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T 085-2005 河口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_第1页
HYT 085-2005 河口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_第2页
HYT 085-2005 河口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_第3页
HYT 085-2005 河口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_第4页
HYT 085-2005 河口生态系统监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行业标准河口生态监测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co-monitoringofest2005-05-18发布HY/T085—2005 I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监测方案设计 24.1通则 24.2监测站位 24.3监测频率与时间 25监测指标与项目 25.1原则 25.2监测指标与项目 2 56.1通则 6.2统一要求 7质量控制与保证 57.1质量控制 7.2基本条件 7.3仪器设备 57.4监测人员素质 68评价技术与方法 68.1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评价 68.2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69监测报告与数据资料 69.1文本格式 9.2河口生态监测报告章节内容 69.3监测数据资料 7附录A(资料性附录)海水水质标准 8附录B(资料性附录)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9附录C(资料性附录)海洋生物质量标准 I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提出。本标准由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1河口生态监测技术规程本标准规定了河口区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海、领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内河口区及邻近海域的监测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097海水水质标准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GB12763.6海洋调查规范海洋生物调查GB/T13909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T14914海滨观测规范GB17378.1海洋监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GB17378.3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GB17378.5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GB17378.6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GB18421海洋生物质量GB18668海洋沉积物质量HJ/T91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Y/T087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汞的技术规程国家海洋局2003原子荧光法测定海洋生物体中砷的技术规程国家海洋局2003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河口生态系统estuarineeco在河流入海口,淡水与海水混合并相互影响的水域环境与生物群落组成的统一的自然整体。入海河口marineestuary河流的终段与海洋相结合的地段。既包括受到海洋因素影响的河流下段,也包括河流因素影响的滨海地段。上界在潮汐或增水引起的水位变化影响消失的某个断面,下界在由河流入海泥沙形成的沿岸浅滩的外边界;或者上界是盐水入侵界,下界是河口湾的湾口。2河流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区域,一般分为河流近口段、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近口段以河流影响为主,口外海滨以海洋影响为主,河口段则是河流与海洋两种影响相互消长的地段。河口区不同性质的水体之间常形成较明显的界面,在界面的法向上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征指标变化显著。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段面的水量。4监测方案设计4.1通则4.1.1河流近口段河流近口段可选布测站,河流近口段布站方法、监测频率与时间参见HJ/T91中相关规定。4.1.2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及邻近海域重点在河口区的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设立测站。河流河口段和口外海滨及邻近海域的布站方法、监测频率与时间按照4.2和4.3执行。4.2.1监测站位应尽可能均匀布设,呈扇面状,应能覆盖河口锋,以便确定监测要素的分布趋势,且应在锋面加密布设监测站位。4.2.2监测站位一经确定,应保持长期不变,不应轻易更改,以利年际间数据比较。4.3监测频率与时间4.3.1背景调查应在一个年度内完成,调查频率应不少于4次,分别在春、夏、秋、冬四规监测每年至少应按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进行三次,海洋生物质量指标的常规监测每年至少应在生物成熟期进行一次。5监测指标与项目5.1原则5.1.1监测内容应包括河口区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包括水环境、沉积环境和生物质量)、生物群落结构、产卵场功能以及其他表征河口区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专一指标。5.1.2统计监测内容应包括河口区域内以及对该区域有影响的开发活动等主要生态压力指标。5.1.3本规程统计监测仅列出指标与项目。5.1.4如果所监测河口区及邻近海域以前没有进行较系统地调查、监测或者资料残缺不全,应该增加5.1.5应该根据每个河口区生态系统的实际特点,优化选择监测项目。5.2监测指标与项目河口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与项目应按表1选取,河流近口段可根据需要有所增减,参见HJ/T91中3表1河口生态系统监测指标与项目及分析方法引用标准植物种类、植被类型、生物量、盖度、珍稀物种区域(包括潮间带生物)初级生产力4C示踪法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潮间目视法氨4引用标准汞中汞的技术规程砷中砷的技术规程镉铅多氯联苯多环芳烃数量(艘)、总吨(t)、总功率(kW)值(万元)海水养殖规模、底播增殖(hm²)人)、旅游收入(万元)投放总量(m³)、面积(m²)年输沙总量(t)年输污染物总量(t)排放总量(t)、排污口数量(个)量(t)、直接经济损失(万元)赤潮次数(次)、优势种、累计总面积(km²)、海产品中毒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56样品采集、处理与分析6.1.1河口区及邻近海域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参见表1,河流近口段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还应参见HJ/T91中相关规定。6.1.2河口区及邻近海域水、沉积物、生物和生物质量样品的采集、处理按照GB17378.3、GB17378.4、GB17378.5、GB17378.6、GB17378.7、GB12763.6、HJ/T91和GB/T14914中的相关规定执行。6.1.3河口区及邻近海域水、沉积物、生物和生物质量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的统一要求按照6.26.2统一要求6.2.1水样采集表层,或者采集表层和底层。溶解氧、pH、叶绿素a和营养盐在水深大于5m的站位宜分表底两层采样分析。表层为海面下0.5m以内的水层;水深小于50m时,底层为离底2m的水层;水深在50m~200m时,底层离底的距离为水深的5%。6.2.2沉积物样品在水深小于200m的海域一般使用采样面积为0.1m²的采泥器,近岸浅水海域一般使用0.05m²的采泥器。6.2.3浮游植物样品采用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垂直拖网采集。6.2.4浮游动物样品采用浅水I和Ⅱ型浮游生物网垂直拖网采集,种类组成结合浅水I和Ⅱ型浮游生物网样品分析;数量用浅水I和Ⅱ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计数,分别阐述;生物量仅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去除水母、海樽等含水量多的、较大型的生物后称重。6.2.5底栖生物样品采集面积为每站不小于0.2m²。使用面积为0.05m²的采泥器,每站采5次;0.1m²的采泥器,每站至少采2次;0.25m²的采泥器,每站采1~2次。发现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标6.2.6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90%以上的样品应鉴定到种,优势种和常见种应力求鉴定到种。6.2.7用于生物质量分析的生物样品可现场采集,也可从监测海域内的渔船上购买,但购买前应确认采集的种类确实是在监测海域内捕到的种类,禁止在市场上采购。7质量控制与保证7.1质量控制河口区及邻近海域水、沉积物、生物和生物质量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数据处理、分析的质量控制应遵照GB17378.2、GB17378.3、GB17378.4、GB17378.5、GB17378.6、GB17378.7、GB12763.6、GB/T13909、HJ/T91和GB/T14914中的相关规定执行。7.2基本条件为保证河口生态系统监测的科学性、有效性,监测单位应具备必要的采样、实验条件和仪器设备,并具有样品采集、分析、鉴定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暂无条件和能力完成的监测实验项目,须委托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具备相应监测能力的监测机构承担该次监测工作。从事河口生态系统监测的机构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有效运行;制定质量计划,并严格执行,对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7.3仪器设备所有在监测、分析过程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应遵照GB17378.1中的相关规定执行。67.4监测人员素质从事河口生态系统监测工作的人员须具备相关资格证书方可上岗。8评价技术与方法8.1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评价8.1.1评价方法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评价采用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和生物质量指数法进行。即应用下面的公式进行单因子评价:P;——第i种污染物的海水质量、沉积物质量或生物质量指数;C;——第i种污染物的实测值;C——第i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值。海水质量评价标准应采用GB3097,参见附录A,或采用GB11607;沉积物质量评价标准应采用GB18668,参见附录B;生物质量评价标准应采用GB18421,参8.1.2评价标准或生物质量超过标准。8.2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见HY/T087中的相关规定。9监测报告与数据资料9.1文本格式9.1.1文本规格河口生态监测报告书文本外形尺寸为A4(210mm×297mm)。9.1.2封面格式河口生态监测报告封面格式如下。9.1.3封里一内容封里一中应分行写明:调查项目实施单位全称(加盖公章);项目负责人、技术总负责人、分项目负责人和主要参加人员姓名;报告书编制单位全称(加盖公章);编制人、审核人姓名;编制单位地址;通信地9.2河口生态监测报告章节内容河口生态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全部或部分章节内容。依据调查目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可对下列章节及内容适当增减。9.2.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总结河口监测区域的范围、面积;监控目标;生态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主要生态问题;7描述监测的河口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地理、气象、水文和主要海洋自然灾害等自然概况。描述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状况、产业结构、资源的种类、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所在区域海洋功能区划、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等社会、经济状况。描述所在区域的海洋生物、海洋环境质量等生态历史9.2.3主要监测工作描述河口监测的指标、站位、时间与频率,监测、分析、评价的方法。9.2.4河口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描述河口生态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包括海洋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珊瑚礁、红树林、海草等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等;海洋环境质量:各有关监测指标数量(或含量、浓度等)和分布;以及河口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压力。9.2.5河口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针对河口生态系统监测的主要目标,通过将监测结果与相关生态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掌握河口区域的关键问题的变化和趋势并加以阐述。9.2.6河口生态系统的管理措施和建议9.2.6.1针对河口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问题,根据监测结果和研究成果,提出河口生态系统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实现海洋生态的区域化管理与调控,为河口地区减轻海洋生态灾害损害、保障人体健康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服务,保证海洋功能区的生态效益和服务功能的持续开发利用。9.2.6.2提出的管理调控措施要注意与监控区所在区域海洋功能区划、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的有效衔接,保持必要的协调一致。9.2.7其他应附的附图、附表、附件(含参考文献)等9.2.8主要参考文献9.2.9其他内容9.3监测数据资料河口区及邻近海域生态监测、分析的数据、资料应按有关规定上报,并妥善归档。8(资料性附录)海水水质标准海水质量应符合表A.1的规定。表A.1海水水质标准漂浮物质海面不得出现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质海面无明显油膜、浮沫和其他漂浮物质海水不得有令人厌恶和悬浮物质/(mg/L)水温/℃过2℃人为造成的海水温升不超过当时当地4℃7.5~8.5,同时不超出该海域正常6.8~8.8,同时不超出该海域正常变动范围溶解氧/(mg/L)>6543无机氮(以N计)/(mg/L)≤非离子氨(以N计)/(mg/L)≤活性磷酸盐(以P计)/(mg/L)≤油类/(mg/L)9(资料性附录)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应符合表B.1的规定。表B.1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1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等海底无明显工业、生活废弃物,无明显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2色、臭、结构34粪大肠菌群(个/g湿重)56汞(×10-6)≤7镉(×10-6)≤8铅(×10-6)≤9锌(×10-6)≤铜(×10~6)≤铬(×10-⁶)≤砷(×10-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