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1页
2007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2页
2007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3页
2007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4页
2007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7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市人民政府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市委的重大工作部署,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新成就。

——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继续保持全区领先,初步核算增长28.1%,达到800亿元,居全区第三位,当年增量再创历史新高。人均GDP6600美元,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财政收入145.8亿元,增长56.1%,总量跃居全区第一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2.2亿元,增长78.3%,地区跨越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演进为5.7:54.3:40。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多灾之年,粮食产量增加0.9亿斤,达到24.4亿斤,牧业年度牲畜总数1499万头只,纯增156万头只,总量跃居全区第二位。二产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6户,产品产销率99.1%,提高1.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52亿元,增长32%,综合效益指数365,提高58个百分点,均居全区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6亿元,增长15.5%,三产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5.7%,提高7个百分点。

——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亿元,增长51.1%。投资主体实现多元化,非公有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达电四期一号机组、黑岱沟露天矿技改、蒙西干法水泥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亿利PVC、鄂绒大化肥、伊化天然气制甲醇、蒙西氧化铝等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清理整顿新开工项目128项,关闭地方煤矿276座,单井规模提高到30万吨以上。关停兰炭企业105家、小白灰企业212家,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削减烟粉尘13.2万吨、二氧化硫4.9万吨。万元GDP能耗下降到2.08吨标煤,下降5%。严厉打击乱采滥挖行为,加大环境污染整治,有力维护了正常的矿业秩序。

——城镇化加速推进。“一市两区、三个组团”城市核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城市意识进一步增强。市府驻地搬迁至康巴什新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7.4%,提高3.4个百分点,是我市城镇化推进速度最快的一年。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农村牧区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新的市旗财政管理体制正常运行,事业单位改革开始起步。外贸进出口总额4.8亿美元,增长71%,引进国内资金29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分别增长104%和100%。我市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的支出15.6亿元,增长57.6%;以优惠划拨土地等形式,用于社会事业发展的非财政性投资达到10.3亿元,投入力度之大,为历年之最。全市新建中小学校6所,鄂尔多斯学院开工建设;鄂尔多斯恰特、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启用;在康巴什新区建设的博物馆、图书馆、歌剧院、文化娱乐中心、新闻中心已开工;建成农村牧区标准化中心卫生院23个,市中心医院住院大楼封顶。投入9477万元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惠及全市中小学生16.3万人,上学难的问题得以缓解;高等教育救助措施得到有效落实,考上大学的贫困生全部按时入学。集中开展“文化建设年”活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到60元,参合率达到83.5%,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缓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累计实现新就业1448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8%,创历史最好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增长17.9%。转移农牧业人口6.3万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308元,增长15.3%。城镇低保标准由180元提高到210元,农牧民低保标准由600元提高到825元,实现应保尽保。积极解决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问题,为农牧户每户供应4吨平价煤。城乡恩格尔系数下降到0.26和0.31,人民生活正在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和谐社会建设积极推进。成功举办“一会两节”,有力扩大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激发了全市人民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构建和谐鄂尔多斯注入了新的活力。严格实施禁牧、休牧、轮牧政策,生态环境继续好转。初步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防灾减灾体系,安全生产状况明显改善。全面启动“五五”普法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信访工作扎实开展,社会矛盾有效化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深入,国防后备力量、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共建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这些成绩,充分表明我市“十一五”开局良好,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征程上又有了新的深刻变化,取得了重大突破,经济社会跨上了新层次、新水准、新起点,为与发达地区和世界水平接轨奠定了新基础。我们的体会是:

(一)立足市情、集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选择。认真实践市委提出的“六个高”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农村牧区工作思路,“拉大、补欠、崛起”的城市建设思路,以“大文化、大旅游、大运输”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和决策,有力推动了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重点。按照“经济基地化、基地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要求,着力优化工业布局,集中打造八大工业园区,主导产业更加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

(三)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要求。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四)强化基础、改善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继续推进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缓解瓶颈制约;抓住举办“一会两节”的契机,强化城市建设,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五)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6年承诺为群众办的6件实事全部兑现落实,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一年来的成绩,是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结果,是市委驾驭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遵循规律、锐意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感谢全市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并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帮助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所有关心支持鄂尔多斯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的这些经验,是认识客观、把握大势、开拓未来的宝贵财富,一定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是:资源转化滞后于资源开发,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环境压力大;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事业和服务业滞后于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迫切需求;居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工作执行力与决策要求不相适应;人的素质与建设现代化的文明和谐社会不相适应。这些问题,有的是历史欠账,有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重要的是我们要高度重视,扬长改短,攻坚克难,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好。

二、2007年主要工作任务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之年,也是争创新优势、谋求新突破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迎接自治区60周年大庆和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对于地区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十六届六中全会、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市第二次党代会和市委二届二次全委会精神,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牢牢把握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主题,围绕“一个目标”,树立“一种意识”,提高“两个水平”,确保“两个倾斜”,实现“两个较快增长”,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集中发展、率先发展的轨道,奋力建设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鄂尔多斯。

围绕“一个目标”:即围绕“富民强市”目标。政府要把富民作为首要任务,把强市作为重大使命,坚持建设经济强市与造福人民相统一,努力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完善保障、减少贫困,真正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惠及人民,让全市人民在鄂尔多斯市的快速崛起中得到更多实惠。

树立“一种意识”:就是要树立战略机遇期意识。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新要求,切实用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加快建设现代化强市。

提高“两个水平”:即提高协调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落实“五个统筹”,更加注重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节能降耗为重点,打造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确保“两个倾斜”:即发挥公共财政功能,支出重点向“三农三牧”、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斜,不断满足公共需要,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两个较快增长”:即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主要预期性、控制性和约束性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1%,达到110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37.2%,达到2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30.8%和22.4%,达到17000元和6500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1%,达到800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物价涨幅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削减烟粉尘1万吨、二氧化硫2.1万吨;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28人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完成今年各项任务,需要我们围绕大局,突出重点,倍加努力,扎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着力在产业优化升级和转变增长方式上实现更大突破,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科学判断市场走向和变化,抓住能源产品市场看好的有利时机,加快经济转型,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和环境保护,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好中求快、优中求进,切实增强经济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主动性。

1.全力推进资源深度转化、循环利用,集中打造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坚持走“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大力培育煤炭、电力、天然气、化工、建材、冶金、绒纺、农畜产品加工、林沙等优势特色产业,落实大项目,构筑大基地,培育大集群,推进大循环,实现大提升。

把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作为实现节约资源、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建设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建立GDP能耗公报、项目节能评估、节能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单位能耗逐步下降。以煤炭、电力、建材、冶金等行业为重点,将能耗指标分解落实到84户重点能耗企业,明确节能标准,严格能源审计,确保年度节能目标如期实现。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严格依法关停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企业,腾出环境容量,支持大项目、好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矿业秩序整顿成果,坚决打击乱采盗采行为,形成长效治理机制。全面治理重点地区、重点企业环境污染,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坚决杜绝高污染项目上马。把循环经济作为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的根本性措施,围绕煤矸石发电、粉煤灰提炼有色金属、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建材、焦炉尾气开发利用、矿井水回收利用等领域,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将八大工业园区打造成自治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能源重化工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是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目标和工作着力点。大力推进工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中。把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与区域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蒙西、棋盘井、树林召、乌审召、沙圪堵工业园区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层次,推进大路、上海庙、纳林河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建设气势宏大、装备先进、环保节能、循环示范、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的现代化工业大基地。大力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节约利用,实现产业升级。打好提高煤炭回采率“攻坚战”,实施综合开采等先进工艺,发展煤炭交易和物流市场,建设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电力工业要重点发展城镇和工业园区热电联产、矸石发电、空冷机组等国家政策鼓励项目,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59万千瓦。鼓励风、光、生物质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杭锦旗风能发电项目落地实施。大力推进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氯碱化工,实现产业领先。煤化工要做好煤制油、醇、二甲醚、烯烃等中下游系列产品的延伸加工,加快神华煤直接液化、伊泰煤间接液化、新奥煤制甲醇、三维甲醇等大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乌审旗300万吨二甲醚项目落地实施,打造一流煤化工基地;天然气化工要确保博源100万吨天然气甲醇项目建成投产,并向中下游产品开发延伸,推进鄂绒、奈伦大化肥项目建设;氯碱化工要确保亿利40万吨PVC建成投产,力促希望集团PVC大项目开工建设。年内新增甲醇120万吨、PVC40万吨,使化学工业成为我市新的重大经济增长点和支撑力量。推动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增加科技含量,装备先进工艺,着力在氧化铝、多晶硅、新型水泥等领域实现新突破,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创新传统产业。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着力培育一批与大企业、大项目协作配套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不断推出更多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品牌,整体提升地区产业素质。

大力发展非资源性产业,实现产业多元。高起点、高水平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华泰汽车和发动机制造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配套跟进,建设东胜大型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现代医药、服装、食品加工、沙棘、沙柳等新兴支柱产业,引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材料工业等新型产业,构筑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

优化投资结构和方向,规划建设和落地一批对调整全市产业结构具有示范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健全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调调度,推进项目落地开工、投产达产,全年开工建设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18项,完成投资605亿元。继续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与提升产业层次相结合,在支持地方企业大发展的同时,紧盯国际国内500强,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尽快形成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入区。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亿美元,其中,出口4.5亿美元,增长20%;引进国内资金3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分别增长20%。

积极培育拓展建筑业,抓住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密集、建筑市场活跃的有利时机,迅速壮大市内建筑企业实力,加快培育大型建筑企业集团,提高市场竞争力,做大建筑业总量。

2.集中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全面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坚持解决农牧业问题从非农产业上找出路,解决农村牧区问题从加快推进城市化上找出路,解决农牧民问题从减少和转移农牧民上找出路,坚定不移地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抗灾农牧业向避灾农牧业转变,分散、粗放、低效农牧业向规模、集约、高效农牧业转变。

推动农村牧区劳动力和人口转移,是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前提和核心,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我们要抓住工业化、城镇化蓬勃推进的历史机遇,采取产业转移、教育转移、扶贫转移、搬迁转移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拓宽农牧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完善人口转移的配套政策措施,集中精力和财力破解就业、居住、子女教育等突出问题,给予进城农牧民“市民权”,确保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共享城市文明和地区发展成果。年内转移农牧业人口5万人,其中生态自然恢复区搬迁1万人。切实加强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年内完成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引导培训3万人次。完善低保、医保和社保制度,为农牧民人口转移提供保障。

按照“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发展现代农牧业,集中建设沿河现代农牧业带。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牧区的政策,适应人口转移、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新情况,积极探索土地规模经营的有效方式,促进土地和草牧场向种养大户集中,实行基地化、规模化经营。年内按照农区不低于100亩、牧区不低于5000亩的经营规模,积极培育发展2000户规模经营大户。充分发挥沿河地区水土资源优势,加大土地整理和节水改造力度,集中建设一批“万亩高标准农田,千只规模化养殖”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以水权转换为契机,在杭锦旗建设10万亩水系配套、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高效农田;在达旗建设“优质、绿色、安全、产业化经营”的百万只肉羊基地;在沿河建成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基地,打造现代农牧业新亮点。加快发展城郊农牧业,以东胜区、伊旗、达旗为重点,建设服务城市核心区的大型“菜篮子”基地,年内完成1万亩标准化温室大棚建设任务。建立健全科技推广、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料加工、机械化作业、产品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监测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牧业现代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认真落实扶持农畜产品龙头企业各项优惠政策,以大开放促进产业大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和品牌,强强联合,做大做强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畜产品深度加工转化比率和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以草定畜,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坚持集中联片、巩固提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启动生态示范区建设,年内在鄂旗、准旗大面积突破,其他旗区相应推开,切实加快生态自然恢复区人口转移。继续争取和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成人工造林40万亩,飞播造林60万亩,退牧还草960万亩。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和草产业,拉动生态建设。全面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助政策,充分调动农牧民和社会力量投身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加快建设“绿色大市”。

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实现“五新”。以生产发展、农牧民增收为出发点,以肉羊、肉牛、林沙产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实现产业新推进。加强科技实用技术和先进经营模式推广普及,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强化法制观念和市场意识,实现农牧民素质新提升。突出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营造移风易俗、文明和谐的良好风尚,实现农村牧区面貌新变化。充分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企业和社会共同帮扶支持,建设传承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新农村新牧区,确保建一个成一个,建一批成一批,创造试点新经验。在调整优化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基础上,加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牧区公共服务水平新提高。

3.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物流产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文化、旅游、物流三大产业顺应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发展潮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前景非常广阔,是我市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按照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要求,推动文化、旅游、物流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率先成为支柱产业。以迎接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大庆为契机,充分发挥我市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开发利用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和草原文化品牌,积极组织排练大型民族歌舞,推出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开拓文化市场。加快发展文化事业,优先建设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性文化项目,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扶持一批大小并存、优势互补的文化企业,加快发展文艺演出、文博会展、文化娱乐产业。年内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组建1至2个文化企业集团,促进鄂尔多斯文化与产业、产品间的渗透融合,实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互动并进。

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发挥成陵旅游的品牌效应和龙头作用,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层次。突出特色搞旅游,统筹旅游资源规划和布局。按照一个古迹(萨拉乌素)、两个河湾(巴图湾、大沟湾)、两座古城(统万城、宥州古城)的总体格局,打造南部旅游精品线路。北部大漠风情旅游,重点打造以恩格贝、响沙湾、夜鸣沙、七星湖为主要景区的旅游精品线路。东部以黄河大峡谷、万家寨水电站为主,打造黄河风情旅游精品线路。加强与“西部风情”区域旅游合作,推出阿尔寨石窟新品牌,共同拉通“秦皇汉武-黄帝陵-成吉思汗陵-西夏王陵”旅游线路,形成内联完整、外接有序、别具特色、各有风采的旅游精品组合,打响鄂尔多斯旅游品牌。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快组建旅游集团,推动旅游业集群发展。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搞好旅游促销,构建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旅游服务体系。

以汽车运输物流产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整合运输资源,构建集购销、信贷、交易、仓储、货物配载、维修配件、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信息网络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汽车运输综合物流体系,年内建成2至3个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较高的汽车运输物流园区。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面向生活的服务业。积极发展超市、连锁经营和品牌专卖等新型业态,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和具有我市民族风情的饮食文化企业,促进餐饮、住宿、购物等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流通业转变。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30个农村牧区基层中心服务社,辐射带动农牧区连锁店建设,形成城乡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双向流动、高效顺畅的新型农牧区流通网络,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规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0亿元,增长16.7%。

着眼于提升三产整体发展层次和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资本市场建设,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组建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引进国内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构建融资平台,有效推进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建设“数字城市”,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发展中介、咨询、信息等新型服务业。引导房地产业积极、健康、规范发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扩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探索建立城市低收入居民住房保障体系。

(二)坚持统筹发展,着力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现代化鄂尔多斯,不仅工业、农牧业要走向现代化,尤为重要的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生活方式也要面向现代化。我们要树立与先进地区接轨的城市发展理念,开放搞规划,开放搞设计,开放搞建设,开放搞管理,全面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主动融入呼包鄂城市群,着力建设“服务自治区、连接晋陕宁”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动县域经济大发展。年内城镇化率达到61%,提高3.6个百分点。

1.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和构筑城镇体系。城市是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平台,也是推进“三个文明”建设、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载体。要以先进的城市建设理念,尽快编制完成“一市两区、三个组团”城市体系、旗区城镇体系及区域发展规划,构筑人口布局集中、产业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友好的城镇体系,明确城镇发展方向和综合承载力,摆脱工作“盲区”,避免陷入“误区”。突出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搞规划,塑造城市个性,提高城市品位,彰显城市魅力,努力打造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要科学编制城市规划,坚持城市和项目建设服从规划,确立规划权威性,提高规划执行力。

2.集中打造城市核心区。城市核心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科技、金融、人才创新的“辐射地”,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提升对外形象的重要“窗口”。因此,要下更大决心、投入更多力量加强城市核心区建设。全力打造城市生态景观和环境,拆旧造绿,引绿入城,大面积搞好绿化,重点抓好东胜、康巴什新区主要绿化带(点)和210国道黄河大桥至成陵段“绿色走廊”建设,实现城市主要进出口大树绿化。全面推进康巴什新区七大文体工程,加快行政公务、住宅、商业、学校、医院、宾馆、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新打造1至2处具有先进水平、独具魅力的标志性公园,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各类资源向核心区集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东胜旧城区改造力度,畅通出入口,改造城中村、城边村,形成标志性街道景观,建设宜居新社区,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在城市传统商业街打造集购物、餐饮、住宿、旅游、中介、金融、文化等为一体的现代商务圈,使之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散地,带动三产发展。实施“双增双减”城市改造工程,即增加绿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减少城市污染、减少旧房危房,真正将东胜打造成全国旧城改造的范例。坚持依山就势,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启动铁西区开发二期工程,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按照“一市两区、三个组团”的总体部局,搞好阿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排污和通讯管网,强化公共交通服务,实现“一市两区、三个组团”基础设施有效对接。全面实施南北两线调水工程,积极用库容水置换优质地下水,为城市核心区提供优质、安全、可靠的供水保障。强化节约用水,建设节水型城市。

3.统筹城乡发展。把打造产业重镇和文化重镇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联结点和重要平台,坚持扩大重点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与做大经济总量、突出优势特色相结合,提质扩容,聚集人气。突出城镇建设的前瞻性,集中建设产业支撑和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不搞“遍地开花”。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走好集中发展的路子。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注重经济发展问题、生态建设问题和少数民族脱贫问题。

4.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适应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和未来前景的物流、人流大格局,从长计议,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下决心缓解交通运输瓶颈制约,确保沿河重载高速公路、兰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争取国道109东段、察棋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加快东察、吉树一级公路建设进度;力促东乌铁路建成营运,推进准东二期、上海庙至棋盘井等专线铁路建设;建成鄂尔多斯机场,形成立体交通网络。加快构筑区域综合水系,大力推进水权置换,开工建设转龙湾、呼和乌素等大中型水库。优化电网布局和供电结构,新建输变电线路12条400公里,变电站10座148万千伏。抓住国家加快运输管线建设的重大机遇,积极推动跨省区管道运输规划和建设,适应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三)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在社会事业上谋求更大进展,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创新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从政策措施和投入机制上重点倾斜社会事业,逐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优化布局、加大投入,加强基础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增加城镇学校数量,压缩班容量,推行小班化教学,有效解决入学难和班容量大的问题,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保证校园安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年内新建中小学校9所。抓住国家加强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立足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坚持公办、民办、社会办学相结合,长期教育、短期培训相结合,涉农知识培训与转移就业培训相结合,尽快建立与地区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与农牧民转移需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与内大、内工大的合作办学,实现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秋季招生,培养急需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办发展需要的教育。优先发展民族教育,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办好重大体育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2.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突出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严格监督管理,大力整治非法行医、药价虚高、制售假劣药品和医疗机构乱收费等问题,维护正常医疗卫生秩序。巩固完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大病统筹报销标准。完成市中心医院住院大楼建设,开工建设康巴什新区医疗卫生设施,提升城市核心区医疗服务水平。完成50个农牧区标准化中心卫生院建设任务,全面展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点规划建设,鼓励大型医疗机构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方便、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支持蒙中医药事业发展,高度重视职业病和地方病防治工作。加大食品、药品执法监督力度,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和用药安全。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流行,加强禽流感等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增进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3.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眼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地区竞争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互动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在巩固拓展已有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的基础上,争取新设伊泰煤间接液化和伊化天然碱两个工程中心。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和应用型技术推广,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和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实施重点产业科技攻坚工程,在煤直接和间接液化、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煤制烯烃、醇基燃料等战略技术产业化上取得重大进展;在煤化工技术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力争汇能公司煤炭火卒取有机化合物技术进入中试;在现代农牧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上取得新成效。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制定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规划,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牧区适用人才,加快引进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形成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尽展其能的良好局面。加大政府对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4.全面推开事业单位改革。我市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今年要全面推进,务求实效。坚持分类管理、管办分离原则,按照行政支持类、社会公益类、经营开发服务类三种类型推进政事分开,创新管理体制,搞活运行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工资,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严格按照规定、规则和程序实施各项改革措施,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四)坚持和谐发展,着力在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有更大举措,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

1.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以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重点,落实和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惠及全市人民的基本公共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力度,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调节收入分配。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落实优抚安置各项政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2.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把就业作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头等大事,抓好抓实。坚持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相协调,培育经济增长点与拓展社会就业面相结合,把充分吸纳劳动力作为政府扶持企业的重要条件,推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推动商贸服务业和三产发展,推动多渠道就业,切实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城镇“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延伸到基层的就业信息网络,免费进行职业介绍和信息发布,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充分就业。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全力办好关系民生的八件实事。今年,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着力办好八件实事,使全市人民在共创财富、共建和谐的过程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制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优惠政策,建立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年内城镇累计实现新就业15000人;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鄂尔多斯籍农村牧区高考落榜生免费进行职业培训;三是启动鄂尔多斯籍城镇无业人员医疗保险,实现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四是提高企业职工退休养老金标准和抚恤金标准;五是兑现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调资政策和住房补贴,增加地区津贴;六是加大少数民族扶贫力度,今年解决1万人脱贫问题,三年基本完成少数民族人口脱贫任务;七是继续对全市新考入大学的贫困生实施救助,免除城乡低保户子女就学的各种费用,免费为盲、聋、哑、弱智儿童提供上学机会,确保他们都能上得了学、上得起学;八是继续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和寄宿制贫困小学、初中生补助标准,扩大农牧区特困人口补助面,提高城乡生活困难家庭收入水平。

4.推进“平安鄂尔多斯”建设。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积极探索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人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切实将社会矛盾和纠纷解决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努力把各种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从严治警、科技强警,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健全社会治安综合网络,维护社会稳定。完善公共安全突发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以煤矿、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储运为重点,扎实搞好专项整治,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搞好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5.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集中抓好群众关注程度高、社会影响面大、整体带动性强的主题行动,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做好社科工作,多出优秀文艺作品,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弘扬“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塑造良好精神风貌。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社会充满活力、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6.加强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基础。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推进依法治市,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提高政府执行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我市正处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变、量变向质变飞跃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改进机关作风,提高政府执行力,增强政府公信力,让人民信任和满意。

第一,统一思想,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