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动物传染病课件)_第1页
牛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动物传染病课件)_第2页
牛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动物传染病课件)_第3页
牛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动物传染病课件)_第4页
牛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动物传染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引起的传染病。特征为腹泻、粘膜坏死、双相热(在数日内连续出现2次发热,每次发热持续时间2-3天,两次发热最高温度和持续时间都类似,发热间期1-6日不等)、白细胞减少、病死率高。概念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又称粘膜病病毒,黄病毒科,瘟病毒属1.球型,有囊膜,直径35-55nm,单股RNA;2.可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生长;3.抵抗力一般;4.耐过牛可获得长期免疫。病原各年龄牛易感。黄牛>水牛>牦牛,犊牛发病较多;病牛为主要传染源,分泌物、排泄物含毒;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多见,也可垂直传播;全年发病,寒冷季节如冬春多发。流行病学潜伏期:7-10天急性型:少见,多见于流行初期突发,T40-42℃,双相热,在发热期白细胞明显减少,呼吸心跳加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咳嗽、流泪、流涎、流涕。粘膜充血、水肿、坏死性炎症:鼻镜、口腔粘膜糜烂、呼气恶臭;严重腹泻、水泻,含粘液、坏死片;蹄冠部皮肤糜烂、坏死、跛行。孕牛流产;病程1-2周,或有3-4周,高致死。症状潜伏期:7-10天慢性型:较多见可有微热,精神稍差;生长发育受阻,消瘦,持续或间断腹泻。鼻镜、口腔、齿跟糜烂;蹄冠、蹄叶皮肤糜烂,跛行;皮肤鳞屑状,孕牛流产;病程2-6月甚至1年,或有恶化死。症状潜伏期:7-10天隐性感染:老疫区比例高;多无症状、孕牛可导致流产;或产畸胎,小脑发育不全。症状整个消化道粘膜病变较典型,粘膜坏死性炎症、充血、出血、糜烂,鼻镜腔干裂,表皮脱落。(急性病例明显)蹄间和蹄冠部皮肤糜烂、溃疡。特征性病变为食管粘膜有纵行排列的小糜烂斑。消化管淋巴结水肿。先天感染的犊牛常见小脑发育不全,脑侧室积水病理变化诊断临床诊断:流行特点,急性病例症状病变可初诊。类症区别:口蹄疫,牛瘟等。实验室确诊:病原分离鉴定,血清中和试验。防治加强检疫,防止病原引入。发现病例及时隔离、诊断、淘汰、消毒;尸体、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传染源。免疫预防:使用牛粘膜病弱毒苗和灭活苗接种,增强免疫力。但弱毒苗不稳定;也有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成功的例子。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牛恶性卡他热

牛恶性卡他热是由恶性卡他热病毒引起的牛等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特征为持续性高热,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发生卡他性纤维素性炎症,并伴有角膜混浊,神经症状,淋巴结肿大。

本病散发于世界各地,但具有很高死亡率。该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也将其列入二类动物疫病。概述本病病原为牛恶性卡他热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恶性卡他热病毒属。核酸类型为DNA,有囊膜。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牛的血液、脑、脾等组织中。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不能抵抗冷冻及干燥。血液中的病毒在室温下24h失去毒力,因而病毒较难保存。较好保存方法是将枸橼酸盐脱纤的含毒血液保存在5℃环境中。常用消毒药都能迅速将其杀死。病原易感动物:本病主要发生于1~4岁的黄牛和水牛,绵羊和鹿也可感染,但症状不易观察或无症状,成为病毒携带者。传染源:带毒绵羊是本病的传染源,许多工作者早就注意到,发病牛多与绵羊有接触。一般认为健牛与病牛直接接触并不感染。传播途径:本病自然感染的方式目前尚不清楚,但认为有与吸血昆虫、胎盘及带毒绵羊接触时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流行特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冬季和早春,多呈散发,有时呈地方流行性。多数地区发病率较低,而病死率可高达60%~90%。流行病学潜伏期长短差别很大,一般为4~20周,最常见的为28~60d。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最急性型、头眼型、肠型和皮肤型。以上各型可混合出现,但头眼型最多见。症状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1~42℃,稽留不退,精神沉郁,食欲和反刍减少或停止,但饮欲增加。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热,呼吸及心跳加快。有时出现急性胃肠炎症状。症状2.头眼型

本型多见,其症状为本病的典型症状,体温升高达41~42℃;双眼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潮红,流出黄褐色脓性及纤维素性分泌物,继而发展为角膜炎和角膜混浊,甚至溃疡穿孔;口腔粘膜潮红、糜烂或溃疡,覆盖黄色假膜,流涎;鼻腔粘膜充血、鼻腔流出的分泌物为粘稠脓样,有时形成黄色长线状物直垂于地面,如分泌物凝固阻塞鼻孔而引起呼吸困难;脑和脑膜发炎,病牛兴奋不安,高声哞叫,磨牙,冲撞,肌肉震颤等神经症状;体表淋巴结肿大。病程1~2周,多数以死亡而告终。症状3.肠型以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高热稽留,严重腹泻,粪便如水样,恶臭,内含有坏死组织和血液。皮肤型体温升高,皮肤出现丘疹、水疱,关节显著肿胀,淋巴结肿大。症状牛羚感染后症状不易察觉病畜鼻腔可见大量的脓性黏性分泌物症状鼻咽部有大量的黏性脓性分泌物虹膜睫状体炎和进行性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和进行性角膜炎可能在8h内变得完全不透明趾间溃疡糜烂鼻甲骨黏膜出血、坏死舌糜烂症状硬腭糜烂真胃黏膜和肠黏膜出血性炎症有部分形成溃疡小肠糜烂和出血病理变化依临床症状而异。除上述眼、鼻、口和皮肤病变外,全身淋巴结肿胀和出血;胃肠粘膜充血出血;脑膜充血,有时可见出血。脾肿大,心肌变性,心外膜有点状出血。病理变化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分离培养鉴定、动物试验和血清学诊断等。注意与牛巴氏杆菌病、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等的区别。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禁止牛和羊的接触。发病时应及时隔离,消毒,对症治疗。治疗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氯化钙、强心剂和葡萄糖生理盐水等。小反刍兽疫概况概念小反刍兽疫(PPR)又名小反刍兽假牛瘟、小反刍兽瘟疫、山羊瘟疫、传染性脓疱状胃炎、胃肠炎-肺炎综合症等,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以山羊和绵羊为主),以突然发热、眼口鼻排出分泌物、口炎、腹泻、肺炎和死亡为特征。OIE将其列为A类疫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是《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2020年)》明确规定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PPRV属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olivirus)成员。与牛瘟病毒(RPV)、犬瘟热病毒(CDV)、海豹瘟病毒(PDV)同为一个属。病原学分类病毒有囊膜,呈粗糙的球形或椭圆形,病毒颗粒较牛瘟病毒大,直径为130-390nm,具有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基因组。病毒囊膜上有8-15nm纤突,纤突具有神经氨酸酶和血凝素活性。病原学形态特性PPRV只有1个血清型,但从核酸水平上可分为有4个群,其中Ⅰ、Ⅱ、Ⅲ基因群主要分布于非洲,Ⅳ群主要在亚洲(包括我国在内)。血清型PPR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在体外存活时间不长,对乙醚、氯仿、苯酚、2%NaOH等敏感;另外,常用的消毒药均有消毒效果。70℃以上病毒迅速灭活。4℃下,pH7.2-7.9时病毒稳定,但如pH高于9.6或低于5.6时,病毒迅速灭活。在冷藏或冷冻组织中能存活较长时间。病原学抵抗力病毒可在绵阳肾、胎羊及新生羊的睾丸细胞、Vero细胞上增值培养,一般在接种后6-15天产生细胞病变(CPE),形成合胞体,其特点是出现多核巨细胞。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培养易感动物山羊和绵羊是本病唯一的自然宿主,山羊高度易感(欧洲品系易感性更高),绵阳次之,羔羊比成年羊易感。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动物。病畜的分泌物(眼、鼻、口腔等)、排泄物(尿液、粪便等)、组织、血液以及被其污染的草料、用具和饮水等均含有病毒。流行病学传播途径本病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羊-羊)、间接接触传染(共同水源、共同圈舍、共同牧场、水料污染)或呼吸道飞沫传染。此外,还可通过精液、乳汁和胚胎感染。流行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多雨和干燥寒冷季节多发;发病率100%,死亡率20-90%不等,而严重爆发时死亡率可达100%。在发病疫点,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多,常以零散疫点的形式发生,在某些年份呈爆发流行之后,则有一个5-6年的缓和期。流行病学感染动物临床症状与牛瘟病牛相似,常呈急性发作;山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一般较轻微;以发热、眼鼻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口炎、腹泻、肺炎和死亡为特征。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临床症状潜伏期3-4天,表现为突然发热,体温可达40-41℃,持续3-5d,患病动物精神沉郁、感觉迟钝、食欲减退或废绝、眼结膜潮红、鼻镜干燥、被毛逆立。口、鼻、眼分泌物严重增加,并由浆液性转为黏液脓性。口腔粘膜多处出现溃疡、坏死、糜烂;支气管肺炎,出现咳嗽现象。严重腹泻,伴有难闻的恶臭气味,有时出现出血性腹泻,严重脱水致衰竭死亡。发病后期会出现鼻口周围、嘴唇外侧的皮肤形成小的结痂损伤。死亡率20%-90%不等,幼畜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都高于成年畜。临床症状急性型(最常见)临床症状眼、鼻、口分泌物临床症状结膜炎眼结膜潮红,充血腹泻临床症状口腔组织糜烂或溃疡口腔坏死、糜烂口腔溃疡临床症状口腔有干酪样分泌物唇部有结节样病变口唇发泡坏死结痂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是肺炎和出血性肠炎口腔和鼻腔黏膜多处出现坏死、糜烂;咽喉和食道有条状糜烂。皱胃病变部位常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红色、出血。大肠尤其在结肠、盲肠结合处呈特征性线状出血或斑马样条纹的外观病变。支气管和肺脏出现干酪样病灶,肺脏表面、支气管粘膜等有出血点,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脾有坏死性病变,充血、轻度肿大;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病理变化舌面糜烂肺炎肠粘膜条状出血消化道条状出血诊断方法OIE规定的标准检测方法是竞争ELISA和PCR方法。国内现建立的方法有ELISA、PCR、荧光RT-PCR方法。流行病学特征:山羊或绵羊发病而接触的牛不发病,传染和死亡主要发生在青年羊。临床症状:高热、分泌物、口炎、呼吸困难、腹泻、死亡等症状。病理变化:口腔糜烂、肺炎、肠系膜条状出血。初步诊断: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初步诊断。诊断方法确诊:通过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确诊。1.病原学检测样品:鼻腔分泌物,肺脏,淋巴结,肾脏,脾脏,肝脏等病变组织。方法:病毒分离鉴定、ELISA、PCR、荧光RT-PCR等。诊断方法2.血清学检测样品:血清方法: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竞争ELISA、间接ELISA等。3.鉴别诊断需与口蹄疫、蓝舌病、羊痘等病作鉴别诊断。疫苗与免疫灭活苗:用感染山羊的病理组织制备同源的PPR灭活苗,其有效期在4℃可保存1年,免疫山羊血清抗体可持续8个月。弱毒疫苗:在80年代末,一株PPRV成功地在Vero细胞中被弱化,由此开发的疫苗目前被广泛使用。目前弱化的毒株是Nigeria75/1,具有较强的免疫保护力。基因工程苗:Nigeria75/1弱毒苗虽具有很强的保护力,但存在无法区分野毒感染的缺点,为此,目光转向了基因工程苗,目前研究的热点是与羊痘病毒重组的二价疫苗。防控措施高度重视。加强疫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排查和疫情监视。强化监督管理。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发现可疑疫情,第一时间采样送检,按照相应的规定,迅速上报,依法处置。发生疫情或监测到阳性动物时,按照一类动物疫病处置方式以及“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严格封锁、扑杀、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以及疫源追踪调查和处理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按照要求,对疫区或受威胁区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全免之后,还要对羔羊严格补免。蓝舌病本病是由媒介昆虫——库蠓传播的,反刍动物的一种病毒性疾病。特征表现为发热、消瘦、口腔损伤、跛行。主要发生于绵羊,以羔羊损失为重。我国于1979年在云南首次确定绵羊蓝舌病。本病是当前重点防制而难防制的传染病,其原因是: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情重、死亡率高。牛、山羊和野生动物广泛存在隐性感染和带毒、BTV有24个血清型、无交互免疫力。概述属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70-80nm双股RNA,双层蛋白质外膜。病毒抵抗力强。羊肾、牛肾Cell和BHK-21都能培养增殖能形成CPE。有2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病原传染源:病羊、牛。传播途径:库蠓叮咬。易患动物:绵羊易感、不分年龄品种,以1岁左右的绵羊最易患。牛和山羊易感性较低,鹿和羚羊也易感。严格季节性:夏季和早秋,特别是低洼地区。对本病来说,牛是宿主,库蠓是传播媒介,而绵羊是临诊表现最严重的动物。流行病学潜伏期:3-8天。绵羊:T,40.5-41.5,稽留5-6天。MBC下降。厌食、萎顿、体重下降。许多病羊口唇、舌、咽、胸垂水肿、口腔粘膜发绀、呈青紫色。齿龈、舌唇边缘及嘴有糜烂。还可能出现流泪,肺水肿,偶尔腹泻。多数病例由于发现蹄叶炎而跛行。牛、山羊和其它反刍动物:多为隐性感染,但也可发病,症状与绵羊相似,但较轻。临床症状临床症状面部无毛区皮肤充血口腔和舌部黏膜发绀吻突部和鼻周围充血、出血和糜烂急性蓝舌病:冠状带和邻近的蹄部充血和瘀点形成上唇黏膜皮肤结合部的出血和糜烂

口腔粘膜和舌部青紫、水肿和糜烂,肌肉水肿和出血。许多浆膜出血,瘤胃,真胃粘膜坏死和溃疡。皮肤常充血,可能发生向限性坏死。有时有蹄叶炎变化。病理变化病理变化食道沟和部分瓣胃褶皱黏膜坏死从肺动脉内侧所见的出血诊断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如发热、WBC↓,口和唇的肿胀糜烂,跛行及季节可作出临床诊断。确诊:病毒分离:病料(早期WBC唇、脾、淋巴结)→鸡胚或BHK-21→鉴定(种:补结,琼扩;型:分型血清作中和试验)。诊断血清学试验:琼扩:最常用补结: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感染血或脏器,荧光抗体染色,检出群物异性病抗原。核酸探针:防治防止本病传入: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牛羊、并进行严格检疫。加强冻精管理。原来无病地区,一旦传入本病,应扑杀病畜及阳性动物。以后定期检疫,发现阳性动物应进行扑杀。流行地区,每年定期接种疫苗。有鸡胚化弱毒苗和牛胎肾致弱的组织苗,免疫力好,可达一年。羊痘概念绵羊痘(sheeppox,SP)又名绵羊天花(variolaovina),是绵羊痘病毒(sheeppoxvirus,SPV)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呈流行性。它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的传染病。它的特征是在全身皮肤、有时也在粘膜上出现典型的痘疹,病羊发热并有较高的死亡率。概述大多数绵羊生产国均有流行。该病的死亡率很高,羔羊的发病致死率甚至高达100%,妊娠母羊常发生流产,多数羊在发生严重的羊痘以后即丧失生产力,使养羊业遭受巨大的损失。病毒形态:呈椭圆形,其大小为115nm×194nm。抵抗力: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培养:SPV可在绵羊、山羊、犊牛等的睾丸细胞和肾细胞培养物以及BHK21细胞系培养物中生长繁殖。病原特性:该病毒是一种亲上皮性的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羊的皮肤、黏膜的丘疹、脓疮及痂皮内。鼻黏膜分泌物也含有病毒,发病初期血液中也有病毒存在。病原SPV属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

羊痘最初是由个别羊发病,以后逐渐蔓延全群。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病毒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机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和外寄生虫等都可成为传播的媒介。在自然情况下,绵羊痘发生于绵羊,不能传染给山羊或其它家畜。流行病学细毛羊较粗毛羊有更高的易感性;羔羊较老龄羊敏感。流行病学易感性冬末春初流行;但是气候严寒、雨雪、霜冻、枯草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有助于本病的发生和加重病情。季节性潜伏期平均为6-8天。病羊体温升高到41-42℃,食欲减少,精神不振,结膜潮红,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呼吸和脉搏增速。症状发痘期:约经1-4天后发痘。痘疹多发生于皮肤少毛部分,如腿周围、唇、鼻、颊、四肢和尾内侧、阴唇、乳房、阴囊和包皮上。开始为红斑,1-2天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随后丘疹逐渐增大,变成灰白色或淡红色,半球状的隆起结节。结节在几天之内变成水疱。在此期间体温稍微下降。症状结痂期(痊愈期):如果无继发感染则在几天内干燥变成棕色或者黑褐色痂块,好像生锈的铁钉钉在皮肤上一样。痂块脱落遗留一个红斑,后颜色逐渐变淡。顿挫型羊痘:常呈良性经过。通常不发烧,痘疹停止在丘疹期,呈硬结状,不形成水疱和脓疱,俗称“石痘”。在初次感染的群体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但在地方性流行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则很低。在症状严重时,也可能出现其他几种非典型的恶性经过,一般分为以下几种:症状融合痘(臭痘):痘疹密集,覆盖在大部分的皮肤上,痘疹相互融合成为一片,以后出现同样大的痂皮,由于化脓菌的侵入,痂皮下面积聚大量的脓液。皮肤发生弥漫性的肿胀和坏死,放出恶臭的气味,并伴有发热和重剧的全身症状。症状出血痘(黑痘):其特征是在痘疹聚集部位发生出血和淤血,脓包呈黑红色或紫红色。坏疸痘:由于侵入的坏死杆菌的作用,使痘疹形成溃疡,皮肤坏死深达肌肉层。绵羊痘由于发病的轻重有所不同,所以病程也不一样,一般典型的发痘病程达3~4周。重症病羊常继发肺炎和肠炎,导致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而死亡。症状特征性病变是在咽喉、气管、肺和第四胃等部位出现痘疹。在消化道的嘴唇、食道、胃肠等粘膜上出现大小不同的扁平的灰白色痘疹,其中有些表面破溃形成糜烂和溃疡,特别是唇粘膜与胃粘膜表面更明显。但气管粘膜及其它实质器官,如心脏、肾脏等粘膜或包膜下则形成灰白色扁平或半球形的结节,特别是肺的病变与腺瘤很相似,多发生在肺的表面,切面质地均匀,但很坚硬,数量不定,形状则一致。在这种病灶的周围有时可见充血和水肿等病理变化诊断临床诊断:根据临阵症状和流行病学做出诊断。鉴别诊断:应与羊传染性脓疱鉴别。实验室诊断:凝胶沉淀反应实验、中和试验。病理学诊断:吉姆萨染色法等染色后显微镜镜检。1.饲养管理:羊圈内要经常清扫,定期消毒,通风良好,阳光充足,保持干燥。2.检疫:新引入的羊只要隔离21天,经观察和检疫后证明完全健康的方可与原有的羊群混养,不从疫区购羊。3.预防注射羊痘鸡胚化脓弱毒疫苗:可用于不同品种的成年羊、羔羊、怀孕母羊及瘦弱羊,在尾内面或者腋下无毛区皮内注射接种,接种后四天就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1至1.5年。羊痘组织培养细胞苗:经注射后,患病动物不扩散本病。因产生免疫力较快,可用于紧急接种,且已广泛使用,免疫期>1年。防治(一)平时的预防措施本病尚无特效药,可采取对症治疗。痘疹局部可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晾干后可涂抹龙胆紫或碘甘油。也可用康复血清肌肉注射。防治(二)治疗布氏杆菌病布鲁菌病(布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流产,是由布鲁菌(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概念1、形态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大小为1.5微米×0.5微米。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无芽胞形成。2、生物型6个种,19个生物型;中国:15个生物型病原3、体内分布特点(1)广泛存在流产胎儿、胎衣、乳房及淋巴系统并随胎儿、胎衣、乳汁、尿液排出;(2)只是发病初期和刚流产后方可引起菌血症;(3)平时局限在生殖器官附近的淋巴结及肝、脾、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4)典型的胞内寄生菌。病原4、抵抗力该菌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10~20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病原流行病学传染源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这些家畜得本病后,早期往往导致流产或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传染性,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带菌较多,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流行病学易感动物几乎所有动物:羊>牛>猪>人试验动物中:小鼠、豚鼠、鸽子人对各型的敏感程度:羊>猪>牛雌性>雄性;青壮年>老幼流行病学传播途径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易感动物:易感谱比较广,牛羊猪最易感。人类的易感性最高。流行病学流行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病变主要在子宫内部。在于宫绒毛膜间隙有污灰色或黄色无气味的胶样渗出物;绒毛可见有坏死病灶,表面覆以黄色坏死物或圬灰色脓液;胎膜因水肿而肥厚,呈胶样浸润,表面覆以纤维素和脓汁。流产的胎儿主要为败血症变化,脾与淋巴结肿大,肝脏中有坏死灶,肺常见支气管肺炎。病理变化流产之后母牛常继发子宫炎,子宫内膜充血、水肿,呈圬红色,有时还可见弥漫性红色斑纹,有时尚可见到局灶性坏死和溃疡;输卵管肿大,有时可见卵巢囊肿;严重时乳腺可因间质性炎而发生萎缩和硬化。公牛主要是化脓坏死性睾丸炎或附睾炎。卑丸显著肿大,其被膜与外浆膜层粘连,切面可见到坏死灶或化脓灶。阴茎可以出现红肿,其黏膜上有时可见到小而硬的结节病理变化症状(牛)潜伏期短者两周,长者可达半年。牛感染上布氏杆菌病后,多数病例为隐性传染,不表现明显症状。母牛除流产外,其他症状常不明显。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5~8个月。流产前母牛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起卧不安,阴道粘膜和阴门肿胀,流出粘脓性分泌物,随后产出死胎;胎衣往往滞留不下,常伴发子宫内膜炎。流产后阴道内继续排褐色恶臭液体。公牛发生睾丸炎,并失去配种能力。有的病牛发生关节炎、滑液囊炎、淋巴结炎或脓肿。症状(羊)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粘液。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的第三个月、第四个月。流产母羊多数胎衣不下,继发子宫内膜炎,影响受胎。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布氏杆菌病木乃伊胎儿布氏杆菌病流产胎皮下水肿流产实验室诊断:细菌学、血清学(血清凝集试验)。临床诊断:根据临床症状,可怀疑为本病。鉴别诊断:牛地方性流产、牛化脓放线杆菌病、绵羊地方性流产、弓形虫病。诊断一、防控措施我国对牛、羊、猪布病采取常年预防免疫注射、检疫、隔离、扑杀淘汰阳性畜的综合性防制措施。疫苗预防免疫是控制布病的有效措施,但目前使用的活苗对人有不同程度的残余毒力,防疫过程中应注意自身防护。防治二、要坚持定期检疫,对种畜和奶牛每年进行两次检疫,要隔离、扑杀淘汰检疫的阳性畜,培育健康畜群;对犊、羔羊作隔离饲养,定期检疫,扑杀淘汰阳性畜。三、要加强饲养环节的管理,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种畜,需要引进时要对引进畜进行严格检疫。四、要完善消毒制度,被病畜污染的畜舍、运动场和用具等要严格消毒。防治五、要加大防病知识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防病知识,既要防止布氏杆菌在畜间传播,又要防止病畜传染人。六、对一般病牛应淘汰,无治疗价值。价值较昂贵的种牛可在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对流产伴有子宫内膜炎的母牛,可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和子宫,每日早、晚各一次。另外,应用抗生素(如四环素、土霉素、链霉素等)治疗。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又称痨病或白色瘟疫。世界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病理特征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坏死或钙化结节。临床以频咳、呼吸困难及体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概述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有三个型;即牛型、人型和禽型。人型是直或微弯的细长杆菌,牛型比人型菌短粗,且着色不均匀。禽型短而小,为多形性。无芽胞和荚膜,也不能运动,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用一般染色法较难着色,常用抗酸染色法。病原抵抗力——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在水、土壤和粪便中能生存5个月以上,常用的消毒药如70%酒精、3%~5%来苏儿可将其杀死。病原易感动物:本病可侵害多种动物,据报道,约50种哺乳动物,25种禽类可患病。奶牛最易感,其次为水牛,黄牛、牦牛。人也可感染。传染源:结核病病牛是本病最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