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提问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论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提问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论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提问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论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提问的问题及对策_第4页
论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提问的问题及对策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提问的问题及对策在当今的数学课堂,数学老师在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往往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但在教学实践中发觉,很多时候老师的提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不能真正激发同学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索,致使教学有效性、实效性、高效性得不到很好的实施,详细表现如下:

1.难易失调

老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化讨论,缺乏对同学状况的充分了解,把他们估量得过高或者过低,所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要么过大,要么过小。过大时,超出同学的理解水平,同学不能与老师产生共鸣,常使全场缄默无言,老师不得不把问题分解,化难为易,使同学重新入轨。再者就是老师为了保证教学顺畅,把教学内容肢解成很多小问题,师生一问一答,老师问得从容,同学答得流畅,整齐划一,实质上许多问题没有思维价值,严格讲不能叫做问题。也正是这些虚假问题为同学开拓了一条思维通道,限制思维的方向和路线,带有去“问题化”的倾向。以上两种状况都无法对同学的思维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其停在无法思索、不用思索的状态下,自然谈不上启迪、诱导和开发了,阻碍了同学思维力量的培育。

2.越俎代庖

老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同学充分考虑和争论的时间,就让他们回答,同学答不上来。此时老师不是想方法对同学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思索的角度,换个说法矫正同学的思路,而是急赶忙忙讲出答案,把同学应当做的工作取而代之。结果自己劳神费劲设计的问题不解自破,无形中抑制了同学的乐观性,影响了其学习心情,造成同学的思维懒散。时间长了,大家都不情愿回答问题,越是难题越是如此,这样对培育同学的力量,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有害无益。

3.口头禅现象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充斥课堂。同学回答“是”能代表发自内心的认同;同学回答“对”,能表明其思维的清楚明朗。这样的问题只能折射出老师教学的肤浅,高超的老师是专心沟通的而无需通过“是不是”“对不对”来寻求自我满意。这样的问题让同学从学校会察言观色,试想:同学不回答“是”“对”又能怎样说呢?

4.去数学化

有些老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尤其是不恰当的情景创设,造成的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导致教学始终在数学的外围回旋,没有让同学触摸到数学的本质,没有了“数学味”。

要提高问题设计与提问的质量,老师应在授课前和授课中分别做好三个把握,上课前的三个把握为:

1.把握好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仔细钻研,理解编者的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的构成及其地位,把握训练的基本要求,从而能够脉络清楚地分出重点、难点,从教学目的动身,以重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这样使好的问题既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又有利于同学养成思索的习惯。

2.把握好同学

对同学的基础学问、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班风班貌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熟识各方面的状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同学才能适应,乐于接受。目的就是让好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同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培育同学的问题意识。

3.把握好课型

老师要擅长依据不同课型,不同要求,不同的训练重点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新授课上,老师要在新旧学问的连接点设计问题,促使同学思考,探究新学问。练习课老师提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角度、幅度和坡度,复习课老师提的问题要有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能,问题应从大处入手,让同学各抒己见,相互补充,便于形成学问网络。

授课中要留意三个把握:

1.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究竟,也不是一问究竟,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支配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同学肯定的思索时间,让同学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同学才能对所学的学问理解得更深更透。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引导同学动手操作,将半圆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剪开,重新拼合,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老师只需设计两个问题即可:(1)请大家仔细观看,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形有哪些联系?问题提出后留给同学比较宽松的思维空间,通过思索同学要说的许多,学习好的同学可以抓住两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只是在语言条理上差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也能说出一二来。这样便有利于同学理解,发觉形变面积不变,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原来圆的半径。(2)完成上述的发觉后,老师可以再提出其次个问题:“依据上面的发觉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那么,圆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由于同学明确了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全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空间距离”

课堂上要处理好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提问时,恰当的近距离可以使同学感到老师亲切的期盼。因此老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中间,仔细倾听同学的看法,或者参加到小组活动中,成为同学学习的伙伴。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同学和问题之间的空间距离,所提的问题范围不能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狭窄,既不能让同学觉得无从下手,也不能太直太露,让同学无需思考就可回答,使提问失去意义。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心中要了解同学的学问状况,在他们的学问最近进展区提问,对浅问题、直问题从较隐藏的角度提问,拉开问题与同学的距离,留给同学思索的余地,对大问题难问题则需要大题小问,难题浅问,通过问题分解来缩短同学与问题的空间距离。

3.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心理距离”

首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老师提问不要给同学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语气可以平缓一些,态度和气一点,提出问题后让同学思索一段时间再回答,假如同学回答有误,不要责怪,更不能讽刺挖苦,允许同学出错,假如同学临时回答不上来,老师要多加鼓舞,让他别焦急,想一想再回答。只有同学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令人满足的回答。

其次,老师要掌握好同学和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好的问题既有挑战性,又是大多数同学经过思维努力后能够解决的。这样的给同学“似曾相识又生疏”的感觉,让同学“跳一跳够得着”,增加同学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于同学在学问基础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同一个问题与不同的同学之间心理距离是不同的,老师提问也不能“一刀切”,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让优秀生来回答,对于难度一般的题目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对于简洁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让人人学有所得,人人都有胜利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得到进展。如:在教《圆的面积》一课时,可按同学的实际学习力量,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1)阅读课本,你能按课本图示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吗?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后进生做答)(2)阅读课本,你能依据操作实践,说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中等生回答)(3)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优等生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