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参考答案)_第1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参考答案)_第2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参考答案)_第3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参考答案)_第4页
西方哲学史考研模拟考试(含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i.詹姆士在具体解释意识流时所提出的五种特征。

⑴思想总是个人的思想。既不属于这人、又不属于那人的纯粹思想是无法证明的。⑵思想

永远是变化的。人的思想、意识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变化之中,即使同一个人对于同一事

物在不同时刻也会有不同的感觉。⑶思想总是连续的。每一个人要活着,其意识、思想总

是处于没有间断、没有裂痕、没有分离的状态,永远是连续的。⑷思想必有不以思想为转

移的对象。它由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的思想具有同一对象而肯定思想之外有

作为对象的实在存在,并以此批判某些公开的唯心主义。⑸思想总是有选择性,总是与人

的利益和兴趣相关。

2.新实在主义者无法摆脱困境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⑴他们都反对把认识看做是对客观事物的映象或摹写,反对唯物主义的反映论;⑵都把认

识和被认识的对象等同起来,抹煞了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或者说意识和存在之间的

区别;⑶都没有在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上,更谈不上用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

来探讨认识问题,因而不可能正确解决存在和意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所以虽然他们批评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但并未能超越唯心主义,他

们的理论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

3.为什么说新实在主义是从实证主义,而非唯物主义立场来反对唯心主义的?

⑴他们肯定“自我中心困境”的存在,从而肯定人在与事物的认识关系中不可能证明事物

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也和贝克莱一样,把人所认识的对象同人关于对象的观念混为一谈。

⑵新实在主义者虽然反对唯心主义关于认识对象存在于意识之中的命题,主张认识的对象

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

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

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

4.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

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

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

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5.美国新实在主义者是怎样看待认识论问题的?

新实在主义者强调要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认识

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和客体的本性问题。他们要把认识论问题与存在论问题割裂开来,

把后者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他们强调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

必去管主体与客体的本性问题,这正表明他们是要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这个传统的

根本问题。

6.美国新实在主义者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一些共同原则是什么?

⑴哲学家应当像科学家那样在工作中进行合作,采取共同的科学研究方法;⑵哲学家应当

像科学家那样,把他们的部题各个孤立起来,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研究分析,也就是把认识

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的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不要预先断

定、甚至不要提出关于认识的主体或被认识的客体的最终性质问题;⑶至少某些我们所认

识的具体事物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它们的时候就已存在;⑷至少某些我们所认识的本质或

共相在我们还没认识到它们时,就一直存在着;⑸至少某些实在的具体事物以及共相是直

接被认识的,而不是通过摹写或精神映象被间接认识的。

7.试述皮尔士对笛卡尔哲学传统的批判。

主要有两个方面:⑴他认为作为笛卡尔哲学出发点的普遍怀疑实际上不能成立.在人们的

现实的认识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没有正当理由加以怀疑的东西,在人的认识和行动中不能仅

仅是怀疑,而必需有一定的信念,要将认识和行动看做是一个具体和现实的探索过程,也

就是肯定它的现实性和时间性。⑵他认为被笛卡尔当做惟一不能怀疑的“我思”未能越出

自我的狭隘范围,由之出发来肯定知识和观念的确定性和绝对可靠性意味着认为个体意识

的直观具有确定性和绝对可靠性,认为“凡我清楚地确信的任何东西就是真的”⑶他在批

判笛卡尔传统时之援引中世纪经院哲学不是全盘否定笛卡以来近代西方哲学发展所取得的

进步,更不是要求从笛卡尔倒退到经院哲学。他只是认为笛卡尔没有从批判经院哲学中得

出正确结论,反而抛弃了经院哲学中本来存在的关于现实的人类精神活动的多样性的因

素,而后者则超越了绝对理性主义的局限性。总的说来,他对笛卡尔传统的批判主要是反

对其认识论的直观性和绝对性,特别是反对把知识看做是作为主体的个人的自我确定,而

强调应当将其看做是“共同体”中的不断商讨的过程,也就是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的实践

和探索过程。

8.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朗格为什么要求回到康德?

为了建立正确的世界观,朗格主张最好是回到康德。他认为当康德宣布不是人的概念适应

事物、而是事物适应人的概念时,并非把概念(意识、感觉、思想)当做某种绝对原则和

出发点,将一切事物均纳入其中,与其同一。康德强调的是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其中主观

的作用占主导地位,但主观并不能凭空派生出世界来,它必须受到客观的东西的作用。客

观的东西不是指超越人的认识范围的自在之物,而是相对于人的认识(主观)的存在,即

经验的存在。但这不是个人的经验,而是集体的经验。康德强调客观的东西要受到主观的

东西的制约,但这不是倡导主观任意性,而是使人的认识不越出认识本身所能及的范围。

“如果把这种认识运用于对自在之物即绝对独立于我们的认识而存在的事物的认识,那它

就是超越的,或者说是虚伪的。”

9.简述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对休谟类型的经验主义和理性派唯心义的超越及它的局

限性。

超越:他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抓住了休谟类型的经验主义和理性派唯心主义在解决事物之间

的联系上所存在的片面性,他反对休谟主义者用心理联想、理性派唯心主义者用绝对理性

原则来解释这些联系是可取的。

局限性:否定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任何经验或理性原则为转移的客观联系。他把心物

等事物之间的联系归结为经验内部的联系,并未能取消、更未能解决心物等之间的差异和对

立等关系的问题。由于经验往往局限于现象范围,而且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因而他的彻底

经验主义并未能越出现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窠臼。

10.维特根斯坦是怎样论证对私人语言的否定?

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心理活动,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并对之有所了解。但我们却无法判

断自己的心理活动或感觉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或感觉是否有相似或相同之处,因为我们永远

无法进入他人的心灵,我们只是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话

所涉及的心理内容。⑵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表达感觉的动词,把使用第一人

称的句子与其他句子等量齐观,这就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导致了以为存在可以表达私

人感觉的语言这种错误看法。⑶作为语言的必要条件,它们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

当有概括某些情形的功能,但私人语言显然不具有这种功能,因为私人语言表达私人的感

觉,不能表达他人的感觉,我们从中无法得到对任何情形的概括,从而它不是一种真正的

语言。

11.简述皮尔士的意义理论。

⑴他的意义理论与其符号学密切相关。⑵为了使意义或者说逻辑解释具有实际内容,必需

提出一种实际的意义标准,就是它们所引起的实际效果的总和,即皮尔士原则。⑶他非常

强调作为意义标准的可感觉效果应从行动和实验中去把握,感觉效果就是引起行动和实验

的效果。

12.皮尔士确定信念的四种方法。

⑴是固执的方法。人们在一切问题上都可以固执地坚持己见,把自己所相信的东西当做不

可变异和动摇的,并把这种信念当做个人行动的指南。⑵是权威的方法(强迫的方法)。

即接受国家、教会或其它强力和权威机构所规定的原则来确定信念。⑶是先验的方法(又

叫倾向性方法、理性方法)。这是社会上有教养人们所使用的方法。这些人既不接受固执

的方法的极端的任性,也不接受权威的方法的过度专横。他们企图证明自己的信念具有充

分的知识根据,合乎永恒理性的要求。⑷是科学的方法(探索、研究和推理的方法)。皮

尔士认为这是确定信念的最好方法。它既排斥主观偏见,又反对盲目崇拜权威,而只依据

不受个人意识影响的外部永恒因素,即客观事实。

13.简述布拉德雷对“绝对”的精神性的含义的解释与黑格尔的不同?

⑴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是一种客观的宇宙精神,在布拉德雷那里,绝对指的是绝对经

验。从布拉德雷把绝对经验当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说,他仍倾向于黑格尔式的客观唯

心主义;当他认为绝对经验只能存在于众多的个人的经验之中时,他的理论又有明显的主

观唯心主义色彩。⑵黑格尔关于绝对的唯心主义是一种泛理性主义,而布拉德雷的绝对唯

心主义具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色彩。在他所谓绝对经验中,不仅包含了通过感觉而得到的

经验,也包括了主观的情感意志以及神秘的本能体验,后者甚至被认为是更重要的,起决

定作用的东西。

14.简述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是如何继承和改造黑格尔哲学的?

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既继承了黑格尔主义的传统,又吸取了非理性主义等同时代其他西方

哲学流派的一些观点,表现在⑴①他们与同一时期的大多数其它派别一样对传统形而上学

采取了批判态度,但往往又不要求取消或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关于世界的基础、本

质、本原等所谓本体论问题,甚至并不讳言自己的哲学是一种与黑格尔哲学相似的唯心主

义。②他们大都同黑格尔一样把精神性的“绝对”当做万物之源,却又超越了黑格尔对

“绝对”的泛理性主义解释,而把经验主义及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某些思想成分融入其内,

把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绝对理性改造成了某种具有非理性和经验特征的精神性存在。⑵其

次,他们大都接受了黑格尔辨证法的一些概念,对旧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特别是机械

论和独断论的片面性有所批判;但又接受了同时代一些西方哲学家强调生活和行动在哲学

中的决定意义的观点,以此重新解释黑格尔辨证法。⑶他们既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保

守性最强的社会政治学说的基本精神,特别是黑格尔关于国家至上和民族至上的观点,但

又企图将其与个人自由和民主权利的强调的理论调和起来。

15.柏格森的“世界的本质是生命之流”。

柏格森认为,宇宙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一种“生命之流”。即一种盲目的、非理性的、

永动不息的生命冲动。它不间歇的冲动变化着,故又称“绵延”。他像一条永流不息的意

识长河,故又称为“意识流”。柏格森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假象,它的本质是永动不息的

生命之流。生命之流不断冲动、变化,由此产生宇宙间万物。

16.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

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要以时间取代空间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他认

为,在哲学史上,各种哲学都把时间和空间置于同一层次,用研究空间的方法来研究时

间。形而上学模仿科学,用空间的语言来谈论时间,而这种语言又为常识的习惯所支配。

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由于采用和科学一样的理智的方法,导致在时间、运动和变化以外,

因而也在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以外去寻求事物的实在性。结果,它只是或多或少人为地安排

概念,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假设的构造。柏格森认为,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综合,它决不

能像实证科学那样把心灵生活和内在生命与空间中的物质对象等同对待。它应当有一个与

实证科学不同的对象,这个对象即是时间一一真正的绵延。

17.哈贝马斯对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理论的批判与继承

⑴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概念。⑵康德:先验统觉中的独白式自我。⑶费希特:孤独的反思

主体式的自我。(4)普遍与个别相统一的自我。⑸语言与劳动:交往中的自我。

18.为什么说皮尔士对笛卡尔哲学传统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

笛卡尔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在理性旗帜下推动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转向。

他以普遍怀疑为手段对信仰的权威发动了挑战,并要求人们凭借自己生而固有的理性能

力、运用理性推理的方法建立无所不包的、确定的、绝对可靠的知识体系。笛卡尔以后的

许多西方哲学家的具体理论各有特点,但在要求建立确定和可靠的知识体系上大体上都走

的是笛卡尔所开辟的道路。皮尔士是较早察觉到笛卡尔哲学的这种意义的西方重要哲学家

之一。他由此把笛卡尔看做近代哲学之父,认为大部分近代哲学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效仿

笛卡尔。因此他对笛卡尔主义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整个近代哲学传统的批判。

七章实用主义论述题

19.此在内在的先天结构。

此在的存在必是在世的存在,而在世必然要与其它存在者、他人打交道,即必然处于一定

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必然受到体现常人的统治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舆论、法令法

规、文化传统、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等的约束。人们不能不生活于日常生活中,而日常

生活意味着此在的沉沦和异化。

20.拉康与福科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说

(基本思路)他们都着重于无意识的结构的探索,但他们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和人的认识形

式的形成都着重于社会因素,企图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这在他们研究的领域中是有一

定的进步意义的。但其理论本质上仍然是唯心的。

21.阿尔图赛的“结构的马克思主义”;

法国哲学家阿尔图赛等人,主张把结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主张用结构主义

的理论和方法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但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是对马

克思主义的歪曲,其许多观点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

22.福科的结构主义的历史学(文化史)的基本思想;

福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及其历史,不论其现象如何凌乱复杂,他们都受内在的深层结构

所制约。他称这种结构为“知识型”。他认为“知识型”结构决定着社会文化及其历史现

象。就象科学和技术一样,也都依赖于“人心”的抽象的范畴。由于结构不同,他们的文

化表现也就不同。

23.简述拉康的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拉康把来源于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无意识”的研究

联系起来。他认为,“无意识”也是一种“言语”。它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通过零碎的

言语,按其内在的结构组织起来,以体现其内在的精神结构。

24.简述伽达默尔作为实践哲学的释义学。

伽达默尔认为,实践哲学是释义学的归宿。他认为释义学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因素:理解、

解释和应用,由此表示了一种不同于近代哲学的知识态度,真正的知识不是客观的表象或

反映,而是改变事物,在讨论应用概念时,它创造的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的概

念。哲学释义学也不知追求争取的解释,而同样注重实践的推理。释义学不仅在它的历史

起源和形态上与实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在它作为人文科学的理论内容和任务上,

也和传统实践哲学有着众多相似。

25.伽达默尔:语言与理解的关系。

语言是理解必不可少的媒介,理解只有通过这个媒介,才能得以进行。这并不是说,语言

是一种纯粹客观的表达形式或手段,也不是一种工具或符号形式,而是我们遭际世界的方

式,所以,语言和理解有着一种根本的内在关系,所以,语言和理解有着一种根本的内在

关系。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讲:首先,语言规定了释义学的对象;其次,理解本身同语言有

一种基本的联系,理解和解释没有根本区别,解释只不过是理解的发展和实现,不同语言

就是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表达了不同的关系。

26.伽达默尔理解的历史性。

所谓理解的历史性,主要指是理解者所处的不同于理解对象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

和历史地位,这些因素必然要影响和制约他对文本的理解。古典释义学认为,历史性是应

予以克服的主观的偶然因素。但,伽达默尔认为,历史性正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

是理解者还是文本,都内在的嵌入了历史性之中。真正的理解不是去克服历史的局限,而

是去正确的评价和适应这一历史性。

27.弗雷格对心理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客观的东西与主观的东西的区分,在分析哲学的

形成过程中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⑴这使逻辑研究摆脱了传统的心理学影响,使逻辑学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从而确立了

其独立地位;⑵他把语词的意义和被判断的内容看做是客观的、公共的,可以为所有的人

所掌握。这不仅保证了这些思想内容的可理解性,也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逻辑分析提供了

先决条件;⑶承认思想内容的客观性,意味着就确认了数学和逻辑对象的客观性,这为分

析哲学、特别是逻辑经验主义试图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哲学的理想提供了思想前提。

28.简述萨特的人学本体论思想。

萨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存在”,既不是唯物主义所认为的物质世

界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传统唯心主义所认为的“绝对精神”的存在,而是“人的实在”,

即“自我”,“自我精神”或“主观性”。萨从纯粹的主观意识出发,他把存在划分为两

个不同的领域: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所谓自在存在就是外部的客观世界。自为存在就是

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实存在,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非真实性,即是一种“虚无”。他不

受任何东西,包括其自身的束缚。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二者是相联系的,自在存在若脱离

自为存在就是一种无意义的存在,他只有依赖于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

和真实的存在。因此,人的主观意识,自为存在是不依赖于任何东西的,它是一切及其自

身可能性的前提和根据。“除了i种人类的宇宙,即人类主观性的宇宙外,再也没有其它

宇宙。”这就是萨特用现象学方法建立起的“人学本体论”。

29.简释罗素“摹状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分析哲学的影响。

摹状词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

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

代表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某种性质。

摹状词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在哲学中的重要作用,它强调了自然语言结构与逻辑命题结构

的差异性,取消了肯定虚构事物的本体论,指出了专有名词是实体的灵魂,突出了罗素关

于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基本论点。

30.简述在世的存在状态---烦。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是在世,而在世的存在状态是烦。烦,分为烦心

(Bedsore又译烦忙)和麻烦(Forswore;又译烦神)。烦心指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

状态。他物、世界的存在都与用具的使用相关,从属于烦心这种此在在世的活动。正是烦

心这种活动赋予其他一切存在者和世界以意义。麻烦,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

态。麻烦这种在世活动中的此在是共同此在。

31.简述简述海德格尔“此在的优先地位”。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第一、在存在者状态

上的优先地位;第二、本体论(存在论)的优先地位。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

存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其它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

32.简述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

在方法论上,费耶阿本德反对单一、独断、不变以及“普遍适用”的教条方法:主张开放

性、创造性和自由选择的方法,也就是“怎么都行”的方法。这就是他的多元方法论的根

本原则。其他方法都是围绕着这一方法论原则展开的。主要有:选择法、历史回顾法及非

理性方法。

33.简述蒯因的整体论对当代分析哲学在50年代之后的发展的重要影响

⑴它打破了逻辑经验主义对知识的陈述式分析方法,用对知识的整体考察取代了对知识的

零敲碎打的分析,重新确立了知识整体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这直接导致了当代科学

哲学中历史学派的产生和发展;⑵它强调了知识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对

逻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非对称的解释,从而为后来的分析哲学家进一步理解逻

辑与经验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思路;⑶它对知识整体的分析为本体论命题的存在提供了某

种逻辑的合理性,由此产生了“本体论的相对性”和“本体论的承诺”概念对分析哲学的

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本体论问题以及形而上学论题重新回到分析哲学,成为像克里

普克、普特南和戴维森等分析哲学家讨论的话题。

34.简述蒯因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批判。

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以至整个分析哲学的颠覆。具体

表现在:其一,这两个教条是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抛弃它们就意味着抛弃了形

式科学和事实科学的区分,同进也就承认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其二,这是来

自分析哲学内部的批判,对逻辑经验主义理论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切的认识,因而这种批判

具有旁人无法替代的毁灭力量。其三,这种批判采用了实用主义的经验论立场,主张用实

用主义克服和弥补逻辑经验主义理论中的不足,因而使整个分析哲学开始转向更为灵活和

温和的经验论,具有更为强烈的约定论和实用主义色彩。

35.日常语言哲学学派与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歧主要有哪些?

⑴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意义模糊的自然语言是引起哲学混乱和导致形而上学的主要根

源,因而必须构造一种严密精确的理想语言;而日常语言哲学家则认为,日常语言本身是

完善的,概念混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们违背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为了消除概念混乱,只

需要恢复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没有必要另外构造一种人工语言。⑵逻辑经验主义者对形

而上学基本上全盘否定,日常语言哲学家则比较缓和,承认形而上学的积极作用。⑶逻辑

经验主义者强调数理逻辑的重要性,他们主要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而日常语言哲学家则

对古典学和语言学有更深的造诣,他们侧重对语词在具体使用场合的意义分析和对语词与

句子的分类研究。

36.简述尼采权力意志论的积极意义。

尼采反对叔本华把人的意志归结为自我保存,而主张要增长、改善、超越、创造自身。他

认为,如果把生命意志仅仅归结为自我保存,那就会使人因循苟且、无所作为、逆来顺

受,最后必然悲观厌世。而如果把“增长”,“改善”,“超越”本身当做意志的本质,

那就会使人积极主动。尼采认为人不能满于“已经如此”,而要代之以“我愿如此”;人

不能庸庸碌碌,苟且偷安,而应当奋发有为、创造进取。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赋于人生以意义和价值,但他又强调权力意志不是一种目的论的本原,

权力意志并不朝向某种确定的目的,它作为一种不断改善、扩张、增长的生命力、冲动并

无确定的终极的方向。它永远不是作为一种确定的存在物、实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不

断的生成、变化的活动、倾向而存在。权力意志的存在就是这种活动、倾向的展开。而这

一点正是它不能是一种单纯追求自我保存,即求生的意志的根本原因。因为如果只是单纯

的自我保存、求生,那倾向、活动就会停滞,生命就会终结。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尼采

不满达尔文进化论,因为进化论把生命理解为自我保存,并且过分地强调了外在因素的作

用。

37.简述海德格尔“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关系。

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一切存在者的已成为

其自身的先决条件,或者说,它是使存在者显示其为存在者的本原性的东西,因而与一切

存在者相比具有优先地位。一切存在者只有先存在才能成为现实的、确定的存在者,没有

存在就没有存在者。但存在本身并不是存在者(无论是作为自我或对象),也不是一切存

在者的族类的普遍性,不是对一切存在者的概括。因而不是某种抽象的和绝对的存在,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的“本质”、“规定性”,只能是存在者“存在着”,

即“存在起来”这个事实。

38.简述伊壁鸠鲁思想。

伊壁鸠鲁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第一,原子除了有大有小和形状的差别外,

还有质量的区别;第二,原子有质量是原子运动的原因,进一步肯定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观

念;第三,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运动的偏离说,即客体的偶然性存在。“偏离说”为追求

个人的自由幸福找到了理论根据。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坚持以原子论为基础的“形象

说”,更加强调感觉的作用。

伊壁鸠鲁是无神论,反对灵魂不死说,他相信灵魂是物质的东西,是由极精细的原子构成

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人应该自由地寻求和享受人间的快乐和幸福生活。快乐本

身就是善,就是生活以追求的目的。伊壁鸠鲁主张的快乐并非专门追求物质和感官的享

受,而首先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快。伊壁鸠鲁还从个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种国家起源

说。他以为国家起源于人们在自愿基础上的“共同协定”,其目的在于相互保证不损害他

人,也不受他人损害,以达到个人幸福。

39.霍布斯是如何分析“自然法”产生的根据的。

霍布斯认为,人们最初的生活状态是: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他称这种状态为

“自然状态”。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占有一切的“自然权利”,从而

导致“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所以,理性便出来教导人们,不能单凭自己的情

欲去生活,只有接受那些大家必须遵守的共同的生活规则,即“自然法”,才能避免战

争,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自然权利”和“自然法”之间是有矛盾的,前

者需求无限制的自由,要求占有能够占有的一切,后者则具有约束性。到最后,是用“自

然法”来约束“自然权利”。霍布斯认为,永恒不变的“自然法”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

衡量善恶是非的标准,是人们必须遵循的道德律。

40.简述斯宾诺莎的功利主义伦理观。

斯宾诺莎认为,人的本性是首先保存自己,而人的趋乐避苦的情欲、追求私利的幸福的欲

望,都是为了保存自己所做的努力。在他看来,这种保存自己的努力不但不是乱祸的根

源,反而是道德的基础。因此,斯宾诺莎反对把情欲、追求私利本身看作目的。人类保存

了自己,最有价值之事莫过于寻求所有的人都和谐一致,使人人都追求共同的利益或福

利,尽可能努力去保持自己的存在。凡是受理性指导的人,即善于用理性控制自己的情

欲,以理性为指导寻求自己利益的人,他们所追求的自由,也即是他们为别人而追求的东

西。所以,他们都是道德上公正、忠城而高尚的人。在斯宾诺莎看来,道德不否定个人追

求自己的利益,如果把对于资财、荣誉和快乐的追求看成手段,而不是目的,并且加以适

当的节制,这不但没有什么妨碍,而且能够促进目的的实现。

41.简析斯宾诺莎对自由与必然关系的论证。

斯宾诺莎伦理学上的一个观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斯宾诺莎认为,情欲是人保存自己

的努力、本能、冲动、意愿等情绪,这些情绪随着人身体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正如自然界

中的其它事物一样,一切情绪“皆出自于自然的同一的必然性和力量。要杜绝人们的情欲

是根本不可能的”。他认为,一个完全为情欲所支配的人,必定是自然必然性的奴隶,行

为使没有自主权只能服从命运的宰割,因而不符合人的“自由的”、“主动的"本性。斯

宾诺莎肯定自由的存在,但否定唯心主义的自由意志。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乃在于对必然性

的认识。只要认识了自然的必然性,人们就能控制自己的情欲,把它纳入理性的轨道,获

得自由,使人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因此,要取得自由与主动,就要求人的思想和行为严格

遵守理性的指导。斯宾诺莎倡导面向自然,正确认识自然,其目的就在于争取人的自由和

主动的资格,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境界。

42.

43.简评安瑟尔谟的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尔谟对上帝的本体论证明康德后来称之为“本体论的证明”,即仅仅依赖于概念的分

析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的证明。照安瑟尔默看来,人人都有上帝的观念,只要弄清这一观

念的意义,就能理解上帝必然存在的证明。这就是他所说的充足的证明的意思。证明被表

述为下面一个推理:因为: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又因为:被设想为无与

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中,而且也实际存在;所以:上帝实际上存在。前提中“被

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的意思是“不能设想有比它更伟大的东西”,它不仅仅是思想中

的观念,不等于实际存在着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在此,安瑟尔谟企图向包括不相信上帝存

在的“愚人”在内的一切人证明上帝的存在。因此,他采用了他认为最普遍的观念作为证

明的前提:“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能仅仅在心中存在,因为假使它仅仅在心中存

在,那么被设想为实际上也存在的东西更加伟大了。所以,如果说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

西仅仅在心中存在,那么,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与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是相同

的,但这根本不可能,因此,某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就是毫无疑问既存在心中,

又存在于现实中。”由此可见,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

逻辑必然性就会使他同时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并且,不管他把这个东西称作什么,

这个东西的实际意义只能是基督教信仰的上帝。

44.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

简述库萨的尼古拉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分类的思想认为知识有四个阶段:最低的一个阶段是

感性,它与想象力结合起来,只能产生混乱的印象。比感性高一级的是理智,它的功能是

分析感性材料,从时间和空间上确定事物,在数量上进行诱导、指称一个事物。理智在矛

盾律的支配之下,使对立保持它们的区别。第三个阶段的认识是理性,它认为对立面是可

以调和的。尼古拉认为最高的一种知识是直觉的知识,是神秘的理性认知能力。在直觉之

中,对立面在无限的统一中取得了一致。尼古拉认为,感觉与理智的知识就像多边形,直

觉的知识就像是圆,多边形的边再增加得多,也不可能与圆相等,因此,对于上帝,我们

是否会有真实的知识的,人们只能通过“有学识的无知”而逐渐认知上帝。

45.柯亨等马堡学派主要在哪些方面对康德哲学进行了改造?

柯亨等马堡学派对康德哲学的改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从先验方法出发,重新解释“自在

之物”概念,并进而批判康德的先验感性论,把全部认识活动归结为纯粹思维的创造。①

柯亨等人并不排除“自在之物”概念,只是排除为外部客观实在的意义,发挥其他意义,

特别是发挥其不可知论倾向的意义。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就是不可认识之物。它必然处于数

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其它科学范围之外,因为人们不能用数学和自然科学及其他科学的方法

达到自在之物。人的认识以经验为限,一切被认为具有实在性的东西其实并未越出经验范

围;如果超出这一范围,那就成了非人的认识所及的,即不可知的东西。既然自在之物要

求具有经验以外的实在性,它就只能是不可知的东西。②发挥了康德关于灵魂、世界、上

帝等理性理念是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思想,因为人的理性在企图论证它们时必然陷入

矛盾,它们超出于人的知识能力范围以外。③经常把“自在之物”当做一种调节原则。它

联结经验材料,调整人的认识,但它本身并不提供认识;它只是一种观念,而非实在。把

“自在之物”当做一种调节原则也就是把它当做一个界限概念,它表明人为自己的认识设

定的一种目标、界限。④他们认为“自在之物”并不是引起感觉的原因,感觉不是认识的

起点,思维是不从感觉发展起来的,思维从其本身开始。全部认识都是纯粹思维本身的活

动。在认识中没有任何东西不是由思维所规定的,也没有任何东西不能为思维所规定。任

何经验的规定同时又是思维的规定。空间和时间并不是感性的先天形式,而是纯粹思维本

身所创造的范畴,它们的作用是用来表现纯粹思维活动的结果。换言之,纯粹思维的创造

通过作为它本身的产物的时空等范畴表现出来。

46.简述托马斯•阿奎那的实在论立场。

托马斯的形而上学以存在和本质关系的学说为枢纽,对实体的等级、构造与差别作了全面

论述。他把实体分为三类,上帝是最高实体。作为存在的原因和自由上帝是存在于存在者

的统一、存在与本质的统一。第二类是精神实体。精神实体的存在活动不同于他们的本

质,因为它们的存在活动不是固有的,而是获得的。他们获得存在活动接受能力被自身的

本质所制约、限定。精神实体从上帝那里获得存在活动,它的本质是固有的潜能,它限制

实体接受什么样的现实以及多少现实。精神实体之中存在与本质,或与潜在的区分意味

着,它们不可能完全地、充分地接受或分享纯粹存在。这一点把它们与上帝区别开来。第

三类是物质实体。它包含着存在与本质,以及形式与质料的双重区分。“在由质料和形式

组成的实体中,活动与潜在有双重组合,一是实体的组合,即质料和形式的组合;二是已

经成为复合物的实体与存在的组合。”“托马斯从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入手,把实体

看作由高到低的等级系统,上帝没有存在与本质区分,精神实体含有存在本质区分,物质

实体含有存在与本质、形式与质料双重区分。区分越多,对现实性的限制越大,完善性越

小。

47.

48.简评“人是政治的动物”这一命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因为人总是处在一定的家庭、部落国家之中。从时间

上讲,国家起源于家庭,因为先有建立在夫妻和主奴关系基础上的家庭,然后才由家庭结

合成村社,由村社结合成国家。但是,从性质上讲看,国家并非家庭和村社的机械的总

和,国家高于个人,家庭、村社的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犹如有机体的部分与整个有机体一

样,个人只有在国家之中,作为国家的一部分,才能实现他自己。因此,亚里士多德认

为,国家是本质,是根本,政治是最高的东西,政治权力是最优越的权力,社会生活是人

来生存的目的。一个人如果脱离社会与国家,那他就不成其为人,就或者是野兽,或者是

神。

49.简述毕达哥拉斯将“数”作为世界本原的意义。

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学作为万物的本原。万物皆数,数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数的摹本,

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毕达哥拉斯学派首次提出数的观念,在人类认识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他们看来,事物

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定的比例,这里就孕育着规律的思想,为赫拉克利特的“逻格

斯”学说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在数论中也包含有某些自然辩证法的因素。毕达哥拉斯

学派从“一”中引出奇与偶、有限与无限的对立,提出了十组对立的范畴,这对于辩证法

的发展是有贡献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数看作是第一性的东西,把数加以绝对化、神圣

化,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柏拉图的理念论,以至近代的唯理论和康德黑格尔的唯心论。

50.简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与质料的学说。

所谓质料是指现实主义上的实体,即经验世界的运动着的事物,形式是指逻辑意义上的实

体,即实体以定义表达的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经验世界的一切具体实体都有形式和质

料,实在和谐在两个方面构成,这种观点后被称作“型论”。

根据形式和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的不同的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实体

的质料或潜在性越多,则形式或现实性越少,所处的等级也就用越低;反之则处在较高的

等级。实体沿着形式或现实性越来越多的方向上升,最后到达没有任何质料或潜在性的纯

形式、纯粹的现实性。

51.简述柏拉图“理想国”的观念。

在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中,统治者(包括武士)除了国家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利

益。为了在统治阶层中排除个人利益,他按照了统治者共享财产和配偶的设想。柏拉图认

为男女的差别只表现为生育中的不同作用,除此之外,女人和男人具有同等的自然才能,

应该接受同等教育,担负国家职责,包括统治者的职务。男女统治者均由国家指定配偶,

配偶不固定,致使统治者无家庭。并且,配偶在指定的时间内生育,以便能生出天性优秀

的后代。婴儿出生之后即交给国家抚养,不属于父母。统治者也没有个人财富,只从生产

者那里取得满足朴素生活的必需品。

52.简述德谟克利特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论述。

原子论的宇宙是机械论的、决定论的,任何事情都有原因,而原因必然产生结果,基此,

德谟克利特把必然性与碰撞和运动等同起来,这样碰撞和运动便取代了传统上归之于必然

性的决定力量,而这种决定力量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神圣之力。于是,没有什么是纯

粹的碰巧发生,不可能有偶然的事件。在偶然性上,德谟克利特把最初的一切宇宙漩涡的

形成归因于偶然性。宇宙形成论的原子运动也是随意的。偶然性不是任何事物的原因,对

特殊类型的事物和个别事件的解释是由如下原则支配的:不存在偶然的事件,但也无法给

出对根本的宇宙过程本身的解释。

53.简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普罗泰格拉的一句名言,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普罗泰格拉的认识论,

即认为感觉是相互对立的两种运动的产物。

感觉是与感知的主体不同的东西,同样,感觉也是与引起的对象不同的东西。

因此,感觉实际上是被感知的东西的完全对应的知识,而不是对事物本身的知识。每个感

觉就其发生瞬间来说是真实的,与此同时发生了与事物相联的被代替的内容(感觉的内

容),但是感觉并不认识事物本身,其结果是每一个人不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事

物,而是按照呈现在他那一瞬间的感觉去认识事物,按照这种相对论,对于每个人来说,

事物就像在他面前表现那样。在此意义上,以一命题表述:人是万物的尺度。

54.简述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与意见”的学说。

巴门尼德在他的哲学诗的开始,借正义女神之口,指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意

见之路按众人的习惯认识感觉对象,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真理之路

则用理智来进行辩论;真理之路通往“圆满的”、“不可动摇的中心”,而意见之路却

“不真实可靠”。巴门尼德用“光明”和“黑暗”这两个领域比喻真理和意见的对象。

巴门尼德主张遵循真理之路,但却没有完全否定意见,他说,应该学习从真理到意见的一

切,直到如何把不真的、但被相信的意见变成确定的、无所不在的道理。

55.简述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

阿奎那对上帝存在的五个证明中后两个被称为上帝存在的目的论证明,论证如下:(1)依

据事物完善性的等级。它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证明有一个最完善的东西的存在;第二步

证明这个最完善的东西是其他完善性的原因。因为事物不同程度的完善性是完善性序列的

不同环节。在完善性环节中,比较完善的事物是低一级事物的原因,最完善的事物是所有

或多或少完善的事物的终极原因,这终极原因就是上帝。(2)依据自然的目的性。托马斯

说,即使无理性的物也朝向一个目的活动,他们总是可以达到最佳后果的统一条路线活

动。它的活动目的性与齐一性证明它们的活动不是偶然的、随意的,而是有预谋的。预谋

需要智慧与知识。所以必定有一个目的之预谋这安排世界的秩序,他就是上帝。

56.简述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

康德为了解决经验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而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理论。康德认为,知

识的基本单位是判断,一种是分析判断,一种是综合判断。分析判断的宾词蕴含在主词当

中,具有普遍必然性,但不能给我们提供新的知识,经验知识属于综合判断,宾词不包含

在主词中。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知识必有两个来源:感官提供的后天质料和头脑中固有

的先天认识形式。具有这种特征的判断称为先天综合判断。先天综合判断的命题可以分为

三类:数学命题、自然科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

57.克尔凯郭尔的人生道路三阶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为审美阶段。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个人沉溺于感性的

享乐、甚至是粗野的肉欲,其中充满了各种混乱、腐败堕落、道德败坏、厚颜无耻的行

径,但有时也被诗人涂上浪漫色彩。第二阶段为伦理阶段,它的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性所

支配,倾听理性的呼声,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将个人所欲与社会义务结合起来,遵守具

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赞美善、正直和仁爱等美德,趋善避恶、崇尚理想,甚至

愿意为了实现某种崇高的理想而作出自我牺牲。第三阶段是宗教阶段,这一阶段的生活为

信仰所支配。在此,人不仅不再追求审美阶段所追求的享乐,从而摆脱了世俗的、物质的

东西的束缚,也不再崇尚伦理阶段所崇尚的理性,从而摆脱了普遍道德原则和义务的制

约。人在此是作为他自己而存在,他所面对的只是上帝。

58.简述叔本华是怎样消解主客二分的哲学构架。

叔本华不把主体和客体当做独立存在的实体,而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

因此,他强调作为他的理论的出发点的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体于一体的表

象。“我们既不从客体、也不从主体出发,而是从表象出发的。表象是意识上最初的事

实,表象的第一个本质上所有的基本形式就是主客体分立。客体的形式又是寓于各种形态

内的根据律。”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叔本华坚决排斥唯物主义以及一切肯定在人的意识之

外存在客观对象的观点,认为它们的错识都在于把主客分立这个认识条件实体化,即把客

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认为,尽管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对对象的认识,蕴含着主客分

立;但这种分立并没有本体论意义,不意味着对象可以离开主体独立存在。对象总是主体

在一定的观点、一定的角度所观察的对象,即主体用其先天的充足理由原则构造出的对

象,总是与主体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主体就不能存在。

59.简述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异同。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在理论视界上仍有所不同。首先,从非理性主义是对近现代理性

主义的超越来说,它偏重于认识层次上的意义,它可以但并不必然蕴含着相应的本体论的

论断;而唯意志主义除了在认识论上表现为非理性主义以外,往往蕴含着某种以情感意志

为中心的本体论,甚至以情感意志来解释整个世界的存在。其次,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

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而非理性主义倾向并不一定接受唯意志主义,而可以采取其它

理论形态。

60.斯宾塞的普遍进化学说的局限性。

斯宾塞的普遍进化学说具有某些积极因素。但它并未真正摆脱旧形而上学的局限性,这主

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把物质和运动对立起来了,认为物质的进化与其运动方向相反,进化意味着运动的

消散,进化达到顶点、处于平衡状态意味着失去了运动。他显然没有看到作为事物运动变

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的内在矛盾。他虽然也谈到事物的内在本性、本质,但又把它们与

运动割裂,他所谓进化实质上是指由外力推动的。也正因为如此,他总是援引伽里略和牛

顿的机械运动学说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和进化。

第二,把事物的发展变化归结为量的进化,而排斥了质的飞跃。在他那里,进化的过程是

由不确定到确定、从分散到凝聚的过程,这些是指量的渐变过程。在谈到社会的进化时,

他认为只能“通过完全不可观察的阶段”、即通过点滴改良来实现。他认为革命行动不仅

不会导致社会的进步,反而会造成无政府状态,导致社会的退化和解体。

第三,他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节奏性、均衡性作了不少论证,有些论证不无合理之

处。但他把均衡性、节奏绝对化了。

总的说来,斯宾塞的普遍进化理论不同于旧的形而上学,但又与辩证法相对立。它后来既

为许多反对保守和反动势力、要求进步和改革的人们所援引,但往往又成了许多反对革命

变更、特别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人的理论工具。

61.简述实证主义的基本内容。

①就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的理论作了许多修改和补充。这表现

在他们仍然把经验当做全部哲学的基础,但认为经验应是按照实证自然科学的要求获得

的,具有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能为科学所检验。②他们企图以此克服传统经验主义哲学的

思辩性和抽象性,以便不仅不会像传统经验主义那样被理性派思辩哲学驳倒,反而可以驳

倒这种思辩哲学。③他们继承和发展了休谟的现象主义,不仅要求把哲学局限于现象(经

验)范围,否定认识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而且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

界的基础、本质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不过他们又企图通过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

元对立来避免或冲淡休谟过分的怀疑论色彩,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

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④在方论上,他们大都抛弃了17世纪一18世纪哲学家从力学所

移入的机械论,接受了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方法。他们承认自然界和社会的运动变化,但

他们主要是用当时在自然科学中有较大影响的进化论来解释运动变化,反对黑格尔主义相

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⑤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一般避免公开站在保守、反动的方面,

表示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又不赞成各种形态的革命理论。

62.简述黑格尔关于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理论。

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基于“绝对理念”基础上的辩证同一。他指出,思维是存

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的在存在中实现自

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

由于人头脑中的思想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可以从主观

和客观两个方面讲。从主观意义上讲,即从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方面说,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性是指,头脑中的思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凡是我们头脑中认为是合理的思想,都

必定能够实现,使存在和我们的思想一致。从客观意义上讲,即从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上

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客观思想”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一个事物只有符合其中

蕴含着的“客观思想”才能具有实在性,而“客观思想”则在事物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

物与自己相一致。

63.简析康德的自律原则。

康德的自律原则是针对道德实践的基础而言的。康德认为,道德实践的基础是纯粹理性,

纯粹理性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制约,因而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唯有自主

自觉的行为才有道德价值。

纯粹理性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称为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自由的,因为它以其自身为目

的,所服从的是运用自身的力量,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制定规则,这种服从就是自律。

64.简要评述洛克两种性质学说的认识论意义。

洛克的两种性质学说以认识论为主题,他明确宣布,他的哲学目的就是研究人类理智,探

讨人类知识的起源、可靠性和范围,以及信仰、意见和同意的各种根据和程度。他系统地

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详尽地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提出的知识和观念起源与感性世界的基

本原则,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庞大的唯物经验主义的理论体系。但他并没有把

自己的唯物经验主义原则贯彻到底。他的认识论也就产生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是十八世

纪法国唯物主义的理论渊源,另一方面又是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理

论渊源。

65.简述康德对理性能力的分析。

康德认为,人们从感觉经验开始,通过知性范畴综合形成知识,然而人类并不满足于此,

他们还要使知识成为体系,达到自在之物,这种认识能力就是理性。理性的先天形式是理

念,功能是推理。康德将直言推理、假言推理、宣言推理推向极端就是理性的三个理念:

灵魂、世界和上帝。理性的作用是调整知识,进一步完善成为统一。但这种统一只是“理

想的统一”而不是“现实的统一”,传统观念就是把前者误认为后者,因而陷入了“先验

幻象”。

66.简述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与奥古斯丁“我怀疑故我在”命题的区别。

奥古斯丁断言,在一个我的怀疑的世界之中,至少有一件事情我是不能怀疑的一一那就是

我在怀疑。实际上,我越是怀疑,就越是确定存在。如果怀疑发生了,一个怀疑者必然存

在。奥古斯丁在这里从思维出发推出存在,开辟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这个思想给后世

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以很大影响。

除了受奥古斯丁的影响,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更多地受到了蒙田的影响。尽管奥古

斯丁、笛卡尔从怀疑出发确定“我思存在”有其表面上的相似性,但二者的指向不同。

奥古斯丁通过“我怀疑我存在”指向论证上帝的存在,而笛卡尔恰恰相反,“我思故我

在”是在宗教的外衣下冲破经院哲学的笼罩,确立人的主体性存在,因此黑格尔才称笛卡

尔为近代哲学之父。

67.简述谢林的历史观。

第一,谢林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二,谢林认为,矛盾是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动力。他说:“对立在每一刻都重

新产生,又在每一刻被消除。对立在每一时刻都这样一再产生又一再消除,必定是一切运

动的根据。

第三,谢林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他认为人类历史乃

是一个有意识的自由创造的过程,但正如无意识的必然的自然界中存在着有意识和自由一

样,在有意识的自由的社会历史的创造活动中也存在着无意识必然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

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历史规律.

第四,谢林认为,贯穿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中的意志的自由性和规律的必然性根源于

“绝对同一性”,整个历史都是对这种绝对的启示和表露。

68.

69.简析爱尔维修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人是环境的产物,理性支配环境。爱尔维修从感觉和人的智力天然平等的原则出发,提出

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著名命题。他认为,人身上有两类感情,一类是自然直接赋予我们

的,如饥渴、冷热等;一类是由于建立社会而得到的,如妒忌、骄傲、贪婪、野心等。前

者是人的机体结构的本能需要,后者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后天获得的。人们的才能和美

德、人们之间的才能和道德上的差异,决不是机体结构的结果,而是环境、教育的产物。

爱尔维修所说的“环境”主要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他所理解的社会环境不

是指决定整个社会面貌的生产方式或经济基础,而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人们之间相互交

往、生活方式、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以及所读的书籍等等。人们之间的性格、才能和道德上

的差异都是由于人们接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的不同而造成的。爱尔维修认为,在上述因素

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由此可知,爱尔维修在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上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断定,人是

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了人的观念,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的理性决定法律,观念决定环

境。

70.简析卢梭的社会不平等理论。

这一观点体现在人本历史观中,卢梭把人类历史归结为三个发展阶段:平等一一不平等一

一平等。在自然状态下人是天然平等的,在社会状态下人又是不平等地体现了社会的不平

等性,在社会契约状态下体现了社会的平等。因为在自然状态下,有自由、平等,没有我

们社会状态下所描述的东西观念。把社会上人类的自由平等强加于自然状态下,因为平等

和自由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的体现,而在社会状态下社会的不平等有两个:生产和生

产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私有制和人类不平等的产生。人类不平等的三个阶段有私有制的产

生,体现在经济不平等的产生上;国家私有制的产生体现在政治上的不平等,政府权利的

腐败,专制的产生,如暴君专利。

71.简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孟德斯鸠的主要精力是用以研究社会政治制度问题,它是资产阶级法学理论奠基人之一。

他的社会政论观点也是唯心史观。他曾尖锐地攻击封建专制制度,指出封建专制制度对社

会起着破环作用,他认为法国所需要的是法国式的改革,而不是革命的改造。在他看来保

障公民自由的开明的君主立宪政体,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是最理想

的政治制度。他认为“政治自由只能存在于适中的政府中……为了使人们不致滥用权力,

必须作出妥善的安排,以权力反制权力”。他指出任何国家都有三种权力,即立法权、司

法权和行政权。他主张议会行使立法权,君主掌握行政权,法院专掌司法权。应使这“三

权”分别独立,彼此限制,相互制约,维护平衡,以避免专制独裁。在他看来,实行“三

权分立”是最理想的政治制度,它既可以防止君主滥用权力,也排除了广大人民分享政

体。”三权分立说”,实质上不过是大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达成妥协,孟德斯鸠的学说对

当时的资产阶级国家学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72.简述梅叶的无神论思想。

梅叶指出他写作《遗书》的目的是揭露宗教和专制政体的互相勾结以及宗教对社会的危

害,使人们认清麻痹人们意识的一切宗教迷信和谎言的性质,从而唤醒贫苦人民的斗志。

他愤怒地说:“世上的穷人们受各种迷信和偶像崇拜欺骗的时间已经够久了,富人和强者

掠夺和压迫穷人的时间够长了。”他对宗教和专制政府的互相利用、狼狈为奸作了无情的

揭露和批判,号召人们起来同宗教作坚决的斗争。当然,梅叶并不能深入揭示宗教教会和

封建专制制度,他幻想建立一个共产主义社会来代替吃人的封建社会。他认为只要揭露统

治者的罪恶,启发人的理性,就能建立一个财产公有、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社会。可以

说,梅叶的这种思想只能是空想的社会主义。

73.米利都学派是如何解释始基与万物的关系的。

米利都学派有三位主要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这三位哲人都以

朴素的思想来解释始基与万物的关系。

泰勒斯宣称“大地浮在水上”,水是万物的本原。“水”一方面是自然中的一种元素,另

一方面又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元素,因为它表现的是作为万物的开端和主宰而生化万物而且

始终保持自身同一性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的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在“无定”和万物生成的关系上,他认为生成起

源于本原内部的两种对立的力量。本原虽无确切的规定和限定,但却包含着热与冷、干与

湿等对立物。由于永恒的运动,这些对立物从“无定”中分离出来,从而形成了世界万

物。

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因气的凝聚与疏散而生成,气蒸发生成火,

凝结变为风,而后形成云,再凝结为水,继之为土,最后变成石头,从这些事物中生成其

余的一切。

74.简述康德“人为自然立法”命题的意义。

“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哥白尼革命”的一个重要结论。我们一般把事物之间的普遍必

然联系称为法则,而康德说,这些普遍必然性不是事物固有的,而是知性范畴具有的。经

验知识一方面依赖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依赖知性范畴的整理,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

概念是盲的,这样就达到了“知性为自然立法”。康德以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认识论,

弘扬了人本主义精神,达到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二、名词解释

75.生命哲学: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具有非理性主义特

征的哲学思潮。它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及人

的存在及其全部认识和实践,特别是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再由人的生命和存在推及

人的历史和文化,以至人与周围世界(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换言之,由对生命的揭示而

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

76.“爱情论”:皮尔士肯定宇宙处于进化过程中,而“进化正好就是力求达到一个确定

的目的”,即一个终极原因。这个思想使他肯定了爱在宇宙论上的意义的古老观念。终极

目的产生吸引力,而对这种吸引力的反应就是爱或者说受感动。皮尔士把这种吸引力和受

感动的关系当做对整个宇宙进化作用的精神规律,把世界的进化过程当做一个受爱的情感

支配的精神过程。

77.皮尔士原则:为了使意义或者说逻辑解释具有实际内容,必需提出一种实际的意义标

准。皮尔士说这种标准简单说来就是它们所引起的实际效果的总和。为了获得概念的意

义,“人们就要考虑从这一概念的真理必然得出什么样的可以设想的实际效果。这些效果

的总和将构成这个概念的全部意义”。这是他的意义理论的一个根本观点。

78.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以来在美国流行的一个哲学流派,也是现代美国各派哲学中对

该国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其中最主要的代表是皮尔士、詹姆士和杜

威。它是一个要公开宣称要超越和改造西方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哲学流派,大

都反对将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分立作为哲学的出发点,拒绝对关于世界的基础、本质

等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作出回答,要求抛弃各种声称具有普遍和绝对意义的哲学体系。

79.“差异辨证法”:认为直觉、概念、经济、道德这四种精神活动彼此是“相异概

念”。但它们又有联系,呈现为一个从低到高的阶梯。其中后者包含了前者,概念包含了

直觉,经济包含了概念,道德包含了经济,而道德又通向新的直觉。因此它们又是统一

的。相异概念的联系不是对立和矛盾,而正是这种“差异统一”。在四种精神活动之间,

在各种相异事物之间,都不能应用对立统一原则,只能应用“差异统一”原则。宇宙万物

就是一个差异的统一体。如果要给宇宙定一条辨证法的根本原则,那不是对立统一,而是

差异统一,“辨证法无非就是差异原则本身”。

80.“观念的意义”:他把观念的意义区分为外在意义和内在意义。内在意义指观念本身

的使命、意向;外在意义是对事物的客观的外部呈现的描绘。

81.个体性原则:每一个人都自成一体,都有自己的世界;世界对每一个人来说就是他自

己的世界,是由他自己的知觉所构成的意识历程,是他现在的知觉的一种延伸和规定。但

不能把世界归结为个人的主观知觉,因为知觉必有其对象,而对象并不依赖个人的心理意

识。因此,说世界对个人来说是其意识过程,意思是指世界是由作为对象的知觉构成。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整个世界只有当它被看做是我们必须思考的对象体系时,才是

我们的意识过程。”

82.新黑格尔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是19世纪末在英、美产生和流行,20世纪上半期、特

别是两次大战之间在德、意等国产生强大影响的一个以“复兴黑格尔”为旗号的哲学流

派。由于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黑格尔的理论有所改造和超越,融入了某些其它哲学思

想的成分,特别是具有某些现代哲学特色,故被称为“新”黑格尔主义。

83.直觉(柏格森):直觉是在任何生物中都能想象得到的一种认知力量,它与生命本身如

此同一,以至凡有生命之处也就有直觉意识:它是当下的内心体验,是一下子置身于具体

绵延历程中的那种努力,总是有机地把握而不是分割事物;它是直接意识,是把自己置身

于对象之内,以便与其中独特的、从而是无法表达的东西相符合。

84.“创造的进化”论:生命冲动无时无刻不在创造自身和创造新的东西。由于它本身即

是绵延,它就是在不断进化,这种进化不是从同质向异质的过渡或单纯同质的相加,而是

纯粹的质的创造过程,是质的不断飞跃。“进化是一种不停顿的崭新创造。”为了区别于

斯宾塞的机械的进化论,柏格林把这种生命进化称之为“创造的进化”。

85.解构主义(德里达):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之一。结构主义发展的后一阶段。认为结构

没有先天的个别的中心,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差别结成的,由于差别的变化而结构也发生变

化。由于文本的开放性、不稳定性,在阅读与写作文本应不断拆解和破译原来文本的结构

而形成另一结构。故也称“拆构主义”,认为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否定有固定的结

构。

86.“生命”(狄尔泰):泛指人类个人和集体生活的整个范围,包括它们的表现、创造以

及人类的社会组织、文化成就,人心向内与向外的一切活动等等。

87.经验自然主义:它的主旨是要克服把物质和精神、自然和经验等的关第当做二分立的

关系,不把经验当做知识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