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单元设计:山水梦寻_第1页
第三单元单元设计:山水梦寻_第2页
第三单元单元设计:山水梦寻_第3页
第三单元单元设计:山水梦寻_第4页
第三单元单元设计:山水梦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水梦寻——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编版初中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语言目标

学习目标

思维目标

价值目标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4篇课文中的景物,读准、理解并积累独特的文言表达。2.分析观察方法、景物特点及写法,从修辞、视角、感观、形态等角度品析表达效果。1.分析比较4篇课文选景的不同,梳理景物特点,培养对比思维和归纳思维。2.从修辞、视角、感观、形态、骈散结合、对偶韵语等角度分类归纳景物观察方法与写作技巧,培养归纳思维和想象思维。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梳理课文情景关系,撰写游记,培养归纳思维与想象思维。通过“山水梦寻宫”场馆的规划设计,加深对自然山水和文人之趣的认知,感受人与自然相融共存的和谐关系,建立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审美趣味。第一课段巴东三峡馆第二课段奇山异水馆第三课段承天寺院馆第四课段寻境——灵感设计课段第一课段巴东三峡馆核心任务基于《三峡》内容,完成该场馆设计。学习任务

1通读全文,疏通内容与整体感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于文中的文言表达,确定该展馆名称及展出的景物元素。2提炼文中景物特征,赏析作者描写三峡山水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设计场馆动态场景素材拍摄脚本。3朗读感受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设计AI作者原声朗读脚本。4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文中寄寓的情怀,设计游览者与文中AI渔者对话的交互脚本。贰壹《三峡》课下注释。贰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学习资源

知识学习文言文用“文言”这种书面语写成的文章,包括先秦时期的作品,以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成的作品。活动准备四人一组学习过程环节一造境——空间设计1.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内容,准确提炼描写对象及其特征,确定场馆名称和景点。2.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确定组内一个较准确、完整、具有美感的方案。《三峡》示例①文本及作者:《三峡》郦道元;②年代:北魏;③场馆名称:巴东三峡馆;④展出景物元素:岩嶂(zhàng);曦月;夏水;素湍;绿潭;绝巘(yǎn);怪柏(bǎi);悬泉;寒林;肃涧(sù);高猿;空谷;渔者。环节二入境——场景设计1.细读本文,体会本文景物动态情状,品读赏析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的能力。示例:巴东三峡馆动态场景1——重岩叠嶂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以远观视角,体现山的绵延、紧凑;以天空的状态,侧面描绘山的高耸之状。环节二入境——场景设计2.根据赏析内容,基于观察方法和描写手法,设计动态场景拍摄脚本。示例:巴东三峡馆动态场景拍摄脚本1——重岩叠嶂景物元素特点具体场景拍摄与后期制作脚本高山高耸、绵延重岩叠嶂先远景俯拍“两岸高山”,再延时拍摄从早至晚的“不见曦月”,突出明暗变化,以及连绵封闭的视觉效果。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1.以作者视角小组内朗读,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利用重音、语速、语调突出景物特点下的人物情感状态,据此设计出AI作者朗读脚本。作者作品节奏声韵音色语气语速语调设计理由郦道元《三峡》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断句读出变化:首段雄浑有力(高山连绵);第2段语速急切(夏水迅猛);第3段喜悦轻松(春冬秀美);第4段哀婉惆怅(秋水凄寒)骈文多四六对仗句,句式整齐;骈文声韵和谐,讲究平仄。·作者写山陡水急、四季多变的山峡,语言风格随季节而变化;本文既有地理注疏的写实,亦有山水美文、融情于景的意境。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2.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小组合作完成场馆游客与AI渔者对话的交互脚本。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游客与渔者对话示例提问1:您怎么哭了?AI渔者回答要点:(1)这凄寒冷的景,你听这巫峡中的猿叫,空谷回荡,不禁让人觉得凄惨。(2)这么冷的天,要赶早,才能打上鱼,卖上钱,不然难以生活。(AI渔者的外貌、神态、动作设计要点:(1)破衣烂衫

。(2)撑船前行,不禁掩面拭泪。)提问2:您刚才唱的是什么歌?AI渔者回答要点:(1)这是我们这边民间流传的民歌。(2)自古以来,这边就有以打渔为生的传统,到了秋冬之交,大家的营生更苦了,和着空谷和猿猴的鸣叫,唱唱歌表达情感,苦啊……(AI渔者神态、动作设计要点:如掩袖而泣,一想到三峡的猿声与秋天肃杀之景,便又心生悲凉。)提问

3:那您为什么不搬走呢?AI渔者回答要点:(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虽然日子苦,但我们自食其力,心安理得;(2)你看,这三峡美景,四季不同,美不胜收,我们还是舍不得哇!(AI渔者神态、动作设计要点:(1)转悲为喜,脸上愁容舒展开来,挺了挺腰杆。(2)语调上升,声音变大,逐渐激动,双手指向两岸连山)学习评价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汇报展示该场景入境、造境、化境三个环节的设计成果,其他每组一票(不投自己组),进行投票。评价参考维度:1.内容维度:不脱离文本,准确、完整、有文采、有创意。2.表达维度:分享流畅、表达清晰、有感染力。3.文化维度:对文本有正确、深入的探究,能结合课外资源对本场馆进行丰富呈现。第二课段奇山异水馆核心任务基于《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内容,完成场馆设计。学习任务

1对比阅读两封书信,通读全文,疏通内容与整体感知,确定该展馆名称及展出的景物元素。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提炼文中景物特征,对比赏析作者描写江南山水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设计场馆动态场景素材拍摄脚本。3朗读感受“骈文之长”的语言特点,为场馆背景乐填词。4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文中寄寓的情怀,设计“回信”游客留言板。贰壹《三峡》课下注释。贰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学习资源

知识学习书指书信,应用性的文章样式,以散文的样式为躯壳。魏晋南北朝的文人不仅把书信看作是一种实用工具,而且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在写作书信时也注重锻字炼句,大量运用典故,对偶工整,文采斐然。吴均的《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和《与朱元思书》并称“吴均三书”,都是山水名篇,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信文学的典范。活动准备四人一组学习过程环节一造境——空间设计1.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内容,准确提炼描写对象及其特征,确定场馆名称和景点。2.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确定组内一个较准确、完整、具有美感的方案。示例①文本及作者:《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与朱元思书》吴均②年代:皆为南朝梁;③场馆名称:奇山异水馆或欲界仙都馆(文中主旨句);④展出景物元素: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缥(piǎo)碧江水;游鱼;细石;急湍猛浪;寒树;河石;鸣蝉;横柯(kē)疏条。环节二入境——场景设计细读本文,提炼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的相同之处,设计奇山异水馆动态场景拍摄脚本。示例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具体场景拍摄与后期制作脚本以动写静山树轩邈;五色交辉以行船视角,选择高耸之态的山与树,拍摄不断后移的连绵的山与树,后期增加山和树蔓延,石壁上色彩斑斓交相辉映的动画,突出动感。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1.以作者视角小组内朗读书信,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利用重音、语速、语调突出文章主旨情感,据此设计出AI作者朗读脚本。示例作者作品节奏声韵音色语气语速语调设计理由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四字短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五言断句:自/康乐/以来七言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八言断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读出节奏:本文多四字短语,对仗工整,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读出舒缓:长句抒情、议论时,颇有自得之意。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描写时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抒情、议论时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吴均《与朱元思书》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断句读出变化:首段沉稳有力(总括“奇山异水”);第2段语速由缓到急(游鱼显石,清透见底;急湍猛浪,水势多变);第3段语调高昂,惊叹惊奇(山树轩邈,声响灵动);沉稳重音(全面之辞);语调渐缓(明暗光影)骈文多四六对仗句,句式整齐;骈文声韵和谐,讲究平仄。·作者写奇山异水、极尽视觉听觉等感观,“奇异”贯穿全文,惊叹不断,以此自述心志,意在劝勉友人放下争名夺利之心,忘情于天地大美之中。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2.利用两封书信骈文整协的语言特点,为场馆背景乐填词。要求:(1)四字成韵;(2)注意景物顺序。示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夹岸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蝉鸣千转,猿叫无绝。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欲界仙都!奇山异水,欲界仙都!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3.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知人论世,体会《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吴均寄寓其中的情怀,小组合作设计“回信”游客留言板。如果你是谢中书/朱元思……——“回信”留言板敬爱的吴均兄:(思路提示:(1)可以对“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似乎矛盾的说法进行回应。(2)对朱元思书信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的理解。)……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4.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知人论世,体会《答谢中书书》中作者陶弘景寄寓其中的情怀,小组合作设计“千年飞信”,揣测谢中书此前写了一封怎样的来信,陶弘景才写此回信的。参考资料:【材料一】谢璟异之,常谓亲从曰:“此儿非常器,所忧者寿;若天假其年,吾无恨矣。”初为安西安成王法曹,迁尚书金部三公二曹郎、豫章王记室,兼中书舍人。迁除平北谘议参军,兼鸿胪卿,舍人如故。【材料二】谢征与河东裴子野、沛国刘显同官友善,裴子野尝为《寒夜直宿赋》以赠谢征,谢征为《感友赋》以酬之。时魏中山王元略还北,梁武帝饯于武德殿,赋诗三十韵,限三刻成。谢征二刻便就,其辞甚美,梁武帝再览焉。又为临汝侯渊猷制《放生文》,亦见赏于世。友人琅邪王籍集其文为二十卷。【材料三】陶弘景本来是个不求荣华富贵的人,一直想辞官归隐。他曾经在给亲友的信中说:“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永明十年(公元492),他果然向皇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材料四】当时,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音韵学鼻祖的沈约,正在东阳郡作郡守。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沈约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材料五】梁武帝(一说齐高帝)曾经下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言下之意是说山中什么也没有,还不如出来作官,也就什么都有了。陶弘景写了“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有什么呢?山岭上有许多白云。可惜白云只能供我自己赏心悦目,却不好用手捧来寄送给你啊!”巧妙地表示了自己不愿出山作官,不屑与时人为伍的高雅志向。【材料六】另一次梁武帝要他出来作官时,他干脆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散漫在水草之间,另一头戴着金笼头,被人用绳子牵着,还用棒子驱赶着。梁武帝看了也笑起来,知道他绝不会出来作官了,也就打消了让他出仕的念头。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4.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知人论世,体会《答谢中书书》中作者陶弘景寄寓其中的情怀,小组合作设计“千年飞信”,揣测谢中书此前写了一封怎样的来信,陶弘景才写此回信的。亲爱的陶弘景兄:进来安好?

(思路提示:(1)对两人身份、经历进行了解。(2)琢磨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含义。)……学习评价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汇报展示该场景入境、造境、化境三个环节的设计成果,其他每组一票(不投自己组),进行投票。评价参考维度:1.内容维度:不脱离文本,准确、完整、有文采、有创意。2.表达维度:分享流畅、表达清晰、有感染力。3.文化维度:对文本有正确、深入的探究,能结合课外资源对本场馆进行丰富呈现。第三课段承天寺院馆核心任务基于《记承天寺夜游》内容,完成场馆设计。学习任务

1通读全文,疏通内容与整体感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于文中的文言表达,确定该展馆名称及展出的景物元素。2提炼文中景物特征,赏析作者游踪变化过程中对景物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设计场馆动态场景素材拍摄脚本。3朗读感受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设计AI作者原声朗读脚本。4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文中寄寓的情怀,设计张怀民与AI作者对话的交互脚本。贰壹《三峡》课下注释。贰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学习资源

知识学习记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姚鼐编.古文辞类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中“记”为“杂记”,“杂记类者,亦碑文之属。”近代古文学家林纾在《林纾评选古文辞类纂》中明确“杂记”有“祠庙厅堂、楼台之类”,有“山水游记之类”,有“勘灾、浚渠筑塘、修祠宇、纪楼台”的,有“记书画、记古器物”的,有“记琐细奇骇之事”的,有记“游宴觞咏之事”的。活动准备四人一组学习过程环节一造境——空间设计1.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内容,准确提炼描写对象及其特征,确定场馆名称和景点。2.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确定组内一个较准确、完整、具有美感的方案。《记承天寺夜游》示例:①文本及作者:《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②年代:宋;③场馆名称:承天寺院馆;④展出景物元素:明月;庭院;竹柏。环节二入境——场景设计1.学习了解突出景物特征常用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知识学习:描写景物特征的方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常常表现在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描写景物的特征,还可以从多视角、多形态、多感官来描写。此外,还可以运用想象和联想,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环节二入境——场景设计2.细读本文,利用所学设计构思景物动态场景,训练品读赏析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的能力。示例:承天寺院馆动态场景——月下竹柏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及动态描写,月夜竹柏影比喻为水中藻、荇交错纵横的情状,以此突出月夜明净,竹柏茂密,如在水中游动,浪漫唯美。环节二入境——场景设计3.根据赏析内容,从观察方法和描写手法,设计动态场景拍摄和后期制作脚本。示例:承天寺院馆动态场景拍摄脚本——月下竹柏景物元素特点具体场景拍摄与后期制作脚本明月、庭院、竹柏明净、茂密月下竹柏先近距离对地面、墙面的投射竹柏交错纵横的光影进行拍摄,营造水中藻荇植物浮动之态;镜头逐渐拉远,抬升镜头到填空明月。后期将前后自然衔接,给人以梦中游走,梦中醒来的浪漫唯美之感。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1.以作者视角进行小组内朗读,在本文骈散结合中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利用重音、语速、语调突出游踪变化之下的人物情感起伏状态,据此设计出朗读脚本。《记承天寺夜游》示例作者作品节奏声韵音色语气语速语调设计理由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断句根据苏轼游踪读出变化:(至“月色入户”处)语速较缓,“解衣欲睡”至“张怀民”,语调升高,重音读出游踪“起行”“念”“遂至”。音调升高,重音读出“怀民亦未寝”“相与”,表达惊喜之感;景色描写处,语速缓慢,语调柔和;两个反问,读出质疑、不解、愤懑,最后一句自嘲自解自得,重音“闲人”。本文骈散结合,“遂”“亦”“但”跟随作者游踪产生情感变化。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语气跟随情感起伏变化,体现作者心境。环节三化境——交互设计2.查阅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体会作者寄情于景的创作特点,小组合作,完成场馆AI张怀民与苏轼对话的交互脚本。参考资料:(1)软延俊《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华中师范大学,2012.3.1。(2)郭怡《苏轼作品中“月”意象研究》,名作欣赏,2021.1.10。示例苏轼:怀民兄,没想到,你也未眠,这是为何?张怀民:迢迢千里来此孤地,如人生谷底。苏轼:今天月色尚好,走,我们赏月去。张怀民:走。苏轼:嚯,你看……(思路要点:1.景致复述;2.“月”意象含义;3.“闲人”的理解探讨。)学习评价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汇报展示该场景入境、造境、化境三个环节的设计成果,其他每组一票(不投自己组),进行投票。评价参考维度:1.内容维度:不脱离文本,准确、完整、有文采、有创意。2.表达维度:分享流畅、表达清晰、有感染力。3.文化维度:对文本有正确、深入的探究,能结合课外资源对本场馆进行丰富呈现。第四课段寻境——灵感设计核心任务根据自己游历山水的经验,写一篇游记,抒发自己独特的审美与情思。学习任务

1在前三课段的学习基础上,结合自身游历山水的经历印象,利用书籍、网络资源,写一篇游记散文。2通过朗读、图文、影像的展示方式,呈现自己对自然山水的独特观察和情感体悟。3在“山水梦寻宫”扩建招标会,通过投票、论证,对同学的游记进行评价、完善。4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作者文中寄寓的情怀,设计游览者与文中AI渔者对话的交互脚本。贰学习资源

文学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山居笔记》《行者无疆》王开岭《古典之殇》学习过程(一)活动目标1.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游记写作思路和技巧,完成一篇游记。2.通过朗读、图文、影像等形式展示游记。3.汇总修改建议,完善招标作品。4.绘制“山水梦寻宫”的扩建展馆图,与游记一起汇编成册。学习过程(二)活动准备1.以游记的形式完成的“山水梦寻宫”扩建灵感招标作品。2.移动上网设备。学习过程(三)活动过程1.准备:选择自身游历自然山水的经历,运用多种观察方法和写作手法,描写出景物特点,融情入景,传达自己的情思和审美。2.投标:结合视觉媒介,通过朗读演说,展示自己的游记散文。3.评审:同学、老师作为第一批评审,对学生的游记散文进行量化评价(见“招标评价表”)。4.定稿:修改,定稿;同时对“山水梦寻宫”扩建场馆的场景完成手绘作品。5.成册:汇集定稿《“山水梦寻宫”扩建灵感集》。学习评价根据“招标评价表”对游记散文作品进行教师、同学、家长多元评价。1.根据“招标评价表”对游记散文作品进行教师、同学、家长多元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