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贮藏保鲜实验设计_第1页
马铃薯的贮藏保鲜实验设计_第2页
马铃薯的贮藏保鲜实验设计_第3页
马铃薯的贮藏保鲜实验设计_第4页
马铃薯的贮藏保鲜实验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铃薯的贮藏保鲜实验设计一、概述1、品种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等。它是茄科一年生作物,原产于南美高山地区。目前,在我国种植面积很广,其中以山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产量较大。马铃薯是一种菜粮兼用的农产品,同时它还是制造酒精、淀粉、糖浆等的重要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就品种类型而言,我国生产中栽培的马铃薯有春播夏收的夏熟品种、夏播秋收的秋熟品种,贮藏多以后者为主。2、贮藏特性马铃薯具有不易失水和愈伤能力强的特性,而且在收获后还要经过一段生理休眠期,一般为2~3个月。在休眠期,马铃薯的新陈代谢水平减弱,抗性增强,即使处于适宜的条件下,也不萌芽生长。所以,马铃薯是较耐贮藏和运输的一种蔬菜。选择休眠期长的品种,并在贮藏期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以延长马铃薯的休眠期,是贮藏成功的关键。3、贮藏条件(1)温度条件贮藏温度是延长马铃薯休眠期的关键因素,在适宜的低温下贮藏的马铃薯休眠期长,特别是初期低温对延长休眠期有利。马铃薯富含淀粉和糖,而且在贮藏中淀粉与糖能相互转化。试验证明,当温度降至0℃时,由于淀粉水解酶活性增强,薯块内淀粉含量下降,糖分增加,食用品质劣变;但温度过高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所以,菜用马铃薯贮藏的适宜温度为3~5℃,1左右易出现冷害;加工用马铃薯的贮藏温度为10~贮藏初期约10天~15天的愈伤阶段,应保持15℃~20℃的较高温度。形成木栓化保护层后,便可将温度控制在3℃(2)湿度条件贮藏环境的湿度对贮藏效果也有直接影响,过高容易造成致腐菌大量生长而引起腐烂;过低则又会导致马铃薯失水量增大、新鲜度下降、失重增加。愈伤阶段相对湿度为85%~95%,贮藏适宜相对湿度为90%。湿度过低,水分散失严重,薯块质量损失较大,而且会产生萎缩现象;湿度过高,则会加快薯块发芽,引起病害造成腐烂。(3)通风条件调节马铃薯贮藏环境中的温度与湿度,排除二氧化碳等不良气体,维持薯块的正常呼吸,前期能够促进机械损伤的愈合。除此之外,通风还可以使贮藏环境以及薯堆内各部分的温度与湿度相对均匀,可以避免局部温度与湿度过高或过低以及结露现象的发生。通风要视外界气温而定,外界气温过低或过高时都不宜通风,因为外界温度过低时通风会造成薯块结露,温度过高时通风会使窖内温度升高而不利于贮藏。一般以接近适宜贮藏温度时通风为好。(4)光照条件马铃薯在贮藏期间,漫射光照射虽然对块茎的质量损耗不发生显著影响,但能促进叶绿素以及苷类物质的形成。因此,马铃薯在贮藏过程中应避免光照,以免发芽和增加薯块内有害的苷类物质产生。4、贮藏方法(1)室内堆藏一些地区直接将薯块堆放在室内的方法简单易行,但难以控制发芽,如配合药物处理或辐射处理可提高贮藏效果。也可用覆盖遮光的办法抑制发芽,此法对多雨季节收获的马铃薯贮藏较为理想。对气候比较寒冷的地区如东北,用室内堆藏法贮藏马铃薯也比较成功。如果大规模贮藏,可选择通风良好、场地干燥的仓库,室内消毒后,将经过挑选和预处理的马铃薯进库堆放,四周用木板等围好。为提高空间利用率,也可在室内架藏、码箱等。(2)地窖贮藏在避光、阴凉、通风、干燥的室内或室外荫棚下,用砖砌长方形窖,池壁留孔成花墙式,以便通风散热,上面覆盖细沙土10~15cm,稍加压实即可,这种方法适于南方温暖地区。西北地区土质黏重坚实,多用井窖或窑洞贮藏。这两种窖的贮藏量可达3000~3500kg,保温效果较好,窖内薯堆高度不超过1.5m,否则入窖初期堆内温度增高易萌芽腐烂。(3)地沟埋藏地沟东西走向,深1m左右,上口宽1m,底部稍窄,横断面呈倒梯形,长度可视贮量而定,两侧各挖一排水沟,充分干燥后,再放入马铃薯薯块。下层薯块堆码厚度在40cm左右,中间填15~20mm厚的干沙土,上层薯块厚约30cm左右,用细沙土稍加覆盖在距地面约20cm处设立测温筒,插入1支温度表。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分次加厚覆盖土成屋脊形,以不被冻透为度,保持沟温在4(4)通风库贮藏用通风库贮藏马铃薯,块茎堆高不超过2m,堆内放置通风塔,搞好前期降温。也可装筐码垛,有条件的还可在库内设置专用木条柜装薯块,以便通风,该方法贮量较大,但成本较高。(5)冷库贮藏有冷库条件的地方,可将薯块装入筐或木条箱中,先在预冷间预冷,待块茎温度接近贮藏温度时,再转入冷藏间贮藏,库温应保持在0~2℃范围内。在筐(箱)码垛时,要留有适当的通气道,以使堆内温度与湿度均匀一致。贮藏期间应定期检查,发现染病薯块及时剔除,以防蔓延。(6)化学贮藏南方各地夏秋季不易获得低温环境,块茎休眠结束后,萌芽损耗严重,可以采用药物处理以抑制萌芽发生,采用α-萘乙酸甲酯或乙酯,或者青鲜素进行处理。二、试验方案设计(一)材料与仪器1、试验原料试验品种:西北地区广泛种植的晚熟品种陇薯6号品质要求:新鲜收获,未发芽,品相完整,外观无斑痕病变,无虫害,无机械性损伤的马铃薯。2、主要仪器和设备①GS-ⅢB大气采样器(上海宏宇环保应用研究所)②气调箱(西安亿事达保鲜工程有限公司)3、主要试剂戴科2.5%马铃薯抑芽剂粉剂(美国仙农有限公司生产)(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1)不同因素对马铃薯贮期呼吸强度的影响①温度对马铃薯贮期呼吸强度的影响;②冷藏对马铃薯呼吸强度的影响。(2)马铃薯贮藏期间发芽情况的研究①空气湿度对马铃薯贮期发芽状况的影响;②光照对马铃薯贮期发芽状况的影响;③抑芽剂影响马铃薯发芽状况的效果研究。2、试验方法(1)气流法测定马铃薯呼吸强度①气流法测定马铃薯呼吸强度通常是采用定量碱液吸收农产品在一定时间内呼吸所释放出来的CO2,再用酸滴定剩余的碱,即可计算出呼吸所释放出来的CO2量,求出其呼吸强度。单位通常用每公斤每小时释放CO2毫克数(CO2mg/kg·h)表示。反应如下:2NaOH+CO2==Na2CO3+H2ONa2CO3+BaCl2==BaCO3+2NaCl气流法的测定装置如图②温度对马铃薯贮期呼吸强度的影响分别称取5份,每份2500g左右的马铃薯,置于不同温度(5℃、10℃、15℃、20℃、③冷藏对马铃薯呼吸强度的影响称取2500g左右马铃薯,将马铃薯放入恒温4℃的冰箱中,然后每隔24h取出于常温下贮藏,每天测定马铃薯呼吸强度,观察马铃薯(2)马铃薯贮藏期间发芽情况的研究①空气湿度对马铃薯贮期发芽状况的影响分别称取5份,每份10kg马铃薯,置于不同空气湿度(40%、50%、60%、70%、80%)的条件下贮藏,每个月记录,贮藏5个月。②光照对马铃薯贮期发芽状况的影响分别称取两组,每组10kg左右的马铃薯。在常温下贮藏,一组放置在自然光照下,另一组置于暗室中,每个月进行记录,贮藏5个月。③抑芽剂影响马铃薯发芽状况的效果研究分别称取两组,每组10kg左右的马铃薯。一组不做处理,另一组用马铃薯抑芽剂进行处理,用量为800mg抑芽剂·kg-1薯块。,按试验设计的用量将抑芽剂均匀撒敷在马铃薯上,用塑料布捂盖5d后,揭开捂盖物将马铃薯分装于纸箱中。两箱置于常温下储存。每个月进行记录,贮藏时间为5个月。3、测定指标①失重率测定采用称重法。失重率=〔(贮前质量-贮后质量)/贮前质量〕×100%②发芽率测定发芽率=(发芽薯块数/总薯块数)×100%③腐烂率测定腐烂率=(腐烂薯块数/总薯块数)×100%④呼吸强度测定采用气流法,参照植物生理学实验手册。(上海植物生理学会编.植物生理学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4、试验结果记录表1温度对马铃薯呼吸强度的影响贮藏温度(℃)510152025呼吸强度(前期)呼吸强度(中期)呼吸强度(后期)表2冷藏对马铃薯呼吸强度的影响贮藏时间(天)12345678呼吸强度91011121314151617表3马铃薯贮藏期发芽状况(空气湿度)空气湿度40%50%60%70%80%失重率发芽率腐烂率表4马铃薯贮藏期发芽状况(光照和抑芽剂)组别光照非光照使用抑芽剂未使用抑芽剂失重率发芽率腐烂率(三)参考文献[1]程学联.马铃薯种薯贮藏技术[J].现代农业技术,2009(1):86.[2]连喜军,王吰,杨鑫博,等.甘薯呼吸强度气流法测定中参数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29(7):25-28.[3]丁映,陈鹰,乐俊明,等.马铃薯的贮藏与管理技术[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165-167.[4]李树莲,孙茂林,李先平,等.马铃薯抑芽剂戴科(DEECO)的效果评价[J].中国马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