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1页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2页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3页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4页
新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教案

总课次:第四十七次一一四十九次

26.三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

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一一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

番景色。

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

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第二课时

三.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

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

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四.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

板书设计:

(山)一一奇险

夏湍急

三峡---(美)

(水)一一春、冬清幽

秋凄清

第三课时

处理课后练习题及《给力》上的重难点

教学反思:

总课次:第五十次一五十二次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

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

《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一一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一一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

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

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

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

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见教材上所作记号)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

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

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

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三、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四、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3、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

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二.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i)寝(qln)藻(zAo)若(xi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遂

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但闻屏障中尺一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三.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

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

特点?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

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绘庭中景色月色

竹柏

寻张怀民

抒复杂情怀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第三课时

处理课后练习题及《给力》上的重难点

教学反思:

总课次:第五十三次一一五十五次

28观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i.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

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3.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德育目标

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

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读一讲一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3.比较拓展法。推荐潘闽的《酒泉子》,与本文比较,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比较阅读,感受不同文体相同题材的文章的区别,并学习进行改写。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世界第一大涌

潮一一钱江涌潮。

多媒体显示:钱江涌潮

教师讲解: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

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

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来自海内外的观光游客。为此,海宁市在每

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现在已成为闻名于世的一大胜景。

二、背景简介

钱塘江大潮,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

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

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后浪又上,波

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

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

资料内容如下:

(1)读准字音:

雷霆(ting)杨诚斋(zhai)朦髓(m6ngchong)如履平地(1U)

倏尔(shu)一舸无迹(g§)善泅(qiU)僦赁(jiiilin)

罗绮(ql)鲸波(jing)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5.多媒体显示第三段译文,学生共同评点。

译文如下:

吴中地区有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一个个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

彩旗,争先恐后,逆流而上,出没在万仞高的巨浪之中,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而旗尾一点也

不沾湿,以此来显示他们的技艺。

学生评点:“吴儿善泅者数百”应翻译为“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旗尾略不沾湿”

应译为“旗尾一点也不被水沾湿”。

教师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

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第二课时

四、理清文章思路,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1.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之盛。

2.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二段,赏析其精彩的场面描写。

选两位同学描述,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

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

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教师点拨: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

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

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学生齐读第一段,感受画面的壮阔。

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

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

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

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

随着波浪流走了。

教师点拨:这个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

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最后结束在“烟消波

静”的静景上,动静相衬,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水军演习场面的壮观。

3.赏析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

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

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

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精巧的结构安排。

五、课堂小结

我们领略了世界第一大涌潮一一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感受了自然的非凡魅力。最近又获喜讯,

海宁市已于2002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著名旅游景点及联合国《世界遗产》博览会上,向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如果申报成功,这将是浙江省第一个“世界遗产”。到

那时候,与钱塘江潮有关的一切艺术作品将会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遗产”。江山如此多娇。

生活在这样的国度中是自豪的。让我们继往开来,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发努力吧。

板书设计:

观潮

海潮图--雄伟壮观

演习图----场面宏伟正面描写

武艺高强与侧面烘

弄潮图----一身怀绝技托相结合

观潮图一--盛况空前

第三课时

处理课后练习题及《给力》上的重难点

教学反思:

总课次:第五十六次一一五十八次

29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堀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镉因

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

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二.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三.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更定拿一小船拥建衣炉火雾淞沆碰上下一白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

四.品味句子,研究问题。注意文章写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

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香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

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

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问题二:

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淞沆

硕,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

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己”。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

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

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

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

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问题三: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

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

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

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

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

赞赏。

问题四: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

喜”“雾淞沆碘”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

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

展开)。

第二课时

五.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

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六.作业:

运用白描手法,描画一个人。

板书设计: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独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奇遇

第三课时

处理课后练习题及《给力》上的重难点

教学反思:

总课次:第五十九次一一六十二次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

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

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

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

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

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

题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c.这首诗流露了作

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

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

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

题: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b.找

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1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a.诗人

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

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

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

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陆游

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

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

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

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

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全班讨论、交流明

确: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

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

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

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

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

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使至塞上》王维

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

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

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

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一一王维

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

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

题: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b.赏析“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自己过了居延,

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

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

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白

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一一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

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

歌一一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

诗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