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史复习题_第1页
中哲史复习题_第2页
中哲史复习题_第3页
中哲史复习题_第4页
中哲史复习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庄子道论道是宇宙的本根道是无作为无形象而又真实客观的,是独立的不依赖外物自己为自己根据的,是具有逻辑先在性与超越性的,是有神妙莫测的、创生出天地万物之功能与作用的本体。道超越时空,未有始终,是使万物成为各自个体的本根。道具有普遍性道广大包容,任其自然。万物都具备道,道内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无所不在。道的成毁与道通为一世间的万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合理性与价值,个体的禀性与命运千差万别,但无论有什么差别,或成或毁,这边成那边毁,在道的层面上并无亏欠,万物都是可以相互适应、沟通并在价值上齐一的。道是一个整体,通贯万物,万物在道的层面上“返于大通”“同于大通”作为具体内容的道,称作理,是本根、本体的具体化知道者必达于理,理是人与社会践行的法则、规范人的主观修养之原理和思想世界的准则道不可感知不可言说,不能与语言表达和限定,但可以用人的生命来体证。学道不倦。董仲舒天人感应论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同类相动”的原因在于“类”的相同。人是天的副本因此人与天是同类的。而同类事物之间会出现相感相动的现象。因此,天与人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是普遍存在的。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的关系上。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兴衰治乱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另一方面,天也会通过灾异和祥瑞来体现他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比如“谴告”思想。董仲舒的本意,是借助上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警示作用。他为天子和王朝的更替留下了空间天根据人类社会治理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反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是一个人作用于天天作用于人的循环系统受命改制天子的合法地位通过受命形式获得。董仲舒完全继承了西周“以德配天”的“受命”思想,并将其发展地更加精致,提出受命改制的主张新王朝的天子必然要进行一些形式上的改变调整,以显示他受了新命。这就是改制。改制思想的重要表现是:“三统三正”说的提出。即黑统白统赤统、寅正丑正子正。每个新受命的王朝在改变服制时应循环采用黑白赤三色,在改变历法时,应轮流采用夏历的寅丑子为一年的开始但他又主张治理社会的根本原则和精神不变,因为它们就是天子受命所受的命之所在。但将“道”视为永恒不变的神圣法则,又从根本上扼杀了“受命”的开放性,使制约天子的超越性机制成了海市蜃楼中庸思想中庸的思想,起源于上古时代。《尚书》中提倡中道。春秋末期的孔子倡导中庸1.“天命之谓性,修道之谓教······”1)宇宙万有之性,根源于生生不息的天道。此性是一切物得以生存、存在的创造性的原理,是绝对、普遍的。一切人物都是自然地循当行之法则而活动,循其性而行,便是道。教化使人明道。2)慎独思想.道无所不在,所以君子要常存敬畏之心,慎独。3)中和。中是道之体,性之德,和是道之用,情之德。君子省察功夫达到尽善尽美的“中和”之境界,天地安于其所,运行不息,万物各遂其性,生生不已。2.中庸1)中庸与时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2)中庸:遵道而行,依乎中庸。中庸即是近己之道、中常之理。“中庸”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依循原则。3)修身,诚身特别强调孝。孝与德、礼,皆是修身之义。4)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这是人人共由之路,普遍之道。三达德:知、仁、勇。这是实践五条路的三种方法。九经: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君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城:诚身、至诚之功诚身、明善。诚身以明善为基础。诚明、尽性、成己与成物。由至诚而后明善,是圣人的自然天性;而闲人则通过学习、修养,由明德而后至诚。由诚而明,由明而诚,目的一样可以互补。只有天下至诚的圣人可以极尽天赋的本性,进而兴养立教,极尽众人和万物的本性。至诚无息,德配天地圣人之道,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苟不至德,至道不凝至圣至诚之德,乃化民之本。司马承祯思想1以“气”释“道”的本根论他以“生”“化”叙说宇宙由气到物的过程。肯定了“生”“化”的实在性,从重玄学的本体论回归到宇宙本根论。并在“在物之形,唯人为正,在象之精,唯人为灵“这一认识的基础上肯定人在宇宙中的独立性,肯定了仙道追求的可靠他认为成仙的关键是得道。道是一种无形象无实体无需追求的、神妙莫测的存在,人们得之就能成仙生长。人们得道的关键在于使心“安”而“虚”--------达到心静而无物的境界,则自然而然就得到道,也就可以成仙了性、命并重的修养论司马承祯将重玄学发展为“性命”双修之学,以“养气”为修道的主要途径。回归元气论和神仙论,重视作为炼形功夫的养气说和内丹术。凝神收心为性学,养气炼形为命学。司马承祯主张性命双修。道教的神仙学由外丹学走向内丹学。通过性命双修,可以达到坐忘境界。修养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无知无欲,进入“形如槁木,心若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的状况,最后连对主体的认识也取消了。五、王充“元气自然论”在天道观上,王充受了道家的影响王充认为,元气是宇宙的本根,充斥于天地间,万物和人都是禀元气而生的。天地之气合则万物生。一方面,人是最高贵的因为人最智慧。另一面,人在本质上与其它自然物相同。他既为人类的独特性保留了一席之地,又从自然的角度推翻了尊卑贵贱天定说的基础王充的自然元气论关键是论证天也是自然的。元气的基本特性是自然,禀元气而生的人与万物也是自然的。天地自身是含气之自然,非人格的。既然天是自然的,那么天的运行也就成了“施气自然”。自然即自己而然,不待外求。所以,天施气自然的结果是万物自己产生而非天令万物产生。这就从源头上切断了天干预人事万物的可能。另外,自然的另一含义是无为,这是因为元气本性恬淡无欲、无为无事,禀元气生的天地万物同样无为六、道安思想1.对翻译工作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2.认为研究般若经典不能单用“考文、察句”的方法,而要体会其思想实质3.道安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本无论。道安认为,世界于空、无等自然状态经由元气变化而成,故称本无,而不可称万有可自空、无中产生。道安的本无思想,只是把无看做无形无象的状态,而非完全的空无。道安并不否认万物存在的观点,道安的本无论也不是专论宇宙观,主要还是佛教的修行法。4.他认为要打内心里从色受想行识中得到解脱。他不是要求人心以念空去止息欲望,而是要通过戒定慧的修持,使人在五蕴之中体察世事的虚幻,从内心里得到解脱。七、孟子仁政说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义利之辨,仁政到王道根据:从不忍人之心到不忍人之政民本思想。仁政首先要解决民生问题,为民制产。王霸之辩。宣扬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民贵君轻。在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问题上,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国家政权是次要的,国君是更次要的。统治者要养民、富民、教民得民心之说。民心的向背是政治上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为人父母的政治责任,对不仁不义的批评权位的思考:禅让与世袭发展了孔子的“庶、富、教”和“富而后教”的思想,提出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造就德才兼备的人从政。教育可以调治人心,和谐社会关系,安定社会秩序,可以使人“明人伦”,懂得并实践社会生活的准则。八、荀子“明分使群”思想明分使群是荀子的社会观。荀子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不能兼通数种记忆,兼管各种事物。一个人的生活所需,要靠众多人的生产品供给。群居生活一定要明其职分和等级。明确各人的职分是人能“群”的前提,而礼义是维持“分”的手段。荀子把合群的力量归结为“圣王”“君主”。他说:“君者,和也?曰:能群也。”“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详细论述并比较老庄思想老子思想道论1.道体、道与名、作为本根之道、道之用1)本体与现象:道是宇宙的本源。道精微深远,不是现象不可被感知。2)道名论:道和名都不可用语言去界说3)本根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在展开、实现过程中,生成长养万物。4)道用论:万物侍道而生2.道论的内容1)自然(道法自然、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贵言希言)2)无为(无为、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3)柔弱(柔弱、不争)二、德论:德与修身(德、体道、修身、存身)1.德的概念2.闻道与体道:闻道、抱一抟气,致虚守静3.修身4.存身庄子思想道论、气论与“道通为一”道论:“道”的含义和特性(详见简述1)气论“气”,在《庄子》中大概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主体的精神状态。二是指物质性的、可经验的“气”。三是作为现象的物质存在状态的根本来源之“气”,庄子名之为阴阳之气、天地之气。第一,阴阳之气第二,阴阳二气的流行运动即“道”的流行运动。第三,通天下一气耳。庄子后学,对“道”的本根性的认识,也就是对“气”的本根性和周遍性的认识。第四,变、化的观念与万物皆化,万物皆种与种有几二、“齐物论”的认识论1.“我”与物、他人的关系,成心与是非2.物之所同是、我与若与他人辩论胜负的问题:判断标准的主观,因而相对。四问四不知3.在认识中的道与物、道与言是非的关系4.莫若以明、和之以天倪:道、物(彼此)、言(是非),齐是非、彼此(物我)、生死(物化)之忘执。三、形神思想与逍遥之说1、形神关系。“人”的价值与意义,是先秦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庄子着重思考个体生命的自由与安立的问题。神形问题,作为一个传统,庄子加以继承与肯定。庄子认为,人的存在本原在于“神”,神是形的生命根据:无神,则形必是死的。2.形、气对于人的束缚、局限1)死生之限。死生之限,是气化流行的一大定律,万物皆受其限制。2)命、时之限3)情欲之限。情欲,主要指人的情感与欲望,如喜怒哀乐、名利、声色、权势。情欲,正是使人受气化流行局限,而被囚困和倒悬的真正原因。是对心、对神的囚困,使肉体成为囚牢,故要从心上解除之。4)传统的、社会的价值观念(权位、地位、金钱、仁义)对于人的束缚、倒悬—利害—有用性。3.修养方法观化与物化:齐除死生之对待。县解心斋坐忘闻道见独4.游与逍遥游养生之说比较同:思想都有朴素辩证主义的成分。老子和庄子都是十分强调地着力阐述其抽象思辨的部分,由此把道家道论升华到形而上学的抽象本体论高度。直观认识论方面:二人都不是以逻辑推理作为道论的认识基础,而是以直觉的认识方法作为道论的认识基础。宇宙观:都认为道是宇宙本源,精微深远,不可明说异:老子侧重强调道德的无为,庄子侧重强调个体的无为在社会实践的观点上不同:。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战国汉初又称为"君人南面之术"、"黄老道德之术"。汉初,儒学也称为"儒术",老子无为而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