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解剖和组织结构课件_第1页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结构课件_第2页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结构课件_第3页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结构课件_第4页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结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皮肤的解剖和组织结构1可编辑课件PPT概述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位于人体的表面,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除此外还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和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毛囊、皮脂腺、汗腺、甲)。2可编辑课件PPT3可编辑课件PPT概述皮肤的重量及面积总重量约占体重的16%,面积在成人约1.5—2平方米,新生儿0.21平方米。皮肤的厚度平均厚度约0.5-4mm(不包括皮下组织)皮肤的颜色受种族、年龄、性别、外界因素影响皮肤表面的结构皮沟、皮嵴、皮野皮肤的切线4可编辑课件PPT皮肤的结构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构成。从胚胎学的观点来看,皮肤由两种主要组成成分:1,上皮部分,由外胚层分化而来,称为表皮;2,结缔组织部分,由中胚层分化而来;通常又可分为真皮和皮下组织两层。5可编辑课件PPT皮肤的组织结构表皮(epidermis)

基底膜带(basementmembranezone,BMZ)真皮(dermis)

皮下组织(subcutaneoustissue)

皮肤附属器皮肤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6可编辑课件PPT皮肤的分层角质层透明层表皮颗粒层棘层基底层真皮乳头层网状层皮下组织皮肤附属器皮脂腺汗腺毛发爪甲7可编辑课件PPT8可编辑课件PPT9可编辑课件PPT表皮(epidermis)1.表皮来源于外胚层,是皮肤中最薄的一层,厚0.07~1.5mm2.表皮属于复层鳞状上皮组织3.表皮内无血管分布4.表皮有自愈的功能5.表皮分为五层(由外向内):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10可编辑课件PPT11可编辑课件PPT12可编辑课件PPT1.角质层(stratumcorneum)组成:角质细胞(复层扁平上皮细胞)角层脂质特点:(1)角质细胞扁平,无细胞核;(2)多数部位5~15层,掌跖部40~50层;(3)角质细胞无生物活性,含水约10%;(4)细胞膜增厚,胞内充满角蛋白(由张力细丝和丝聚合蛋白构成)。13可编辑课件PPT角质层(stratumcorneum)

抗机械损伤屏障作用功能吸收紫外线(一定量)保湿作用影响皮肤颜色14可编辑课件PPT2.透明层(stratumlucidum)组成:复层扁平细胞(2~3层,无细胞核)成分:角母蛋白磷脂类物质分布:掌跖部位作用:屏障作用折光作用15可编辑课件PPT16可编辑课件PPT3.颗粒层(stratumgranulosum)组成:梭形或菱形细胞组成(2~4层)成分:透明蛋白.角蛋白(嗜碱性)结构:障壁层晶样角质作用:屏障作用折射作用17可编辑课件PPT18可编辑课件PPT4.棘层(stratumspinosum)组成:多角形细胞(4~8层)特点:(1)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2)棘细胞间靠桥粒连接;(3)棘细胞间有间隙,可贮存淋巴液,可进行物质交换;(4)棘细胞间含有免疫分子;19可编辑课件PPT棘层(stratumspinosum)(5)棘层有感觉神经末梢;(6)棘细胞底层厚,有分裂能力,向上逐渐变扁平,细胞核变小。作用:物质交流感知作用修复作用郎格汉斯细胞20可编辑课件PPT郎格汉斯细胞来源于血液内的单核细胞;分布在棘细胞之间(身体各部位的数目不等,每平方毫米约为400~1000个);树突状细胞;具有处理和提呈抗原的作用,是皮肤中专职的免疫细胞。21可编辑课件PPT22可编辑课件PPT5.基底层(stratumbasal)

组成单层柱状上皮细胞(新生表皮细胞)黑色素细胞麦克尔细胞(感觉细胞)位置:表皮最深处又称生发层23可编辑课件PPT新生表皮细胞基底细胞是单层排列的柱状上皮细胞皮肤新陈代谢周期=角化期+脱落期=28d14d14d皮肤新陈代谢总周期=分裂期+角化期+脱落期=47d19d14d14d24可编辑课件PPT基底膜带

(basementmembranezone,BMZ)

此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用PAS(过碘酸一雪夫)染色,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可见一约0.5-1μm的紫红色均质带,为基底膜带。此膜具有半渗透膜作用。25可编辑课件PPT黑素细胞(melanocyte)来源:神经嵴结构:树枝状.含有大量黑色素黑素细胞约占基底细胞的4%~10%表皮黑色素单位:1:3626可编辑课件PPT27可编辑课件PPT黑色素的作用1光吸收剂,阻止紫外线穿透皮肤,使深部组织免受伤害。2保护皮肤免疫细胞,保持免疫监视作用。3与自由基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防止衰老。28可编辑课件PPT黑色素的代谢全过程产生:酪氨酸——多巴——多巴醌——黑色素酪氨酸酶氧化聚合转运:黑色素颗粒由黑素细胞树突转运至角质形成细胞。代谢:黑色素随角质细胞代谢至体外。29可编辑课件PPT黑色素的调控因素铜离子微量元素中铜离子、锌离子参与黑色素形成过程,是黑色素生成增加。硫氢基表皮中硫氢基(~SH)能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结合而产生抑制酶作用,使黑色素含量减少。重金属某些重金属(铁、银、汞、金等)可与硫氢基结合,使硫氢基含量减少,酪氨酸酶活性增加30可编辑课件PPT黑色素的调控因素MSH垂体中促黑色素细胞激素能使黑色素形成增多。雌激素雌性激素能使皮肤色素增加。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使皮肤色素增加31可编辑课件PPT硫氢基黑色素32可编辑课件PPT表皮层的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分布于表皮各层中)非角质形成细胞——

黑色素细胞(基底层)朗格汉斯细胞(棘层)麦克尔细胞(基底层)33可编辑课件PPT真皮(dermis)真皮来源于中胚层,属于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结构:乳头层

网状层组成:纤维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基质(粘多糖)细胞(纤维母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真皮中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和皮肤附属器。34可编辑课件PPT35可编辑课件PPT乳头层通过基底膜与表皮相连接;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以及游离的神经末梢和触觉小体;纤维细密,其中胶原纤维方向不一;而弹性纤维与表皮垂直。36可编辑课件PPT37可编辑课件PPT胶原纤维是真皮纤维中的主要成分,约占95%;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胶原纤维耐拉力,赋予皮肤张力和韧性,对外界机械性损伤有防护作用。38可编辑课件PPT39可编辑课件PPT胶原蛋白(collagen)18种氨基酸构成分子量:30万结构:三螺旋结构含量占皮肤干重的70%40可编辑课件PPT弹力纤维主要成分是弹性蛋白;有较强的弹性,可使胶原纤维束经牵拉后恢复原状,赋予皮肤弹性,对外界机械性损伤有防护作用。41可编辑课件PPT皮下组织

(subcutaneoustissue)来源于中胚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构成;浅层与真皮相连接(无明显界限),深部与肌膜等组织相连接;皮下组织的厚度随性别、年龄、营养及所在部位而异,并受内分泌调节。42可编辑课件PPT皮下组织

(subcutaneoustissue)功能:缓冲机械压力储备能量保温作用参与体内脂肪代谢43可编辑课件PPT皮肤附属器44可编辑课件PPT皮肤附属器汗腺甲毛发皮脂腺45可编辑课件PPT46可编辑课件PPT皮脂腺1.位置——

位于真皮毛囊与立毛肌的夹角内,开口于毛囊上部,呈梨形;2.分布——

头面部和躯干部含量最多(400~900个/cm2),掌跖部位与足背部无皮脂腺.47可编辑课件PPT皮脂腺3.皮脂的成分甘油三酯(占50%)甘油二酯胆固醇蜡酯鲨烯并含有棒状杆菌.酵母菌.螨虫等48可编辑课件PPT皮脂腺4.皮脂的功能

a.润泽毛发

b.润滑皮肤

c.防止皮肤水分蒸发

d.使皮肤呈弱酸性,抑制杀灭细菌49可编辑课件PPT皮脂腺5.皮脂的分泌过程

腺体细胞内充满大量的脂质微滴,腺细胞破碎后释出脂质团块,与细胞碎片结合组成皮脂,经过在毛囊上1/3处的开口进入毛囊,再由毛囊排至皮肤表面。皮脂腺是一种全浆分泌腺,没有腺腔,整个细胞破裂即成分泌物50可编辑课件PPT51可编辑课件PPT皮脂腺6.影响皮脂腺分泌功能的因素

a.内分泌的影响:雄性激素(睾丸酮)和肾上腺皮脂激素可使皮脂腺增生肥大,分泌增加。

b.外界温度的影响:温度增高可使皮脂腺分泌增多(皮温上升1℃,皮脂分泌量上升10%)。

c.皮表湿度的影响:皮肤表面水分多,有利于皮脂乳化、扩散。52可编辑课件PPT皮脂腺

d.年龄的影响:青春期皮脂分泌最多。

e.饮食的影响:油腻、辛辣、甜食易导致皮脂分泌增多。

f.身体健康状态的影响:消化不畅易导致皮脂分泌增加;生活无规律、缺少睡眠、压力过大都易导致皮脂分泌量增加。53可编辑课件PPT汗腺小汗腺大汗腺(顶泌汗腺)54可编辑课件PPT小汗腺1.位置:位于真皮深层及皮下组织2.形态:由单层细胞排列成管状,盘绕如球形,导管开口于皮嵴,外有肌上皮细胞和基底膜带。3.分布掌跖、腋窝、前额等部位含量多;其次为头皮、躯干、四肢;

唇红、鼓膜、甲床、乳头、生殖器等无小汗腺。55可编辑课件PPT小汗腺56可编辑课件PPT小汗腺4.汗液的成分水分电解质(钠、钾、氯化物、尿素)糖原粘蛋白57可编辑课件PPT小汗腺5.汗液的性质酸性(PH4.5~5.5)无色无味水分含量大,占99%6.显性出汗and不显性出汗58可编辑课件PPT小汗腺7.汗液的功能

a.调节体温

b.排泄人体代谢产物

c.与皮脂合成皮脂膜,润泽皮肤8.影响汗液分泌的因素

a.温度

b.湿度

c.神经情志59可编辑课件PPT大汗腺(顶泌汗腺)1.位置:大汗腺位于皮下组织及真皮内2.形态:导管短而直,开口与毛囊内皮脂腺的上部。3.分布:

a.分布于腋窝、乳晕、脐窝、肛门、生殖器等处

b.耳耵聍腺、睑睫腺、乳轮腺等属于变形大汗腺60可编辑课件PPT

大汗腺4.顶泌汗腺分泌液的特点

a.微黄、混浊

b.有异味

c.易感染5.影响顶泌汗腺分泌功能的因素

a.内分泌的影响:性激素有促进作用

b.遗传因素:如腋臭

c.青春期分泌旺盛61可编辑课件PPT毛发1.分布:毛发遍布全身,唇红、掌跖、部分生殖器皮肤等无毛发。2.分类

a.硬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