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课《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随堂同步名师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1页
第5.2课《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随堂同步名师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2页
第5.2课《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随堂同步名师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3页
第5.2课《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随堂同步名师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4页
第5.2课《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职专用】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随堂同步名师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学习目标:1.掌握人物通讯的基本特点2.掌握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借助细节表现人物的写作技巧3.学习袁隆平的精神

沈英甲,1948年生,重庆人。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长篇小说《前尘》《贼风》等。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作者简介袁隆平,1930年生,江西德安人。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年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本文是袁隆平获评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后,作者采写的人物通讯,发表在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

了解袁隆平

袁隆平获得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他的颁奖辞是:写作背景袁隆平:毕生梦想消除饥饿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写作背景了解文体人物通讯【含义】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特点】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结构类型】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整体把握

1.从新闻的角度看,本文的体裁是什么?并谈谈你对这种体裁的认识。

2.结合4个小标题,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提示提示1.体裁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结构典型事例人物品质一1.领奖前夕,仍扎根田间搞科研2.发现“天然杂交稻”杂种第一代后的探索与思考工作态度和方法:献身事业,勇于实践二1.坚信搞杂交水稻研究有前途,并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2.在实践基础上,发表文章阐述其杂交水稻培育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学术品格:不迷信权威,敢于创新三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水稻的文章道德操守:实事求是,捍卫真理四主持国家“863计划”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课题,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梦想和情怀:勇攀高峰,造福民生(一)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倒叙2.袁隆平在发现真理的实践过程中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后的坚定)

课文简析(二)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共有七个自然段,分几个层次?可分两个层次。前五个自然段都是写袁隆平的研究情况,围绕挑战权威、自创新说来展开。后两个自然段写袁隆平的独特发现和介绍他的创新成果。2.从16段可看出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这些分析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态度?①中国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②中国国土辽阔,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③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正确领导,可以组织力量协作攻关,克服任何困难袁隆平对中国的有利条件的分析,显示了他对我们的文化国家的热爱和对我们国家的制度、道路的自信。

课文简析

1.袁隆平为什么被称为“泥腿子专家”?

2.“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问句?并请概括“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农业科学家”的原因。

3.“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一句话表明课文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5.哪些地方表现了袁隆平发现、研究“天然杂交稻”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6.你是如何理解袁隆平说的“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这个梦的?

7.作者是怎样表现袁隆平的水稻研究的贡献及影响的?提示提示1.“泥腿子专家”

袁隆平为了实验,常年扎根试验田,“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这正是农民的劳作写照。而现在做这个的是袁隆平,所以说他是“泥腿子专家”。提示提示2.中国的稻田里为什么能够走出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这是一个设问句,作者用它引出了袁隆平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背景。它在结构上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在表达上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中国出现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是历史赋予这位知识分子、伟大的农业科学家的责任;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灾荒也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和胆量。提示3.“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倒叙。吸引读者继续阅读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的故事。提示提示4.细节描写

1.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一连串的动作突出了人物工作认真、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外貌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深入实践。2.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这几句话通过袁隆平的目光、行动、心情三个细节,把他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品质形象而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提示5.发现、研究“天然杂交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

提示提示6.袁隆平“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

有两个方面的含义:表面的含义是现实的梦境,梦见了超高产的杂交水稻;深层的含义是他想让中国及世界人民远离饥饿威胁的希望和理想。

提示提示7.发现、研究“天然杂交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1.列举大量数据展示了杂交水稻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的巨大收益。2.引用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的评价: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3.杂交水稻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种推广,这项技术是我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技专利。(三)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这一段的总起句是?)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2.袁隆平是怎样证明杂交水稻不是“三不稻”的?一系列数字说明了什么?

他在信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用事实肯定了自己所从事的研究,证明了杂交水稻不是三不稻”,有力地驳斥了某些报纸上的说法,进一步彰显了袁隆平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

一系列数字说明了杂交水稻取得了巨大成功,也使那些怀疑、贬斥的观点不攻自破。

(四)第四部分

1.袁隆平的梦只是个梦吗?袁隆平的梦极富诗情画意,表达了他追求美好理想的强烈愿望,道出了一位中国科学家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心声。这不是“梦”,而是基于严谨科学态度上信心的坦诚表露,是未来科研累累硕果的可感、可触、可敬的展示。2.31段大量运用数字有何作用呢?

用一系列具体数字举例论证,说明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准确而清晰地凸显了袁隆平的突出贡献。课堂讨论

1.课文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作为标题和“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作为小标题,各有什么好处?

2.下面是袁隆平获得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辞。说说哪些方面在课文中有体现,并谈谈你对袁隆平伟大贡献和优秀品质的认识。袁隆平:毕生梦想消除饥饿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提示提示1.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作品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作者引用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为标题,表达的不仅是农业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且还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作为小标题,表现了袁隆平扎根试验田,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品质。回目录页提示提示2.“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颁奖辞返回

(1)他在担任乡村教师时,重视实践,扎根试验田;(2)他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敢于向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3)他怀揣着让中国及世界人民远离饥饿威胁的伟大梦想。写作特色(一)细节描写①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通过“挽起裤腿”这一典型细节,写出了袁隆平虽是科学家的身份,却凡事亲力亲为,与土地与水稻天天打交道的形象。

(一)细节描写②这是一株奇特的稻禾,株形优异,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袁隆平用布条扎上记号,从此格外精心地照顾这蔸稻禾。收获季节他得到了一把金灿灿的稻种。从“穗大粒多,足有十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这样的细节描写我们能够看出袁隆平对待植物科学、农业技术研究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对稻田如数家珍般的熟悉与热爱。

写作特色(一)细节描写③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通过“鹤立鸡群”写出了的样株的与众不同,突出了他的特性,而“抚摸”更是生动传神的写出了袁隆平将样株视若珍宝的情态,将那份欣喜与激动准确的表达了出来。

写作特色(一)细节描写【总结】细节描写的效果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写作特色(二)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如: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写作特色(二)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