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专题:《中国古代经济》强化训练_第1页
二轮专题:《中国古代经济》强化训练_第2页
二轮专题:《中国古代经济》强化训练_第3页
二轮专题:《中国古代经济》强化训练_第4页
二轮专题:《中国古代经济》强化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接壤的区域。到距今5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下列是考古发现的部分彩陶图片及其发掘地,由此可以说明()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甘肃泰安出土的彩陶盆辽宁建平出土的彩陶江苏郑州出土的彩陶盆A.彩陶烧制技术出现在我国打制石器时期B.史前时期小农经济得到充足发展C.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影响D.中原地区的阶级分化已比较明显2.粟最早在中国种植,经碾磨脱皮后成为小米。粟在梵语、波斯语中分别被称为“Cinaka”和“Shu-shu”,与“秦”“粟”谐音。英语中的粟为millet,源自印欧语mele,是压碎、磨粉之意。由此可知()A.中华文明影响世界B.语言是文明最主要表现形式C.世界文明因粟而兴D.原始农业最早是在中国兴起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规定要在每年的每个季度对耕牛进行评比,那些把耕牛养得很壮实、很健康的,还能得到奖励:反之,如果耕牛养的不好、瘦了,当地负责管理耕牛的官,要跟着受到处罚。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当时()A.保护动物观念B.百家争鸣局面C.诸侯纷争状况D.重视农业生产4.下面为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表(单位:万贯)表中信息可以说明宋代()时间总收入农业收入农业占比%工商业收入工商业占比%宋太宗至道三年(997)3559232165123835宋天禧五年(1021)5723276248293652宋熙宁十年(1077)7070216230491170A.经济繁荣程度超越了唐代社会B.政府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C.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D.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5.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6.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7.西周时期,政府在较大市场设司市,下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制发买卖契券的“质人”,来加强市场管理。这表明当时()A.政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B.商业发展践行契约精神C.政府强调以农业为根本D.限制个体商户经商行为8.清代前期,清政府采取了鼓励垦荒的政策,增加了大量耕地,大面积推广各种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这对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深刻的影响。以下四幅图能够基本反映康熙三十九年到乾隆五十九年(1700—1794年)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的是()9.汉初,盐铁收入属于诸侯王的“私奉养”,不纳入国家财政经费。元封元年后,汉武帝命桑弘羊全面推行盐铁官营,取消了诸侯王掌管盐铁的经济特权。据此可知,盐铁官营有利于()A.发展手工业B.提高盐铁商人地位C.统一度量衡D.改善国家财政状况10.乾隆时期,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见图),描绘了当时苏州的市井风情。该画可以佐证清朝前期()《盛世滋生图》(局部)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财政危机不断加剧C.商品经济相当活跃D.土地兼并十分严重11.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注重()A.传承与创新B.交流与传播C.改进与推广D.开放与互鉴12.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一度出现了农民竞相种植春小麦的现象,种麦倍于种稻。其原因在于()A.土地开垦数量增加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稻北麦格局改变13.2023年全国各省份一季度GDP增速排名中,广东、江苏两省GDP总量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该现象最早确立于()A.隋朝中后期B.唐朝中后期C.北宋中期D.南宋时期14.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B.女性地位提高C.作者个人喜好D.君主专制衰落15.如图是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秦半两钱唐开元通宝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交子)A.铸铁技术的进步B.国家统一的需要C.商品经济的发展D.审美观念的提高16.图表分析是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之一。分析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的“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国人口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年代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明万历28年(公元1600年)清康熙39年(公元1700年)清乾隆59年(公元1794年)清道光30年(公元1850年)人口数量0.7亿1.97亿1.5亿3.3亿4.3亿A.明朝到清朝中期中国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B.明朝人口增长速度比清朝人口增长速度快C.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D.1794年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三分之一17.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某地博物馆收藏了如下历史文物,能够佐证()“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交子”“会子”铜版拓片A.唐朝驿站制度比较发达B.宋代的商业贸易十分繁荣C.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元朝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18.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经营商业的“瓦子”,市民“终日居此,不觉抵暮”。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在于()A.中央集权松弛B.城市人口增加C.文学艺术繁荣D.商品经济发展19.如图,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图3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注:图中写有“正店”等字样处,为当时的灯箱广告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B.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C.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D.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20.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在奏折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日见增昂……中外均无裨益。”他的奏折说明了()A.清朝的官僚体制日益腐败B.文字狱阻碍了社会的发展C.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颇多D.西方殖民势力已开始侵入21.北宋时,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街道两旁商店、货摊林立,客商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营业时间不受限制,买卖甚至通宵达旦。材料主要反映了北宋时期()A.科学技术领先B.城市商业繁荣C.民族关系发展D.对外交流频繁22.在参观过程中,小明看到了许多古代生产工具,其中属于汉代播种工具的是()A翻车B曲辕犁C耧车D纺车二、非选择题23.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10分)【精神印记·文字相伴】材料一这项秦代的改革,是汉代逐步发展的进一步简化字体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果是楷体字从此一直成为通用文字,直到近几十年才让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在造成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一切文化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几乎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政治印记·制度留痕】材料二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摘自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物态印记·技术创新】材料三宋代,制瓷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代瓷窑众多,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不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在相对落后的地区,都有规模不等的窑场。制瓷技术也不断进步和革新,工匠对烧装技术进行了变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对炉温合理调控以及坯泥和釉彩巧妙配料,大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摘编自游彪著《宋史》(1)根据材料一回答,秦代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有哪些影响?(2)根据材料二回答,唐代实行了什么制度?为什么说这一制度是“进步的”?(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的制瓷业有哪些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让中华文明焕发时代光芒?24.历史研究需要运用大量史料,甄别和使用不同类型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遗迹寻史】材料一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合理利用自然条件,设计精心。设计的鱼嘴,作为分水坝将岷江之水一分为二,外江排洪,内江灌溉;在内江引水入渠,灌溉农田;建飞沙堰作为滚水坝,使得汛期内江之水排入外江,并起到冲刷泥沙的作用。都江堰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由谁主持修建并分析修建都江堰的意义。【诗图佐史】材料二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唐)王建《凉州行》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交流的特点。【考古探史】材料三这是一艘南宋远洋货船,1974年74年在泉州市后渚港海泥中挖出。船身残长24.2米,米,宽9.15米,分13个隔舱。舱与舱之间用木木板隔开,缝隙处用桐油灰和麻丝腻密,形成成一道不透水的隔壁。海船出土时,舱内遗物非常丰富,有香料、药材、木牌、铜钱、陶瓷器、竹木器等。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船作为考古史料可用来研究南宋经济领域的哪些现象。【图像证史】材料四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后,先在广东、福建种植,其后传入周边省份。18世纪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传播,清嘉庆后已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马铃薯的产量也很高。《盛世滋生图》(局部)画面描绘了乾隆时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以上文献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经济发展因素。

120240405七年级年级下载试题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DCCCAAD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CDACCBDAC题号2122答案BC1.【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彩陶……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彩陶文化影响范围达到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可知,彩陶最早流行于中原地区,后影响到周围地区,说明中原地区的文化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影响,故选C项;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是彩陶,他们生活在使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史前时期小农经济得到充足发展,说法错误,春秋时期才开始出现,排除B项;彩陶文化的分布没有体现阶级分化,排除D项。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粟最早在中国种植,经碾磨脱皮后成为小米。”“粟在梵语、波斯语中……与‘秦’‘粟’谐音。”“英语中的粟为……是压碎、磨粉之意”可知,粟在梵语、波斯语和英语中都有体现,说明中华文明影响世界,故选A项;语言是文明表现形式,最主要表现形式说法绝对,且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项;世界文明因粟而兴,夸大了粟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原始农业最早是在中国兴起,世界农业最早起源于西亚,不是中国,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规定要在每年的每个季度对耕牛进行评比,进行相应的奖惩,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使用并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材料强调了当时诸侯国对耕牛的重视,体现了重视农业生产,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牛这种生产资料的保护,不是体现保护动物观念,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诸侯纷争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特点,与经济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4.【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宋代的财政收入中,工商业收入逐渐增加,并在1077年达到70%的比例,而农业收入的比例逐渐下降。这表明工商业在宋代的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C选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直接证明宋代经济繁荣程度超越了唐代社会。表格提供了一些关于财政收入的数据,但不能全面反映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程度,排除A选项;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工商业收入逐渐增加,这并不支持政府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的观点。相反,工商业的占比逐渐增加反映了工商业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排除B选项;表格提供的信息不能直接证明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表格提供的是财政收入的数据,无法直接揭示国家统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排除D选项。5.【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使用,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是铁犁牛耕和耕地扩大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A项;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不是耕地扩大的原因,排除B项;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耕地扩大的原因,排除D项。6.【答案】C【解析】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阶段,这个时期的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山林开发也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工具主要是青铜制品,包括青铜农具,对于开发山林和兴修水利工程的效率相对较低。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逐渐普及。铁制工具相比青铜制品更加坚固耐用、易于制作和修复。这使得农民和地主能够更有效地开发山林和修建水利工程,扩大耕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因此,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C选项正确;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在春秋战国时期确实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影响。这些地主通过扩大耕地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来获取更多的财富和权力。然而,这个选项并不能直接解释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山林开发和水利工程的兴修,排除A选项;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国势力竞争激烈的时期。这种竞争可能导致了一些地区的农民为了生存而努力开发山林和兴修水利工程。然而,这个选项也不能直接解释为什么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山林开发和水利工程的兴修。诸侯国势力的竞争可能提供了一种背景环境,但实际上需要高效的生产工具来支持这些劳动力的活动,排除B选项;春秋战国时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秩序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然而,这个选项没有提供具体的解释,无法直接回答问题,排除D选项。7.【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司市”“胥师”“贾师”“质人”等作用来看,都是负责管理市场和商业活动的,说明西周时期政府直接管理市场,故选A项;材料强调政府的作用,材料没有体现商业活动中的契约精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商业发展,强调以农业为根本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表明了政府的商业管理,没有提到限制个体商户的经商行为,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清初的土地面积不断增加,高产作物的大量种植都促进粮食产量提高,这有利于人口的不断增加,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人口数量有了很大增长,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因此,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是不断增加的,故选A项;其他三项皆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D项。9.【答案】D【解析】据“不纳入国家财政经费”"取消了诸侯王掌管盐铁的经济特权"可知,材料主要涉及对国家财政产生的影响,故选D项;盐铁官营是为限制工商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排除A项、B项;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与盐铁无关,排除C项。10.【答案】C【解析】由题干图片“《盛世滋生图》”可以看出,当时苏州地区街道井然,商贩众多,这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故选C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期,排除A项;图片展现的是“市井风情”,没有涉及财政危机的信息,排除B项;图片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D项。11.【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它延续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可得出唐朝注重传承;根据题干材料“创造性地运用了低温铅釉的绚丽、斑斓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可得出唐朝注重创新,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唐朝的交流与传播,排除B项;材料既体现了传承也体现了创新,没有体现推广,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开放与互鉴,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南宋初年,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中原地区被金军占据,大量人口南迁。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了小麦在南方的大量种植,故选C项;土地开垦数量增加与种植的农作物种类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唐朝中期,排除B项;南宋时期,南稻北麦格局并未改变,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据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故选D项;隋朝中后期经济重心还在北方,排除A项;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没有完成,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北宋中期经济重心南移还没有完成,排除C项。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结合所学可知,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带来了社会娱乐活动日益丰富,故选A项;题干出现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女性地位提高,排除B项;作者个人喜好不是“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是衰落,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据示意图可知,从秦半两钱,到唐朝的开元通宝,最后到北宋时期的纸币铜版拓片,货币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古代商业的繁荣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催生了货币的不断发展,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方便流通的纸币,故选C项;题干材料说明我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且北宋交子纸币的出现,与铸铁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货币的发展主要说明经济发展的需要,秦半两巩固了国家统一,交子与国家统一关系不大,排除B项;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货币形式的发展,与审美观念无关,排除D项。16.【答案】C【解析】根据提供的数据,从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到清康熙39年(公元1700年),中国人口从0.7亿增长到1.5亿,表示明朝到清朝前期中国人口快速增长,C选项正确;根据提供的数据,明朝到清朝中期的人口增长是不连续的,无法得出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结论,排除A选项;根据提供的数据,无法直接比较明朝和清朝的人口增长速度,因此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B选项;根据提供的数据,无法确定1794年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因此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D选项。17.【答案】B【解析】题干文物图片中“济南刘家功夫针铺”铜版是宋代的商业广告,直接反映的是商业经营,“交子”“会子”铜版拓片反映的是宋代纸币的出现,纸币的出现也是为了适应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驿站制度比较发达的是宋元时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宋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排除C项;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宋朝,排除D项。18.【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故选D项;宋朝时期中央集权加强,排除A项;城市人口增加、文学艺术繁荣不是娱乐场所出现的根本原因,排除B、C两项。19.【答案】A【解析】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首都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北宋都城开封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清明上河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