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习题及答案_第1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习题及答案_第2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习题及答案_第3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习题及答案_第4页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习题精选及答案

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习题精选及答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

的()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6.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7.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A.教学活

B.沟通

C.教劳结合

D.协调

8.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9.()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10.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1L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在课程中地位的

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3.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14.“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

=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5.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

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

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16.把两个及其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

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

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7.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

学原则属于

()

A.非指导教学模式

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

D.最优化教学模式

18.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塔洛齐

D.凯洛夫

19.“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20.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2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我国的()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中庸》

22.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禄

B.洛克

C.卢梭

D.利托尔诺

2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规律,应做到()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2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25.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学校教育制度

B.高等教育制度

C.社会教育制度

D.国民教育制度

26.在下列主张中,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

A.学不蹦等

B.各因其材

C.开而弗达

D.温故而知新

27.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

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28.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

A.知识素养之一

B.能力素养之一

C.思想品德素养之一

D.基本任务之一

29.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的教育活动是()

A.课外教育

B.校外教育

C.业余教育

D.课外校外教育

30.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布置作业

D.成绩评定

31.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

A.精神活动

B.反射活动

C.意识活动

D.技能活动转

32,下列选项中哪种是一般能力?()

A.观察力

B.曲调感

C.节奏感

D.色调感

33.狼孩的心理障碍主要原因是()

A.缺乏营养

B.遗传因素

C.狼的影响

D.缺乏社会性刺激

34.勤奋和懒惰属下列哪种特性?()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兴趣

35.长时记忆的遗忘属于下列哪种障碍?()

A.生理性障碍

B.心理性障碍

C.存储性障碍

D.提取性障碍

36.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的哪种特性?()

A.广度

B.强度

C.时间

D.空间

37.直观时运用变式方法的目的是()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

D.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

38.“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下列哪种情绪状态?()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39.个性结构的核心成分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40.听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顶叶

C.颗叶

D.枕叶

41.传统教育学的创始者是()

A.杜威

B.孔子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42.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是()

A.心理学

B.教育哲学

C.教育学

D.教育经济学

4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A.促进作用

B.制约作用

C.决定作用

D.促进或延缓作用

44.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

A.智力发展

B.知识的增长

C.身心发展

D.体质的增强

45.划分课的类型的依据是()

A.课的任务

B.课的内容

C.课的方法

D.课的活动形式

46.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模拟教学

D.课堂教学

47.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道德认识

B.活动和交往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48.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

A.决定作用

B.领导作用

C.纽带和桥梁作用

D.核心作用

49.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

A.延伸

B.必要补充

C.发展

D.改革形式

50.学生的主体性最主要地体现在()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能动性

参考答案:1.D2.B3.B4.A5.C6.C7.B8.B9.C10.D11.C12.A13.A

14.C

15.D16.D17.A18.B19.A20.C21.B22.A23.D24.B25.D26.C27.D

28.A29.C30.C31.D32.C33.D34.C35.A36.D37.B38.C39.B

40.C41.D42.C43.C44.B45.B46.A47.D48.C49.C50.B

51.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琲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孔子

5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

A.道德品质

B.健壮体魄

C.实践能力

D.创造能力

53.《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5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练习复习

D.考试

55.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

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56.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

的()

A.研究能力

B.学习能力

C.管理能力

D.交往能力

57.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

A.程序性课程

B.练习性课程

C.地方性课程

D.实践性课程

58.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

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59.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几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A.—

B.二

C.三

D.四

60.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A.社会文化

B.精神文化

C.人文文化

D.地方文化

61.学业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

出()

A.判断

B.诊断

C.评定

D.评分

62.当前一,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

A.人生观教育

B.价值观教育

C.素质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

6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6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

A.个性化

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C.个别化

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

65.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

A.评价作用

B.选拔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66.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

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

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67.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保证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B.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6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教好与管好学生

C.估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69.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

的()

A.名誉权

B.人身自由权

C.受教育权

D.人格尊严权

70.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

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71.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主要体现的是()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正规教育

72.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

为()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7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

A.启发式教学

B.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C.因材施教

D.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74.西方教育史上,首倡从做中学的是()

A.布鲁纳

B.康德

C.杜威

D.卢梭

75.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6.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

7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应试教育

D.著名学者的学说

7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

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79.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

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陷私权

80.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

81.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82.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课外活动

D.教学

83.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个坏的教师奉送趣,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翅。这体现了

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村施教原则

84.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A.了解学生

B.融洽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课

85.受测验长度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8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87.•-把钥匙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性原则

D.因析施教原则

88.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89.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作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90.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91.以儿童中心主义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布鲁纳

9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

C.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D.学校的非正规文化

93.作为人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是()

A.学校教育

B.个体实践活动

C.成熟、环境

D.遗传素质

9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保证学生身体的正常发展

B.促进现代大工业生产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95.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A.授受关系

B.民主平等的关系

C.相互促进的关系

D.师道尊严的关系

96.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是

()

A.制定课程目标

B.制定教学计划

C.课程设计

D.明确培养目标

97.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并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是()

A.课程实施

B.教学过程

C.课程评价

D.课程标准

98.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怫不发”的教学要求,符合以下哪条教学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9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作业检查与批改

D.课外辅导

100.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班级授课制

B.个别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参考答案:51.A52.D53.C54.B55.A56.B57.C58.A59.B60.D61.C

62.A

63.B64.C65.B66.D67.B68.B69.C70.A71.D72.D73.B74.D75.A

76.D

77.D78.B79.C80.C81.C82.B83.D84.C85.B86.C87.A88.B89.B

90.A

91.D92.B93.C94.D95.B96.D97.A98.A99.A100.B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

素之间、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

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四个要素构成。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

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

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

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

体。此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

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

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

(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发展水平之上,学校向学生传授的知识

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教育内容在学校中的具体表现形

式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其次,最佳的

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教育内容内在地包括教育目标。因为教育目标是教育

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是教育内容传授的出发点和归

宿。

(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

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

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

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

径。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两个方法。就教育者的教法而言有语言

的方法、直观的方法与实践的方法;就受教育者的学法而言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大类。

3、现代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日趋结合。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突出了教育为政治服

务的特点。而现代,现代化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且日益广泛地运用于生产,要求进一步加

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加强学校与生产部门的联系,这就表现了现代教育为生产服务

的特点。教育是培养各种劳动力最有效的途径。

(2)现代教育的普及性。现代教育打破了古代教育被统治者独占的局面。现代生产不仅

求培养各种专门人才,而且要求每个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3)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整个教育网络突破了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形成了•个多层

次、多系统、多规格、多功能的教育机制和机构。

(4)教育具有商品性。商品经济决定了教育的最后产品——劳动力具有商品性,因而教

育也要服从市场规律,具有商品性。并不是说教育只具有商品性这样一个特征,更不意味

着使教育的一切方面都要商品化。例如,基础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未来而提高国民素质的

基本方面,属免费义务教育,就不能商品化。

(5)教育具有科学性。教育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生产培养劳动力。教育的科学性决定

了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方面。现代科学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占主导地位,也

决定了它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6)教育具有发展性。任何教育都具有发展性。不过古代教育的控制性要高于发展性,

现代学校教育不但要使每个公民成为具有一定思想的不同类型和水平的劳动者,而且还要

使每个公民的个性都得到比较全面和比较充分的发展。

(7)教育具有阶级性。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教育是具有阶级性的。现代社会仍然存在着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为本阶级培养具有一定思想意识的人,是资本主义

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各自的阶级属性。在阶级性问题上现代教育和古代文明社会的

教育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4、未来教育有何发展趋势?

从国际上看,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种特点。

(1)追求教育的国际化

20世纪的前半叶,世界各国之间由于政治、科技和其他种种原因,多数国家之间是孤立

的、封闭的,彼此互不沟通,互不联系,也互不了解。但进入50年代以后,科技的迅速

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国际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国际接轨立刻

突出了国际通用人才的必要。进入90年代,有些国家开始建立国际学校,设立国际课

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能在末来的国际事务中大显身手的人才。21世纪将强

化这种趋势。追求教育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将是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因

为经济的国际化,商品贸易的国际流通,必然带来国际间交往的增加,从而产生以通晓国

际经济、商贸、法律、会计、金融、交通、公安等各类人才的渴求,促使各类国际性学校

的诞生。

(2)追求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争取和标榜的权利之一,也是资产阶级对封建地主阶

级斗争的胜利成果。在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资产阶级虽对其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改革,

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免费制度、大学的奖学金制度等,但真正的民主与公平问题

依然没有彻底解决。民主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问题,是一种政治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民主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政权。因

此,在剥削制度下,有了剥削阶级的民主,就没有被剥削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在形式上

享有平等、自由、民主,实际上始终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教育也是如此。因此,

教育民主问题将依然是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教育改革实现教育民主

化,其基本要求是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身心发展程度的受教育者,在教育的

起点、过程和结果各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3)追求教育的多样化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教育的单•化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教育单

-化的主要表现是:办学形式、教育结构、学制、课程、培养模式等趋同或划一,培养目

标上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在教育过程上主张同步化、集中化、标准化,忽视差别和个

性。教育的单一化是传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反映。教育的多样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

发展的要求

决定的。社会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社会行业和部门的多层次与多类别,客观上要求

的层次和类型必须多种多样。同时,人的价值取向、理想需求和智力发展程度不同。以及

工作、生活、年龄等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对社会和人的需求现

实,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点出发去构建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制、课程、质量标准到

具体的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等,都应在21世纪有一些新的特点。

(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潮,到80年代中以后,终

身教育的思想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21世纪,终身教育将继续成为各国教育的指导

思想之、其主要原因是: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闲暇时间增多,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可能。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大了生产中的科技和文化投入,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

高,求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客观必要性。

各国对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使得教育的发展更贴近受教育者的需求,从而为终身教育

的实施提供了现实性。

学习化社会的出现和人的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就业的学历需要,

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都必将强化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在21世纪的扩散和普及。

(5)追求教育的现代化

追求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将是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流。20世纪后半叶,世界主要发

达国家在实践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上做了种种尝试和努力,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制

度到教育的硬件设施、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管理乃至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各个方面都进行

了一番现代化的陶冶和改造。21世纪的教育现代化,除继续进行上述各方面的现代化改革

之外,将推进教育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将包括:科学划分教育现代化的

区域标准,追求现代化的实质的改变、效益的提高、内容的完善、质量的提升。总之,教

育现代化将向内涵式方向发展,把人的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

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教育将在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上向前大大地推进

一步,总体水平上也将出现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

5、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

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在一定社会中,凡是参与或关心教育

活动的人,如教师、家长、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对受教育者都会有各自的期望,

也就是说都会有各自主张的教育目的,这是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社会通过教育

过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结果或达到的标准。这种教育目的是社会的总体上

的教育目的,它可能是由某个人(如教育家、政治家等)提出、倡导而得到社会承认的,

也可能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统摄作用。

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1)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教育目的的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

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者。社会主义社

会只存在分工的不同,但人人都应该是劳动者,劳动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

责,把每个人都培养成为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要培养的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在社会主义

条件下,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是劳动者。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应该是一种新型的劳

动者,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造就这种新型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

想要求。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提出的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劳动者的具体提法,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社会主义劳动者两种职能的统一

要求,即社会主义劳动者,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是合格的建设者,在

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中是接班人。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素质结构。德、智、体等几方面

的发展既各有其作用,是受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又相互联系,有机统一成受教育者的

素质结构。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发展。第一个层次是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

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第二个层次是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主要是指受教

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发展主要是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等

方面的发展。第三个层次的每一因素(德、智I、体、美、劳)又由多种因素组成。如果继

续分析,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多层次和组成因素。目前,我国教育学对教育目的的研究,还

主要是在较高层次上讨论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

必要的,但又是空泛、抽象的。只有深入了解各个层次所包含的因素及其在整体中的地

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明确人的素质的组合规律和最佳结构,才能设计出具体化、系列

化、科学化的培养目标。这对于指导教育实践,评价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质量都是有益

的。

(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教育目的的方向性是教育性质的根本体现。阶级社会的教育从来都具有阶级性,但一切剥

削阶级的教育目的,从来都极力掩饰其阶级实质,表述上一贯笼统抽象,尽量把他们的教

育目的说成是为整个社会利益服务的。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不同于一切剥削阶级,毫

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明确提出我们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型

的劳动者。这种新型劳动者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既懂政治,又懂业

务,德才兼备;既有科学的世界观,又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既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又

有远大的共产主义思想。这些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7、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与全面发展的教育

目的的涵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教育目的的同义语,提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在搞文

字游戏,没有实际意义。这•观点可称作“同义说”。第二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

目的的含义完全不同,二者是排斥的或并列的,素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否定。这可称作

“排斥说”。第三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即不是同义反复,也不是排斥的或并

列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我国的教育目的过于概括和具体化,很难操作,教

育目的本身存在国家或社会的教育目的、学校的教育目的和教育者心目中的教育目的等多

种层次,其价值判断难于转化为事实判断,在贯彻教育目的的实践中易于出现混乱和误

解,因此非常有必要使教育目的具体化,素质教育正是这种具体化的形式,这种观点可称

为“具体化说”。

8、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根据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

面。政治素质,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

和态度。“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史国情教育等都属于政治素质教育的范畴。思想素

质,主要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问题,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民族精神等,辩证

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教育属于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和发展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与

解决问题的能力。道德素质,主要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

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修养和文

明的行为习惯,包括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着

重解决基础学科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训I练,包括基础文化知识,基础科学知识,以

及识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思维能力、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基本的劳动技能等,为适应自身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生活、

职业岗位及科技发展的需要,奠定坚实的科学文化和技能的基础。身体素质教育,是要运

用各种适当的方式,段炼学生的体魄,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其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的方

法,还要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和普及各种常见病、传染病的防治知识,保证他们健康成

长。心理素质主要指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包括顽强的意志力,积极的情感,健康的兴

趣、爱好、需要、友谊、交往、成就感、荣誉感以及面对困难、失败的承受力等各种正常

心态的发展培育和心理失衡、心理矛盾、心理疾病的自我调整与矫治。心理素质教育就是

要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善于控制、把握自己的能力及调整心理冲突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

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的每一方面发

展,把以淘汰、选拔为主的应试教育变成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

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者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而不是与素

质教育平行或并列的一种教育。

9、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1)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

育。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

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

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

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

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

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

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

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

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

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

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10、教育具有哪些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十分重要的作用。“建国君民、教学为

先”。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木

途径无一不是通过教育。即使是通过加强法治的手段实施社会政治控制也是与加强教育密

切相关的,法的控制本质上也是法治思想的教育而实现。

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政治人才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与

管理者。各级政治人才都需要通过教育培养。

其二,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这是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功能的另一突

出表现。社会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教育造就公民,使受教育者具备国家、政府或执政常所

希求的政治理想与信念。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政治的“恒定性”是相对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

革,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会发生。从总体上看,社会政治变革是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教育

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于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强烈的反作用。

其一,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

标志,同时又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

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

量,这种力量业已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得以展现。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更有力

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

其二,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宏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教

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宏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

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教育能力的主导作用在于它能张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

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

其三,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依

赖于教育而推动。民主意识、观念的养成,非教育不能达到。民主意识又与科学意识紧密

相关。缺乏科学知识素养也就无法提高民主的素养。所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体国民

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11、教育具有哪些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在现代社会得以加强。现代物质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的发展与变革又

强烈地反作用于现代物质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关于教育的经济功能,

主要应立足于现代教育对现代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

(1)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教育担负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社

会再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力再生产而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基本的因素是教育和训练。教

育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通过教育培养、训练生产所需要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级各

类专业人才上。教育正是通过向各种生产部门输送经过培训的更加熟练的劳动力和专门人

才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增长。

(2)教育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科技革命深刻影响着社会,同时也将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未来社会。从“科技是第一生产

力”观点来看,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首先促进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同时也有力地促

进现代社会各种领域和各种层面的变化。科技革命缘何如此持续推进?显然,这依赖于教

育的贡献。首先,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与再生产科学知识

相一致。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

人能掌握它并应用于生产中去,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依靠教育。教育以极为简约

的方式同时也以极为广泛的形式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

产,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教育是促进科技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现代科技革命和科技发展与现代教育革命和教

育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不只是有科技革命才有教育革命,而同时是有教育革命才有科技革

命。

12、教育有哪些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传递与传播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具体表现

为:教育为社会文化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现代教育与

文化创造紧密结合,成为促使文化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军。(3)教育具有普及文

化、提高人的文化水平的功能。首先表现为扫除文盲;其次表现为使原来少数人所掌握的

知识、技能,被更多的人或全民所掌握;还表现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等方面。(4)教

育具有整合世界先进

文化的功能。

13、教育在人口发展中有何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教育社会功能的另一表现。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

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构成教育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教育惟有适应社会文化环

境方能生存与发展。然而,教育在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文化。教育具

有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及融合文化等功能。

(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人类文化的传承固然可以物或物化的观念形态存在,但更多地是以人的心理、行为方式存

在。无论是何种文化的传承,都需要以人对文化的理解为中介。人对文化的理解则需要依

赖于教育。教育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

是传递文化的工具。社会通过教育将人类的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文化藉助于教育

得以延续和发展。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社会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发展就意味着要有创新。没有文化的创新自然也

无真实意义上的文化发展。而文化之创新则需要通过教育而实现。一方面,教育对传统文

化的传承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传承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更新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社会

的急剧变革,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必然要求教育突破原有的文化范成,实现对文化的创

造、拓展与更新。

教育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还有融合不同文化的作用。

14、教育的生态功能的作用是什么?

现代社会教育的生态功能是教育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起的作用。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人

类逐渐成了大自然的主人,但同时自然资源的渐趋衰竭和生态环境的明显退化也成为困扰

人类的全球性问题。保护环境,注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主题。教育

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通过环境教育提

高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责任;二是通过发展创造科学技术,有效地解决生态问题,

提高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正因为现代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所以重视和普及环境教育,并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15、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地表现为教育能促进个体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其“基

本涵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的成长为社会人的过

程”。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首先表现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

三个方面。

(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个体观念是指个体对于社会事物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个体的观念也是

其思维活动的结果。个体观念的形成受到社会文化前景和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个

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乃是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而接受社会文化的过

程,从某种角度看,正是个体内化社会观念的过程,即是人的观念的社会化过程。在人的

观念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对教育作广义的理解,可以这样认

为,人的观念的形成一刻也离不开教育。即使对于任一具体的个体,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可

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但这种不同的观念也是不同教育的结果。没有教育的参与,人的观

念的形成便不可思议。

我们所期望于教育的,就是在个体观念的社会化过程中,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社

会的要求帮助人们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观念。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促进个

体政治观念的社会化和道德观念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

个体智力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这一点早已成为教育学的共识。教育学关于人的智力发展的

研究也揭示出教育所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特征。在人的智力、能力适应社会需要而不断

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教育指导或规范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

教育对个体的智力、能力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社会的要求进行的。作为开发人的智

力、能力的教育资源(主要指教育内容)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是人类在长期的

实践活动中智慧积累的结果。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同时又需要教育

的指导与规范。首先,不同阶段的教育或不同类别的教育,指导与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

的发展方向。个体智力、能力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这在总体上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同

时又受教育的指导与规范。教育将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引导到适应社会生存并为社会发

展服务的轨道。其次。教育也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发展。教育以特有的目标、

内容以及特有的方式与途径规范着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它规范着个体智力、能力的发

展所可能指向的目标与水平。

教育加速个体智力、能力的社会化:教育因其传授的人类科学文化具有简约化、浓缩化的

特点,所以它对个体智力、能力的发展起着催化剂与加速剂的作用。人类之所以持续不懈

地运用教育并发展教育,其根本动因就在于它能缩短人类的认识客观世界的历程。教育传

授书本知识可能不受个体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大大提高个体认识的起点,促进个体

智力、能力的社会化。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过程,实质上也是个体智力

与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发展过程的速度如何,状况如何,主要取决于教育发挥的作

用如何。教育对于促进个体智力、能力发展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影响人的智力、能力发展的

因素的作用所无法比拟的。

(3)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社会职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

社会分工的发展与科技教育的发展紧密相联。科技推动社会生产变革客观上要求教育的变

革。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担负着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使命。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谋求

某种社会职业通常是以接受相关的教育和训练为前提的,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社会化的手

段。教育也是促进个体的身份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个体的身份是指个体在整个社会结构

中的地位。身份社会化与职业社会化有相联系的一面。人所从事的职业与人在社会中所处

的地位(即人的身份)往往相一致。在这种意义上,个体的身份社会化也是以接受相关的

教育与训练为前提的。个体的身份社会化与职业社会化也有相区别的一面,个体在社会结

构中所处的地位或所具有的身份与从事的职业并非是统一的。身份是一种更具广泛性的概

念。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非职业性的身份与地位也是与其所具备的教育素养分不开的。

任何社会身份都程度不同地蕴含着对教育的需求,教育对促进个体身份的社会化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16、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什么作用?

⑴在现代社会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⑵教育是提高

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人口质量,改善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是

教育。⑶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⑷教育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

容和手段。

17、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或专业特点)是什么?

第一,教师是为社会服务的,是培养人的事业。第二,教师的形成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

业训练。第三,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能够负责处理。即教师

有自己的专业权力。第四,教师有自己的专'也团体。第五,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

综合起来看比较高。

18、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如何理解?

教师的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和结果,以及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

地位而努力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化,一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在理解上,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专业是复合性的专业,包括学科的专业性,也包括教育的专业性。而教育的专

业性,是一种技艺性的专业,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技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第二,教师

专业化的实现是一个多方面多主体努力的过程,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巨大努力,也需要国

家、政府、大学的努力。第三,教师专业化有多方面的内涵,即服务宗旨或专门功能、专

业训练、专业权限、专业团体、专业地位。第四,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努力过程。

19、教师的劳动有何特点?

(1)复杂性

首先,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而且又都处在

不同的发展变化之中,是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教育的主体。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是一

个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是一种以知识信息

的传递和转化为主要形式的过程,是一种综合运用、消化、传递、发现知识和技能的复杂

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再次,教师的劳动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完成艰巨复杂的劳动

任务,必须配合家庭、社会来进行,把工作深入到家庭和社会。

(2)创造性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劳动都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教师的劳动则要求有更灵活的创造

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需要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但它决

不能单纯模仿或机械重复,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以及教材的理解,针对

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3)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要带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

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

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的素质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教育的效果。教师的

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

(4)长期性

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

首先,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

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教师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打

下的基础,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

(5)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教师的

劳动从劳动手段角度讲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

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融汇于教师的集体劳动之中,教育工

作需要教师的群体劳动。

教师劳动的群体和个体统一性,要求教师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

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

现代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角色?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现代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角色是:学生的诊断师,学习的指导者,学生

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评价者与激励者,学生的管理者,研究者,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

不断进取的人。

20、教师的职业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1)教育思想素养。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

(2)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

则。它是教师道德结构中的主体部分,它在调节教师全部道德品质中起重要作用。

(3)知识素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因此,具有比较渊博合理的知识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4)能力素养。一定的能力素养是进行和完成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教师的能力素养是

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

(5)身心素养。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

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做保证。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师职

业素养建立的基础,其在教师的职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在工作和

生活中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

21、现代教师道德素养的作用是什么?

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上。教师祟高的道德素养和伟大的人格是为学生所敬仰的

直接原因,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最强大的教育力量。

其次,体现在教师劳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自身工作与工作态度的调节、对师生

关系的调节、对教师与其它人际关系的调节三方面。

再次,体现在对社会的影响作用。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中,教师的人格和行为举止为世人所

瞩目。并通过培养学生使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在社会发扬光大。

还有,体现在对教师自身人格的陶冶上。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能够有效地帮

助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水平,在面对诸多的困惑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够保持

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

22、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1)精深的专业知识。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

基础。教师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

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既应学有专攻,又应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

要研究相邻学科。这既是由于各门学科之间的密切相关,又是由于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

兴趣广泛,他们迫切地希望教师能在多方面知识上满足他们的要求。教师的知识越广博,

越能做到知识讲解的透彻生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密

切与学生的关系,成为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这里包括教师应当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

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只有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

克服教育工作的盲目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懂得并掌握了

教育的规律和理论,直接决定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和效率。

23、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内容?

(1)组织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教

学的能力,它是教师能否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关键。教师高超的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将教

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出来,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

务。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编制教学进展计划和教案的能

力;分析和重组教材体系的能力;运用教学参考书及编写补充教材的能力;恰当选择和运

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制作教具的能力;收集、整理、归纳教学反馈

信息的能力等。

(2)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

教师要善于掌握并运用教育影响去作用于学生,要使教师的知识、技能、思想和感情等变

为影响学生的教育力量,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传导工具。其中,语言是传导的最重要工具。

因此,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教师的语言表达体现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具

有科学性、准确性、形象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做到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同时,教师在进

行语言表达时要快慢适中、抑扬顿铿、富含感情,并及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反应,恰当I地调

整自己的语气语调,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充分发挥语言在传导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教师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人体表达能力也是传导教育影响的重要工具。

(3)组织管理能力

教师面对班集体进行教育工作,其组织管理能力必然会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这种

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教师面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群

体,既要把课堂组织得有条不紊,使学生有秩序地学习,又要创造出思维活跃和生动活泼

的学习气氛。二是学生集体的组织管理,这主要是针对班主任而言,作为一名班主任,必

须具有培养一个良好班集体的能力。

(4)科研能力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指各级各类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与教育教学相关课题

的总结、实验及创造发明的能力。它不仅是高校教师必备的能力,同时也是中小学教师应

具备的能力,他们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应具有对他人成果进行分析、鉴别并提出个人见解

的能力。因为教育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一定

的科研能力,才能把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教学质量

和自身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24、如何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特点?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忽视学生身心的

整体性。事实上,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既

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教育所要实现的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从教育学意义

上看,学生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的人,而不是被割裂开的、片面的人。在教育活动

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

的教育生活。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

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喜怒哀乐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

与。如果不从人的整体性上来理解和对待学生,那么,教育措施就容易脱离学生的实际,

教育活动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

的完整性的作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

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青少年学生不是成人的雏形,而是具有身心不稳定特点的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和群体。他们

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已经达到发展的顶峰和终极,而是还都处

在不断变化和趋向于成熟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学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很强的可塑

性。也正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各方面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就成为他

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对于发展中的学生,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要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