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0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0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0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0讲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讲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两次鸦片战争1.背景世界——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地位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矛头世界主要殖民主义国家将矛头指向中国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社会政治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军事非常落后社会矛盾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2.概况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打开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根本);列强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直接)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1856—1860年双方清政府与英国清政府与英法结果①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②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法、美三国从中国获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①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英法获取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权益;鸦片贸易合法化)。②中俄《北京条约》,迫使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3.影响(1)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2)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联想——选择性必修2·P64~65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启城市化背景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表现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发展基础设施特点发展很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限表现1864年,上海煤气公司成立。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事业逐渐发展图解历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列强侵略的加剧1.边疆危机(1)俄英侵略新疆:英国支持阿古柏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2.中法战争(1)爆发: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2)进程:1884年,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1885年3月,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3)结果: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3.甲午中日战争背景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出兵朝鲜明治维新壮大了日本国力过程丰岛海战1894年8月,日本舰队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战争爆发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黄海战役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战后李鸿章下令“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了黄海制海权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占领山东半岛,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结果:签订《马关条约》割地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赔款2亿两白银开埠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影响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反割台斗争概况1895年5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反抗日军占领,重挫了日本占领军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史论拓展|中日海军留学生回国后际遇影响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日本视留学归国人才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国宝,委以重任,成了日本海军和近代化海防建设的骨干和领导力量。而中国的海军留学生回国后,清政府仅视之为掌握“奇技淫巧”之术的人员。——刘传标《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再探》4.瓜分狂潮开端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主要内容掌控中国经济命脉为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向欧洲列强借款,出卖国家权益,列强借此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将长城以北作为势力范围);英国:租威海卫、九龙(将长江流域作为势力范围);德国:租胶州湾(将山东作为势力范围);法国:租广州湾(将云南和两广作为势力范围)掠夺路矿利权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1.八国联军侵华(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向北京进发。6月21日,慈禧太后决定向各国“宣战”。(2)1900年6月,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阻击战和天津保卫战中沉重打击八国联军。(3)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逃到西安。(4)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2.民族危机的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1)内容与危害方面内容危害政治①惩办“首祸诸臣”;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②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列之前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财政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军事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2)影响:《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图解历史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基础性概念】1.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1)租界: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划定由他们永久或长期占用的地域。列强在租界内设立司法、审判、警察、监狱、市政管理机关和税收机关等殖民统治机构,使租界变成“国中之国”。(2)租借地:指帝国主义列强出于军事目的,强行向软弱的清政府租借的大片战略要地,多数附有军事设施。(3)势力范围:是指列强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其享有独占的特殊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2.东南互保: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关键处提问】1.有学者认为:“即使没有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仍旧会以另一种形式爆发。”如何理解这一观点?[提示]这一观点解释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虎门销烟只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和借口,而英国真正的目的是要打开当时中国封闭的贸易大门,进行商品倾销。就算没有虎门销烟,英国人还会用其他借口发动对华战争。2.郑观应《盛世危言》:“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结合材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对于鸦片战争有何发展?[提示]通商口岸从沿海深入内地,侵华列强从一国到多国,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左宗棠说:“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这说明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制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抓住有利时机;等等。4.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被迫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商埠。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列强侵华呈现什么特点?[提示]列强侵华区域由东部沿海到长江中游,并深入内地。5.《辛丑条约》的哪一条内容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提示]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主题“天朝”与“帝国”的碰撞——鸦片战争及边疆危机【维度1】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的剧变[典例1](2024·山东潍坊模拟)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让人行两步,而我只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这表明林则徐()A.学习西方科技实现自强求富 B.已摒弃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C.要求军事改革应对边疆危机 D.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解析:据材料“一味强调陆守……‘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可知,林则徐认为只防守不进攻不利于抵御外来侵略,而且主张海陆兼重,而非专重陆防,说明其萌发了海防意识以抵御外来侵略,故选D项;实现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目标,林则徐重视海防是为了抵御侵略,且其并未强调学习西方科技,排除A项;林则徐主张与英国进行水战,并未强调其对英国人的态度,无法体现夷夏观念的变化,排除B项;林则徐强调战斗策略,即攻防并重,并非要进行军事改革,排除C项。【重点理解】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动(1)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使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1861年,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政变,掌握了实权。(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1862年,清政府“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4)同光年间,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典例2](2023·河北选考,6)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且条约规定:“(清朝皇帝)允于即日降谕京外各省督抚大吏,将此原约及续约各条发抄给阅,并令刊刻,悬布通衢,咸使知悉。”而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由此可知,当时()A.地方对中央离心力增强 B.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C.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 D.清廷对外关系在阵痛中转变解析:据材料“中英《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清政府不与外国在京谈判和订约的惯例”“对布告条约谕令,部分地方官员持消极抵触心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无论是清朝政府、皇帝还是部分地方官员,在对外关系中经历着来自西方列强的沉重打击,但是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晚清的对外关系又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变,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对外关系,并非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统治集团试图挽救国家颓势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英国,更没有提到英国在华势力范围扩大,且《北京条约》也不只涉及英国,排除C项。故选D项。【重点理解】历史解释——晚清外交近代化历程(1)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演变始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五口通商大臣”的设立。要注意,此时清政府的“蛮夷”观念没有改变:与外国打交道只限定在通商之内,而不是建立政治外交关系。(2)1861年设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它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不仅繁杂的外交事务有所专管,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清政府也逐渐改变了以“蛮夷”视人的外交态度。(3)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被改为与国际外交体制接轨的外务部,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正式确立。【维度2】晚清的边疆危机及战和之争[典例3](2024·福建莆田模拟)19世纪70年代,清廷内部出现海防和塞防之争。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派,主张“海防”为重,“塞防”为轻,移“塞防”之饷以助“海防”。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两者并重”。这一争论()A.稳固了传统的宗藩关系 B.推动了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C.意在应对边疆地区危机 D.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解析:选择C项: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左宗棠等清廷官员围绕“海防”和“塞防”展开争论,意在应对当时出现的边疆地区危机。排除A项:传统宗藩关系(拓展:藩属国需定期向宗主国朝贡;宗主国帮助藩属国维护统治秩序)在19世纪70年代正逐渐走向崩溃。排除B项:推动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项: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在19世纪60年代。【重点理解】历史解释——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1)背景:1870年代清廷内部关于国防问题的争议。1870年代,沙俄武装强占伊犁、阿古柏盘踞新疆喀什等地、日本入侵台湾。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2)表现: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清政府最终支持了左宗棠的主张。主题列强的侵华加剧——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维度1】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及评价[典例4](2023·北京等级考,17)致敬!致远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材料一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材料二(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材料三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解析:本题是认识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辨析考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第二小问过程:通过综合三则材料可得出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大致过程是: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答案:辨析考证:《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描述过程: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重点理解】唯物史观——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1894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并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告终。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1)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发生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侵华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2)列强侵华格局发生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是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并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后,日本在华侵略势力迅速发展,取得了与欧美列强同等的地位,跻身侵华强国的行列。(3)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与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在华利益,展开了疯狂的角逐,帝国主义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4)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大国形象彻底扫地。此后,列强看到了中国的软弱可欺,便趁火打劫,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5)中国革命进程发生变化: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实业救国”运动兴起。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救亡运动,使民主革命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器物变革”发展为“制度变革”,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改变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如维新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维度2】八国联军侵华与“东南互保”[典例5](2024·江苏南京模拟)1900年6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上奏:“盖长江商务,英国为重,各国觊觎已久,惧英而不敢先发,英亦虑各国干预而不敢强占,以启各国戒心。在我止(正)可就其所忌而羁縻牵制之。”此举客观上有利于()A.遏制列强在北方的侵略 B.激化列强之间的矛盾C.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D.保障东南经济的发展解析:据材料“盖长江商务,英国为重,各国觊觎已久,惧英而不敢先发,英亦虑各国干预而不敢强占,以启各国戒心”可知,在长江一带,欧美列强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相对维持了这一地区的平衡和安宁,有利于保障东南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强调列强在长江流域的相互制衡,没有涉及其对北方的态度,排除A项;在长江一带欧美列强相互牵制,有利于维持列强间的平衡,而不是激化矛盾,排除B项;根据材料时间“1900年6月”可知,当时正处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排除C项。【重点理解】历史解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1)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危机。1883—1885年中法战争,民族危机逐渐加深。(5)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2023·湖北选考,6)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原有的律例内容如海禁等规定被逐渐打破,还新增了打击拐卖人口出洋、保护海外华侨的法律规定,可知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清朝借鉴西方法律,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这体现了条约体系对中国国内法的影响,但不能概括题干全部信息,排除B项;清政府并未采取对外开放政策,排除C项。答案:D2.(2023·北京等级考,6)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自由贸易原则并不适用于有害的商品,如鸦片,即该观点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故①正确;该学者将鸦片贸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故②正确;此观点相当于把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理解为是由商品种类决定的偶然行为,这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即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故③正确;该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就算不是鸦片,英国还会以别的理由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该学者认为英国发动战争是必然的而非偶然,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答案:A3.(2023·湖南选考,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主要发生在华北地区,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规定禁止华北多地科举考试五年,其中包括顺天、山西等地,因此才出现“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现象,A项正确;财政危机严重和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等没有关系,排除B项;清末新政、新式学堂建立均与材料现象没有因果关系,排除C、D两项。答案:A4.(2023·重庆等级考,7)如图为1908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一幅时事漫画(局部),它反映了()A.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B.清廷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C.攫取路权是列强扩大侵华的工具D.东北地区成为列强在华争夺焦点解析:根据漫画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英国、俄国、日本都积极瓜分中国的路权,并且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达成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同盟,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列强冲突对立,排除A项;清政府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与清政府表面“国有”实则出卖铁路主权的史实相反,排除B项;英国主要势力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不在东北,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5.(2023·河北选考,7)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这一变化过程表明()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的业务范围出现重叠,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被列强控制的海关也管理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这表明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A项正确;据所学,《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并未放缓,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税收机构重叠,体现的是地方和海关的税收机构侵占了清政府的税收权,与效率无关,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税收机构的业务范围变化,不能看出税收的实际数目,无法得出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6.(2022·全国甲卷,28)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46—1854年间上海进口货值一度下降,中途虽有所回升但极不稳定,这并不符合列强打开中国市场的初衷,其必然会再一次发动侵华战争,以便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且“阻止了”用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不涉及其余四处通商口岸的情况,其不一定较之上海更容易倾销商品,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答案:D1.(2024·山西临汾模拟)1852年英国驻广州全权代办密切尔撰写调查报告:秋季收割结束后,所有农家都进行梳棉、纺棉、纺织、织成能够耐用两三年之久的厚重结实的手织布,做成自己用的布料,剩余的棉布卖到城镇……在这个国家十人中有九人都穿着这种手织棉布做成的衣服。据此可知()A.中国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发达B.英国蓄意扩大侵略战争C.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D.英国尚未打开中国大门解析:据材料“在这个国家十人中有九人都穿着这种手织棉布做成的衣服”可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故选C项;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发展缓慢,并不发达,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该调查报告是英国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现象的考察记录,“英国蓄意扩大侵略战争”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