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海南省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二)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海南省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如图为红山文化那斯台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出土的勾云形玉器。考古学者根据玉器表面遗留的痕迹推导出其制作流程至少包括选料、成形、钻孔、镂空、抛光等。据此可知,该玉器的制作体现了()A.社会分工的细化 B.较高的工艺水平C.贫富分化的出现 D.象形文字的产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那斯台遗址。材料表明,红山文化那斯台遗址出土的勾云形玉器制作流程复杂,可见此玉器的制作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勾云形玉器制作流程复杂,而不是社会分工的细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艺水平高,与贫富分化无关,排除C项;湖北的考古工作者在宜昌杨家湾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排除D项。故选B项。2.秦汉时期,郡县称为中国,郡县之民或称为中国人,或沿袭先秦传统称为华夏人。到南北朝中叶,“汉人”通行于南北方,从“中国人”中分出“汉人”的族称。而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如石勒、苻坚等都自居“中国皇帝”,甚至自居“中国正统”。这一现象折射出()A.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增强 D.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在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至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不再是汉人或华夏人的特指,而是包括汉人在内的各民族共同认可的称谓,这说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增强,C项正确;古代中国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肯定存在差异,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华夏认同,并非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3.宋代仙源县(今山东曲阜)政府欲购置新制礼器,但经费比较短缺,于“始刻《孝经》,以摹本市民间,积钞万一千缗”。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的财政入不敷出 B.印刷术经济效益可观C.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 D.活字印刷术已被使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经费比较短缺"、"始刻《孝经》,以摹本市民间,积钞万一千缗"可知,仙源县政府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在市场上销售雕刻的《孝经》,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这说明当时印刷术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B项正确;材料中仙源县政府购置新制礼器时经费比较短缺,这并不代表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始刻《孝经》”体现的是雕版印刷术,而不是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故选B项。4.明末清初,汉口迅速发展为大规模的商品中转集散市场,呈现出“五方杂处,商贾辐揍”的盛况。汉口繁荣的商业改变了汉口原有的农业生产结构,汉口富商也因“富好行德”的道德观而享誉全国。由此可知,明末清初()A.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弛 B.富商地位得到了提升C.小农经济受到了冲击 D.区域性商业发展较快〖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材料“大规模的商品中转集散市场”“五方杂处,商贾辐转”可知,明清时期汉口商品经济繁荣,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这表明该时期区域性的商业发展较快,D项正确;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此政策在明清时期并未出现松弛,排除A项;虽然材料提到汉口富商凭借“富好行德”的道德观而享誉全国,但这不代表当时富商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排除B项;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且仅由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受到了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5.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尤其表现在国人创办或投资近代企业上。如表为19世纪70年代广东人创办或投资的近代企业。创办或投资这些企业()代表人物事例陈启源创办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已用蒸汽锅炉烧水伍绍荣投资美国人富文的厚益纱厂。集资从旧金山购买机器,聘请英国人担任技师陈廉川创办了陈联泰机器厂,从香港购买机器,从事轮船修理A.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B.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C.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D.加快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广东。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广东人创办或投资一批近代企业,引进西方科技,使用机器生产,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所述企业本身即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排除A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6.据记载,民国初年,生活在湖北部分地区的知识青年认为婚嫁应该先征询“子女同意”,而不是由父母来主导子女婚姻。同时他们还认为结婚前,男女双方都会经过自由恋爱、相互了解的过程,然后才“始告父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的湖北()A.传统婚姻习俗趋于消亡 B.崇尚西式婚姻成为社会主流C.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青年婚姻自主意识有所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湖北。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湖北部分地区的知识青年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自由恋爱、双方自愿基础上,反对父母包办,说明当时的青年婚姻自主意识有所增强,D项正确;部分地区情况不一定能反映整个湖北,青年的观念也不能代表全部湖北人,因此仅凭材料内容不能断定传统的婚姻习俗趋于消亡和崇尚西式婚姻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B项;材料中的现象是否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无从得知,排除C项。故选D项。7.1945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解放区工作方针提出,在新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但是有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使广大群众“在此运动中翻过身来,并组织起来,成为解放区自觉的主人翁”。这一举措()A超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B.利于激发群众生产与革命热情C.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延续抗战时对主要矛盾的判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B项的〖提示〗词“利于”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要求通过群众广泛参与的斗争实现农村工作中的反封建目标即减租减息和翻身做主人,这对调动群众革命热情和生产热情具有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当时抗日战争早已结束,但是革命并未成功和结束,需要激发和保持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热情,而减租减息运动正可以起到这个作用,B项正确;1945年仍然属于新民主主义范畴,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党的工作重心依然在乡村,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反封建,抗战时的任务主要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8.如图反映了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A.美国对华政策快速转变 B.朝鲜战争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C.中国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 D.中苏结盟保障了中国国家安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材料显示1950年之后《人民日报》对“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减少,这反映出中国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态度逐渐缓和,其中朝鲜战争期间的“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减少表明,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推进,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矛盾并没有继续恶化,而1953年后,中国先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这说明中国对帝国主义的态度相对缓和,也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C项正确:这时期美国依然坚持不承认新中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排除A项;朝鲜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主要是在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体现出来的,而在此之前,《人民日报》对“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已大幅度减少,排除B项;中苏结盟表明中国站在了帝国主义的对立面,《人民日报》对“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减少与此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自2005年起,常州市武进区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已连续14年上调,其中2005~2015年每年按照上一年平均水平10%的比例增长。企业退休人员的月平均养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872元增长至2018年的1865元。这反映出当地()A.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民众 B.社会保障体系完备C.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D.政府财政困难加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其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退休人员,A项正确;保障体系完备和保障范围的扩大在材料中缺乏相关信息,排除B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知政府的财政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10.伯里克利时代,尽管法律上规定城邦的公民有权担任任何公职,并对陪审员、五百人议会议员和执政官发放津贴,但绝大部分的公职,特别是国家的最高公职——十将军,是没有津贴的,这就使得普通公民即使当选这些无津贴的公职也无力胜任。这说明雅典民主()A.重视保护下层公民权利 B.受财产不平等的限制C.推动了雅典城邦的发展 D.使社会公平得到实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据材料的“绝大部分的公职,特别是国家的最高公职——十将军,是没有津贴的,这就使得普通公民即使当选这些无津贴的公职也无力胜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财产的不平等仍然影响着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B项正确;据材料“这就使得普通公民即使当选这些无津贴的公职也无力胜任”可知,下层公民无法胜任十将军的职务,体现了雅典民主受财产限制,雅典社会并非真正公平,排除AD项;材料没有涉及雅典城邦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B项。11.《圣经·旧约》中描述的大卫是以色列国的一个牧童,他勇敢杀死强敌歌利亚,立了奇功,最终成为以色列国王。这一主题尤为艺术家们所喜爱。但大卫的艺术形象经历了希腊化、人性化到个性化的演变。据此推知,大卫艺术形象的演变反映了()A.艺术宗教色彩浓厚 B.艺术作品虚拟化C.艺术家对神的崇拜 D.人文精神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文艺复兴运动早期,大卫艺术形象主要是模仿希腊化时期的风格,文艺复兴运动中期,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大卫艺术形象更趋于人性化,文艺复兴运动晚期,大卫艺术形象具有个性化特征,可见大卫艺术形象的演变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发展,D项正确;大卫虽然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但文艺复兴时期大卫艺术形象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不同于中世纪时期宗教色彩浓厚,排除A项;艺术虚拟化现代才出现,排除B项;大卫虽然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在对大卫艺术形象塑造中注重凸显人的价值,而非体现对神的崇拜,排除C项。故选D项。12.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英国休闲城市得到快速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布莱克浦几乎成了兰开夏纺织工人的度假胜地,伦敦附近的马盖特成了伦敦东区工人休闲的必然去处。这说明()A.工业文明改变了工人的生活方式 B.城市化助推了奢侈风气的出现C.工人是新生活方式的主要开创者 D.工业经济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工人在工作之余追求休闲度假生活,说明其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而这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休闲度假并不等同于奢侈行为,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工人是休闲度假生活的主要开创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3.有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本质是制度竞争,其核心是促进效率、公平和创新的竞争,这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全球权力体系当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为此,在全球化形势下国家的主要着力点是()A.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B.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C.加入区域性合作组织 D.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B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经济全球化。由材料“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本质是制度竞争,”可知,在当今世界,自身实力的增强是关键所在,因此在全球化形势下国家应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是主要着力点,排除A项;加入区域性合作组织不能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权力体系当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排除C项;对外开放包含在国家自身治理能力中,排除D项。故选B项。14.唐初,辽宁全境几乎为高丽所占。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高宗遣李勤、薛仁贵统大军渡鸭绿江,攻克平壤,平高丽,十二月置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镇守,又收复辽宁全部州县,将其隶属安东都护府。这可以用来说明唐前期()A.中央重视对边疆的管理 B.边疆地区保持长期稳定C.边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D.地方割据势力遭到削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前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置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镇守,又收复辽宁全部州县,将其隶属安东都护府”可知,唐朝从高丽手中收复辽宁后,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这说明唐中央政府重视对辽宁的管理,A项正确;边疆地区保持长期稳定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当时东北地区边患问题的解决,不能由此推断其他地区的边患情况如何,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故选A项。15.西方国家不同政党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和派别的利益,其所制定的政策必然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公务员们必然从其自身利益和实践需要去理解和执行政治决策,或消极怠工,或积极拥护。这说明西方的文官制度()A.破坏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B.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政治中立C.有助于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D.易造成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方的文官制度。根据材料“公务员们必然从其自身利益和实践需要去理解和执行政治决策”可知,公务员在执行政策时,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偏不倚,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中的政治中立原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B项正确;西方的文官制度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排除A项;有助于政治和管理的分离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提到,排除C项;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够吸收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政府管理队伍,有利于官员管理的法制化和专业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里甲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里甲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摘编自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材料二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巩固其统治,推行地方自治,确定以县为自治单位,立法院先后制定了《县组织法》《县组织施行法》等。不少实验区(县)根据政府有关自治事务的规定,开展调查户口、测量土地、整顿税收、修筑道路、改革政制、编制保甲、办理民团或警察局及成立自治团体组织等工作。由乡建团体主持的各实验区(县)的地方自治工作虽然较为认真,但并没有给地方带来自治,都没有改变作为地方政权机构的所谓自治组织"是地主土豪用以镇压农民剥削农民之工具"这一基本事实。——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福建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地方自治。〖答案〗(1)特点:以宗族为中心;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充分发挥里长和甲首的作用;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任答四点即可)成因: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2)简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社会发展;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团体意识;因为推行地方自治的目的是巩固统治,所以基层权力依然掌握在地主手中,这使得地方自治成效有限。〖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可知以宗族为中心;据材料“明初以来,里甲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里甲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可知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充分发挥里长和甲首的作用;据材料一“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及所学知识可知,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第二小问成因,乡村治理中以宗族为中心,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乡村治理中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体现了法律和儒家思想的教化在基层治理中的共同作用,明清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注重通过用法律规范乡村,同时充分发挥儒家思想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功能,通过道德教化管理地方;同时据材料一“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可知,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知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影响乡村治理特点的重要因素。【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据材料二“确定以县为自治单位,立法院先后制定了《县组织法》《县组织施行法》”可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据材料二“办理民团或警察局及成立自治团体组织等工作。由乡建团体主持的各实验区(县)的地方自治工作”可知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团体意识;据材料“并没有给地方带来自治,都没有改变作为地方政权机构的所谓自治组织‘是地主土豪用以镇压农民剥削农民之工具’这一基本事实”可知,因为推行地方自治的目的是巩固统治,所以基层权力依然掌握在地主手中,这使得地方自治成效有限。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伴随着欧洲殖民者进入北美洲的脚步,欧洲流行病也悄悄地潜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它造成了北美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人口锐减,便利了欧洲人的侵占。面对这些完全陌生的疾病,印第安人失去了抵抗力和主动权。现实使印第安人在心理上受挫,他们丧失了对传统信仰的信心,陷入了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开始转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并在"身后留下了社会和经济上的混乱",撕裂了由紧密的亲戚关系网络联结和相互作用而成的印第安社会组织。疫病肆虐后的部落村庄重新组合成混合不同部落、语言、文化的新群体,这对于塑造后来的印第安人社会及北美大陆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摘编自洪玲艳《欧洲流行病入侵与北美印第安人社会变迁》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鼠疫、天花等传染病流行,东北地区大量群众感染。东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多样。医疗机构匮乏、缺医少药的状况使不少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控制。东北地区的卫生环境较差,易引起致病微生物的繁殖。据调查,东北地区的乡村没有井盖的水井占80%,在抽查的33个井中,多数因井水中含有大量硝酸、氨等而不能使用。当时,人们还认为鼠疫是瘟神下界,可使用水银、红矾等方式治疗,结果不仅延误了对病人的治疗,更使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加之,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在东北等地投掷带有鼠疫、霍乱等多种病原体的物体,加剧了当地疫情。面对疫情,东北地区党和政府发布一系列重要指示,召开相关卫生防疫会议,全力动员群众参加疫病防治工作。在加强医疗基础建设的同时,逐步构建起有效的三步联动机制(接种预防—疫情报告—病人隔离),从而使东北地区疫病防控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摘编自陈松友、巩瑞波《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疫病防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流行病入侵对北美印第安人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及疫病防治特点。〖答案〗(1)影响:造成北美印第安人人口锐减;深刻影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心理状态;加速了印第安人内部的重组,冲击了传统的权力结构;对后来印第安人社会文化具有重要影响。(2)原因:医疗设备匮乏;民众缺乏卫生意识,卫生环境较差;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朝鲜战争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点:党和政府的重视;重视群众参与;措施较为全面且成效显著。〖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早期殖民扩张的欧洲。影响:由材料“它造成了北美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人口锐减,便利了欧洲人的侵占。”可知造成北美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由材料“现实使印第安人在心理上受挫,他们丧失了对传统信仰的信心,陷入了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开始转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可知深刻影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心理状态;由材料“撕裂了由紧密的亲戚关系网络联结和相互作用而成的印第安社会组织。”可知加速了印第安人内部的重组,冲击了传统的权力结构;由材料“疫病肆虐后的部落村庄重新组合成混合不同部落、语言、文化的新群体,这对于塑造后来的印第安人社会及北美大陆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可知对后来印第安人社会文化具有重要影响。(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原因:由材料“医疗机构匮乏、缺医少药的状况使不少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控制。”可知医疗设备匮乏;由材料“东北地区的卫生环境较差,易引起致病微生物的繁殖。”可知民众缺乏卫生意识,卫生环境较差;由材料“当时,人们还认为鼠疫是瘟神下界,可使用水银、红矾等方式治疗,结果不仅延误了对病人的治疗,更使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知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由材料“加之,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在东北等地投掷带有鼠疫、霍乱等多种病原体的物体,加剧了当地疫情。”可知朝鲜战争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点:由材料“东北地区党和政府发布一系列重要指示,召开相关卫生防疫会议,全力动员群众参加疫病防治工作。”可知党和政府的重视、重视群众参与;由材料“逐步构建起有效的三步联动机制(接种预防—疫情报告—病人隔离),从而使东北地区疫病防控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可知措施较为全面且成效显著。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维和行动就成为其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举措。维和行动的范围也由监督停火,建立隔离地带,向监督选举、组织公民选举、保护与遗返难民、武装护送与人道主义援助、解除冲突各方武装,直至建立临时权力机构等方面扩大。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改变了过去由美苏对抗而导致的无所作为的局面。据统计,1948~1988年,维和行动共计16次,而在1989~1994年达18次,维和地区从亚非拉地区向欧洲大陆伸延,参加维和的国家多达70个,派出军事观察员2000多人、蓝盔部队7.3万人。仅1994年维和行动就耗资30多亿美元。但是,近年来美国等一些大国利用联合国的维和举措,动辄以设置“禁飞区”“安全区”相威胁,提出“内战非内政”“扩展民主化”等;鼓动联合国授权,出兵索马里,捉拿反对派头面人物;出兵海地,推翻军人政权;等等。——摘编自余起芬《联合国风雨历程50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断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维和行动面临的挑战。〖答案〗(1)表现:维和行动任务范围扩大;维和行动次数增加;维和地区范围扩大;参与维和的国家增多;维和队伍壮大;等等。(2)挑战:组织协调难度加大;所需资金规模庞大;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干扰;新干涉主义滋长;等等。〖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维和行动的范围也由监督停火,建立隔离地带,向监督选举、组织公民选举、保护与遗返难民、武装护送与人道主义援助、解除冲突各方武装,直至建立临时权力机构等方面扩大”可知维和行动任务范围扩大;据材料“据统计,1948~1988年,维和行动共计16次,而在1989~1994年达18次,维和地区从亚非拉地区向欧洲大陆伸延,参加维和的国家多达70个,派出军事观察员2000多人、蓝盔部队7.3万人。仅1994年维和行动就耗资30多亿美元”可知维和行动次数增加,维和地区范围扩大,参与维和的国家增多,维和队伍壮大【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参加维和的国家多达70个,派出军事观察员2000多人、蓝盔部队7.3万人。仅1994年维和行动就耗资30多亿美元”可知组织协调难度加大,所需资金规模庞大;据材料“鼓动联合国授权,出兵索马里,捉拿反对派头面人物;出兵海地,推翻军人政权”可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干扰,新干涉主义滋长。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学者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说:"任何一个帝国、教派或名人的力量,都无法比这些发明更能支配和影响人类生活。"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1822—1895)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资料夹】①成书于公元805年左右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原作者已不可考,但普遍认为此书为孙思邈所著)所记载的“伏火矾法”,应该是有史记载中最早的火药配方。②彭树智主编的《阿拉伯国家史》中写道:9世纪,“硝”被当时的阿拉伯人称为“中国雪",他们仅知道用硝来治病、冶金和做玻璃。③宋代路振的《九国志》中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璠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能是关于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④《中国四大发明的西传及其影响》中记载: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缴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从而掌握了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⑤1325年,阿拉伯人在攻打西班牙的八沙城时,就使用了一种名叫“火毯”的燃烧弹,它那震雷般的爆炸声,使西班牙人闻风丧胆,四处躲藏。在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⑥朝鲜的郑麟趾《高丽史》记载,恭愍王五年(1356年)九月,“宰枢会崇文馆阅西北防击兵仗,放铳筒于南冈,箭及顺天寺南,坠地无羽"。这是高丽有明确文字记载开始使用与火药齐射的箭的著述。⑦恩格斯指出:在欧洲的著作家中,罗杰·培根大约在1216年在他的《论魔法的荒诞》一书中根据翻译的阿拉伯人书籍最先提出了相当精确的火药配方,但是在这以后整整一百年,西方各国还不知道使用火药。(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火药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火药应用的历史影响。〖答案〗(1)传播路径:根据材料①③可知,中国在唐朝时期已经发明了火药并应用于军事。根据材料②④可知,9世纪时火药传入阿拉伯,13世纪时阿拉伯人在与中国战争中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根据材料⑤⑦可知,13世纪欧洲人已经对火药有所了解,14世纪时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综合上述材料,可推知中国的火药及火药技术于13世纪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根据材料⑥可知,14世纪时,火药及火药武器已东传至朝鲜。(2)历史影响:火药的应用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着世界的面貌;火药传播至欧洲,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加速了欧洲的社会转型,欧洲在世界历史中的优势地位逐渐确立;火药为早期殖民扩张创造了条件,给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地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加速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火药的广泛使用,推动了人类近代工业的发展;火药被应用于军事,在带给人类危害的同时,也以其杀伤力和震慑力,带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的作用。〖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出现的关于火药的时间进行整体分析,①涉及“成书于公元805年左右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是有史记载中最早的火药配方”,③涉及“唐哀帝时(10世纪)……关于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据①③可知中国在唐朝时期已经发明了火药并应用于军事。材料中②涉及“9世纪……阿拉伯人……仅知道用硝来治病、冶金和做玻璃”,④涉及“1260年……阿拉伯人……掌握了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据②④可知,9世纪时火药传入阿拉伯,13世纪时阿拉伯人在与中国的战争中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⑤涉及“1325年……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⑦涉及“1216年在他的《论魔法的荒诞》一书中根据翻译的阿拉伯人书籍最先提出了相当精确的火药配方,但是在这以后整整一百年,西方各国还不知道使用火药”,据⑤⑦可知,13世纪欧洲人已经对火药有所了解,14世纪时在与阿拉伯人的战争中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根据材料中涉及火药发明及传播的的时间分析,可推知中国的火药及火药技术于13世纪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⑥涉及“(1356年)九月……是高丽有明确文字记载开始使用与火药齐射的箭的著述”,可以说明14世纪时火药及火药武器已东传至朝鲜。【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欧洲)。通过材料“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及所学知识从推动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近代工业、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等角度说明火药应用产生的影响。海南省2023届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二)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如图为红山文化那斯台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出土的勾云形玉器。考古学者根据玉器表面遗留的痕迹推导出其制作流程至少包括选料、成形、钻孔、镂空、抛光等。据此可知,该玉器的制作体现了()A.社会分工的细化 B.较高的工艺水平C.贫富分化的出现 D.象形文字的产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那斯台遗址。材料表明,红山文化那斯台遗址出土的勾云形玉器制作流程复杂,可见此玉器的制作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勾云形玉器制作流程复杂,而不是社会分工的细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工艺水平高,与贫富分化无关,排除C项;湖北的考古工作者在宜昌杨家湾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排除D项。故选B项。2.秦汉时期,郡县称为中国,郡县之民或称为中国人,或沿袭先秦传统称为华夏人。到南北朝中叶,“汉人”通行于南北方,从“中国人”中分出“汉人”的族称。而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如石勒、苻坚等都自居“中国皇帝”,甚至自居“中国正统”。这一现象折射出()A.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增强 D.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在扩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至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不再是汉人或华夏人的特指,而是包括汉人在内的各民族共同认可的称谓,这说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增强,C项正确;古代中国各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肯定存在差异,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华夏认同,并非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3.宋代仙源县(今山东曲阜)政府欲购置新制礼器,但经费比较短缺,于“始刻《孝经》,以摹本市民间,积钞万一千缗”。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的财政入不敷出 B.印刷术经济效益可观C.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 D.活字印刷术已被使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经费比较短缺"、"始刻《孝经》,以摹本市民间,积钞万一千缗"可知,仙源县政府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在市场上销售雕刻的《孝经》,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这说明当时印刷术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B项正确;材料中仙源县政府购置新制礼器时经费比较短缺,这并不代表国家财政入不敷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始刻《孝经》”体现的是雕版印刷术,而不是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故选B项。4.明末清初,汉口迅速发展为大规模的商品中转集散市场,呈现出“五方杂处,商贾辐揍”的盛况。汉口繁荣的商业改变了汉口原有的农业生产结构,汉口富商也因“富好行德”的道德观而享誉全国。由此可知,明末清初()A.抑商政策出现了松弛 B.富商地位得到了提升C.小农经济受到了冲击 D.区域性商业发展较快〖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材料“大规模的商品中转集散市场”“五方杂处,商贾辐转”可知,明清时期汉口商品经济繁荣,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这表明该时期区域性的商业发展较快,D项正确;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此政策在明清时期并未出现松弛,排除A项;虽然材料提到汉口富商凭借“富好行德”的道德观而享誉全国,但这不代表当时富商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排除B项;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且仅由材料体现不出小农经济受到了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5.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尤其表现在国人创办或投资近代企业上。如表为19世纪70年代广东人创办或投资的近代企业。创办或投资这些企业()代表人物事例陈启源创办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已用蒸汽锅炉烧水伍绍荣投资美国人富文的厚益纱厂。集资从旧金山购买机器,聘请英国人担任技师陈廉川创办了陈联泰机器厂,从香港购买机器,从事轮船修理A.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B.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C.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D.加快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广东。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广东人创办或投资一批近代企业,引进西方科技,使用机器生产,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所述企业本身即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排除A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在19世纪末才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6.据记载,民国初年,生活在湖北部分地区的知识青年认为婚嫁应该先征询“子女同意”,而不是由父母来主导子女婚姻。同时他们还认为结婚前,男女双方都会经过自由恋爱、相互了解的过程,然后才“始告父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的湖北()A.传统婚姻习俗趋于消亡 B.崇尚西式婚姻成为社会主流C.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青年婚姻自主意识有所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湖北。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湖北部分地区的知识青年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自由恋爱、双方自愿基础上,反对父母包办,说明当时的青年婚姻自主意识有所增强,D项正确;部分地区情况不一定能反映整个湖北,青年的观念也不能代表全部湖北人,因此仅凭材料内容不能断定传统的婚姻习俗趋于消亡和崇尚西式婚姻成为社会主流,排除A项、B项;材料中的现象是否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无从得知,排除C项。故选D项。7.1945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解放区工作方针提出,在新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的、但是有领导的减租减息运动”,使广大群众“在此运动中翻过身来,并组织起来,成为解放区自觉的主人翁”。这一举措()A超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 B.利于激发群众生产与革命热情C.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延续抗战时对主要矛盾的判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B项的〖提示〗词“利于”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共中央要求通过群众广泛参与的斗争实现农村工作中的反封建目标即减租减息和翻身做主人,这对调动群众革命热情和生产热情具有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当时抗日战争早已结束,但是革命并未成功和结束,需要激发和保持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生产热情,而减租减息运动正可以起到这个作用,B项正确;1945年仍然属于新民主主义范畴,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党的工作重心依然在乡村,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反封建,抗战时的任务主要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排除D项。故选B项。8.如图反映了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A.美国对华政策快速转变 B.朝鲜战争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C.中国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 D.中苏结盟保障了中国国家安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材料显示1950年之后《人民日报》对“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减少,这反映出中国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态度逐渐缓和,其中朝鲜战争期间的“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减少表明,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推进,中国与西方国家的矛盾并没有继续恶化,而1953年后,中国先后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这说明中国对帝国主义的态度相对缓和,也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C项正确:这时期美国依然坚持不承认新中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排除A项;朝鲜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主要是在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体现出来的,而在此之前,《人民日报》对“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已大幅度减少,排除B项;中苏结盟表明中国站在了帝国主义的对立面,《人民日报》对“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减少与此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自2005年起,常州市武进区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已连续14年上调,其中2005~2015年每年按照上一年平均水平10%的比例增长。企业退休人员的月平均养老金水平由2005年的872元增长至2018年的1865元。这反映出当地()A.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民众 B.社会保障体系完备C.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D.政府财政困难加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也不断提高,其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退休人员,A项正确;保障体系完备和保障范围的扩大在材料中缺乏相关信息,排除B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知政府的财政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10.伯里克利时代,尽管法律上规定城邦的公民有权担任任何公职,并对陪审员、五百人议会议员和执政官发放津贴,但绝大部分的公职,特别是国家的最高公职——十将军,是没有津贴的,这就使得普通公民即使当选这些无津贴的公职也无力胜任。这说明雅典民主()A.重视保护下层公民权利 B.受财产不平等的限制C.推动了雅典城邦的发展 D.使社会公平得到实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据材料的“绝大部分的公职,特别是国家的最高公职——十将军,是没有津贴的,这就使得普通公民即使当选这些无津贴的公职也无力胜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财产的不平等仍然影响着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B项正确;据材料“这就使得普通公民即使当选这些无津贴的公职也无力胜任”可知,下层公民无法胜任十将军的职务,体现了雅典民主受财产限制,雅典社会并非真正公平,排除AD项;材料没有涉及雅典城邦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故选B项。11.《圣经·旧约》中描述的大卫是以色列国的一个牧童,他勇敢杀死强敌歌利亚,立了奇功,最终成为以色列国王。这一主题尤为艺术家们所喜爱。但大卫的艺术形象经历了希腊化、人性化到个性化的演变。据此推知,大卫艺术形象的演变反映了()A.艺术宗教色彩浓厚 B.艺术作品虚拟化C.艺术家对神的崇拜 D.人文精神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文艺复兴运动早期,大卫艺术形象主要是模仿希腊化时期的风格,文艺复兴运动中期,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大卫艺术形象更趋于人性化,文艺复兴运动晚期,大卫艺术形象具有个性化特征,可见大卫艺术形象的演变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发展,D项正确;大卫虽然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但文艺复兴时期大卫艺术形象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不同于中世纪时期宗教色彩浓厚,排除A项;艺术虚拟化现代才出现,排除B项;大卫虽然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在对大卫艺术形象塑造中注重凸显人的价值,而非体现对神的崇拜,排除C项。故选D项。12.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英国休闲城市得到快速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布莱克浦几乎成了兰开夏纺织工人的度假胜地,伦敦附近的马盖特成了伦敦东区工人休闲的必然去处。这说明()A.工业文明改变了工人的生活方式 B.城市化助推了奢侈风气的出现C.工人是新生活方式的主要开创者 D.工业经济发展缓和了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英国)。根据材料可知,工人在工作之余追求休闲度假生活,说明其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而这是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休闲度假并不等同于奢侈行为,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工人是休闲度假生活的主要开创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阶级矛盾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3.有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本质是制度竞争,其核心是促进效率、公平和创新的竞争,这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全球权力体系当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为此,在全球化形势下国家的主要着力点是()A.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B.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C.加入区域性合作组织 D.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B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经济全球化。由材料“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竞争的本质是制度竞争,”可知,在当今世界,自身实力的增强是关键所在,因此在全球化形势下国家应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是主要着力点,排除A项;加入区域性合作组织不能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权力体系当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排除C项;对外开放包含在国家自身治理能力中,排除D项。故选B项。14.唐初,辽宁全境几乎为高丽所占。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高宗遣李勤、薛仁贵统大军渡鸭绿江,攻克平壤,平高丽,十二月置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镇守,又收复辽宁全部州县,将其隶属安东都护府。这可以用来说明唐前期()A.中央重视对边疆的管理 B.边疆地区保持长期稳定C.边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D.地方割据势力遭到削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前期的中国。根据材料“置安东都护府,由薛仁贵镇守,又收复辽宁全部州县,将其隶属安东都护府”可知,唐朝从高丽手中收复辽宁后,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这说明唐中央政府重视对辽宁的管理,A项正确;边疆地区保持长期稳定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当时东北地区边患问题的解决,不能由此推断其他地区的边患情况如何,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故选A项。15.西方国家不同政党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和派别的利益,其所制定的政策必然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公务员们必然从其自身利益和实践需要去理解和执行政治决策,或消极怠工,或积极拥护。这说明西方的文官制度()A.破坏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 B.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政治中立C.有助于政治和管理的分离 D.易造成政府工作效率的低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方的文官制度。根据材料“公务员们必然从其自身利益和实践需要去理解和执行政治决策”可知,公务员在执行政策时,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偏不倚,这说明西方文官制度中的政治中立原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B项正确;西方的文官制度维持了代议制下政党轮流执政的特点,又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排除A项;有助于政治和管理的分离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提到,排除C项;西方的文官制度能够吸收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政府管理队伍,有利于官员管理的法制化和专业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里甲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里甲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摘编自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材料二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巩固其统治,推行地方自治,确定以县为自治单位,立法院先后制定了《县组织法》《县组织施行法》等。不少实验区(县)根据政府有关自治事务的规定,开展调查户口、测量土地、整顿税收、修筑道路、改革政制、编制保甲、办理民团或警察局及成立自治团体组织等工作。由乡建团体主持的各实验区(县)的地方自治工作虽然较为认真,但并没有给地方带来自治,都没有改变作为地方政权机构的所谓自治组织"是地主土豪用以镇压农民剥削农民之工具"这一基本事实。——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福建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地方自治。〖答案〗(1)特点:以宗族为中心;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充分发挥里长和甲首的作用;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任答四点即可)成因:宗法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2)简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社会发展;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团体意识;因为推行地方自治的目的是巩固统治,所以基层权力依然掌握在地主手中,这使得地方自治成效有限。〖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可知以宗族为中心;据材料“明初以来,里甲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里甲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可知职能丰富多元,灵活变通,充分发挥里长和甲首的作用;据材料一“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及所学知识可知,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国家指令和地方自治相结合。第二小问成因,乡村治理中以宗族为中心,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乡村治理中道德教化与法律规范相结合体现了法律和儒家思想的教化在基层治理中的共同作用,明清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注重通过用法律规范乡村,同时充分发挥儒家思想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功能,通过道德教化管理地方;同时据材料一“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可知,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知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影响乡村治理特点的重要因素。【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据材料二“确定以县为自治单位,立法院先后制定了《县组织法》《县组织施行法》”可知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据材料二“办理民团或警察局及成立自治团体组织等工作。由乡建团体主持的各实验区(县)的地方自治工作”可知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公民意识和团体意识;据材料“并没有给地方带来自治,都没有改变作为地方政权机构的所谓自治组织‘是地主土豪用以镇压农民剥削农民之工具’这一基本事实”可知,因为推行地方自治的目的是巩固统治,所以基层权力依然掌握在地主手中,这使得地方自治成效有限。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伴随着欧洲殖民者进入北美洲的脚步,欧洲流行病也悄悄地潜入了印第安人的生活。它造成了北美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人口锐减,便利了欧洲人的侵占。面对这些完全陌生的疾病,印第安人失去了抵抗力和主动权。现实使印第安人在心理上受挫,他们丧失了对传统信仰的信心,陷入了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开始转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并在"身后留下了社会和经济上的混乱",撕裂了由紧密的亲戚关系网络联结和相互作用而成的印第安社会组织。疫病肆虐后的部落村庄重新组合成混合不同部落、语言、文化的新群体,这对于塑造后来的印第安人社会及北美大陆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摘编自洪玲艳《欧洲流行病入侵与北美印第安人社会变迁》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鼠疫、天花等传染病流行,东北地区大量群众感染。东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多样。医疗机构匮乏、缺医少药的状况使不少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控制。东北地区的卫生环境较差,易引起致病微生物的繁殖。据调查,东北地区的乡村没有井盖的水井占80%,在抽查的33个井中,多数因井水中含有大量硝酸、氨等而不能使用。当时,人们还认为鼠疫是瘟神下界,可使用水银、红矾等方式治疗,结果不仅延误了对病人的治疗,更使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加之,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在东北等地投掷带有鼠疫、霍乱等多种病原体的物体,加剧了当地疫情。面对疫情,东北地区党和政府发布一系列重要指示,召开相关卫生防疫会议,全力动员群众参加疫病防治工作。在加强医疗基础建设的同时,逐步构建起有效的三步联动机制(接种预防—疫情报告—病人隔离),从而使东北地区疫病防控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摘编自陈松友、巩瑞波《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的疫病防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流行病入侵对北美印第安人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疫病流行的原因及疫病防治特点。〖答案〗(1)影响:造成北美印第安人人口锐减;深刻影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心理状态;加速了印第安人内部的重组,冲击了传统的权力结构;对后来印第安人社会文化具有重要影响。(2)原因:医疗设备匮乏;民众缺乏卫生意识,卫生环境较差;封建迷信思想严重;朝鲜战争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点:党和政府的重视;重视群众参与;措施较为全面且成效显著。〖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早期殖民扩张的欧洲。影响:由材料“它造成了北美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人口锐减,便利了欧洲人的侵占。”可知造成北美印第安人人口锐减;由材料“现实使印第安人在心理上受挫,他们丧失了对传统信仰的信心,陷入了宿命论和悲观主义,开始转向基督教寻求精神寄托和安慰,”可知深刻影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心理状态;由材料“撕裂了由紧密的亲戚关系网络联结和相互作用而成的印第安社会组织。”可知加速了印第安人内部的重组,冲击了传统的权力结构;由材料“疫病肆虐后的部落村庄重新组合成混合不同部落、语言、文化的新群体,这对于塑造后来的印第安人社会及北美大陆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可知对后来印第安人社会文化具有重要影响。(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原因:由材料“医疗机构匮乏、缺医少药的状况使不少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控制。”可知医疗设备匮乏;由材料“东北地区的卫生环境较差,易引起致病微生物的繁殖。”可知民众缺乏卫生意识,卫生环境较差;由材料“当时,人们还认为鼠疫是瘟神下界,可使用水银、红矾等方式治疗,结果不仅延误了对病人的治疗,更使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可知封建迷信思想严重;由材料“加之,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在东北等地投掷带有鼠疫、霍乱等多种病原体的物体,加剧了当地疫情。”可知朝鲜战争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特点:由材料“东北地区党和政府发布一系列重要指示,召开相关卫生防疫会议,全力动员群众参加疫病防治工作。”可知党和政府的重视、重视群众参与;由材料“逐步构建起有效的三步联动机制(接种预防—疫情报告—病人隔离),从而使东北地区疫病防控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可知措施较为全面且成效显著。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维和行动就成为其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要举措。维和行动的范围也由监督停火,建立隔离地带,向监督选举、组织公民选举、保护与遗返难民、武装护送与人道主义援助、解除冲突各方武装,直至建立临时权力机构等方面扩大。尤其是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改变了过去由美苏对抗而导致的无所作为的局面。据统计,1948~1988年,维和行动共计16次,而在1989~1994年达18次,维和地区从亚非拉地区向欧洲大陆伸延,参加维和的国家多达70个,派出军事观察员2000多人、蓝盔部队7.3万人。仅1994年维和行动就耗资30多亿美元。但是,近年来美国等一些大国利用联合国的维和举措,动辄以设置“禁飞区”“安全区”相威胁,提出“内战非内政”“扩展民主化”等;鼓动联合国授权,出兵索马里,捉拿反对派头面人物;出兵海地,推翻军人政权;等等。——摘编自余起芬《联合国风雨历程50年》(1)根据材料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