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解读与实践_第1页
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解读与实践_第2页
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解读与实践_第3页
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解读与实践_第4页
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解读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6小学语文“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解读与实践从语文教学的实践角度来说,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组合而成的学习系统,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明显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是推动语文教学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有力抓手。教师要在准确认识学习任务群概念和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解构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解读“语文”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叶圣陶主编的语文课本,在此之前,“语文”一直被称为“国语”或“国文”,从字面意义上来说,“语”指的是人们常说的口头语言,而“文”则是书面语言,将二者融为一体,自然就成为了“语文”,从这里不难看出,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课程教学的实施要围绕语言和文字两个主要元素展开,于“言”和“意”的有机转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由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引导学生积累和掌握语言文字,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围绕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组建起一个完善和优化的知识系统。语言和文字是组成语文教学体系的基础元素,占据着课程系统的重要位置,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语言文字的积累、整合、运用等,作为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内容。除了追溯“语文”的历史渊源和基础构成要素外,解读“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学习任务群,也要建立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基础上,以课程理念、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等为参考依据,阐释和解读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和内容。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以学习任务群为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的基本方式,按照课程内容的整合程度,设置了递进式的三类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处于第一层,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积累、梳理和融合的过程中,构建起发散型的语言文字体系,不断扩充知识储备,为开展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活动奠定基础。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实践策略(一)链接生活,于真实任务情境中积累从语言文字的功能和作用层面来说,语言和文字是人们了解世界、认知概念、开展人际交往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载体,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是他们在成长和发展历程中的必然需求,是基于社会性发展的一种自然需求。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创设真实的语言任务情境,是学生识字、用字、展开语言交流的有效载体,有助于激活学生对现代汉语和文字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其自觉地产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知识的意识,从而赋予静态、平面化的语言文字知识动态价值。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为推动学生的自主积累与建构,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兴趣倾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为基础,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将生活与学习任务群结合起来,不断拓展语言文字的储备量。而且,链接生活不局限于学生的校园生活,也要着眼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生活等,将学生所熟悉、感兴趣的素材与语言文字的积累融为一体。小学高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他们不满足于积累简单的语言和文字知识,而是探索如何用语言和文字准确地表达自身的思想和见解,基于这一成长需求,结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等文本内容以及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了让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结合起来,笔者设计了“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爱’”的学习任务群,从两个层面构建和实施任务群,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知识。第一层面,以阅读任务为基础,积累语言文字素材。相比于低、中年段的语文教学,高年段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建构意识,意在让学生自觉地将语言文字知识与自身的现实生活关联起来。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时,笔者从真实生活情境入手,设计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素材,任务单如下图1所示:从图1中的阅读任务可以看出,笔者将焦点集中于第六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结合两篇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设计阅读任务。首先,第一句话将四个“立刻”串联起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动作和神态,塑造出了母亲辛勤的人物形象,勾勒出一幅动态的人物图;其次,第二句话中作者列举了“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与“心酸的哭”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解读“新滋味”的含义,让学生在生活经历的支持和辅助下,解读语言和文字的真实含义,明确其表达效果,并进一步将其纳入到语言文字储备库中,为后续的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在真实情境的指引下,学生在阅读中完成了语言积累的任务,他们不单单会理解和分析教师给出的语句,还会借助举一反三的方法,进一步解读阅读文本中的其他语言和文字素材,理解特殊词汇和句子的含义,明确其在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自然而然地对其进行分类和储存,增强知识积淀。第二层面,以写作任务为载体,运用语言文字素材。在完成语言文字的积累任务后,学生也要明确语言和文字素材的具体用法,才能真正地达成建构语言系统的目标,语言文字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用。因而,在真实任务情境中,教师也要以生活经验为素材,为学生设计和布置写作类的任务,鼓励学生合理地运用语言文字材料。笔者结合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和学生在上一环节积累的材料,设计了如下任务内容:我和爸爸/妈妈的 利用文本阅读中积累的语言和文字材料,结合你的现实生活经验,在上填充上一个字或词,书写下你与父母之间的真实故事,用真挚的语言展现出你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之爱,于语言表达过程中抒发真情实感。学生有序地组织语言材料,于书面语言表达过程中融入自身的现实生活经验。这样的任务设计既能检验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成果,也能提升其语用能力。(二)主动建构,于解读任务内容中梳理从低年段到高年段,学生学习积累的语言素材和文字材料数量逐步增多,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梳理语言文字的技巧。对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建构语言系统的能力,激活其自主性和能动性,设置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解读任务内容的过程中,梳理语言和文字材料,明确不同材料的类属特征,为学生正确运用这些材料打好基础。培养学生主动建构语言系统和梳理语言文字的意识,要从低年段开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和把握语言文字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由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开始,笔者自学生入学起,便指引学生制作“语言文字素材积累本”,按照“多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等多个类属,在积累的过程中进行梳理分类,了解不同字词和语句之间的差异,构建不同的语言系统。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你我他’是我们在日常生活语言表达中经常使用的,请你们利用思维导图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的学习任务,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素材积累本”上绘制思维导图,以人称代词为例,示例如下图2:学生利用图示法对语言和文字材料进行梳理归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还能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语言储备量。(三)设计活动,于多元任务实践中融合“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不仅要求学生提炼高质量的语言文字素材,对其进行整合归类,还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将语言和文字素材转化为对实物、画面、自然现象等的描述,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传达知识的技能。对此,教师要设计活动型的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于多元任务实践中将语言文字与个人情感、思想主旨等融为一体,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文化感知和审美鉴赏能力及素养。基于多元实践的任务需求,教师可设计角色表演、猜词游戏、整本书阅读等不同类型的活动。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古典小说内容时,笔者依据本单元的整体结构,设计了整本书阅读活动任务:《水浒传》是白话文小说的典型代表,其语言诙谐幽默,通过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梳理你认为有趣的语言现象,选取一个或者一组进行细致分析,明确古典小说的语言风格和特色,撰写一篇微型阅读报告书,抒发你的阅读感想。引导学生于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积累和梳理语言文字素材,并将积累和梳理的内容融合起来,运用这些素材表达感情、抒发感悟,建构“信息输入+加工+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