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1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2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3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4页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题高一历史(必修上)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将答题卡有关项目填写清楚。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东北处,该遗址中部的宫城被围墙环绕,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础。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但众多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墓葬的随葬品差异巨大。由以上考古发现可以推断当时历史状况是()A.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B.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分化明显C.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 D.宗法制、分封制成为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8座大型墓发现随葬品200多件,但众多的小型墓几乎没有随葬品,墓葬的随葬品差异巨大”及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都城遗址考古发现墓葬的随葬品差异较大,说明这一时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项正确;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东北处,属于黄河流域的文明,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禹建立的夏朝,诞生于约公元前2070年,排除C项;宗法制、分封制成为统治基础是在西周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度量衡这一措施的主观目的是()A.方便国家征收赋税 B.促进商品经济的流通 C.完善君主专制制度 D.推动小农经济的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方便在全国按统一标准尺度征收赋税,度(长度)用于量布帛长度.量(容量)衡(重量)便于统一征收粮食等,A项正确;秦始皇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度量衡的统一只是客观上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主观上并无此意,排除B项;此时君主专制初建而非完善,排除C项;统一度量衡这一措施的主观目的是方便国家征收赋税,而不是推动小农经济的繁荣,排除D项。故选A项。3.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刺史的级别仅相当于低级县令,但朝廷会及时提拔成绩卓著者。上述做法着眼于()A.扩大刺史军事范围 B.提高官员文化素养C.根除诸侯王国封地 D.优化国家监察机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从汉武帝元封五年时开始,朝廷规定刺史不再只是每年秋分巡察地方,而是在地方设立固定的办公机构,并有意与所在郡的郡治保持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元封五年开始,刺史从临时派遣变为固定官职,这意味着刺史成为国家国家监察机制的重要环节,这是对于国家监察机制的优化,D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刺史监察机制”,“军事范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官员选拔机制,“提高官员文化素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但是没有根除诸侯王国封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4.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出身的统治者们既想用佛法保佑他们国运昌隆,又想用佛教缓和严重失望的人民情绪。所以,苻坚虽然重在崇儒,但是对佛教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姚兴一方面大兴儒学,同时也十分重视佛经的翻译和传播。这反映出当时()A.思想文化多元的现状 B.北方经济发展不如南方C.儒学正统地位很稳固 D.统治者利用宗教安抚民众【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出身的统治者们既想用佛法保佑他们国运昌隆,又想用佛教缓和严重失望的人民情绪”和“苻坚虽然重在崇儒,但是对佛教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姚兴一方面大兴儒学,同时也十分重视佛经的翻译和传播”可知,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更好的巩固统治,综合运用儒学、佛教等,反映了思想文化多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方与北方经济的对比,排除B项;儒学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并非全部为正统地位,排除C项;统治者利用儒学、佛教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且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和佛教在安抚民众上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5.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图中以论述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D项正确;神农草本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梦溪笔谈》是宋代一本记录科学现象的著作,记录了先进科技成果,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书中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对各种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工序都有详细的说明,并附有插图,在科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马克思认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繁荣民族的较高文明征服。”以下符合这一历史规律的事件是()A.魏国李悝的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C.秦统一东方六国 D.司马炎代魏称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马克思认为野蛮征服者被那些所征服的繁荣民族的较高文明征服,北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统一了黄河流域,但其为了巩固统治,主动实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文化,被较高文明征服,符合马克思的观点,B项正确;李悝改革、秦统一东方六国和司马炎代魏称帝都没有野蛮民族对先进民族的征服,排除ACD项。故选B项。7.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政权频繁更迭的历史根源是A.宦官专权 B.唐末爆发的农民起义 C.藩镇割据 D.唐代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局面的实质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C项正确;ABD项均与唐朝有关,排除。故选C项。8.如图为“西汉、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的折线图”。图中人口(户)变动主要是因为()A.生产关系的发展 B.国家控制的松弛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政治中心的东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观察表格可知,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向南方转移,C项正确;生产关系发展只能说明人口增加,不能说明南方人口为什么超过北方,排除A项;整体上从西汉至北宋,社会控制松弛,但是社会控制松弛不能解释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原因,排除B项;政治中心东移与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增加甚至超过北方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9.辽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辽朝的职官设置为南、北面官,金朝基本沿袭了唐宋制度,同时还实行猛安谋克的管理系统。这些制度的实施()A.完全受中原制度影响 B.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C.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 D.体现其因俗而治的特点【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辽朝根据本国情况设置了南北面官制度,金朝则在沿袭唐宋制度的同时还实行本民族的猛安谋克制,说明这些制度都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而设置的,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D项正确;辽和金都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制度,并不是完全受中原制度影响,排除A项;这些制度是为进行国家的统治和治理,并不是为了巩固疆域统一,排除B项;辽和金实际上都没有真正实现民族平等,排除C项。故选D项。10.宋朝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括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反映了()A.婚姻实现自由 B.门第观念淡化 C.宗法影响消 D.社会身份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伴随着科举制的发展,门第观念进一步淡化,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情况,B项正确;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下没有实现婚姻自由,排除A项;宗法观念中对血缘的重视,到现在仍旧影响中国社会,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门第观念,与社会成员身份平等没有直接关系,社会成员身份平等主要体现在贱民阶层和奴婢的变化等,排除D项。故选B项。11.1421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永乐皇帝在诏令中规定“赍敕及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朝贡)国”,并为他的船队提供了银两铜钱等,以便在印度洋国家进行贸易。此诏令体现了郑和下西洋()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B.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目的C.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实施了开放的海洋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赍敕及锦绮纱罗绫绢等物,赐诸(朝贡)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明朝皇帝对郑和下西洋的诏令中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既有发展宗藩关系的政治目的,又有与印度洋地区的国家进行商品贸易的要求,这体现出政治与经济的双重目的,B项正确;材料中的皇帝诏令既有对藩属国赏赐的内容,又有与印度洋国家进行贸易的内容,“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的说法以偏概全,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明朝政府的财政负担,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明朝海洋政策较为保守,一度禁止海洋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12.“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A.传统商业和先进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C.近代商业和官僚的剥削结合 D.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徽商兴起于明清时期,衰落于清末民初,不是近代商业、近代经济的代表,属于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D项正确;徽商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排除A项;徽商不是近代经济的代表,排除B项;徽商不是近代商业的代表,排除C项。故选D项。13.顾炎武认为,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据此可知,他的主张是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工商皆本 D.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详解】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这体现了顾炎武强调士大夫应当心怀天下的经世致用思想,D项正确;格物致知强调对天理的探究,排除A项;“致良知”是王阳明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工商皆本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知,汉到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趋势是()A.更趋向于公平公正 B.更趋向于选拔权归属C.更趋向于重视血统 D.更趋向于才学和能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到魏晋时期(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汉代选官制度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可见,九品中正制相比于察举制在选才标准上要更加规范、缜密,由此可知,汉到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趋势是更加注重公平公正,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而九品中正制由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由此可见,九品中正制相比于察举制在一定程度上要更加的细致规范,所有并非选拔权的归属问题,排除B项;更趋向于重视血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更趋向于才学和能力,排除D项。故选A项。15.中国近代的政治派别中赞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的是()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答案】A【解析】【详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主张,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张民主科学,排除B、C、D项。故选A项。16.某诗人读近代一战争史事感怀而作:“黄海炮声烈,长惊来者心。英雄功永在,弱主过何深。质脆瓯方破,堤决地必湮。中华入盛世,还要戒胡孙。”该战争为()A.三元里抗英 B.中法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反割台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894年(中国)。据材料“黄海炮声烈”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C项正确;三元里抗英是鸦片战争时期,排除A项;中法战争是发生在越南,排除B项;反割台斗争是甲午战败后在台湾发生的,排除D项。故选C项。17.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郊民巷曾被改为“使馆大街”……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被改名为“克林德街”。与这些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其中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因此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D项正确;ABC项没有划定北京的东郊民巷为使馆界,排除ABC项。故选D项。18.为防止袁世凯专权,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践行了三民主义理论 B.确立了责任内阁制C.给予人民民主的权利 D.实现了各民族平等【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确立了责任内阁制,主要的就是为了限制袁世凯,B项正确;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但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民权主义给予人民民主的权利,但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没有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新中国成立实现了各民族平等,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9.据统计,北洋军阀统治的十二年间,前后更换了十三位总统(包括临时大总统、临时执政、摄政内阁大元帅等称谓),更换了四十六届内阁。材料主要揭示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A.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B.国家政治局势动荡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国际地位大幅下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洋军阀统治的十二年间,前后更换了十三位总统和四十六届内阁,说明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未体现政府出卖国家主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涉及国际地位大幅下降,排除D项。故选B项。20.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共产党将阶级斗争思想通过通俗的宣传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人运动不断发展。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拉开了第一次罢工高潮序幕。之后相继爆发了安源路矿工人、开滦煤矿工人等罢工运动。材料表明()A.工人运动是当时党的中心工作 B.国民革命推动工人运动发展C.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到城市 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1921年、1922年在中共的领导下工人运动不断,相继爆发了一系列罢工运动,说明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是领导工人运动。A项正确;这一时期国民革命还没有展开,排除B项;这一时期党的工作重心依然在城市,排除C项;五四运动之后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21.下图是1913年和1919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示意图,图中信息表明()A.轻工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强 B.民族工业地理分布不平衡C.民族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 D.时局稳定有利于工业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入侵,民族工业迎来了黄金时期,但是内部发展极不平衡,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轻工业发展速度快,不代表竞争力强,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地理分布状况,排除B项;中国的近代史的时局并不稳定,排除D项。故选C项。22.美国作家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说:“人类的这一壮举是无与伦比的。也许,它同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挥师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向莫斯科进军多少有点相仿,而且出乎我的预料,还同美国大队人马翻越群山和草原向西部扩展有一些相似之处。”他说的“这一壮举”是()A.南昌起义部队进军广东 B.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军农村C.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摘自美国作家哈里森·E·索尔兹伯里的《长征秘史》,能够与“以色列人从埃及出走、汉尼拔挥师翻越阿尔卑斯山、拿破仑向莫斯科进军”相提并论的只有长征的胜利,C项正确;这一壮举并非南昌起义部队进军广东,排除A项;这一壮举并非秋收起义的部队进军农村,排除B项;这一壮举并非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排除D项。故选C项。23.1949年6月,毛泽东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1973年2月,毛泽东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这一变化说明()A.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新中国外交开始走向成熟 D.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分裂【答案】A【解析】【详解】1949年毛泽东提出“一边倒”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保卫国家安全,在国家建设中争取援助,1973年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是因为苏联对中国构成威胁,需要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苏联,两次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A项正确;中美建交时间是197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1954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就已出现分裂,排除D项。故选A项。24.沿海与内地的工业总产值,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七三开,到1978年是六四开。内地修建了众多重大工程,增强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极大地缩小了东西差距。带来这一变化的是()A.实施了“一五”计划 B.完成了三大改造C.开展了三线建设 D.实行了改革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沿海与内地的工业总产值占比,由开始的七三开到改革开放前的六四开,在此期间,国家推进“三线建设”,在内地修建众多大工程,缩小了东西差距,C项正确;一五计划是1953年至1957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底,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排除D项。故选C项。25.这场“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经此一战,…可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场战争指的是()A.武昌起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中“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及“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可知,这一战争发生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是朝鲜战争,D项正确;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抗日战争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排除B项;解放战争早于新中国成立发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6.1956年,中国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第一个远景规划,1964年,我国国防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一次重大突破,这次重大突破是()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D.“神舟”十五号飞船升入太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A项正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排除B项;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排除C项;2022年,“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排除D项。故选A项。27.1934年5月30日,《红色中华》报刊登一则消息稿,新闻里记述了瑞金下肖区七堡乡第三村一家农民先后送8个儿子参加红军的故事,中缝还配了一幅漫画,在当时的“扩红”运动中引起轰动,掀起群众参军热潮。群众积极参军主要是因为()A.国民大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 B.土地改革激发了群众的热情C.报纸宣传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D.东北地区的局部抗战已开始【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关键语句为“1934年”“瑞金”“参加红军”等,结合所学,各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军参战,保卫苏维埃政权,B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在1927年已经失败,当时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共产党的报纸宣传对群众的发动作用很大,新闻运用故事、漫画等确实也通俗易懂,深入人心,但不是农民积极参军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中央革命根据地“扩红”针对的是国民党,与东北地区局部抗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8.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强调说:英国人不该对香港的回归耿耿于怀,她称赞邓小平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这一“天才的创造”是指()A.基层民主 B.土地流转 C.科教兴国 D.一国两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英国人不该对香港的回归耿耿于怀,她称赞邓小平的构想是‘最富天才的创造’。”及所学可知,邓小平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D项正确;材料与新中国基层民主建设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土地流转问题无关,排除B项;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些思想理论()A.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B.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C.指导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D.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中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A项;邓小平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指导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30.小华同学为班级黑板报收集到如下素材:《“复兴号”与“和谐号”相会的一瞬间》《“神威·太湖之光”:世界超级计算机冠军》《“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行走》。据此判断,这期黑板报的主题是()A.“中国快速增强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B.“走在世界前列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C.“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D.“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复兴号”“和谐号”“神威·太湖之光”“奋斗者号”“玉兔二号月球车”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科技成果的体现,因此主题是“中国快速增强的自主研发和制造实力”,A项正确;材料与基础设施、工业体系及社会变革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海国图志·序》材料三:1898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三》材料四: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的形成过程?(2)材料二《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什么?材料三中维新派的主张是什么?材料四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什么?(3)依据材料二、三、四三则材料,说明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轨迹?【答案】(1)①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核心: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3)①材料二学习西方的器物②材料三学习西方的制度③材料四学习思想文化。轨迹: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解析】【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问2详解】核心:根据材料“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可分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结合维新变法的史实分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根据材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可分析出德先生是民主;根据材料“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可分析出赛先生是科学。【小问3详解】结合洋务运动可分析出,学习西方的器物;结合维新变法的史实分析可分析出学习西方的制度;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史实分析分析出学习思想文化。轨迹:结合所学可知,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3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大历史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5年底,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日本帝国主义威胁到了全国人民的生存,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共产党和红军不但在现在充当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人,中共积极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共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材料二1947年10月,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进攻阶段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打倒蒋介石,必须迅速建立和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此,必须进行土地改革以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使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逐步打消了对蒋介石集团的幻想;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争取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的工作;在政治上号召“组成民主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以上摘编自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及过程(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变化(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共统一战线的认识。【答案】(1)背景:日本不断侵华,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站在民族立场调整政策;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得人心。过程:1935年,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及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1936年,推动了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变化:目标:以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为斗争目标、人民团体。影响:壮大人民与革命力量,进一步孤立国民党的统治;影响中共后世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3)认识:中共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始终以民族独立,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调整革命的策略,在新时代我们应坚持统一战线。【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日本帝国主义威胁到了全国人民生存”,可知日本不断侵华;据材料“中共积极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可知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立场调整政策;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得人心也推动了统一战线的建立。第二小问过程,依据材料“1935年底,根据瓦窑堡会议精神”可知,中共中央瓦窑堡会议及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依据材料“中共积极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据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小问2详解】本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