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讲座课件_第1页
散文讲座课件_第2页
散文讲座课件_第3页
散文讲座课件_第4页
散文讲座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谈谈散文教学安阳市七中披情入文,学以致用散文的教学体验

2目录散文的魅力之光1我们的散文课堂(同课异构)

3学以致用说课例

4从现实情况说开去:数学、英语、语文的地位添头的尴尬地位分析现状经济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社会提供的阅读环境亦是不容乐观,现代的所谓快餐文化充斥着整个图书出版市场,比如漫画书的大肆流行,网络书籍的日新月异等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宁愿选择此类书籍先睹为快,而对于纯文学的散文也就避难而退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局限在一个圈子里,家——学校——家,且大量的题海战术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阅历少,理解难以达到一定的水平,阅读量少,难以积累,以至于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读文如走马观花,似蜻蜓点水,难以深入。另外学生身上存在着心理惰性。为了减轻学习压力,他们宁愿选择轻松休闲之类的“快餐”书。散文在初中教材里占有一定量的篇幅,教好这类文章,提高课堂效果,是语文老师不能回避的话题。因此,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能力尤为重要,而提升这一能力的较佳途径便是散文教学,换句话说,也只有散文教学扎实有效了,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散文的魅力之光得语文者得天下,得散文者得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一、散文的魅力之光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狭义散文,专指抒情散文。散文特点是什么呢?

冯骥才: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一个人从大地飞升到月球。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哪三种文体呢?体裁特征

散文是一种自述行为。诗歌是一种韵律与意向的营构行为。小说是他述体,是对他人讲故事。剧本是代言体,是对他人说的话的记录。散文的本质特征——贵在有“我”。

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的散文,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郁达夫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刘锡庆刷新认识1调查显示,在当代中国几乎所有受过中等或高等教育的人(无论是不是语文教师),若问散文的特征是什么,张口即答“形散神不散”,可见这句话影响之深。实际上,这句话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再用它来概括散文的本质特征。为什么“形散神不散”不能视为散文的本质特征?不可否认,这个观念有时代(60年代)的烙印,是对杨朔散文为代表的一批散文特点的概括。比如《荔枝蜜》,无论怎样迂回铺垫、欲扬先抑(“形散”,)最后都归结到“歌颂劳动人民”的中心上(“神不散”。显然,“形散神不散”)适用于那些千回百转而“卒章显志”的散文。

从古今中外大量的作品实际看,“形散”者,未必散,如《背影》,集中回忆一件往事,并不散。“神不散”,又作何解释?许多优秀的散文信笔抒写,未必有统一的中心。如《藤野先生》,并不是所有文字都为表现藤野先生服务,放在《朝花夕拾》的文集里来看,《藤野先生》集中回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生活,而这段生活及其回忆里,并不是只有藤野先生,还有留日时期的各种经历、见闻和感受。文中既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也充溢着一个弱国子民的耻辱感,而这正是促使鲁迅弃医从文之人生转折的关键。文章劈头一句“东京也无非这样”的“也”字,已然流露了深深的失望情绪。所以,教读《藤野先生》,如果按照“形散神不散”的路数来分析,一切材料(“形”)都聚焦到“怀念藤野先生”的中心(“神”),不仅牵强,而且容易忽略作者更为复杂深刻的内心感受。

众所周知,越是优秀的作品,越有咀嚼不尽的内涵与细腻驳杂的感受。比如《散步》,把“中心”归纳为“亲情”“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都有一定道理。这哪是一个“神”字聚得?已有无数学者撰文指出,“形散神不散”充其量只能概括部分散文的特点,如果要套用这个说法,还有很多散文“形不散神散”“形神都不散”“形神俱散”。看来,如果“形散神不散”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对部分散文具有解释力,它也只是从选材、布局、结构的角度揭示了部分散文的形式特征。但形式特征本身就不足以代表一种文体的本质,正如我们不能用“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概括诗歌的本质一样。课例引路集体备《背影》一课。教师们的教法,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焦在“父爱”这个主题上。教学的重点都是第六段,也就是父亲买橘子那一段,讲授或者讨论,观察如何仔细,描写如何具体,人物形象如何生动,让学生形成对父爱的一种体认。课的最后,都让几个学生站起来说一说,“父爱伟大”,“父爱、母爱深情似海”等等。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也去观察,也去描写,也写心目当中的父爱。刷新认识2散文是文学作品,是抒发作者的情感的,而不是解说文本中所涉及的对象的,它是作者个人化的言说产物,是作者眼中心中特殊情境中的独特的感觉。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学习散文,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还是放在通过对象的描写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呢?换句话说,是看“景”看“物”,还是看体察景物的那个人、那个人的心情呢?张晓风认为,读者在阅读散文时,

希望读到如下东西:1.希望读到好的文笔,好的修辞。2.希望读到对人生的观察和体悟。3.希望知道作者的生活、见识和心境。4.希望收获到“感性的感动”,也希望读到“知性的深度”。我的散文教学体验一、创设情景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善于始者,成功已半。《柳叶儿》二、品析词语《枣核》三、配乐朗诵,呈现立体课堂散文诗《雪》“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四、读懂作者,唤醒自己体验幽径悲剧我们的散文课堂(同课异构):同课异构:《柳叶儿》《柳叶儿》说课同课异构:《雪》

学以致用说课例:

具体一篇散文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

1、理清思路2、品味语言3、领略意境,体悟情感4、含英咀华,学以致用1、理清思路抓住文眼、理清文脉、从结构入手,具体分析。散文思路:常表现在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如,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从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就清楚了。线索:以某一事物为线索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以地点和空间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行踪为线索,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2、品味语言何谓“品味”?品味.就是收获鲜活的语感,而不是只得到干巴巴的词语解释。如:“赤”不只解作红色,“夜”不只解作昼的反面。“田园”不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只解作春天的雨。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品味方式A、潜入文字背后,走进作者心灵,含英咀华。如《我与地坛》中语句B、注意比较、咀嚼、揣摩。如诵读、默读、抄写、批注、选词、填词、仿句、改句等,领会其耐人寻味之处。

C、驱遣想象,从一个个方块字的组合看出一幅画面,一片场景.甚至是一段人生悲欢。注定因为母亲是一位对儿子十分关爱的母亲,而儿子又是一位遭遇不幸命运的儿子。这样的母亲岂不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注定”一词正折射出母亲慈爱的光辉!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培养孩子们的散文情怀从文体方面讲,记叙文、议论文并不是成熟的文体,而是用于训练学生讲好一件事、说好一个理的专用文体,是一个“过渡环节”。记叙文最后的依归,就是散文或小说。

【作文题目】有人憧憬雪花飞扬的冬,有人心仪草长莺飞的春,有人喜欢阳光灿烂的夏,有人钟情天高云淡的秋。岁月更迭,四季交替,总有一个季节让人期盼,总有一片天空让人翱翔,总有一段往事让人回味,总有一份精彩属于自己。

请以“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总有属于我的季节

七中学生我踩着岁月的脚印,沿着熟悉的路径返回到记忆中的一个个夏天。我曾以为无论何时都会在身边的你,原来并没有为我驻足停留。那么,我就狠下心抛开那段带着你余温的回忆吧,我,总也该有属于自己的季节。你说,你是那么喜欢夏天。喜欢夏天里裙带飞扬的女孩子,喜欢球场上挥汗如雨的男孩子,喜欢空气里热烈碰撞的青春气息,喜欢灼热的阳光将你的笑容蒸腾。你牵着我的手漫过清澈的小水坑,任凭蝌蚪使坏地将脚心搔弄。我们像两只聒噪的小蛙尽力地蹦跳,大声嘲笑着对方被水打湿的裤脚。你说,一年四季若要都是夏天多好,没有会凋落的树叶,没有冬眠的动物,更没有春困带来的浓浓睡意。那时,我也只是笑而不答。盛夏总是将人说话的力气也蒸发,你一言不发地拖着我一头扎进一家店,闭着眼也知道一定又是凤记雪花酪。我们要了最大份的雪花酪,好一通大快朵颐,直到吃得牙齿打颤才放下勺子,意犹未尽的舔嘴。偏偏两人都有不好的体质,半夜多次爬起来闹肚子,阿姨总是心疼地责骂我们是沆瀣一气的小吃货,长了嘴巴就可以到处“行凶”。你说,你爱死了夏天,爱死了冰淇淋和雪花酪。我也以为我们都是夏天的孩子,直到你为了梦想离开我去到遥远的城市,我才发现,夏天也不过是那样,充满了躁动不安。没有你以后,我才发现自己的性格中,有那么安静的因子。秋天枫叶变红的时候,我曾躲在树下看书,当光线渐渐染黄了书页,我才会发觉,傍晚已经来了,一轮橙黄的落日正用温柔的眼波拥抱我全身。抬头的时候我庆幸我们的头顶还是一样的天空,只是,曾经因为有你而对夏天的热衷慢慢变淡了,淡成了一种舍不得丢弃的回忆。每个重来的夏天我都会想,此时的你是否牵了新交的好友的手,倔强地玩水?是否还总是把冰渣大大地塞了满口?又或者,是否在怀念那个曾和你一起分享夏日欢愉的女孩儿?只可惜现在的我身边已没有了像你一样爱夏天的人儿,而我也得了挺重的胃病再不敢轻易碰冷饮。亲爱的女孩儿,也许是你带走了属于你的夏天,而我,也再不能活在有你的夏天里。也许,我也会慢慢爱上平淡的秋色,爱上濡湿回忆的秋雨,爱上成熟的果实和凋零的落叶。离开你以后,这个世界上,也总有属于我的季节的,你说对吗?散文的特点有哪些?和记叙文的区别是什么?1.散文中的“我”是“真我”,更注重内在世界,主要对象是“我”,即使写外物,也能清晰地体会到“我”的形象;记叙文中的“我”更关注“以‘我’为线”的事件展开或“以我眼所见为线”的人物事件的展开。2.与记叙文展开写作的方式不同,散文是以“我”为写作主体,以“我”起笔,由“我”贯穿,以“我”收尾的,即文章从头至尾都在陈述和表现“我”的体会;而记叙文是以“我”为线索,写“我”的所见所想所感,是以“我眼中的”事件或人物为主体的。3.散文和记叙文都讲究情节。不同的是散文的情节更小,更细,更注重感觉,一片飞花的感受就可以成为全篇文章的主要情节;记叙文的情节更像一条线,起承转合很具体,因此要写记叙文就要找到“完整”的故事并且表现完整,而散文是不需要完整的情节的。如何“打开心眼”,“发现”身边的素材,培养散文情怀?

1.用自己的心去感知事物,而不单单用眼,或耳朵。做一个静观者,做一个思考者,凭借自己的感觉和反思,而不是看到或听到就算。2.钻到事物心里去。要将心换心,站在写作对象的角度体会思考,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事物不被发觉的意味。3.学会特写(描写).散文的描写,多用白描,并不需要展开特别多的文字,而是抓住事物特征,三两笔即可。4、含英咀华,学以致用

《枣核》学习——以小见大写散文;《我的五样》——感受生活,感悟成长;《那曾经陪伴我们的美丽》——用身边的素材铺垫《走进校园的春天》——散文宽度,就在身边

《春之美》——散文原来如此简单。那些雏菊飘香的日子

七中学生

卧室的窗上终日别着一束花儿。看着那些花儿一天天的衰败,干枯,失水的花瓣,有些已脱离了萼片。我仍然固执地让它留在那儿,依稀可以辨出它风姿绰约的曾经。看着它,想起了你。那是一束雏菊,你最喜爱的花。七岁那年暑假,我被送到乡下的奶奶家。我提着鞋,赤脚走在干净结实的青石板桥上,你风风火火地冲来,险些把我撞下桥去。后来才知道你就住在奶奶家隔壁,听奶奶说有小朋友要来长住,让你高兴得忘乎所以。冗长燥热的夏日午后,一切都要静止了似的,大人们都进入午睡,院儿里的竹竿晾着短衣短袖,知了挂在打了卷儿的枝叶上轻轻晃着。

你悄悄进来,拉我出去。看着你神气地跨上车,潇洒地指指后座,我顿时感到“凄神寒骨”,怯生生地问你:“姐姐,你会骑吗?”你只大我两岁。终究我还是心惊胆战地坐了上去。风从身边滑过,猎猎作响,你说:“今天天气真好啊!”我在后座被你的车技与凸凹不平的山路颠簸得“一把辛酸泪”。但我没有后悔和你一起去,你把我带到一个雏菊满野的山坡上。你说那是你最爱的花儿。我看着那些小雏菊们迎着艳阳笑,微风轻拂,花浪涟涟。流苏般鹅黄的花蕊,毛茸茸的,片片小巧细长的花瓣如牛奶浸润过的白。我离开的那一天,你送了我一小束雏菊,我给你唱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为什么要说“再见”呢?那些雏菊飘香的日子,有我,有你。总有属于我的季节

七中学生泱泱四季,走过,留下什么?春天,用浪漫点缀诗意。今天,早莺穿过刺骨的冬天,亲吻着早春乍生的柳芽,嗅着刚刚被雪水润湿的春泥,有一股淡淡的馨香。是春天点活了生机,还是胜利的风吹绿了春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