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茶芽枯病识别与防治_第1页
1.1.3茶芽枯病识别与防治_第2页
1.1.3茶芽枯病识别与防治_第3页
1.1.3茶芽枯病识别与防治_第4页
1.1.3茶芽枯病识别与防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负责人:罗来银茶芽枯病识别与防治主讲人:罗来银分布为害1976年浙江省首次发现,国外未见报道。分布安徽、浙江、湖南、江苏等各大茶区。罹病芽叶生长受阻,影响产量和质量。症状识别主要为害幼嫩芽叶。幼嫩芽叶症状识别发病初期:受害部位褐色或黄褐色斑点,边缘逐渐枯焦,病健部分分界不明显。边缘枯焦症状识别发病后期:芽叶扭曲、卷缩、质脆,叶缘破碎,嫩梢枯死。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病原茶芽枯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叶点属真菌。病斑上黑色小粒点为病菌分生孢子器。黑色小粒点为分生孢子器病原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暗褐色或褐色,有孔口,内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病原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单胞。分生孢子第2年3-4月,当平均气温上升至10℃以上,相对湿度在80%左右时,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水溅落传播,侵染萌动芽叶引起初侵染。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老病芽叶或越冬芽叶中越冬。菌丝体生长发育又产生分生孢子器并释放分生孢子,再次侵染健康芽叶引起再侵染。发病条件茶芽枯病属于低温型病害。平均气温上升至10℃以上,病害开始发生;平均气温达15~20℃,病害迅速蔓延;小雨绵绵,持续时间长,利于病害发生发展;发芽早品种发病相对较重,群体种发病较轻;幼龄茶树发病率较高;管理粗放、杂草丛生、偏施氮肥,易受病菌为害。防治方法1、减少菌源:秋末、早春摘除病芽。2、加强茶园管理:如勤除草,以利通风透光,降低荫蔽程度,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