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_第1页
《高压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_第2页
《高压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_第3页
《高压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_第4页
《高压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xx.xxx

Fxx

T/CEC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

T/CECxxx-xxxx

高压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

Technicalrequirementsforhighvoltageelectrochemicalpowerconversion

system

(报批稿)

--发布--实施

发布

T/CECxxx-xxxx

I

T/CECxxx-xxxx

高压储能变流器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压储能变流器(以下简称变流器)的分类、环境条件、安全要求、电气性能、电磁

兼容性能、标识、文档、包装、运输和储运等相关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交流输出电压在6kV至35kV的储能变流器。不包括集成升压变压器并网至35kV及以

下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变流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4798.2电工电子产品应用环境条件第2部分:运输

GB/T5169.11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丝可

燃性试验方法

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2326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T15543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

GB/T24337电能质量公用电网间谐波

GB/T17626.2电磁兼容检测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检测

GB/T17626.3电磁兼容检测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检测

GB/T17626.4电磁兼容检测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检测

GB/T17626.5电磁兼容检测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检测

GB/T17626.6电磁兼容检测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GB/T17626.8电磁兼容检测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检测

GB/T17799.2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检测

GB/T34120-2017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

GB/T34133-2017储能变流器检测技术规程

GB/T36547-2018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GB/T36548-2018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测试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面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1

T/CECxxx-xxxx

高压储能变流器high-voltagepowerconversionsystem;HVPCS

连接到电化学电池电压不超过直流1000V,交流输出电压在6kV至35kV的储能变流器。不包括集成

升压变压器并网至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的储能变流器。

3.2

决定性电压等级decisivevoltageclassification

在最严酷的运行工况下,任意带电零部件之间可产生的最高持续电压等级。

3.3

保护特低电压系统protectiveextra-lowvoltage(PELV)system

在正常运行或单一故障条件(不包括其它电路中的接地故障)下,交流电压有效值不超过50V或直

流电压不超过120V的电气系统,也称作PELV系统。

3.4

安全特低电压系统safetyextra-lowvoltage(SELV)system

在正常运行或单一故障条件(包括其它电路中的接地故障)下,且交流电压有效值不超过50V或

直流电压不超过120V的电气系统,也称作SELV系统。

3.5

保护连接protectivebonding

使可触及导电部件或者保护屏蔽与保护导体端子保持电气连贯性的电气连接。

3.6

保护隔离protectiveseparation

通过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或其它等同保护措施(如:加强绝缘或保护阻抗)将不同保护级别的电路

相互隔开的结构、措施。

3.7

功能绝缘functionalinsulation(FI)

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绝缘措施,其不能对电击危险进行防护,但可减少引燃或着火的可能性。

3.8

基本绝缘basicinsulation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只能对防电击起基本保护的绝缘。

3.9

附加绝缘supplementaryinsulation

基本绝缘之外附加的独立绝缘,在基本绝缘失效时可以提供防电击保护。

3.10

双重绝缘doubleinsulation

由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构成的绝缘。

2

T/CECxxx-xxxx

3.11

加强绝缘reinforcedinsulation

在规定的条件下,某单一绝缘系统提供的防电击保护等级相当于双重绝缘。

注:单一绝缘系统是指由一个或多个绝缘层组成,但每个绝缘层不能逐层拆分为基本绝缘或附加绝缘。

3.12

I类保护protectiveclassI

通过基本绝缘和可触及导电部件的保护接地来防止电击,当基本绝缘失效时可触及导电部件不带

电。

3.13

II类保护protectiveclassII

不仅通过基本绝缘来防止电击,而且提供了如双重绝缘或者加强绝缘等附加安全防范措施,这种保

护既不依靠保护接地,也不依赖于安装条件。

3.14

III类保护protectiveclassIII

通过决定性电压等级A的电路供电来防止电击,且电路本身不产生危险电压。

3.15

封闭电气操作区域closedelectricaloperatingarea

电气设备使用的房间或区域,该区域只能由具备相关技能或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用钥匙或工具打开

门或移除安全栅后才能进入且明显标示了警告标识。

3.16

操作人员接触区operatoraccessarea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可接触的设备以下区域之一:

a)不使用工具就能接触的区域;

b)按预定的方式接触的区域;

c)按指示接触的区域。

3.17

充放电转换时间transfertimebetweenchargeanddischarge

储能系统在充电状态和放电状态之间切换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是指从90%额定功率充电状态转换

到90%额定功率放电状态与从90%额定功率放电状态转换到90%额定功率充电状态所需时间的平均

值。

3.18

功率单元powerunit

功率单元主要使用功率电力电子器件进行整流、滤波、逆变,同时包括功率器件驱动、保护、信息

采集、光纤通讯等功能组成的控制电路,输出PWM电压波形。每个功率单元在结构及电气性能上完全一

致,是组成级联变流器的基础子部件。

3

T/CECxxx-xxxx

3.19

功率单元效率powerunitefficiency

功率单元输出有功功率与输入有功功率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其中,电网向电池簇存储电能时功

率单元直流侧输出有功功率与交流侧输入有功功率的比值为功率单元整流效率;电池簇向电网释放电能

时功率单元交流侧输出有功功率与直流侧输入有功功率的比值为功率单元逆变效率。

3.20

故障穿越faultridethrough

当电力系统事故或扰动引起变流器交流出口侧电压超过正常运行范围时,在规定的变化范围和时间

间隔内,变流器能够保证不脱网连续运行,故障穿越包括低电压穿越和高电压穿越。

3.21

低电压穿越lowvoltageridethrough

当电力系统事故或扰动引起变流器交流出口侧电压跌落时,在一定的电压跌落范围和时间间隔内,

变流器能够保证不脱网连续运行。

3.22

高电压穿越highvoltageridethrough

当电力系统事故或扰动引起变流器交流出口侧电压升高时,在一定的电压升高范围和时间间隔内,

变流器能够保证不脱网连续运行。

3.23

并网运行模式gridmode

高压储能变流器同步并入交流电网,以电流源特性运行,把电网电能存入电池簇或将电池簇能量回

馈到电网的运行模式。

3.24

离网运行模式islandedmode

高压储能变流器以电压源特性运行,为储能系统交流侧所连接的电网提供电源的运行模式。

3.25

孤岛islanding

包含负荷和电源的部分电网,从主网脱离后继续孤立运行的状态。孤岛可分为非计划性孤岛和计划

性孤岛。

注:非计划性孤岛指的是非计划、不受控地发生孤岛。计划性孤岛指的是按预先配置的控制策略,有计划地发生孤

岛。

3.26

防孤岛anti-islanding

防止非计划性孤岛现象的发生。

4

T/CECxxx-xxxx

4变流器分类

4.1按运行模式分类

变流器按运行模式分类可分为:

——并网型变流器,指仅具备并网运行模式的变流器。

——并离网型变流器,指在同时具备并网运行模式和离网运行模式的变流器。

5环境条件

5.1温度

变流器在以下环境温度范围内应能正常运行:

-20℃~45℃;

当环境温度超过正常使用环境条件规定的最高值时(但最多不超过15℃),为使高压储能变流器安

全运行,按照GB/T3859.2规定使用。

5.2湿度

变流器在以下环境湿度范围内应能正常运行:

空气的最大相对湿度不超过95%(20℃),相对湿度的变化率不超过5%/h,且不得出现凝露。

5.3海拔

安装使用地点海拔高度不超过1000m,超过1000m应按GB/T3859.2规定降额使用。

5.4冲击振动

无剧烈震动冲击,垂直倾斜度≤5°。

5.5污染等级

5.5.1污染等级分类

变流器外部环境的污染等级可分为:

——污染等级1:无污染或仅有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

——污染等级2:一般情况下仅有非导电性污染,但应考虑到偶然由于凝露造成的短暂导电性污染。

——污染等级3:有导电性污染,或由于凝露使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变为导电性污染。

——污染等级4:持久的导电性污染,如由于导电尘埃或雨雪造成的污染。

5.5.2污染等级耐受能力

变流器应能耐受污染等级应满足在污染等级2的条件下正常使用的要求。

5

T/CECxxx-xxxx

5.5.3污染等级变更

变流器内部特定区域采用相关防护措施时,变流器内部特定区域的污染等级变更见表1。

表1降低污染等级的防护措施

从外部环境污染等从外部环境污染等

附加防护变更污染等级的区域

级2到:级3到:

壳内所有区域,或者符合IP5X

外壳符合IP5X等级要求的防护污染等级1污染等级2

的部分

外壳符合IPX7或IPX8等级要求的壳内所有区域,或者符合IPX7

污染等级2污染等级2

防护或IPX8的部分

涂覆或罐封污染等级1污染等级1涂覆或罐封的区域

采用密封外壳,且密封已将内部污

污染等级1污染等级1密封壳内所有区域

染物清除干净

5.6防护等级

变流器防护等级应不低于如下要求:IP20。

5.7电气条件

若无其他规定,符合本文件的变流器在下列电网条件下,应能以正常方式运行:

a)谐波电压应不超过GB/T14549中规定的限制;

b)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应不超过GB/T15543规定的限制;

c)频率偏差应不超过GB/T15945规定的限制;

d)电压偏差应在-15%~+10%范围内。

注:短时间内电压的变化超过规定值可能引起工作中断或跳闸,若需要连续工作,用户和制造商应进行协商。

5.8交流辅助电源

装置控制系统和散热系统的供电由三相辅助电源提供,应符合以下要求:

a)电压持续波动不超过-15%~+15%,电压短暂(<60秒)波动不超过-35%~+20%。

b)频率波动不超过±5%,频率的变化速度不超过±1Hz/s;

c)三相电源的负序分量不超过正序分量的5%;

d)电压的稳态相对谐波含量的方均根值不超过10%,其中任何奇次谐波均不超过5%,任何偶次谐

波均不超过2%,短时(持续时间小于30s)出现的任意一次谐波含量不超过10%;

e)输入电压的缺口的深度、宽度及缺口面积(△U)应符合GB/T3797标准第4.2.5条规定的要求;

f)电压的非重复和重复瞬间电压的峰值和波形应符合GB/T3797标准的第4.2.5条规定的要求。

注:频率的负波动和电压的正波动不能同时发生。

6安全

6

T/CECxxx-xxxx

6.1电击防护要求

6.1.1基本要求

变流器中各电路最低防护水平应根据变流器中各电路的决定性电压等级确定,电击防护要求包含直

接接触防护和间接接触防护,电击防护总体要求见图1。

图1电击防护措施流程图

6.1.2决定性电压等级及其防护要求

决定性电压等级限值见表2,电路的防护要求见表3。电击防护措施应根据决定性电压等级和电路的

防护措施确定,并满足下列要求:

a)当变流器中各电路符合决定性电压等级限值要求,不能满足电路的防护措施要求时,电路的决

定性电压等级应提高一个等级;

b)直接相连或仅由功能绝缘隔开的两个电路应视为一个电路;

c)电击防护措施应满足单一故障造成可接触电路或可接触导电部件不应出现高于决定性电压等

级A限值的电压;

d)可接触接地导体应与决定性电压等级B和决定性电压等级C的电路间至少存在基本绝缘;

e)可接触未接地导体应与决定性电压等级B和决定性电压等级C的电路间存在双重绝缘、加强

绝缘或保护隔离。

表2决定性电压等级限值

工作电压限值

V

决定性电压等级交流电压交流电压直流电压

(有效值)(峰值)(平均值)

UACLUACPLUDCL

≤25≤35.4≤60

A

(≤16)(≤22.6)(≤35)

25~5035.4~7160~120

B

(16~33)(22.6~46.7)(35~70)

>50>71>120

C

(>33)(>46.7)(>70)

注1:括号中的数值适用于安装在潮湿环境的变流器或变流器零部件。

注2:决定性电压等级A的电路故障条件下在0.2s时间内限值允许提高到决定性电压等级B的限值。

7

T/CECxxx-xxxx

表3电路防护要求

决定性电直接接触电击与接地零部件之间与相邻的未接地可接与相邻决定性电压等级电

压等级防护要求的绝缘触带电零部件之间的路之间的绝缘

绝缘ABC

A无fffpb)pb)

B有bp-ba)ba)

C有bp--ba)

a当两个相邻电路与可触及的导电部件或决定性电压等级A电路之间均已按照该两个电路的最高电压

进行绝缘或隔离时,则允许在这两个相邻电路之间采用功能绝缘。

b当决定性电压等级A电路由基本绝缘或附加绝缘或挡板或外壳来防止直接接触时,则允许该决定性

电压等级A电路与决定性电压等级B或决定性电压等级C电路之间采用基本绝缘,该决定性电压

等级A电路的防止直接接触的措施应根据决定性电压等级B或决定性电压等级C的电压来确定。

注1:f表示功能绝缘,与相邻电路之间的绝缘按照电压最高的电路来确定。

注2:b表示基本绝缘,与相邻电路之间的绝缘按照电压最高的电路来确定。

注3:p表示保护隔离,与相邻电路之间的绝缘按照电压最高的电路来确定。

6.1.3直接接触保护

6.1.3.1通过决定性电压等级A保护

与决定性电压等级B或决定性电压等级C电路之间满足图2保护隔离要求的决定性电压等级A电路

可不采取防止直接接触的防护措施。

说明:

虚线——防止直接接触;

点划线——与防止直接接触电路之间的保护隔离;

UM1——任意电压,接地或不接地;

UM2——决定性电压等级A,接地或不接地。

图2通过有保护隔离的决定性电压等级A进行保护

6.1.3.2通过保护阻抗保护

与决定性电压等级B或决定性电压等级C的电路通过保护阻抗连接,且与决定性电压等级B或决定性

电压等级C电路保护隔离满足要求电路和导电部件无需直接接触的防护。保护阻抗应同时满足限制电流

和限制放电能量的要求:

a)保护阻抗限制电流

8

T/CECxxx-xxxx

在任何工况下可触及零部件的接触电流,不应超过交流3.5mA或直流10mA,保护阻抗的连接方式

见图3。保护阻抗应能承受它所连接的电路的脉冲电压、瞬态电压以及工作电压。

说明:

危险电压,接地或不接地;

U1——

虚线——防止直接接触;

点划线——与防止直接接触的电路之间有保护阻抗和保护隔离。

注:可触及零部件的接触电流限制在I≤3.5mAa.c.或10mAd.c.,包含流向地和流向可同时接触零部件的电流。

图3限制电流保护电路

b)保护阻抗限制放电能量

在任何工况下可同时接触零部件之间出现的放电能量符合表4的要求,保护阻抗的连接方式见图4。

说明:

虚线——防止直接接触;

点划线——与防止直接接触的电路之间的保护隔离。

注:对于接地电路,充电限制适用于从可触及零部件到地以及可同时接触零部件之间。

图4限制放电能量保护电路

表4可接触电容和充电电压限值

电压电容电压电容

VµFkVnF

7042.418.0

7810.024.0

803.851.6

901.2100.8

9

T/CECxxx-xxxx

1000.58200.4

1500.17400.2

2000.091600.133

2500.061--

3000.041--

4000.028--

5000.018--

7000.012--

6.1.3.3限制电压保护

通过限制电压保护将电压降低到决定性电压等级A以下,且该电路与决定性电压等级B和决定性电

压等级C之间的保护隔离满足要求,该电路可不采取直接接触防护措施,限制电压保护电路见图5。

——在正常工作和单一故障的情况下应保证该分压电路两端的电压U2不超过决定性电压等级A;

——此种保护方式不应在II类保护或不接地的电路上使用。

说明:

虚线——防止直接接触;

点划线——与防止直接接触的电路之间的保护隔离;

危险电压,接地;

U1——

决定性电压等级。

U2——A

图5限制电压保护电路

6.1.4防止直接接触

不满足直接接触防护要求的不接地可接触电路/零部件的绝缘应满足表5的要求。防止直接接触应满

足下列要求:

a)安装在封闭电气操作区域的产品可根据需要采取直接接触防护措施;

b)维修人员接触区的危险带电电路应采取防无意触碰的措施;

c)提供保护的外壳和安全栅,其零部件应使用工具才可拆卸。

10

T/CECxxx-xxxx

表5不接地可接触电路/零部件绝缘要求

电路和非接地可接触零

目标电路相邻电路电路和相邻电路之间的绝缘

部件之间的绝缘

决定性电压等级B或基本绝缘附加绝缘

决定性电压等级A

C加强绝缘功能绝缘

决定性电压等级B或基本绝缘附加绝缘

决定性电压等级B

C加强绝缘加强绝缘

注:基于电路中决定性电压等级较高电路的电压选择绝缘类型。

6.1.5间接接触防护

6.1.5.1I类保护–保护连接和接地

采用I类保护的变流器应具有保护接地和保护连接,可接触导电部件与外部保护接地导体应连接可

靠,保护接地和保护连接见图6。

功能模块功能模块功能模块

说明:

1——是变流器模块的保护接地导体(尺寸取决于每个组件的要求);

2——是保护连接(可能是保护连接导体,紧固件,铰链或其它可靠方式);

3——是变流器的外部保护接地导体;

4——是接地母排。

图6保护接地和保护连接示意图

a)保护连接方式

——通过专用接地金属部件连接;

——通过使用时不会被拆卸的其它导电部件连接;

——通过专门的保护连接导体连接;

——变流器的其他金属部件连接。

11

T/CECxxx-xxxx

b)保护连接的规格

在故障期间,保护连接应保持有效并应能承受故障引起的最大故障电流,保护连接应满足以下要求:

——过流保护装置小于或等于16A的变流器,保护连接的阻抗值不应大于0.1Ω;

——过流保护装置大于16A的变流器,保护连接部分电压降不应大于2.5V。

c)外部保护接地导体

当变流器采用I类保护时,通电后外部保护接地导体应始终保持连接,外部保护接地导体的横截面

积应满足表6的要求。当外部保护接地导体不是电源电缆或电缆外层的一部分,在有机械保护情况下横

截面积应不小于2.5mm2,在无机械保护情况下横截面积应不小于4mm2。对于带有插头的变流器,保护

接地导体应先接通后断开。

表6外部保护接地导体的横截面积

变流器相导体的横截面积S外部保护接地导体的最小横截面积Sp

mm2mm2

S≤16S

16<S≤3516

S>35S/2

注:当外部保护接地导体使用与相导体相同的材质时,本表的取值有效。否则,外部保护接地导体横截面积

应使其电导率与本表规定等效。

d)外部保护接地导体的连接方式

每个外部保护接地导体应单独连接,且连接措施不能用于其它结构用途。保护接地导体的连接方式

应使用附录E的第7个符号进行标识,保护接地线缆应使用黄绿线。

e)保护接地导体及接触电流

变流器接触电流超过交流3.5mA或直流10mA时,应采用下列一个或多个保护措施并标识附录E的第

15个符号:

——采用固定连接且保护接地导体的横截面积至少为10mm2(铜)或16mm2(铝);

——采用固定连接且在保护接地导体中断的情况下自动断开电源;

——提供一个附加的截面积相同的保护接地导体,并在安装说明书中说明;

——采用工业连接器且多导体电缆中的保护接地导体的最小横截面积为2.5mm2并具有应力消除措

施。

6.1.5.2II类保护–双重或加强绝缘

按II类保护进行设计的设备或设备零部件,带电零部件和可触及表面的绝缘应满足下列要求:

a)II类保护的设备不应与外部保护接地导体连接;

b)II类保护设备采用金属外壳时,可采用外壳进行等电位连接;

c)II类保护设备可进行功能接地;

d)II类保护设备应采用附录E的第12个符号。

12

T/CECxxx-xxxx

6.1.6绝缘配合

6.1.6.1绝缘电阻

为了防止不必要的破坏,在绝缘试验前后应进行绝缘电阻的测量。

彼此无电连接的电路之间、电路与机壳之间的绝缘电阻及试验电压:

——电压不超过1,用至少的兆欧表进行测量,所测得的绝缘电阻不得小

UM2000V500V

于1MΩ;

——电压超过1,用至少的兆欧表进行测量,所测得的绝缘电阻应大于

UM2000V2500V

1000Ω/V。

6.1.6.2介电性能

主电路的绝缘系统要具有足够耐受过电压条件的介电强度。耐受的试验电压值根据表7确定。

控制回路的绝缘系统要具有足够耐受过电压条件的介电强度。耐受的试验电压值根据表8确定。

表7交流或直流试验电压

系统最高电压在对采用基本绝缘的电路进行型式试验时和在对采用保护隔离的电路以及在电路与

V进行所有出厂试验时所采用的电压可触及表面之间进行型式试验时所采用的电

压(可触及表面为非导电或导电表面但不连接

到保护接地线上)

交流方均根值a直流交流方均根值a直流

VVVV

10003000425048006800

360010000141501600022650

720020000283003200045300

1200028000396004480063350

1750038000537006080085900

24000500007070080000113100

360007000099000112000158400

注:允许采用插值法。

a数值来自IEC60071-1:2011的表2。

表8控制回路的交直流试验电压

控制系统最高电压交流方均根值直流

VVV

≤5012501770

10013001840

30015002120

60018002550

13

T/CECxxx-xxxx

最高工作电压为3.6kV至36kV的变流器,需要进行冲击电压试验(见表9和表10),具体情况由制造

商和用户协商确定,参考表9和表10确定冲击电压的值。

表9低压电路的绝缘电压

额定电压冲击电压暂时过电压(峰

VV值/有效值)

过电压类别V

ⅠⅡⅢⅣ

≤5033050080015001770/1250

100500800150025001840/1300

1508001500250040001910/1350

30015002500400060002120/1500

60025004000600080002550/1800

1000400060008000120003110/2200

表10高压电路的绝缘电压

额定电压冲击电压暂时过电压(峰

VV值/有效值)

过电压类别V

ⅠⅡⅢⅣ

>1000400060008000120004250/3000

3600900016000200004000014150/10000

72001750029000400006000028300/20000

120002900042500600007500039600/28000

175004000055000750009500053750/38000

2400052000750009500012500070700/50000

36000750009500012500014500099000/70000

6.1.6.3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a)过电压类别

过电压类别分下列4种类别予以考虑

——类别Ⅳ适用于永久连接在装备开始端的设备(主配电盘的上游设备),例如电表、一次过

电流保护设备和其他直接连接到户外明线上的设备;

——类别Ⅲ适用于永久连接在固定安装装备中的设备(主配电盘及其下游设备),例如工业装

备中的开关设备和其他设备;

——类别Ⅱ适用于未固定连接到固定安装装备上的设备,例如电器、便携式工具和其他插接连

接设备;

——类别Ⅰ适用于连接到一个已经采取措施将瞬时过电压减至低水平的电路上的设备。

b)材料

将绝缘材料对应于他们的相比漏电起痕指数(CTI)分成四组:

——绝缘材料组别ⅠCTI≥600;

14

T/CECxxx-xxxx

——绝缘材料组别Ⅱ600>CTI≥400;

——绝缘材料组别Ⅲa600>CTI≥400;

——绝缘材料组别Ⅲb175>CTI≥100;

c)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最小值

功能绝缘、基本绝缘或附加绝缘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11、表12的要求。海拔2000

米和以上使用的设备,电气间隙应根据附录F的修正因子进行修正。加强绝缘的电气间隙应根据高一级

的脉冲电压、1.6倍暂时过电压的、1.6倍工作电压三者中最严酷的工况确定。

表11最小电气间隙距离

暂时过电压(峰值)最小电气间隙

工作电压(重复峰

用于确定电路与周围环境之间mm

值)

的绝缘

冲击电压用于确定电路与周污染等级

或者

V围环境

工作电压(重复峰值)

之间的绝缘

用于确定功能性绝缘123

V

V

N/A≤110≤710.010.20a0.80

N/A2251410.010.200.80

3303402120.010.200.80

5005303300.040.200.80

8007004400.100.200.80

2500160010001.5

4000260016003.0

6000370023005.5

8000480030008.0

120007400460014

2000012000760025

40000260001600060

60000370002300090

750004800030000120

950006100038000160

1250008000050000220

1450009900060000270

注:允许使用插值法

a印制线路板上为0.10mm

15

T/CECxxx-xxxx

表12最小爬电距离单位为毫米

a

印制线路板其他绝缘体

工作电压

污染等级污染等级

(有效

12123

值)

绝缘材料组别绝缘材料组别

Vbcb

ⅠⅡⅢaⅠⅡⅢaⅢb

b

≤20.0250.040.0560.350.350.350.870.870.87

50.0250.040.0650.370.370.370.920.920.92

100.0250.040.080.400.400.401.01.01.0

250.0250.040.1250.500.500.501.251.251.25

320.0250.040.140.530.530.531.31.31.3

400.0250.040.160.560.801.11.41.61.8

500.0250.040.180.600.851.201.51.71.9

630.040.0630.200.630.901.251.61.82.0

800.0630.100.220.670.951.31.71.92.1

1000.100.160.250.711.01.41.82.02.2

1250.160.250.280.751.051.51.92.12.4

1600.250.400.320.801.11.62.02.22.5

2000.400.630.421.01.42.02.52.83.2

2500.561.00.561.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