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_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_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_第3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_第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高考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

【2019年高考】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

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带手

百年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承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

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

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妆牛,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

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珍曾,其说皆自贾生

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

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

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

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目:“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

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

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

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

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

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

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

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答案】

10.C

11.A

12.C

13.(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

他们的势力.

【解析】

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

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

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

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

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

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

“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

后面断开。排除B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

1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

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项的解说错误,“诸子

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故选A。

1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

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

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

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

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

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

儿子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

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

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

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

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数,

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参考译文】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

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

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

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

也,上下相承,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肯,

懑其职矣。故子曰:“听讼⑴,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触⑵而多圜,斫雕发

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

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

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日:“续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

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乃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

而群下怨叛小。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日:“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

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日:“陛

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生砚的一项是()

A.号之以政导:引导

B.上下相遁遁:欺瞒

C.懑其职矣溺:沉迷

D.啰兵备寇虽是要事饬:整顿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免顶无耻斫雕形为朴

B.法令春治之具言道德春

C.破觎而为圜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

D.公等宜共行斯事物而群下怨叛也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下足砚的一项是()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9.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

【答案】

5.C

6.D

7.D

8.①这话对啊!②因此(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

9.①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②老子

认为,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③唐太宗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

百姓。④三人皆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法。

【解析】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

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C项,''溺其职矣”“溺”,

沉迷。理解错误,"溺职”意思是"失职、不尽职”。故选C。

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

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B项,“者”,分别为助词表判断,助词,……的人;C项,“为”,分别为动词成为;连词

因为;D项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故选D。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D项“若斯须懈怠,去之

己远”,意思是“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而不是“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信”应解释为“确

实”引申为“对”;“是”应为“这”:整个句子是倒装句,应为“是言信哉”。(2)中“故”,应解释

为“因此”;“常俗”解释为“一成不变的习俗”;“但”,应解释为“只是";“治乱”,应解释为“太

平混乱”或“效果好坏”。

9.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

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要分别找出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孔子认

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

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老子认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即“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唐

太宗认为“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即

“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可见三人的共同点是“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

严酷的刑法”。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

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孔子说;“用政治法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

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仪来约束百姓,那么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改正错误,走上正道。”

老子说:“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表现在再式上的德,因此才有德;道德低下的人,执守着形式上的德,

因此没有实际的德。”“法令越是严酷,盗贼反而更多。”太史公说:这些话可信啊!汉令是政治的工具,

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浊的根源。从前天下的法网是很密的,但是*邪诈伪的事情却产生出来,这情况发展到最

严重的时候,官吏和百姓竟然相互欺骗,达到国家一蹑不振的地步。在这个时候,官吏管理政事就象抱薪

救火,扬汤止沸一样,如果不用强健有力的人和严酷的法令,怎么能胜其任而愉快呢?如果让倡言道德的

人来干这些事,一定会失职的。所以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一样;一定要有不同,那就让人们不

要再发生诉讼的事。”老子说:“愚蠢浅漏的人听到道德之言,就会大笑起来。”这些话并不是虚妄之言。

汉朝建立后,破坏了方形的,换成圆形的,对秦朝法律作了较大变动,如同砍掉外部的雕饰,露出质朴自

然的本质一样,法律由繁苛而至宽简,就像可以漏掉吞舟之鱼的鱼网,然而官吏的治绩纯厚美盛,不至于

做出*邪之事,百姓也都平安无事。由此可见,国家政治的美好,在于君王的宽厚,而不在法律的严酷。

(二)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原来认为在离乱之后,民间的风俗习惯会很难改变,

近来我发现百姓逐渐懂得了廉洁和羞耻,官员庶民都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间没有

一成不变的风俗习惯,关键要看施政是治还是乱。所以,治理国家,必须用仁义来抚慰百姓,同时还要显

示出朝廷的威信,顺应民心,废除苛刻的法令,不做背离道义的事情,这样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你们应

该共同来做好这件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上奏说:“最近,我检查武器库里的铠甲兵器,发现已远远超过隋朝了。”唐太宗

说:“整修兵器防御寇乱,虽然是紧要的事情,但我要求你们把心思用于治国之道,各自务必竭尽忠贞,

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真正要的铠甲兵器。隋炀帝难道是因为铠甲兵器不足,才遭到灭亡的吗?正

是由于他不修仁义,群臣才会怨恨叛离他。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啊!”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

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仁义之道,一刻也

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

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就能够维持生命。”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

三、【天津市新华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八次统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孤逐女者,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初,逐女孤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

容。齐相妇死,逐女造襄王之门,而见调者曰:“妻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挨弃于野,无所容

生,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左右复于王,王辍食吐哺而起。左右目:“三逐于乡者,不忠也;五

逐于里者,少礼也。不忠少礼之人,王何为遽?”王曰:“子不识也。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

异类故也。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

始一日,目:“大王知国之柱乎?"王日:“不知也。”逐女日:“柱,相国是也。夫柱不正则栋不

安栋不安则榛檐8星则屋几覆矣壬则栋矣庶民梗榛也国家屋也。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

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不可不审也。”王曰:“诺。”

其二日,王日:"吾国相奚若?”对曰:“王之国相,比目之鱼②也,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

功。"王曰:“何谓也?”逐女对日:“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其三日,王日:“吾相其可易乎?”逐女对日:“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如有过之者,何为不可也?

今则末有。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愧,而得乐毅。大王诚

能厉之,则此可用矣。"王曰:“吾用之奈何?”逐女对日;“昔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③,而有道之士归之。

越王敬螳娘之怒,而勇士死之。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物之所征,固不须顷。"王曰:“善。”遂尊相,

激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国以治。诗云:“既见君子,并坐鼓瑟。”此之

谓也。

须日:齐逐孤女,造襄王门,女虽五逐,王犹见焉,谈国之政,亦甚有文,与语三日,遂配相君。

(《列女传•齐孤逐女》刘向)

注释:①横榛:房椽。②比目之鱼:相待比目鱼往往养肩而行,可次用来确指贤臣对明君的忠心。③

九九之人:精通算学的人。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女造襄王之门造:到

B.左右复于王复:回禀

C.王辍食吐哺而起哺:口中含的食物

D.而国相不可不审也审:审判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三逐于乡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如有过之者则或咎其欲出者

C.不忠少礼之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王犹见焉蛟龙生焉

1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孤逐女论政才能的一组是()

①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

②失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

③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

④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⑤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

⑥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

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梭榜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模榛也/国家屋也

B.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梃糠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模概也/国家屋也

C.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穆椽堕/则屋儿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梭榇也国家屋也

D.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梗概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梗概也/国家屋也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孤逐女高屋建令瓦,滔滔不绝,纵论国家大政,阐述了国家、君王、国相、黎民各自的作用和关系,

使齐襄王大为惊叹。

B.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入应具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

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议襄王要尊重人才。

C.孤逐女相貌丑陋,从小无依无靠,被驱赶出乡里。襄王礼贤下士,认为她异于常人,急忙召见她。

D.孤逐女在论政时旁征博引,运用了喻证法来劝谏齐襄王,她劝谏齐襄王要明白国相对于国家的重要

性,要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广泛地收揽人才。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挨弃于野,无所容止。

(2)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

(3)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

【答案】

10.D

11.B

12.C

13.A

14.B

15.(1)被抛弃在荒野,没有收留我的地方。

(2)牛叫马不会响应,不是马没有听到牛的叫声,是它们不属于同类的缘故。

(3)于是大王更加敬重国相,恭敬地对待他,把孤逐女嫁给了他。

【解析】

10.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

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D项,根据前文“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审”,应该是要考察国相的能力,翻译为“审判”不合语境,

应译为“考察”。故选D。

1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

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

通顺。题中A项,前者“被”,后者介词“在";B项,两者都为“的人”;C项,前者助词,“的”,后

者动词,“到”;口项,前者代词,“她”;后者兼词,“于此”;故选B。

12.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

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题中①孤

逐女请求谒见襄王;④引用了《诗经》中的话,说的是君臣和悦相处;⑥齐襄王只是认为弧逐女与别人不

一样,并未体现她的论政才能。故选C。

13.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

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夫”发语词,不要和后面的内容断开;“柱

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模榇堕”结构一致,标点要相同;“则梗椽堕”“则屋几覆”并列结构,中间

断开;“也”后断开。故选A。

14.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

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

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B项,“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入应具

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错误,由原文“大王知国之柱乎?”“吾国

相奚若?”及文段内容可知第一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第二天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担任国相之人应具

备的德才。故选B。

15.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

的翻译。重点词语,第(1)句,接弃:被抛弃;容止:收留;被动句。第(2)句,异类:不属于同类;

故:缘故;判断句。第(3)句,遂:于是;事:对待;妻:动词,嫁给;以:介词,把。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

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

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搽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孤逐女是齐国即墨这个地方的一个女子,齐国国相的妻子。最初,孤逐女的父母将她遗弃,使她成为

了一名孤儿,她外貌非常丑陋,三次被驱离乡里,五次被驱逐出里弄,过了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人娶她。齐

国国相的妻子去世了,孤逐女就前往襄.王的宫门外,对接待宾客的人说:“我三次被驱离乡里,五次被驱

逐出里弄,孤独无依,没有父母,被抛弃在荒野,没有收留我的地方,我希望当着大王的面,把我想说的

话全说出来。”官员们立即禀报襄王,襄王(听说此事),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饭食,站起身来准备召

见她。左右近臣说:“三次被驱离乡里,这是说明她不忠诚;五次被驱逐出里弄,这是说明她缺少礼义。

不忠诚、不懂礼的人,大王为什么这么急着就召见她?”襄王解释说:"你们是不了解啊,牛叫马不会响

应,不是马没有听到牛的叫声,是它们不属于同类的缘故。这个人一定有与常人迥异之处。”于是召见了

她,与她交谈了三天。

第一天,孤逐女问襄王说:“大王知道国家的柱石吗?”大王回答:“不知道。”逐女说:“国家的

柱石就是国相呀。柱石不端正,那么栋梁就不安稳,栋梁不安稳,那么房椽就容易掉落,房屋就几乎要倾

覆了。现在大王就是那栋梁,百姓就是房椽,国家就是房屋。房屋坚固与否,关键在于柱石本身。国家安

定与否,关键在于国相。如今大王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了解,那么对国相这一职位就该好好考察评定一下。”

襄王说:“好!”

第二天,襄王问道:“我的国相像什么呢?"孤逐女回答道:“您的国相,就应像那比目鱼。住外边

并行、在里面并行。这样之后,才能成就大事,创造勋业。”大王间:“你说的什么意思?”孤逐女回答:

“和下属、同事成为朋友,这就是在外边并行;与妻子儿女关系融洽,互相学习,这就是在里面并行。”

第三天,襄王问:“我的国相难道需要更换吗?”逐女回答:“现在的国相是个中等的人才,但这样

的人才已经实属难得。如果有超过他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换一下呢?但是如今还没有这样的人。我听说圣

明的君主选用人才,先重用一个贤人,然后再推及、重用一批贤人。所以楚庄王先重用虞邱子,而后得到

了孙叔敖;燕玉先重用郭愧,而后得到了乐毅。大王如果真的能够激励他,那么他也是可以重用的。”大

王问:“我该怎么重用他呢?”逐女回答:“过去,齐桓公尊重一个精通算学的人,结果天下贤士纷纷投

奔他。越王敬佩螳螂用胳膊阻挡车辆的胆量,结果勇士们纷纷前来为他效死力。叶公喜欢龙,结果龙为他

突然降临。万物的应验,本来就用不了一会儿。"大王回答:“好。”于是大王更加敬重国相,恭敬地对

待他,把孤逐女嫁给了他。过了几天,天下的贤士,纷纷来到齐国,而齐国得以大治。《诗经》上说:“已

经遇见了君子,就可以坐下来和他一起弹琴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呀。

歌颂道:齐国孤逐女,到襄王的宫门外求见,此女虽然五次被驱逐,大王仍然召见了她,谈论为国的

政治,她谈得非常有条理,齐襄王与她谈论了三天,于是把她嫁给了国相。

四、【2019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空图字表圣,自言洒州人,少有俊才。威通中,一举登进士第,雅好为文,颇自矜伐,端士鄙之。

初,从事使府,洎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婚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

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属天下版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名藉甚。昭宗反正,

以户部侍郎征至京师。图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图愤愤谢病,复归中条,与人

书疏,不多官位,但称知非子,又称不辱居士。其所居日祯贻溪,溪上结茅屋,命日休休亭,常自为《亭

记》云。

臣谨按〜图,河中虞乡人。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会王凝自尚书郎出为绛州刺史,图以文谒之,

大为凝所赏叹,由是知名。未几,凝入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知贡举,擢图上第。顷之,凝出为宣州观察使,

辟图为从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

台司所劾,遂以本官分司。久之,征拜礼部员外郎,俄知制诰。

图见唐政多僻,中官用事,知天下必乱,即弃官归中条山,寻以中书舍人征,又拜礼部、户部侍郎,

皆不起。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

匹,图致于虞乡市心,迟乡人所取,一日而尽。是时盗贼充斥,独不入王官谷,河中士人依图避难,获全

者甚众。昭宗东迁,又以兵部侍郎召至洛下,为柳璨所阻,一谢而退。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

病,卒时年八十余。臣又按梁室大臣如恭翔、李振、杜晓、杨涉等,皆唐朝旧族,本以忠义立身,重侯累

将,三百余年,一旦委质朱梁,其甚者赞成弑逆,惟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

以泯大节者,县有以也。

(选自《五代史阙文》,有删节)

注:臣谨按,意为“我恭谨地考察过“,后面一般为作者的补叙以及议论。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播迁播:迁移

B.不名官位名:占有

C.图见唐政多僻僻:不正

D.见有以也良:认为……好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图自负的性格使他招致权贵的反感,于是他弃官不做,隐居山林。

B.司空图年少时就才华横溢,在乡里备受推崇,后来又得到王凝的赏识。

C.司空图被朝廷任职,但因先前王凝征他为从事而不忍离去,最终被弹劾。

D.梁太祖篡位,司空图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但他推辞不做,可见其忠义。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属天下版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名藉甚。

②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

19.作者补叙了司空图的轶事,请简要概括这些事体现出的美好品性。

【答案】

16.D

17.B

18.①恰巧天下动荡不安,读书人大多前往依附他,他们互相推许奖誉,因此(司空图)名声更盛;

②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司空图撰写碑文,(司空图)得到数千匹绢,司空图将绢送到虞乡的闹市中,任

凭乡人获取,(数千匹绢)一日之内就被拿完。

19.知恩图报,不求功名,不贪财物,坚守气节(坚守忠义)。

【解析】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

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

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同时也要注意课内知识的迁移。D项“良”,不应译作“认

为……好”,而应译作“的确”;确实如此。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

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

概全等。B项“在乡里备受推崇”,不符合原文;原文说“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可见并未被乡里推

崇。

1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

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

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的落实。①“属”:正逢;“版荡”:动荡;“推奖”:推许奖誉;“藉”:更加。②“撰碑”:撰写碑

文;”得绢数千匹”:得数千匹绢;“致”:送到;“恣”:任由。

1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

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注意本文是考证纠正史书错误的文章,第一段是作者考证认为有误的记录,第二

段开始才是作者考证的真实内容;第二段“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

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劾”,为了感念王凝的知遇之恩,不肯赴任,可见他知恩图报;第三段“又拜礼

部、户部侍郎,皆不起"''即时奔问,复辞还山”可见他不求功名;“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

乡人所取,一日而尽”将财物任由他人拿去,可见他不贪财物;“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

可见他坚守气节(坚守忠义)。

【参考译文】

司空图字表圣,自称是泅州人,从小就有才能。威通年间,一举考中进士,平素很喜欢写文章,又很喜

欢自夸,正直之士都鄙视他。起初,去使府工作,从登朝起,先后担任要职。黄巢贼兵作乱,皇上离京,

图有祖先的产业位于中条山,极尽林泉之美。图从担任礼部员外郎开始就躲在那里,每天用诗酒自娱自乐。

当时天下动乱不安,士人经常依靠他,互相吹捧,因此声名很盛。昭宗回京后,图以户部侍郎的身份被征

召至京师。图恃才傲世,认为自己应当任宰相,为掌权者所厌恶,慢慢压制其锐气,图愤愤不满,请病假,

又回到中条山,与人书信往来,不在意官位。只自称“知非子”,又自称“不辱居士”。他所居住的地方

叫做“祯贻溪”,在溪上修建茅草屋,命名叫“休休亭”,曾经自己写了一片《亭记》。

我整理如下:图,河中虞乡人。从小就有文采,不曾被乡里所称道,恰逢王凝从尚书郎外放为绛州刺

史,图用文章拜谒他,很为王凝赏识赞叹,因此出名。不久,王凝入宫任知制诰,升任中书舍人知贡举,

提拔图升职。很快,王凝出任宣州观察使,任命图为从事。渡江后,御史府上报朝廷让图任监察一职,朝

廷下诏让他回京,图感念王凝知遇之恩,不忍轻易离开幕府,百日后仍不去见皇上,被台司弹劾,于是以

本官的身份任分司一职。很久后,才又征召他做礼部员外郎,不久掌管制诰。。

图见朝廷政令有很多古怪,宦官掌权,知道天下必乱,就弃官归隐中条山,不久以中书舍人的身份被

征召,又任礼部、户部侍郎,都不去。等到昭宗迁到华下,图因为与皇上关系亲近而同乘一辆车,皇上随

时询问,他又辞别,回到中条山。所以有诗道“多病形容五十三,雄怜借笏趋朝参"。这难道是有意于相

位吗?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写碑文,图得绢数千匹为报酬,图把它扔到虞乡市曹里,任凭乡人取走,一

天就被拿光了。这时盗贼遍地,唯独不进入王官谷,河中士人依靠图避难,保全下来的人很多。梁太祖受

皇帝禅让,用礼部尚书的官职征召他图以老病为借口推辞了,死时年八十多。我又整理:梁朝的大臣如恭

翔、李振、杜晓、杨涉等,全都是唐朝旧时的臣子,本来凭借忠义立身,祖辈累积而为侯成将,历时三百

多年。突然有一天委身与朱氏梁朝,更有甚者还赞成弑杀君王叛逆谋反。只有司空图因为清廉正直避世,

终身不做梁朝的官,梁太祖以前的梁史指责图有小的瑕疵而泯灭他的大节,确实如此。

五、【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2019届高三最后一考】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绍圣初,坐党籍,出通判杭州。以御史刘拯论其增损实录,

贬监处州酒税。使者承风望指,候伺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继编管横州,

又徒雷州。徽宗立,复宣德郎,放还。至藤州,出游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

先自作挽词,其语哀甚,读者悲伤之。

(选自《宋史•秦观传》)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划线处断句。(限4处)

出游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

21.秦观,被尊为派一代词宗,与、晁补之、张耒号为“苏门四学士”。

22.结合材料概括秦观一再被贬的具体原因。

【答案】

20.出游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

21.婉约黄庭坚

22.①遭党锢之祸;②刘拯指责其任意增损实录;③有人专门受指使寻找秦观过失;④最后竟告秦观写佛

书犯罪。

【解析】

20.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

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

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华光亭”“客”“梦中”“长短

句”“水”“之”,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断句,从文中来看,这几句话承前省略主语“秦观”,后面

都是秦观的行为,“出游”是动词,“华光亭”是“出游”的地方,做“出游”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

可以断开;“道”意思是“道出”“说出”,其宾语是“梦中长短句",即梦中所做的词,宾语后断开,

即“长短句”后断开;“索水欲饮”的主语还是“秦观”,而“水至”的主语是“水”,“笑视之而卒”

的主语又变成秦观,主语转换,中间应该断开,这就可以把剩下儿处断开。

2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题干

的提问来看,是考查“秦观”的知识,主要涉及诗词流派以及文学地位。秦观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

号祁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

为“苏门四学士”。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这种题目,需要根据题干的提问明确要求,如本题要求“结

合材料概括秦观一再被贬的具体原因”,然后道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理解意思并进行概括。如“坐党

籍,出通判杭州”,意思是“秦观遭党锢之祸,离朝通判杭州”:如“以御史刘拯论其增损实录,贬监处

州酒税”,意思是“因为御史大夫刘拯指责其任意增损实录,再次受贬而监处州酒税”:如“使者承风望

指,候伺过失”,意思是“有人专门受指使寻找秦观过失”;如“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

意思是“最后竟告秦观写佛书犯罪,将秦观削级降品徙往郴州”,这些都是秦观一再被贬的原因。

【参考译文】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绍圣初年,秦观遭党锢之祸,离朝通判杭州,又因为御史大夫

刘拯指责其任意增损实录,再次受贬而监处州酒税。有人专门受指使寻找秦观过失,然终无所得,最后竟

告秦观写佛书犯罪,将秦观削级降品徙往郴州,既而编管横州,再徙雷州。徽宗即位后,复召秦观为宣德

郎,秦观从流放之地返还,至藤州时,秦观游览了华光亭,并为涛客道出了自己梦中所做之词,秦观感到

口渴,向人要水喝,水到之后,秦观微笑着视水而卒。秦观去世前有预感,故先自做挽词,其语哀切,读

之叫人悲伤。

六、【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仿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家谱记

(明)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

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

出于间。半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

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乎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

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饿.,以易新

存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日: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

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

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美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

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

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

同木尝丕港自伤僻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身率天下之人,

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本,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

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学。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

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

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2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百人而聚率:大抵

B.出门而诳其父兄诳:欺骗

C.以易新荐之品者荐:祭祀

D.通于《六经》之大揖指:指向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生者恐不得事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B.求所以为谱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古人所以立宗子卷缙绅而能不易其志有

D.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幼时丧母,内心不能宽解,所以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常拉着长辈的衣服要他们讲己故长辈

的旧事。

B.归有光家族长期没有分家,家族人口众多,里面有一些贪鄙诈戾之徒,他们的行为都是不和礼义的。

C.归有光读了归氏家族留下的古籍后,为一些族人的种种劣行感到悲愤而羞愧,认为他们不配做素节

翁的后人。

D.归有光有志于学习圣人之道,生活清贫,未能取得一官半职,但他考察天下治乱、百姓利病,内心

常有隐忧。

26.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

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2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

(2)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答案】

23.D

24.A

25.B

26.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

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27.(1)(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互相安慰,有喜事不去互相庆贺。

(2)没有了世家,那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意就衰微了,社会风尚的浮薄就一天比一天厉害,有道理(原

因)啊。

【解析】

2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

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本题中,D项,“通于《六经》之大指”,从文中来看,这段话是说“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句中的

“指”应是通假字,通“旨”,意旨,意向,且从语法关系来看,此处的“指”是“通”的宾语,应是名

词,而“指向”为动词,所以错误,考生还可以怜惜《屈原列传》中句子“其指极大”进行解答。故选D。

2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对于。B项,第一个“也”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第二个“ye”是

句中语气词,舒缓语气。C项,第一个“者”表原因;第二个“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第一个“以”

是介词,凭借;第二个“以”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