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名校试卷PAGEPAGE1高三历史名校试卷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表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由此推知,良渚文化()A.生产力水平进入青铜时代 B.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C.迈入高度成熟阶级社会 D.民俗与宗法观念交织融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可知,经过对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其大型的建设工程规模宏达,需要众多人员共同劳动完成,据此可以推断,当时有可能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青铜时代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建设工程,没有体现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信息,排除C项;宗法制起源于夏朝,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孟子的政治诉求在于使诸侯行“王政”。他认为,“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的“王政”A.主张小国寡民 B.强调民心归附C.与“王”字本义相符 D.明确以“天理”为核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要民心归附才是王道,B项正确;主张小国寡民是老子的主张,排除A项;创立强调民心归附,不是与“王”字本义相符,排除C项;明确以“天理”为核心是理学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3.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弟子。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B.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 D.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D项错误。4.金世宗即位后针对汉族人民的反抗,颁行“在山为寇,下山为民”的政策,北方“义军”迅速走向瓦解;明朝隆庆元年,朝廷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沿海“倭患”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上述现象说明()A.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B.国家治理应因地制宜C.民心向背关乎政权稳定 D.政府政策须适时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金世宗即位后针对汉族人民的反抗,进行了政策调整,实行“在山为寇,下山为民”的政策,使北方“义军”迅速走向瓦解。明初为解决“倭患”问题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结果不但没有解决“倭患”问题,反而引起沿海人民的不满;但隆庆元年,朝廷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沿海“倭患”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这些现象说明政府的政策须适时调整,才能真正解决问题,D项正确;传统民本思想指的是统治者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政策须适时调整,排除A项;因地制宜指的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而材料强调的是应适时调整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政策调整问题,不是民心向背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5.清乾隆时期编成的《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500种,其中包括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等38种不同学科的外国著作。此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受到西学的冲击 B.总结中国文化的必要性C.“闭关自守”政策的局限性 D.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答案〗D〖解析〗《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大量重要典籍,也包括不同学科的外国著作,说明《四库全书》的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D项正确;清乾隆时期,“儒学地位没有受到西学的冲击”言过其实,排除A项;外国著作不属于中国文化的总结,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6.晚清洋务派外交家郭嵩焘建议,与西方各国交往最好的方式是“德”,其次是“略”,以“威”,以“恩”,“而信与义贯乎四者之中而不能外”;在既有中外关系中,要遵守条约。这表明郭嵩焘()A.仍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 B.带有对外妥协的倾向C.已突破“中体西用”的思想 D.已具有近代外交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既有中外关系中,要遵守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嵩焘认为对外交往应该遵守国际条约,说明其具有近代外交意识,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郭嵩焘利用儒家思想来解释近代国际交往中的规则,并不是受儒家思想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妥协,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外交思想,并不能说明突破“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7.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 B.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等国人重视文物搜集,“以证吾国之文明”,20年代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说明我国近代在文物观念上注重文化自信,并关注国家命运,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经过重视文物搜集,进行考古发掘,推翻西方谬论,而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只是表象,非深层反映,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学术界推翻西方学者的谬论,没有体现出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排除B项;近代我国文物观念与民主意识觉醒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8.1925年,毛泽东在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中指出,孙中山是“应乎中国被外力、军阀、买办、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客观环境,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孙中山虽逝,但“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毛泽东旨在A.捍卫革命事业的正确方向 B.强调国民革命的群众基础C.分析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 D.全面评价孙中山历史贡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孙中山虽逝,但‘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可知,毛泽东人认为国民大革命应该朝着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前进,旨在捍卫革命事业的正确方向,A项正确;材料与国民革命的群众基础无关,排除B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文章分析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排除C项;材料不是全面评价孙中山历史贡献,排除D项。故选A项。9.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一切部门都要坚决削减那些可以削减的,可以推迟的,或可办可不办的事业拨款;有计划地坚决地精减冗员,节约支出;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注意节约粮食。这一指示()A.增强了中央治理经济腐败的能力 B.不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活水平C.为抗美援朝提供了财力物力支持 D.有利于筹集工业化建设的资金〖答案〗D〖解析〗材料时间是1953年8月,1953年是“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中国的工业化缺少资金,因此中央强调各方面要节约支出,将节约所余用于工业化建设,D项正确;节约运动与治理经济腐败没有必然联系,而且要求农民节约粮食更与经济腐败无关,排除A项;节约与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并不矛盾,排除B项;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就已经签订,排除C项。故选D项。10.以下表格中,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B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义务教育体系形成C2001年中国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D至2020年年底,在现行贫困标准下,我国贫困发生率降至为零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据材料“2020年年底,在现行贫困标准下,我国贫困发生率降至为零”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D项正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只是一部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法律,不能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非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排除B项;上海合作组织是200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致力于地区安全的组织,并非扩展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11.公元前6世纪,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流动的王权”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国王常在帝国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诉请,裁决纠纷;处理总督无法决断的问题。这反映出()A.希腊化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 B.波斯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C.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 D.波斯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流动的王权……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国王常在帝国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诉请,裁决纠纷;处理总督无法决断的问题”,可以看出波斯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住地,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以及处理总督无法处理的问题,突出说明国王权力巨大,凌驾于地方总督和臣民之上,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时期,推行的希腊化,此时并没有开始,排除A项;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并不是贵族寡头,排除B项;流动的王权,强化了中央集权,而且材料也无法得出地方割据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2.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C.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D.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及所学知识可得,大庄园享有不向国家纳税的特权,对中央集权形成一定的冲击,A项正确;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武士集团的势力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囯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3.182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将美国平均关税从20%提高到40%以上,被时人称为“可憎关税”法案。下图是众议院各州代表对该法案表决结果示意图,这反映了()A.南北方的力量对比悬殊 B.联邦内部存在分裂隐患C.政策调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自由主义思想仍占明显优势〖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北方州主要发展工业,所以他们赞成提高关税以保护其市场,而南方州主要发展种植园经济,所以他们反对提高关税,这说明南北双方在关税问题上矛盾重重,联邦内部存在分裂的隐患,B项正确;材料是关于关税问题,不能体现南北方的力量对比,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方对待提高关税的态度,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C项;自由主义思想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在英国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B项。14.1921年春,列宁提出在苏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制就是措施之一,如“(石油租让)能供给我们几百万普特的煤油……农民将拿他们的余粮来换取这种煤油……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立即改善全国的生活状况”。这表明,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A.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B.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C.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D.演变为“新经济体制”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石油租让)能供给我们几百万普特的煤油……农民将拿他们的余粮来换取这种煤油……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立即改善全国的生活状况”可得出新经济政策之下,可以利用商品交换来激发市场的活力,从而恢复与发展生产,B项正确;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并不是由国家资本主义导致的,而是由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的,排除C项;“新经济体制”是是60年代的政策,与这一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1648年通过的《维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正式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并首次确立了国际会议制度;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致"原则。这说明A.世界各国的独立主权得到尊重 B.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有限C.世界集体安全机制的不断完善 D.限制和制止国际战争有了法律依据〖答案〗C〖解析〗考查国际法的发展。根据材料“集体制裁的国家法基本原则”“国际会议制度”“大国一致原则”等信息可知,随着国家法的发展,集体安全机制也得到不断完善,C项正确;ABD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故选C项。16.1956年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联合以色列于10月29日向埃及发动军事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就此爆发。美苏两国罕见的意见一致,对三国施加压力。在美苏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这一事件()A.客观上加速西欧一体化进程 B.表明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C.推动埃及摆脱英法殖民统治 D.说明欧美联盟走向分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让当时的欧洲各国意识到,一方面,由于能源通道不再受欧洲控制,欧洲各国合作发展原子能解决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欧洲解决能源问题的必要途径。另一方面,二战后国力衰弱的欧洲各国,只有联合才能使欧洲拥有足以对抗美苏的威胁的能力,A项正确;美苏两国仅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上达成一致,但不能说明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排除B项;1952年,埃及通过兵变的形式,彻底摆脱了英国殖民者的控制,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这一事件并不会导致欧美的联盟走向分裂,欧美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秦汉的法律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岳麓书院收藏的秦简《尉卒律》(内容多为秦统一前后的律令)的规定来看,秦在里吏任用上有意避开地方豪强,推行里吏与帅豪(地方的社会领袖)分离、行政权与社会性权威分离的新政策。《商君书》有《去强》《说民》《弱民》三篇,文句相关,主旨相近,都是讲治国为君要干预和削弱民间社会共同体内部的自治秩序,使之无力抗拒国家统治,从而为国所用。就制度设计而言,秦的立法者为了控制基层社会,希望在官僚行政系统之下塑造出一个驯服的里吏层级,他们的权力完全来自上级,因而绝对服从,为上级监管邑里,控制民众。——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材料二汉代的法律制度,一方面继承了秦以赏罚为中心内容的法治思想,另一方面援礼入法,把礼改造成法律规范,为社会中贵贱、尊卑、长幼、亲疏、贫富等不同层次的人们规定不相等的行为规范。如董仲舒“春秋决狱”,以儒家经典《春秋》作为判案的依据。其原则是“论原(心)定罪”,强调犯罪动机。比如有人侮辱为父亲者,受辱的儿子不忿将此人杀死。按法律杀人处死,但其动机符合“孝道”,就应将其赦免。到了东汉,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法律,即经学大儒的“经义”,成为被普遍应用的判案依据。——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特点。(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的“援礼入法”。〖答案〗(1)治理主体以政府为主;任用治理人员避开地方豪强;治理依据依据法律和法家思想;治理方式以控制监管为主;(任意三点即可)(2)评价:积极:①促进基层治理和教化,改善民风;②礼法结合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消极:③通过身份地位与社会关系来断案量刑,有悖公正;④过分强调主观动机,有失客观。(任意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治国为君要干预和削弱民间社会共同体内部的自治秩序,使之无力抗拒国家统治,从而为国所用。”可知,治理主体以政府为主;根据材料“秦统一前后的律令)的规定来看,秦在里吏任用上有意避开地方豪强,推行里吏与帅豪(地方的社会领袖)分离、行政权与社会性权威分离的新政策。”可知,任用治理人员避开地方豪强;根据材料“《商君书》有《去强》《说民》《弱民》三篇,文句相关,主旨相近,都是讲治国为君要干预和削弱民间社会共同体内部的自治秩序,使之无力抗拒国家统治,从而为国所用。”可知,治理依据是依据法律和法家思想;根据材料“秦的立法者为了控制基层社会,希望在官僚行政系统之下塑造出一个驯服的里吏层级,他们的权力完全来自上级,因而绝对服从,为上级监管邑里,控制民众。”可知,治理方式以控制监管为主。【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评价:根据材料“汉代的法律制度,一方面继承了秦以赏罚为中心内容的法治思想,另一方面援礼入法,把礼改造成法律规范,为社会中贵贱、尊卑、长幼、亲疏、贫富等不同层次的人们规定不相等的行为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在积极影响方面,可以从促进基层治理和教化,改善民风;礼法结合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在消极影响方面可以从通过身份地位与社会关系来断案量刑,有悖公正;过分强调主观动机,有失客观等角度进行评价说明。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国家对印度的殖民历程示意图材料二1960年6月,比属刚果宣布独立。几天后发生兵变,骚乱向全国蔓延。比利时趁机入侵,还扶持矿产丰富的加丹加省“独立”。刚果政府请求联合国提供军事援助。美国支持联合国派出部队取代比利时军队,试图“以相对较小的代价防止混乱与共产主义”。苏联援助了飞机、卡车等装备,以及军事顾问。两国各自扶植政治势力,刚果局势复杂化。苏加诺和纳赛尔等亚非国家领导人努力为刚果国内政治和解奔走。1961年,安理会通过关于使用武力制止刚果内战的决议,这是“联合国部队中80%以上是非洲人或亚洲人影响大量增长的结果”。1963年,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比利时殖民主义势力被驱逐。这场危机在经过多次反复的冲突、对抗后终于结束,但刚果内部政局依然动荡不安。(1)依据材料一的地图,结合历史背景,简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刚果危机中各种国际力量的作用。〖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英国和葡、荷、法等国在印度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18世纪,列强殖民争夺加剧,英国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扩大侵略范围。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国力增强,19世纪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2)比利时:殖民主义的代表,力图恢复在刚果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刚果独立,但在民族解放的潮流中,终于退出刚果。美国、苏联: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处于全面冷战对峙状态,双方都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和争夺,加剧了当地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复杂化。亚非新兴国家:成为国际政论舞台上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重要力量,支持刚果的民族独立诉求,在联合国刚果问题的决策中发挥积极影响。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为亲旨,安理会具有制裁侵略的权力,对刚果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起到了一定作用。〖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结合题干可以确定时空是17到19世纪的印度。根据材料一的地图可知,在17世纪时,欧洲列强的在印度沿海地区建立了殖民据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7世纪欧洲各国纷纷向海外扩张,英国和葡、荷、法等国在印度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根据材料二第二幅地图可知,18时间侵略印度的国家主导者是英国,英国在印度的殖民范围很大。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列强殖民争夺加剧,英国通过各种手段打击荷兰等国,利用印度各地封建割据严重、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的弱点,采取武力侵略等等手段,不断扩大侵略范围。根据材料一第三各地图可知,到了19世纪在印度不仅有了占领区还有保护区,其面积几乎覆盖了整个印度。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国力增强,19世纪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结合题干可以确定时空是20世纪中期的刚果。根据材料“比利时趁机入侵,还扶持矿产丰富的加丹加省“独立”。”、“1963年,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比利时殖民主义势力被驱逐。”,可以归纳为比利时:殖民主义的代表,力图恢复在刚果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刚果独立,但在民族解放的潮流中,终于退出刚果;根据材料“美国支持联合国派出部队取代比利时军队,试图“以相对较小的代价防止混乱与共产主义”。苏联援助了飞机、卡车等装备,以及军事顾问。两国各自扶植政治势力,刚果局势复杂化。”,可以归纳为美国、苏联: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处于全面冷战对峙状态,双方都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和争夺,加剧了当地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复杂化;根据材料“苏加诺和纳赛尔等亚非国家领导人努力为刚果国内政治和解奔走。”,可以归纳为亚非新兴国家:成为国际政论舞台上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重要力量,支持刚果的民族独立诉求,在联合国刚果问题的决策中发挥积极影响;根据材料“1961年,安理会通过关于使用武力制止刚果内战的决议,这是“联合国部队中80%以上是非洲人或亚洲人影响大量增长的结果”。1963年,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可以归纳为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为亲旨,安理会具有制裁侵略的权力,对刚果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起到了一定作用。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叶秋海棠”清末民初之际,学部所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对中国版图的想象有这样的描述:“我国地形,如秋海棠叶。出渤海,如叶之茎;西至葱岭,如叶之尖;各省及藩属,合为全叶。”中华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新地理》中,延续了“一叶秋海棠”这一意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国政府推动下,除了教科书之外,“秋海棠”也开始广泛出现于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介中,并广为民众所接受。“桑叶”与“蚕食”“桑叶”是民国时期另一种对中国版图的想象。192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的发源的地方”。到30年代救亡话语体系将中国版图抽象为“桑叶”,将日本版图抽象为“蚕”。1938年,在题为《我们不怕鲸吞!我们只怕蚕食!》的抗战漫画中,所显示的桑叶被蚕食掉的中国版图的部分,与当时日军所占领的中国国土的形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战期间的教材中,无论国民政府还是边区政府都存在着将中国版图比喻为“桑叶”的做法。“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成立后,一种新的中国版图想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据《人民日报》1952年4月13日的报道:“西安的少先队员曾指着中国版图的模型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庞焕洲说,‘咱们祖国真像一只美丽的大雄鸡’”。而这一宣传极大推动了对这一认知的传播。此外,旧有海棠叶地图中难以突出台湾的地位,而雄鸡地图中,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这一解释被成功运用于政治解释之中,并成为大陆与台湾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摘编自徐鹏《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准确完整,史实运用合理,语言逻辑清晰。)〖答案〗主题:中国版图形象的塑造与变迁阐释:清末民初,中国版图被塑造为“秋海棠”的形象。清末民初民族危机加深,民国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原因)此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唤醒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认同。(影响)(分别从原因、影响两个维度分析)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版图被塑造为“桑叶”的形象。这一时期,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原因)“桑叶”被“蚕食”的形象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激情,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发展。(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版图被塑造为“雄鸡”的形象。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或: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抗美援朝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原因)“雄鸡”形象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自信,以及中华儿女实现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和坚定决心。(影响)中国版图形象的塑造与变迁,是受近代以来中国内外局势交织影响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历尽苦难辉煌的投射(或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的投射)。〖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清末民初之际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版图形象经历了“一叶秋海棠”“桑叶”“雄鸡一唱天下白”的变化,因此可拟定论题:中国版图形象的塑造与变迁。结合所学知识,从版图形象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从原因、影响等角度予以论述,如清末民初民族危机加深,民国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觉醒,中国版图被塑造为“秋海棠”的形象有助于唤醒和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认同;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日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桑叶”被“蚕食”的形象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激情,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雄鸡”形象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自信,以及中华儿女实现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和坚定决心等等。因此,中国版图形象的塑造与变迁,是受近代以来中国内外局势交织影响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自强自立、历尽苦难辉煌的投射(或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的投射)。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广义的文化包据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视角。守正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文化的发展,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借鉴、吸收外邦文化,同时保持民族主体性、独立性。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既要慎重总结传统文化,又要虚心学习西方文化,同时更要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摘编自张岱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所示观点的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中国儒家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学,主张仁政、民本、教化,但当时未受到重视。

汉代董仲舒在吸收法道、阴阳各派的基础上,创立新儒学,主张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魏晋以来,儒学发展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宋明理学家吸收佛、道,并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使儒学日益思辨化、世俗化。

明清之际,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一批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主张限制君权、工商皆本、经世致用,为儒学发展注入新活力。

总之,儒学自创立以来,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并根据时代需求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示例二:中国古代各项制度的守正创新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

汉初基本沿袭秦代制度,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推恩令”、“中外朝”、“盐铁官营”、“尊崇儒术”等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造就了西汉的强盛。

唐朝在继承秦汉以来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的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等,继续推行重农抑商又实行对外开放,沿用儒家思想为统一的意识形态同时重用佛道,造就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迎来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

总之,每个历史时期的优秀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社会是在不断汲取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向前发展。

示例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极大发展。

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经过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领导人民逐步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初步建立起以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之,###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道路探索和创新史,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

示例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革命时期,我们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总之,###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此外,也可以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孙中山的民主追求”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守正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文化的发展,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借鉴、吸收外邦文化,同时保持民族主体性、独立性。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既要慎重总结传统文化,又要虚心学习西方文化,同时更要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可拟定论点为中国儒家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阐释可从以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为线索进行阐述,得出守正创新是传统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考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表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考古学者的统计和估算,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由此推知,良渚文化()A.生产力水平进入青铜时代 B.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C.迈入高度成熟阶级社会 D.民俗与宗法观念交织融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的莫角山高台、内外城墙,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约1200万立方米的土方量。若按照1万人每年劳作200天计算,上述工程约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此外,还需要有更多人为这些劳动力提供后勤保障。”可知,经过对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其大型的建设工程规模宏达,需要众多人员共同劳动完成,据此可以推断,当时有可能存在较大的组织动员机制,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青铜时代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建设工程,没有体现高度成熟的阶级社会信息,排除C项;宗法制起源于夏朝,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孟子的政治诉求在于使诸侯行“王政”。他认为,“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的“王政”A.主张小国寡民 B.强调民心归附C.与“王”字本义相符 D.明确以“天理”为核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可以看出孟子认为要民心归附才是王道,B项正确;主张小国寡民是老子的主张,排除A项;创立强调民心归附,不是与“王”字本义相符,排除C项;明确以“天理”为核心是理学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3.北魏明元帝(409-423年)设中书学,以汉人索敞为中书博士,其学生“前后显达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到孝文帝时,有记载的88位中书博士,只有一位是鲜卑贵族;42位中书学生,只有三位是鲜卑弟子。这些中书博士和中书学生“皆冠冕之胄”。北魏设置中书学意在A.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 B.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C.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 D.团结鲜卑贵族推进改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鲜卑族贵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选择汉人为主的高官子弟进入中书学,为中书博士和学生,意在笼络汉族高门巩固统治,A项正确;教育鲜卑子弟全面汉化与中书博士的学生多为汉人不符,B项错误;模仿南朝建立门阀统治是表现不是本质目的,C项错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设置中书学团结的是汉族人,不是鲜卑贵族,D项错误。4.金世宗即位后针对汉族人民的反抗,颁行“在山为寇,下山为民”的政策,北方“义军”迅速走向瓦解;明朝隆庆元年,朝廷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沿海“倭患”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上述现象说明()A.传统民本思想影响深远 B.国家治理应因地制宜C.民心向背关乎政权稳定 D.政府政策须适时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金世宗即位后针对汉族人民的反抗,进行了政策调整,实行“在山为寇,下山为民”的政策,使北方“义军”迅速走向瓦解。明初为解决“倭患”问题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结果不但没有解决“倭患”问题,反而引起沿海人民的不满;但隆庆元年,朝廷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沿海“倭患”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这些现象说明政府的政策须适时调整,才能真正解决问题,D项正确;传统民本思想指的是统治者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政策须适时调整,排除A项;因地制宜指的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而材料强调的是应适时调整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政策调整问题,不是民心向背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5.清乾隆时期编成的《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500种,其中包括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等38种不同学科的外国著作。此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受到西学的冲击 B.总结中国文化的必要性C.“闭关自守”政策的局限性 D.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答案〗D〖解析〗《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大量重要典籍,也包括不同学科的外国著作,说明《四库全书》的编书者对西学的包容性,D项正确;清乾隆时期,“儒学地位没有受到西学的冲击”言过其实,排除A项;外国著作不属于中国文化的总结,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闭关自守”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6.晚清洋务派外交家郭嵩焘建议,与西方各国交往最好的方式是“德”,其次是“略”,以“威”,以“恩”,“而信与义贯乎四者之中而不能外”;在既有中外关系中,要遵守条约。这表明郭嵩焘()A.仍受到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 B.带有对外妥协的倾向C.已突破“中体西用”的思想 D.已具有近代外交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既有中外关系中,要遵守条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嵩焘认为对外交往应该遵守国际条约,说明其具有近代外交意识,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郭嵩焘利用儒家思想来解释近代国际交往中的规则,并不是受儒家思想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妥协,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外交思想,并不能说明突破“中体西用”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7.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这深刻反映了近代我国文物观念()A.强调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 B.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C促进国人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D.注重文化自信关注国家命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强调国人应重视文物搜集,‘以考进化之据’,‘以证吾国之文明’。20世纪20年代以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等国人重视文物搜集,“以证吾国之文明”,20年代后,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发掘,推翻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说明我国近代在文物观念上注重文化自信,并关注国家命运,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经过重视文物搜集,进行考古发掘,推翻西方谬论,而文物的搜集研究与保护只是表象,非深层反映,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学术界推翻西方学者的谬论,没有体现出倡导民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排除B项;近代我国文物观念与民主意识觉醒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8.1925年,毛泽东在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中指出,孙中山是“应乎中国被外力、军阀、买办、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客观环境,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孙中山虽逝,但“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毛泽东旨在A.捍卫革命事业的正确方向 B.强调国民革命的群众基础C.分析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 D.全面评价孙中山历史贡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孙中山虽逝,但‘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可知,毛泽东人认为国民大革命应该朝着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前进,旨在捍卫革命事业的正确方向,A项正确;材料与国民革命的群众基础无关,排除B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文章分析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排除C项;材料不是全面评价孙中山历史贡献,排除D项。故选A项。9.1953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一切部门都要坚决削减那些可以削减的,可以推迟的,或可办可不办的事业拨款;有计划地坚决地精减冗员,节约支出;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注意节约粮食。这一指示()A.增强了中央治理经济腐败的能力 B.不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生活水平C.为抗美援朝提供了财力物力支持 D.有利于筹集工业化建设的资金〖答案〗D〖解析〗材料时间是1953年8月,1953年是“一五”计划的第一年,中国的工业化缺少资金,因此中央强调各方面要节约支出,将节约所余用于工业化建设,D项正确;节约运动与治理经济腐败没有必然联系,而且要求农民节约粮食更与经济腐败无关,排除A项;节约与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并不矛盾,排除B项;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就已经签订,排除C项。故选D项。10.以下表格中,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80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B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义务教育体系形成C2001年中国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D至2020年年底,在现行贫困标准下,我国贫困发生率降至为零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A.A B.B C.C D.D〖答案〗D〖解析〗据材料“2020年年底,在现行贫困标准下,我国贫困发生率降至为零”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D项正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时间是21世纪初,《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只是一部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法律,不能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非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排除B项;上海合作组织是200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致力于地区安全的组织,并非扩展与发达国家的合作,排除C项。故选D项。11.公元前6世纪,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流动的王权”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国王常在帝国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诉请,裁决纠纷;处理总督无法决断的问题。这反映出()A.希腊化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 B.波斯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C.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 D.波斯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流动的王权……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国王常在帝国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诉请,裁决纠纷;处理总督无法决断的问题”,可以看出波斯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住地,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以及处理总督无法处理的问题,突出说明国王权力巨大,凌驾于地方总督和臣民之上,D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时期,推行的希腊化,此时并没有开始,排除A项;波斯帝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并不是贵族寡头,排除B项;流动的王权,强化了中央集权,而且材料也无法得出地方割据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2.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B.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C.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 D.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家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及所学知识可得,大庄园享有不向国家纳税的特权,对中央集权形成一定的冲击,A项正确;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武士集团的势力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中囯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3.182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将美国平均关税从20%提高到40%以上,被时人称为“可憎关税”法案。下图是众议院各州代表对该法案表决结果示意图,这反映了()A.南北方的力量对比悬殊 B.联邦内部存在分裂隐患C.政策调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自由主义思想仍占明显优势〖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北方州主要发展工业,所以他们赞成提高关税以保护其市场,而南方州主要发展种植园经济,所以他们反对提高关税,这说明南北双方在关税问题上矛盾重重,联邦内部存在分裂的隐患,B项正确;材料是关于关税问题,不能体现南北方的力量对比,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方对待提高关税的态度,与经济危机无关,排除C项;自由主义思想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在英国产生的,排除D项。故选B项。14.1921年春,列宁提出在苏俄实施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制就是措施之一,如“(石油租让)能供给我们几百万普特的煤油……农民将拿他们的余粮来换取这种煤油……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立即改善全国的生活状况”。这表明,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A.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B.利用商品和市场发展经济C.导致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D.演变为“新经济体制”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石油租让)能供给我们几百万普特的煤油……农民将拿他们的余粮来换取这种煤油……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立即改善全国的生活状况”可得出新经济政策之下,可以利用商品交换来激发市场的活力,从而恢复与发展生产,B项正确;严重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农业发展落后于工业并不是由国家资本主义导致的,而是由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导致的,排除C项;“新经济体制”是是60年代的政策,与这一时期的新经济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5.1648年通过的《维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正式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并首次确立了国际会议制度;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致"原则。这说明A.世界各国的独立主权得到尊重 B.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有限C.世界集体安全机制的不断完善 D.限制和制止国际战争有了法律依据〖答案〗C〖解析〗考查国际法的发展。根据材料“集体制裁的国家法基本原则”“国际会议制度”“大国一致原则”等信息可知,随着国家法的发展,集体安全机制也得到不断完善,C项正确;ABD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故选C项。16.1956年7月,埃及领导人纳赛尔宣布将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英法联合以色列于10月29日向埃及发动军事进攻,苏伊士运河战争就此爆发。美苏两国罕见的意见一致,对三国施加压力。在美苏的压力下,英法两国和以色列在11月6日宣布停火。这一事件()A.客观上加速西欧一体化进程 B.表明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C.推动埃及摆脱英法殖民统治 D.说明欧美联盟走向分裂〖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让当时的欧洲各国意识到,一方面,由于能源通道不再受欧洲控制,欧洲各国合作发展原子能解决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欧洲解决能源问题的必要途径。另一方面,二战后国力衰弱的欧洲各国,只有联合才能使欧洲拥有足以对抗美苏的威胁的能力,A项正确;美苏两国仅在苏伊士运河战争上达成一致,但不能说明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排除B项;1952年,埃及通过兵变的形式,彻底摆脱了英国殖民者的控制,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这一事件并不会导致欧美的联盟走向分裂,欧美仍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秦汉的法律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法治与教化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岳麓书院收藏的秦简《尉卒律》(内容多为秦统一前后的律令)的规定来看,秦在里吏任用上有意避开地方豪强,推行里吏与帅豪(地方的社会领袖)分离、行政权与社会性权威分离的新政策。《商君书》有《去强》《说民》《弱民》三篇,文句相关,主旨相近,都是讲治国为君要干预和削弱民间社会共同体内部的自治秩序,使之无力抗拒国家统治,从而为国所用。就制度设计而言,秦的立法者为了控制基层社会,希望在官僚行政系统之下塑造出一个驯服的里吏层级,他们的权力完全来自上级,因而绝对服从,为上级监管邑里,控制民众。——摘编自陈侃理《秦汉里吏与基层统治》材料二汉代的法律制度,一方面继承了秦以赏罚为中心内容的法治思想,另一方面援礼入法,把礼改造成法律规范,为社会中贵贱、尊卑、长幼、亲疏、贫富等不同层次的人们规定不相等的行为规范。如董仲舒“春秋决狱”,以儒家经典《春秋》作为判案的依据。其原则是“论原(心)定罪”,强调犯罪动机。比如有人侮辱为父亲者,受辱的儿子不忿将此人杀死。按法律杀人处死,但其动机符合“孝道”,就应将其赦免。到了东汉,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法律,即经学大儒的“经义”,成为被普遍应用的判案依据。——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在基层治理方面的特点。(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代的“援礼入法”。〖答案〗(1)治理主体以政府为主;任用治理人员避开地方豪强;治理依据依据法律和法家思想;治理方式以控制监管为主;(任意三点即可)(2)评价:积极:①促进基层治理和教化,改善民风;②礼法结合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消极:③通过身份地位与社会关系来断案量刑,有悖公正;④过分强调主观动机,有失客观。(任意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治国为君要干预和削弱民间社会共同体内部的自治秩序,使之无力抗拒国家统治,从而为国所用。”可知,治理主体以政府为主;根据材料“秦统一前后的律令)的规定来看,秦在里吏任用上有意避开地方豪强,推行里吏与帅豪(地方的社会领袖)分离、行政权与社会性权威分离的新政策。”可知,任用治理人员避开地方豪强;根据材料“《商君书》有《去强》《说民》《弱民》三篇,文句相关,主旨相近,都是讲治国为君要干预和削弱民间社会共同体内部的自治秩序,使之无力抗拒国家统治,从而为国所用。”可知,治理依据是依据法律和法家思想;根据材料“秦的立法者为了控制基层社会,希望在官僚行政系统之下塑造出一个驯服的里吏层级,他们的权力完全来自上级,因而绝对服从,为上级监管邑里,控制民众。”可知,治理方式以控制监管为主。【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评价:根据材料“汉代的法律制度,一方面继承了秦以赏罚为中心内容的法治思想,另一方面援礼入法,把礼改造成法律规范,为社会中贵贱、尊卑、长幼、亲疏、贫富等不同层次的人们规定不相等的行为规范。”结合所学知识,在积极影响方面,可以从促进基层治理和教化,改善民风;礼法结合成为中华法系的重要特点,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在消极影响方面可以从通过身份地位与社会关系来断案量刑,有悖公正;过分强调主观动机,有失客观等角度进行评价说明。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国家对印度的殖民历程示意图材料二1960年6月,比属刚果宣布独立。几天后发生兵变,骚乱向全国蔓延。比利时趁机入侵,还扶持矿产丰富的加丹加省“独立”。刚果政府请求联合国提供军事援助。美国支持联合国派出部队取代比利时军队,试图“以相对较小的代价防止混乱与共产主义”。苏联援助了飞机、卡车等装备,以及军事顾问。两国各自扶植政治势力,刚果局势复杂化。苏加诺和纳赛尔等亚非国家领导人努力为刚果国内政治和解奔走。1961年,安理会通过关于使用武力制止刚果内战的决议,这是“联合国部队中80%以上是非洲人或亚洲人影响大量增长的结果”。1963年,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比利时殖民主义势力被驱逐。这场危机在经过多次反复的冲突、对抗后终于结束,但刚果内部政局依然动荡不安。(1)依据材料一的地图,结合历史背景,简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刚果危机中各种国际力量的作用。〖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英国和葡、荷、法等国在印度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18世纪,列强殖民争夺加剧,英国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扩大侵略范围。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国力增强,19世纪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2)比利时:殖民主义的代表,力图恢复在刚果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刚果独立,但在民族解放的潮流中,终于退出刚果。美国、苏联: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处于全面冷战对峙状态,双方都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和争夺,加剧了当地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复杂化。亚非新兴国家:成为国际政论舞台上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重要力量,支持刚果的民族独立诉求,在联合国刚果问题的决策中发挥积极影响。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为亲旨,安理会具有制裁侵略的权力,对刚果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起到了一定作用。〖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结合题干可以确定时空是17到19世纪的印度。根据材料一的地图可知,在17世纪时,欧洲列强的在印度沿海地区建立了殖民据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7世纪欧洲各国纷纷向海外扩张,英国和葡、荷、法等国在印度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根据材料二第二幅地图可知,18时间侵略印度的国家主导者是英国,英国在印度的殖民范围很大。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列强殖民争夺加剧,英国通过各种手段打击荷兰等国,利用印度各地封建割据严重、国内社会矛盾尖锐的弱点,采取武力侵略等等手段,不断扩大侵略范围。根据材料一第三各地图可知,到了19世纪在印度不仅有了占领区还有保护区,其面积几乎覆盖了整个印度。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国力增强,19世纪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结合题干可以确定时空是20世纪中期的刚果。根据材料“比利时趁机入侵,还扶持矿产丰富的加丹加省“独立”。”、“1963年,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比利时殖民主义势力被驱逐。”,可以归纳为比利时:殖民主义的代表,力图恢复在刚果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刚果独立,但在民族解放的潮流中,终于退出刚果;根据材料“美国支持联合国派出部队取代比利时军队,试图“以相对较小的代价防止混乱与共产主义”。苏联援助了飞机、卡车等装备,以及军事顾问。两国各自扶植政治势力,刚果局势复杂化。”,可以归纳为美国、苏联: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处于全面冷战对峙状态,双方都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渗透和争夺,加剧了当地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复杂化;根据材料“苏加诺和纳赛尔等亚非国家领导人努力为刚果国内政治和解奔走。”,可以归纳为亚非新兴国家:成为国际政论舞台上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重要力量,支持刚果的民族独立诉求,在联合国刚果问题的决策中发挥积极影响;根据材料“1961年,安理会通过关于使用武力制止刚果内战的决议,这是“联合国部队中80%以上是非洲人或亚洲人影响大量增长的结果”。1963年,在联合国部队的压力下,加丹加省放弃“独立”,刚果实现统一,”,可以归纳为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为亲旨,安理会具有制裁侵略的权力,对刚果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起到了一定作用。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叶秋海棠”清末民初之际,学部所编《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中对中国版图的想象有这样的描述:“我国地形,如秋海棠叶。出渤海,如叶之茎;西至葱岭,如叶之尖;各省及藩属,合为全叶。”中华民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科书《新地理》中,延续了“一叶秋海棠”这一意象。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国政府推动下,除了教科书之外,“秋海棠”也开始广泛出现于报纸杂志等公共媒介中,并广为民众所接受。“桑叶”与“蚕食”“桑叶”是民国时期另一种对中国版图的想象。1922年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新法地理教科书》中这样描述:“全部地形好像横铺着的一个大桑叶;再巧不过,中国本是蚕丝的发源的地方”。到30年代救亡话语体系将中国版图抽象为“桑叶”,将日本版图抽象为“蚕”。1938年,在题为《我们不怕鲸吞!我们只怕蚕食!》的抗战漫画中,所显示的桑叶被蚕食掉的中国版图的部分,与当时日军所占领的中国国土的形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抗战期间的教材中,无论国民政府还是边区政府都存在着将中国版图比喻为“桑叶”的做法。“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成立后,一种新的中国版图想象应运而生,人们开始将中国版图比喻为“雄鸡”。据《人民日报》1952年4月13日的报道:“西安的少先队员曾指着中国版图的模型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庞焕洲说,‘咱们祖国真像一只美丽的大雄鸡’”。而这一宣传极大推动了对这一认知的传播。此外,旧有海棠叶地图中难以突出台湾的地位,而雄鸡地图中,将台湾视为雄鸡迈出去的一只脚。这一解释被成功运用于政治解释之中,并成为大陆与台湾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一环。——摘编自徐鹏《秋海棠、桑叶、雄鸡与中国》依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主题准确完整,史实运用合理,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