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含答案与解析版)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含答案与解析版)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含答案与解析版)_第3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含答案与解析版)_第4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真题(含答案与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1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2021•哈尔滨)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徙(xT)飞申(chuan)箪记(ming)

B.限热(chi)安诺(xiang)狡季(xia)

C.主宰(zai)呜,(yan)劝遨(jie)

D.称职(chen)唯育(pu)阔绰(chud)

【答案】B

【考点】常用字字音

【解析】【分析】A有误,"飞窜"的"窜〃应读作"c心n";B正确;C.有误,"呜咽"的"咽"应读作"汴";D有误,

"哺育"的"哺"应读作"biT。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

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2021•哈尔滨)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荡然无存前呼后拥画龙点睛B.震耳欲聋家喻户晓当之无槐

C.灵机一动妙首偶得历历在目D.不知所错哄堂大笑锲而不舍

【答案】A

【考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A正确;B.有误,"当之无槐"的"槐"应为"愧";C有误,"妙首偶得"的"首"应为"手";D

有误,"不知所错"的"错"应为"措"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写错的基础字,学生

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3.(2021•哈尔滨)对下列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坚定跟党走、听党话的决心。将"跟党走、听党话"调整为"听党话跟党走"。

B.通过学校组织的经典诵读活动,使孩子们领悟了文学之美。删掉"通过"或"使"。

C.我们要发展科技创新的作用。将"发展"改为"发挥"。

D.看到盛开的丁香花,他马上渐渐地停住了脚步。将"盛开"改为"绽放"。

【答案】D

【考点】表意不明

【解析】【分析】ABC正确;D有误,语意不明,应删去"渐渐地"或"马上"。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

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

感能力。

4.(2021•哈尔滨)下列相关信息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一一号东坡居士B.柳宗元一一宋代

C.武松一一大闹飞云浦D.郦道元一一《水经注》

【答案】B

【考点】名人事迹

【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误,柳宗元一一唐代。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

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5.(2021•哈尔滨)下面的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因防疫需要,同学们必须在家上网课。这天,到了做眼保健操时间,班主任老师在检查学生做眼

保健操的情况时,发现有的同学没有打开摄像头。班主任老师想要求没打开摄像头的同学打开摄像头,班

主任老师说:

A."做眼操了,有的同学摄像头怎么没打开?家长在家吗?在家的话看着点你家孩子,他眼睛坏了,你哭

都来不及。”

B."摄像头没打开的,人在吗?别以为我发现不了。马上打开摄像头!要是不听话,返校后看我怎么收拾

你。

C."上网课眼睛更容易受到伤害,而做眼操对保护眼睛很重要。请没打开摄像头的同学打开摄像头,老师

想知道你是不是在认真、规范地做眼操。”

D.”同学们,上网课对我们眼睛损害较大,认真做眼操有利于保护我们的眼睛。请同学们做眼操时,一定

要闭上眼睛,动作要规范,注意跟住节奏。"

【答案】C

【考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A.有误,"他眼睛坏了,你哭都来不及"不够文明。B.有误,"返校后看我怎么收拾你"

是威胁'、恐吓。C.正确。D.有误,和打开摄像头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得体的能力。要求学生注意平时说话要得体,掌握谦敬辞,注意说话的委婉。

说话的对象,解答时要仔细阅读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6.(2021•哈尔滨)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项是()

幸福其实并不难获得。幸福就在你眼中,;幸福就在你掌心,;幸福就在你脚上,O

很多时候,我们总感觉幸福离我们很遥远。望眼欲穿,也许我们看错了方向;苦苦挽留,也许我们握错了

手;奋力前行,也许我们走错了路。不属于自己的不要强求,已经得到的要好好珍惜。

A.只要用心就能捕捉只要移步就能到达只要合手就能把握

B.只要合手就能把握只要用心就能捕捉只要移步就能到达

C.只要用心就能捕捉只要合手就能把握只要移步就能到达

D,只要移步就能到达只要用心就能捕捉只要合手就能把握

【答案】C

【考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根据"眼中"的提示,第一空填"只要用心就能捕捉";根据"掌心"的提示,第二空选"只要

合手就能把握";根据"脚上"的提示,选"只要移步就能到达"。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和衔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仿写语句试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往往涉及语法

结构、表达方式、语意连贯、修辞运用、风格谐调等。要求与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呼后应,句式统一,修

辞相同,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注意对上句意思的理解。

7.(2021•哈尔滨)按教材原文填空。

(1),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黄梅时节家家雨,。(赵师秀《约客》)

(3)?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6)烽火连三月,。(杜甫《春望》)

(7),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答案】(1)醉翁之意不在酒

(2)青草池塘处处蛙

(3)乡书何处达

(4)小桥流水人家

(5)落红不是无情物

(6)家书抵万金

(7)最爱湖东行不足

【考点】一般型默写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

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再次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本题中的"抵"等字

容易写错。

故答案为:(1)醉翁之意不在酒;

(2)青草池塘处处蛙;

(3)乡书何处达;

(4)小桥流水人家;

(5)落红不是无情物;

(6)家书抵万金;

(7)最爱湖东行不足。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古诗词默写一般分为直接型默写题和理解型默写题。直接型默写

题给出诗文的上半句或下半句,要求默写出下半句或上半句。理解型默写则是给出了内容方面的提示,根

据提示默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即可。无论是哪种题型的默写,都需要学生不仅要背诵准确,而且要通晓其

意。

二、阅读(45分)

8.(2021•哈尔滨)阅读《曹刿论战》,回答下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遍,民弗从

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如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来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

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加:________

②测:________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为什么说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

【答案】(1)虚报;推测,估计

(2)①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②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3)因为鲁庄公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亲自参与打仗,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所以说鲁庄公不是一个

昏庸的君主。

【考点】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

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2)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

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

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

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具

体的事件以及文中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

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

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

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

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

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

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

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

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

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

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

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

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

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⑴①句意为: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力口:虚报。②句意为: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

推测的。测:推测,估计。

⑵①句中重点词语有:谋,谋议。间,参与。句意为: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

句中重点词语有:与,和。之,指曹刿。句意为: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⑶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

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表现他虚心求教。由此分析

作答即可。

9.(2021•哈尔滨)阅读《汉文读物的特质》,回答下面小题。

汉文读物的特质

①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文读物。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特质。

②汉文读物有悠远的历史源流。从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了.其间汉文字体虽几

经变易,都没有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正因如此,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

③汉文读物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相同内容的一篇文

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

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

义信息量相当于3.7个英文宇符所含的信息量。

④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更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会使阅读者的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例

如,看到“萤雪"一词,有的阅读者会联想到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这

样的联想无疑会拓宽思维的广度和加深理解的程度。

⑤汉文读物在形式上有独特的审美性。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

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其

次,有的汉文读物具有句式整齐的特点。相邻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

数相等,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再次,汉语有

很强的节奏和韵律,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有节律地重

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

⑥汉文读物魅力独具,已恩哺千年,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它也必将惠泽万世。

(选文有改动)

(1)简要概括汉文读物具有哪些特质?

(2)从第②段看,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3)分别指出下面三句话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从甲骨文算起,汉字已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②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更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

③例如,看到"萤雪"词,有的阅读者会联想到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

景。()

(4)第⑤段说“有的汉文读物具有句式整齐的特点",请你说说下面这副对联是怎样具体体现这一特点

的。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答案】(1)有悠远的历史源流,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更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联想性),有独特的

审美性。

(2)没有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

(3)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4)上联"室雅"和"花香"是两个主谓关系的词语,两句对应整齐;"何须大"和"不在多"对应整齐,有均齐

的美感。

【考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解析】【点评】(1)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筛选信息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

全文,验证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注意对上下文内容的阅读,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

题的范围,抓关键语进行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说明方法的掌握,仔细阅读语句,

结合语句的特点进行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对联,理解对联的内容,结合文本进行

分析理解。

⑴本题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能力,阅读全文,抓住②③④⑤段的首括句,提取重要信息即可。根据

第②段首括句“汉文读物有悠远的历史源流",可提取信息:有悠远的历史源流;第③段首括句“汉文读

物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可提取: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第④段"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更容易引起读者

的联想",可提取:更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第⑤段"汉文读物在形式上有独特的审美性”,可提取:有独

特的审美性。

⑵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能力。抓住第②段中“正因如此,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这个句子,找出"如

此”的指代内容,也就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此”的指代内容应该去上文找,通读全段可知指代的是

"其间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出现断代情况"。

⑶本题是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能力。做这类题,头脑中要有说明文所有说明方法的知识储备,然后对题

干所给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作出准确判断:①句有数字"3500”,可判定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

法;②句是汉字与拼音文字“作比较";从③句中的"例如"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⑷本题考查语言的赏析能力。让我们从语言句式整齐的角度赏析对联,根据对联特点,比如上下联字数

相等、运用对偶、对应部分词性一致等进行分析即可。这副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上联"室雅"和"花香"

是两个主谓关系的词语,词性相同,两句对应整齐;"何须大"和"不在多"对应整齐,有句式整齐的美感。

10.(2021•哈尔滨)阅读《不喊冷的男孩》,回答下列小题。

不喊冷的男孩

①初冬的夜晚,我乘车从市里赶往我所在的那座小城。车刚出市区的时候,上来一对母女。母女俩

扫视了一下车厢,妈妈轻声说:"后面人少。我们还是到后面去吧。"小女孩说:"后面不更容易......”妈妈

说:"但受影响的人也少呀。”于是,两人便坐到了靠近车尾的座位上。

②上车没多久,这对母女便有了动作。接下来女售票员的表现让我感觉到她是一个称职的乘务人

员。女售票员一边大声地喊着:"挺着点,快,塑料袋。"一边迅捷地从司机身后的靠垫处扯出几个塑料袋

来,扶着车座,跌跌撞撞地"跑”到车尾,塞给了母女俩。很快,车厢里便飘散着食物酸腐的味道一_母女

俩晕车,并开始呕吐了。

③这辆车是全封闭的,两侧的车窗打不开。有的乘客拧着鼻子,颇有些不满。售票员嘴里嘟嚷着:

"谁还没有个不舒服的时候!""口光当"一声,就把车后部的天窗推开了,霎时,一股凉气压了下来一一初冬

的风,有些许的寒意。

④不一会儿,车尾的几个乘客便纷纷挤到了前边。车后边只剩下我、一个小男孩和他的母亲,以及

那对在清新空气吹拂下明显好受了的晕车母女。

⑤天色逐渐暗了下来,天窗吹进来的风,变得更加凛冽起来。小男孩的妈妈问儿子:"你冷吗?"小

男孩摇摇头说:“不冷!真的不冷!"妈妈还是把自己的外套披在了小男孩身上。

⑥车内,静的很。

⑦这时候,又听见小男孩的妈妈问:“儿子,你冷吗?要不,妈妈给你把天窗关上?""妈妈,我不

冷,这样才凉快呢!"男孩说完之后,看了一眼旁边的小姑娘,关心地问:"妹妹,你冷了吧?"说着,便

把妈妈加在他身上的外套披在了小姑娘身上。

⑧车内,一路的静寂。

⑨到达小城的时候,已是华灯初上,大家开始收拾行李准备下车。我发现,那对晕车的母女刚一下

车,男孩立刻把女孩还给他的外套裹在了身上。

⑩下车后,男孩的妈妈唠叨了起来:“你不是说你不冷吗?我说关上窗户,你说不用,看冻成了这

样……"她一边说,一边埋下头,给儿子紧紧地系好衣扣。男孩规规矩矩地站在妈妈面前,任由她含着无限

疼爱地埋怨。

⑪末了,男孩低声地说:“妈妈,对不起。我想,开着窗子,旁边的妹妹和阿姨会好受点……"

⑫而此刻,那对晕车的母女已消失在夜色中,男孩的这句话她们已经听不到了。

回这个世界,好多暖心的话就这样独自飘散在风中,好多付出的人就这样默默地屹立在岁月深处,

而沐浴过爱的恩泽的人,却浑然不觉。即便如此,呵护、扶持、帮助、关怀,这些人世的温暖依旧会随

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准时降临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⑭行走世间,人会偶感寒意,但温暖却无处不在。

(选文有改动)

(1)第②段加点词语“动静”具体指什么?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女孩母女扫视车厢后,选择坐在车尾的原因是什么?

②下车后,小男孩为什么"规规矩矩地站在妈妈面前,任由她含着无限疼爱地埋怨"?

(3)文中的“我"为什么感觉女售票员是一个称职的乘务人员?请结合第②段画线句的内容,有理有据地

进行回答。

(4)第⑤段母子对话后,文中写到“车内,静得很";第⑦段母子对话后,文中又写到“车内,一路的静

寂"。两次对话后,文章为什么都强调车内很静?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5)文章结尾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1)晕车呕吐

(2)①自己晕车,怕影响别人。②一是对不起妈妈,二是认为为了那对母女值得。

(3)因为她发现刚上车的母女呕吐,一边大声喊,一边"迅捷"地"扯出几个塑料袋","跑"到母女身边,

"塞”给她们,表现了对乘客的关爱,所以“我"感觉是一个称职的乘务人员。

(4)强调车内很静,渲染了车上的氛围,烘托了温暖却无处不在的主题。文中说"好多付出的人就这样默

默地屹立在岁月深处",这里不光指那个"不喊冷的男孩",也指乘客,他们被小男孩的行为所打动,理解

并原谅了那对"肇事"的母女,展现了原本拥有的善良,烘托了温暖却无处不在的主题。

(5)生活在世上,有时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等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我们的社会却处处充满理解、宽容

和爱,让人感到温暖。

【考点】文章结尾及其作用,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段,理解语句的

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理解。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仔细阅读文本,理解文意,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的

区域,抓关键语进行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找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

进行归纳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时要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的位置,结合具体

的事件和环境,人物的思想情感等进行分析阐述。

(5)本题考查学生读重点语句的分析理解,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

感,进行分析。

⑴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此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理解,根据“挺着点,快,塑料袋""很快,车

厢里便飘散着食物酸腐的味道一一母女俩晕车,并开始呕吐了”等语句可知,"动静"指的是母女俩晕车,

并开始呕吐了。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第①题,结合"但受影响的人也少呀""母女俩晕车,并开始呕吐了"

等语句可知,母女俩晕车,坐在车尾对其他人影响较少,可见母女俩的细心和对他人的体贴。第②题,

结合"妈妈,我不冷,这样才凉快呢""那对晕车的母女刚一下车,男孩立刻把女孩还给他的外套裹在了身

上”等语句可知,男孩为使晕车的母女好受一些,向妈妈撒了善意的谎言,说在开着窗的车上不冷,感到

让妈妈为自己担心了,因此"规规矩矩地站在妈妈面前,任由她含着无限疼爱地埋怨",这表现出小男孩的

懂事、善良。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此题要求结合画线句作答,由"迅捷地从司机身后的靠垫处扯出几个塑

料袋"可见,售票员看到母女俩晕车,动作迅捷地拿塑料袋,既表现出她对乘客的关心,又可见类似的事

件不是第一次出现,售票员细心地为乘客准备着塑料袋应对晕车状况,也表现出她的细心和敬业。"跌跌

撞撞地'跑'到车尾"的动作描写,也表现出她对乘客的关心。可据此作答。

⑷本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掌握。车内的安静,可见人们对母女俩的冷漠,与男孩的热心、细心形成对

比,这是反衬手法。可从刻画小男孩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⑸本题考查语句的含义。此题既要理解其表面含义,又要结合文章主旨挖掘其深层含义。"人会偶感寒

意,但温暖却无处不在”表面上说晕车的小姑娘披上男孩给的外套感到了温暖,结合文章赞颂爱心的主旨

可知,这一句的深层含义是人们在遭遇困难时,能够感受到他人关心带来的温暖,从而表达了对爱心的

赞颂这一主旨。

11.(2021•哈尔滨)阅读《自由要以邻为伴》,回答下列小题。

自由要以邻为伴

①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勾画了一个未来社会的愿景一一

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自由要以邻为

伴。

②邻者,可以是社会,也可以是自然。社会有动力,自然有活力。对社会,要融合;对自然,要敬

畏。自由要以邻为伴的意思就是,自由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③自由要以邻为伴,就是要树立视邻为朋友,视邻为伙伴的观念。古人说"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朋

友)",今人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都说明一个道理:要把自己置于社会大家庭之中。自己生

活,也要让别人生活;自己追求幸福,也要允许别人追求快乐。让个人的自由成为别人自由发展的“助推

器",而不是"绊脚石",更不是"灭火器"。

④自由要以邻为伴,就是要善于合作,善于沟通。陶潜有诗云:”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意思

是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既然是邻曲、朋友,就要"时时来",就要

“谈在昔"。只有"时时来",勤走动,才能增进友谊;只有“谈在昔",多沟通,才能求同存异。无数事实都

证明:合作、沟通,使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和谐相处,共享自由。

⑤自由要以邻为伴,就是要爱惜自然,敬畏自然。爱惜自然,我们就能尽享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不敬畏自然,自然就可能反噬我们。风景秀丽的肯尼亚内罗毕国家公园内,列车行驶在标准铁路上,而

大象、长颈鹿等动物从桥梁式动物通道下悠然通过。人与动物,独乐、共乐,其乐融融。与之相反,山

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雨林正在以每年24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消失,这相当于每小时有

六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面积的雨林在消失。人类不理性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生态系统,人类赖以生

存的环境不断恶化。人类只有心怀爱惜和敬畏之情,才能与自然和谐相融,真正体验到自由的真谛。

⑥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自由只有做到了以邻为伴,才能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有助于创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有助于实现我们伟大的强国梦。

(选文有改动)

(1)"自由要以邻为伴"的意思是什么?

(2)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3)第③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4)阅读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①一段时间以来,云南野象群离开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游荡。它们沿途破坏,啃食庄

稼……使当地财产遭受损失,人民生命受到威胁。

②当地政府积极采取行动,"盯住象","管住人他们采取地面人员监守与无人机跟踪相结合的方

式,24小时不间断地对象群进行监测,确保每头象都在监控范围内。同时,他们投入大量人力,出动各

类车辆,适时择地设障堵截、投放象食……尽最大努力避免人象遭遇,确保人象安全。

当我们的邻伴野象群"自由"地闯入我们的生活,干扰了我们的自由时,你怎么看待我们人类的措施与做

法?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自由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3)要把自己置于社会大家庭之中,与别人和谐相处,自己追求幸福,也要允许别人追求快乐。

(4)人类采取各种措施,避免人象冲突,充分践行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自由要以邻为伴,就是要

爱惜自然,敬畏自然,敬畏自然界的生物。

【考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解

答时要联系语句的上下文内容进行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论证方法的掌握,遵循阅读语

句,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语句意思的理解。解答时要仔细阅读语句,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理解语句的深层次

的含义。

(4)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拓展能力。解答时要在总体感悟文本,结合链接材料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体

验进行阐述,注意观点要紧扣文本的主题,语言要流畅通顺,言之有理。

⑴这是一篇议论文,第①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就要以邻为伴"。然后第②段解释了中心论点的意

思,第③④⑤段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全文的结构是总分。

(2)本题考查句子的意思。根据文章“自由要以邻为伴的意思就是,自由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

处”。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运用及作用的分析。画线句列举了风景秀丽的肯尼亚内罗毕国家公园和南美亚马

逊河流域的雨林的不同例子,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方法,直接证明了爱惜自然,我们就

能尽享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不敬畏自然,自然就可能反噬我们,进而证明了本段的分论点。

⑷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可知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要把自己置于社会大

家庭之中。自己生活,也要让别人生活:自己追求幸福,也要允许别人追求快乐的观点。所以,这句话

的意思就是“要把自己置于社会大家庭之中。自己生活,也要让别人生活;自己追求幸福,也要允许别人

追求快乐”。

三、作文(50分)

12.(2021•哈尔滨)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命题作文

泰山、黄山……都是自然界壮美秀丽的山,理想、成就……都是人生要努力攀登的山,苦难、挫折……

都是人生要跨越的山。

请以“面对那座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

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⑵材料作文

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他自命不凡,一心只想成就大事业。一天,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来访,

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

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上面这则材料至少给了我们以下一些有益的启示: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大业;长者的指导与

教诲,有助于年轻人的成长;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鹫远;人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自命不

凡。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参考例文】⑴

面对那座山

望着书柜里那张"第十六届学生艺术节班级合唱队展演二等奖”的奖状,我不由得想起在那比赛前的

"魔鬼训练"。那真是苦不堪言啊!从开始的积极参加训练到想要放弃再到继续坚持直到在比赛中脱颖而

出,拿到奖状,取得成功。要想跨过那座高山是多么地艰辛啊!

我那是还是个刚刚上初一的小孩子,没有顽强的毅力,吃不了苦的我,根本适应不了那么艰苦的训

练。

天气又闷又热,像我的心情一样。我们呆在那没有空调的“桑拿屋"唱着歌。我瞥见了那个站在前排

的一个男同学,他的汗在他的头发尖处形成汗珠滴落在地板上,好像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汗浸湿了

他的白色T恤,我想那T恤大概能拧出水吧!我也热得要命,拿出谱子夹子不停地扇着风,那微微凉的小

风,稍稍让我凉快了一些,但还是特别热。再加上刚才站了好半天,腿也很酸。霎那间,闷热和劳累像

被施了魔法似地缠绕着我的全身,想甩也甩不开,让我的心情变得焦躁不安。我不断地告诉自己:要冷

静,要坚持住啊!绝对不能放弃!可就是静不下来。突然一只充满了汗水的手握住了我的手,她坚定地

注视着我:“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啊,有我在呢!"我从她那坚定的眼神中得到了勇气,从她那充满汗水

的手中得到了力量。是啊!不坚持如何取得胜利的果实,如何得奖。于是,我重新把谱子举到了胸前,

和大家一起唱了起来。

很快,就到了比赛那天。我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紧张、激动、害怕……种种心情压在我的心头,使

我的手心中都渗出了汗。旁边的同学看出了我的紧张,她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坚定地对我说:"别怕,

我们一定会成功的。”是啊!那么多天的"魔鬼训练"我们都忍耐了,今天怎能退缩呢?怎能轻易放弃呢?

我注视着那灯光下充满力量的双眼。我暗暗地发誓,我一定要坚持到底,现在正是黎明前的那最难熬过

去的黑夜,我相信那个梦想终会实现。

伴奏声想起,那强烈的灯光"打"在我们身上,就像那滚烫的开水泼洒在身上似的,让我非常难受。

可我依然微笑着面对着台下的每一位观众和评委。汗水洒遍了我的全身,但我依然坚持着,因为我知道

胜利就在前方。即使再苦再累,即使汗流泱背,即使全身酸痛,即使筋疲力尽,我从未放弃过,我一直

坚持着!

当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我知道我们成功了,我们通过不断地坚持和努力跨过了那座高山。

如今的我己经是个九年级的大孩子了,这份小小的奖状我依然保存得完好无损。这张纸虽然薄,但

载满了同学们辛勤的付出,载满了我们的坚持不懈,更载满了这份珍贵的同学情。

【参考例文】⑵

成大事与拘小节

东汉时的陈蕃,少年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

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

以扫天下?"

陈蕃最后成就了他"扫天下"的伟业,而他是否洒扫一屋无从可知。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告诉

我们的不仅仅是应当“扫一屋"抑或毋需"扫一屋",孰是孰非,我们不妨将"扫屋"与"扫天下”简单的看作是

家事与国家大事。陈蕃主张扫除天下,成大事,不屑事一屋,则是以国家为重,薛勤的"一屋不扫,何以

扫天下",则注重以家事为本,拘小节为重。

陈蕃并没有说错,大丈夫者,当心存天下,以强大国家、振兴民族为己任。一个没有志在“扫天下"

的有志青年的国家,注定无法立足于时间的长流中的。曹操孟德虽奸,雄心胜于虎,尽收天下沃士;岳

飞尽忠报国,一身肝胆抗匈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铁马铮铮,笑踏西征路;伟大领袖毛泽东,枪林弹

雨数十载,终登城门遥四顾!伟大的志向建立伟大的国家,千千万万的大丈夫的血与汗,托起了新中国。

当人民们倍感危机时,出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当人民饱受饥寒时,唤醒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

人民历尽贫穷时,迎来了继往开来的邓小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当心存"扫天下、成大事"。

然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薛勤告诉我们"扫天下”是不可能凭空实现的。可以说,如果“扫天

下"是一幢高楼,"扫一屋"便是坚实的地基。没有了"扫一屋""扫天下"只能成为不可能实现的空中楼阁。

总而言之,"扫一屋”是本。任何事情都应当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我们心怀国家,心存天下,也必须建立

在妥善地料理好个人问题的基础上。一个连自己的小事都无法处理好的人,又怎么指望他可以建设国家

呢?因此,我们一切远大的理想都需要从小处着手,古往今来无数的名人贤士凭借着严于律己、谨小慎

微的良好习惯,成就了各自的辉煌。悬梁刺骨,凿壁偷光,是因为学子们知道读书是修身养性,报效祖

国的根本。因为,作为承载着国家希望的青少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