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2026届高一年级第六次语文月考试题_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2026届高一年级第六次语文月考试题_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2026届高一年级第六次语文月考试题_第3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2026届高一年级第六次语文月考试题_第4页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3-2024学年2026届高一年级第六次语文月考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6届高一年级第六次语文月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远古神农氏开始,中华先祖就开始种稻、黍、稷、麦、菽五谷为食,制耒耜劳作工具为耕,种麻纺线成布为衣,磨制器物为家什,完成了从山上狩猎、水中渔猎到定居生活的转变,实现了从蒙昧到文明的过渡,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先河,这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的滋养。农耕文明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农耕文明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无一不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鲜明标签和重要表现。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兴文盛礼乐,偃武息氓黎。”……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一方面,要善待历史的馈赠,切实发掘好、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积极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理念去滋养农耕文明,推动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节选自《传承千年余韵,凝聚文明之光——中华农耕文明发展历程速览》)材料二: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自然本质是清静的,长期自然清静环境的熏陶,必然有助于清静性格的形成。而清静对发展又具有重要意义。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一个人的节俭性格。农业的产量较多地取决于自然的特点和规律,而大自然的供给总是有限量的,这对浪费必然是一种约束,会促使人在行为上更崇尚节俭。人性中质朴性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大自然的朴实无华和厚重,必然更有利于养成人性的质朴厚道。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大自然的神秘性和无私性,也为敬畏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自然基础。留住农耕人和培养农耕人,关键要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此,要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要激活现有本地乡土人才,充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示范带动作用: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要把一些高学历、懂技术、爱农业、在农村能留得住的人才吸引到农村来;三是要发挥好新乡贤作用,激励乡村成功人士致富思源,回报桑梓,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重视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也留住乡愁。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全可以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要进一步加大对古镇、古村落、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对此,我们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和新风采。(节选自《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守住农耕文明之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华农耕文明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各类文化不断碰撞,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B.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旨在重振农耕文明,既要传承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也要运用现代文明价值理念推动农耕文明创新性发展。C.新农村建设要加大农耕人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当务之急是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劳动价值观。D.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在村庄建设上能留住乡愁,也要保护、开发、利用好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活态的乡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与原始渔猎生活相比,农耕生产代表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B.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自然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C.现代社会所倡导推行的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辙。D.两则材料之中都涉及要传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明,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的相关内容。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农耕文明特征的一项是(

)(3分)A.男耕女织 B.耕读传家 C.南稻北粟 D.机动性强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给“农耕文明”下定义,不超过80个字。(4分)5.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守住农耕文明之魂?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仲尼之将丧冯至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子贡见他先生的神色、言语都与往日不同,木鸡般愕然地立着了!使他忘记了种种的繁文,善于辞令的子贡,一个字,都不知怎样说才好。——先生……——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先生……——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的,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赐呀……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先生,是一只雄鸡。——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的悠扬,怎样的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终于不大了解先生的这种心情上的骤然的改变,想用旁的话把先生的话岔开,却寻不着适当的话。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有删减)【注】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三人都是孔子的弟子。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琴”伴随孔子流浪他乡十四年,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失败告终的见证,也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对子贡到来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C.“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D.“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心境的苍凉,泰山的崩颓暗示他政治理想的破灭,预示其人生将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也表达了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和无人过问的孤独。B.子贡是一个锱铢为利、整日忙碌的商人。他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思想,他的形象反衬出仲尼对理想的执着。C.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而现在,孔子潦倒落魄,两者间形成对比。D.小说中的对话没有用引号,而大量使用了破折号,行文简洁生动、蕴含良多,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8.冯至创造了“‘抒情诗’的历史小说”,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4分)9.本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分别是如何塑造仲由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购强趋而谏曰:“楚人众而宋人寡,请使楚人半涉,未成列而击之,必败。”襄公曰:“寡人闻君子曰:‘不重伤,不擒二毛,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厄,不鼓不成列。’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右司马曰:“君不爱宋民,腹心不完,特为义耳。”公曰:“不反列,且行法。”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自亲仁义之祸。夫必恃人主之自躬亲而后民听从,是则将令人主耕以为食,服战雁行也民乃肯耕战,则人主不泰危乎!而人臣不泰安乎!(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材料二: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以不辩。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孰有不忍者耶!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注]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损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节选自苏轼《宋襄公论》,有删改)[注]紾:弯转,扭曲。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君子杀一牛A犹不忍B而宋公戕一国C君若犬豕D然E此而忍为之F天下G孰有不忍者耶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趋,小步快跑,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趋”意思不同。B.夷狄,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可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C.传,指传记,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传”意思不同。D.重伤,指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与现在所说的“造成重伤”并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襄公率兵与楚国交战,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建议,楚国战士比宋国多,如果宋国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排好队列时发动攻击,就可以打败他们。B.宋襄公因不采纳建议而受到右司马的批评,宋襄公命令说,你不回到队列中去就要接受军法处置;待楚国布好阵势再发动进攻,结果被打得大败。C.宋楚之战,《春秋》写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战败之罪显而易见;《公羊传》却赞誉他如周文王。对其中的分歧疑义,苏轼认为有必要辩明。D.苏轼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楚未济而击之,害义。请使楚人毕涉成阵而后鼓士进之。(2)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14.苏轼为什么认为宋襄公是一个窃取仁者美名的人?(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送蒋心余①编修南归赵翼敏捷得如马脱衔,才高翻致谤难缄。春归织锦新花样,老叠登场旧舞衫。过眼恩仇收短剑,随身衣食有长镵②。归途笑听樯乌响,安稳春流一布帆。【注】①蒋心余:即蒋士铨,清代戏曲家、文学家。精通戏曲,工诗古文,曾官翰林院编修,辞官后主持书院讲席。②长镵:一种掘土农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两句写好友南归的真实原因,其中“谤难缄”点出因官场黑暗而难以容身的现实。B.“新花样”和“旧舞衫”对举,既有对好友今后创作的期待,也有对其过往的肯定与赞美。C.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慰,希望其能远离世间恩怨,去享受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D.诗的尾联以景结情,通过想象好友乘船南归画面,含蓄地表达了友人轻松、愉快的心情。16.有人说,“安稳春流一布帆”中“安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体现了儒家礼乐理想,成语“沂水春风”就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演变而来的。(2)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向唐太宗进言要赏罚公正,不能被情绪左右。(3)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在逐一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罪名后,直接表明自己态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数据显示,我国有超1.4亿人患有糖尿病,18-29岁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达2%。在我们的印象里,①;但如今,这个以糖为名的慢性病,正在“盯上”年轻人。“人生唯爱和美食不可辜负。”②,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蔬菜要吃水煮的,饮料要喝无糖的,巧克力越吃越苦……一系列控糖操作,反映出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只不过效果如何,恐怕要打个问号。比如,标榜“只要甜不要糖”的无糖饮料一般都含有不少代糖,同样会加重胰腺负担。而且日常生活中运动不充分、饮食不规律的现象(A),吸烟、喝酒、熬夜等也是司空见惯。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一个问题值得思考:除了把手边的奶糖换成黑巧,我们还能为身体健康做点什么?有人曾提出一种名为“500111”的生活方式,即一星期运动五天,晚饭后不吃东西,不喝甜饮料,肥胖人群每顿饭减少一两粮食,一周只外出吃饭一次,一天吃一斤蔬菜。这种健康管理方案虽然有值得参考的地方,但是需要明确的是,每个人身体情况都不相同,对糖分的耐受度也不相同,③。当然,倘若在糖尿病等身体健康问题上(B),反而可能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这样就(C)了。说到底,追求健康、享健康是一件愉悦自己的事,要讲科学,也要讲规律,最终求得一个美好生活的最优解。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户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钢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呯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20.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的“什么”含义一致的是(3分)()A.什么“不知道”,昨天我还提醒了你的。B.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什么困难都能解决。C.甭说什么客气话了,有事儿就说吧。D.什么!都九点了,咱们得马上动身了。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三个问句,结合上下文谈谈这种表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简要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战国策》)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阿拉伯谚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如何“言”,如何“行”,怎么处理好“言”与“行”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6届高一年级第六次语文月考参考答案1.D2.C3.D4.农耕文明是指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对农业生产及文化个性和特质产生影响,体现集体智慧的包括生产技术、生产关系、文化形态等要素的文化集成。(注意下定义格式)5.①农耕文明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智慧源泉;②农耕文明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③农耕文明对健康人格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形成优良社会风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进而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错。材料一第三段提到“中华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及其他文化经过不断碰撞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家国一体、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和谐向善、诚信包容、尊尊亲亲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早已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润物细无声般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并未讲述“造就出精耕细作式农业生产方式”。B.“旨在重振农耕文明”错。原文是“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应是“传承和发扬”而不是“重振”农耕文明。C.“当务之急是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错。材料二第二段“留住农耕人和培养农耕人,关键要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为此,要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然后分别从四个方面提到人才振兴的问题,“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其中之一,并未提到是当务之急。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现代社会所倡导推行的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如出一辙”错。绿色、科学发展与农业文明孕育的内敛式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材料二中提到“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并未提及提及绿色、科学发展与其生活方式完全相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文本中关于“农耕文明”的信息有:农耕文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还间接影响并塑造了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质;农耕文明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文化形态;农耕文明是指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能够对农业生产及文化个性和特质产生影响,体现集体智慧的包括生产技术、生产关系、文化形态等要素的文化集成。注意下定义的格式: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如:农耕文明(种概念)是(判断词)……包括生产技术、生产关系、文化形态等要素(本质特征)的文化集成(属概念)。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由原文“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可得出①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智慧源泉,和②农耕文明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对现代社会发展具有独到的价值;由原文“人的清静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农耕文明的熏陶”“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一个人的节俭性格”“农耕文明也有利于培育敬畏人格”,可概括得出结论③农耕文明对健康人格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形成优良社会风气。6.(3分)D“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心境的苍凉”错,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年轻的形象。7.(3分)C“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错误,结合原文“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可知,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也是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8.(4分)①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论语》这部儒家典籍(1分)和《史记·孔子世家》中的重要史实(1分),作品富有历史韵味。②小说淡化情节(1分),重点刻画人物心理(1分),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1分),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1分)。评分建议:(6个采分点中任意答到4点即可得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9.(6分)本文通过孔子的回忆,以代表性事件、典型动作和孔子的评价(2分),表现仲由的忠诚、勇健(1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通过子路的神态、语言和孔子的点评(2分),表现子路的轻率急躁和不谦让(1分)。10.BEF11.C12.C13.(1)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2)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一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得志了,他就是一个王莽。14.①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②泓水之战中,宋国受到重创,宋襄公却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干的呢!前一句子的主语是“君子”,后一句子的主语是“宋公”,“而”表示转折,之前应断开,因此在B处断开;“国君”为一个词语,指国家的君主,中间不能断开,同时,“若犬豕然”修饰“宋公戕一国君”,因此在E处断开;“忍为之”意思是忍心干得出来,句式完整,之后应断开,因此在F处断开。即在BEF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趋”,走向。句意:右司马购强小步快跑过来劝谏说。/不分昼夜的削减、削弱,等待它渐渐趋于灭亡。B.正确。C.错误。“传,指传记”错误。意思相同,都是古籍注释体例之一,是替经书作注的著作。句意: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D.正确。“造成重伤”的“重伤”,严重的伤害。句意: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使人的身体器官受到严重伤害。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宋襄公以高贵之身去做卑微的事”错误。根据原文“以天子之上公,而当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可知宋襄公是“以高贵的身份”与楚国这样卑微的“夷狄”之国打仗,却打了败仗,是有罪的。而不是说宋襄公做了“卑微的事”。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济”,渡,过河;“害”,妨害,损害;“鼓”,击鼓使……前进,名词活用为动词。(2)“使”,假使,假如;“无成”,不成功;“得志”,成功;“亦一莽也”,判断句,“也”表示判断。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结合“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可知,宋襄公杀害鄫国的国君鄫子,就像屠杀猪狗一样,毫无仁义之心。②结合“泓之役,身败国衄,乃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可知,宋襄公想欺骗诸侯来获取仁义名声。参考译文:材料一: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国人已摆好阵势,楚国人还没有完全过河,宋国的右司马购强小步快跑过来劝谏说:“楚国人多而宋国人少,请求(让军人)在楚国人渡河过半,还没有排好队列时向他们攻击,一定可以打败他们。”宋襄公说:“我听君子说:‘不重复伤害伤兵,不捉须发斑白的老人,不把人推向危险的地方,不逼迫人到困苦的地步,不击鼓向没有排好阵列的敌军进攻。’现在楚军还未渡过河就攻击他们,妨害了道义。请让楚国人完全渡过了河排好阵势然后击鼓向他们进攻。”右司马说:“您不爱惜宋国的民众,不保全国家的根本,只不过要表现自己的仁义罢了。”宋襄公说:“不回到你的队列里去,我将按军法处置你。”右司马回到队列里,楚国人已排好队列构成了阵势,宋襄公这才击鼓进攻。宋国人大败,宋襄公被射伤了大腿,过了三天就死了。这就是追求亲自实行仁义的祸害。一定要依靠君主亲自去做而后民众才能听从,这样就要让君主耕种田地为自己谋食、排在队伍的行列里行军打仗民众才肯耕战,那么君主不是太危险了吗?而臣子不是太安全了吗?材料二:苏轼认为:《春秋》记载战争,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宋襄公,是周朝天子(最为敬重)的上公。以天子尊敬的上公身份,去抵挡夷狄这样的卑微者,最终打了败仗,宋公的罪过显而易见了。而《公羊传》认为文王之战不过如此,学者们对此有怀疑,所以我不能不加以辩明。宋襄公不仅仅是行仁义而不能善终的人。他是以不仁的本质,窃取“仁者”的美名罢了。而宋襄公捉拿鄫国的国君鄫子,并将他杀害用来祭祀睢水的神庙。君子杀一头牛尚且不忍心,而宋襄公杀害一国的君主就像屠杀猪狗一样。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干得出来,天下的事情还有什么(是他)不忍心干的呢!泓水之战,宋襄公负伤,宋国受到重创,竟然想以“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拿白发老人”为借口来欺骗各国诸侯。一个人能扭伤他兄弟的手臂夺取食物,却能够对着饭食忍饥挨饿,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宋襄公能够忍心杀害鄫子,却不忍心攻击受伤之人和老年人,这难道可以说是合情合理吗?在我看来,宋襄公就是王莽这类人。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通过名声取得,王莽以为天下可以凭文诏获取。他们得失大小不同,但不能欺骗天下则是相同的。宋襄公不攻击还未列好阵势的敌人,并不能减损他本性暴虐的程度;王莽抱着孺子哭泣,并不能掩盖他篡夺权位的野心。假如王莽篡位不成功,他就是个宋襄公;假如宋襄公成功了,他就是一个王莽。古人说过:“图谋王业没有成功,最差的结果也还能成就霸业。”宋襄公如果能行王者之师,还可以与齐桓公的队伍匹敌,何至战败之后,救死扶伤忙个不停。这只是他个人的昏妄平庸罢了。15.C(“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有误,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希望友人享受远离官场、自由自在的生活,而非与世隔绝,也不只是田园生活。)16.①从表层意思看,“安稳”二字是说好友乘船之稳,有祝其归途一帆风顺之意。②从深层意思看,辞官远离是非之地,便觉安稳,远离名利羁绊一身轻松,也觉安稳,远离小人谤言,更觉安稳,这是一种精神的“安稳”。③从主旨(情感)看,作者借“安稳”一词,表达对好友未来精神生活的期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浴乎沂风乎舞雩(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3)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18.A.屡见不鲜(数见不鲜、比比皆是)B.草木皆兵(提心吊胆、惴惴不安)C.得不偿失(适得其反、舍本逐末、因小失大)19.①糖尿病在老年人中常见②处理好健康与美食的关系(寻求健康与美食的平衡)③健康管理方案也应因人而异(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和后文“司空见惯”并列使用,表明日常生活中运动不充分、饮食不规律的现象很常见,可填“屡见不鲜”“数见不鲜”“比比皆是”。屡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数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B.结合结果“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可知此处指过分担心糖尿病等身体健康问题,可填“草木皆兵”“提心吊胆”“惴惴不安”。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提心吊胆:形容对事情不能放心,非常害怕。惴惴不安:因恐惧担忧而心神不定,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C.此处是针对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的总结,应是指过分担心倒不合适,可填“得不偿失”“适得其反”“舍本逐末”“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意思是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适得其反: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舍本逐末:指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因小失大:形容为了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得不偿失。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和后文“以糖为名的慢性病,正在‘盯上’年轻人”为转折关系,可推至此处对象为老年人,应填“糖尿病在老年人中常见”。②前文不可辜说美食负,后文列举追求健康的一系列做法,则此处问题应是说要平衡二者的关系,应填“处理好健康与美食的关系”或“寻求健康与美食的平衡”。③此处应顺承“健康管理方案”的话题,对应“每个人身体情况都不相同,对糖分的耐受度也不相同”得出结论,即健康方案相应不同,应填“健康管理方案也应因人而异”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健康管理方案”。20.C21.(1)作者渴望了解《红楼梦》中“一篮风栗子”背后更多的故事,表现作者的思考和心理状态,丰富了读者的联想空间。(2)栗子来头的不确定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猜测,激发读者的注意和兴趣,加深了印象。22.(1)用词精当。如“丢”“蹦”“倒”等词生动贴切,刻画入微。(2)具有现场感、画面感。“通红的”“呯的一声”“裂了壳的”,兼具视觉和听觉,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境。(3)多用短句。“一会儿”“呯的一声”突显声响之有力;用短句串起一系列的动作,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4)典雅用语和口语相结合。“生火盆”“使冷”“入口”“无比”“乐事”用词典雅,与“抓”“倒”等口语相结合,增强了文本的艺术魅力。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原文“没有什么两样”中的“什么”用在否定句中,处在名词前,可以删除,且意思不变,语气略显直率。A.引述别人的话,加“什么”,表示不同意。B.用于“都、也”前,表示在所说的范围内无例外。C.指示不肯定的事物或人。“什么”加在名词前,用于否定句,省去“什么”意思不变,但语气比较直率。D.“什么”独用,表示惊讶。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1)三个问号表达作者思考的不确定性,“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姥姥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表现了作者的心理状态,渴望进一步了解风栗子的心理状态在连续发问中变得更加突出,丰富了联想空间。(2)激发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读者也跟随作者的思绪对栗子的来头产生了兴趣,好奇这栗子来自哪里,这样写加深了印象。2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可从用词、句式等角度赏析。(1)用词精当。“丢几个栗子”写扔栗子的动作很随意潇洒,“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的“蹦”形象地写出栗子从炭火里弹出来的状态,“在手里来回倒”中的“倒”写出怕烫手的样子,“丢”“蹦”“倒”等词生动贴切,刻画入微。(2)具有现场感、画面感。“通红的”描摹炭火的颜色,“呯的一声”用拟声词写栗子烤熟炸裂的声音,“裂了壳的”写出栗子壳裂开的状态,这些词语兼具视觉和听觉,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境。(3)多用短句。“一会儿”表示时间段,“呯的一声”突显声响之有力;短句间隔时间短,节奏明快,用短句串起一系列的动作,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4)典雅用语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