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教案7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7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7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7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学时】6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

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

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

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D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

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

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简介这

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

(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

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学派纷呈.,某些理论有新的突破。

(1)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2)|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

②张从正:提倡攻邪论,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③李杲:创立内伤脾胃学说,治病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

④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

其为“滋阴派”。

3.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

(1)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举例介绍)。

(2)明•张介宾、赵献可等倡言、发展了命门学说。

(3)温病学说的成熟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简要介绍明♦吴有性及清•叶桂、薛雪、吴珊等医

家的主要著作和学术成就)。

(4)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

在心在脑”,并发展了瘀血理论等。

4.近代与现代

(1)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

的学术成果(举例);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举例)。

(2)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简介

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三个方面的主要趋势)

(四)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自学为主,提示学习要点)

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思路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重羸1

(-)整体观念

1.基本含义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或称“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

法的具体表达。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

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

2.主要内容

(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

a.“五脏•体观”,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的观点。

在结构上: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官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

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而形成的完整统•的整体。

(介绍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的组成)

在功能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致,共同完成机体统

一的机能活动。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在心神的统一主导下,既依靠各脏腑组织器官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

能,又依赖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的(举例)。

b.“形神一体观”(在《内经》中称为“形与神俱”,古人又称作“形神合一”),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

的结合与统一的观点。

形体的概念:广义、狭义:

神的概念:广义、狭义;

形神一体观的主要内容:形体与精神的关系。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相互影响。

局部的病变,可引起整体性病理反映;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五体、官窍;五脏中一脏有病,可

影响他脏;形与神相互影响(举例)。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

在诊察疾病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五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来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

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举例)。

在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则与治法(举

例)。

在康复治疗疾病时:应形神共调;尤其应当重视调理精神情志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即

强调首先“治神”。

在养生防病方面:强调形动神静、形神共养。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一体”的整体观)

①“天人一体”观的立论依据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a.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一年之间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举例)。

b.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适应性调节(举例)。

c.地域环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举例)。

③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a.人体受不同季节异常气候变化的影响,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举例);

季节气候的变化,还可加重病情等(举例)。

b.疾病病情的轻重可随昼夜晨昏人体阳气的消长而发生变化(举例)。

c.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举例)。

④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

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

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①立论依据

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同(主要指社会的变迁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

差异(举例)。

③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举例):

不利的社会环境,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举

例)。

④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通过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

得有利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自我精神调摄,提高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来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

素对人的精神刺激,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或促使疾病好转、痊愈。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

或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2)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

系的、能揭示疾病某阶段或某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

证候与病机的关系;

证候具有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

证候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就单个症状而言,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症状与

体征相对来说,症状是指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腰酸、烦躁易

怒等);体征是指能被检查到的异常客观征象(如肿块、舌象、脉象等)。

2.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难点)

(1)区别

I就病与证而言,两者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是病的更点谡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所I

I以证比病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悔与证两者的区别在于现象与本质的不同(症仅仅是疾病的现象,而

证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所以证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而孤立的症一般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不

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2)联系

症、证、病三者的联系,类似由点所构成的纵横交错关系: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即“点”),病、

证、症三者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上。病和证都由症所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

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

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3.辨证与论治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

(1)辨证(即辨识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运

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

证候的过程。

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和辨病势等四个方面,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

总体病机。

(2)论治(即论证治疗),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或措施),

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论治过程的步骤,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和据方施治等方面。

(3)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目的和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

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I药理论体系在临

床上的具体应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

4.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含义;举例。

(2)异病同治:含义;举例。

(3)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

神实质。

5.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略讲)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深化对疾病木质的提示和认识,使诊断更为全面、准确,治疗更具针对性和全局

性。

在临床上,要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必须贯彻“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诊治原则。即首先运

用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辨证思维,根

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辨析该病目前处于病变的哪•阶段或是咏•类型,从而确立当时该病

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主要参考书目】

1.何裕民主编.中医学导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的第一、第二节

2.印会河,童瑶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从书.中医基础理论.第

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绪论

3.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哪个时期?其标志是什么?

3.《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各自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何?

4.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和我国第

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的书名、成书年代及作者如何?

5.何谓金元四大家?他们各自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治病特点)如何?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何?

7.何谓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8.试述“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功能、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防病等方面的体现。

9.证的基本概念如何?

10.证候和病机的关系怎样?证候具有哪两个特征?

11.何谓辨证?何谓论治?简述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及论治过程的步骤。辨证和论治之间的关系怎

样?

12.何谓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试举例加以说明。

13.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及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怎样?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学时】12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概说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

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

战国时期,代表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不仅帮助

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且构建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体系,反映了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所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首先要掌握这三种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了解它们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及其源流

(-)精的基本概念(重点)

精,又称精气,其基本概念有二:①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

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②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精概念的源流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娉变为精为万物之源。

(=)气的基本概念(重点)

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而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四)气概念的源流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二、二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1.基本含义: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白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

质。

2.精气化生万物的机理: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

3.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两者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的运动及其形式

(1)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2)气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等。

(3)气的运动的普遍性及意义。

2.气化的概念、形式与类型

(1)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

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2)气化的形式:①气与形之间的转化(举例):②形与形之间的转化(举例);③气与气之间的

转化(举例);④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举例)。

(3)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

3.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口口;而气化过程既是气运动的结果,又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

(在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原理

2.体现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

(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1.人与宇宙万物的同性

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人为宇宙万物之一,故人亦由天地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

2.人在宇宙中的特殊性

人类与宇宙中的其他物种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乂复散为气。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略讲)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作为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精气生命

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方法学上主要是起到了类比思维的启发作用)。

(-)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1)中医学精的概念

(2)中医学精理论的产生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1)中医学气的概念

(2)中医学气理论的产生

3.古代哲学的精、气与人体内精、气的区别(重点)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1.古代哲学以精气学说为核心的整体观念

2.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阴阳学说

概说:简介阴阳学说的概念、主要观点及其在中医学中应用的概况。

一、I阴阳的基本概念(重点)I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和阳,既可以标示一对相互关联又对立相反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

相反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概念的源流(略讲)

(-)阴阳原始概念的出现

(-)阴阳哲学概念的产生

(三)阴阳学说的形成

三、事物的阴阳属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重点)

1.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条件

划分事物的阴阳属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相互关联性,二是对立相反性。

2.恻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一阴阳的特性|

(1)凡是运动的、外向的、I:升的、弥散的、温热的、干燥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湿润的、晦暗的、抑制的、衰退的都属于阴。

(2)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其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所在空间和时间等,与

其对立面相比较,以阴阳的特性为标准来确定的。

3.事物阴阳属性划分举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难点)

1.如果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比较的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这

就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

性。

举例。

2.如果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比较的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这就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属性相互转化(亦称“阴阳的相互转化性”);举例。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亦称“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举例。

(3)事物的阴阳属性可因其比较对象(也称为“参照物”)的改变而改变;举例。

(=)事物阴阳属性的标示方法

1.阴阳两分法

2.阴阳三分法

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阴阳对立制约

1.含义

(1)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属性相反的阴和阳两个方面(举

例)。

(2)阴阳制约,是指在属性相反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会出现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相互

排斥的情况(举例)。

2.意义

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举例)。

3.人体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出现的主要病理变化

(1)制约太过

(2)制约不及

(-)|阴阳互根互用|

1.含义

(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

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

提和条件(举例)。

(2)阴阳互用,是指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情

况(举例)。

2.人体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出现的主要病理变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1.阴阳交感

(1)含义:阴阳交感,是指阴阳: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2)意义: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3)机理:由于阴阳互藏而导致阴阳二气不断地进行升降运动,并且达到和谐的状态。

(4)发生阴阳交感的前提条件:“运动”与“和谐”。

2.阴阳互藏

(1)含义: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2)意义:①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来源;②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的基

础和纽带;③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四)|阴阳消长]

1.含义: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是量变的过程。

阴阳双方在•定范围、•定限度、•定时间内的消长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原因:导致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3.形式

(1)阴阳互为消长:包括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长阳消和阳长阴消,是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

的(举例)。

(2)阴阳皆消皆长:包括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和阳随阴长,是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

的(举例)。

(五)阴阳转化

1.含义: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

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乂•基本形式,是质变的过程。

2.内在根据与必要条件:发生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互藏。发生阴阳转化的必要条件是阴阳的消

长运动。

3.形式

(1)渐变:举例。

(2)突变:举例。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1.阴阳自和

(1)含义: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

平衡的能力。

(2)意义:阐明了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揭示了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

2.阴阳平衡

(1)含义: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

定状态。

阴阳平衡是相对的,是动态的常阈平衡,而非绝对的静态平衡。

(2)维系机制:是建立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

(七)|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难点)|

见教材41页第五自然段。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脱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重点)|

1.确定人体组织结构阴阳属性的依据;

2.举例。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1.脏腑、经络、五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精和气,可分阴阳;

2.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过程的由精所化之气,可分阴阳;

3.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正常的生命活动,还要依赖于人体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及其协调平衡来

推动和维持。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重点)|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

1.分析正、邪各自的阴阳属性

疾病是由于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结

果。而邪气和正气各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举例)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

①概念

②类型

(2)阴阳偏衰

①概念

②类型

阴阳偏盛、偏衰主要用来概括说明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而出现的寒热性病理变化。若用阴阳消长来说明,

则属于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互为消长。

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是:“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

则热”。

(3)阴阳互损

①概念

②类型

阴阳互损主要用来说明寒热性疾病过程中阴气与阳气互根互用关系的失调,阐释“阴虚则热”的虚热与

“阳虚则寒”的虚寒进一步发展为阴阳两虚的病变规律。若用阴阳消长来说明,则属于因阴阳互根互用关

系失常而出现的阴阳不对等的皆消。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的阴阳属性(举例)。

2.概括证候的阴阳属性(举例)。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养生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使人体中的阴

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举例)。

2.确定治疗原则(重点)

(1)调整阴阳偏盛、偏衰和互损等,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2)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①阴偏盛的实寒证—寒者热之;

②阳偏盛的实热证---热者寒之;

③实热兼阴亏证或实寒兼阳虚证,应于“实则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3)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①阴偏衰的虚热证一滋阴以制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②阳偏衰的虚寒证——扶阳以制阴(“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4)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①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②对阳损及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3.分析和归纳中药的性能(重点)

(1)四气分阴阳;

(2)五味分阴阳;

(3)升降浮沉分阴阳;

(4)用阴阳属性归纳中药性能的意义。

第三节五行学说

概说:简介五行学说的概念及其主要观点。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重点)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

种基本属性)

二、五行概念的源流(略讲)

(-)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周书•洪范》从哲学高度对五行的特性作了抽象概括。

(三)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

归为五类,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等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由此形

成了五行学说。

三、|五行特性(重扁

(-)概念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

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二)具体内容

1.“木曰曲直”: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

2.“火曰炎上”:引申为温热、上升、光明。

3.“土爰稼稿”: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

4.“金曰从革”: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

5.“水曰润下”:引申为滋润、卜一行、寒凉、闭藏。

四、|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归类的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

(-)归类的方法: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三)归类举例:教材50页“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讲解如何理解“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的内容;

解释表中“五音”、“五化”、“五声”、“变动”等词语的涵义)。

(四)归类的意义: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和生理、病理现象,作了广泛

的联系,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从而构建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表达了人体自身的整体

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

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概说

(T)五行相生与相克I

i.五行相生

(1)含义: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母子关系: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难

经》将其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举例)。

2.五行相克

(1)含义:五行相克,是指木、火、上、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2)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所不胜”、“所胜”关系:在五行相克(又称“相胜”)关系中,任何•行都存在着“克我”、

“我克”两个方面的关系,《内经》称之为“所不胜”与“所胜”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

“我克”者,为我“所胜”(举例)。

(-)|五行制化与胜复(难点)|

1.五行制化

(D含义: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乂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

序的变化与发展。

(2)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具体地说,即木生火,

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

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乂克火。如此循环往复。

(3)意义:通过生克关系的有机结合,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其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2.五行胜复

(1)含义: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

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2)规律:“有胜则复”(“子复母仇”)。举例。

(3)意义: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使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下,自行调节以维持其整体的

协调平衡。

(=)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1)含义:五行相乘(又称“重克”、“倍克”),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即

超过了正常限度的制约或克制)。

(2)次序: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3)形成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举例。

(4)相乘与相克的异同

①五行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

②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在人体,表示生理现象。相乘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

在人体,表示病理变化。

2.五行相侮

(1)含义: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2)次序:五行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是相反的,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3)形成原因:也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举例。

3.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主要在于相克次序的不同。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而相侮是与五行

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2)联系:可以相伴发生。即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如木过于强盛,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木过于虚弱,既可受到土的反侮,又可受到金乘。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略讲)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特点(举例)。

2.以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来构建大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即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以

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重点)

病变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1)母病及子:含义;举例;一般规律。

(2)子病及母:含义;举例;三种情况。

2.和克关系的传变

(1)相乘:两种情况;举例。

(2)相侮:两种情况;举例。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根据面色、口味、脉象等异常变化,以事物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五脏病位(包括

以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和以他脏所主之色、昧、脉来确定五脏相兼病变)。举例。

2.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举例。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根据五行归属,药物的五色、五味分入五脏。举例。

2.控制疾病的传变

治疗疾病时,除了针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以外,还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采取预防性治

疗措施,适当调整相关脏腑的功能,以截断疾病的传变。举例。

3.|确定治则治法(重点)|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治则:补母(“虚则补其母”)、泻子(“实则泻其子”)各自的含义、适用病证及举例。

②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各自的含义及适用病证。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治则:抑强、扶弱各自的适用病证及举例。

治疗相乘、相侮的病证,应同时采用抑强、扶弱的治则,但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在一般情况下,多

侧重于“抑强”,使弱者易于恢复。若一方虽强盛但尚未发生克伐太过时,亦可采用这一治则,预先加强

“被克”方的功能,以阻止病情的发展。

②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各自的含义及适用病证。

4.指导针灸取穴(略)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自学)

属于“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即根据情志的五行归属和五行生克规律,利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

系来达到治疗目的。举例。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略讲)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

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挂图、电教。

【主要参考书目】

1.何裕民主编.中医基础学科系列分化教材.中医学导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三章、第五章

2.印会河,童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第一章

3.童瑶.新版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中国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如何?精气与气概念的产生各源于何种学说?

2.精气化生万物的机理及精气的存在形式怎样?

3.何谓气机?宇宙之气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哪几种?气的运动有何意义?

4.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化的概念、形式及类型如何?气的运动与气化之间的关系怎样?

5.阴阳的基本概念如何?

6.阴阳的特性怎样?

7.如何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加以说明。

9.阴阳对立制约的含义及其意义如何?试举例加以说明。人体阴阳之间对立制约关系失调主要有哪两种情

况?

10.如何理解阴阳互根与互用?试举例加以说明。人体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主要出现哪些病理变

化?

11.阴阳交感的含义、意义及其机理如何?发生阴阳交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2.试述阴阳互藏的含义及其意义。

13.何谓阴阳消长?导致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阴阳消长的形式如何?试举例加以说明。

14.何谓阴阳转化?发生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和必要条件是什么?阴阳转化的形式如何?

15.试述阴阳自和的含义及其在中医学中的意义。

16.何谓阴阳平衡?维系阴阳平衡的机制如何?

17.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试举例加以说明。

18.阴阳偏盛、偏衰各自的含义及其所致证候如何?阴阳偏盛、偏衰主要用来概括说明何种病理变

化?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是什么?

19.阴阳互损的含义怎样?形成阴阳互损有哪几种情况?阴阳互损是阴阳何种关系失常所出现的病

理变化?

20.阴阳偏盛、偏衰、互损各自的治疗原则怎样?

21.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来分析和归纳中药性能?用阴阳属性归纳中药性能有何意义?

22.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如何?

23.何谓五行特性?五行各自的特性如何?

24.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含义、具体次序及别称如何?

25.五行制化的含义、规律及意义如何?

26.试述五行胜复的含义、规律与意义。

27.试述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含义、具体次序以及形成的原因。

28.五行相克与相乘有何异同?

29.如何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试举例加以说明。

30.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有哪些?其含义及适应证如何?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学时】8

【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功能及其分类。

2.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

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5.掌握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6.熟悉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重点)

(-)基本概念

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即“先天之精”)与后天水谷精微(即“后天之精”)

相融合而形成的•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

之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中医学的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难点)

狭义之精、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这是中医学中精的本始含义,是中医学精概念产生

的始基。广义之精,是指人体的血、津液、及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等切精华物质。

血、津液虽均属于广义之精的范畴,但从具体物质的生成与功能而言,精与血、津液的概念是有区别的。

•般说来,精概念的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称为“•般意义的精”),

并不包含血、津液。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重点)

(-)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因为它与生俱来,故谓之“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水谷之精以与津液相

融合的液态形式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各脏腑五体官窍,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

天之精”。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

2.精的施泄

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各脏腑之中,滋润、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

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略讲)

(-)繁衍生命

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而生成的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是生命的本原。

(-)濡养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充盛,则脏腑之精充盛,全身脏腑组织官窍得到精的滋润濡养,各种生理机能得以正

常发挥。

(三)化血

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

精化血的另一层意义,是指精可不断地融合于血液中。

(四)化气

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可以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综合

而成一身之气。

(五)化神

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略讲)

从来源上说,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分布部位上说,有各脏腑之精:从特殊功能上说,有生

殖之精。

第二节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重点)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

本物质之一。

*精与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难点)

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是具体的,宇宙中的精或气的概念是极为抽象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和气的概

念基本上是同一的;在中医学中,精和气的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

*在中医学中,精与气的区别(难点)

(1)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2)人体各脏腑、五体、官窍由特化生(人体的各脏

腑、五体、官窍等,是由精化生的“同源异构体”),人体的各种机能由气推动和调控;(3)精为脏腑功

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4)精是气的化生之源,气既是由精所化生的、

比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又是精的功能体现;(5)精属阴而有形,藏寓于脏腑之中;气属阳而无

形,运行于全身上下内外。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重点)

(-)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

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

(-)相关脏腑功能

人体之气的生成虽然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但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

相关。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

是人体之气的根本。

2.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司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

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为水谷之气而布散全身,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3.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呼吸之气,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人体之气的生

成及代谢。肺又主司宗气的生成。宗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重点)

(-)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3.气机调畅的概念: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4.气运动的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

出入运动(举例)。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1)五脏: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

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2)六腑:以降为顺。总体是降,降中寓升。

(3)脏腑之间的关系:①肺主出气、肾主纳气;②肝主升发、肺主肃降: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④

心肾相交。

(4)某一脏腑:其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体,如肺之宣发肃降、小肠之分清别浊等等。

总之,脏腑之气的运动,在生理状态下体现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和对

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规律。

6.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略讲)

(-)气化

1.气化的概念:人体气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

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2.气化的形式: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包括精微物

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举例。

3.气机和气化的关系(难点)

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而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

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得以体现的。人体之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存在于

生命的始终,分之为二,合之为一。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难点)

(-)推动与调控作用

1.气的推动作用的涵义及主要体现。

2.气的调控作用的涵义及其主要体现。

3、气的推动作用与调控协调的生理意义及失调的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1.气的温煦作用的涵义、生理意义及主要表现(举例)。

2.气凉润作用的涵义、生理意义及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三)防御作用

1.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的涵义。

2.正气的防御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意义。

3.正气防御作用低下的主耍病理表现(举例)。

(四)固摄作用

1.气的固摄作用的涵义及其主要体现。

2.气的固摄作用减弱的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五)中介作用

1.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的涵义。

2.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的体现(举例)。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重点)

概说:人体之气分类的依据;人体之气可分为三个层次。

(-)人体之气(略讲)

1.含义

人体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或“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

生的水谷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三者融合而生成的,运行于全身各处的极细精微物质。

2.生理功能

既是人体的组成部分,又能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功能活动及血、津液、精的

运行、输布和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3.主要分类

(1)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

(2)从生成来源而言,分为元气、谷气;

(3)从分布部位而言,分为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

(1)基本含义

《内经》称为“真气”,《难经》乂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生成与分布

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

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无处不到,无

处不有)。

(3)生理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4)征象

元气旺盛,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正常,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协调,身体健康、活力旺盛,延年

益寿;元气衰弱,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减弱或失调,体弱多病,

未老先衰,甚至夭折。

2.宗气

(1)基本含义

又名“大气”、“动气”,是由谷气与向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所吸入的白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

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气海”,乂称“膻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

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此外,《内经》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

足。

(3)生理功能

a.行呼吸(即宗气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能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

皆与宗气有关);b.行血气(即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凡是气血的运行、

心搏的力量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C.资先天(即宗气沿三焦向下运行于脐下丹田,以资助先天元

气)。

(4)征象

宗气旺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心搏、脉搏徐缓有力、节律一致;若宗气衰

少,可见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声音微弱,心搏、脉搏躁急,节律不齐或微弱无力等症状。

3.营气

(1)基本含义

又称“荣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内经》称之为“水谷之精气”),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3)生理功能

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

4.卫气

(1)基本含义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愫悍滑利部分所化生(《内经》称之为“水谷之悍气”),运行于脉外,布

散全身。

(3)生理功能

a.防御外邪(即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b.温养全身(即卫气具

有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的作用);c.调控媵理(即卫气能够调节控制族理的开合,促使汗液有节制地

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

5.营气与卫气的区别及联系

(1)区别

①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愫疾滑利(易于流行)。②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③营气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卫气的功能是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媵理。④营气属阴,卫气

属阳。

(2)联系

两者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

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营卫失和,就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

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略讲)

第三节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重点)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

二、।血的生成(重点5n

(-)化生之源

i.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

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

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