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幼互动之提问_第1页
师幼互动之提问_第2页
师幼互动之提问_第3页
师幼互动之提问_第4页
师幼互动之提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幼互动之提问、回应2021/5/91

师幼互动之有效提问2021/5/92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陶行知先生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2021/5/93

提问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提问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

2021/5/94有人曾做过一个调查,认为教师设计的问题30%可以用“是”和“不是”来回答,60%可以通过反复练习、简单模仿和对事实的记忆来回答的,只有10%是能够引起孩子认知冲突、能帮助幼儿形成“建构”的问题。2021/5/95中班阅读活动:礼物

T(问1):小朋友,这是什么?T(问2):你们想要吗?T(问3):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T(问4):哇,是什么礼物啊?T(问5):书上有什么?T(问6):小猴子拿着礼物去做什么?T(问7):猜猜小猴子会把礼物送给谁呢?……

对这位教师的设计,你有什么看法?2021/5/96

分析该教师的教学提问共有7个,但是开放性和有效性的提问只有2个。其余5个都属于低效提问或无效提问。有效性提问是具有思考性、铺垫性和提启发性的提问,如问题6和问题7。低效提问则是过于简单或困难的、表达含糊不清的、无意义重复的提问,如问题1、问题3和问题4。无效提问则是问与不问一个样,如问题2,教师无需思考就知道小朋友的答案是“想”。

小猴子拿着礼物去做什么?

猜猜小猴子会把礼物送给谁呢?

2021/5/97另一位老师的提问:T(问1):你在封面上看到了谁?T(问2):小猴子手上拿的什么?T(问3):这个礼物是什么样子的?(或说礼物的包装什么样子的?)T(问4):封面上还有什么样子的礼物?T(问5):小猴会把这些礼物送给谁呢?

2021/5/98一、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出有计划性、针对性、铺垫性、启发性的问题。有效提问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2021/5/99二、有效提问的特征:*要把握所提问题的难度水平*要提出不同认知水平或类型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幼儿提出问题*要学会控制等待时间*要对幼儿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要鼓励幼儿自己提出问题2021/5/910

三、教师提问的类型1.陈述性提问

2.比较性提问3.分类性提问4.假设性提问5.选择性提问6.开放性提问

7.反诘性提问

陈述性的提问、比较性的提问、选择性的提问适合的孩子。开放性的提问、假设性的提问适合的孩子。

2021/5/911四、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策略一:提问要难易适度,符合幼儿年龄特征。

案例:在《热乎乎的东西》活动中,老师请小朋友讨论,什么东西是最热的?孩子们马上想到了开水、火、太阳等等,这些都是因为提问适宜,有了生活经验作支撑,这样的提问才让孩子有话了说,有话想说。2021/5/912策略二:提问要把握关键,紧扣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中对幼儿的发展最具价值的内容,设计好重点问题。

2021/5/913师:老师手里拿着的是什么?

生:是笔。

师:对,是1只笔。这是什么?

生:是电视机。

师:是几台电视机?

生:1台。

师:这是什么?

生:黑板

师:是几块黑板?

生:1块

师:在我们刚才说的话里面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

师:都有一个“1”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

案例:小班活动“认识1”2021/5/914修改后的活动提问:师:老师手里拿着几支笔?

生:1只

师:这里有几台电视机?

生:1台。

师:这是几块黑板?

生:1块

师:在我们刚才的回答里都有一个什么字?

生:都有1字

师:对,都有一个“1”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2021/5/915案例:

在音乐活动《小鸡出壳》的教学中,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小鸡宝宝怎样出来呢?”有的小朋友说:用榔头砸,有的说:用来摔一下等,这显然不是教师想要的答案。?2021/5/916策略三:提问要有明确的问题指向,切忌“漫谈”

这样的提问过程实则是为幼儿搭建了一个阶梯,让幼儿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在循序渐进中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2021/5/917教师:你们猜猜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1:他们在旅游。教师:旅游。还有呢?幼儿2:他们在玩。教师:在玩。还有呢?幼儿3:他们在散步。教师:散步。幼儿4:他们在玩。教师:玩。还有呢?幼儿5:他们在跑。教师:跑,有不同的意见啊,很好的。幼儿6:他们在玩看谁跑得快。教师:哦,在玩看谁跑的快,也就是在比赛跑。你说说看。幼儿7:看谁跑得快。教师:也是在赛跑。幼儿8:我觉得他们在树下躲雨。教师:哦,原来是因为下雨了,他们要跑到树下去躲雨。案例2021/5/918修改后的活动提问:教师:仔细观察图画,猜猜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1:他们在旅游。教师:还有谁来说说?幼儿2:他们在玩。教师:除了旅游、玩,还有吗?幼儿3:他们在散步。教师:旅游、玩、散步都是很轻松悠闲的活动。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幼儿4:他们在跑。教师:猜猜看为什么要跑呢?幼儿5:我觉得他们是跑到树下躲雨。教师:哦,原来是因为下雨了,他们要跑到树下去躲雨。2021/5/919教师想让幼儿观察封面说出“猴子想送礼物给好朋友”,那么,其设计的问题最好是“你在书的封面上看到了谁?”而不是“你在书的封面上看到了什么?”这两问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具体和更有目标性,而后者则显得随意,有可能使幼儿的观察面扩充到无效的信息上去,既耽误了时间,又分散了观察重点。在提了前问之后,当幼儿回答“看到了小猴子”时,教师不妨再追问“猴子手上拿的什么啊?”从而继续引导幼儿思考:小猴子想要给谁送礼物?为什么?案例:中班阅读“礼物”2021/5/920策略四:提问后给予孩子等待的时间策略五: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合理分配教师的注意广度。

2021/5/921

师幼互动之有效回应2021/5/922有效回应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2021/5/923●教师回应幼儿的误区误区一:一个人的舞台——不应答案例:这是一个小班体育活动《小鸟学本领》。活动一开始,小芳老师扮“鸟妈妈”带着“小鸟们”来到了“大树林”,老师说:“今天鸟妈妈要带小鸟一起来学本领。孩子们,你们饿吗?”由于这是个下午活动,幼儿午睡起床后刚吃过点心,有不少孩子说“不饿。”老师看了看这些孩子,自顾自说“哦,我们肚子饿了是不是啊?那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本领是捉小虫”……2021/5/924

案例解析:要理解、尊重孩子本案例中的教师对幼儿的回答不予理睬,没能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应答,而是沿着自己设计的活动思路自己顾自己开展活动,几乎是把教学活动变成了自己“一个人的舞台”。这种现象在一些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中出现的比较多,长此以往,孩子在潜意识里就容易形成一种“有我无我都一样”的思想,养成“顺着老师的思路走”的习惯,缺少自己的主见和看法,难以富有个性的发展。是啊,我们已经吃得饱饱的了,吃饱了就有精神学本领了,今天要学的第一个本领就是捉小虫”。2021/5/925误区二:简单的重复案例

今天的活动是中班科学活动《筷子》。活动中,小高老师请孩子们来观察自己带来的筷子与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有什么不同。轩轩说:“我的筷子是白色的,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是咖啡色的”。老师说:“很好,轩轩说他的筷子是白色的,其他小朋友的筷子是咖啡色的”。2021/5/926案例:中班看图讲述——《动物园》。师:“小朋友,你看到什么了?”幼:“狮子。”师:“狮子,还有呢?”幼:“老虎。”师:“老虎,还有呢?”幼:“大象。”师:“大象,还有呢?”……2021/5/927案例解析:要理清思路,抓住要点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简单重复孩子回答的现象在幼儿园教师中是非常多见的,不管是在哪个年龄档次的教师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使幼儿园的高结构教学活动变得冗长乏味,教学节奏缓慢,效益低下。而且,教师简单重复孩子的回答,会使其他的孩子认为“反正他的回答老师会说第二遍,我不听也没关系”,久而久之养成不好的倾听习惯和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一旦进入小学,由于小学的课堂教学更注重教学的效益,活动安排比较紧凑,小学教师的语言也相对严谨,就容易使孩子觉得上课听讲非常吃力。2021/5/928应答分析:在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活动时发现,同样是对幼儿的回答,她们一般都能比较敏感地察觉孩子的需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应答,帮助孩子理清思路做更深一步的探究。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就可以抓住孩子回答的要点做进一步提升:“很好,轩轩发现他的筷子和其他筷子的颜色是不一样的。除了颜色不同,你们还有别的发现吗?”2021/5/929误区三:肯定过早案例:小潘老师工作还不到三个月,今天园领导要来听她上一个科学活动《隐形水果》,她做了充分的准备,可她觉得自己班的孩子入园时间很短,常规不是很好,所以心里还是挺紧张的,总怕孩子的回答跟自己预设的不一样不知道怎样引导。活动开始了,她拿出一盘果珍粉对幼儿说:“老师这里有一盘神奇的粉,请你来尝一尝,里面藏着什么水果”。孩子们反应非常积极,她选择了一个发展相对比较好的孩子。孩子一尝马上就兴奋地回答:“橘子”。小潘一听,马上笑着说:“恩,他的小嘴巴真灵,马上就尝出是橘子了,真不错!”2021/5/930应答分析:

本案例中的小潘老师可能是因为紧张,没能充分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活动,在第一个孩子回答正确后,便着急地将答案告诉了其他孩子,使其他孩子丧失了继续探索的机会,导致这一环节的课堂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如果小潘老师在第一个孩子回答之后能够简单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关注到孩子的个体差异,把这个并不难的问题也抛给能力相对比较弱的孩子,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提高的机会,或许她会说:“恩,他是这样认为的,你们刚才都尝过了,你尝到的是什么呢?也来告诉老师好吗?”2021/5/931误区四:语气暗示案例中班科学活动《棉花》中,孩子们通过一系列探索活动对棉花的基本形态等都有了了解,子彦提出来:“棉花是种在地上的吗?”小龚老师说:“你们想一想,是不是?”奔奔说,“棉花是有根的,根是在地上的”。小龚老师肯定的点点头。子彦又问,“那棉花的花是从哪来的”陈笑说:“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小龚老师用很疑惑的语气问:“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吗?”陈笑听出了老师语气中否定的意思,愣了一下,说,“不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老师又用很疑惑的语气问,“那是哪来的啊?”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了。2021/5/932案例解析:给孩子自主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空间

我们所说的师幼互动,其实就是应该“接过孩子抛出的球”。教师与孩子们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两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在抛球的同时也准备接球,而教师与幼儿的交往也应该跟抛、接球的双方球员一样,是平等的。2021/5/933应答分析:

在本案例中,开始幼儿抛给老师一个“球”之后,教师接“球”的“技术”处理得比较好,使自己处在与其他孩子平等的地位上一起来思考问题,把“球”又抛给了其他孩子,给了更多孩子思考的机会,但接着,当幼儿接过同伴抛给的“球”进行自主思考并得出结论之后,此时,教师显然是幼儿回答的评判者,她从“球桌旁边的球员”变成了“球桌中间的裁判”,她的地位与幼儿就不再平等了。接着,当她用疑惑的语气暗示孩子的时候,孩子的思路完全就围绕着教师来进行了,教师成为了整个活动的核心。如果老师能始终以平等的态度试着通过师幼间的合作来寻求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能给孩子一个自主思考的空间,形成一种自由表达的氛围,改善教育中存在的“幼儿围着教师转”的现象。2021/5/934教师应答中存在的其他问题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提问毫无关系时,教师经常会说:“请你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再回答好吗?”听到这样的回应话语,需要思考:老师你有什么权利用僵硬的话语来挫伤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呢?当幼儿的回答讲个没完,没有条理时,教师听得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回应,只好说:“哦,你是这样想的!”答案的正确与否孩子还是不知。这样的回应只不过是在重复儿童原有经验,没有帮助和提升,对促进孩子的发展也无从可谈。2021/5/935当幼儿的回答准确时,教师回应道:“真好,你真棒......”等!教师虽关注孩子的反应,对孩子的一切回答都予以肯定;但是,要知道“重视”并不等于“肯定”,过多的肯定会减弱“鼓励”的功效,会导致部分孩子们过多地重复别人的话语,甚至会让有些孩子体会不到被鼓励的喜悦,反而觉得教师的“你真棒......”的话语也没什么,因为他看到别人跟着说也能获得类似的鼓励,从而会滋生动脑思维的惰性、失去参与的主动性。2021/5/936●有效应答的策略策略一:给予欣赏式的回应欣赏的眼光能够使我们真正从幼儿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而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需要帮助时,教师欣赏式的回应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深发展。2021/5/937例如,在“寻找春天”活动中,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寻找绿色的同时,还会对草丛里爬行的小蜗牛感兴趣——听,他们的讨论热点是“蜗牛的两个触角”,这个说是辫子,那个说不是的......虽说孩子们的话题偏离了我们预设的目标,但是他们的兴趣点还是有值得探索和深入的价值。那作为老师在回应孩子们的时候,就应提出适当的要求了,如“你们的小眼睛看得真仔细,那是蜗牛的眼睛,春天来了小蜗牛也出来找春天了,你们瞧,它的两只小眼睛东瞧瞧、西找找!快,我们和小蜗牛比一比,看谁先找到春天?”这样的回应不仅满足了幼儿的兴趣,又极为自然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带回到“找春天”得活动中。可见,这样的教师回应既尊重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2021/5/938教师:为什么会和他们成为朋友的?幼儿:(幼儿沉默)。教师:把你对她的感受说出来,不要紧的。你最喜欢你的好朋友了,好朋友应该实话实说对吧!幼儿:她和我看书。2021/5/939因此,在活动中教师不能漠视幼儿的兴趣点,更不能直接否定他们,要耐心聆听孩子的倾诉,分析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用“欣赏”顺应他们的思路,继而扩展孩子的思维,使孩子能得到应有的发展。2021/5/940策略二:给予追问式的的回应。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反问,简单的可以说是教师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意识的重新抛给幼儿。追问是教师参与孩子学习活动的一种方式。适当的追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幼儿探索和创新。2021/5/941什么情况下应该进行追问?1、当孩子表述不清时,通过追问能帮助孩子表意明确。2、当幼儿回答偏离主题时,通过追问能使孩子的回答找回方向。3、当孩子回答单一、思维从众时,通过追问能为幼儿拓宽思路,找到更开阔的道路。4、当幼儿生成的问题有价值时,通过追问不失时机地将问题重新“抛”给幼儿,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2021/5/942

案例:

在小班活动《好听的声音》中,教师提问:“你听到过哪些好听的声音?”一幼儿回答:“我和妈妈去过上海大剧院。”

这样追问:

T:“去大剧院干嘛呢?”

C:“看阿姨唱歌。”

T:“阿姨唱歌声音好听吗?”

C:“好听。”

T”“那你在大剧院听到了什么好听的声音呀?”

C:“我听到阿姨唱歌的声音很好听。”“我听到钢琴的声音很好听。”。。。。。。2021/5/943

在中班活动《妈妈的包》中,讨论到妈妈用的双肩包,提问:“妈妈什么时候用这个包?”有幼儿回答:“出去旅游的时候。”这时,另一幼儿举手回答:“上次,我们到香旅旅游的,还去迪斯尼了!”假如此时继续说下去就会使话题越来越偏离原来的目标。

这样追问:“那你妈妈是不是用到了双肩包?为什么旅游时要用双肩包?”2021/5/944如在《小蝴蝶》这一语言活动中,当和孩子们讨论到小蝴蝶会飞到哪里去的时候,班中的一个孩子说:“蝴蝶会飞到玫瑰花上。”其他幼儿的思维受到他的影响,回答的答案都是“飞到什么什么花”。此时老师抓住了幼儿信息中的追问点——“蝴蝶喜欢呆的地方被禁锢在花朵的范围内”,立即追问:“小蝴蝶为什么喜欢呆在花上呢?”得出“鲜花美丽”的原因,然后又问道“小蝴蝶除了会飞到公园里各种各样的花上,还会飞到公园里的哪些美丽的地方呢?”孩子们的思维就又立刻换了方向。2021/5/945当孩子回答问题而教师却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时,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的教师请不要回避和放弃,可以继续追问这个孩子:“你的回答我觉得真有意思,你能不能请你给我们说详细点…?”或者追问别的孩子:“大家明白他说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说?”这样的追问基于有效学习思维理念,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也给予幼儿再次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细心观察每一位幼儿的需要,及时地捕捉能够继续追问的信息,适时地把偏离轨道的思维路径引上正道。2021/5/946策略三:给予修补式的回应。有这样的一幕做老师的都不会陌生:某举手孩子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却不知道回答什么了,话语零碎,表达不清晰,而教师却理解了大概意思,此时,我们教师就可以用自己的经验给予一定的修补,如这样的句式:你是说......或你是想说......,对吗?”用合乎语法的句子把答案完整、准确地表述来处理孩子回答的方式。2021/5/947当采用修补式回应的时候,教师也可以用幼儿的经验来作为修补式回应的途径,如孩子们在讨论“花丛是什么意思?”时,这个说花丛就是在花的中间;那个说花丛是花上的虫子;还有的说......大多数孩子都顺着前一孩子的话继续的、反复地说着。当我对孩子们理解这一词汇的行为大为惊叹时,我隐约听见一个声音:花丛就是有很多很多的花!于是我立即对他说“XXX你有什么补充要告诉小朋友们吗?”,及时抓住幼儿修补的机会,让他告诉小朋友“花丛”的意思,随后教师立即作了“对了,花丛就是XXX说的有很多很多花聚在一起的意思”的回应。这样,我们的补充既可使回答者的知识更加清晰完整,句子更加规范,又提高了孩子的自尊,同时也传达给其他孩子一个正确的信息。2021/5/948策略四:给予迁移式的回应。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不能进入周转”,所以教师还要学会对幼儿的问题进行迁移,判断幼儿的问题是否有潜在价值,并进行点拨,引向显性价值方向。2021/5/949如在《有趣的报纸》活动中,让幼儿想办法怎么使报纸变成有用的东西?孩子们受故事中“老奶奶把报纸剪下来做成剪报”的影响,都只想到做剪贴本,走不出这一圈子。这时老师说道:“可是报纸它好想跟我们一起做游戏呀,你们有啥办法能让它们变成玩具和我们一起玩呢?”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迁移,马上想到“用报纸做成小棍”、“我用报纸做成报纸球,和它一起玩踢球”、“我用报纸做件衣服,和它一起在时装发布会上玩”......这样把孩子们从剪贴报纸的思维中拓展出来,知道报纸还可以做成玩具等一些有用的东西呢,提升了他们的经验。2021/5/950案例:教师:影子在哪儿?幼儿:(一起回答)在墙壁上。教师:平时墙上能看到影子吗?幼儿:(部分幼儿回答)能。教师:那你们看现在墙上有影子吗?幼儿:没有。教师:那你们不是说了吗……?幼儿l:晚上。幼儿2:开灯呀。教师:哦,讨论一下在什么情况下墙下有影子。(小孩子们开始讨论)2021/5/951策略五:给予商议式的回应。有时候我们可以让幼儿来回应幼儿,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商量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那就应该给予商议式的回应。2021/5/952如在《小鸟》的猜谜活动中,当一个孩子猜错以后,老师没有直接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