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宾】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_第1页
【王迎宾】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_第2页
【王迎宾】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_第3页
【王迎宾】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_第4页
【王迎宾】中国杂交小麦之父-李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人:王迎宾中国杂交小麦之父

——李振声ZHONGGUOZAJIAOXIAOMAIZHIFU–LIZHENSHENG李振声,男,1931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陕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陕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陕西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等职。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科院院士。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五十年代初,我国北方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造成严重减产。为了寻找新抗源,李振声带领课题组开展了以长穗偃麦草为主的远缘杂交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育成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其中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达1.5亿亩,增产80亿斤,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有40余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为了有目的、快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他用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蓝粒”育成了以种子蓝色为遗传标记的蓝粒单体小麦和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系统,并建立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这项原创性成果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的国情出发,开辟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新领域,提出了以“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育种新方向。通过系统鉴定筛选氮磷高效小麦种质资源,深入研究其生理机制与遗传基础,培育出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小麦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李振声院士还是我国有重要影响的农业发展战略专家。1987年提出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的建议并在中国科学院率先组织实施了“农业黄淮海战役”,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带动作用。1995年,他提出新增粮食1000亿斤的潜力与对策,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在1999-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连续5年减产时,他又及时提出了争取三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李振声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毕生奉献于小麦远缘杂交遗传与育种研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现活跃在农业科研第一线,继续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李振声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毕生奉献于小麦远缘杂交遗传与育种研究,为我国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