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_第1页
草莓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_第2页
草莓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_第3页
草莓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_第4页
草莓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草莓白粉病目录症状识别12病原识别3发生特点4防治方法

草莓白粉病主要发生在我国北方草莓产区,是冷凉地区、山地栽培和保护地栽培中的重要病害,尤其是在保护地栽培中发生严重。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泛滥成灾,损失严重。草莓白粉病主要侵害叶片和嫩尖:花、果、果梗及叶柄也可受害。草莓病害—草莓白粉病(一)症状识别叶发病初期在叶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以后迅速扩展到全株,随着病情加重,叶缘逐渐向上卷起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和白色粉状物,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草莓病害—草莓白粉病(一)症状识别蕾受害,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草莓病害—草莓白粉病(一)症状识别果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果实停止肥大,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缓慢并丧失商品价值,严重影响浆果质量。草莓病害—草莓白粉病(二)病原识别草莓白粉病病原为粉孢菌,属半知菌亚门。菌丝体表生,产生指状吸器深入寄主表皮细胞中吸取营养。分生孢子梗直立,丛生。分生孢子椭圆形、单细胞,无色,成串长在分生孢子梗上,极易脱落。草莓病害—草莓白粉病(三)发生特点白粉病主要依靠带病的草莓苗等繁殖材料进行中远距离传播,干燥及高湿的气候条件则有助于病菌孢子在田间扩散蔓延。白粉病在草莓的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发病,整个生长季节有多次侵染和再侵染,侵染频率高。该病对温度适应范围广,病菌分生孢子在15~25℃条件下均可萌发侵染,低于10℃或高于30℃才受到抑制,不能萌发再侵染。白粉病喜湿,发病的轻重与湿度呈正相关;植株徒长时容易发病。草莓病害—草莓白粉病(三)发生特点分生孢子的产孢适宜温度为20℃,5℃以下和35℃以上均不产孢。孢子萌发芽管伸长适宜温度15~25℃;湿度75%-98%;持续阴天或缺少日照有助于发病(阳光对白粉病病菌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草莓病害—草莓白粉病(四)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在白粉病重发区,淘汰丰香和日本3号等易感病品种,选择抗白粉病品种。草莓抗白粉病品种主要是卡姆罗莎、甜查理、红颜、天皇御用、玫瑰和达赛莱克特等草莓病害—草莓白粉病(四)防治方法2.农业防治培育无病壮苗,栽植不宜过密。冬春季清扫园地,烧毁腐烂枝叶,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残老叶、病果并深埋。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防止偏施氮肥并控制湿度。使植株通风透光,生长健壮。风雨后及时排水,注意大棚通。草莓病害—草莓白粉病(四)防治方法3.药剂防治种苗消毒处理。针对白粉病菌等通过种苗传播的特性,移栽定植前,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蘸根处理10分钟,或250克/升嘧菌酯2500~3000倍等内吸性杀菌剂蘸根处理3分钟。草莓扣棚后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发现病叶后,阴天可选用百菌清、速克灵烟剂进行熏蒸,晴天可在发病中心及周围用40%福星乳油6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进行防治,交替用药,隔7~10天用药1次,连防2~3次。草莓病害—草莓白粉病(四)防治方法3.药剂防治也可用硫磺薰蒸器每周薰蒸1次进行防治。草莓病害—草莓白粉病草莓灰霉病目录症状识别12病原识别3发生特点4防治方法(一)症状识别草莓灰霉病是草莓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主要病害,分布广。灰霉病造成烂果一般可减产10%~30%,严重者达50%以上。草莓果实,叶片、叶柄、花瓣、花萼、果柄均可感染。草莓病害—草莓灰霉病(一)症状识别在叶片上发生时,病部产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渍状病斑,有时病部微具轮纹。干时褐色干腐,湿润时叶背面出现乳白色绒毛状菌丝团。草莓病害—草莓灰霉病(一)症状识别在蕾花及柄发病变暗褐色,后扩展蔓延病部枯死,由花萼延及子房及幼果。草莓病害—草莓灰霉病(一)症状识别果实被害时最初在受害部分出现油渍状淡褐色小斑点,进而斑点扩展为边缘棕褐色、中央暗褐色病斑,且病斑周围具明显油渍状,最后全果变软,病部密生灰色霉状物,湿度高时病部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另外,病菌还能在被害植株上形成扁平形,或不正形黑色鼠粪状的菌核。草莓病害—草莓灰霉病(二)病原识别

病菌孢子梗数根丛生,褐色,有隔膜,顶端呈1~2次分枝,顶端密生小柄。分生孢子椭圆形至圆形,单细胞,近无色。有时产生菌核。草莓病害—草莓灰霉病(三)发生特点

病原菌以菌丝体、菌核、分生孢子的形态在被害植物组织内越冬,在气温18~20℃的高湿条件下该菌大量繁殖,通过气流、浇水或农事活动传播。在气温18~30℃、阴雨连绵、栽植过密、氮肥多、植株通风透光不良或湿度过大时发病重。特别是在促成和半促成栽培情况下,在多肥、密植、下部叶片没有摘除,而枝叶繁茂株行郁闭再加上阴雨湿度过大时则发病快。此外,连作田、重茬田及易感病品种发病重。草莓病害—草莓灰霉病(三)发生特点

温度和湿度条件温度15~25℃,是菌丝生长和孢子侵入合适温度,最适温度20℃。超过30℃孢子不萌发。35℃以上菌丝不生长。15℃适合孢子产生30℃以上基本不产孢。30℃以上6小时,菌丝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可显著抑制病害。湿度湿度在80%以上或水滴中萌发最好,菌丝生长也最好。草莓病害—草莓灰霉病(四)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灰霉病的抗性不同,一般欧美系统品种属硬果型,抗病性较强,而软果型品种较易感病。抗灰霉病品种有红颜、红霞、章姬等日系品种,但这些品种较易感白粉病。草莓病害—草莓灰霉病(四)防治方法

2.农业防治注意选择茬口实行轮作,定植前深耕,药剂处理土壤。选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地块栽植。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或滴灌栽培,以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并减少土壤水份蒸发。保护地栽培要与地膜覆盖相结合,并且要经常通风,降低室内的空气湿度。合理密植,避免过多施用氮肥,防治植株生长过旺,影响通风透光条件。加强田间管理,应及时清除老叶、枯叶、病叶和病果,并将其销毁或深埋。草莓病害—草莓灰霉病(四)防治方法

3.药剂防治药剂防治要以防为主,用药最佳时期是草莓第一级花序有20%以上开花,第二级花序刚开花时,用60%防霉宝超微粉6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50%扑海因1000倍液)加50%甲基菌硫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交替用药效果更佳。也可在大棚内施用特克多、速克灵或百菌清烟剂,每次熏1夜,隔7~8天熏1次。草莓病害—草莓灰霉病草莓青枯病目录症状识别12病原识别3发生特点4防治方法(一)症状识别又称茎枯病,属细菌性维管束组织病害,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草莓青枯病的发生逐渐加重。一般生育期间发病甚少,一直到草莓采收末期,青枯现象才再度出现。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草莓栽培区均有发生,青枯病菌寄主范围广泛,除草莓外,还危害番茄、茄子、辣椒及大豆、花生等100多种植物,以茄科作物最感病。草莓病害—草莓青枯病(一)症状识别初发病时位叶1~2片凋萎、脱落,叶柄下垂似烫伤状,烈下更为严重。夜间可恢复,发病数天后整株枯死。根部受害,地上部叶柄呈紫红色,基部叶片先凋萎脱落,然后全株枯死。将根冠纵切,可见根冠中央有明显褐化腐败现象。被害根横切面维管整内有乳浊状细菌溢流出。草莓病害—草莓青枯病(二)病原识别草莓病害—草莓青枯病由细菌青枯假单胞杆菌侵染所致。菌体短杆状或略弯,单生。鞭毛单根或多根、极生,无芽孢。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三)发生特点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残体残留于草莓园或草莓株上越冬,通过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带病草莓苗也常带菌,从伤口侵入。该菌具潜伏侵染特性,能在土壤中生活和繁殖,腐生能力强,病菌喜高温,发育温度10~40℃,最适温度35℃。久雨或大雨后转晴,遇高温阵雨或干旱灌溉,地面温度高,田间湿度大时,易导致青枯病严重发生。草莓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草莓病害—草莓青枯病(四)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2.农业防治严禁用罹病田作育苗圃,草莓定植时使用无病壮苗栽植。加强栽培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草木灰,调节土壤PH值。用氯化苦或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不在茄科蔬菜茬栽种草莓。草莓病害—草莓青枯病(四)防治方法3.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开始喷洒(或灌):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等,隔10d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3d停止用药。草莓病害—草莓青枯病草莓蛇眼病目录症状识别12病原识别3发生特点4防治方法(一)症状识别草莓蛇眼病主要危害叶片,大多发生在老叶上,叶柄、果梗、浆果也可受害,叶片染病初期,出现深紫红色的小圆斑,以后病斑逐渐扩大为直径2~5mm大小的圆形或长圆形斑点,病斑中心为灰色,周围紫褐色,呈蛇眼状。草莓病害—草莓蛇眼病(一)症状识别危害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成大病斑,叶片枯死,并影响植株生长和芽的形成。果实染病,浆果上的种子,单粒或连片侵害,被害种子连同周围果肉变成黑色,丧失商品价值。草莓病害—草莓蛇眼病草莓病害—草莓蛇眼病(二)病原识别病原为杜拉柱隔孢,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丛生。分枝或不分枝,基部子座不发达。分生孢子圆筒形至纺锤形,无色,单胞,或具有隔膜1~2个。(三)发生特点病菌喜潮湿的环境,病菌的最适温度为18~22℃,低于7℃或高于23℃不利于发病。重茬田、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多湿地块或植株生长衰弱的田块发病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草莓种植区,初夏和秋季光照不足,多阴雨天气发病严重。草莓病害—草莓蛇眼病(四)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摘除老叶、枯叶,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发病严重时,采收后全部割叶,随后加强中耕、施肥、浇水,促使及早长出新叶。采收后及时清洁田园,将残、病叶集中销毁。定植时清理草莓植株,淘汰病株。草莓病害—草莓蛇眼病(四)防治方法2.药剂防治发病前期,可喷施下列药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剂500~6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发病初期,喷淋下列药剂: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0~6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剂600~8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5000~7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1800倍液,间隔10天喷1次,共喷2~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草莓病害—草莓蛇眼病草莓炭疽病目录症状识别12病原识别3发生特点4防治方法

炭疽病主要发生在匍匐茎抽生期和育苗期,定植后生长结果期较少发生。其主要危害匍匐茎与叶柄,叶片、托叶、花和果实也可感染。草莓病害—草莓炭疽病(一)症状识别叶片、匍匐茎上的病斑相对规则整齐,很易识别,病斑呈纺锤形或椭圆形,直径3~7mm,病斑后期变为深色,中央褐色、边缘红棕色。草莓病害—草莓炭疽病(一)症状识别匍匐茎和叶柄的病斑可扩展成为环形圈,其上部萎蔫枯死。草莓病害—草莓炭疽病(一)症状识别根茎部感病将导致草莓整株萎蔫,此时若切断根冠部,可见横切面上自外向内发生褐变,但维管束未变色。草莓病害—草莓炭疽病(二)病原识别此病由真菌半知菌亚门毛盘孢属草莓炭疽菌侵染所致,其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病菌以分生孢子在发病组织或落地病残体中越冬。在田间分生孢子借助雨水及带菌的操作工具、病叶、病果等进行传播。草莓病害—草莓炭疽病(三)发生特点炭疽病病菌在发病的茎叶上越冬,借雨水等传播。发病适温为28~32℃,属高温型病害。发病盛期多在7~10月母株匍匐茎抽生和育苗及假植育苗期。草莓连作地发病较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宝交早生”、“早红光”抗病性强,“丰香”中等,“红颊”、“章姬”易感病。高温型病害。菌丝生长和产饱温度范围10-35℃,最适温度25度,低于5℃和高于40摄氏度菌丝停止生长。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摄氏度。降雨或高湿度,是炭疽病萌发不可缺少的条件。草莓病害—草莓炭疽病(四)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如宝交早生、丰香、早红光等。2.农业防治选择无炭疽病的苗种植。避免苗圃连作,且一定要实施水旱轮作。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叶、老叶及带病残株,并集中销毁。草莓病害—草莓炭疽病(四)防治方法3.药剂防治土壤消毒处理。草莓定植前采用20%辣根素水剂进行生物熏蒸土壤处理,替代当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溴甲烷、辛硫磷和多菌灵等化学药剂。也可以采用太阳能高温消毒,在7~8月份气温较高的季节高温闷棚处理30~45天,即可杀灭大部分土壤中病菌。初发病及时用25%嘧菌酯1500倍液或45%咪鲜胺1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1500倍液或80%进口代森锰锌600倍液防治,在移栽成活后至匍匐茎抽发前连防3~5次。草莓病害—草莓炭疽病草莓叶枯病目录症状识别12病原识别3发生特点4防治方法草莓叶枯病又称紫斑病、焦斑病,我国发生比较普遍。主要侵害叶片,是草莓叶部常见病害之一,有时相当严重,叶柄,果梗亦可染病显症。叶枯病主要在春秋发病,侵害叶、叶柄、果梗和花萼。草莓病害—草莓叶枯病(一)症状识别叶上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点,以后扩大成直径3~4mm的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与周缘颜色变化不大。病斑有沿叶脉分布的倾向,发病重时叶面布满病斑,后期全叶黄褐至暗褐色,直至枯死。在病斑枯死部分长出黑色小粒点,叶柄或果梗发病后,产生黑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病部组织变脆而易折断。草莓病害—草莓叶枯病(二)病原识别病原为凤梨草莓褐斑病菌,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分生孢子盘在叶面散生或聚生。草莓病害—草莓叶枯病(三)发生特点病菌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植株病组织或落地病残体上越冬,春季释放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空气扩散传播、侵染发病,并由带病种苗进行中远距离传播。本病为低温性病害,秋季和早春雨露较多的天气有利侵染发病。肥足苗壮发病轻,缺肥苗弱发病重。草莓品种间有抗性差异,福羽、幸玉发病重,达娜、新明星较抗病。草莓病害—草莓叶枯病(四)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草莓品种间有抗性差异,福羽、幸玉发病重,达娜、新明星较抗病。2.农业防治轮作,减轻土壤病菌基数;选用透光性好、不易结水的棚膜,防止过多水滴落到草莓上;病枝、病果要尽早在晨露未消时轻轻摘下,装进方便袋烧掉或深埋;病害发生期尽量少“串棚”,避免人为传播;采用地膜全覆盖和滴灌技术,减少果实和土壤、流水接触机会,并减少土壤水汽蒸发;晴天开棚通风换气,阴天适当短时间开棚换气降湿,尤其在开花结果期将相对湿度降到50%以下,夜温降到10℃以下,或中午闷棚升温至35℃,有助于抑制叶部病害发展。草莓病害—草莓叶枯病(四)防治方法3.药剂防治于秋季降温初期用:25%多灵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50%苯菌灵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200倍液,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叶喷布。隔7~10天喷1次都有好的防病效果,而且还能兼治其他病害。草莓病害—草莓叶枯病蛞蝓目录为害特点12形态识别3

发生规律4防治方法(一)为害特点

野蛞蝓又称鼻涕虫、游诞虫,属软体动物。取食叶片成孔洞,尤其以幼苗、嫩叶受害最重。在草莓上主要为害草莓成熟期浆果,被拱食过的浆果失去经济价值。草莓虫害—蛞蝓(二)形态识别成虫:体伸直时长30~60mm,宽4~6mm,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或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有的有不明显暗带或斑点;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1对短,黏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mm处为生殖孔。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mm,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初孵幼虫:体长2~2.5mm,淡褐色,体形同成体。草莓虫害—蛞蝓(三)发生规律蛞蝓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蛞蝓5~7月产卵,卵期16~17d,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d。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d。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且隐蔽的土缝中,每隔1~2d产一次,约1~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草莓虫害—蛞蝓(三)发生规律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适合其生活,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草莓虫害—蛞蝓(四)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清洁田园,铲除杂草,实行水旱轮作。亦可在田边、地埂上撒石灰或草木灰,野蛞蝓爬过时,身体失水死亡。2.药剂防治用8%灭蜗灵颗粒剂,每667m21~1.5kg撒施,或用10%多聚乙醛颗粒剂,1.5kg/m2撒施,亦可于4~5月用氨水剂150倍液喷洒地面。草莓虫害—蛞蝓蜗牛目录为害特点12形态识别3

发生规律4防治方法(一)为害特点

蜗牛又称刚蜗。属软体动物。蜗牛靠舌头上的锉形组织和舌头两侧的细小牙齿,磨碎植物的茎、叶或根。草莓虫害—蜗牛(二)形态识别成贝:体长30~36mm,灰黄或乳白色,具5层螺层,头部有长、短触角各1对;眼在后触角顶端;足在身体腹面,适宜爬行。幼贝:形态和颜色与成贝极相似,体形略小,螺层多在4层以下。卵:圆球形,直径约2mm,初为白色,孵化前变为灰黄色,有光泽。草莓虫害—蜗牛(三)发生规律

1年1代,11月下旬以成贝和幼贝在田埂、土缝、残枝落叶、宅前屋后的物体下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开始活动,温室前、塑料棚内于2月中下旬即见活动。蜗牛白天潜伏,傍晚或清晨取食,遇有阴雨天多整天栖息在植株上,除喜欢为害草莓叶片外,还可为害接近成熟的果实。草莓虫害—蜗牛(三)发生规律

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最适合环境:温度16~30℃(23~30℃时,生长发育最快);空气湿度60%~90%。当温度低于15℃,高于33℃时休眠,低于5℃或高于40℃,则可能被冻死或热死。

草莓虫害—蜗牛(四)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清洁田园,铲除杂草,实行水旱轮作。亦可在田边、地埂上撒石灰或草木灰,蜗牛爬过时,身体失水死亡。草莓虫害—蜗牛(四)防治方法2.药剂防治每亩用蜗牛敌(多聚乙醛)配成含有效成分2.5%~6%的豆饼粉或用8%灭蜗灵颗粒剂1.5~2kg,碾碎后拌细土或饼屑5~7.5kg,于天气温暖,土表干燥的傍晚撒在受害植株附近根部的行间,2~3d后接触药剂的蜗牛分泌大量黏液而死亡。防治适期3~4月中旬,蜗牛产卵前,6~7月有小蜗牛时再防治1次,效果更好。草莓虫害—蜗牛蚜虫目录为害特点12形态识别3

发生规律4防治方法草莓虫害—蚜虫(一)为害特点蚜虫俗称腻虫。危害草莓的蚜虫有数种,常见的有桃蚜、梅蚜、马铃薯长管蚜、草莓根蚜等。蚜虫在草莓植株上全年均有发生,以初夏和初秋密度最大。多在幼叶叶柄、叶的背面活动吸食汁液,产生蜜露污染叶片。蚜虫危害可使叶片卷缩、扭曲、变形。蚜虫是病毒的传播者,其传毒所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其本身危害所造成的损失。草莓根蚜:主要群集在草莓根茎处的心叶及基部吸收汁液,致使草莓植株生长不良,新叶生长受到抑制,严重时整株枯死。嫩根被害后,造成地上部植株生长不良,叶片稀疏,皱缩、卷曲、变形。(二)形态识别

桃蚜:无翅孤雌蚜:体长约2.6mm,宽1.1mm,体色有黄绿色,洋红色。腹管长筒形,尾片黑褐色,尾片两侧各有3根长毛。有翅孤雌蚜:体长2mm。腹部有黑褐色斑纹,翅无色透明,翅痣灰黄或青黄色。有翅雄蚜:体长1.3~1.9mm,体色深绿、灰黄、暗红或红褐。头胸部黑色。卵:椭圆形,长0.5~0.7mm,初为橙黄色,后变成漆黑色而有光泽。草莓虫害—蚜虫(二)形态识别

草莓根蚜:无翅胎生雌蚜体长约1.5毫米,体肥,腹部稍扁,全体青绿。若虫:体略带有黄色,形似成蚜。卵:长椭圆形,黑色。草莓虫害—蚜虫(三)发生规律

桃蚜:1年发生10~30余代,以卵态在桃树枝梢芽腋处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孵化繁殖,4~5月出现有翅迁飞蚜,飞向各种大田作物,开始在草莓的心叶或嫩头及蕾花序上繁殖为害。10月间有翅蚜再飞回桃树上产生有性蚜,交尾后产卵越冬。草莓根蚜:在寒冷地区以卵越冬,在温暖地区则以无翅胎生雌蚜越冬。卵产在叶柄的毛中。越冬卵自翌春孵化在植株上寄生为害,5~6月为繁殖为害盛期。草莓虫害—蚜虫(四)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及时摘除老叶,清理田间,消灭杂草。保护利用天敌,主要天敌有食蚜蝇、异色瓢虫、草蛉及蚜茧蜂等都能捕食或寄生大量蚜虫。黄板诱杀:将黄板悬挂于草莓植株上方20~30cm处,每667m2悬挂40块。草莓虫害—蚜虫(四)防治方法2.药剂防治在移栽后至覆膜前,用10%吡虫啉2000倍液或20%啶虫脒2000倍液或10%烯啶虫胺1000倍液等交替使用防治。草莓开花期前喷1~2次25%的亚胺硫磷1000倍液、或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1000~1500倍液等喷雾。或选用22%敌敌畏烟剂每667m2500g分6~8处傍晚点燃熏蒸一夜。一般采果前15天停止用药。各种药剂交替喷洒,不要单一用药,以免蚜虫产生抗药性。草莓虫害—蚜虫叶螨目录为害特点12形态识别3

发生规律4防治方法(一)为害特点近年来,大棚草莓叶螨危害日趋严重,基数大时,防治该虫非常困难,短时期内可造成很大损失。为害草莓的螨类主要有二斑叶螨、朱砂叶螨和截形叶螨。二斑叶螨:主要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为害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若干针眼般枯白小点,以后小点增多,以致整个叶片枯白。朱砂叶螨:主要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发生多时叶片苍白,生长萎顿,严重时叶片枯焦脱落,田块如火烧状。截形叶螨:主要群集叶背吸取汁液,使叶片呈灰白色或枯黄色细斑,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影响生长,缩短结果期,造成减产。草莓虫害—叶螨二斑叶螨为害(二)形态识别二斑叶螨:雌螨体长0.43~0.53mm,宽0.31~0.32mm,背面观为椭圆形;夏秋活动时期常为砖红或黄绿色,深秋时多变为橙红色,滞育越冬,体色变为橙黄色。雄螨:体长0.36~0.42mm,宽0.19~0.25mm,背面观略作菱形,远比雌螨为小,淡黄或淡黄绿色,活动较敏捷。卵:直径0.12mm,球形,有光泽,乳白色半透明,后转为黄色,随胚胎发育颜色渐加深,临孵化前出现2个红色眼点。幼螨:半球形,淡黄或黄绿色足3对。若螨:体椭圆形,足4对;静止期绿或墨绿色。草莓虫害—叶螨(二)形态识别朱砂叶螨:雌螨体长0.42~0.56mm,宽0.26~0.33mm,背面观卵圆形,红色,渐变锈红色或红褐色,无季节性变化;体两侧有黑斑2对,足4对,无爪,足和体背有长毛。雄螨:背面观呈菱形,比雌螨小,体色呈红色或淡红色。卵:圆球形,直径约0.13mm,有光泽,无色至深黄色带红点。幼螨:长约0.15mm,近圆形,足3对,若螨足4对,体形及体色似成螨,但个体小。草莓虫害—叶螨(二)形态识别截形叶螨:雌螨:体长0.44mm,体宽0.31mm,椭圆形,深红色,足及颚体白色,体侧有黑斑。雄螨:体长0.37mm,体宽0.19mm,体黄色,阳具柄部宽阔,末端弯向背面形成一微小的端锤,其背缘呈平截状,末端1/3处有一凹陷,端锤内角圆钝,外角尖利。草莓虫害—叶螨(三)发生规律

二斑叶螨:南方年发生20代以上,北方12~15代,但在草莓上定居的,一般只有3~4代。二斑叶螨以雌螨滞育越冬,早春气温均温达5~6℃时越冬雌螨开始活动,6~7℃时开始产卵繁殖,卵期10余天,成虫开始产卵至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需20~30d,以后世代重叠。随气温升高繁殖加快。六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猖獗为害期。10月陆续越冬。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下繁殖快,行两性生殖,亦可孤雌生殖。未受精的卵孵化出的均为雌螨,每雌可产卵50~110粒,能在叶背拉丝躲藏。喜群集叶背主脉附近并吐丝结网于网下为害,有吐丝下垂借风力扩散传播的习性。草莓虫害—叶螨(三)发生规律

朱砂叶螨:在东北1年发生12代,在南方20代以上,在华北以滞育态雌成螨在枯枝、落叶、土缝或树皮中越冬,在华中以各虫态在杂草丛中或树皮缝越冬,在华南冬季气温高时继续繁殖活动。早春气温达到10℃以上时越冬成螨即开始大量繁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从杂草等寄主迁入草莓田,首先在田边点片发生,在向周围植株扩散。在植株上则先为害下部叶片,在向上部叶片蔓延。以两性生殖为主,1头雌螨可产卵,50~11粒,有孤雌生殖现象。其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9~31℃,相对湿度35%~55%,高温低湿则发生严重,露地草莓以6~8月受害最重。朱砂叶螨在我国北方温室可全年繁殖为害。草莓虫害—叶螨(三)发生规律

截形叶螨:年发生10~20代,在华北地区以雌螨在枯枝落叶或土缝中越冬,在华中地区以各虫态在杂草丛中或树皮缝越冬,在华南地区冬季气温高时继续繁殖活动。早春气温达10℃以上,越冬成螨即开始大量繁殖,多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迁入菜田,先是点片发生,随即向四周迅速扩散。在植株上,先为害下部叶片,然后向上蔓延,繁殖数量过多时,常在叶端群集成团,滚落地面,被风刮走,扩散蔓延。最适温湿度为29~31℃及相对湿度35%~55%。相对湿度超过70%时不利其繁殖。高温低湿则发生严重,所以以6~8月份为害严重。草莓虫害—叶螨(四)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叶螨一般在植株下部老叶上栖息,且密度大,故随时摘除老叶和枯黄叶并将有虫叶带出田地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虫源,清除越冬寄主杂草。天气干旱时,要注意灌溉并合理施肥,尽量减少使用氮肥,增施磷肥,以减轻为害。草莓虫害—叶螨(四)防治方法2.生物防治利用有效天敌如:长毛钝绥螨、德氏钝绥螨、异绒螨、塔六点蓟马和深点食螨瓢虫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保护或引进释放。当田间的益害比为1:10~15时,一般在6~7天后,害螨将下降90%以上。草莓虫害—叶螨(四)防治方法3.药剂防治大棚草莓在盖膜前后为重点防治期,可选用:20%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25%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3000倍液、1.8%阿维菌素1500倍液。每隔5d左右防治1次,要求药量要足,喷雾均匀。草莓虫害—叶螨棕榈蓟马目录为害特点12形态识别3

发生规律4防治方法(一)为害特点以成虫和若虫锉吸寄主的心叶、嫩芽、花和幼果的汁液,被害的生长点萎缩变黑,出现丛生现象,叶片受害后在叶脉间留下灰色斑,并可联成片,叶片上卷,心叶不能展开,植株矮小,发育不良。草莓虫害—棕榈蓟马(一)为害特点成虫、若虫锉伤花器或嫩叶等,严重时导致花朵萎蔫或脱落,花变褐不能结实。草莓虫害—棕榈蓟马(一)为害特点果实受害后不能正常着色,无法正常膨大或畸形,即使膨大果皮也呈茶褐色。草莓虫害—棕榈蓟马(二)形态识别

成虫体细长,褐色至橙黄色,头近方形,复眼稍凸出,单眼3个,红色,三角形排列,翅狭长,周缘具长毛。草莓虫害—棕榈蓟马(二)形态识别

卵长椭圆形,黄白色,在被害叶上针点状白色卵痕内,卵孵化后卵痕为黄褐色。若虫黄白色,复眼红色,初孵幼虫极微细,体白色,1、2龄若虫无翅芽和单眼,体色逐渐由白转黄;3龄若虫翅芽伸达第3、4腹节;4龄若虫称伪蛹,体色金黄,不取食,翅芽伸达腹部末端。草莓虫害—棕榈蓟马(三)发生规律广东年发生20~21代,周年繁殖,世代严重重叠。多以成虫在茄科、豆科蔬菜或杂草上、土块下、土缝中、枯枝落叶间越冬,少数以若虫越冬。第二年气温升至12℃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4月初在田间发生,7月下旬至9月进入发生为害高峰,秋瓜收获后成虫向越冬寄主转移。成虫具迁飞性和喜嫩绿习性,爬行敏捷、善跳,有趋蓝色特性,多在节瓜嫩梢或瓜毛丛中取食,部分在叶背为害,以孤雌生殖为主。卵孵化多在傍晚。初孵若虫有群集性,1~2龄若虫在嫩叶上或幼瓜的毛丛中活动取食,2龄末期若虫有自然落地习性,从土缝中钻入地下3~5cm处静伏后蜕皮成前蛹经数日再蜕皮成伪蛹。草莓虫害—棕榈蓟马(三)发生规律蓟马是一种间歇性猖獗发生的害虫,适宜的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