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基础 课件 第三章 教育目的_第1页
现代教育学基础 课件 第三章 教育目的_第2页
现代教育学基础 课件 第三章 教育目的_第3页
现代教育学基础 课件 第三章 教育目的_第4页
现代教育学基础 课件 第三章 教育目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教育学基础01教育与社会发展020304目录CONTENTS05绪论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制度课程06

07080910教学(上)

教学(下)德育教师与学生教育科学研究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在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结果,或者发生怎样的积极变化。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但现代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具有公共性,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有着特定的要求,这就构成了狭义的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体期待,即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层级体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1.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不同的技术水平的要求决定的,也随着教育对象所处学校的年级和类别而变化,是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而制定的。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教育目的,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方向和不同学校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学校而言的,具有概括性;培养目标是针对某类学校或某一学校而言的,具有特殊性。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2.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但培养目标通常不涉及具体的学习领域。因此,为了使课程编制工作切实有效,还必须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即要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通常要与特定的教育阶段和具体的学习领域相联系,不是对所有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课程目标是受教育者在学习完某一课程门类或科目以后在身心各方面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培养目标通常由一门一门的课程来落实。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

教育目的3.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课程必须通过教学来实施,一门课程需要通过多个时段的教学来完成。所以,课程目标必须进一步具体化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期望学生通过完成某一教学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一学年)的学习之后,在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预期产生的变化。课程目标是对一门课程而言的,教学目标是对某一个教学时段而言的,课程要通过很多时段的教学来完成,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每一个教学时段的分解和具体化。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既要反映特定的教学内容,又要用特定的行为描述学生学习后所应该达到的效果。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选择功能评价功能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1.导向功能教育目的无论对受教育者还是教育者而言都具有目标导向功能。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规定了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对人才培养的定向作用,规定了教育“培养什么人”;三是对教育者的定向作用,规定了教育者“怎样培养人”;四是对教育内容的定向作用,规定了“用什么培养人”。2.激励功能目的是人类对活动结果的一种指向和规定,是共同活动的基础。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的而努力。因而,人类的教育活动,目的越是明确、越是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就越能调动人们更多的积极性,达成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可能性就越小。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3.选择功能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集中体现在教育活动与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和教师都会无例外地根据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决定哪些研究成果和社会文化可以进入教育内容,哪些则应受到批判和抵制。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形式和手段提供了依据。4.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和标准进行。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教育目的确立一、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教育目的社会基础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外在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内在依据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教育目的的确立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受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制约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教育目的确立二、教育目的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基本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从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出发,主张教育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人,使人性得以发展,使人性得以完善化;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本位论从社会需要出发,主张教育目的要满足社会需要,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节教育目的确立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不仅受社会基础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根植于一定的教育理念。前者构成教育目的确立的客观依据,后者构成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学说的内涵,对确立我国教育目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每个人的全面、自由、个性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变迁1.古代教育目的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基本生存技能、道德品质。到了奴隶社会,皆以“明人伦”为其目的。在封建社会,这一时期的教育目的旨在培养“建国君民”的有德君子,以利于“化民成俗”,从而“治国安邦”。2.近代教育目的洋务运动期间,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念的引领下,教育目的在于维护民族文化、选择吸收外来文化,在坚守传统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学习外来先进技术,不断提升国力。1906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并明确了国家的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1934年,毛泽东提出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教育目的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变迁3.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目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195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党的教育工作方针被明确地表述为“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表述为“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此时,教育目的重在培养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变迁3.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目的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其中第五条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变迁3.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目的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提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其中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变迁3.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目的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体部署,并单列一部分,强调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使命。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2.坚持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始终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其中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性质,是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为理论基础,面向全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注重提高全体国民素质。3.坚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是改造社会的最有力手段之一,“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把贯彻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思想同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并把这一原理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方针,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有力支撑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实践。教育目的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1.德育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指社会有目的地对其成员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是学校通过教育者和学习者的交往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习者施加政治意识、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影响,使学习者通过内化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2.智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智育是通过师生交往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并系统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活动。智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智育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其次,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保证。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包括智育,智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智育为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认知和心智基础。教育目的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3.体育体育一词刚传入我国时,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指身体的教育,指与维持和发展身体机能有关的各种活动。广义地看,体育是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完善规律,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身体运动与健康活动,以促进个体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活动。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狭义地看,体育就是指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以及锻炼意志力等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一般包含五个主要部分:一是以体育课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教学,二是早操和课间操,三是以学生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由学校或学生自行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四是各种形式的体育训练和比赛,五是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等。教育目的第三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4.美育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旨在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具有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独特性。一是美育的形象性。美育是指通过美的事物,用具体鲜明的形象作用人的情感系统,使人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的审美教育、美感教育。人们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来感受和领略美。二是美育的情感性。美育的主旨是陶冶和丰富人的情感。美育是依靠情感的力量来让人体验美、感受美的。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三是美育的渗透性。美育通过引导人们进行审美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