叠的误会,构成了我们这个曲折离奇的故事。闹了半天,你们认为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教学设想:此题有意引起学生争论。各种异彩纷呈的回答将为后面老师画龙点睛作铺垫。

(学生讨论略)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道理。但是,解放军修建了小茅屋,部队却开走了;梨花接管了小茅屋,最后却远嫁了;哈尼小姑娘们继续照管小茅屋,但他们却不是修建者;“我"、老余、谣族老人为小茅屋添草挖沟,尽了主人之责,但“我们”却都只是匆匆过客。同学们,这些好心人之间有主次之分吗?应该说,他们都不是主人,但他们又都是主人!

7.你从小茅屋的故事联想到了什么呢?

教学设想:此问要学生自己归纳主题,从各个角度展现他们对主题的理解。这里依旧是为深入挖掘着想。

答:a.赞美助人为乐的精神。b.歌颂关心他人的品质。c.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温暖的人间……d.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鼓掌)

8.同学们,《驿路梨花》能在众多赞美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中脱颖而出,说明它定有高人之处。我们再来看,这些充满爱心的人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有老人,有青年,有儿童;有男人,有女人;有军人,有群众;有汉族,有少数民族。(师生共回答)解放军叔叔修建了小茅屋,梨花为他们精神所感动因而接下了管理之责任,梨花妹妹又在姐姐的感召下当了姐姐的接班人,在前人的启示下,“我们"开始为小茅屋服务。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梨花的妹妹也远嫁了,谣族老人也老了,“我”与老余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那么,我们的小茅屋会没人管了呢?

“不!"学生充满激情地回答。

同学们,这时候,老师想起了那充满诗意的标题“驿路梨花处处开”,你能想出一句话也是七个字,来为这篇文章点题吗?(提示:二月是个多情的季节,在春天的阳光中,我们总会想起一个人……)

答:雷锋精神代代传。

师生共同朗诵: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教学设想:这是教学中的第一个高潮。人物身份、年龄、性别的全方位分析,情节的假设性发展,扣题的对联化语句概括,力求使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想象力得到切实锻炼,从而使学生对主题的认识逐步升华。

三、再读课文,欣赏驿路梨花

阅读方法:朗读

阅读提示:“梨花"到底美在何处

(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师指导明确)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从视觉角度描写梨花的洁白、繁多,给身处困境的我们带来“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2)“一弯新月升起了……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侧面描写,将景物“梨花”与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从嗅觉和听觉写梨花和人,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用自然界梨花的香气四溢正面衬托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使梨花与人相映生辉,和谐一体。)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梨花寓意双关,将花的美和人的美好精神完美融合。“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

小结:“梨花"之美,美在景,美在人。

四、悟一种高尚的精神

1.课文想要弘扬什么精神品质?

预设:雷锋精神

总结:人物之美,美在心灵。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

2.大家都说雷锋精神要代代相传,你们真的知道雷锋是谁吗?雷锋有哪些事迹,我们为什么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雷锋,到底要学什么?

3.同学们在课下搜集了雷锋同志的光荣事迹,我请几位同学来分享。

(引导词)

60年前

随着毛泽东同志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

这个响亮的名字

像春风一样吹遍祖国大地

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回忆

他的事迹串起了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学生分享雷锋故事)

3.我们到底向雷锋同志学什么?学乐于助人,帮助陌生人买票,护送淋雨母女回家,他是人民的勤务兵;学无私奉献,身上的补丁一块接一块,遇到灾情,他冲在最前面,捐掉了所有的积蓄;学刻苦钻研,他做事学习要有钉子精神,不怕苦不怕累,要善于挤时间钻进去;学爱憎分明,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就像秋风扫落叶,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4.提问讨论:然而,总有人对雷锋善意帮助别人的举动深表怀疑,说这是“傻子”行为,是刻意“摆拍"……质疑、谣言、诋毁,不断堆加在这个青年身上。这个时代,是否已经不再需要他?如果他还活着,在质疑和坚守之间,他会选择什么?

五、课堂结语

在这个美丽的梨花林中,有这样一群美丽的人,才有了这样一次美丽的奇遇。“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同时它也盛开在人们心中,寓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种精神将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正如文章最后一句写到的“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也将得到发扬光大并一代代传承下去。愿同学们做新一代的活雷锋,因为有你,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

九、作业布置:

1.小组合作,以“公德在我心——今日梨花”为主题,分组办一期手抄报。

2.推荐阅读彭荆风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

教学反思

在对《驿路梨花》这篇文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后,我在如何扣住文本,设计课堂问题上下了一番功夫,并且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一点粗略的认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的设计问题,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而当所有疑虑都随之解决时,那种轻松、愉快、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精彩有趣的引导是学生准确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是激活思维和情感的一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