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西周王朝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音乐机构,对年龄在13岁至20岁之间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与此同时,乐与礼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王朝对“乐”的重视()A.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B.有助于维护宗法分封秩序C.导致了家国一体局面的形成 D.消弭了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西周王朝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对年龄在13岁至20岁之间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其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有助于维护宗法分封秩序,B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排除A项;家国一体局面与分封宗法制关系密切,不能说由“乐”导致,排除C项﹔“消弭”之说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如图为东汉田庄画像石拓片。拓片图案分三层:上层为山间猎鹿,一人正弯弓射鹿;中层为兵器林立,两侧各有一妇女操作织机;下层为完整的酿酒过程,周围散养猪狗鸡鹅等家禽家畜。此画像石拓片图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时期()A.小农生产比较普遍 B.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C.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D.渔猎与农耕已经结合〖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东汉田庄画像石拓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田庄规模较大,生产活动包括渔猎、耕织,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C项正确;仅从石拓片,无法得出“小农生产比较普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东汉田庄的发展,无法得出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排除B项;材料没有相关渔猎与农耕已经结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唐朝前期诗人陈子昂在《答洛阳主人》一诗中,抒发了不凡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这折射出唐朝前期()A.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B.科举考试提升了儒生文学修养C.文学主题世俗化明显 D.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艺术形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据材料“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可以看出诗人盼望面见圣上,献计献策,攻城升官的情感,折射出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A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科举考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渴望建功立业,无法得出文学主题世俗化,排除C项;无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对比,无法得出诗歌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4.宋代枢密院的下属机构主要是各个房,宋初有兵、吏、户、礼4房,后来陆续增加,最多时达到25房。此外,还有若干司,如承宣司、兵马司等,南宋时,又添设宣旨院和省马院。由此可见,宋代枢密院的机构设置()A.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B.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C反映了崇文抑武策略 D.加强了君主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据材料枢密院下设机构“不断增加”,最多时达到“25房”,进一步分割分散了枢密院的军权,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统治,D项正确。宋代枢密院的设置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排除A项;分权过细不利于提升军队作战能力,排除B项;材料中分割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抑武”,但没有反映出“崇文”,排除C项。故选D项。5.清代小说《林兰香》成功地描绘了一大批市井人物,其中有侠客高士、僮仆侍婢、恶霸奸商等,全书人物达三百二十人之多。几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如燕梦卿的逆来顺受、耿朗的卑劣、任香儿的嫉妒和任自立的贪婪等。这折射出当时()A.主流文学题材发生变化 B.世俗文学得到一定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其中有侠客高士、僮仆侍婢、恶霸奸商等,全书人物达三百二十人之多”,可以看出小说中出现了较多的市井人物,折射出当时世俗文学得到一定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主流文学题材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学的世俗化,无法得出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排除C项;仅从小说中描述,无法得出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6.洋务事业大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由政府官员主持,而大部分科举出身的官员不愿从事洋务事业,这就为通过捐纳成为候补官员的捐员提供了署事机会,捐员大多为商人出身。以中国电报局为例,全局198个分局委员,80%以上是通过捐纳获得的。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捐纳制度()A.缓解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B.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新路径C.有助于近代化事业的开展 D.助推了洋务运动目标的实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到9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捐员大多为商人出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捐纳制度使一些捐员积极投身洋务事业,有助于近代化事业的展开,C项正确;材料没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资本主义发展新路径的结论,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目标并未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7.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A.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 B.保守派内部对新法产生分歧C.变法的条件不够成熟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变法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6月11日至1898年9月21日(中国)。据本题材料“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但不会就此断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国内的官员,还是国外的政客,一致认为变法革新是潮流,是时代的大趋势,A项正确﹔因“保守派内部对新法产生分歧”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不一致,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改革的条件状况,排除C项﹔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8.据统计,《新青年》季刊自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总共发刊9期,共发表译文40篇,其中俄文译文21篇,内容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列宁主义,介绍俄国革命。这反映出()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开启 B.国内舆论出现转向C.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道路 D.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中国)。据材料“其中俄文译文21篇,内容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列宁主义,介绍俄国革命”,可知《新青年》刊载的译文中,俄文译文占比超过一半,内容都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俄国革命的,反映出先进知识分子关注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积极探索救国道路,C项正确;此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尚未开始,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国内舆论转向的结论,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排除D项。故选C项。9.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规定:“移难民在居住、垦荒、贷款、医疗、选举权方面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据1943年统计,边区5年扩大耕地面积240万亩,其中200万亩是移民开荒增加的。该政策的实施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B.突破了国民政府的军事封锁C.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有利于开发边区与支持抗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规定:‘移难民在居住、垦荒、贷款、医疗、选举权方面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据1943年统计,边区5年扩大耕地面积240万亩,其中200万亩是移民开荒增加的。”可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极大地刺激了移民开荒的积极性,对边区的开发以及抗战的支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现了二次合作,排除B项;《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是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表现之一,与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0.1953—1957年,全国共新建了6座城市,其中5座城市位于京广线以西;大规模扩建了20座城市,其中位于京广线以西的有11座,东北地区有7座,中国城镇化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城镇化率增长2.93%。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国家工作重心实现了转移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C.工业布局实现了有序调整 D.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195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其中位于京广线以西的有11座,东北地区有7座,中国城镇化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城镇化率增长2.9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也就是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D项正确;1949年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了转移,排除A项﹔材料现象主要是实施工业化战略带来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布局没有实现有序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11.在布托地区(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史前考古层,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件极具价值的考古文物,一个是泥钉,另一个是抛光的圆锥体,它们都与埃及史前考古层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风格迥异。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这表明()A.不同文明区域间有一定交流 B.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C.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埃及文明 D.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史(埃及)。据材料“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可知布托地区出土的抛光的圆锥体,很有可能是通过贸易往来由两河流域被带到地区,也有可能是布托地区的人们学习借鉴了两河流域的制作工艺,但都表明两地区之间存在一定交流,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两者文明的早晚,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排除D项。故选A项。12.16世纪后期,西班牙物价上涨的速度远远高于英、法、荷等国,于是西班牙开始大量进口英、法、荷等欧洲其他国家的商品。17世纪中叶以后,西班牙干脆把纺织原料——羊毛输往国外,其总量(每年)达40000捆。这可用来说明A.西班牙成为当时欧洲的商贸中心 B.西班牙拉开争夺世界霸权的序幕C.西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激烈争夺 D.西班牙殖民霸权衰落的经济根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后期,西班牙物价上涨的速度远远高于英、法、荷等国,于是西班牙开始大量进口英、法、荷等欧洲其他国家的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大量贵金属涌入西班牙,西班牙物价飞涨,西班牙将掠夺的黄金白银用于奢侈消费,没有转化为资本,导致改造传统经济和社会的动力不足,结果西班牙成为一个长期只能出口羊毛、矿产品和转口香料贸易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西班牙经济的衰退,而非成为当时欧洲的商贸中心,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时,西葡两国就已经开始了争夺世界霸权,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出欧洲列强对世界市场激烈争夺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3.18世纪,法国狄德罗和达朗贝尔在编撰《百科全书》时,把工艺和制造业视为知识系统里一个重要的分支,囊括了丰富的内容,包括金银加工、宝石加工、铁加工、玻璃加工、皮革加工、蚕丝加工、羊毛加工等。这一做法()A.使近代自然科学形成体系 B.反映出启蒙运动的转向C.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8世纪(法国)。据材料“把工艺和制造业视为知识系统里一个重要的分支,囊括了丰富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将工艺和制造业列入知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体现对工艺和制造业的重视,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在18世纪之前已经形成体系,排除A项;百科全书派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并没有导致启蒙运动转向,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14.1869年6月,明治政府批准各藩“奉还版籍”申请,同时任命274名藩主为藩知事,继续主持藩政,但规定藩收入的十分之一为藩知事家禄,余者为藩财政收入,原家臣的俸禄改由藩财政担负,从而釜底抽薪,事实上割断了旧家主与家臣经济上的授受关系。这些举措()A.使“文明开化”得到了落实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以“全盘西化”为指导思想 D.清除了封建残余势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9年6月(日本)。据本题材料“但规定藩收入的十分之一为藩知事家禄,余者为藩财政收入,原家臣的俸禄改由藩财政担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政府的“奉还版籍”举措,减少了藩知事家禄的收入,增加了藩财政收入,地方收入减少而中央收入增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文明开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全盘西化”并不是“奉还版籍”政策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奉还版籍”只是削弱了藩知事家禄的财政收入,并没有清除封建残余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15.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苏联于1947年推出“莫洛托夫计划”,致力于加强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美国同西欧国家联合起来,于1950年1月9日成立了“对*###*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对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贸易管制。材料表明()A.冷战对抗阻碍全球化的发展 B.美苏冷战起源于经济因素C.战后欧洲经济陷入低迷局面 D.两极对峙以经济压制为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至1950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统筹委员会对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贸易管制,不利于市场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这一切都起源于美苏冷战,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提出之前,美苏之间就已在政治领域开始了冷战,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调整,经济有所恢复,排除C项;两极对峙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多个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16.如图为某学者对世界现代化的阶段及浪潮划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浪潮大致时间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注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1763~18701870~19451946~1970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第三次产业革命、自动化城市化、社会化流动电气化、普及义务教育福利化、普及中等教育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福利化,流动化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1970~20202020~20502050~2100知识和信息革命、信息化新生物学革命、生物经济新物理学革命、文化经济网络化.普及高等教育仿生化、生物经济社会体验化、文化经济社会第二次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个性化,多元化A.现代化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 B.战争极大阻碍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C.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D.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材料,伴随着“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新生物学革命”“新物理学革命”等等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社会现代化不断发展,发展阶段越来越高,所以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不确定性因素”是否日益增多、“战争”等信息在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排除A、B两项;生产关系的变革只是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材料侧重强调科技是促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和统治者的需要,融合道家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调整和加工,从而产生了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新儒学体系,这是对先秦儒学进行的第一次改造。董仲舒指出,要促进国家稳定,就一定要完成思想的统一。董仲舒宣传了“神”“天”“天人合一”的理论,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行为准则,后来被称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之后儒学变为真正的统治思想,同时研究五经的经学也随之成为了显学。——摘编自韩典轩《儒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转型研究》材料二隋唐时期的儒学倾向于经世致用,表现为经学的繁荣和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唐代前期孔颖达等编撰的《五经正义》,将魏晋以来论说纷纭、南北分裂的经学在形式和版本上达到了统一。经学的统一和繁荣以及三教并行的思想文化背景丰富了儒学的思想资源。科举制度使得以儒学作为教育主要内容成为官学、私学的自觉选择。唐代编辑了许多普及性的儒学启蒙读物,以简约条文化的方式把儒家的经典表现出来。此外,儒学还通过各种民间途径加以弘扬,如村社制定的乡规民约等。——摘编自刘光育《隋唐儒学发展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儒学的主要特点。〖答案〗(1)基本内涵:倡导“大一统”;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倡导“三纲五常”。历史作用: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2)主要特点:倾向于经世致用;以经学为核心;善于吸收融合佛道思想;与教育和科举联系紧密。〖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要促进国家稳定,就一定要完成思想的统一”,得出倡导“大一统”;据材料“神”,“天”,“天人合一”,得出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据材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得出倡导“三纲五常”。历史作用:据材料“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和统治者的需要”,得出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据材料“之后儒学变为真正的统治思想,同时研究五经的经学也随之成为了显学”,得出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从对社会稳定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隋唐时期的儒学倾向于经世致用”,得出倾向于经世致用;据材料“表现为经学的繁荣和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得出以经学为核心;善于吸收融合佛道思想;据材料“科举制度使得以儒学作为教育主要内容成为官学、私学的自觉选择”,得出与教育和科举联系紧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注重对于国家管理者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重视通过道德教化,培育官员的家国情怀,激发官员的浩然正气;通过法律规范,规制机构的职责程序,约束官吏的行为举止,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历代王朝所实施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模式中,道德始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德治”成为历代统治者所弘扬、追求的政治理想。在官吏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方面,道德规范所涉及社会关系比重,道德治理的社会覆盖面以及实施效果,都充分展示了“德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摘编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材料二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各解放区也开始逐渐连成一片。根据地民众通过人民代表会议的选举,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革命根据地的政权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阶级基础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已然成为###及中国人民要建构的新的政权结构模式。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政权建设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答案〗(1)历史影响: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政治统治;一定范围内推动了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等。(2)进步之处:在人民代表会议基础上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主要原因:马克思列宁主义传人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人的不懈探索。〖解析〗【小问1详析】历史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通过法律规范,规制机构的职责程序,约束官吏的行为举止,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可知,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政治统治。根据材料一“道德规范所涉及社会关系比重,道德治理的社会覆盖面以及实施效果,都充分展示了‘德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范围内推动了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等。小问2详析】进步之处: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根据地民众通过人民代表会议的选举,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可知在人民代表会议基础上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主要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已然成为###及中国人民要建构的新的政权结构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列宁主义传人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人的不懈探索。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出现了三个方面变化:机械设备替代人的劳动;无机能源(如蒸汽机等)取代人力和畜力;原材料的获取和加工技术得到改进,尤其是出现了冶金和化学工业。有学者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2世纪,它使英国从一个羊毛出口国变成一个纺织品出口国,“(13世纪)实际上证明了工业革命是由于科学发明和技术革新所引起的”。也有学者指出,工业革命时期真正技术优势不是工具或机器,而是仪器(钟、表、望远镜、眼镜等)。尽管这些小玩意可以作为某种生产资料来应用(主要是在航海方面),但它们的基本用途是作为有钱人的玩物。正是这种来自仪器制造的精密的钻孔和校准技术的转移,使蒸汽机的效率逐渐提高。工业革命中的技术突破引发了社会的根本变革。——摘编自舒小昀《工业革命定义之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变革。阐述: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领域出现突破,表现为一系列科技发明的涌现,诸如珍妮纺纱机、水利织布机等,这些极大提高了棉纺织业的效率,推动了棉纺织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工业社会逐渐形成,近代城市纷纷涌现,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得到巩固。社会财富大幅增加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工业革命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化的娱乐方式纷纷出现。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诸如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总之,工业革命中的技术突破改变了社会面貌,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变革。(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亦可)〖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根据材料“工业革命中技术突破引发了社会的根本变革”可拟定题目: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变革。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列举在工业革命影响下社会变革的史实。如: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给工业化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变革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通过改革使资本主义统治进一步巩固;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机器普及,机器大生产排挤了工场手工业、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协作的大工厂制度,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随着工厂制的发展,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工业革命造成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渐消亡,以工厂为中心的城市兴起,开始了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迅速涌向城市,人们希望通过个人奋斗在城市化的发展机遇中找到个人成长的空间,等等。工业革命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升华总结:工业革命中的技术突破改变了社会面貌,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变革。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为某学者归纳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大事(成就)简表(部分)。时期外交成就20世纪50年代1949年,人民政府确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其三大方针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0世纪70年代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改革开放新时期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10年,中国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摘编自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9)》(第二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面临的国际形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新时期中国外交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国际形势:美苏冷战;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民族独立国家;社会主义跃出一国范围,欧洲和亚洲出现一些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国家。(2)主要因素:改革开放的实行;综合国力的增强;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工作人员的努力等。〖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刚刚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随之出现了美苏冷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地半殖民地等地区兴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风潮影响较广。具体可以阐述为美苏冷战、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民族独立国家;社会主义跃出一国范围,欧洲和亚洲出现一些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国家。【小问2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可从综合国力的变强、外交政策的调整、外交家的努力、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等角度分析即可。河北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西周王朝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音乐机构,对年龄在13岁至20岁之间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与此同时,乐与礼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王朝对“乐”的重视()A.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B.有助于维护宗法分封秩序C.导致了家国一体局面的形成 D.消弭了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西周王朝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对年龄在13岁至20岁之间的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其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有助于维护宗法分封秩序,B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排除A项;家国一体局面与分封宗法制关系密切,不能说由“乐”导致,排除C项﹔“消弭”之说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如图为东汉田庄画像石拓片。拓片图案分三层:上层为山间猎鹿,一人正弯弓射鹿;中层为兵器林立,两侧各有一妇女操作织机;下层为完整的酿酒过程,周围散养猪狗鸡鹅等家禽家畜。此画像石拓片图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时期()A.小农生产比较普遍 B.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C.豪强地主势力强大 D.渔猎与农耕已经结合〖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材料“东汉田庄画像石拓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田庄规模较大,生产活动包括渔猎、耕织,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强大,C项正确;仅从石拓片,无法得出“小农生产比较普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东汉田庄的发展,无法得出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排除B项;材料没有相关渔猎与农耕已经结合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唐朝前期诗人陈子昂在《答洛阳主人》一诗中,抒发了不凡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这折射出唐朝前期()A.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B.科举考试提升了儒生文学修养C.文学主题世俗化明显 D.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艺术形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据材料“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可以看出诗人盼望面见圣上,献计献策,攻城升官的情感,折射出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A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科举考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渴望建功立业,无法得出文学主题世俗化,排除C项;无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对比,无法得出诗歌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4.宋代枢密院的下属机构主要是各个房,宋初有兵、吏、户、礼4房,后来陆续增加,最多时达到25房。此外,还有若干司,如承宣司、兵马司等,南宋时,又添设宣旨院和省马院。由此可见,宋代枢密院的机构设置()A.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B.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C反映了崇文抑武策略 D.加强了君主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据材料枢密院下设机构“不断增加”,最多时达到“25房”,进一步分割分散了枢密院的军权,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统治,D项正确。宋代枢密院的设置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排除A项;分权过细不利于提升军队作战能力,排除B项;材料中分割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抑武”,但没有反映出“崇文”,排除C项。故选D项。5.清代小说《林兰香》成功地描绘了一大批市井人物,其中有侠客高士、僮仆侍婢、恶霸奸商等,全书人物达三百二十人之多。几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如燕梦卿的逆来顺受、耿朗的卑劣、任香儿的嫉妒和任自立的贪婪等。这折射出当时()A.主流文学题材发生变化 B.世俗文学得到一定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其中有侠客高士、僮仆侍婢、恶霸奸商等,全书人物达三百二十人之多”,可以看出小说中出现了较多的市井人物,折射出当时世俗文学得到一定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主流文学题材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学的世俗化,无法得出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排除C项;仅从小说中描述,无法得出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6.洋务事业大多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由政府官员主持,而大部分科举出身的官员不愿从事洋务事业,这就为通过捐纳成为候补官员的捐员提供了署事机会,捐员大多为商人出身。以中国电报局为例,全局198个分局委员,80%以上是通过捐纳获得的。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捐纳制度()A.缓解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B.开辟了资本主义发展新路径C.有助于近代化事业的开展 D.助推了洋务运动目标的实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60到9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捐员大多为商人出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捐纳制度使一些捐员积极投身洋务事业,有助于近代化事业的展开,C项正确;材料没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资本主义发展新路径的结论,排除B项﹔洋务运动的目标并未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7.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A.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 B.保守派内部对新法产生分歧C.变法的条件不够成熟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变法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6月11日至1898年9月21日(中国)。据本题材料“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但不会就此断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国内的官员,还是国外的政客,一致认为变法革新是潮流,是时代的大趋势,A项正确﹔因“保守派内部对新法产生分歧”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不一致,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改革的条件状况,排除C项﹔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8.据统计,《新青年》季刊自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总共发刊9期,共发表译文40篇,其中俄文译文21篇,内容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列宁主义,介绍俄国革命。这反映出()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开启 B.国内舆论出现转向C.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道路 D.民族意识开始觉醒〖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23年6月至1926年7月(中国)。据材料“其中俄文译文21篇,内容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列宁主义,介绍俄国革命”,可知《新青年》刊载的译文中,俄文译文占比超过一半,内容都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以及俄国革命的,反映出先进知识分子关注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积极探索救国道路,C项正确;此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尚未开始,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国内舆论转向的结论,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排除D项。故选C项。9.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规定:“移难民在居住、垦荒、贷款、医疗、选举权方面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据1943年统计,边区5年扩大耕地面积240万亩,其中200万亩是移民开荒增加的。该政策的实施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 B.突破了国民政府的军事封锁C.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有利于开发边区与支持抗战〖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规定:‘移难民在居住、垦荒、贷款、医疗、选举权方面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据1943年统计,边区5年扩大耕地面积240万亩,其中200万亩是移民开荒增加的。”可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极大地刺激了移民开荒的积极性,对边区的开发以及抗战的支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现了二次合作,排除B项;《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是边区大生产运动的表现之一,与改变了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10.1953—1957年,全国共新建了6座城市,其中5座城市位于京广线以西;大规模扩建了20座城市,其中位于京广线以西的有11座,东北地区有7座,中国城镇化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城镇化率增长2.93%。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国家工作重心实现了转移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C.工业布局实现了有序调整 D.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195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其中位于京广线以西的有11座,东北地区有7座,中国城镇化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城镇化率增长2.93%。”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也就是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D项正确;1949年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现了转移,排除A项﹔材料现象主要是实施工业化战略带来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不是造成材料现象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布局没有实现有序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11.在布托地区(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史前考古层,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件极具价值的考古文物,一个是泥钉,另一个是抛光的圆锥体,它们都与埃及史前考古层的其他文物和建筑风格迥异。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这表明()A.不同文明区域间有一定交流 B.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C.两河流域文明早于埃及文明 D.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史(埃及)。据材料“尤其是抛光的圆锥体,很像两河流域乌鲁克时期装饰神庙门脸的手工制品”,可知布托地区出土的抛光的圆锥体,很有可能是通过贸易往来由两河流域被带到地区,也有可能是布托地区的人们学习借鉴了两河流域的制作工艺,但都表明两地区之间存在一定交流,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世界早期文明逐渐走向联合,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两者文明的早晚,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两河流域的手工业世界领先,排除D项。故选A项。12.16世纪后期,西班牙物价上涨的速度远远高于英、法、荷等国,于是西班牙开始大量进口英、法、荷等欧洲其他国家的商品。17世纪中叶以后,西班牙干脆把纺织原料——羊毛输往国外,其总量(每年)达40000捆。这可用来说明A.西班牙成为当时欧洲的商贸中心 B.西班牙拉开争夺世界霸权的序幕C.西欧各国对世界市场的激烈争夺 D.西班牙殖民霸权衰落的经济根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6世纪后期,西班牙物价上涨的速度远远高于英、法、荷等国,于是西班牙开始大量进口英、法、荷等欧洲其他国家的商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大量贵金属涌入西班牙,西班牙物价飞涨,西班牙将掠夺的黄金白银用于奢侈消费,没有转化为资本,导致改造传统经济和社会的动力不足,结果西班牙成为一个长期只能出口羊毛、矿产品和转口香料贸易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西班牙经济的衰退,而非成为当时欧洲的商贸中心,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时,西葡两国就已经开始了争夺世界霸权,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出欧洲列强对世界市场激烈争夺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3.18世纪,法国狄德罗和达朗贝尔在编撰《百科全书》时,把工艺和制造业视为知识系统里一个重要的分支,囊括了丰富的内容,包括金银加工、宝石加工、铁加工、玻璃加工、皮革加工、蚕丝加工、羊毛加工等。这一做法()A.使近代自然科学形成体系 B.反映出启蒙运动的转向C.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18世纪(法国)。据材料“把工艺和制造业视为知识系统里一个重要的分支,囊括了丰富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将工艺和制造业列入知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体现对工艺和制造业的重视,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近代自然科学在18世纪之前已经形成体系,排除A项;百科全书派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并没有导致启蒙运动转向,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14.1869年6月,明治政府批准各藩“奉还版籍”申请,同时任命274名藩主为藩知事,继续主持藩政,但规定藩收入的十分之一为藩知事家禄,余者为藩财政收入,原家臣的俸禄改由藩财政担负,从而釜底抽薪,事实上割断了旧家主与家臣经济上的授受关系。这些举措()A.使“文明开化”得到了落实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以“全盘西化”为指导思想 D.清除了封建残余势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9年6月(日本)。据本题材料“但规定藩收入的十分之一为藩知事家禄,余者为藩财政收入,原家臣的俸禄改由藩财政担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治政府的“奉还版籍”举措,减少了藩知事家禄的收入,增加了藩财政收入,地方收入减少而中央收入增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文明开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全盘西化”并不是“奉还版籍”政策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奉还版籍”只是削弱了藩知事家禄的财政收入,并没有清除封建残余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15.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苏联于1947年推出“莫洛托夫计划”,致力于加强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美国同西欧国家联合起来,于1950年1月9日成立了“对*###*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对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贸易管制。材料表明()A.冷战对抗阻碍全球化的发展 B.美苏冷战起源于经济因素C.战后欧洲经济陷入低迷局面 D.两极对峙以经济压制为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至1950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统筹委员会对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贸易管制,不利于市场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这一切都起源于美苏冷战,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提出之前,美苏之间就已在政治领域开始了冷战,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调整,经济有所恢复,排除C项;两极对峙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多个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16.如图为某学者对世界现代化的阶段及浪潮划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浪潮大致时间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注释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1763~18701870~19451946~1970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第三次产业革命、自动化城市化、社会化流动电气化、普及义务教育福利化、普及中等教育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福利化,流动化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1970~20202020~20502050~2100知识和信息革命、信息化新生物学革命、生物经济新物理学革命、文化经济网络化.普及高等教育仿生化、生物经济社会体验化、文化经济社会第二次现代化知识化、信息化、生态化全球化、个性化,多元化A.现代化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 B.战争极大阻碍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C.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D.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材料,伴随着“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新生物学革命”“新物理学革命”等等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社会现代化不断发展,发展阶段越来越高,所以科学技术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D项正确。"不确定性因素”是否日益增多、“战争”等信息在材料中都没有涉及,排除A、B两项;生产关系的变革只是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材料侧重强调科技是促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C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和统治者的需要,融合道家和法家思想,对儒学进行调整和加工,从而产生了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新儒学体系,这是对先秦儒学进行的第一次改造。董仲舒指出,要促进国家稳定,就一定要完成思想的统一。董仲舒宣传了“神”“天”“天人合一”的理论,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行为准则,后来被称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之后儒学变为真正的统治思想,同时研究五经的经学也随之成为了显学。——摘编自韩典轩《儒学的发展历程和现代转型研究》材料二隋唐时期的儒学倾向于经世致用,表现为经学的繁荣和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唐代前期孔颖达等编撰的《五经正义》,将魏晋以来论说纷纭、南北分裂的经学在形式和版本上达到了统一。经学的统一和繁荣以及三教并行的思想文化背景丰富了儒学的思想资源。科举制度使得以儒学作为教育主要内容成为官学、私学的自觉选择。唐代编辑了许多普及性的儒学启蒙读物,以简约条文化的方式把儒家的经典表现出来。此外,儒学还通过各种民间途径加以弘扬,如村社制定的乡规民约等。——摘编自刘光育《隋唐儒学发展及其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及其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儒学的主要特点。〖答案〗(1)基本内涵:倡导“大一统”;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倡导“三纲五常”。历史作用: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2)主要特点:倾向于经世致用;以经学为核心;善于吸收融合佛道思想;与教育和科举联系紧密。〖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要促进国家稳定,就一定要完成思想的统一”,得出倡导“大一统”;据材料“神”,“天”,“天人合一”,得出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据材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得出倡导“三纲五常”。历史作用:据材料“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求和统治者的需要”,得出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据材料“之后儒学变为真正的统治思想,同时研究五经的经学也随之成为了显学”,得出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从对社会稳定分析,得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小问2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隋唐时期的儒学倾向于经世致用”,得出倾向于经世致用;据材料“表现为经学的繁荣和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与融合”,得出以经学为核心;善于吸收融合佛道思想;据材料“科举制度使得以儒学作为教育主要内容成为官学、私学的自觉选择”,得出与教育和科举联系紧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注重对于国家管理者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重视通过道德教化,培育官员的家国情怀,激发官员的浩然正气;通过法律规范,规制机构的职责程序,约束官吏的行为举止,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历代王朝所实施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模式中,道德始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德治”成为历代统治者所弘扬、追求的政治理想。在官吏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方面,道德规范所涉及社会关系比重,道德治理的社会覆盖面以及实施效果,都充分展示了“德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摘编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材料二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各解放区也开始逐渐连成一片。根据地民众通过人民代表会议的选举,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革命根据地的政权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阶级基础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已然成为###及中国人民要建构的新的政权结构模式。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政权建设的进步之处,并说明取得进步的主要原因。〖答案〗(1)历史影响: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政治统治;一定范围内推动了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等。(2)进步之处:在人民代表会议基础上建立人民民主政权。主要原因:马克思列宁主义传人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人的不懈探索。〖解析〗【小问1详析】历史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通过法律规范,规制机构的职责程序,约束官吏的行为举止,从而取得了良好效果。”可知,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政治统治。根据材料一“道德规范所涉及社会关系比重,道德治理的社会覆盖面以及实施效果,都充分展示了‘德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范围内推动了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等。小问2详析】进步之处: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