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4篇)_第1页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4篇)_第2页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4篇)_第3页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4篇)_第4页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4篇)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篇一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入,其一为以商品阅听人和阅听人阅听状况调查为焦点进行研究,其二为以阅听人所享受/花费的休闲/工作时间为焦点展开探讨。当代社会传播媒体的运作,在经济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国家支持的公共,如英国,它主要采取强制征收公共电视执照费的方式。另一种则主要依赖广告的收入,这种方式已日益成为当代传媒的基本生存方式。美国理论家斯梅塞从商品经济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后工业社会的条件下,阅听人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商品,大众媒介其实就是这种商品的生产者(卖方),而广告商则是其商品阅听人的买主。他指出,由广告所支撑的大众传播,其商品形式已成为信息/娱乐工业的支配形式。由广告商支持媒介的组织化形式,现在已遍及世界,而媒介也越来越依赖广告商,不仅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而且电影、戏剧、音乐与表演亦无不如此。斯梅塞在分析这种组织形式时,特别关注媒介的外显功能(传播信息)和媒介的经济结构之间的矛盾。斯梅塞认为问题出在商品上,也就是说,媒介是在向广告商兜售一种商品。这是一种什么商品呢?从传统的观点看,广告商从媒介买下的是空间,他利用此空间(时间)向观众推销产品。至于此举是告知大众还是迫使大众接受消费主义,这要看研究者从何种理论立场出发。从媒介方面来说,贩卖空间是媒介公司的主要收入,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由订户得来的收入/利润微乎其微。那么,按照传统的交换法则,任何电视与报纸的空间都应该在价格上相同才对,但实际上各种不同空间的价格相去天壤。即使是同一天同一张报纸如《纽约时报》,其第二版和第六版也价格迥异。我国中央电视台广告费与一般省市电视台的广告费差距之巨,令人咋舌,而所谓"黄金时段"与其它时段的价格之比,亦不天壤。为什么此一空间比另一空间价格多出如许?明眼人一目了然:不同空间吸引阅听人的程度不同所致。但斯梅塞在这一传统答案的后面发现了媒介背后的文化商品和商品阅听人。在斯梅塞看来,由广告/广告商支持的媒体把喜剧、音乐、游戏、娱乐、表演,甚至新闻、宣传都看作是媒体的"免费的午餐",其目的就是尽一切力量把观众钓到电视机前,而电视机前即是观众/生产者为其生产商品/利润的场所。正因为如此,才要调查公司去调查观众收视率,然后媒介公司再把观众打包卖给广告商。这时,一个真正的商品阅听人的看/听出现了。这才能解释媒体空间的价格差异,广告商和媒介公司之间的关系,以及收视率调查公司存在的原因。斯梅塞从经济基础来定位媒介工业,他干脆认为,从总体看,阅听人不过是广告商和媒介公司的劳工而已。的确,娱乐工业若没有获得实际利益,怎么会为阅听人提供免费的午餐?所以,当阅听人兴高采烈地享用"美味佳肴"时,他实际上是在做苦工,他不仅在消磨时光,也是在以一种相当确定的方式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他全神贯注地参与节目,实际上做了广告商所支持的媒介公司的社会化背景。他所做的,正如同把时间耗费在无报酬劳动中的工人所为。他在替消费品的生产者执行市场功能,并进行生产与复制劳动力的工作。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所有的时间实际上都已变成工时。阅听人的这种无报酬的劳动为广告和大众传播工业的口袋赚来了千百万银两。斯梅塞论道:工人下班后的时间,除了睡觉外,都得随垄断资本主义的消费业和服务业所施加的压力。个人的、家庭的与其他社会交往的需要都必须放到产品和行销的脉络中来处理。在不断承受这些几近泛滥的压力下,使得个人与家庭的任务基本上成为一种"拷贝"。当阅听人置身其间,形成了他心理的采购单,并把收入花掉时,广告商就从阅听人工作中获取利益。显然,这是一个有乖常理的反向思维:只要把意欲灌输的目标、信念安销售对象之中,就可以不付薪水而让他们工作。结果,斯梅塞的观点在西方媒介研究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人们纷纷群起而讨伐。一些主张纯粹意识形态批判的西方学院派理论家批评斯梅塞为庸俗唯物论。但也有许多学者如雷蒙德·威廉斯的学生等则与斯梅塞所见趋同。[page_break]其实,对于阅听人的研究早已开始。传统的阅听人研究分为学院派和商业调查公司。学院派一般是将大众关注的问题、民意趋向、私人行为与媒介使用缘由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商业调查公司则依其调查结果而进行分类,如民意调查、人口统计资料调查、品牌信任度调查、收视率调查等。典型的测量方法不外量化的社会科学研究方式(问卷、实验、准实验设计),有些则采取当代心理学、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所发展出来的中型理论作为阐释的理论框架。总之,学院派研究与商业调查都集中于态度、信息积累、获得特定行为的预存立场,以及对可欲行为的筹划与塑造。依照传统观点,商业调查与学院派研究都假定阅听人是一种自然的现象,由各种人口统计类目组成。这种阅听人会自行分身,分属不同的团体,倾向于不同的媒体、版面,以至特定节目。研究者的任务就是找出谁为了什么原因而选择了何者。遵从何种理论框架(范式),采用何种运作方式,这对于阅听人研究或调查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我们采取传统的主客两分的认识论理论范式,便认定阅听人是客观发生的现象,而在此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决定此现象的本质。依照这种传统的客观方式,测量阅听人就与测量一座山、一棵树完全一样。如果是测量山或者树,测量报告就必受山、树本身的限制,不管你的结论是为"山(树)学期刊"做的还是为木材公司所做,资料都是完全一样的。对那些客观论者来说,观众就在那儿,好比山在水边耸立,树在野地里生长一样。研究者只要学会测量规则就可以出师,开始测量阅听人。只要依照规则去做,就能保证得到可靠的数据,学院研究或商业调查公司也无法打破成规。从这个角度讲,学院派研究与调查公司没有太大区别,因为各方都想掌握最可靠的阅听人信息资料。但是,学院派研究着眼于整体的阅听人状况研究,而不是仅仅关注作为商品的阅听人。比如通过媒体了解研究当下的普遍意愿,时尚趋向,公众舆论,社会评价等等。调查公司则更"庸俗",更具商业眼光。斯梅塞分析道:广告商怎样确定他为收买阅听人所耗费的资财将得到什么样的回报?这只能靠意识工业中的次工业部门居中审定。尼尔森以及许多专门评估阅听人商品的公司所从事的工作,正是计算读者群的多寡、判断其社会经济特质。其实,这种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和调查已不同于传统的主客两分、视阅听人为客观物的机械论观念,它要解决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它所寻找的,不是传统观念中的客观真理,而是寻求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主体间性",或者阅听共同体(观众群)与阅听共同体之间的某种共同约定共同认可的东西。此中,1.调查研究的意图和目的规定着调查研究的方向乃至方法。2.调查研究的思维结构与前理解构成影响乃至规定着调查研究的结果。3.事物自身的"多义共生"性质,规定了调查与研究是对事物的多种意蕴的一种依据当下社会语境的选择和创制。4.新的媒体运作方式,又产生出居间运作的环节与机构,而研究所与媒介调查公司不同的目和意图进行运作。学院派的研究所更具宏观的社会"整体"意识,考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而媒介调查公司则更多遵循商业目的,服务于"客户"的调查要求。那么,一般阅听人与商品阅听人是否是一回事呢?斯梅塞认为二者大有差异。他注意到,意识工业的次部门系由许多公司或调查行组成,生产出的阅听人调查报告卖给广告商或媒介公司以及相关单位。如果坚持自然阅听人的前提,它就无法进一步分析收视率的封闭市场。斯梅塞则发现收视率多寡与阅听人群体的组成成分及其不同需求休戚相关。易言之,阅听人包含一般阅听人和商品阅听人,媒体能够打包出卖的只是其中的商品阅听人。而正是广告商对收视率的长期而连续的需要对商品阅听人的高价购买,迫使一大堆调查公司相互竞争,竞相提高收视率的精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这样,收视率就成为联结广告商与媒介的重要市场要素。它不仅仅是一种资料报告,也是媒体为自己的各个时段估价的基本依据,是广告商付费以购买商品阅听人的依据。毫无疑问,做买卖,卖者总想多赚,买者总想少出,谁的观众多谁的广告卖价就高。媒体和广告商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冲突,这就产生了一个缓冲的空间,需要通过收视率公司所选择的调查技术来居间处理。采用不同的技术,可能有不同的收视率结果,或高估或低估,对媒体和广告商各有不同的意义。[page_break]任何一种调查技术都有误差,因而,技术的选择就变得相当重要。在对对手的策略、广告商与媒体的大小以及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进行慎重评估之后,收视率公司谨慎选择其调查技术,苦心孤诣,以确立自己在市场上的安身立命之所。一个公司要想生存,想占据获利最大的市场位置为媒体节目生产全国性的收视人口,则其策略性定位便相当重要。这就需要一种买卖双方都认为有权威的单一标准,才能成为例行规范,才能由众多的员工来操作,以降低办事成本,提高效率。在全国收视率市场中,例行规范只需要一套收视率,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公司从事阅听人调查或研究,原则上讲,只有一定会独占全国收视率调查市场。工业标准连贯性的需求,使得收视率市场趋向于独占。而欲拔头筹,你的调查技术与调查结果就须被公认为是最合理最公正的。如果有人欲向收视率调查的垄断者发起挑战,他就必须在调查技术的选择和改进上大作文章,这样才能在媒体(网络)对手之间、媒体与广告商的不同需求之间游刃有余。由此可见市场压力对阅听人调查的方法、技术乃至结果具有多么重大的影响。如果我们把阅听人视为自然现象,就应调查包含有价值阅听人和无价值阅听人在内的阅听人整体。然而从市场角度看,这种调查的效率显然很低。而广告商想要的是真正的消费者,也就是有收入且又热中购买固定品牌的人。这种消费者才是广告商所岂觊觎的对象,是媒体网络所欲卖出的商品阅听人。因此调查公司就是要调查这种"特制的"商品阅听人,有效地把商品阅听人从一般阅听人中筛选出来。在西方,高明的收视率调查公司,能通过选择恰当的抽样技术,来辨别哪些人是真正的消费者,哪些人是缺乏收入或缺乏消费欲望的阅听人,将之分类排序。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勃兴与衰退,阅听人的市场定位标准亦随之变化。在美国,大萧条期间电话还很不普遍,而收音机则普遍拥有,阅听人商品就以电话订户来定位;战后经济复苏,购买力大增,阅听人商品就以户口普查为基础;到1989年以户口来判断不准了,就以线缆(cablebox)取而代之。这就是学院派阅听人研究与商品化阅听人调查之间,真实阅听人与商品阅听人之间的差异。搞清了这些差异,就可以重新检验阅听人调查的需求连续性,了解何以有些阅听人特别值钱,有些阅听人则无足轻重。商品阅听人是由市场创造出来的,是应市场工业的竞争需要而生的;阅听人调查也是市场创造出来的。在这里,商品阅听人是与一般阅听人的关系就象牙签与树的关系,是由自然物质(自然现象)所制造的制成品。商品阅听人与商品收视率全都是人工制品。西方学院派的研究到70年代末已具常规规范:量化、变项分析、以及行政式企业方式。虽然实验法与问卷研究仍占优势,但70年代偶尔也有方法上的创新。这就出现了第三种研究。用人类学方式来记录阅听人使用大众媒介素材的生活经验。这种新方法源于社会科学家采用的质化方法和发展中的文化研究方式。他们发现,真实阅听人的社会与符号远比量化方法复杂,实验问卷等方法将复杂的社会现象作了简约化处理,遗漏了阅听人的文化生活经验。于是,阅听人的文化生活体验一跃而为研究的首要之务。文化研究者将阅听人概念化、抽象化,进行文化研究,以区别于学院派与商业界的阅听人调查。随之亦对行政式实验研究规范进行了批判。文化研究派制定了一些文化指标,他们通过对美国电视栏目"全国观众"的研究,试图将批判理论与量化方法结合起来,认为关注意识形态的观点也可以与实地采访、内容分析相融为一。这些文化研究者反对因果论元素论的所谓"科学"方式,力图消解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的变项分析方式。他们认为不能通过个别变项分析将人类视为诸种元素的组合,并以此决定什么变项是因什么变项是果。他们采用了更具统观性的模式。这些模式大多借鉴自文化人类学,强调"联结性"和"集合性"。与斯梅塞相应,新历史主义发轫者,文化唯物论者威廉斯强调生活经验,在他看来,生活经验既非全由亲身经验决定,亦非完全被决定,而是由经济结构(如阶级关系)与社会集团,次文化与主导意识形态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所致。文化唯物论者发现,阅听人实际上常常是主动从媒介有限的菜单中选择节目,并从中获得满足的。他们与大众媒介相与共生。这可以从青少年群体文化与通俗音乐(摇滚乐)发烧友的情形得到佐证。显然,这些阅听人都是相当主动地处理阅听素材,甚至习惯性地把主导意识形态踩在脚下而任由时尚和个人趣味(青年群体趣味)的驱使去进行阅读。[page_break]怎么会出现这种经济上受到压抑、文化上却自主的情形?这使得研究者或是返回文本或是走出大门去寻找阅听人。那些返回文本的分析者,努力寻求文本中的多义性,从中见出读者不同的社会地位。按其逻辑,这种位置使得压迫性文本既是父权的,又可能是解放的,只看读者当时的情绪和想象。这里,读者本身就是以分析者的身份进行文本阅读,建构出各种可能的解释,然后从各种阅读中设计出各种阅听人。认可多义性的现象学、解释学理论其前提是阅听人必须主动地投入文本中,以便解码。不仅要注意还要对构成文本的众多刺激(声、光、画面、音乐、镜头、情境、角色)详加分类,以便选择某些要素进行解码。此中的焦点是意义如何通过特定的表述方式而产生,以及如何从日常生活的言行中不断地与意义进行交流,使之得以生成。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劳动阅听人是在劳动中消费,在克服困难的辛劳中娱乐在消费中把"免费午餐"变为可口的美味佳肴。细分起来,文化研究的成果表现于三个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的领域之中。第一个领域的研究焦点在于文化文本分析,分析对象中也包含由媒介工业所制造的文本,这类研究数量最多。文化研究与传送模式不同,传送模式将媒介形式(如电视连续剧、恐怖片、某些专题片等)视为向消费者传送信息的载体,而文化研究则把媒介形式当作运用特定方式组织意义的机制。传统的内容分析法只研究电视剧中的对白或个别暴力动作的意义,这些可分析的部分必须事先定义清楚,并将之从文本中的位置抽离出来,也不讨论该文本与其它文本的关系。文化研究则不同,它坚持意义具有多样性,强调意义主要依赖情境来决定,情境的因素包含整体的叙事方式、节目的类别和先期的宣传。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领域强调意义及其可变性之间的关系。它关心阅听人阐释媒介形态的方式,和将媒介内容融入自身世界观及生活形态的方式。这种相互作用的模式也对那种简单化的和效果模式提供了一种反证。它开启了一个消费创意的时代。这种研究受到当代现象学、解释学和接受反应理论以及新历史主义的影响,他们把眼光于文本意义与阅听人意义相遇和进行交换的那一霎间,他们将阅听人视为积极主动的主体。他们在阅听活动中不断为所处的环境创造意义,因而他们不再是产业系统运作中的被动的消费者,也不是批判学派们认定的遭受强制劳动的"劳工"。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篇二【关键词】时尚传媒;大学生;服装;消费行为众所周知,时尚传媒已经成为公共事务的领域,为受众所信赖的重要意见的领袖。对当代大学生服装购买行为有积极的影响,当然也有消极的影响,通过对时尚传媒的类别、特点以及影响的分析,使我们在时尚传媒的导向下,更能够正确的进行消费购买,而不盲是目的跟风消费,因此时尚传媒应主动承担和履行起自身的责任,应该提倡把大学生在求学阶段的适度消费理念和理性消费,帮助大学生形成惠及一生的消费模式。1、媒体的概念媒体又称媒介,简单通俗说媒介就是将物品的信息传输给人类的一种中介平台,也就是说人类可以通过媒体的方式了解到自己想要物品的信息。传播学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媒介研究学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麦克卢汉有一个对媒介的决断性的定义:媒介就是信息。2、时尚传媒的类别与特点分析在现代广告传播中,主要有以下七种媒体,它们都是传播的主要媒介,即报纸、电视、广播、杂志、SP媒体(包括恍惚外广告、交通广告、店铺广告)、直接反应广告、互联网。但按照传统地位来划分,报纸、电视、广播、杂志这四大传媒体才是主媒体,除此之外,其余的全都是辅助媒体。网络媒体号称“第四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即报刊、电视、广播而言的。按人的感觉来划分,其广告媒体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两用媒体和嗅觉媒体。(1)视觉媒体,包括报纸、杂志、书籍、海报、传单、招贴、路牌、橱窗、实物等媒体。其特点是通过对人的视觉器官的信息刺激,激发人的心理感知过程,从而使读者对广告宣传留下印象。(2)听觉媒体,是指借助于听觉要素表现的媒体,包括无线广播、有线广播、宣传车、录音、电话等。主要特点是通过对人的听觉器官的信息刺激,影响人在心理活动中的感觉过程,从而使听众对广告宣传留下印象。(3)视听两用媒体,主要有电视、电影及网络信息等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通过对人的视觉和听觉器官的双重信息刺激,激发人的心理感知过程,从而使广告宣传给观众留下印象。(4)嗅觉媒体,包括各种香味广告媒体,比如时尚杂志里的名牌香水广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诸多新兴媒体的出现,如互联网、汽车在移动电视、“第五媒体”的兴起:手机短信广告、三位立体投影HDVD等等。媒体由于各自技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每种媒体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分析媒体特点的差异,充分利用媒体的特点,发挥其优势,弥补缺陷,才能将信息准确、快捷地传达给受众,从而提高信息的接触率、送达率和影响效果。但是无论哪种媒体,都可以从传达信息上、影响接受上和培养习惯上进行界定。总的来说,不同时期的传媒有不同的特点,每一类媒体也都有一定的优点和局限性,正确的认识每一类媒体的特性,有利于我们正确的获取信息,正确的指导我们的购买行为,以致不盲目的消费。3、时尚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分析在一个几乎人人都有手机、照相机、电脑等信息设备的今天,我们受时尚传媒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大学生是个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有着对大众传媒信息本能的理解;另一方面,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海洋面前,这一群体又有着“迷茫不知辨析”的通病。因此通过分析时尚传媒对大学生服装消费影响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可以及时把握哪些媒体对大学生消费影响更为大些,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从总体上来看处于成长健全期。他们通过各种媒体广告获得服装的一些信息,但是面对自身的实际问题,他们还是要去考虑到价格、品牌实用性等诸多问题,特别是会注重服装的款式,价格。大学生的消费观中感性与理性所占的比重相当,对于流行与时尚的适度追求是合理的,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份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而不受到媒体广告的影响去盲目的消费。要学会合理的利用通过媒体广告,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去购买服装,做到理性消费。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时尚传媒对大学生服装购买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在购买服装时,他们喜欢利用报纸、杂志的时装广告、商店和橱窗的展示、观察他人的服装和电视网络言行中的时装广告灯间接性的情报源,根据这些信息去购买服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们的生活方式朝着积极进取的得方向变化着。他们不仅喜欢通过服装表现出男女的性别美,同时也对服装有着较强的依赖心理。对服装的选择也更容易受到时尚传媒一些广告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更应合理的利用媒体广告,以此作为参考,理性的进行消费。要强化储蓄观念,培养和加强财商;避免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级分化;我们要更加注意调整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因素;不要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参考文献】[1]陈亮。广告媒介投放实施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2]永炬。媒体组合[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3]荣晓华。消费者行为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4.[4]王静。《时尚》杂志研究[D].兰州大学,2024.[5]张水菊。女性时尚杂志的传播内容与消费主义倾向[J].今传媒,2024)(11).[6]安娜。时尚类杂志与广告的多层次合作[J].出版参考,2024(19).[7]方翰青。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新余高专学报,2024(5).[8]马永耀。浅谈大学生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3).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篇三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徐州市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学校、家庭以及相关部门正确引导中学生体育消费,使其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提供参考。中学生是未来城市生活的主体,也是当前开展体育活动的主群体之一,他们的体育消费情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体育消费的走向。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加上现在的青少年独生子女很普遍,这为中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本文通过对徐州市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学校、家庭以及相关部门正确引导中学生体育消费,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提供参考。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抽样采取随机抽样法,在徐州市第一中学、撷秀中学、第二中学、第三中学、高级中学、第五中学等13个市区中学,每个中学随机抽取100名学生(男50人,女50人)。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翻阅了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中学生心理学等相关书籍。1.2.2专家访谈法对徐州高校体育理论界和经济界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基础。1.2.3问卷调查法对徐州市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和结构、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1300份,回收1268份,回收率为97.53%。其中有效问卷为1238份,有效率为97.63%。1.2.4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L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运用SPASS11.0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处理。2结果与分析2.1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现状体育消费是指个人购买或使用体育物品与体育服务产品用以满足自己体育需求的活动,其水平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通过调查,发现徐州市城市中学生在体育消费金额方面的花费为平均每年276.39元(经区间估计,95%置信区间),体现了他们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具体消费情况见表1。由此可见,徐州市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高。据国内一项调查表明,自身并无收入的中学生群体已成为城市中仅次于白领高薪群体的体育消费群体。过去,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基本上是无消费的,现在这种状况已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足球、篮球、网球、健身器等体育器材已经进入家庭,穿戴宽松方便、美观大方的运动服装鞋帽,骑各色款式的运动自行车,在城市中学生群体中已成为时尚。2.2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总体现状“体育消费结构是体育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消费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调查显示(见表2),在徐州市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中,实物性消费高于观赏性消费。其原因在于实物性消费的产品,如体育服装、鞋帽以及运动营养、体育器材等,其特质能够满足消费者运动和生活的双重需求。而这一点恰好适合目前我国城市的消费水平和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另外,在观赏性消费中,比赛门票所占比例最大,这是由于足球、篮球、排球等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已经商业化,有的比赛还特意针对中学生采取大幅度优惠,所以能够吸引大批中学生到场观看。2.3影响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2.3.1社会文化因素分析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并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消费文化方面中国人有着自己的特点,在日常消费和购买中,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多属于节俭型和务实型的,超前消费的意识还不太强。因此,中学生在体育消费观念上或多或少要受到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2.3.2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氛围的影响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还受到所在学校和所生活的社区体育文化的影响。徐州市的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武术、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在全国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开展的红红火火,社区群众体育运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因此,徐州市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的意识和行为肯定会受这种氛围的影响。但我们也意识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现状还有不足,比如,承办的体育比赛不够,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等,这势必会影响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的形成。2.3.3家庭的影响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消费问题上也是一样。每个家庭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而这些消费习惯和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女或成员。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对中学生的体育消费习惯和观念产生影响,其高低直接影响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调查发现,家庭收入高的中学生有一定的钱可以自己支配,这样就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消费,家庭收入低的中学生自己可以支配钱较少,体育消费的水平就相对较低。同时,家庭成员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对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调查发现,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收入高的家庭的子女的体育消费行为相对较好,而且体育消费的水平较高,参加消费的结构比较多。2.3.4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中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受同学朋友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有时有攀比的心理,周围同学、朋友的体育消费水平高的中学生,他的体育消费的水平相对就高。中学生具有追求时尚和新颖的消费特点,反映在购买心理和消费行为上,就是希望所购买的物品符合时代的潮流。调查表明,中学生在购买理想的体育服装时首先考虑的是款式,然后才是价格和质量。日常生活中,在穿着名牌运动服装的时尚潮流中,城市中学生成为首当其冲的消费群体,他们对款式和风格的追求,甚至超过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在中学生周围的同学朋友中,如果谁是“追星族”的话,其他的同学也会一起响应,成为各类体育明星的主要崇拜者,谁有好看的体育用品,其他的同学也会去争先购买。调查中,有21.58%的中学生表示自己购买体育用品主要受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2.3.5商品广告的影响商品是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对象,商品本身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选择、购买。由于中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他们比较看中的是商品的款式。同时,中学生对商品的广告具有“好奇”和“模仿明星”的心理。调查表明,18.95%的学生购买体育用品受广告的影响,有20.31%的学生是受体育明星的影响,可见商品广告是吸引中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有效途径,他们也就成为各种体育信息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2.3.6中学生本人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在消费中的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消费观念、态度等还不成熟、不稳定。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在对体育消费的动机方面有其年龄阶段的特点,如购买体育服装的主要原因为日常穿着的比例最高为48.06%、参加体育活动为35.21%、学校规定为16.73%。因此,我们应该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心理类型采取相应的工作方法,正确的引导他们,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体育消费心理。3结论与建议3.1结论(1)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体育消费意识逐渐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城市体育消费中举足轻重的群体,这于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有关。(2)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上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其中体育服装、鞋帽的消费最高,达到53.58%。(3)江苏省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氛围、家庭的经济及成员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商品广告的影响、本人心理特征的影响。3.2建议(1)各级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全面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为中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保障。(2)学校要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观赏性的体育消费。(3)部分中学生在体育消费上盲目攀比和炫耀的心理日趋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家长的高度重视,并给予正确引导,培养他们树立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4)城市中学生群体是体育消费的重要群体,针对中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商家应进行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商品的开发和宣传。参考文献:[1]曹可强。体育产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4.97~113.大学生消费观念调查报告篇四[关键词]第三方支付;互联网消费金融;分期网贷;信用[DOI]10.13939/ki.zgsc.2024.01.0641引言1.1调查背景1.1.1第三方支付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以及第三方支付的飞速发展,专注于网络借贷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及增速(2024年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2356.4亿元、2024年183.2亿元、2024年60亿元、2024年18.6亿元)、中国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及互联网消费分期规模(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规模和互联网消费分期规模分别为2024年11.5亿元和11亿元、2024年34.7亿元和32亿元、2024年293.8亿元和253亿元)上。其主要代表产品有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分期乐、趣分期、买单侠等。1.1.2分期产品占领校园在大学生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网络分期是很重要的放贷主体。高校覆盖情况以分期乐为例: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分期乐业务覆盖全国近3000多所高校。截至2024年上半年,分期乐覆盖高校数量达到2888所,同比增长334.9%。自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覆盖校园数量已经基本稳定。京东白条及其衍生品更有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校园场景服务。1.1.3大学生缺乏金融信用知识,分期、网贷风波不断各个平台为了追求自身发展扩大,吸引用户,针对大学生的网贷产品层出不穷,大学生是网贷产品的巨大需求方,但缺乏金融知识,消费理念欠缺,难以正确履行借贷行为与承诺,曾有轰动一时的女大学生身陷“裸贷”风波。目前社会大众对大学生群体信用生活虽有关注,但实际了解程度不足。具体表现在大众对于大学生群体对网贷的需求动机、使用情况不甚了解。另外由于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问题,大学生信用数据难以收集,所以目前关于大学生分期消费和借贷的信用记录缺失。1.1.4中国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起步晚、规模有待扩大个人征信行业的发展历程: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个人征信系统建设。2024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建成全国统一的个人征信系统。2024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个人基础数据的报送、查询、异议处理、安全管理标准。202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中智诚、考拉征信、华道征信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6个月。我国个人征信行业市场潜在规模巨大:2024年实际市场规模121.8亿元,潜在市场规模1329.8亿元,2024年实际市场规模130.2亿元,潜在市场规模1430.5亿元,2024年实际市场规模151.4亿元,潜在市场规模1623.6亿元。个人征信事务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1.2调查意义一直以来,与大学生相关的各种研究层出不穷,但大学生的信用生活形态研究却始终是一个空白,鲜有全面的研究和探讨。文章立足于大学生网贷风波不断的现实,了解江苏省高校的大学生网贷使用与信用消费现状,分析其分期网贷行为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大学生信用生活体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信用观,信用认知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发展,对构建信用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爆发征信危机,对大学生群体未来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将造成巨大影响。对其信用生活的深入研究对高校提升校园生活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2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并对收集的有效问卷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检验。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客观性,笔者调查江苏省4所重点高校,共发放问卷1500份,有效问卷1100份,有效率为73.3%。并且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年级、性别、专业(经管类、非经管类)、经济状况、第三方支付使用状况5个变量对受调查的学生进行身份界定,对调查对象有一个初步了解,并在后文与行为倾向、信用情感、信用认知三大维度的各变量间进行独立性检验。大学生是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方式的使用大军,经调查,仅有36人表示日常生活不使用支付宝,仅占6.55%。支付宝这种新的支付方式对大学生来说已经渗透生活。至于经济状况,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家庭的年收入均处于中低收入水平,高收入家庭(年收入20万元以上)以及贫困家庭(年收入低于3万元)较少。而有57.64%学生的每月生活费处于1000~1500元阶段,1000元以下的占21.45%,超过2000元的仅占4.18%。3大学生信用现状分析3.1行为倾向(1)年级与支付宝使用情况结果显示,日常消费支付宝使用状况的年级差异较大,高年级学生支付宝使用率高于低年级学生。在接受调查的大一学生中有21.47%没有使用过支付宝,大二年级仅有1.52%没使用过支付宝,大三学生均使用支付宝。对不同年级支付宝使用情况进行独立性检验分析,得出结论:支付宝使用情况受年级分布的影响。计算c=0.3456,V=0.3683,所以年级与支付宝使用情况存在一定关系,但是这种关系的密切程度不太高。(2)年级与网贷产品使用情况显示,高年级使用网贷产品的人数高于低年级学生,且绝大部分高年级学生都知道网贷产品的存在。大一群体中仅有4.24使用过网贷分期产品,而大二、大三群w使用过网贷产品的分别有22.08%、23.01%。对年级与网络信贷、分期产品使用情况进行独立性检验分析,得出网络信贷、分期产品的使用受年级的影响。计算c=0.7836,V=0.8920,可知,年级与网络信贷、分期产品使用情况的密切程度较高。这意味着,年级对网络信贷、分期产品的使用情况起着重要的影响。在使用过网络信贷产品的这些人中,13.75%的人出现过逾期还款的情况,反映出大学生信用存在部分缺失,但总体情况较好;网贷产品对生活产生的影响集中在增加了消费和便利资金周转;促使其选择网络信贷产品的最大原因则是产品无利息的优点。在没使用过网贷产品的这些人中,仅31.91%的人有意愿使用,68.09%的人没有意愿使用。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信贷、分期产品持谨慎态度。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根本不知道这类产品的这些人中,绝大部分学生为非经管类专业。大一学生没有使用过和根本不知道这些产品的比例最大,因此,非经管专业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是网络信贷产品市场开发的一大潜力群体,同时也是进行网络信贷产品相关知识教育的重点关注群体。(3)专业与是否知道芝麻信用分结果显示,63.05%的经管专业的学生知道芝麻信用分,但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仅有44.24%了解芝麻信用分。经管类学生因专业原因,对于经济信用的了解度与敏感度普遍高于非经管类学生。对专业与知道芝麻信用分知情情况进行独立性检验分析,得出结果专业和芝麻信用分知情情况之间存在一定关系。计算c=0.1853,V=0.1885,可知,专业与芝麻信用分知情情况密切度不高。(4)每月生活费与网络信贷、分期产品使用结果显示,每月生活费集中在1000~1500元(含1500元)的受访者使用网贷产品的比例是16.88%,1500~2000元生活费的学生使用比例是20.65%,1000元以下生活费的群体使用网贷比例是15.68%,而从未听说过网贷产品的情况是1000元以下生活的学生有15.68%,1000~1500元生活费的学生为7.57%,1500~2000生活费的学生是4.35%,2000元以上的是21.74%。对每月生活费与网络信贷、分期产品使用情况进行独立性检验分析,得出网络信贷、分期产品产品的使用受每月生活费的影响。计算c=0.1790,V=0.1286,这意味着,生活费对网络信贷、分期产品的使用影响并不大。3.2情感认知3.2.1大学生对自身信用的评价为了解大学生对自身信用的认识情况,本次调查采用十分制的方法使大学生对自己的信用状况进行打分。总的来看,大学生对自己信用评分的平均分高达9.59分,且绝大多数的学生给自己的信用打了满分,表现出对自己的信用状况较为乐观的态度。据受调查的1100份有效问卷的结果显示,给自己打分为7分以下的大学生仅占0.91%。给自己打8分的学生占4.91%,打9分的同学占28.18%,打10分的同学占66.00%。3.2.2大学生对群体信用的评价本次调查在除对大学生自身信用进行调查之外,又深入调查了大学生对整个大学生群体信用现状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有22.05%即242名大学生表示大学生信用很好,不需要担忧;806人认为大学生信用一般,存在个别不诚信行为,占总人数的73.18%,达到了半数以上的比例;而占比3.86%即42名学生认为学生群体信用较差,存在较多不诚信行为。总体来看,受调查的学生对整个学生群体信用的看法不及对自身信用来得乐观。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群体信用一般,与他们给自己评分高达9.59的分数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出大学生在信用方面的自身认知与实际情况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对信用意识的不足也是导致这现象的原因之一。3.2.3大学生对信用教育及服务的态度在关于大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学校的信用教育形式的问题中,有584人选择了听讲座,320人选择了参加知识竞赛,398人选择了选修课,422人选择了看宣传手册。然而对于是否会主动去听学校举办的个人信用讲座问题上,27.12%学生表示非常乐意去听,35.86%的学生表示不是十分愿意去,但是为了学分还是会去,31.40%的学生则表示会视情况而定,仅5.57%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愿意去。由此可见,讲座这种教育形式,有超过90%的学生有接受的意愿,高校可以将讲座教育融入学分制度,提高学生信用认知的意识,激起学生对信用认知的兴趣。在信用服务方面,调查显示,872名学生希望得到信用分数、信用报告和信用行为等信用数据的提醒,678名学生希望能被定期提供信用查询报告,652名学生希望在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造成的不良信用行为的时候,给予修复的机会。这些数据显示大学生实际上对于自身的信用情况还是十分关心的,他们希望能及时提供与自己信用有关的一些资料,掌握自己信用的最新状况,防止因信用问题而带来其他更加麻烦的后果。3.3信用认知3.3.1信用缺失情况认知问卷结果显示,在当下,大学生对于信用缺失的最大担忧在于个人隐私的泄露,紧随其后的选项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丧失,分别有860次和818次选择。结果表明面对信任缺失,大学生最担心的是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而更侧重于社会层面的影响并未得到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因而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信用问题时更多地是重视与自身紧密相关的问题,考虑自身利益是否会受到侵犯,而较少考虑信任缺失造成的社会影响。3.3.2信用正面效应认知在信用的正面效应中,大学生认可度最高的是更放心地进行交易和良好的个人口碑,相较于方便申请个人贷款、住酒店租车免押金等社会生活中经常会遇见的情形,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一些笼统的选项。反映出大学生对于信用的认知受社会阅历所局限,也折射出大学生对良好信用的正面效应认知不充分。3.3.3信用报告认知在是否主动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问题中,选择最多的是了解但并未查询信用报告,表示从未听说过信用报告的人数占比也十分巨大,相比之下查询过信用报告的人数仅占10%,说明当下大学生对自己信用情况的了解程度不高,缺乏多维度的客观评定,同时50%的大学生在知道信用报告存在的前提下并未查询过信用报告,说明在实际生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