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提能训练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提能训练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提能训练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提能训练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提能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46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选择题1.(2024·淄博)先秦时期中原王朝将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夷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提出了“华夷共祖”观念,建构了一幅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始祖、囊括夷夏的中华谱系。司马迁的做法(D)A.具有民族平等的观念 B.完善了中华民族谱系C.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 D.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解析]由材料可知,司马迁改变了先秦时期将周边少数民族统称为“夷狄”的做法,把黄帝当作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承认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有共同的祖先,这一做法适应了当时汉朝建立大一统帝国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认同,巩固国家统一,与“民族平等”无关,排除A项;“完善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民族关系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C项。2.(2024·合肥)据张家山汉简记载,汉初王国、侯国禁止在关中地区买马。长沙国对朝廷忠诚如一,因国家不产马,连通讯、驾车用的马匹都没有,故朝廷特许其买马关中。这一做法(C)A.适应了对匈奴作战的要求B.解决了王国缺少马匹的困难C.服务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埋下了地方发动叛乱的隐患[解析]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初年禁止诸侯国在关中地区买马是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长沙国特事特办,也能起到安抚诸侯国的作用,C项正确;禁止买马的目的与对匈奴作战的要求没有关系,排除A项;“解决了”夸大了特例的作用,排除B项;由材料“长沙国对朝廷忠诚如一”可知,“埋下地方叛乱隐患”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3.(2024·福州)如图为“唐鸿胪井刻石”碑拓。这可用于研究唐朝(A)A.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 B.军事建制与将士慰问C.灾情赈济与水利设施 D.西域商路与驿道维护[解析]根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记载唐玄宗派崔忻册封、慰劳靺鞨首领,并凿井纪念一事的“唐鸿胪井刻石”碑,可用于研究唐朝的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A项正确;材料与唐朝在全国的军事建制无关,排除B项;灾情赈济与凿井纪念唐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经营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靺鞨民族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和“西域地区商路、驿道的维护”等无关,排除D项。4.下表所示为唐朝前期管理西南地区的做法。这说明唐朝(C)皇帝做法唐高祖册封南越首领冯盎为越国公唐太宗对来长安朝见的贵州各族首领授官封州唐玄宗赐名南诏首领皮逻阁“归义”,并册封其为云南王A.对边疆实行一体化管理B.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C.管理边疆采取怀柔政策D.民族政策呈现因俗而治的特点[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册封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拉拢少数民族贵族,由少数民族首领自行管理民族地区,这体现了怀柔政策,C项正确;唐朝对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并不是实行一体化管理,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是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不能由此得出唐朝统治政策具有包容性与开放性这一结论,排除B项;因俗而治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材料没有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排除D项。5.(2024·雅安)澶渊之盟后,宋辽在边境地区设立了五个榷场(宋境内四个,辽境内一个)。北宋可以“以我不急,易彼所珍”。辽国则“请以羸老之羊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彼此利之”。据此可知,榷场的设立(D)A.增强了辽国的军事实力B.制约了北宋的经济发展C.改变了宋辽对峙的局面D.加强了两国的经济联系[解析]据材料“以我不急,易彼所珍”“请以羸老之羊及皮毛,岁易南中绢,彼此利之”可知,通过榷场的设立,增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联系,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辽国军事实力的影响,排除A项;榷场对北宋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改变了对峙局面”,表述夸大,排除C项。6.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地方自治性质的土司制。明代出现废除土司,改派流官的做法。到清雍正、乾隆年间,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这一变化(C)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促使官僚政治开始形成C.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D.加剧了西南地区的落后[解析]由材料及所学可知,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说明中央政府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加强,这是强化中央政府统治的手段,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郡县制的推行标志官僚政治形成,排除B项;改土归流有助于西南地区的发展,排除D项。7.乾隆皇帝塑造与完善来自藏地的“文殊菩萨”称号,以及转轮王的化身身份认同,建构起“朕即佛祖”的象征符号。改建雍和宫为藏传佛教寺院并设立四大经学院,广招蒙古喇嘛入京学法;在承德修建藏传佛教寺院。乾隆皇帝的上述举措(D)A.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B.确立了佛教的国教地位C.对蒙藏实现分而治之D.巩固了大一统政治秩序[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乾隆皇帝尊重藏传佛教,以“兴黄教”来“安蒙古”“安西藏”。为此,乾隆皇帝塑造与完善来自藏地的“文殊菩萨”称号,以及转轮王的化身身份认同,建构起“朕即佛祖”的象征符号;“改建雍和宫为藏传佛教寺院并设立四大经学院,广招蒙古喇嘛入京学法;在承德修建藏传佛教寺院”反映出,乾隆的做法加强了与蒙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政治秩序,D项正确。“佛教中国化”早在清朝以前已经完成,排除A项;佛教不是清朝国教,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蒙藏实现分而治之”,排除C项。8.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下列文献体现了这一政策(B)文献内容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具有平等地位,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6年《和平建国纲领》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但不应提出独立自决口号1949年《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用“民族的区域自治”代替“民族自治”,限定了“自治”的范围,使民族政策表述更加准确、全面A.延续了历史传统 B.不断完善的过程C.适度灵活的原则 D.因地制宜的特点[解析]从“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到“1949年《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中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历史传统,排除A项;材料与“灵活的原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排除D项。9.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民族区域自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初期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联邦理论。此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构建了“单一制”框架下的民族区域自治,最终确立了以民族区域自治为补充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由此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A.立足多元一体的基本国情B.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C.继承发展了民族联邦理论D.保障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当家作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并未照搬民族联邦理论,而是根据中国国情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未具体说明中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情方面的原因,未提及中国的多元一体特点,排除A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与民族联邦模式不同,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非论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积极作用,排除D项。10.(2024·德州)1949年10月19日,深圳正式解放。但解放军并没有进驻香港,而是在深圳停下了脚步。毛主席在谈到香港问题时指出:“利用这两地(香港、澳门)的原来地位,特别是香港,对我们发展海外关系、进出口贸易更为有利些。总之,要看形势的发展再做最后决定。”这一做法(A)A.有利于打破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B.意在实现与西方国家的和平共处C.直接促成中英关系正常化的实现D.是基于社会制度差异的深度考量[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毛主席考虑当时国内国际形势,认为维持香港现状,比收复香港更有利,香港实际上作为中国对外物资中转站,承担着中国和世界交流的窗口作用,A项正确;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不是这一做法的意图所在,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英才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中英关系正常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当时主要考虑的并非社会制度差异,排除D项。11.罗纳德·基思认为,周恩来坚持不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建立牢固的联合,既表明了中国的正义立场,又是“一种战略方针”,它使中国得到更大的战略选择余地,改变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结构。该学者意在强调新中国(D)A.逐渐摆脱意识形态束缚B.注重维护弱小国家利益C.寻求冲破美国外交封锁D.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解析]根据材料“周恩来坚持不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建立牢固的联合,既表明了中国的正义立场,……改变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结构”可知,新中国不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建立牢固的联合,体现了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逐渐摆脱意识形态束缚的信息,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新中国维护弱小国家利益的信息,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新中国初期采取了“一边倒”方针,这属于寻求冲破美国外交封锁的做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2.(2024·沈阳)1963年,周恩来在答美国《时代》杂志记者问时说:“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问题应该由大家来共同讨论,而不应该由少数国家垄断这种讨论,甚至把有利于少数垄断者的决定强加给没有参加讨论的国家。”这表明我国(A)A.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B.秉持“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C.重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D.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我国反对将关系全人类命运的问题由少数国家垄断讨论,而是应该由大家共同来讨论,这说明我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少数国家独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对于国家关系的看法,并不能体现“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重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排除B、C两项;材料内容和发展与“周边国家友好关系”无关,排除D项。1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与非洲国家之间也发展了极为密切的联系。这说明中国(A)A.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追求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C.积极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D.强调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解析]由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更趋紧密,与非洲国家之间也发展了极为密切的联系”可知,中国积极发展与拉丁美洲和非洲(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说明中国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A项正确;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未追求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际政治新秩序,排除C项;拉丁美洲与非洲国家并非中国周边国家,不能得出中国强调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的结论,排除D项。14.(2024·武汉)邓小平指出: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国际形势(国际局势趋向缓和)的判断有变化,对外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也有变化,这是两个重要的转变。“这两个转变”(B)A.奠定了改革开放战略的理论基础B.提高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度C.构建了中西全面交流的价值体系D.着眼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因素[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外交政策的目标。对国际形势判断和对外政策的“这两个转变”推动我国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提高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度,B项正确;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排除A项;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中西全面交流”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排除D项。15.(2024·南通)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中东问题上,一方面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斗争,抨击以色列扩张政策;另一方面,面对伊朗和伊拉克的军事冲突,中国分别向两国表达了尽早实现停战、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的意愿。材料表明,新时期中国(B)A.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方针 B.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C.倡导全球治理机制变革 D.积极支持不结盟运动[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时期中国政府在外交上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支持正义的政治行为,因此,B项正确;据题干时间可知,新时期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外交,且巴勒斯坦、以色列、伊朗和伊拉克不是中国的邻国,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新时期中国倡导全球治理机制变革,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是指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掀起的不与美国、苏联等大国结盟的运动,材料中以色列不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材料也无法推知中国政府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排除D项。16.(2024·深圳)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正式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并在此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中国外交“一条线、一大片”的具体策略;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发表讲话,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种理论的共同点在于(A)A.蕴含着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B.以反殖反帝反霸作为中心任务C.为世界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柱D.体现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解析]由题干中20世纪70年代的“三个世界”划分及“一条线、一大片”的理论可以看出,中国在与苏联关系恶化后,积极与其他社会性质并不相同的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而由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也可以看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寻求积极合作,发展友好关系,二者都蕴含着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A项正确;新时期已经不再涉及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排除B项;二者并未对世界建设提供精神支柱,排除C项;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并不符合20世纪70年代,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演变(1949—2001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总统任期起止对中国的政策哈里·S·杜鲁门1945—1953对新中国实施“威慑”战略政策: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1953—1961对华政策为全面遏制思想所主导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1961—1963继承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制定的“遏制并孤立”中国的政策林登·贝恩斯·约翰逊1963—1969提出“遏制但不孤立”政策:在政治遏制的同时,在人员、信息和物资的交流方面放松限制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1969—1974调整美国对华政策:打开通向北京之路。逐步取消了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和贸易禁运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1974—1977多次表示将继续推进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努力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詹姆斯·厄尔·卡特1977—1981把与中国建交列入了议事日程罗纳德·威尔逊·里根1981—1989强调与中国“长期、持久和建设性关系”,更加注重发展“全面关系”,包括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等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1989—1993保持接触和合作的美中关系,但以总统行政命令形式宣布了一些制裁威廉·杰斐逊·克林顿1993—2001“接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