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上海卷)(全解全析)_第1页
语文-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上海卷)(全解全析)_第2页
语文-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上海卷)(全解全析)_第3页
语文-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上海卷)(全解全析)_第4页
语文-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上海卷)(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上海卷)

语文

1.【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艰难苦恨繁霜鬟(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

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敏”“焉”“鬓”“鉴”等,要通过理解字义去记忆。

2.【答案】(DC(2)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一发不可收拾”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局面无法收拾,含有贬意。

语境指的是思考的状态,应用“一发不可收”。(一发不可收:指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

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

B.“集腋成裘”指积少成多,多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此处用来形容坏习惯,感情色彩不当。

D.“多如牛毛”形容极多。此处修饰对象为“学术名家”,数量不可能太多,成语使用不恰当。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结合前文“当我们今天沉浸在‘未来已来’的兴奋之中时,人文学科所要坚持的是“,可知后文应是“人

文学科”所要坚持的东西,②句与上文较为连贯,⑤句“我们还要将之保存下去”紧随其后。①句“更为

具体地说”对前文做进一步解释,④句“人文学科应该推动一种批判立场的形成”进行阐述,③句“使我

们在‘未来已来’的时代更加审慎”照应文段第一句,并进行总结。

故选C«

3.【答案】喻指科学与艺术之间携手合作,让双方的观念和理论互相渗透和启发,找到相通性,以更大创

造力发现人类普遍真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是“科学与艺术”“联姻”。

结合“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更为深入的关联应

是科学和艺术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和创作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观念和理论。这些观念和理论形成

的渗透和启发,对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虽然彼此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本体论、

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意义上,两者又有着相通的关联”可知,“联姻”指二者要联合起来,在观念

和理论上互相渗透和启发,找到二者的相通性,以在追求普遍性真理的路上有更强强创造力。

4.【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结合后文“科学认识与艺术创作的这种分化”可知此处应该说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分化,而不是互助或独立,

据此排除BCD。

故选A。

5.【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不进行细致的分工”错误,原文为“为了生存,人类需要条分缕析地去认识和体察自然的细节——分

工出现了”,“条分缕析地去认识和体察自然的细节”不等于“细致的分工”,选项偷换概念。

B.“都一致推崇”错误,文中只提了斯诺、李政道两位这样的学者,不代表所有这类人,选项以偏概全。

C.“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错误,文中有“我们以往之所以认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相距甚远,将自然、

科学与美相分离,只是因为我们所站的位置高度不够”,则当“高度”足够的时候,是可以实现的。

故选D。

6.【答案】论证充分。文段首先举权威人士的观点,表明当时有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的观

点;接着以事实论证了代表两种文化的两类人彼此的偏见,证明艺术与科学两种文化的疏远。这就是科学

认识与艺术创作的分化的文化背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明确论证充分

“既是出身于科学家,又是文学家和政府科技官员的英国学者斯诺(C・P・Snow),提出了关于科学文化

和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以及其间之分裂的重要论点”,文段首先举权威人士既是出身于科学家,又是

文学家和政府科技官员的英国学者斯诺的观点,表明当时有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种文化”的观点;

“人文学者会'嘲笑那些从来没有读过一本重要英国文学作品的科学家太可怜……他们是否能够叙述一

下热力学第二定律。反应是冷淡的,结果当然也是否定的。但我提出的问题,不过是相当于问一个科学家

一一'你读过莎士比亚吗?'而已”“艺术与科学似乎真的在疏远”,接着以事实论证了代表两种文化的

两类人彼此的偏见,证明艺术与科学两种文化的疏远。

文段既有观点,又有事实,充分论证了科学认识与艺术创作分化的文化背景。

7.【答案】选C。三位化学家受建筑艺术蕴含的理念的启发,在科学研究中加以运用,取得巨大成就,说

明科学与艺术的相通性,这些能很好证明本文观点:科学艺术应该联姻,让双方的观念和理论互相渗透和

启发,找到相通性,以更大创造力发现人类普遍真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把握作者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思考的具体内容。结合“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

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更为深入的关联应是科学和艺术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和创作方法,

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观念和理论。这些观念和理论形成的渗透和启发,对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发展都有着重

要影响……虽然彼此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在本体论、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意义上,两者又有着

相通的关联”,可知为“科学艺术应该联姻,让双方的观念和理论互相渗透和启发,找到相通性,以更大

创造力发现人类普遍真理”。

选项C中,三位化学家受造型极具观赏性的建筑所蕴含的理念的启发,在科学研实验中加以运用,最终获

得诺贝尔化学奖,取得巨大成就。这说明二者具有的相通性,科学受到了艺术观念和理论的渗透和启发,

从而具有了更大的创造性,所以这个例子能很好证明本文观点。

8【答案】.我知道,是从小女孩的视角对母亲跳舞的美好想象,我不知道,是作者人到中年之后对母亲轻

松舞姿的背后的艰难生活的理解,是主旨的深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根据上下文内容理解。对于“我知道”的理解根据前文“她跟着节拍哼唱,在

这旋律中忘记了被雪覆盖的麦田,忘记了去井台上挑水要走过一条结了冰的小路,也忘记了小屋角落里的

粮缸中其实已经没有多少米、面了”可体会到“我知道”是从小女孩的视角对母亲跳舞的美好想象;根据

后文“她边哼唱边悄悄地绷直了脚尖和脚背,黑管吹奏出的旋律令她最大限度地想起了自己拥有一双适合

跳芭蕾的脚”,体现了母亲对芭蕾舞的热爱。

根据前文“我一直觉得母亲扛着扁担走在村道上的样子像是跳舞,她是那么轻盈。她挑不动满桶的水,就

半桶半桶地挑,多往返几回,这样,她就能保持轻盈,保持舞蹈一样的姿势”,可知“我不知道”是作者

人到中年之后对母亲轻松舞姿的背后的艰难生活的理解:“母亲的那种轻盈,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我以为

的”是主旨的深化,体现了母亲对我的鼓励,对我的爱,对我成长的影响。

9.【答案】父亲在艰辛的地质生活之余吹奏黑管与母亲下放农村依然怀有芭蕾梦想异曲同工(或者是母

亲……的另一种表现),具体抒写中包含丰富内涵:乐音的美妙、音乐与自然相融相通,艺术对艰难生活中

精神世界的拯救、艺术让人具有创造力去超越现实。这些又是对母亲热爱芭蕾的补充与丰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此题可从内容、内涵、情感三方面回答。内容上,“我想起父亲和他的黑管,想象着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

吹那支黑管。他鼓起腮帮,将高音区的嚓亮明朗送给掠过头顶的云朵,又凝神静气在中音区找寻最恰当的

音符以便飞翔的鸟雀能够听懂,而低音区的沉浑柔美是要留给溪水的,溪水叮叮咚咚,参与了他的吹奏”,

通过父亲吹黑管的场景,可理解出音乐与自然是相融相通的。内涵上,根据“我极尽所能地想象那支黑管

在这山岭间、溪流畔所发出的声音与我听到过的山村小屋的旋律有何不同,却终究因为我对音乐的迟钝而

始终没能想明白”可体会到语句的具体内涵是:乐音的美妙、音乐与自然相融相通;根据“青春的我站在

大山深处,重重叠叠的山压迫着我、阻碍着我的视线,而陪伴过父亲的云朵、飞鸟和溪水在旋律中轻盈舞

蹈,这旋律不是任何乐器带来的,它们属于自然和生命本身”可体会到语句的具体的内涵是:艺术对艰难

生活中精神世界的拯救、艺术让人具有创造力去超越现实。

情感上,根据“它们接纳过一个吹奏黑管的青年,它们让那个青年以为自己的吹奏创造了这一切”,可知

写父亲吹黑管的场景,是对母亲热爱芭蕾的补充与丰富。

10.【答案】舞蹈老师舞姿曼妙颇具风华,这与她的丑陋的脚形成鲜明对照,突显出世人生活表面轻松内里

艰辛的真实面貌,揭示出人们生活中的困境、在困境中对梦想的坚守、用梦想去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舞

蹈老师这一人物是我的父亲、母亲形象的延伸,反过来促使我更加理解父亲、母亲的内在精神,同时也通

过她点明了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使“芭蕾”贯穿全文,浑然一体。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老师的身材肥胖却柔软得令人惊讶,舞姿曼妙,一招一式都令人想象她往昔在舞台上的风华”可得

出舞蹈老师舞姿曼妙颇具风华,根据“大概是为了更好地示范脚部的动作和用力吧,她裸着脚,我便看见

了一双芭蕾舞演员的脚,没有足尖鞋装饰的脚。我看到了高脚背、深脚弓、大拇趾二拇趾和中趾一样长。

我也看到了伤痕。那实在是一双丑陋的脚,骨节粗大,脚趾发黑,双脚的前三个脚趾几乎没有趾甲”,可

知舞蹈老师曼妙颇具风华的舞姿与她的丑陋的脚形成鲜明对照。

根据“她曾经是俄罗斯芭蕾舞团的优秀演员,芭蕾舞中不停的半脚尖和全脚尖的起落变换让老师的脚趾变

形。如今她的腰身也变形了。她离开舞台很久了,不过,她从没有离开过芭蕾”可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是表

现世人生活表面轻松内里艰辛的真实面貌,揭示出人们生活中的困境、在困境中对梦想的坚守、用梦想去

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

根据“这个最初级的舞姿令我激动,仿佛遥不可及的芭蕾己经不再遥远,我触摸到了它高贵的身体”和“舞

蹈的动作令我想起多年以前母亲在豫西小村庄去井台上挑水的情景。我一直觉得母亲扛着扁担走在村道上

的样子像是跳舞,她是那么轻盈。她挑不动满桶的水,就半桶半桶地挑,多往返几回,这样,她就能保持

轻盈,保持舞蹈一样的姿势。我想,母亲是迷恋舞蹈的,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拥有一双适合跳芭蕾的脚”,

可知舞蹈老师这一人物是我的父亲、母亲形象的延伸,她促使我更加理解父亲、母亲的内在精神。

根据“我想起了并不久远的新西兰之行,想起了舞蹈老师说过的话:要紧绷身体的每一块肌肉,但是要看

起来毫不费力”“这就是芭蕾”“也是人生”,可知文章通过“芭蕾舞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点明了芭蕾与

人生的相通之处,使“芭蕾”贯穿全文,浑然一体。

11.【答案】示例一:现有版本更好。“也是人生”,语气上非常肯定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即外表轻松

内在艰辛,这相通之处通过作者对父亲、母亲、芭蕾老师、老狄生活的叙写充分地表达出来,形成了全文

的统一性。而“或许也是人生”,由于语气不确定,主旨表达游移不定。

示例二:另一版本更好。“也是人生”,其肯定的语气清晰地表达出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即外表轻松

内在艰辛,这相通之处通过作者对父亲、母亲、芭蕾老师、老狄生活的叙写充分地表达出来,形成了全文

的统一性。但同时也阻碍了读者对散文主旨多义性的理解。细品本文,作者对父母、对人生、甚至对自我

的理解处于不断深化的状态中,“或许”正好呼应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感受,使读者有更多的理解空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现有版本更好或是另一版本更好。然后抓住“也许”这一表示揣测的

词语,结合文中人物:父亲、母亲、芭蕾老师、老狄进行分析。

如果认为现有版本好,可分析“这就是芭蕾。也是人生”语气上非常肯定,芭蕾与人生的相通之处,即外

表轻松,内在艰辛。内容上要对相关人物进行梳理,比如:父母、芭蕾老师、老狄;而“或许也是人生”,

由于语气不确定,主旨表达游移不定.

如果认为另一版本好,可结合人物分析“这就是芭蕾。或许这也是人生。”主旨上引发读者对人生的真实

状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或许”正好呼应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感受,使读者有更多的理解空间。如果用确

定性语气,就会阻碍读者对散文主旨多义性的理解,限制读者思考。

12.【答案】甄英莲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掌握名著相关内容的能力。

香菱原名甄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五岁的时候被拐子拐走,后来辗转被卖到了薛家,薛宝钗给她取名叫

香菱,后来给薛蟠做了妾。

1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

C."‘玉镜''冰盘'都是借代”错误,这里把月亮比喻为玉制的镜子,冰做的盘子,以显示其光清冷皎洁,

亮而圆的特点。是比喻的修辞。

故选C。

14.【答案】第一首语言俗套、直白;内容单薄,只是反复描写“月亮很亮”,没有表达什么感情,立意较

浅。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有关;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以

“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立意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

子思妇之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第一首以“皎皎”写月色,“团团”摹月形,均为俗套。“常思玩”三字选语太硬,太俗太露。“翡翠楼

边”“珍珠帘外”之类内容单薄;结联还是归结为月光的明澈,这样的收尾既得无力且又无韵致。

第三首语言委婉含蓄,除首联直接写月外,其它句句不着“月”字,但句句与月相关。“精华欲掩料应难”,

言浓密的云雾终究难以遮盖纯净皎洁的月光。“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

特性。”一片砧声千里白,”,以“一片”与“千里”对举,让“砧声”与“皎月”浑融,既写出了地域

之广远,又道出了愁思之绵长。“红袖楼头夜倚栏”,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望月出

神。“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

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人并没有什么两样。

内容上,借月怀人,寄情于景,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其中还隐约透露出自己的影子:“精华欲

掩料应难”,是说她出身高贵,她的聪明和才华总要表现出来。“影自娟娟魄自寒”,是说她本质美好清

白。“缘何不使永团圆”又像是对她自小与家人离散的命运的质问。以“寒”为骨(诗眼),表达了凄凉幽

怨的感情,有身世之慨。“影娟娟”写月亮修美的外形;“魄自寒”,指月质清寒的特性。犹如香菱姣好

的容貌中深藏着一颗凄凉又寥落的苦心。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却不幸沦落为粗鄙陋俗的呆霸王

薛蟠之小妾,她痛苦的泪水永远是流不完的。

立意上,开阔深沉,由个人之思联想到普天之下游子思妇之愁。诗颈联又在境界上作深一层的开掘,让

这种深沉的哀愁扩散开来,使之具有更有为普遍的意义:同一个凄清的月夜,不知有多少身穿绿蓑的游子

漂泊江上,因闻笛声而垂涕;又不知有多少红袖佳人徘徊楼头,倦倚栏杆而出神.因而这月夜中的愁思,

就不仅是属于香菱本人的,也还是属于千千万万个与香菱有着同样的遭遇的伤心人的!这乃是一种亘古至

今游子思妇所共有的绵绵愁恨!诗尾联归结为无可奈何的感喟:“博得嫦娥应借问,何缘不使永团圆”?

嫦娥因偷食长生不老药而不得不飞升登上月亮,与她的意中人后羿永远分离,想来她孤独凄凉的心是和世

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故此处借嫦娥的一问,就问得新奇且意趣,并且诗的句意既做到曲折又能紧扣诗题,

笔法老练而又寓意遥深。在小说中,众人评这首诗曰:“新奇而有意趣”,就不是毫无根据的溢美之辞。

15.【答案】(1)伤害(2)兵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贼:伤害。

(2)句意: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兵:兵器。

16.【答案】(1)D(2)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后赵所占的领土日渐缩小。蹙:狭小。

故选D。

(2)句意: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复:回复。

故选B。

17.【答案】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王假如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

有闻风响应的人!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一句,“大王”是主语,“命”是谓语,“将出师”是宾语,语意完整,后面断开;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主语是省略掉的“大王”,“使”是谓语,“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都是宾

语,其后断开;且“郡国豪杰”是下句主语,其前断开。

18.【答案】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即使关系疏远、地位低贱

的人也加以礼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有:“务”,致力于;“劝课”,劝勉督促;“纳”,接纳;“疏贱”,关系疏远,地位底下的人;

“结以恩礼”,加以礼遇。

19.【答案】祖逖是想要通过互市获取更多的利益。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可知,祖逖是想要通过互市获取更多的利益。

20.【答案】对祖逖的形象有影响。删减部分写了祖逖尽管心怀忧愤,甚至即将病死,但却没有停止复国的

努力。这部分内容表现了祖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对塑造祖逖的形象很有作用,不应当删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选文第⑤段删减内容主要是“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

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汝阳太守张敞、新蔡内史周闵率众筑垒”,尽

管祖逖心怀忧愤,甚至即将病死,但却没有停止复国的努力,营建修缮了武牢城,派侄子汝南太守祖济带

领士兵修筑营垒。这部分内容表现了祖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对塑造祖逖的形象很有作用,不应当删减。

参考译文:

①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

②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珞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

“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是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

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假如能

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

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

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

③这年秋天八月,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长江,船行驶到江心时,祖逖敲打着船

桨发誓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尤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

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④大兴三年,祖逖则镇守雍丘,多次派遣士兵截击后赵军队,后赵国镇守的士兵归降祖逖的很多,后

赵所占的领土日渐缩小。这一年秋天七月,皇帝下诏加封祖逖镇西将军,祖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

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业生产,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祖逖在积谷练

兵,为夺取黄河以北做打算。后赵王石勒很担心这件事,于是到幽州为逖修了祖父、父亲的坟墓,安排了

两户人家替他们看守祖比,于是给祖逖写了一封信,请求通使及互相贸易。祖逖没有答复这封信,而听凭

双方民间互相贸易,收取十倍的利润。禁止将领们不使他们侵犯后赵的百姓。两国边境之间,稍微得到了

休养生息。

⑤四年秋七月,朝廷让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已经扫除了障碍,收复了黄河以南的

土地,而戴渊突然有一天来统领这里,祖逖内心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刁互相结怨,将要有内乱。祖

逖知道大功不能告成,情绪激动引发重病。九月,死在雍丘。

⑥祖逖去世后,后赵多次侵犯黄河以南,攻取了陈留,梁、郑之间又骚乱不安了。

6题翻译:

祖逖认为戴渊是吴地人,虽具有才能和名望,但没有远大的抱负和远见卓识;而且自己披荆斩棘,收

复河南失地,而戴渊却从从容容,突然前来坐享其成,心中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和刘愧等人结怨有矛盾,

担心将发生内乱,大业不能成功。思虑成病,就把妻室子女送到汝南大木山下。祖逖虽然心怀忧愤,但仍

不放弃前进复国的主张,营建修缮了武牢城。祖逖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堡垒,就派侄子汝南太守祖济带领

士兵修筑营垒。营垒尚未修成,祖逖病情加重。不久死在了雍丘。

21.【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

“者”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表示停

顿;表示判断等。

“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断、陈述或解释,或者疑问或反诘、祈使、肯定、感叹等语气;.用在句中表示语气

停顿,肯定、感叹的语气。

“乎”表示疑问和感叹。

“矣”用于句末,与“了”相同。直陈语气;感叹;命令或请求。

“观其行而不掩道之不明”与“久”之间就是短暂的停顿,不宜用“乎”“矣”,排除BD;

“观其行而不掩道之不明久”,观察他们的行为而不能掩盖不明道已经很久了。结尾宜用与“了”相同的

“矣”,排除AD。

故选C。

22.【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句意为:立言用来阐明道,而向他人求话的人,将用来匡正自己的学识不足,言可以随便立吗?

“立言”为“写文章”;“求言于人”为“求文章”;“言可以苟乎哉”指“言不可以随便立”。

故选B。

23.【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第二段指出“善最”的由来,并指明圣贤为道,都不超过这个原则,即“为善最乐”。接着强调“为善最

乐”的“为”,要去做,在实践必有实践中必有其方法规律。故此段意思是,强调“为”,指出“为善”

落实到实践中必有其方法规律。

故选Co

24.【答案】有些人对善与非善分辨不清,有些人知道什么是善却不去实行。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择焉而不得其中,道焉而不知其穷”可概括出“对善与非善分辨不清”:

由“知焉而不能蹈,好焉而不能用,取其名不必其实”可概括出“知道什么是善却不去实行”。

25.【答案】第④段运用了对比手法和引用手法古人铭文自警成德而不炫耀,而当时人题匾咏歌为娱、大肆

炫耀,二者形成对比,批判了当时人标榜自己、名实不一的流弊。再引用屈子的话,有力地强了“善”必

须名实一致的道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说理特点的能力。

第④段中,“盘之铭,几杖之书,朝夕警省,淬厉以成其德,非炫外以为观也”说古人铭文自警成德而不

炫耀;”今之揭于轩,标于楣,大书以示于人者……抑将从事于咏歌以为娱也”是说当时人题匾咏歌为娱、

大肆炫耀运。二者形成对比,批判了当时人标榜自己、名实不一的流弊。

“故屈子曰:‘善不由外来,名不可以虚作'”运用了引用手法,表明善不是从身外来的,名不可以虚作。

引用屈子的话,有力地强化了“善”必须名实一致的道理。

参考译文:

杭州陈舜中用“善最”命名他的堂室,通过他的朋友富子明请求我的话。立言用来阐明道,而向他人

求话的人,将用来匡正自己的学识不足,言可以随便立吗?

所说“善最”,大概起源于东汉东平王。东平王的话,是天下的格言,世人因此佩服他。圣贤为道,

不超过这个原则。但是说“善”,不过是^括地说法,求之于实践,必定有正确的方法,不可以只是说说

而已。

今天世俗之人,大都以善自我标榜,观察他们的行为而不能掩盖不明道已经很久了。善不容易选择,

恭敬与谄媚相邻,奸邪与正直相似,小诚实迫害诚信,小聪明伤害智慧,小刚强危害勇敢,小不忍有损仁

义,所以有不是礼仪的礼仪,不是仁义的仁义,好像和真的之间,是展禽(柳下惠,真君子)和盗跖(大

盗)的区分,难道可以不慎重吗?所以选择而不能选择恰当,谈论而不知他们的真义,古代的人有这样做

的,是杨墨。知道而不能实践,喜好而不能践行,取其皮毛而不一定得其实,古代的人有这样的,是郭公。

至于人心,不曾不自己说自己能善,而最终不善。为善之名,难道容易担当吗?

况且题匾的作法(风气)是从何人开始的?古代器物上的铭文,用来从早到晚警醒自己,磨砺自己来

成就美德,是不炫耀在外用来看的。今天在房屋门楣标榜悬挂,大书特书来向世人炫耀,真的是有志于自

我警醒吗?或是从事于咏歌把它当作娱乐呢?所以屈原说,善不是从身外来的,名不可以虚作。

26.【答案】

例文:

有界的中心,无界的宇宙

导演拍摄了一部短片,内容是城市风光。原本想要非洲某部落的土著感受城市的高楼大厦与缤纷生活,

但土著却只关注画面角落中的一只鸡。读罢故事,不禁唏嘘,土著认识事物也太狭隘了。

人类发展历程的初期,人们受制于地域、时间、文明而习惯用局限的目光丈量外物,形成“自我中心”

的认识模式,而随社会之发展,认知水平之拓宽,人们越发认识到“自我中心”的局限性。这要求我们认

识事物时要跳出自身,由外向内地扩大自己的认知。

王尔德有言:认识自己的人是浅薄的。“自我中心”的认知观的弊端在于妄图用自身的限制视角察观世

界的变化无常,这犹如用放大镜的广镜看自己,用缩镜看他人,最终使人能沦为如《罪与罚》的主人公一

般,信奉超人主义哲学而一败涂地的浅薄之人。因此,“自我中心”的认知模式在带领我们探索世界的同时

也框定了我们的视野,从已知到未知,从旧知到新知的跨越需要跳脱出此模式而完成。

打破“自我中心”模式的往往有内外两股力量,其一是人在不断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发现了自身的局

限,从而萌生出打破桎梏的渴求,这是人类发展进步性的体现。跳跃出自身才能“成其大”,如沈从文晚年

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从个人情感抒发式的小说写作迈向更为审慎的古典文化研究,为后世的考古研

究提供了灿烂的瑰宝;又如托尔斯泰虽身处贵族家庭,但却看到了沙皇专制度下的底层劳苦大众的心酸,

看到了社会的不公平,于是他主张分田地给农奴,虽遭遇反对与排挤,以致于最终出走并冻毙于小火车站,

但是他放眼看世界的眼光与胸怀,让他成为思想高地的圣人。

其二是外力对“自我中心”的打破。随着阅历与成长,人类则会逐步清晰地发现真正的世界不再是自

己所熟知,所主导的那个小宇宙,而是以横向多元复杂的人际关系与阶级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