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4单元政治制度第41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提能训练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4单元政治制度第41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提能训练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4单元政治制度第41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提能训练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4单元政治制度第41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提能训练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选择性必修1第14单元政治制度第41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提能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单元政治制度第41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选择题1.下表是西周部分职官及其职能统计表。据此可知,西周时期(C)职官职能小宰听师田以简稽(查核),听闾里(乡里)以版图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土训掌道地图,以诏地事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墓地)而为之图A.绘图是职官基本技能之一B.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C.政府重视实地考察与管理D.古代官制逐渐走向成熟[解析]根据材料“西周部分职官及其职能统计表”可知,表中所列举的西周官员的职能都涉及地图的测绘与使用,这说明西周政权重视实地考察与管理,C项正确;材料只列举了西周部分职官利用地图开展工作,并不能说明整个行政官员群体都需要掌握绘图技能,排除A项;虽然“遂人”“土训”等官员工作内容与土地有关,但土地私有制度在西周并未出现,西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是国有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西周官员的职能划分细致,但西周官制并不成熟,排除D项。2.(2024·张掖)春秋列国在诸大夫会议和国人会议中讨论的和决定的多是国之大事。国君如有认为犯了玷辱邦国的错误,即使是不可避免的,也应当在诸大夫会议上,特别是在国人会议上,对众表示罪己,建议改立自己的儿子或公族他人为君。这一现象表明春秋时期(B)A.政治局势分裂动荡B.具有原始民主制的遗风C.贵族拥有广泛特权D.思想争鸣影响政治稳定[解析]根据本题材料“对众表示罪己,建议改立自己的儿子或公族他人为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大夫会议和国人会议拥有较大的权力,甚至可以参与国君的废立,这表明春秋时期具有原始民主制的遗风,B项正确;大夫和国人通过召开会议的方式影响政治,但并不一定会导致政局的动荡,春秋时期政局的动荡多是分封宗法制的瓦解以及诸侯争霸引起的,排除A项;诸大夫会议和国人会议的召开并不能表明贵族拥有特权,排除C项;诸大夫会议和国人会议并不是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体现,排除D项。3.(2024·宜昌)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B)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解析]根据材料“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可知,秦朝时期臣下对君主的上书具有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含义,这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必然要求,说明文体称谓的转变具有强化专制统治的色彩,B项正确;秦朝废除了西周时期的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实现统一的相关信息,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4.(2024·丹东)《岳麓秦简(肆)》载:“有令女子、小童行制书者,赀二甲。”“毋敢令年未盈十四岁者行县官恒书,不从令者,赀一甲。”这些规定旨在(A)A.保证文书快速安全传送B.建立全国文书传送系统C.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D.通过严酷刑罚加强皇权[解析]根据材料“有令女子、小童行制书者,赀二甲”“毋敢令年未盈十四岁者行县官恒书,不从令者,赀一甲”可知,秦代对不同性质的文书传递者的身份都有严格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此项规定旨在保证文书快速安全传送,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文书系统的建立,排除B项;节约人力物力与材料中限制女子、小童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严酷刑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5.(2024·长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称帝的同时追封其父庄襄王“太上皇”,汉高祖仿秦尊太公“太上皇”,此后历代开国皇帝追封先父先祖成为惯例。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A.强化新王朝统治的合法性B.借助神权以稳定社会秩序C.宣扬孝道以强化道德教化D.团结皇族以避免权力纷争[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称帝的同时追封其父庄襄王‘太上皇’,汉高祖仿秦尊太公‘太上皇’,此后历代开国皇帝追封先父先祖成为惯例”可知,秦始皇和汉高祖追封先父先祖的做法成为历代开国皇帝的惯例,这一做法使得“家人父子”的亲亲之礼向“朝廷君臣”的尊尊之礼转化,由此强化新建立王朝统治的合法性,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借助人伦稳定社会秩序,排除B项;强化道德教化是服务于现实统治需要,并非主要目的,排除C项;“团结皇族以避免权力纷争”,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6.如表呈现了我国古代散骑与中常侍职权的演变。该变化过程反映了(A)时期职权演变秦代散骑与中常侍只是皇帝身边近身侍从曹魏魏文帝设置散骑省,且将散骑与中常侍合并在散骑省之下南朝刘宋散骑省演变为集书省,与门下省互为平行机构,执掌诏令之权A.朝廷内部权力的分配 B.三省体制的逐渐成熟C.散骑逐渐掌握决策权 D.侍从对皇权构成威胁[解析]根据本题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散骑与中常侍的职权从秦代的皇帝贴身侍从到曹魏时期二者合并成散骑省,再到南朝刘宋时期演变为集书省,执掌诏令之权,说明皇帝近臣权力提升,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的分配,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散骑与中常侍权力的变化,未说明三省体制的发展,排除B项;执掌诏令之权指起草或发布皇帝的文书,决策权仍然掌握在君主手中,排除C项;侍从属于皇帝近臣,其权力提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D项。7.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北魏墓志数量少且比较简短,有的墓志只有一句话。但迁都洛阳后,北魏墓志大量增加,且大多形制统一,内容规范,可分为志题、讳、字、乡邑、族出、世次、行治、履历、卒日、寿年、葬日、葬地、铭辞等几部分。该变化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C)A.冲击了鲜卑贵族的统治B.顺应了三教合一的趋势C.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解析]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迁都洛阳后,北魏墓志数量增加、形制统一、内容规范,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速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北魏孝文帝改革削弱鲜卑贵族统治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三教合一的趋势无关,排除B项;北魏墓志的汉化不能说明孝文帝改革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8.(2024·沈阳)唐代负责文化教育的部门是多机构并存的,下表所示机构组织反映了当时(A)主管上级机构职能来源尚书省(六部)礼部文化教育的政令和制度北周始设内侍省(九寺)太常寺具体的祭祀和乐舞秦九卿演变而来鸿胪寺接待宾客和丧葬仪制(五监)国子监学校管理,最高学府汉太学演变而来A.政务与事务有一定分工B.分权制衡为其设置初衷C.制度设计主张因循守旧D.中央集权得到适当加强[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尚书省的礼部负责文化教育政令和制度,这是政务方面,九寺五监负责具体的事务,说明政务与事务有一定分工,A项正确;材料中的机构有分权而无制衡,均统属于皇权,排除B项;表格体现的是唐代的制度革新,而非因循守旧,排除C项;中央集权侧重地方制度分析,而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设置,更多体现的是皇帝集权范畴,排除D项。9.明中叶后,税目繁多,人民不堪重负,张居正乃作“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的田赋力役,一律折为银钞缴纳。“一条鞭法”的推行(C)A.杜绝了额外征税现象 B.推动雇佣关系产生C.加强小农与市场联系 D.促使白银流入中国[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条鞭法将田赋力役一律折为银钞缴纳,农民需要把粮食换成钱,因此加强了小农与市场联系,C项正确;“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雇佣关系的产生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与一条鞭法没有太大关系,排除B项;明朝对外贸易促进白银流入中国,而材料强调赋税改革,排除D项。10.在自强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改革和新计划中,“中国”二字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以此作为支撑改革的理由。据此推断,“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的主要原因是(B)A.近代化运动的推动 B.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C.满汉矛盾得以缓解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二字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并以此作为支撑改革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过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列强侵略中国的不断深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频繁使用“中国”一词,有利于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以应对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近代化运动的推动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满汉矛盾得以缓解不会导致“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排除C项;“中国”一词被频繁使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11.1916年7月,孙中山在上海张园举办的茶话会上发表演讲,其主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可知孙中山认识到(C)A.基层政权应大力提高行政效率B.必须依靠民众推翻北洋军阀政府C.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D.群众监督是保证官员廉政的途径[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6年7月,孙中山在上海张园举办的茶话会上发表演讲,强调国家建设必自人民始,应以“民为邦本”。同时强调地方自治为建国的基础,地方自治应体现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如图所示,人民有权行使对县议会、县长的选举、罢免权,人民有对法律的创制权和复议权等,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基层政权提高行政效率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必须依靠民众推翻北洋军阀政府”,排除B项;“群众监督是保证官员廉政的途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2.1930年6月至1933年11月,毛泽东三次到福建上杭县才溪乡进行社会调查。在之后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都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毛泽东在这里强调的是(B)A.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B.根据地建设的必要性C.政权建设的紧迫性 D.反围剿斗争的残酷性[解析]根据材料“如果我们单单动员人民进行战争,一点别的工作都不做,能不能达到战胜敌人的目的呢?当然不能”及所学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通过社会调查认识到战胜敌人不仅要动员人民进行战争,而且要重视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B项正确;“调查研究”是认识和研究问题的重要手段,材料并不是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排除A项;“政权建设的紧迫性”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反围剿斗争的残酷性,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13.(2024·石家庄)1943年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延安等地开展新年画创作和街头流动展览运动。古元的《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见如图),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新年画之一。这体现出(C)A.敌后抗战得到普遍拥护B.群众是全面抗战的中坚C.抗日民主政权日益巩固D.统一战线范围不断扩大[解析]根据材料“古元的《拥护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军队》(见如图),就是深受群众喜爱的新年画之一”可知,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政府重视革命思想的宣传,使抗日民主政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敌后抗战得到普遍拥护的信息,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国共产党是全面抗战的中坚力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范围不断扩大的信息,排除D项。14.(2024·成都)1948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经选举产生,管辖原晋察冀边区、晋冀鲁豫边区和山东解放区,最高机构为人民政府委员会,下设民政部、财政部、教育部、农业部、工商部、公安部、司法部及财经委员会、监察院、法院等。这(D)A.开启了华北地区战略反攻B.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解放C.实践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D.奠定了新中国的制度基础[解析]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解放区践行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建立民主政权,管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治安等,积累了执政经验,奠定了新中国的制度基础,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建设,而非军事反攻,并且华北地区的战略反攻在1947年已开始,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长江以北地区实现解放的标志是1949年初淮海战役的胜利,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排除C项。15.下图所示为1953年钱大昕创作的年画作品《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画面描绘的是当选者胸前戴大红花与大伙见面的场景。该画面反映出当时(C)A.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 B.村民直接参政议政C.群众政治觉悟的提高 D.党内民主生活较好[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年画作品《把自己满意的人选出来了》中的画面正是当时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选举的反映,C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属于基层民主制度,排除A项;画面显示的是人民群众选举代表,属于间接参政议政,排除B项;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不属于党内民主生活,排除D项。16.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普遍采用举手和鼓掌的方式,表决选举、任免和进行重大公共决策等。1954年后,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会议选举、通过议案和基层直接选举采用举手、无记名投票方式。20世纪90年代后,全国人大对议案的表决方式以纸质投票、按电子表决器为主。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B)A.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B.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C.人民参政热情日益高涨D.民主政治须与科技结合[解析]由材料及所学可知,从举手、鼓掌表决到无记名投票再到以纸质投票、按电子表决器为主,表决方式日益科学化、理性化、严密化,这是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本身的民主权利,排除A项;通过表决方式的转变无法看出民众参政热情的变化,排除C项;“必须”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2023·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党中央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方针,各解放区继续实行抗日战争时期确立的民主选举的各项原则和制度。一些解放区开展了民主选举运动,颁行了选举法规。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为召开第三届参议会首次大会进行了乡、县、边区三级普选。这次选举产生了10名边区参议员,包括各社会阶层的代表。在党派关系上,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无派人士89人。解放战争后期,对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者的范围和条件作出新的规定。1949年1月,《东北解放区县村人民代表选举条例草案》规定:经军事法庭、司法机关和人民法庭判决剥夺公民权者,有反革命行为及民主政府缉办在案者等无选举权与被选举权。1949年6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明确地把“赞成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新中国”,列为被选为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首要条件。其他解放区颁布的选举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范围调整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解放区人民政权选举制度的积极作用。[答案](1)原因: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需要,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矛盾为主转变为阶级矛盾为主;经过三大战役,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