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联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_第1页
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联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_第2页
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联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_第3页
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联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_第4页
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联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湖南省邵阳市2024届高三联考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是逻辑的推演。我们读诗、词、曲、散文、小说,实际上是在接收、玩味纸上的形象。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底在说什么,他只给你“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这两个形象,你去想吧。人们想了一千多年,有琢磨不尽的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逻辑思维之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形象思维之下,却有无穷的解。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这是形象思维的力量,逻辑思维办不到。唐诗是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高峰,实际上是形象运用的高峰,之后就跌落下来了。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总体而言,唐之后无好诗,是因为诗中的形象力下降,宋人的诗形象少得可怜,只剩下说理了,那些形成理障的作品,读来味同嚼蜡。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枯藤也早不是那个枯藤,昏鸦也早不是那个昏鸦,而是它们背后的情绪。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交流磨合,钱学森称之为“社会思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比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辛弃疾本来要说愁,但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个秋”,孟郊本来要说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用相应的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喻。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还常精选形象来最后压轴,这叫“结情于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辛弃疾失意落魄,夜宿古寺忽被钟声惊醒:“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他不说心中的凄凉,却说“卷地西风”。蒋捷的《一剪梅》写乡愁,写时光流逝的无奈,结句却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都成了传颂不衰的名句。下面是笔者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当然都是对这些人物的解析、褒奖和崇敬,但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______注意以上结尾,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细微处好像重要场合男人不同的领带和女人不同的胸花。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象征性,一形胜千言。逻辑思维没有这个隐语效果,它必追求概念清楚,前因后果层层推理,是一种线性思维,形象思维有外溢的美,逻辑思维却只谨守规矩,只看脚下的路。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就像制酒,酒成后只闻酒香,不见高粱。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同是面对秋天的树林,“停车空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积极兴奋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消极愁怨的。有时还将物、人的形象相融,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于深山古寺、茂林修竹间,点上几个小人儿,李渔有一段写芭蕉的小品:“蕉之易裁,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图画。”明明是写蕉,却突然请来人的形象,让其坐在蕉叶下,人的灵魂转附于蕉叶之上,顿然满纸生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在逻辑思维框架下都不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而且美丽、浪漫。这种美像瓷器的窑变一样,不可预知、永不重复,有时连作者都惊讶手中的笔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形象思维是画家手里的一个调色盘,可以随意蘸取颜色,明暗冷暖,掌控画面的情绪。比如笔者的《万里长城一红柳》写长城上一群环保志愿者的愉快生活,其中的一段也是借鉴《天净沙·秋思》,但置换了形象模块,就拼出另一种情绪:“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来聚首。”又如《风沙行》,主要写风沙的肆虐和沙漠生活的艰苦,但这类文字多显沉重,有压抑感。这时就要扳回一点,拼入几个温暖可爱的形象:“沙地的可咏可叹之物还有许多。有一种红柳,生长很慢,极耐旱,枝通红。细枝可用来编筐子,我刚住下时房东送来一只新的红柳梦笙,横纹竖线,细编密织,就像是一只大红灯笼,红艳照人。放于墙角顿觉随室生群,寒窑生暖。”“别看风沙脾气大,平歇下来也温柔可人。仲夏的夜晚,你一觉醒来正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簌簌唰唰,如春雨入梦,窗外月明在天,地白如霜,沙冬花暗香浮动。这时忆亲人,怀远方,心也温暖,情也安宁。”总之,文章是靠形象的形状、颜色、声音、寓意等来创造和平衡美感的。(节选自梁衡《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伟大文学作品富有意蕴,耐人寻味,善于借助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B.诗词作品中的一些典型意象,在社会群体思维交流磨合、相互影响下,常用以表达某种相对固定的情绪。C.同一个形象,由于不同背景、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绪。D.文学作品中有些事物用逻辑思维衡量并不合理,但以形象思维加以观照,却能收到不可预知的新奇美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长城一红柳》文中仿作《天净沙·秋思》,但其感情基调却与原作不同。B.本文在阐明观点时多选用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作为例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D.本文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实践,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消化、吸收及运用之效。3.下列不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一项是()A.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乱世中的美神》)B.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武侯祠,1700年的深思》)C.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把栏杆拍遍》)D.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4.如何借助形象思维增强文章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请结合本文观点,赏析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的凄凉之美。【答案】1.A2.C3.C4.①选择适宜的形象和手法表情达意,增强含蓄蕴藉之美;②借助约定俗成的具象,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增强简约凝练之美;③选取多种形象随机组合,有机融合,增强丰富变幻之美;④创新形象模块,表达新的旨趣,增强独特新奇之美;⑤将物、人形象相融,浑然一体,增强融洽和谐之美。5.①选用黄花这一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黄花满地堆积、枯萎飘零的凄凉之景,强化视觉审美;②借物抒情,以花之凋零表现人之憔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深化艺术体验;③将凋零不堪之花与不堪赏花之人融为一体,并以反问强化词人内心的苦闷,营造出震撼人心的凄凉之境,引发情感共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错。原文列举了元曲《天净沙·秋思》为例,是说明文学作品主要是借助“形象思维”来产生震撼人心之美,原文表述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但就此不能推出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错。原文“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并没有比较谁更适宜表达感情的意思。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横线前面说“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ABD都有“形”,如“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武侯像“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几株古柳“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C.是对辛弃疾艺术特点的评论性语句,没有涉及“形”。不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如元曲《天净沙·秋思》“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可见应选择适宜的形象和手法表情达意,增强含蓄蕴藉之美;②材料第五段“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可见要借助约定俗成的具象,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增强简约凝练之美;③材料第八段“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可见应选取多种形象随机组合,有机融合,增强丰富变幻之美;④材料第九段以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为例,说明“在逻辑思维框架下都不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而且美丽、浪漫。这种美像瓷器的窑变一样,不可预知、永不重复,有时连作者都惊讶手中的笔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可见应创新形象模块,表达新的旨趣,增强独特新奇之美;⑤材料第七段作者以自己的作品例说明“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后面列举了一些事例都是阐明这一点的,效果很好,可见应将物、人形象相融,浑然一体,增强融洽和谐之美。【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思维来写作,“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李清照这句词选用黄花这一典型形象,“黄花”在此处指落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描绘出一幅黄花满地堆积、枯萎飘零的凄凉之景,强化视觉审美;②材料中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本句借物抒情,不直接说自己内心伤感,而以花之凋零表现人之憔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深化艺术体验;③材料中说“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这是借助“物”“人”的融合增强抒情性。本句将“黄花”这凋零不堪之花与不堪赏花之人融为一体,并以“如今有谁堪摘”反问,强化词人内心的苦闷,营造出震撼人心的凄凉之境,引发情感共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坏孩子的故事马克·吐温①从前有个坏孩子,名叫吉姆。吉姆没有一位生病的母亲——也就是他没有一位笃信上帝、身患肺病,倘若不是爱子情深而宁愿躺进坟墓安息的母亲。然而,主日学校[注]课本里的坏孩子大都叫詹姆斯,并且都有一位生病的母亲。她们都用温柔凄婉的歌声哄孩子入睡,然后跪在床边流泪。可是,吉姆这个小家伙情况不同。他的母亲安然无恙——没生肺病,不但不虚弱,而且挺健壮,也不敬重上帝;此外,她对吉姆毫无疼爱之情。她常说,即便吉姆折断脖子,对她也没有多大的损害。她总是用打屁股的办法催吉姆睡觉。她要离家的时候,还要赏他几个耳光。②一次,这个吉姆偷出厨房钥匙,悄悄地溜进厨房,偷吃了果酱,随后又把果酱瓶子装满焦油沥青,好让他母亲看不出破绽;吉姆并没有顿生恐惧,也不觉得仿佛有什么声音悄然对他说,“不听妈妈的话对吗?这么做不是罪过吗?坏孩子们偷吞了自己善良母亲的果酱之后有什么报应呢?”也没有独自跪倒在地,保证今后不再作恶,然后轻松愉快地站起身来,对母亲告以实情,请求宽恕;而母亲则是泪流满面,满怀欣慰感激之情向他祝福。不!这是课本中其他坏孩子的情况;至于吉姆,完全是另一码事。你说怪不!吉姆偷吃了果酱,还粗俗下流地说真棒;他把焦油沥青装进果酱瓶,也说真棒,还哈哈大笑,说那老太婆发现之后,“必定会气得暴跳如雷,哼哼呀呀地说不出话来”。后来母亲果然发现了,但他硬说不知道,结果挨了一顿臭揍,泪流满面的竟是他自己。吉姆什么事都干得稀奇,与课本上的詹姆斯们迥然不同。③有一次,他爬到农场主阿科恩的苹果树上偷苹果。可是,树枝没有折断,他既没从树上跌下来摔断胳臂,也没有被农场主的大狗咬伤,尔后也没有卧床数周,闭门思过,从此变好。总之,绝没有那回事。吉姆偷够了苹果之后,安然爬下树来;对那条大狗,也早有准备,那条狗一扑过来,他一砖头扔过去,正好击中了它。说也奇怪——这类事情那些文雅的小书里从未写过,那些小书里面画着一些身穿燕尾服和短腿的马裤、头戴响铃礼帽的男人和腋下夹着无裙环衣裳的女人。任何一部主日学校的课本都没写过。④有一次,吉姆偷了老师的铅笔刀,但又害怕老师发现了会受到惩罚,于是便把小刀偷偷地塞进乔治·威尔逊的帽子里——乔治是可怜的威尔逊寡妇的儿子,他的品行端正,被公认为村上的好孩子。乔治对母亲的教诲从不违拗,一向诚实,而且勤勉好学,他对主日学校尤为崇信。可是,后来那把小刀竟从帽子里掉了出来,可怜的乔治耷拉着脑袋,羞得无地自容,好像真的自认有罪。而那位伤心的老师认定小刀是他偷的。当老师举起细软的鞭子,准备抽打他那发抖的双肩时,那位纯属杜撰的白发地方治安官并没有突然出现,更没有神气十足地说道:“饶恕这位品德高尚的孩子吧——罪犯正站在那儿发抖呢!休息时间,我正好从校门口路过。虽然没人看到我,而我却看到了偷窃的人!”因此乔治没有挨打,那位可敬的地方治安宫也没有给感激涕零的师生们布道,然后牵着乔治的手,说他这样的孩子值得称赞,领走乔治跟他同住,让他打扫办公室、生火、跑差、劈柴、学法律、帮他内助料理家务,工余时间尽情玩耍,每月领取四角钱的报酬,自行其乐。不!书上会这样写的,但吉姆遇到的却不是这样。那个老不死的法官没有插进来制造麻烦,结果,模范孩子乔治挨了一顿臭揍,吉姆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你知道,吉姆恨透了那些模范孩子。吉姆说,他“最瞧不起这些娘娘腔”。这就是那个没教养的坏孩子吉姆所使用的粗俗语言。⑤但是,发生在吉姆身上奇而又奇的一桩事是:他在一个礼拜天去划船,并没有被淹死;又一个礼拜天他去钓鱼,遇上暴风雨,却没有遭雷击。嗨,您不妨翻查主日学校的全部图书,从头至尾,反复阅读,您也绝不会发现这种事情。啊,绝对不会!相反,您会发现,所有在礼拜天划船的坏孩子没有一个不淹死的,所有在礼拜天钓鱼又遇上暴风雨的坏孩子都遭雷击。吉姆为什么总是能避开这些灾难,我也说不清个中的缘由。⑥吉姆的活动有符咒庇佑——准是有符咒庇佑。任何事儿都伤害不着他。他游动物园时甚至把一捆烟叶塞给大象,那大象也没有甩开长鼻敲碎他的脑壳;他翻遍食厨,却从来没有把硝酸错当成薄荷饮料喝进肚里;在安息日,他偷了父亲的枪出去打猎,也没有崩掉三四个指头;他一时气急,揍在小妹的太阳穴上,小妹也没有头痛不止,过夏就死。不!她居然复原了。最后,吉姆终于离家出走,浪迹海洋。但是,当他回来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景况凄凉、孤苦无助,也没见他亲人长眠于安静的教堂墓地,那座他童年时期墙上爬满青藤的房屋也没有倒塌。啊,不!他跟个浪人似的,喝得酩酊大醉,没进家门就进了警察局。⑦吉姆成年之后结婚成家,后来又有了许多儿女。一天晚上,他突然抡起板斧砸碎了全家人的脑袋。吉姆采用各种流氓手段,欺诈坑骗而发了大财。现在他横行乡里,成了心毒手狠的坏蛋,然而却受人敬重,选入议会。⑧诸位请看,主日学校的课本中可从来没有哪一个坏詹姆斯,能像这位有符咒庇佑、无法无天的吉姆这样走运,这样称心如意的。(商振永译,有删减)[注]主日学校:又名“星期日学校”,欧美诸国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教学内容除宗教教义和道德准则外,也有读、写、算的基本知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反映,以前主日学校课本里坏孩子总叫詹姆斯,做坏事总会受到上帝的惩罚;而好小孩在遇到不公时总会有好人出现,逢凶化吉。B.第①段主日学校课本上坏孩子詹姆斯的坏与现实生活中吉姆的坏形成对比,说明吉姆更坏,不值得被疼爱被原谅,故而母亲不喜欢他。C.第②段写吉姆偷吃果酱,作者并没有侧重具体再现他偷吃的场景,而是设想课本上的詹姆斯们偷吃后的情景,突出吉姆这事“干得稀奇”。D.第④段中,品行端正、被公认为村上的好孩子的乔治被诬陷偷铅笔刀后,并没有像书上写的那样受到公正对待,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表面上看,坏孩子的故事大多是生活中各种小孩恶作剧式的故事,但随着吉姆的长大,还依然故我,可见其故事具有深刻寓意。B.马克·吐温反复提到主日学校课本的故事内容,其作用一方面是为吉姆的种种坏事提供参照,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社会思想与背景。C.小说第⑤段渲染吉姆做各种坏事总能神奇地躲过惩罚,个中原因作者也想不明白,所以在第⑥段开头就只能认为“有符咒庇佑”。D.马克·吐温用絮絮叨叨的语气,大篇幅地铺陈叙述吉姆的坏故事,却在结尾短促地交代吉姆令人意外的结局,构思巧妙,有力度。8.马克·吐温用什么视角叙述“坏孩子的故事”?其语言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9.阅读下面《红楼梦》第三回两首《西江月》词,对照本文分析吉姆和贾宝玉这两个典型的“坏孩子”形象有何异同。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答案】6.B7.C8.①讲故事人视角(或全知视角,或旁观者视角,或“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结合”)。②语言特点:幽默中含有讽刺。(或幽默讽刺,或正话反说)9.同:都叛逆,与传统教义和世俗观念格格不入。异:①表现不同:贾宝玉虽被封建伦理道德否定,却是个保持着善良天性的人;吉姆偷果酱、苹果、铅笔刀、栽赃好人、杀妻灭子,心狠手辣,无恶不作。②结局不同:宝玉先前锦衣玉食,贾府败落后,结局是“贫穷难耐凄凉”;吉姆坏事做绝却从未遭报应,利用欺骗和无赖手段发了财,当了议员,结局称心如意。【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B.“第①段主日学校课本上坏孩子詹姆斯的坏与现实生活中吉姆的坏形成对比”错误。第①段对比的是主日学校课本上詹姆斯们的母亲与吉姆的母亲。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C.“个中原因作者也想不明白”错误。小说第⑤段中的“我”不是作者,而是故事叙述人,个中原因作者又岂会“不明白”?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特点能力。结合“从前有个坏孩子,名叫吉姆。吉姆没有一位生病的母亲——”“有一次,他爬到农场主阿科恩的苹果树上偷苹果”等内容可知,文章前半部分的故事可以认定为第三人称叙事;结合“吉姆为什么总是能避开这些灾难,我也说不清个中的缘由”等句子可知,文章的讲述者也可认定是“我”,因此也可以说运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因此可以说讲故事人视角(或全知视角,或旁观者视角,或“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结合”)。结合“吉姆采用各种流氓手段,欺诈坑骗而发了大财。现在他横行乡里,成了心毒手狠的坏蛋,然而却受人敬重,选入议会”等语言分析可知,吉姆坏的头顶,却能够横行乡里,甚至“受人敬重”,这样就形成巨大反差,本文语言在巨大反差形成的幽默中含有强烈的讽刺和批判。【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从相同点角度看,本文中的吉姆在“星期日学校”里干各种“坏事”,贾宝玉不事科考,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对封建国家无用,因此二人都叛逆,与传统教义和世俗观念格格不入。从不同的角度看,二人的表现不同:判词认为贾宝玉“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却爱护女人,重情重义,保持着人性的善良;而吉姆偷果酱、苹果、铅笔刀、栽赃好人、不顾亲情抡起板斧杀妻灭子,心狠手辣,无恶不作,其行为表现了人性的恶。二人的结局不同:结合“富贵不知乐业”“纨绔与膏粱”可知,贾宝玉在贾府败落之前锦衣玉食,贾府败落之后贾宝玉的结局是“贫穷难耐凄凉”;结合“吉姆采用各种流氓手段,欺诈坑骗而发了大财。现在他横行乡里,成了心毒手狠的坏蛋,然而却受人敬重,选入议会”分析可知,吉姆坏事做绝却从未遭报应,利用欺骗和无赖手段发了财,当了议员,结局称心如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军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操。操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也,即放火,营中惊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节选自《百战奇略·粮战》)材料二:贾谊说上曰: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帖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注】也,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汉书·食货志》)【注】廪廪:同“懔懔”,危惧的样子。指令人害怕的局面。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兵旱相乘A天下大屈B有勇力者C聚徒D而衡击E罢夫F羸老G易子H而咬其骨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积聚,此处是动词活用作名词,指囤积的粮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水”用法一致。B.夜,此处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乘着夜色之意。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函梁君臣之首”一句中的“函”用法一致。C.顾,回头看、四周看,形容百姓对处境存在不安全感。与《项脊轩志》中“顾视无可置者”中“顾”用法不一致。D.被,遭受,遭遇。与《屈原列传》中“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一句中的“被”用法不一致。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敌我双方对垒相峙、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谁有粮食谁就能取得胜利。因此,既要保护好己方的粮食,又要切断敌人的粮饷运输线,这样就一定能取得胜利。B.官渡之战中,袁绍令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护送粮食。许攸叛袁,向曹操献出偷袭烧粮的计策。尽管身边有人对许攸有所怀疑,但曹操还是采纳了他的建议。C.贾谊认为,粮食的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做什么事情都会成功,去进攻就能攻取,去防守就能巩固,去作战就能战胜,使远方的人顺附。D.贾谊认为,汉朝立国近40年,公家和个人的积贮都很少。老百姓弃农经商,不生产却吃粮食的人很多,过度奢侈的风气也日益滋长,这些都是国家的祸患。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益备。”(2)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14.两则材料都围绕着“粮食”展开,请简要说明侧重点有何不同。【答案】10.ABE11.D12.A13.(1)行进途中遇到询查的人,回答说:“袁公担心曹操抄掠我军后方,(特)派我们前往加强守备。”(2)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14.①文本一以官渡之战为例,论证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②文本二结合国家的现实,阐述积贮粮食是治国之本,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加强粮食储备。【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天下”作主语,“大屈”作谓语,主谓结构单独成句,所以AB处断句;“罢夫羸老”作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E处断句。故选AB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用法不一致。积聚,动词活用作名词,指囤积的粮食;/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放火烧掉他所屯聚的粮。/借助舟船的人,并不一定会游泳。B.错误。用法不一致。夜,名词作状语,乘着夜色之意;/函,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木匣装。句意:乘着夜色从小道出发。/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首级。C.错误。用法一致。都是“回头看、四周看”的意思。句意:百姓就将忧虑不安。/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D.正确。遭受,遭遇;/通“披”,披散。句意: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屈原来到了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面走一面吟咏,他的脸色憔悴。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A.“这样就一定能取得胜利”错误。由原文“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可知,原文说的是“敌人既然粮运不继,它就必定逃走,我军乘机发起攻击就能取得胜利”,“一定取得胜利”太绝对。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历道”,行进途中;“语”,回答;“益”,加强。(2)“俗”,风气;“贼”,祸害;“是天下之大贼也”,判断句,“也”表判断。【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官渡之战中,袁绍令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护送粮食,许攸叛袁,向曹操献出偷袭烧粮的计策,曹操亲自率步骑兵五千人烧粮,袁军营中顿时乱作一团,被曹军打得大败。文本一以官渡之战为例,论证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原文“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知,文本二结合国家的现实,阐述积贮粮食是治国之本,主张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加强粮食储备。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在敌我双方对垒相持,胜负未分的情况下,谁有粮食谁就能取得胜利。因此,对我方的运粮道路,必须派兵严加护卫,以防敌人抄掠截断。而对敌人的粮饷运输线,则要派遣精兵加以切断。敌人既然粮运不继,它就必定逃走,我军乘机发起攻击就能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军队没有粮食,作战就要失败。”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袁绍派车运粮,并令(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率兵万余武装护送,夜宿于袁绍军营以北四十里的地方。袁绍的谋臣许攸非常贪财,袁绍满足不了他的欲望,便背叛了袁绍而投降了曹操,(许攸)乘机向曹操献计说:“如今袁绍的屯粮所停放的粮食有一万余辆车,但缺乏严密守备,现在如果派出轻装部队进行偷袭,放火烧掉他所屯聚的粮,不出三天,袁绍将不攻自败。”曹操周围有人怀疑,但谋臣苟攸、贾诩却劝曹操按许攸的计策行事。于是,曹操遂令曹洪留守营寨,自率步骑兵五千人,全部换上袁军旗号,士卒口衔枚、马匹嘴勒绳索,乘着夜色从小道出发,每人身背一束柴草,行进途中遇到询查的人,就回答说:“袁公担心曹操抄掠我军后方,特派我们前往加强守备。”问者听后信以为真,全然若无其事之状。曹军顺利抵达后,立即包围其屯粮处,并放起大火,袁军营中顿时乱作一团,被曹军打得大败。袁绍慌忙丢弃甲仗而逃跑了。(节选自《百战奇略·粮战》)材料二:贾谊进言皇上说: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就要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和孩子。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能够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争先起来闹事,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大雾苏舜钦欲晓霜气重不收,余阴乘势相淹留。化为大雾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群鸟啁啾满庭树,欲飞恐遭罗网囚。四檐晻蔼下重幕,微风吹过冷自流。窃思朝廷政无滥,未尝一日封五侯①。何为终朝不肯散,焉知其下无蚩尤?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之沉忧!【注】①西汉成帝时,外戚王氏执掌朝政,汉成帝悉封诸舅为侯。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塞白昼”“咫尺不辨人与牛”来隐喻奸臣掌权、贤人与不肖难辨,赋予作品深刻的现实意义。B.第九、十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朝廷政治混乱、赏罚不明的不满,认为这是造成“大雾”的重要原因之一。C.“何为终朝不肯散,焉知其下无蚩尤”中的蚩尤是坏人的代表,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朝廷有坏人作怪的担忧。D.最后两句诗人疾呼,希望有澄清天下的壮士,来驱散迷雾,让太阳照射万里,消除自己心中的忧患。16.诗歌前八句是如何写雾大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从不同感官角度写雾大。“咫尺不辨人与牛”通过视觉写,“群鸟啁啾满庭树”通过听觉写,“微风吹过冷自流”通过触觉写,把一场大雾写深写透,使人如亲临其境。②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余阴”衬托雾大,通过群鸟不敢飞写雾气凝重。③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四檐晻蔼下重幕”把雾霭比喻成重重帷幕,写出雾气之大。【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表达了对朝廷政治混乱、赏罚不明的不满”错,从“政无滥”“未尝”看出诗人认为朝廷并没有政治混乱、赏罚不明。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写景手法的能力。前八句咏雾,意为:天快亮了,浓重的霜气还没有收去,阴霾之气乘机在世上滞留。化作漫天大雾,使得大白天咫尺间也难分辨是人还是牛。成群的鸟儿在庭院的树上叽叽喳喳地乱叫,它们想要飞去,可又怕陷身罗网,难逃虎口。四面屋檐下昏昏沉沉,像是挂上了重重帷幕,微风吹过,冷气自流。这八句用不同手法形象地写出雾气浓重的情况。(1)采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相结合的手法写雾大。“咫尺不辨人与牛”是视觉描写,“群鸟啁啾满庭树”是听觉描写,“微风吹过冷自流”是触觉描写,诗人调动人的不同感觉器官,把大雾写深写透,给人身临其境之感。(2)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衬托雾大。“群鸟……欲飞恐遭罗网囚”句,用群鸟不敢飞动,侧面描写雾大;“余阴乘势相淹留”中通过“余阴”衬托雾大。(3)用比喻修辞手法写雾大。“四檐晻霭下重幕”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本体是雾霭,“重幕”是喻体,把雾霭比喻成重重帷幕,生动形象地写雾之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继承并发扬了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来统治各国。(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与《夜筝》中“弦凝指咽声停处”相似,写出乐声暂停之状。(3)泰山是五岳之首,历来备受文人雅士关注,纷纷在诗文中描绘或赞扬泰山的雄伟,如“______,______”。【答案】①.奋六世之余烈②.振长策而御宇内③.冰泉冷涩弦凝绝④.凝绝不通声暂歇⑤.造化钟神秀⑥.阴阳割昏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奋”“振”“御”“涩”“歇”“钟”“徂徕”“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进四川博物院,《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在展出。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展厅起点处明代朱之蕃所绘的苏轼像轴,让不少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这是苏轼流放儋州时的生活写照,尽管极其艰苦,他仍①,以著书为乐。以《苏轼宦游图》为引,展览利用大量文物、图像和诗文串联起苏轼人生中的亮点。陕西凤翔是苏轼政治生涯的起点,他深入民间与百姓一起抗旱救灾,著名的“喜雨亭”“凌虚台”皆有图文展示,生动直观。借助视频技术,西湖一角被“搬进”展厅,苏轼两入杭州赈灾放粮、疏浚运河的故事娓娓道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了解苏轼在密州惩治盗贼、整顿军政的事迹后,观众重读这首词,内心激荡,豪情②。()中年以后苏轼接连被贬,远至海南岛。四海飘零中,他进入创作高峰。展览展出了明代许光祚书《记承天寺夜游》、清康熙款青花后赤壁赋笔筒等文物,苏轼影响之深远,③。展览还围绕苏轼的爱好专设了一个单元,穿行在展厅中,看苏轼纵情山水、饮茶品酒、制作美食,琳琅满目的展品叙说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宋代四川的产业兴旺,催生了文化昌明、人才辈出的局面。本次特展将背景介绍贯穿始终,通过一件件文物向观众揭示出苏轼成长的时代风貌,能够走近他丰盈的精神世界。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哥哥三打祝家庄身亡之后,众兄弟让我为头领。B.公共场所不让吸烟。C.事情发生太突然了,让他不知所措。D.他让自行车给撞了。20.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B.“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C.“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D.“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答案】18.示例:①泰然处之②油然而生③不言自明19.C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①语境形容苏轼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著书为乐”的生活态度,可用“泰然处之”。泰然处之:形容对事毫不在意,沉着镇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比喻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和平常一样,不慌不忙。②语境形容观众重读苏轼词时情感自然产生,可用“油然而生”。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③语境形容苏轼影响之深远不用言说,可用“不言自明”。不言自明:不用说话就能明白。【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C项和文中的“让”是介词,表对象。A.“让”是“推举”之意;B.“让”是“允许”之意;D.“让”是“被”之意。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A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引出下文“接连被贬”与“进入创作高峰”等语;B项是杜甫诗句;CD两项表现苏轼的洒脱和壮志豪情,与上下文内容衔接不紧密。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口袋公园,顾名思义,指那些规模较小、形状多样,能巧妙利用城市中的边角空间,①,也为群众活动提供更多便利的公园绿化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绿色生活空间提出更多需求,这些选址灵活、因地制宜的口袋公园正好可以弥补城市老城区、人口高密度区域等绿色空间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口袋公园虽小,却能“绣”出城市方寸之美,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顺应新时代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在口袋公园建设上持续用力,下足“绣花”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期待。口袋公园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从公园选址到规模大小,再到设施配备、设计风格,都要充分考虑②,如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设施,③,为上班一族提供更多户外休息区等。在细节和功能上更多考虑便民性、实用性,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等需求。在景观设计上,也可更加突出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元素,注重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树木,优先选用乡土植物等。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流畅简洁,不超过35个字。【答案】21.(示例)①既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②周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③为儿童提供适儿化配套22.(示例)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绿色生活充满期待,所以我们要持续下足功夫建好口袋公园。【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语境意在介绍“口袋公园”的作用,后面有“也”,这里应有“既”;结合“绿色空间不足、分布不均衡”,可知本处可填入“既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②处,根据下文“在细节和功能上更多考虑便民性、实用性”,可知本处可填入“周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③处,根据“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设施”“为上班一族提供更多户外休息区”,可知本处应说对儿童的作用,可填入“为儿童提供适儿化配套”。【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口袋公园虽小,却……发展思想”可概括为“建好口袋公园”,“为顺应新时代……持续用力,下足‘绣花’功夫”可概括为“要持续下足功夫”,“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期待”可概括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期待”。根据题干中“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