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变迁》二轮核心考点突破_第1页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变迁》二轮核心考点突破_第2页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变迁》二轮核心考点突破_第3页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变迁》二轮核心考点突破_第4页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变迁》二轮核心考点突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2424页,共=sectionpages2424页实战中考

二轮核心突破专题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变迁中国古代朝代的更替1.原始社会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3.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例题】(2023·湖北十堰·统考中考真题)1.下列朝代建立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夏、周、商 B.夏、商、周 C.商、夏、周 D.周、夏、商【变式题】2.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A.商朝 B.秦朝 C.东周 D.夏朝3.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都是因为统治者对其统治下的人民施以暴政,引起了人民的反抗。从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A.得民心者得天下,暴君亡国 B.要处理好和周边国家的关系C.要强化对人民的控制 D.要以严酷的法律治理国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建立秦朝。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4.宋朝: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5.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撤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明朝建立厂卫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6.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皇帝制度走向极端。7.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例题】(2023·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4.表格归纳法有利于总结规律,得出结论。通过下表的归纳,能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措施秦朝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彼此制约,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B.丞相权力不断加强C.中枢机构办事效率不断下降 D.皇帝权力不断加强【变式题】5.从秦汉到明清,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地位日益暧昧,以至于宰相被最终取消,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君权呈现出很强的内敛性和不断膨胀倾向。材料反映了(

)A.官僚机构的膨胀 B.封建制度的衰落C.君主专制的加强 D.中央集权的兴起6.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A.皇权不断加强 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C.相权不断削弱 D.中枢机构不断完善中央行政制度1.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2.隋文帝首创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3.宋朝,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4.元朝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5.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相权分给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而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后来,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同时,明太祖还设立锦衣卫,负责监察臣民,明成祖时,又设立东厂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6.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走向顶峰。【例题】(2023·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7.下图所示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A.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皇权受到制约C.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D.分割地方权力【变式题】8.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突出表现是(

)A.废除行省,设三司 B.废除丞相,权分六部C.内阁制度的形成 D.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9.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雍正时期的军机处,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些做法意在(

)A.使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得到完善 B.加强了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C.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地方行政制度1.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建立县制。2.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3.西汉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4.唐朝时期合并州县。5.宋朝,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且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在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6.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元朝设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7.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直属于中央的三司,三司互不隶属。【例题】(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10.“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C.秦朝的郡县制 D.西汉的“大一统”【变式题】11.下列关于下图所示政治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②目的是巩固政权③诸侯国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④该制度建立之初使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2.“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贤德之人执政 B.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C.扩大了周朝统治范围 D.确保皇帝对地方的控制选官制度1.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2.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设立殿试制度。3.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4.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4.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例题】(2023·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13.“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下列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C.科举制 D.行省制度【变式题】14.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时间是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高宗1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材料中“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1.夏朝的建立者。误: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析:夏朝的建立者是禹,不是启。2.秦朝的建立者。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我国历史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建立国家——秦朝。析:秦朝建立时,还没有皇帝的称呼,因此秦始皇当时应该称秦王赢政。3.科举制的诞生标志。误: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析:隋炀帝时,设进士科。4.西周的政治制度。误:西周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析: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5.丞相制度的设立和废除。误:丞相制度的设立是秦朝,废除是元朝。析:秦朝设立丞相,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6.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析:1911的辛亥革命使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一、选择题16.明朝时期,朱元璋取消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正式设立。这些史实反映了明清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演变趋势,这种趋势是(

)A.中央权力趋于集中 B.思想控制日益加深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经济发展日趋衰退17.该机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机构统领者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他们也无不随从在侧。该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上述材料中的“机构”是(

)A.议政王大臣会议 B.南书房 C.锦衣卫 D.军机处18.它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行省制 C.郡县制 D.分封制19.公元前688年,从秦国最早开始设县至今,中国的行政区划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观察下面两幅图,图中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从实质上反映了(

秦朝行政区划(局部)

明朝行政区划(局部)A.民族交融进一步加深 B.国家结束分裂实现了统一C.古代疆域的不断扩大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20.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段材料说明秦汉(

)A.结束分封制,实施郡县制 B.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C.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D.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二、识图题21.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1)图一是秦朝形势图(局部),请写出A处对应的地名。秦朝为抵御匈奴,在北方修建了哪一伟大工程?(2)图二所示朝代的建立者是谁?与图一相比,该朝版图有何变化?(3)图一、图二所示两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什么?请分别写出图二中C、D两处的地方管理机构。(4)分别概述以上两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三、综合题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材料二:宋朝宰相办公的场所政事堂设在内廷,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平章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初为副相,后来地位提高,宰相出缺时,可以代行宰相职权。又设审官院、三班院、审刑院等机构,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材料三: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设置行省区划的作用?材料四:明朝考试制度的变化考试要求: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以《四书集注》为标准。考试答卷对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称为“八股文”。(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考试制度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一点即可)材料五:……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执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清]赵翼《檐曝杂记》(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指出,哪位皇帝设立了军机处?(6)综合上述五则材料得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23.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代选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没有一定的客现标准,清议也缺之确凿凭证,后来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康,父别居”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选人不问才德,只看门第的高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实行科举制度,用考试办法审查应试举子的如识才能,比较客观全面。——摘编自《科举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出现前人才选拔存在的弊端。材料二

自宋代规定三岁一贡以来,每历三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协调力。而边区远陬(角落),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摘编自《国史新论》(2)据材料二,概括“三岁一贡”对宋代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材料三

部分课程中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内容语文历史美术音乐《范进中举》里写到: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的米,母亲吩咐范进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走出门去。康有为认为:八股精通,楷法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举子看榜图》《儒林外传》《孔乙己》道情·时文叹清·徐灵胎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是求才计,谁知道变作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道情:曲艺的一种)——摘编自《科举与中国文化》等(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学习主题,并对其进行简要论述。(主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一、选择题(2022·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24.“结束了数百年的政权分立局面,创立的制度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社会风气开放,文化发达,中外交流活跃,在当时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材料描述的是(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2023·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25.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这些措施均出现在(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2023·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26.设立于清朝雍正年间,其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这一特殊机构是()A.宣政院 B.议政王大臣会议C.南书房 D.军机处(2023·天津·统考中考真题)27.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废除于(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28.元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元朝开始,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2023·吉林长春·统考中考真题)29.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通判(2023·湖北鄂州·统考中考真题)30.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A.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31.秦朝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秦朝这些举措旨在加强(

)A.文化交流 B.地方控制 C.思想统治 D.经济开发二、综合题(2022·吉林·统考中考真题)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材料二:它设立于雍正年间,为清代所独创,它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发展到顶峰。(1)材料一体现的“政治建制”是由谁首创的?写出材料一中“?”处的官职名称。这一官职在哪一朝代被废除?(2)根据材料一可知,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元朝时,统治者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3)根据材料二可知,哪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发展到顶峰”?(4)结合以上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历史上称为西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B项正确;周朝是商朝以后得朝代,排除A项;商朝是夏朝以后得朝代,排除C项;周朝是夏商以后得朝代,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D【详解】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D项正确;ABC项在夏朝之后,排除ABC项。故选D项。3.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都是因为统治者对其统治下的人民施以暴政,引起了人民的反抗”,结合所学可知,夏朝最后一个王桀,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激起人民纷纷反抗,后来汤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最后一个王纣,他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激起人民的反抗,后来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西周。所以看出,夏商两朝都是由于暴政而亡,所以给后世的君主的启示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暴君亡国,A项正确;夏、商、西周灭亡与周边国家无关,排除B项;人民反抗暴政,强化对人民的控制并不能控制人民不反抗,从题干材料中不能得出要强化对人民的控制的启示,排除C项;人民反抗的是暴政,与法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根据“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彼此制约,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可知,材料措施都强化了皇权,反映了皇帝权力不断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强化皇权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反映相权不断被削弱,明朝时期废除丞相,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中枢机构办事效率如何,排除C项。故选D项。5.C【详解】根据“宰相的法定职权日益被分割……君权在制度规定层面上却有日益加强之势”概括可知,材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C项正确;官僚机构的膨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封建制度的衰落集中表现在明清时期,而材料反映的从秦汉到明清的整体过程,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央集权的兴起,排除D项。故选C项。6.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的权力很大,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汉武帝为制约相权,实行内外朝制度,加强了皇权。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是丞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相权被进一步削弱,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归六部。后来,明朝又逐渐形成内阁制,尽管明朝后期内阁的权力很大,但仍受到皇权的有力制约。清朝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皇权发展到顶峰。由此可知,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西汉的内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等的设立,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A项正确;B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与C项相权不断削弱,都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排除BC项;题干材料并不能从本质上反映出中枢机构的不断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图示是明朝的行政机构图,明太祖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锦衣卫,设立五军都督府,直接掌握军政大权,通过这些措施,明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C项正确;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A项;明朝皇权大大加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割地方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提升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丞相制度的废除,使皇帝直接掌握了行政大权,是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突出表现,B项正确;“废除行省,设三司”,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但这并不是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突出表现,排除A项;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制的形成,并不是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突出表现,排除C项;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加强了对臣民的监督,但这也不是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突出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根据所学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可知,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都是为了加强皇权,题干所示内容是具体表现,B项正确;内阁始终都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军机处也不是中央的行政机关,排除A项;内阁和军机处都不是正式的中央政府机构,因此,材料中的做法与提高中央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无关,排除C项;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体现了官员之间的制衡机制,但这样做也是为了加强皇权,排除D项。故选B项。10.B【详解】根据题干的“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等信息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题干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意思是:你看广褒无垠的普天之下,没有一处不是国君的封土;你看各处封土的天边尽头,没有一人不是国君的奴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B项正确;夏朝的“家天下”是王位世袭制的开始标志,排除A项;秦朝的郡县制与题干的“诸侯立家”不符,排除C项;西汉的“大一统”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1.D【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中所示政治制度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建立之初,为巩固政权,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给诸侯,让他们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国受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尽义务;由于分封制的实行,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由此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2.C【详解】据“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可知,这是西周时期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诸侯国的制度,即分封制,西周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将王族,功臣分派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等义务,周朝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制度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C项正确;有利于贤德之人执政的是部落联盟时期的禅让制,排除A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排除B项;“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出现在秦始皇时期,题干背景是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从“‘谁料皇榜中状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科举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项政治制度,扩大了周王的统治范围,巩固了西周的统治。郡县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进一步推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为元朝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辖。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均与题干中的“状元”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14.B【详解】按依据所学知识,隋文帝时期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确立,B项正确,排除A项;唐高祖、唐高宗都是隋朝之后的唐朝皇帝,排除CD项。故选B项。15.C【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继续沿用隋朝的科举制。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政府公开选拔人才,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制度,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实行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6.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撤销中书省,权归六部,使六部直按对皇帝负责;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直属中央;清朝为了加强君主权力,雍正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集权,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权力的集中,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思想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7.D【详解】由材料“该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机构是军机处,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作出的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排除A项;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排除B项;锦衣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18.C【详解】根据材料“它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主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行省制度是元朝设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不是贵族封建制度走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标志,排除B项;分封制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9.D【详解】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在地方,朱元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因此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从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项正确;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强调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民族交融不是其实质,排除A项;明朝不是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朝代,排除B项;古代疆域的扩大是开疆拓土的结果,不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的实质,排除C项。故选D项。20.B【详解】从材料中的“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以看出,分封制被郡县制逐步取代,秦汉开创并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从“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来看,分封制没有真正结束,排除A项;钱穆探讨的是政治制度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21.(1)A:陇西(郡)。长城。(2)忽必烈。空前扩大。(3)图一:郡县制;图二:行省制度。C:宣慰使司都元帅府;D:澎湖巡检司。(4)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详解】(1)根据图片“灵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秦朝形势图,A处是陇西(郡)。秦朝为抵御匈奴,在北方修建了长城。(2)根据图二“行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朝代是元朝,元朝的建立者是忽必烈。与秦朝相比,元朝的版图空前扩大。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3)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图二中C处是西藏,元朝时期在西方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加强对西藏的管理。D处是台湾,元朝时期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4)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忽必烈建立的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2.(1)三省六部制。(2)削弱宰相的权力。(3)加强了中央的军事控制,有利于中央的统治。(4)禁锢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5)雍正帝。(6)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详解】(1)依据所学和材料一示意图可知,反映唐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隋朝时期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完善该制度。(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宋朝宰相办公的场所政事堂设在内廷,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平章事,在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初为副相,后来地位提高,宰相出缺时,可以代行宰相职权。设三司使总理财政,掌度支、盐铁、户部事,号称‘计相’。又设审官院、三班院、审刑院等机构,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可知,这体现出,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可知,元代设置行省区划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的军事控制,有利于中央的统治。(4)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以《四书集注》为标准。考试答卷对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称为八股文”可知,材料四考试制度指的是八股取士;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八股取士阻碍了社会进步。(5)根据所学和材料五“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可知,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6)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3.(1)弊端:汉代注重德行:不科学,没有一定的客现标准;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忽视才德,注重家世。(2)影响:在政治上增添向心力;文化上增添其协调力,促进文化的交融与传承。(3)论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论述: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为起点,直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而终结。统治者实行科举制,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国家干部,为统治者分担治理压力,其次是打破传统选官的僵化模式,促进王朝的良性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材料中的《道情》,可知“烂时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题,两句破题”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讽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读书人脱离现实,国家也无法真正选拔人才。康有为认为八股之弊,导致清末士子分不清唐宗宋祖,八股取士不利于实用人才的选拔,史学知识的匮乏则成了科举制度下士子群体知识世界的一大特征。《范进中举》,揭露了明清封建科举礼教在现实中对人性的残害;《孔乙己》中是对孔乙己的迂腐懒惰的习性作了深刻的批判和讽刺,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寄予一定的同情,更主要是有力地揭露和控诉腐朽的科举制度所造成的罪恶。因此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僵化,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详解】(1)弊端:根据材料一“汉代选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没有一定的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