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海南省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海南省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海南省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海南省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海南省高三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海南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1975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吴城村发掘出一个相当于二里冈期(商代前期)的遗址。有学者据此提出“吴城文化”的概念,并指出“吴城文化”是分布于赣江、鄱阳湖流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受到中原文化强烈影响的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材料说明()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特征 B.商代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多C.商代文化已传播到长江流域 D.吴城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前期的中国。由材料中“相当于二里冈期(商代前期)的遗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受到中原文化强烈影响”等信息可知,商代前期,中原的文化已经传播到长江流域,并对“吴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商代,中华文明起源于夏、商、周三代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商代时期,南北之间已存在文化交流,但“增多”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材料体现不出吴城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2.读如表信息。据此可知,西汉时期()墓葬概况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和木简,其中有很多古医书,根据内容分别被定名为《脉法》《导引图》《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发现了“医工”专用的铜盆、铜药匙等医疗专用器械,而且有多根金针、银针,且保存完好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有两部医学著作《脉书》和《引书》,内容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脉法》和《导引图》相对应,字迹清晰,内容齐全A.封建贵族生活奢靡 B.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C.医疗体系趋于完备 D.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由材料中“出土了大量帛书和木简,其中有很多古医书《脉法》导引图》胎产书》”“医疗专用器械”“其中有两部医学著作《脉书》和《引书》,内容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相对应”等信息可知,大量医书和医疗工具出土于汉代墓葬,反映出中医药事业在汉代得到显著发展,D项正确;封建贵族的墓中出土医书不能说明封建贵族生活奢摩,排除A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代表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夸大,尽管出土的医书较多,但这不能说明医疗体系趋于完备,排除。故选D项。3.隋唐时期,主要漕仓分布概况如下图。据此可知,隋唐时期()A.政治中心东移趋势加强 B.南方经济地位已超越北方C.统治者较重视粮食生产 D.交通改善便利了物资运输〖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由示意图可知,隋唐时期漕仓主要分布在大运河沿岸,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物资的运输,D项正确;示意图中与漕仓分布相关的政治中心是长安和洛阳,并未呈现出东移趋势加强,排除A项;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宋代时南方经济地位超越北方,排除B项;示意图反映的是隋唐时期主要漕仓分布的情况,主要体现统治者对交通运输的重视,不能推断统治者重视粮食生产,排除C项。故选D项。4.王夫之认为人的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都是人性的当然内涵;顾炎武认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追求私利的人欲是客观存在的;黄宗羲认为利己乃人之本性,“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上述认识从本质上反映了()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B.明清易代对社会思想的影响C.阳明心学的社会影响扩大 D.明清社会经济的近代化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由材料中“人的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都是人性的当然内涵”“追求私利的人欲是客观存在的”“利己乃人之本性”等信息可知,明清三大思想家都承认“私”是人的本性,这说明程朱理学否定“私”“欲”等观念在明清之际已经受到质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根源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近代化趋势的反映,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没有动摇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明清之际对人欲的肯定并不是明清易代对社会思想影响的结果,排除B项;明清三大思想家的观点不属于阳明心学的范畴,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5.1887年,厦门港茶叶对外贸易量为9万担;1901年贸易量为7000多担,约为1887年贸易量的8%。在此期间,厦门港茶叶贸易量除在1891年出现短暂上升外,均呈现颓废态势;1888年,印度对英国的茶叶出口量首次超过中国。这种现象的出现()A.说明中国社会环境动荡 B.折射出近代生产方式发展较慢C.源于通商口岸大量开放 D.反映出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7年至1901年(中国、印度、英国)。由材料可知,1887~1901年,厦门港茶叶贸易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茶叶在生产销售上落后,国际竞争力下降,侧面说明了中国茶叶工业化的滞后,即近代生产方式发展缓慢,B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中国近代社会环境动荡,不是厦门港茶叶贸易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通商口岸大量开放是厦门港茶叶贸易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据材料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6.如图内容摘自清末军机大臣翁同龢的日记。据此可推知二十二日德兵船入胶澳勒我守兵三点钟撤出,四十八点钟退尽云云。即草电旨二道,一饬李秉衡勿先开炮,一令许景澄向德外部理论,邸意以为然,幸巨野已获凶盗四名,尚可辩论耳()A.义和团运动即将遭到联合镇压 B.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C.清廷消极应对八国联军的侵略 D.清廷外交方式日益与国际接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近代中国)。由材料“德兵船入胶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则日记反映的是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进一步刺激了西方列强,加快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1897年,义和团运动尚未兴起,排除A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故选B项。7.1927年4月26日,陈独秀提出:在国民革命成功之后,我国不是要立即实现社会主义,而是应当建立一个“家庭的手工业与农业、小生产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制、国家资本主义等,四种并行”,并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经济制度,由此走上社会主义。这一言论反映出()A.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构成理论已萌芽 B.陈独秀积极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C.陈独秀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D.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由材料“家庭的手工业与农业、小生产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制、国家资本主义等,四种并行',并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经济制度”可知,早在1927年,陈独秀就已经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构成进行了探讨,这说明当时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构成理论已萌芽,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工业化道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陈独秀对国民党的态度,据题干时间可知,此时大革命已经失败,面对国民党对革命的叛变,陈独秀已经对国民党不抱有幻想,排除C项;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明确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A项。8.1937年,中共中央建议将新四军编为八路军的下属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核定新四军编制时则明确表示,“该军归陈总司令诚指挥”;1940年7月16日,为将新四军调离华中,又提出“将新四军加入第十八集团军战斗序列,归朱(德)副长官指挥”。对此认识准确的是()A.国民党积极遏制民主力量发展 B.中国抗战形势趋于恶化C.百团大战增强了中共的影响力 D.国共两党矛盾日益缓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和1940年(中国)。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核定新四军编制时则明确表示,‘该军归陈总司令诚指挥’”“为将新四军调离华中,又提出‘将新四军加入第十八集团军战斗序列,归朱(德)副长官指挥’”等信息可知,1937年,国民政府反对将新四军划归八路军领导,却于1940年提出将新四军划归八路军领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反对八路军领导新四军是为了防止八路军的实力壮大,而之后同意八路军领导新四军,是为了将新四军调离华中,国民政府的本质目的是遏制中共领导的民主力量的发展,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且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党矛盾有所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9.中共八大通过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党员提出了新要求,如奋发进取、努力工作、发挥先进性、服务群众等,如第七条规定:“在工作中起模范作用,不断地提高生产技术和业务能力。”新要求未像以往党员条件中那样强调“革命”二字。党章的修改侧面说明()A.中共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非常重视党风建设C.中国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由材料中“对###党员提出了新要求,如奋发进取、努力工作、发挥先进性、服务群众等”“在工作中起模范作用,不断地提高生产技术和业务能力”“未像以往党员条件中那样强调*革命”二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提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党章的修改强调了党员“在工作中起模范作用,不断地提高生产技术和业务能力”,“未像以往党员条件中那样强调“革命'二字”,这正是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反映,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涉及时间是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在1978年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10.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被称为“东方化时期”,希腊陶瓶装饰多采用东方的动物形象,既包括真实的动物形象,如狮子、豹子,也包括神话虚构的动物形象,如喀迈拉(狮头羊身蛇尾)和斯芬克司(狮身人面)等。这反映出()A.东方陶器烧制技艺比较高超 B.古希腊重视发展与东方的贸易C.古埃及文明在当时领先世界 D.古希腊工商业奴隶主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根据材料“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被称为‘东方化时期’,希腊陶瓶装饰多采用东方的动物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外贸易活跃,这种具有东方风格的陶瓶更符合东方的审美需求,从而有利于古希腊对东方开展贸易,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古希腊重视发展与东方的贸易,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比较,由材料无法得知古埃及文明在当时领先世界,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古希腊重视发展与东方的贸易,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1883~1889年,德意志帝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劳工疾病保险法》《劳工意外灾难保险法》《劳工伤残及老年保险法》等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并设立了帝国保险局作为裁决监督机构,使得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比较完备的立法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这得益于德国()A.代议制度的不断完善 B.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C.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D.阶级矛盾的日益缓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1889年(德意志帝国)。根据材料“德意志帝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比较完备的立法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可知,德意志帝国较早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这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德国社会的生产力,使得德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C项正确;德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代议制度并不完善,且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A项;德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无必然关系,排除B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D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D项。故选C项。12.1917年年初,列宁在马克思所著的《法兰西内战》中“公社正是这种共和国的一定的形式”的论断旁批注道:“公社=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定的形式”。同年7~9月,列宁又指出公社是“‘终于发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形式”。材料表明()A.巴黎公社影响了十月革命的道路选择 B.巴黎公社对马克思与列宁的影响深远C.列宁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 D.俄国苏维埃建设借鉴了巴黎公社经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俄国(1917年)。根据材料可知,列宁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定的形式”发展到“‘终于发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形式”,这表明巴黎公社影响了列宁,进而影响到俄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为俄国最终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影响了十月革命的道路选择,未体现对马克思的影响,排除B项;《*###*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未体现列宁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列宁对巴黎公社的认识的转变,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3.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决定在土耳其部署15枚“木星”远程导弹,作为对付苏联的一种威慑力量;1962年10月中旬,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1963年1月中旬,美国政府正式宣布将分阶段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木星”远程导弹。材料说明()A.美苏争霸威胁了世界的安全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地位C.美苏两国既有竞争又有妥协 D.第三世界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63年(美国、苏联)。由材料中“美国决定在土耳其部署15枚‘木星’远程导弹”“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美国政府正式宣布将分阶段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木星’远程导弹”等信息可知,美国积极遏制苏联的发展,同时又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与苏联妥协,这说明美苏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妥协,C项正确;A项表述符合史实,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妥协,排除B项;材料虽涉及第三世界的古巴,但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第三世界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14.北宋梅尧臣诗曰:“山园茶盛四五月,江南窃贩如豺狼。顽凶少壮冒岭险,夜行作队如刀枪。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笥经箱盗囊。津头吏卒虽捕获,官司直惜儒衣裳。”该诗可用于说明,当时()A.茶叶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社会价值观C.儒学对士人的影响较强 D.地方政府严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浮浪书生亦贪利从侧面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活跃,冲击了当时传统的社会价值观,B项正确;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发展,未体现儒学对士人的影响较强,排除C项;宋代关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比较宽松,排除D项。故选B项。15.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君主们迫切需要征收更多的赋税以建立强大的海军,但天主教的法律却禁止君主们向教会的财产征税,而教皇却可以在君主们的管辖范围内征税。同时,由于庄园经济的崩溃,许多中小贵族以贪婪的目光注视着教会的财产。这可用于说明()A.新航路开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 B.天主教会的贪婪激化阶级矛盾C.天主教会在欧洲各国拥有经济特权 D.宗教改革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根据材料中“欧洲的君主们迫切需要征收更多的赋税以建立强大的海军,但天主教的法律却禁止君主们向教会的财产征税”“许多中小贵族以贪婪的目光注视着教会的财产”等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封建君主和贵族与教会的矛盾日益加深,这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但只是对材料理解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表明宗教改革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未体现天主教会的贪婪激化阶级矛盾,排除B项;天主教会拥有很大的权威,在欧洲各国拥有经济特权,但这是对材料理解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在继承儒家“礼治”思想的同时,强调不能忽视“法治”的规范作用,在他看来,“隆礼至法则国有常”。汉朝建立以后,儒生们重新展开了对礼法关系的讨论,初步形成了礼法融合的趋势。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策问贤良文学,大儒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的观念,提出:“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这样一来,礼与法、德与刑之间就天然具备了先后顺序,形成了“德主刑辅”的礼法关系。董仲舒这一思想最终为汉代统治者所接受。此后,“引礼入法”的原则不断延续下去,成了汉代法制建设的准绳。“引礼入法”的举措,不仅使儒家思想深入渗透到法律的施行过程中,还使儒家经典法典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礼治”的权威性与规范性。——摘编自李东泽《汉代礼法结合统治模式的确立与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引礼入法”原则确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引礼入法”原则确立的影响。〖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特别是荀子的思想,为“引礼入法”奠定了历史基础;汉初,儒生对礼法关系的讨论,形成了“礼法融合”的趋势;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引礼入法”的原则。(2)影响:使“引礼入法”的原则成为汉代及以后法制建设的准绳;扩大了儒学对法制的影响,提高了礼治的权威性与规范性;维护了封建政权的统治;不利于法治的近代化。〖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在继承儒家‘礼治’思想的同时,强调不能忽视‘法治’的规范作用,在他看来,‘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可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特别是荀子的思想,为“引礼入法”奠定了历史基础;根据材料“汉朝建立以后,儒生们重新展开了对礼法关系的讨论,初步形成了礼法融合的趋势”可知,汉初,儒生对礼法关系的讨论,形成了“礼法融合”的趋势;根据材料“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策问贤良文学,大儒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的观念,提出:‘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这样一来,礼与法、德与刑之间就天然具备了先后顺序,形成了‘德主刑辅’的礼法关系。董仲舒这一思想最终为汉代统治者所接受。此后,‘引礼入法’的原则不断延续下去,成了汉代法制建设的准绳”可知,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引礼入法”的原则。【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引礼入法’的原则不断延续下去,成了汉代法制建设的准绳”可知,使“引礼入法”的原则成为汉代及以后法制建设的准绳;根据材料“不仅使儒家思想深入渗透到法律的施行过程中,还使儒家经典法典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礼治’的权威性与规范性”可知,扩大了儒学对法制的影响,提高了礼治的权威性与规范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引礼入法”维护了封建政权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时辩证分析其消极性,如不利于法治的近代化等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有关“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激烈争论,形成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理论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农业能够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原料、劳动力以及市场等,而要使农业对工业化的上述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必须实行农业机械化。——摘编自程霖、毕艳峰《近代中国传统农业转型问题的探索-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材料二1927~1937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虽然民族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由于政府军费开支庞大,只有不到4%的财政开支被用于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虽然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农村经济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1929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在1931年秋天波及中国,西方国家为转移危机,向中国大肆倾销剩余农产品。其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世界经济大萧条和日军侵略的夹击下,中国经济开始日趋恶化。1933年,国民政府发行“关税库券”,利用高利率使得大量货币从农村流入城市,这些资金被孔祥熙的公债吸收,消耗在破坏生产的内战上。农村经济因为生产资金被抽走,陷入了金融枯竭的困境。——摘编自荣佳、杨伟《农业改革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中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围绕“立国”基础展开激烈争论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答案〗(1)背景: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企图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现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苏联工业化的影响;等等。(2)因素:国民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投资过少;国共内战的影响;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加紧对华侵略;国民政府金融政策的失当;等等。(任答四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关于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围绕“立国”基础展开激烈争论的背景,由材料一“其中之一就是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农业能够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原料、劳动力以及市场等”可知,这种观点是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的影响;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围绕“立国”基础展开激烈争论还和当时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企图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现状等有关。

【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927~1937年中国。关于1927~1937年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由材料二“但是由于政府军费开支庞大,只有不到4%的财政开支被用于经济发展。”可知,国共内战的影响;由材料二“1929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在1931年秋天波及中国,西方国家为转移危机,向中国大肆倾销剩余农产品。”可知,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由材料“九•一八事变爆发,在世界经济大萧条和日军侵略的夹击下,中国经济开始日趋恶化”可知,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加紧对华侵略;据所学可知,1927~1937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还受到民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投资过少;国民政府金融政策的失当等因素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符跃鑫、陈影影等《1985—2010年中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时空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并作简要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述合理)〖答案〗示例一信息: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常住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不足10%增至近20%。阐释: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地区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城市扩张、社会经济与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沿海城市常住人口总量的大幅增加;城市常住总人口的变动经历了快速增长与平稳增长两个阶段,其中1985~2000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第二阶段为2000~2010年,该阶段常住人口平稳增长;城市常住人口的大幅增加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较大成果。示例二信息:沿海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阐释: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其中1985~2002年为第一阶段,人口密度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具体表现为人口密度从1985年的约500人/k㎡上升至2002年的600人/k㎡以上,2003年沿海城市平均人口密度值出现一个拐点,2003~2010年为第二阶段,是人口密度的波动上升时期,人口密度稳定在650人/k㎡左右,变化幅度较小,总体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城市平均人口的变化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也是我国经济结构不断改善的反映。(“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85年至2010年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材料标题是1985年至2010年中国沿海城市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情况,结合材料可以直观找出结论性认识,1985年沿海城市人口占比不到百分之十,2010年已经占到百分之二十,因此,不妨拟定论题: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常住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不足10%增至近20%。其次,结合史实展开论述,题干变化显然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因此要明确1985年至2010年沿海城市人口占比变化主要是改革开放较早从沿海地区开始的,可以阐述如下: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地区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城市扩张、社会经济与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沿海城市常住人口总量的大幅增加;城市常住总人口的变动经历了快速增长与平稳增长两个阶段,其中1985~2000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第二阶段为2000~2010年,该阶段常住人口平稳增长;城市常住人口的大幅增加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较大成果。可见,政府的政策能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更能影响地区人口的分布,在政府改革开放的决策之下,我国沿海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不足10%增至近20%。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二战前,世界人口移动的洪流主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洪流在方向上和形式上都有重大改变,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其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也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永久性移民,而是外籍工人。这种人口移动形式在二战后得到迅速发展,据粗略估计,现在世界上经常流动的外籍工人数量在300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南美、南非、中东、澳大利亚六个较大集中区。——摘编自孙敬之、郭振淮《试论战后世界人口迁徙和移动的若干特点》材料二欧盟的一份报告显示:从2002年起,每年进入欧盟的移民总数达160万至200万。其中令人关注的穆斯林移民,目前在欧盟的人口数量已达2000万至2300万,约占欧盟总人口的5%~6%。穆斯林人在法国超过800万,在德国约为600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岁以下的德国人中有1/3为穆斯林。目前,穆斯林人在欧洲一些大城市中所占比例是:伦敦、巴黎和哥本哈根均为10%,布鲁塞尔、伯明翰均为15%,马赛、鹿特丹均超过25%。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欧盟白人出生率远低于穆斯林人。有预测显示,到21世纪中叶,整个西欧的穆斯林人可能超过非穆斯林人。这便是许多人所说的“穆斯林的欧洲”或“欧洲的穆斯林化”。——摘编自蓬生《欧洲的“多元文化”何处去》(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变化及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欧洲的穆斯林化”现象作简要评价。〖答案〗(1)变化:方向由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转变为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方式由永久性移民转变为外籍工人。原因:发达国家人口老化现象日益显著,劳动力短缺现象日渐突出;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使人们不愿从事那些收入少又比较脏、累的工种,存在着某些“蓝领工人”短缺的现象;一些欠发达国家里,由于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现象十分突出,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等等。(2)评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欧洲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客观上推动了欧洲“多元文化”的发展;造成当地人与移民群体的矛盾,对欧洲社会秩序的稳定有所冲击;等等。〖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二战后(世界)。第一小问,关于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变化,由材料一“二战前,世界人口移动的洪流主要是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可知,二战前世界人口移动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由材料一“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洪流在方向上和形式上都有重大改变,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可知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综合起来可知,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变化为:方向由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转变为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由材料一“其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也不再是过去的那种永久性移民,而是外籍工人。”可知,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变化的方式由永久性移民转变为外籍工人。第二小问,关于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变化的原因,由材料二可知穆斯林人来自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变化的原因之一是一些欠发达国家里,由于人口增长迅速,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现象十分突出,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据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人口移动的变化的原因还和发达国家人口老化现象日益显著,劳动力短缺现象日渐突出;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建设使人们不愿从事那些收入少又比较脏、累的工种,存在着某些“蓝领工人”短缺的现象有关。【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二战后(世界)。关于对“欧洲的穆斯林化”现象的评价,据材料二“其中令人关注的穆斯林移民,目前在欧盟的人口数量已达2000万至2300万,约占欧盟总人口的5%~6%。”可知,“欧洲的穆斯林化”现象客观上推动了欧洲“多元文化”的发展;由材料“到21世纪中叶,整个西欧的穆斯林人可能超过非穆斯林人”可知,“欧洲的穆斯林化”现象造成当地人与移民群体的矛盾,对欧洲社会秩序的稳定有所冲击;据所学可知,“欧洲的穆斯林化”现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欧洲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海南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模拟试题一、选择题1.1975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吴城村发掘出一个相当于二里冈期(商代前期)的遗址。有学者据此提出“吴城文化”的概念,并指出“吴城文化”是分布于赣江、鄱阳湖流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受到中原文化强烈影响的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材料说明()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特征 B.商代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多C.商代文化已传播到长江流域 D.吴城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前期的中国。由材料中“相当于二里冈期(商代前期)的遗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受到中原文化强烈影响”等信息可知,商代前期,中原的文化已经传播到长江流域,并对“吴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C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商代,中华文明起源于夏、商、周三代之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商代时期,南北之间已存在文化交流,但“增多”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材料体现不出吴城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排除D项。故选C项。2.读如表信息。据此可知,西汉时期()墓葬概况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和木简,其中有很多古医书,根据内容分别被定名为《脉法》《导引图》《胎产书》《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天下至道谈》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墓发现了“医工”专用的铜盆、铜药匙等医疗专用器械,而且有多根金针、银针,且保存完好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有两部医学著作《脉书》和《引书》,内容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脉法》和《导引图》相对应,字迹清晰,内容齐全A.封建贵族生活奢靡 B.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C.医疗体系趋于完备 D.中医药事业得到了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由材料中“出土了大量帛书和木简,其中有很多古医书《脉法》导引图》胎产书》”“医疗专用器械”“其中有两部医学著作《脉书》和《引书》,内容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相对应”等信息可知,大量医书和医疗工具出土于汉代墓葬,反映出中医药事业在汉代得到显著发展,D项正确;封建贵族的墓中出土医书不能说明封建贵族生活奢摩,排除A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代表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夸大,尽管出土的医书较多,但这不能说明医疗体系趋于完备,排除。故选D项。3.隋唐时期,主要漕仓分布概况如下图。据此可知,隋唐时期()A.政治中心东移趋势加强 B.南方经济地位已超越北方C.统治者较重视粮食生产 D.交通改善便利了物资运输〖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由示意图可知,隋唐时期漕仓主要分布在大运河沿岸,这说明大运河的开通便利了物资的运输,D项正确;示意图中与漕仓分布相关的政治中心是长安和洛阳,并未呈现出东移趋势加强,排除A项;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宋代时南方经济地位超越北方,排除B项;示意图反映的是隋唐时期主要漕仓分布的情况,主要体现统治者对交通运输的重视,不能推断统治者重视粮食生产,排除C项。故选D项。4.王夫之认为人的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都是人性的当然内涵;顾炎武认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追求私利的人欲是客观存在的;黄宗羲认为利己乃人之本性,“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上述认识从本质上反映了()A.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动摇 B.明清易代对社会思想的影响C.阳明心学的社会影响扩大 D.明清社会经济的近代化趋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由材料中“人的物质欲望与道德准则都是人性的当然内涵”“追求私利的人欲是客观存在的”“利己乃人之本性”等信息可知,明清三大思想家都承认“私”是人的本性,这说明程朱理学否定“私”“欲”等观念在明清之际已经受到质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根源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近代化趋势的反映,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没有动摇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明清之际对人欲的肯定并不是明清易代对社会思想影响的结果,排除B项;明清三大思想家的观点不属于阳明心学的范畴,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5.1887年,厦门港茶叶对外贸易量为9万担;1901年贸易量为7000多担,约为1887年贸易量的8%。在此期间,厦门港茶叶贸易量除在1891年出现短暂上升外,均呈现颓废态势;1888年,印度对英国的茶叶出口量首次超过中国。这种现象的出现()A.说明中国社会环境动荡 B.折射出近代生产方式发展较慢C.源于通商口岸大量开放 D.反映出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7年至1901年(中国、印度、英国)。由材料可知,1887~1901年,厦门港茶叶贸易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茶叶在生产销售上落后,国际竞争力下降,侧面说明了中国茶叶工业化的滞后,即近代生产方式发展缓慢,B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中国近代社会环境动荡,不是厦门港茶叶贸易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通商口岸大量开放是厦门港茶叶贸易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据材料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6.如图内容摘自清末军机大臣翁同龢的日记。据此可推知二十二日德兵船入胶澳勒我守兵三点钟撤出,四十八点钟退尽云云。即草电旨二道,一饬李秉衡勿先开炮,一令许景澄向德外部理论,邸意以为然,幸巨野已获凶盗四名,尚可辩论耳()A.义和团运动即将遭到联合镇压 B.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C.清廷消极应对八国联军的侵略 D.清廷外交方式日益与国际接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近代中国)。由材料“德兵船入胶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则日记反映的是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进一步刺激了西方列强,加快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步伐,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B项正确;1897年,义和团运动尚未兴起,排除A项;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故选B项。7.1927年4月26日,陈独秀提出:在国民革命成功之后,我国不是要立即实现社会主义,而是应当建立一个“家庭的手工业与农业、小生产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制、国家资本主义等,四种并行”,并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经济制度,由此走上社会主义。这一言论反映出()A.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构成理论已萌芽 B.陈独秀积极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C.陈独秀对国民党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D.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由材料“家庭的手工业与农业、小生产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制、国家资本主义等,四种并行',并以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经济制度”可知,早在1927年,陈独秀就已经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构成进行了探讨,这说明当时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构成理论已萌芽,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国工业化道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陈独秀对国民党的态度,据题干时间可知,此时大革命已经失败,面对国民党对革命的叛变,陈独秀已经对国民党不抱有幻想,排除C项;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明确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A项。8.1937年,中共中央建议将新四军编为八路军的下属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核定新四军编制时则明确表示,“该军归陈总司令诚指挥”;1940年7月16日,为将新四军调离华中,又提出“将新四军加入第十八集团军战斗序列,归朱(德)副长官指挥”。对此认识准确的是()A.国民党积极遏制民主力量发展 B.中国抗战形势趋于恶化C.百团大战增强了中共的影响力 D.国共两党矛盾日益缓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和1940年(中国)。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核定新四军编制时则明确表示,‘该军归陈总司令诚指挥’”“为将新四军调离华中,又提出‘将新四军加入第十八集团军战斗序列,归朱(德)副长官指挥’”等信息可知,1937年,国民政府反对将新四军划归八路军领导,却于1940年提出将新四军划归八路军领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政府反对八路军领导新四军是为了防止八路军的实力壮大,而之后同意八路军领导新四军,是为了将新四军调离华中,国民政府的本质目的是遏制中共领导的民主力量的发展,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且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项;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8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党矛盾有所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9.中共八大通过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对###党员提出了新要求,如奋发进取、努力工作、发挥先进性、服务群众等,如第七条规定:“在工作中起模范作用,不断地提高生产技术和业务能力。”新要求未像以往党员条件中那样强调“革命”二字。党章的修改侧面说明()A.中共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非常重视党风建设C.中国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由材料中“对###党员提出了新要求,如奋发进取、努力工作、发挥先进性、服务群众等”“在工作中起模范作用,不断地提高生产技术和业务能力”“未像以往党员条件中那样强调*革命”二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提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党章的修改强调了党员“在工作中起模范作用,不断地提高生产技术和业务能力”,“未像以往党员条件中那样强调“革命'二字”,这正是中国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反映,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涉及时间是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在1978年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10.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被称为“东方化时期”,希腊陶瓶装饰多采用东方的动物形象,既包括真实的动物形象,如狮子、豹子,也包括神话虚构的动物形象,如喀迈拉(狮头羊身蛇尾)和斯芬克司(狮身人面)等。这反映出()A.东方陶器烧制技艺比较高超 B.古希腊重视发展与东方的贸易C.古埃及文明在当时领先世界 D.古希腊工商业奴隶主地位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根据材料“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被称为‘东方化时期’,希腊陶瓶装饰多采用东方的动物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外贸易活跃,这种具有东方风格的陶瓶更符合东方的审美需求,从而有利于古希腊对东方开展贸易,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古希腊重视发展与东方的贸易,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比较,由材料无法得知古埃及文明在当时领先世界,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古希腊重视发展与东方的贸易,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1.1883~1889年,德意志帝国政府相继颁布了《劳工疾病保险法》《劳工意外灾难保险法》《劳工伤残及老年保险法》等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并设立了帝国保险局作为裁决监督机构,使得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比较完备的立法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这得益于德国()A.代议制度的不断完善 B.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C.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D.阶级矛盾的日益缓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1889年(德意志帝国)。根据材料“德意志帝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比较完备的立法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可知,德意志帝国较早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这得益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德国社会的生产力,使得德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C项正确;德国君主立宪制下,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代议制度并不完善,且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A项;德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无必然关系,排除B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D项因果关系倒置,排除D项。故选C项。12.1917年年初,列宁在马克思所著的《法兰西内战》中“公社正是这种共和国的一定的形式”的论断旁批注道:“公社=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定的形式”。同年7~9月,列宁又指出公社是“‘终于发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形式”。材料表明()A.巴黎公社影响了十月革命的道路选择 B.巴黎公社对马克思与列宁的影响深远C.列宁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 D.俄国苏维埃建设借鉴了巴黎公社经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俄国(1917年)。根据材料可知,列宁对巴黎公社的认识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定的形式”发展到“‘终于发现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形式”,这表明巴黎公社影响了列宁,进而影响到俄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为俄国最终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表明巴黎公社影响了十月革命的道路选择,未体现对马克思的影响,排除B项;《*###*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未体现列宁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发展,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列宁对巴黎公社的认识的转变,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3.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决定在土耳其部署15枚“木星”远程导弹,作为对付苏联的一种威慑力量;1962年10月中旬,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1963年1月中旬,美国政府正式宣布将分阶段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木星”远程导弹。材料说明()A.美苏争霸威胁了世界的安全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地位C.美苏两国既有竞争又有妥协 D.第三世界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63年(美国、苏联)。由材料中“美国决定在土耳其部署15枚‘木星’远程导弹”“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美国政府正式宣布将分阶段撤出部署在土耳其的‘木星’远程导弹”等信息可知,美国积极遏制苏联的发展,同时又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与苏联妥协,这说明美苏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妥协,C项正确;A项表述符合史实,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攻势,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妥协,排除B项;材料虽涉及第三世界的古巴,但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第三世界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14.北宋梅尧臣诗曰:“山园茶盛四五月,江南窃贩如豺狼。顽凶少壮冒岭险,夜行作队如刀枪。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笥经箱盗囊。津头吏卒虽捕获,官司直惜儒衣裳。”该诗可用于说明,当时()A.茶叶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社会价值观C.儒学对士人的影响较强 D.地方政府严格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浮浪书生亦贪利从侧面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达和活跃,冲击了当时传统的社会价值观,B项正确;明清时期,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发展,未体现儒学对士人的影响较强,排除C项;宋代关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政策比较宽松,排除D项。故选B项。15.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君主们迫切需要征收更多的赋税以建立强大的海军,但天主教的法律却禁止君主们向教会的财产征税,而教皇却可以在君主们的管辖范围内征税。同时,由于庄园经济的崩溃,许多中小贵族以贪婪的目光注视着教会的财产。这可用于说明()A.新航路开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 B.天主教会的贪婪激化阶级矛盾C.天主教会在欧洲各国拥有经济特权 D.宗教改革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根据材料中“欧洲的君主们迫切需要征收更多的赋税以建立强大的海军,但天主教的法律却禁止君主们向教会的财产征税”“许多中小贵族以贪婪的目光注视着教会的财产”等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封建君主和贵族与教会的矛盾日益加深,这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但只是对材料理解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表明宗教改革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未体现天主教会的贪婪激化阶级矛盾,排除B项;天主教会拥有很大的权威,在欧洲各国拥有经济特权,但这是对材料理解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在继承儒家“礼治”思想的同时,强调不能忽视“法治”的规范作用,在他看来,“隆礼至法则国有常”。汉朝建立以后,儒生们重新展开了对礼法关系的讨论,初步形成了礼法融合的趋势。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策问贤良文学,大儒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的观念,提出:“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这样一来,礼与法、德与刑之间就天然具备了先后顺序,形成了“德主刑辅”的礼法关系。董仲舒这一思想最终为汉代统治者所接受。此后,“引礼入法”的原则不断延续下去,成了汉代法制建设的准绳。“引礼入法”的举措,不仅使儒家思想深入渗透到法律的施行过程中,还使儒家经典法典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礼治”的权威性与规范性。——摘编自李东泽《汉代礼法结合统治模式的确立与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引礼入法”原则确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引礼入法”原则确立的影响。〖答案〗(1)背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特别是荀子的思想,为“引礼入法”奠定了历史基础;汉初,儒生对礼法关系的讨论,形成了“礼法融合”的趋势;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引礼入法”的原则。(2)影响:使“引礼入法”的原则成为汉代及以后法制建设的准绳;扩大了儒学对法制的影响,提高了礼治的权威性与规范性;维护了封建政权的统治;不利于法治的近代化。〖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在继承儒家‘礼治’思想的同时,强调不能忽视‘法治’的规范作用,在他看来,‘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可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特别是荀子的思想,为“引礼入法”奠定了历史基础;根据材料“汉朝建立以后,儒生们重新展开了对礼法关系的讨论,初步形成了礼法融合的趋势”可知,汉初,儒生对礼法关系的讨论,形成了“礼法融合”的趋势;根据材料“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策问贤良文学,大儒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的观念,提出:‘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这样一来,礼与法、德与刑之间就天然具备了先后顺序,形成了‘德主刑辅’的礼法关系。董仲舒这一思想最终为汉代统治者所接受。此后,‘引礼入法’的原则不断延续下去,成了汉代法制建设的准绳”可知,汉武帝为巩固中央集权,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引礼入法”的原则。【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引礼入法’的原则不断延续下去,成了汉代法制建设的准绳”可知,使“引礼入法”的原则成为汉代及以后法制建设的准绳;根据材料“不仅使儒家思想深入渗透到法律的施行过程中,还使儒家经典法典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礼治’的权威性与规范性”可知,扩大了儒学对法制的影响,提高了礼治的权威性与规范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引礼入法”维护了封建政权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时辩证分析其消极性,如不利于法治的近代化等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展开了一场有关“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激烈争论,形成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理论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农业能够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原料、劳动力以及市场等,而要使农业对工业化的上述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必须实行农业机械化。——摘编自程霖、毕艳峰《近代中国传统农业转型问题的探索-基于农业机械化的视角》材料二1927~1937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虽然民族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但是由于政府军费开支庞大,只有不到4%的财政开支被用于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虽然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农村经济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1929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在1931年秋天波及中国,西方国家为转移危机,向中国大肆倾销剩余农产品。其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世界经济大萧条和日军侵略的夹击下,中国经济开始日趋恶化。1933年,国民政府发行“关税库券”,利用高利率使得大量货币从农村流入城市,这些资金被孔祥熙的公债吸收,消耗在破坏生产的内战上。农村经济因为生产资金被抽走,陷入了金融枯竭的困境。——摘编自荣佳、杨伟《农业改革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中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围绕“立国”基础展开激烈争论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答案〗(1)背景: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企图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现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苏联工业化的影响;等等。(2)因素:国民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投资过少;国共内战的影响;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加紧对华侵略;国民政府金融政策的失当;等等。(任答四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关于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围绕“立国”基础展开激烈争论的背景,由材料一“其中之一就是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农业能够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原料、劳动力以及市场等”可知,这种观点是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的影响;据所学可知,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围绕“立国”基础展开激烈争论还和当时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企图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现状等有关。

【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1927~1937年中国。关于1927~1937年影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由材料二“但是由于政府军费开支庞大,只有不到4%的财政开支被用于经济发展。”可知,国共内战的影响;由材料二“1929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在1931年秋天波及中国,西方国家为转移危机,向中国大肆倾销剩余农产品。”可知,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由材料“九•一八事变爆发,在世界经济大萧条和日军侵略的夹击下,中国经济开始日趋恶化”可知,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加紧对华侵略;据所学可知,1927~1937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还受到民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投资过少;国民政府金融政策的失当等因素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摘编自符跃鑫、陈影影等《1985—2010年中国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时空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并作简要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论述合理)〖答案〗示例一信息:改革开放后,沿海城市常住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不足10%增至近20%。阐释: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地区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城市扩张、社会经济与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推动了沿海城市常住人口总量的大幅增加;城市常住总人口的变动经历了快速增长与平稳增长两个阶段,其中1985~2000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第二阶段为2000~2010年,该阶段常住人口平稳增长;城市常住人口的大幅增加反映了中国城市化的迅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