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风校训主题班会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校风校训主题班会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校风校训主题班会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校风校训主题班会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校风校训主题班会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了解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传统

主题班会

11级8班年10月27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15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传统是一个学校精神、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标志性表达,是学校历史和优良传统高度概括,是校园文化建设主要组成部分。2/15幼专校训知行合一,见贤思齐3/15

校风——尊师爱生,谦和向上4/15教风——因材施教,教学相长5/15传统——艰辛奋斗,老实做人6/15学风——好学善思,学以致用7/15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1508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认识论和实践论命题。“知”,主要指人道德意识、思想意念、科学知识;“行”,主要指人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知与行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包含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不但要认识(“知”),尤其应该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加之陶行知先生一以贯之精神——“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就是力争培养学生从整体上驾驭知识能力。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主要精神也是强调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相结合,学习知识要和今后工作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最大特点是“技术应用”,所以,要求高职人才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知行合一”。8/15

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贤:德才兼备人;齐:看齐、学习。意思是:看见德才兼备人,就主动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到不贤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同毛病。这是孔子说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座右铭。几千年来,经久不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明德励志、身体力行。“见贤思齐”是说好榜样对自己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榜样对自己“教益”,要学会吸收教训,不要跟不贤之人堕落下去。孟子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作用。榜样力量是无穷,我们应该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古人在一千多字《三字经》里,就树立二十几个类型榜样。今天学校更要依据不一样系部、不一样专业、不一样年级、不一样教育主题,树立各种类型榜样,形成“见贤思齐”操作流程,即树贤→学贤→践贤→成贤。使全校师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个个争做贤人。让“见贤思齐”良好风气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袁旭校长把“知行合一”和“见贤思齐”有机地结合起来,她一个工作汇报题目就是《知行合一

见贤思齐》。于是便把这两句话定为广西幼专校训。9/15

“尊师爱生”是对师生关系一个定位,这一定位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关于“尊师”,《礼记·学记》中指出:“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敬学。”意思是:教师受到社会普遍尊敬之后,教育才能得到重视,教育得到重视后人们才知道努力学习。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古人云:“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荀子·大略》中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深刻地说明了国家兴衰与重视知识、尊敬教师关系。知识为人类开辟了认识世界、通往宇宙之路,而教师则率领我们打开了知识大门。人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尊师”是对学生而言,“尊”当然是毕恭毕敬。尊师应该是每位同学从内心发出真诚感悟,而且将这种感悟表达在自己一言一行中。在课堂上,专心致志目光,按时完成老师布置作业,是对老师了解与支持;在校园中,文明举止,遵规守纪,表达着对老师尊重和敬仰;在生活中,彬彬有礼行为,见到老师一声问候,让老师先行,表达了教师教诲和培育。10/15“谦和”,有两种意义:一是谦虚平和,善与人交。语出《晋书·良吏传·邓攸》:“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谦和是一个态度,谦和是一个品格。谦和,是伟人辽阔胸怀,是诗人浪漫情怀,是智者广袤心怀,是成功者胜利感怀。二是提倡谦虚,提倡友好。这是一个精神,这是一个理念。谦虚是一个美德。友好,有团结、容纳多样并存共生之意。友好,就是以人为本,老师关系,师生关系,学生关系友好共振;校园环境,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友好发展。“和”是一个精神,一个追求,一个状态,一个境界,一个政治智慧,一个人文关心,一个道德诉求,一个理想境界。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崇尚“和”思想。《周易》、《论语》、《道德经》等古代经典中对“和”之论说甚多。“和”是社会存在基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西周末年由史伯提出一个关于世界起源朴素辩证法观点);“君子和而不一样,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语)。“和”是社会运行秩序:“相成相济”;“和”是多样性存在,是多元统一整体;本质上是一个关系与秩序。“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祀·中庸》)。“和”是社会协调保障:“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家和万事兴”。今天,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进程中,友好思想值得提倡和弘扬。建设友好校园是构建友好社会主要方面。而校园友好,方能学术活跃,个性发展,与时俱进,创生出新思想、新理念。“向上”,是学校发展动力。追求上进,力争上游;志向高远,胸怀博大。11/15“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低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一样也。”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强调“因材施教”,就是认可差异、利用差异进行教育先范。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个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依据不一样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本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教学,发挥学生优点,填补学生不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当代意义“因材施教”应包含因性别不一样而教、因年纪大小不一样而教、因性格不一样而教、因能力差异而教。幼专老师,尤其要依据男女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存在差异而教。

“教学相长”是指:在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无须贤于弟子,弟子无须不如师”为标准,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我们现在实施“因材施教”,也一定能培养出不一样类型各具特色人才来。同时老师也会从不一样类型学生身上学到许多东西。12/15好学善思”就是喜欢学习,追求学问,善于思索。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人求学为耻辱,所以能够用“文”字作为他谥号。学风里“好学”,也包含有“乐学”。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人,不如兴趣学习人;兴趣学习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事,知道它人不如兴趣它人接收得快,兴趣它人不如以此为乐人接收得快。这就充分说明了乐学主要性。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动力,兴趣是学习最好老师”,也是阐述读书求学问态度是以求学为高兴道理。“乐学”是指学生对学习有浓厚兴趣,主动学习,轻松学习,高兴学习,追求唯学是进学习风尚。乐学并不排除苦学,俗话说“苦中有乐,忙里偷闲”就是这个道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习是不以人意志转移终生事情。时代需要我们学习,人生美好需要我们学习。学校是一个个体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愉快学习空间,唯有好学,才能扎实生活底子。“善思”就是勤于思索,善于思索,不耻下问,爱动脑筋,追求自主探究思维惯性。“善思”是学会学习正确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有效路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思索才可能学到有用东西,有思索才会产生智慧选择,有思索才可能成为含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全方面发展人。“好学善思”是努力进步不竭动力。学以致用”是指学习目标全在于应用,在于以理论指导实践,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它表达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也表达了“基础理论必须够用、专业技能实用顶用”高职教育理念。培养和弘扬“好学善思,学以致用”优良学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体味学习艰辛,领悟学习真谛,享受成功高兴。13/15传统是以前时代留下一个文化,是世代相传含有特点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社会原因。“艰辛奋斗”是一个不怕艰难困苦,奋发图强,艰辛创业,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乐于贡献顽强斗争精神。艰辛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优良传统,也是幼专传统。建校之初,教职员用锄头挖地基,用肩膀扛水泥;建校之后,自筹资金建校舍,美化校园。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也有不少关于艰辛奋斗名言,比如:比尔·盖茨:“一切只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