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_第1页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_第2页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_第3页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_第4页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医学系

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专业名称:临床医学

专业代码:0201

二、学制及学历层次

学制:全日制三年

学历层次:专科

三、招生对象

高中毕业生

四、职业面向

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工作,也

可从事药品、医疗器械的营销工作。

五、培养目标

1.能力目标

(1)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对常见病、多发病能进行正确的诊断、治疗。

(3)对基层危、重、急症有一定的初步处理能力。

(4)能从事社区的预防、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指导工作。

(5)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通过高等学校应用能力考试A级。

(6)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通过全国高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

(7)具有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8)具有进一步学习和提高业务水平的能力。

(9)具有一定的医学文献检索和社区调查能力。

2.知识目标

(1)掌握基础医学中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社区基层常见呼吸系统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含男性生殖

系统)、女性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精神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儿科、传染病、

性传播疾病和风湿免疫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知识。

(3)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3.素质目标

(1)热爱医学事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及医学人文精神。

(2)具备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实行医学人道主义、为医学事业敬业终身的精神。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六、课程设置

1、核心课程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预防病学

2、必修课及授课时数

名称学时

公共基础课

课程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64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8

(3)形势与政策64

(4)大学英语168

(5)计算机应用基础64

(6)体育56

(7)就业指导30

(8)军事理论56

讲座

(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6

(10)大学生安全教育16

(11)文献检索8

专业基础课

课程

(12)人体解剖学96

(13)组织胚胎学32

(14)生物化学56

(15)生理学72

(16)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72

(17)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64

(18)药理学64

(19)机能实验学32

(20)诊断学96

专业课

课程

(21)内科学120

(22)外科学112

(23)妇产科学56

(24)儿科学56

(25)中医学40

(26)五官科学48

(27)传染病学40

(28)预防病学(含地方病防治)32

(29)全科医学24

(30)急救医学16

(31)康复医学8

(32)临床技能16

(33)医学心理学(包括人际沟通)12

(34)医学伦理学12

讲座

(35)卫生政策与法规8

3、选修课及授课时数

课程学时

(36)皮肤与性病学12

(37)医学遗传学8

课程分类统计表

表格内容均使用宋体小四号字,单倍行距,居中。

学时数占总学时数(%)

课程分类门数学分

理论实践

公共基础课1237.045213832.88

专业基础课936.545213232.55

专业课1437.55237733.44

选修课21.252001.11

合计38112.01447347100

注:军事理论课56学时在军训期间完成。

七、主要教学实践环节

1、教学见习

第二学期安排《诊断学》课程的见习,地点为本校附院、省内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及社

区卫生服务站。

2、毕业实习

具体内容

共安排35周,在省内外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进行。科目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

儿科、传染科、五官科、皮肤科、心电图室、急诊科、放射科等。

类别项目周数

内科普内科8周14周

神经内科2周

心电图室1周

放射科1周

口急诊2周

外科普外科6周12周

胸外科1周

泌外科1周

脑外科1周

骨科1周

门急诊2周

妇产科妇科2周4周

产科1周

门诊(包括计划生育)1周

儿科2周

传染科1周

五官科1周

皮肤科1周

3、毕业论文设计及答辩

共4周

撰写毕业论文、教师审阅

八、教育教学时间安排(单位:周)

课堂社会实践毕业毕业

学年考试入学教育军训机动假期合计备注

教学及见习实习教育

^3022221252

二30422552

三2362244

总计663622617148

九、教学进程表(见附表)

十、成绩考核、毕业考试及毕业标准

1、成绩考核:

按教学进程表的安排进行学期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

据,注意测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毕业考试:

实习结束后组织专业课综合(内、外、妇、儿科)毕业考试及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考试成

绩包括理论课笔试成绩、实践技能操作成绩、实习成绩及毕业论文成绩。

3、毕业标准

(1)各门课程理论考试成绩合格,通过毕业考试,实践技能考核合格。

(2)实习成绩及毕业论文成绩合格。

(2)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B级)和全国高等学校(安徽考区)计算机

水平考试(一级)。

以上各项成绩均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

十一、核心课程标准

(一)核心课程及教学要求

核心课程名称教学要求

一、人体解剖学*

二、生理学*

三、病理学*

四、药理学*

五、诊断学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诊断的原理,学会采集、

综合、分析客观的人体资料,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观察病情能

力,具有高尚医德修养;能进行全面、系统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

手法规范;掌握常见室验室检查正常值和临床意义;掌握心电图描记

的操作步骤,学会阅读、分析正常心电图和常见异常心电图、认识常

见疾病的X线表现;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表达清晰,符合要求

的规范病历;能运用正确的临床诊断思维方法揭示疾病本质,为进一

步学习临床医学的各科课程奠定基础。

六、内科学1.内科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涵盖呼吸、循环、消化、

泌尿、血液、内分泌、代谢、风湿免疫及神经精神等多系统多病种。

讲授内容要以临床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结合临床助理医师考

试大纲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2.内科学的教学形式包括课堂理论授课、临床见习、实习、考

试等。其中课堂授课是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CAI

课件及板书对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讲授。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

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测验、病例分析、课后练习等调动学生学

习《内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内科学的兴

趣。

3.内科学全部教学内容均按掌握、熟悉、了解划分,疾病定

义、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原则等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进

行细讲、精讲,疾病流行特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具体

治疗方法细节等要求学生熟悉的知识采取粗讲或选讲,疾病预防/康

复方法和诊疗新进展/新观点等要求学生了解的知识只作一般介绍或

布置学生自学。

3.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见习前要求教师课前

准备典型病例,加深学生对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等难点、重点的理解。并鼓励学生通过病

例分析、体验、讨论、探究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实践

中,

4.实习是通过深入到病区亲自与病人的接触,来验证和实践所

学到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工作中,逐渐积累临床工作经验。同

时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严谨的态度和严密的工作方法,为今后从事临

床工作打下基础。

七、外科学1.讲授内容要以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

外医学新成就,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应用所

学的基础知识联系临床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要求。

2.教学上本着“轻理论,重技能”,体现“三基”要求的原则,

充分利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视频录像、电子幻灯、CAI课件、网络课程、学科专业网站

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形象化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创造生动、

直观的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

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3.见习课要加强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通过病例分析、体验、讨

论、探究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主要培养学生独

立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外科操作的无菌

观念,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严谨的态度和严密的工作方法,为今后从

事临床和继续教育培训基本技能。

4.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基础等方面的个体

差异,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八、妇产科学熟悉妊娠、分娩、产褥期孕产妇的生理、心理、病理的特点、诊

断及处理;熟悉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月经失调等常见疾病的特

点、诊断及治疗;了解计划生育的内容和具体措施,并能开展健康教

育及宣教。

九、儿科学按教学大纲规定的掌握、熟悉和了解的三级要求,使学生掌握儿

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掌握儿

科临床常见病的诊疗和初步处理常见的儿科急症。

十、预防医学

*:见基础部核心课程标准

(-)核心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XXXXX

核心课程五诊断学

一、课程性质

诊断学是论述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一门学科,它是基础医学与临

床医学的桥梁课。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诊断的原理,学会采集、综合、分析客

观的人体资料,运用诊断学的方法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揭示疾病本质,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医

学的各科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要使学生具有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认识常见症状和常见疾病,掌

握其发生原因、发生机理及临床表现;并将本课程学到的知识融于专业学习中。

2.能力目标

要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与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灵活的思维能

力。

3.素质目标

具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观察病情能力,具有高尚医德修养;要使学生具有严格的逻辑

思维能力,严密的推理方法,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原发性创新思想。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

1.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临床诊断的种类与诊断思维。

教学要求

1.掌握临床医学、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

2.熟悉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临床医学的范畴与学科分类、现代医学

发展的特点。

3.了解临床医学的发展史、医学工程技术在临床医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临床医

学概论的要求和方法。

(-)常见症状

主要教学内容

1.发热

2.疼痛

3.呼吸困难

4.咯血

5.呕血与便血

6.黄疸

7.意识障碍

教学要求

1.掌握发热原因和分类:感染性与非感染性,常见的三种热型及临床意义(稽留热、弛

张热、间歇热);熟悉发热的临床表现:发热的起病方式、过程;了解发热的概述。

2.掌握头痛、胸痛和腹痛的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了解其发病机制、伴随症状和问诊要

点。

3.掌握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熟悉呼吸困难的发病机制;了解呼吸困难的伴

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4.掌握咯血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熟悉呼吸困难的发病机制;了解呼吸困难的伴随症

状和问诊要点。

5.掌握呕血与便血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了解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6.掌握黄疸的概念、分类及胆红素的正常值。溶血性、肝细胞性黄疸、胆汁瘀积性黄

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临床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鉴别;熟悉胆红素的正常代谢及黄疸发生

机制。

7.掌握昏迷的概念和分度;熟悉意识障碍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了解意识障碍的发生机制

与伴随症状和问诊要点。

(三)问诊

主要教学内容

1.问诊的内容

2.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要求

1.熟悉问诊的内容;掌握现病史的询问及主诉的归纳。

2.熟悉重点问诊和特殊情况的问诊方法与技巧;掌握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四)检体检查

主要教学内容

1.基本检查法

2.一般检查

3.头颈部检查

4.胸部(肺脏和心脏)检查

5.腹部检查

6.脊柱与四肢

7.神经反射检查

教学要求

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检查方法及临床表现;了解进行体格检查时的

注意事项。

2.掌握生命征的概念,苍白、紫组、黄染、出血、蜘蛛痣的辨认及临床意义,局部淋巴法

肿大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营养状态的判断,营养不良的常见

病因。面容、体位的判断及临床意义;了解皮肤的检查内容。淋巴结的分布及触诊顺序。

3.掌握眼球运动、巩膜、瞳孔的检查及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掌握扁桃体的检查及异常

变化的临床意义。颈静脉怒张及临床意义。甲状腺的检查方法,肿大的分度,及常见病因;熟

悉头部检查的内容。颈部包块及原因,气管移位的临床意义;了解头部检查的顺序和方法。颈

部的外形与分区,颈部的运动。

4.掌握视、触、叩、听在肺部的应用。胸部的体表标志;熟悉肺部的正常及异常体征及

临床意义;了解肺和胸膜的界限。

5.掌握心界叩诊,血压测量方法及各瓣膜听诊位置和顺序,杂音听诊要点及临床意义,

并能辨别收缩期与舒张期杂音,周围血管体征检查方法;熟悉心脏的视诊和触诊,心音,杂音

的产生机理,脉搏,周围血管体征临床意义及常见心律失常特点(早博、房颤);了解心音,血

压、脉博改变及临床意义。

6.掌握腹部检查的方法。肝、脾触诊;熟悉腹部常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了解腹部的体

表标志及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

7.掌握脊柱与四肢的检查方法;熟悉脊柱与四肢检查的内容,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了

解脊柱与四肢正常活动度,脊柱的生理弯曲度。

8.掌握运动功能、神经反射、脑膜刺激症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熟悉神经系统检查的

内容;了解感觉功能、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方法。

(五)实验诊断

主要教学内容

1.血液检验

2.尿液和肾功能检查

3.肝功能检查

4.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5.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检查

教学要求

1.掌握临床血液学分析、尿液分析主要指标的临床意义;

2.熟悉临床生化检验的肝功能、肾功、血糖、血脂检测的临床应用;

3.了解几个常用免疫学指标(如乙肝五项)的临床意义和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六)医学影像诊断

主要教学内容

1.X线与磁共振诊断

2.超声诊断学

教学要求

1.掌握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和设备;

2.熟悉呼吸系统、循环、消化和骨折等的X线影像特点;

3.了解CT和磁共振检查的诊断方法。

(七)器械检查

主要教学内容

1.心电图检查

2.肺功能检查

3.内镜检查

教学要求

1.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测量方法及正常数据。掌握心房、心室肥大、心肌

梗死的心电图特点。心肌缺血与ST-T改变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掌握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

异位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房室及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

2.熟悉窦房、分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逸搏及逸搏心律的心电图特点、电解质紊乱

和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3.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心电图导联体系。了解小儿心电图特点。了解动态心电图、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的方法、应用范围及结果分析判断。

4.了解肺功能检查和内镜检查的基本知识。

(八)临床常见诊疗技术

主要教学内容

1静脉压测定

2胸膜腔穿刺术

3腹膜穿刺术

4骨髓穿刺术

5腰椎穿刺术

教学要求

1.掌握静脉压测定、胸膜腔穿刺术、腹膜穿刺术、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的理论基础

知识。

2.熟悉眼底检查、眼底检查、双气囊三腔官压迫术的理论基础知识。

3.了解淋巴穿刺术、心包穿刺术的理论基础知识。

(九)诊断方法与病历书写

主要教学内容

1.病历书写

2.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书写临床病历

2.熟悉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四、学时分配

其中

序号教学内容学时

讲授实践其它

1理学诊断563818

2心电图检查12102

3实验诊断1212

4医学影像诊断12102

5常用诊断技术22

6病历书写及诊断思维方法22

学时总计967224

五、实践与要求

序号实践项目要求学时

1一般体格检查及全身体格检查录像4

2头面颈检查练习2

3胸部体格检查练习4

-1腹部体格检查练习4

5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练习2

6心电图描记练习2

7临床常用诊疗技术2

8医学影像诊断读片2

9技能考试2

六、考试形式及要求

1.考核方式及形式

方式:考试

形式:笔试、技能

2.总评成绩的组成及评定标准

平时+技能成绩占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占40%。

七、主要参考资料

《诊断学》,2009年7月,第6版,魏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核心课程六内科学

一、课程性质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一门科学。它的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各系

统、各脏器疾病并阐明其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原则的科学。重点论述人体各个系统各种疾病

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它整体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在临床医学

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其内容对临床医学各科的实践,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临床各学科

的重要基础,又与临床各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主课。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内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学生获得各系统内科疾病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适

当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

2.能力目标

通过内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具有内科常见病、多

发病诊断处理的基本技能和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技能,以及具有对内科急、难、重症的初步处

理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内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严肃认真、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知识要点一: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

1.内科学基本概论

2.内科学进展

3.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内科学基本概论。

2.熟悉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3.了解内科学进展。

知识要点二:呼吸系统疾病

主要教学内容

(一)总论

(二)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三)支气管哮喘

(四)支气管扩张

(五)肺炎

(六)肺脓肿(自学)

(七)肺结核

(八)胸膜疾病

(九)肺动脉高压

(十)呼吸衰竭

教学要求

(一)总论

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和症状。

熟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二)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分型、分期、并发症及治疗要点;掌握慢性阻

塞性肺气肿的概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并发症及治疗要点;掌握慢性肺源性心

脏病的概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要点。

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鉴别诊断和预防;熟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病理改变;熟悉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缓解期的治疗要点。

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鉴别诊断、预防。

(三)支气管哮喘

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分型、分期与分级);实验室检查;

诊断标准;与心源性哮喘的鉴别;治疗原则和急性发作期的治疗要点;重

度哮喘的治疗。

熟悉缓解期的治疗;哮喘患者的教育与管理。

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理;预后。

(四)支气管扩张

掌握支气管扩张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五)肺炎

掌握肺炎的分类和诊断程序

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熟悉葡萄球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要点。

了解肺炎球菌肺炎的病因和病理改变。

(六)肺脓肿(自学)

掌握肺脓肿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熟悉肺脓肿的病因、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

了解肺脓肿外科治疗的适应症。

(七)肺结核

掌握肺结核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核菌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临床

分型及各型的特点、治疗(常用的抗结核药、化疗的原则及方案、对症治疗)。

熟悉肺结核的病因、感染途径、预防和鉴别诊断。

了解肺结核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

(八)胸膜疾病

掌握自发性气胸的概念;分型及地型的特点;临床表现;X线表现;诊断要点;治疗要

点。

熟悉自发性气胸的病因;诱因;预防。

了解自发性气胸的鉴别诊断。

(九)肺动脉高压

掌握肺动脉高压的概念和诊断标准。

熟悉肺动脉高压的分类。

了解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概念、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十)呼吸衰竭

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慢性呼吸衰竭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措施。

熟悉呼吸衰竭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急性呼吸衰竭的常见病因和治疗要点。

了解慢性呼吸衰竭的预防、预后。

知识要点三:循环系统疾病

主要教学内容

(一)总论

(二)心力衰竭

(三)心律失常

(四)原发性高血压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六)心脏瓣膜病

(七)感染性心内膜炎

(A)心肌疾病

(九)心包炎

教学要求

(一)总论

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

熟悉循环系统疾病防治原则。

了解循环系统结构和功能特点。

(二)心力衰竭

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掌握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因、常见诱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措施;掌握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

熟悉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预防;急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

(三)心律失常

掌握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常见病因、心电图及治疗。

熟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诊断、治疗;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物的种类、作用机制、适应症及作用。

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生理;心律失常的分类、发病机制;房室交界性逸搏与逸搏心

律、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室内传导阻滞的病因、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

诊断及治疗;心律失常常用的电学治疗方法及手术治疗。

(四)原发性高血压

掌握原发性高血压概念和分类、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目的和靶血压、主

要降压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副作用。

熟悉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预防措施、预后。

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掌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危险因素;掌握心绞痛的典型临床表现、典型心电图

变化、诊断及分类和治疗;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心电图及血清心肌损伤标

志物(CK、CK-MB、Tn)水平变化)、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

(六)心脏瓣膜病

掌握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原则。

熟悉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因、病因生

理、并发症、预防。

了解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理解剖。

(七)感染性心内膜炎

掌握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要点。

熟悉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并发症。

了解常见病原菌及侵入途径;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基础病变及易感性、病理变化及预后预

防。

(八)心肌疾病

掌握心肌病的分类、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临床特点和治疗原则;掌握病毒

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诊断。

熟悉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的辅助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病毒性心肌炎的治

疗原则。

了解心肌病的病因。

(九)心包炎

掌握急性心包炎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典型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表现和诊断与鉴别诊

断。

熟悉急性心包炎的治疗要点。

了解急性心包炎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知识要点四:消化系统疾病

主要教学内容

(一)总论

(二)胃炎

(三)消化性溃疡

(四)炎症性肠病

(五)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六)肝硬化

(七)肝性脑病

(八)急性胰腺炎

(九)上消化道出血

具体要求

(一)总论

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分类和主要症状

熟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了解消化系统的解剖和功能特点

(-)胃炎

掌握急性胃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掌握慢性胃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

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急性、慢性胃炎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

了解急性、慢性胃炎的预后。

(三)消化性溃疡

掌握消化性溃疡概念、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要点。

熟悉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了解消化性溃疡的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

(四)炎症性肠病

掌握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特征和并发症。

了解掌握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预后。

(五)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掌握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肠结核的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

了解结核性腹膜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预防与预后。

(六)肝硬化

掌握肝硬化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肝硬化的病因分类、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了解肝硬化的预后、预防。

(七)肝性脑病

掌握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

熟悉肝性脑病的常见病因及诱因。

了解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预后和预防。

(A)急性胰腺炎

掌握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和治疗要点。

熟悉急性胰腺炎的类型、发病机制和并发症。

了解急性胰腺炎的病理改变、预防和预后。

(九)上消化道出血

掌握上消化道出血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熟悉上消化道出血的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

了解本病的预防。

知识要点五:泌尿系统疾病

主要教学内容

(1)总论

(二)肾小球疾病

(三)尿路感染

(四)慢性肾衰竭

教学要求

(一)总论

掌握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诊断要求及防治方法。

熟悉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概要。

(二)肾小球疾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