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侵犯行为-浅谈北大学子弑母案_第1页
(2.7)-8.侵犯行为-浅谈北大学子弑母案_第2页
(2.7)-8.侵犯行为-浅谈北大学子弑母案_第3页
(2.7)-8.侵犯行为-浅谈北大学子弑母案_第4页
(2.7)-8.侵犯行为-浅谈北大学子弑母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大学子弑母案一、启发思考题2.1试图思考说明会导致侵犯产生的原因,如果可以,请设计实验或举例说明。2.2头脑风暴:阅读完材料,你会发现吴某的舅舅说已经原谅吴某了,你怎么看呢?该如何避免悲剧的发生呢?分析思路案例的回顾案例信息整理查阅相关理论和文献运用知识理论提炼案例分析案例背景信息2016年2月14日,谢天琴的尸体在家中被发现,经侦查,其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吴谢宇是北大学生,各方面都十分优秀,但是却犯下了残忍杀害母亲的重大刑事案件。经过一审判判决后,被判死刑。5关键要点本案例中关键知识点包括:侵犯行为,社会关系,同辈群体6

相关附件案例详情/a/259466801_720640/reference/58380518/ad46Q_RuHu6rM8tQ_jfqkIxu3I2hyUSDEQDFq-ZpTmvI10Ih1_yzvBahRLJ4ivG5hjUTosUioR6RJ3uLw2eaRpe_FAu5_0l3R4Tm-A二、案例设计1内容提要及关键词1.1内容提要本教学案例以“侵犯行为”作为分析主题,从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解析,其中主要从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案例分析,以提供相关的侵犯行为规范思路。1.2关键词:侵犯行为,控制对策,社会关系,同辈群体2引言北大学子吴谢宇被亲戚朋友认为懂礼貌、孝顺母亲、智商超群,是同学们眼中的“大神”,但没想到的是,他竟然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本案例将以“侵犯行为”作为主题,从侵犯行为出发,衍生出侵犯行为以及家庭学校以及朋辈对个人的影响作用,进而提出控制对策。3相关背景2016年2月14日,谢天琴的尸体在家中被发现,经侦查,其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吴谢宇是北大学生,各方面都十分优秀,但是却犯下了残忍杀害母亲的重大刑事案件。经过一审判判决后,被判死刑。4主题内容4.1

概念界定侵犯行为的概念界定侵犯行为是指:被社会规范所禁止的的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包含三要素:伤害行动、伤害意图、社会评价。这种伤害可以是身体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侵犯行为大致上可分两类:以感情为基础的侵犯,即常见的由于愤怒或敌意而对他人的身体或语言的人身攻击;以目的为基础的侵犯,即为获得某种好处或利益而伤害别人。4.2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许多行为的来源是观察学习。在遭受挫折后,个体观察学习的经验就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反应。如果个体从社会环境中习得了暴力和侵犯的方法去应付挫折,则在受类似刺激时个体就会采取攻击的行为反应。导致个体习得不当的挫折应付方式的社会环境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同辈群体三个方面。4.2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案例分析家庭教育方面:对于吴谢宇的家庭教育来说,与母亲的相处时间是比与父亲相处的时间要长的,其也主要是受到母亲的教育较多。在这两者的生活相处中,我们可以发现母亲对于吴谢宇的控制欲是比较强的,许多事情没有跟吴谢宇商量,也不征求意见,而是直接给其做决定,缺少对于孩子的尊重的,这无形中是对吴谢宇的心理上的“侵犯行为”,属于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是个体离开家庭后首要接触到的社会环境,是个体观察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对于个体而言也是长久而深刻的。我们的教育一贯注重对于学生知识、智力和做题等方面的培养,缺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照和行为的教育。同辈关系:同辈群体也是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是较深的一个方面。J.R.Harris提出群体社会化理论,指的就是家庭外的社会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主要受到家长同伴群体(如亲戚、家长朋友等)和同伴群体(如同一社区、学校的玩伴和同学等)这两个群体的影响。4.3侵犯行为的控制对策

4.3.1重视情绪表达,给予情感支持无论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智商如何、才华如何、学识如何,都不能代替对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培养。越是高智商、成绩优异的孩子,越不能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需要积极而健康的引导,不要让孩子迷失在错误的方向里。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每个社会个体对侵害行为的防范和控制意识,并辅以相应的体系建设和完善,是遏制其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4.3.2建设学校-家庭联合教育机制目前国内学校更侧重对于学生的应试教育技能的培养,身心方面的成长并没有得到更多关注。建立学校-家庭联合教育机制是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5结尾

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一个高成本的过程,家长、学校和社会除了关注智力方面的培养,还更需注重孩子的品格和行为的规范。千差万别的社会文化对侵犯行为的认识也有很大的不同,在研究方面也还需要建立一个生物的、社会的、环境的等多种因素相交融的多元研究模式,给予家长和学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支持。6参考文献[1]余建华.西方侵犯行为研究评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45-49+135.[2]梁彦蕊.侵犯行为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2010,12(36):214-216.[3]D.J.SChneide.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4]项贤宝,张军,黄芬.侵犯行为的理论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2(6):308-310.[5]余明友.社会侵犯行为的心理成因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