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安全防范工程安装技术规范》_第1页
《核电厂安全防范工程安装技术规范》_第2页
《核电厂安全防范工程安装技术规范》_第3页
《核电厂安全防范工程安装技术规范》_第4页
《核电厂安全防范工程安装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T×××××—××××

代替

核电厂安全防范工程安装技术规范

InstallationSpecificationsForEngineeringofSecurityandProtectionSystemsof

NuclearPowerPlant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14/10/15)

××××-××-××发布××××-××-××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T×××××—××××

I

××/T×××××—××××

核电厂安全防范工程安装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核电厂安全防范工程技术防范系统的安装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核电厂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安全防范工程的施工,其它工程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AD501/02核设施实物保护(试行)

HAD501/03核设施周界入侵报警系统

HAD501/04核设施出入口控制

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9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198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9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A/T367—200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368—2001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A/T394—2002出入口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GB50394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NB/T20119-2012核电工程施工物项管理规定

CECS31钢制电缆桥架工程设计规范

CECS81工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规范

CECS87可挠金属电线保护管配线工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安全技术防范产品(技防产品)security&protectionproducts

用于防入侵、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防爆安全检查等领域的特种器材或设备。

3.2

1

××/T×××××—××××

安全技术防范系统security&protectionsystem

以维护核电厂安全为目的,运用技防产品和其它相关产品所构成的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

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或由这些系统组合或集成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3.3

安全防范(系统)工程engineeringofsecurity&protectionsystem

以维护核电厂安全为目的,综合运用安全防范技术,为建立具有防入侵、防盗窃、防抢劫、防破坏

等功能或其组合而实施的安全防范系统工程。

3.4

入侵报警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

由传感器、信号媒介、报警器、电源、报警复核系统和报警报告单元(包括报警通信和信息显示设

备)组成的系统。

3.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videosurveillance&controlsystem

利用视频技术探测、监视设防区域并实时显示、记录现场图像的电子系统或网络。

3.6

出入口控制系统automatedaccesscontrolsystem

采用电子与信息技术,识别和处理有关信息,并驱动出入口控制机构动作和指示,从而对人员、车

辆、材料和物品的出入行为实施放行、拒绝或报警等操作的电子或机电系统。

3.7

盲区blindzone

在警戒范围内,安全防范手段未能覆盖的区域。

3.8

保卫控制中心Securitycontrolcenter

有人操纵的远程中心,报警信号传输系统的状态在此进行监控。

3.9

质量计划(QP)qualityplan

确定在工作期间按正常的工艺顺序要执行的作业和控制、记录的一览图表。

4基本规定

4.1一般规定

4.1.1本规范规定了核电厂安全防范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是安全防范工程施工的基本依据。

4.1.2本规范适用于核电厂安全防范工程技术防范设备的施工,其他项目可作为参考使用。

4.1.3安全防范工程的施工,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

规范的规定。

2

××/T×××××—××××

4.1.4安全防范工程的施工应以设计和制造厂的技术文件为依据,如需设计更改,应办理审批手续,

并提供完整的设计更改资料。

4.2开箱验收与存储

4.2.1设备到达现场后应按合同约定和商检要求进行开箱检验。

4.2.2建设单位及其代表、制造厂代表、施工及设备保管单位参加设备开箱检查。

4.2.3应按装箱单核对设备及其附件的型号、规格、数量和技术资料并应会签确认。

4.2.4设备应附有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如质检报告、合格证等)、安装及使用说明书。

4.2.5精密、贵重设备开箱检查后,应恢复其必要的包装,并应妥善保管。

4.2.6已开箱检验的设备、材料应按照制造厂提供的设备存储技术文件要求分类保管。

4.3施工准备

4.3.1对施工现场的有关情况进行检查,符合下列条件方可进场、施工:

a)施工环境满足进场条件,如作业场地、清洁度、温湿度、安全用电等;

b)施工区域的现场情况和预留通道、预留孔洞、地槽及预埋件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c)使用道路及占用道路情况符合施工要求;

d)当施工现场有影响施工的各种障碍物时,已提前清除。

4.3.2对施工准备进行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a)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齐全;

b)质量计划已审批或开启;

c)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图纸及有关资料,包括工艺要求、施工质量标准及验收标准;

d)设备、器材、辅材、工具、机械以及通讯联络工具等应满足施工要求。

5前端设备安装

5.1一般规定

5.1.1安装所需图纸、文件、程序应齐全,质量计划应发布生效。

5.1.2运输通道应畅通、无障碍。

5.1.3设备的型号、规格符合制造厂及设计要求,安装位置与设计图纸相符。

5.1.4设备基础的强度、平整度、尺寸、标高、平面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5.1.5预埋件、预留孔、预留线管应符合设计要求。

5.1.6设备的铭牌、标牌内容正确、字迹清晰。

5.1.7设备内部布线整齐美观,线缆固定牢固,芯线标识内容正确,字迹清晰、不易褪色。

5.1.8各种立杆宜采用预埋螺栓固定牢固,并采取防锈措施。

5.1.9设备安装完成后应对设备外内部进行清洁,并做好成品保护。

5.2出入口控制设备安装

5.2.1旋转门、三角闸门或等效门

5.2.1.1门类设备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a)旋转门宜采取吊装方式安装就位,运输和吊装门类设备时应采取保护措施;

b)安装就位后,应调整设备的垂直度和水平度,做到横平竖直;

c)成排安装时,相邻两旋转门、三角闸门水平间距不宜大于50mm,垂直度不宜大于1.5mm/m。

3

××/T×××××—××××

5.2.1.2检查、清洁设备内部元器件时应采取防静电措施。

5.2.1.3设备安装时,内部元器件、模块表面无灰尘和杂物,清洁度满足设计要求。

5.2.1.4旋转门、三角闸门或等效门安装完成后上电前,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异物、灰尘、水汽等

进入,防止碰撞、划伤。

5.2.2路障机

5.2.2.1路障机安装前,应对基坑进行检查,基坑应满足下列要求:

a)基坑的尺寸、位置、标高及底面平整度应符合制造厂及设计要求;

b)地基的强度、承载能力应符合制造厂及设计要求;

c)基坑排水管、排水沟槽应有足够的排水能力。

5.2.2.2螺栓固定时,紧固件齐全、完好,材质、规格符合设计及标准要求。

5.2.2.3焊接固定时,焊接部位、焊角高度、焊接宽度应符合设计及标准要求,焊接表面光滑、无裂

纹、气孔、夹渣等缺陷,并采取防腐措施。

5.2.2.4路障机控制箱及泵站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泵站与路障机间的油管应敷设在套管内;

b)在寒冷地区安装油管应采取防冻措施;

c)油管宜平缓敷设,全管路布设宜平滑,布设角度应符合设备的技术要求;

5.2.2.5路障机安装完成后,应进行隐蔽工程检查,符合要求后进行二次灌浆。

5.2.3道闸机

5.2.3.1施工前应对预埋件和预埋管、道路预留沟槽进行检查:

a)预埋件、预埋管的规格和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b)道路预留地感线圈沟槽或切缝宽度宜为5-10mm;

c)地感线圈预留沟槽深度宜不大于150mm。

5.2.3.2地感线圈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安装前应对预留沟槽或切缝进行清理,避免损坏线圈;

b)地感线圈埋设位置与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或产品技术要求;

c)线圈敷设中出现转角时,转角宜大于135度;

d)预留沟槽深度大于150mm时,应增加线圈环绕圈数;

e)地感线圈至机箱处的引线应采用套管保护;

f)地感线圈敷设完成后,应使用沥青或树脂等材料封堵预留沟槽和切缝。

5.2.3.3道闸机起落杆安装完成后应起落顺畅。

5.2.3.4道闸机本体应固定牢固、横平竖直。

5.2.4读卡器

5.2.4.1读卡器应安装牢固,面板端正,读卡方便,安装高度宜为1.3-1.5m。

5.2.4.2配有底盒安装时,读卡器应能将安装底盒遮盖,无法完全遮盖时,应制定措施对读卡器与暗

装面板之间的空隙进行封堵,避免雨水及异物进入。

5.2.4.3读卡器电缆进线孔应密封完好。

5.2.5对讲机

5.2.5.1对讲机应安装牢固,操作方便,安装高度宜为1.3-1.5m。

5.2.5.2对讲机机身和面板应拼装严密,避免灰尘和杂物进入。

4

××/T×××××—××××

5.2.5.3室外安装时,应采取防雨措施,避免雨水流入。

5.2.5.4对讲机电缆进线孔应密封完好。

5.2.6门磁开关

5.2.6.1检查门扇与门框的间隙,门扇与门框间隙应满足门磁安装空间。

5.2.6.2门磁开关安装应牢固、美观,宜装在门内侧。

5.2.6.3门磁开关的固定组件和活动组件的距离应符合制造厂及设计要求。

5.2.6.4干簧管与磁铁的重合面积不小于制造厂及设计要求。

5.2.6.5室外安装时,门磁进应采取防水、防护措施,防止雨水及异物进入。

5.2.7磁力锁

5.2.7.1安装前,应对土建预留孔、预埋管检查,预埋管、预留孔应满足设备安装要求。

5.2.7.2磁力锁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宜安装在门内侧,并做好隐蔽保护;

b)磁力锁锁体宜紧固在门框上,安装牢固、可靠;

c)牵引铁块宜安装在门上,并设置橡胶垫圈,避免冲击导致磁力锁本体移位;

d)牵引铁固定螺丝不宜拧死,与锁体自然结合,且固定牢固;

e)磁力锁体与牵引铁块间距应满足吸合要求;

f)磁力锁锁体与牵引铁块结合面重合面积应满足最小吸力要求。

5.2.8出门按钮

5.2.8.1开关按钮应安装在门内侧。

5.2.8.2开关按钮应安装牢固,操作方便,安装高度宜为1.3-1.5m。

5.2.9X光机

5.2.9.1X光机安装前应进行下列检查:

a)地基的强度及预埋管、预埋件应满足设备安装要求;

b)房间装修完毕,干净、整洁,无灰尘和杂物;

5.2.9.2电源线缆已布设就位或已经预留电源插排。

5.2.9.3X光机安装完成后上电前,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异物进入,防止碰撞、划伤。

5.2.10车辆指示灯

5.2.10.1车辆指示灯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a)车辆指示灯应安装在易辨识的位置;

b)指示灯灯头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c)应避免灯头方向错位。

5.3视频安防监控设备安装

5.3.1摄像机安装

5.3.1.1摄像机安装前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检查:

a)应将摄像机逐个通电进行检测和调试,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方可安装;

b)检查摄像机座与支架或云台的安装尺寸;

5

××/T×××××—××××

c)检查云台的水平、垂直转动角度,并根据设计要求定准云台转动起点方向;

d)检查摄像机防护罩的雨刷动作;

e)摄像机、防护罩应匹配,满足摄像机投用要求。

5.3.1.2在搬动、架设摄像机过程中,不宜打开镜头盖,组装时应注意保护镜头,避免擦伤。

5.3.1.3摄像机安装应牢固,在满足监视目标视场范围要求的条件下,室内离地不宜低于2.5m,室外

离地不宜低于3.5m。

5.3.1.4云台安装应牢固,转动灵活,转角范围应符合产品的技术文件和设计要求。

5.3.1.5摄像机镜头应避免强光直射,监视范围内,不应有遮挡监视目标的物体。

5.3.1.6引入引出摄像机的电缆应留有余量,不影响摄像机的转动。

5.3.1.7摄像机的电源线、信号线应分别引入,外露部分应加套管保护。

5.3.1.8室外安装时,宜选用不锈钢连接件和紧固件;选用碳钢材料时,应采取防锈措施。

5.3.1.9安装完成后,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碰撞、划伤。

5.4周界照明设备安装

5.4.1周界照明设备安装

5.4.1.1灯杆安装前应进行下列检查:

a)灯杆及基础应布置于周界屏障内侧;

b)灯具基础螺栓的数量及布置方位应满足设计要求;

c)预埋线管应满足电缆敷设要求,并留有余量。

5.4.1.2周界照明灯具安装前应进行下列检查:

a)灯具配件齐全、外观完好;

b)无机械损伤、变形、油漆剥落和灯罩破裂等缺陷;

c)安装前应进行通电检查,灯具功能符合要求。

5.4.1.3周界照明灯具安装应满足如下要求:

a)灯具固定牢固,灯光朝向周界外侧;

b)灯具视角符合设计,且满足摄像机功能需求;

c)接地牢固,接地线选材应符合设计要求。

5.5防入侵探测设备安装

5.5.1主动红外探测器

5.5.1.1安装前应对地面检查:地面应硬化处理,宜为混凝土浇筑地面,混凝土的厚度及宽度应符合

设计要求,防止入侵者挖沟进入。

5.5.1.2红外探测器立柱及红外探测器应固定牢固,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并与其他防区匹配。

5.5.1.3红外探测器安装前,应清理发射器和接收器面板上的灰尘、杂物。

5.5.1.4红外探测器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a)红外光路中间不应有阻挡物;

b)应避免阳光直射接收机透镜内,防止入侵者从光路下方或上方侵入;

c)发射器、接收器应在同一水平面;

d)红外光束间距离应符合设计及产品的技术文件要求,且不宜大于20cm;

e)底部红外光束与路面的距离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要求,且不宜大于15cm;

f)最上方红外光束不应低于地面以上2.5m;

g)红外探测器探测距离应满足设备技术要求,且宜不大于80m;

6

××/T×××××—××××

h)红外探测器保护壳应有密封防水措施,避免雨水进入。

5.5.1.5当红外探测器安装高度超过2.5m时,应对固定立柱做专门加固,以防振动引起误报。

5.5.2被动红外探测器

5.5.2.1被动红外探测器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a)不宜面对玻璃门窗;

b)不宜正对冷热通风口或冷热源;

c)不宜正对易摆动的物体。

5.5.2.2探测器监控区域内不应有障碍物,避免形成探测盲区。

5.5.2.3探测器探测区域应与其他技防设施防护区域重叠,避免产生技防盲区。

5.5.3微波探测器

5.5.3.1微波探测器安装前应进行如下检查:

a)发射器、接收器基础坐标准确,必要时进行复测;

b)探测器所在地面应有一定坡度,且无积水;

c)周界围网应拉紧,避免噪扰报警。

5.5.3.2接收器与发射器安装高度符合设计要求,中心应对正,其间无遮挡物。

5.5.3.3发射器与接收器间距应满足设计或者厂家技术要求,且不宜超过100m。

5.5.3.4微波探测器应安装在周界栅栏的隔离带内,且距离外侧栅栏有一定的距离。

5.5.3.5多组微波探测器接力安装时,单个设备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应保证探测区

域重叠交叉,避免形成防区漏洞,最短覆盖距离应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5.5.4多普勒探测器

5.5.4.1多普勒探测器安装前应进行如下检查:

a)探测器基础坐标准确,必要时进行复测;

b)探测器所在地面能顺利排除积水,避免波的反射;

c)周界围网应拉紧,避免噪扰报警。

5.5.4.2探测器安装应保证与其他探测器探测周界交叉,避免出现防区漏洞。

5.5.5张力铁丝探测器

5.5.5.1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进行现场检查,土建基础应满足如下要求:

a)单个立柱的强度、尺寸、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

b)柱节转角应与张力铁丝的拼装角度保持一致;

c)张力铁丝固定立柱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d)加强柱宜为钢质立柱;

e)张力铁丝下方宜为混凝土浇筑面,宽度不少于1m,厚度不少于15cm。

5.5.5.2张力铁丝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

a)防区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大于有效探测长度,且不宜大于60m;

b)相邻两道张力铁丝的间距不应大于15cm;

c)张力铁丝底端与地面的距离不应大于15cm;

d)当周界栅栏有两道时,张力铁丝应安装在内侧栅栏上;

e)当周界栅栏仅有一道时,张力铁丝应安装在栅栏保护区一侧。

5.5.5.3张力铁丝张拉完成后,应对其张力进行测试,并做好测试记录。

7

××/T×××××—××××

5.5.6振动光缆探测器

5.5.6.1振动光缆安装在周界铁丝网围栏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a)铁丝网应拉紧,避免产生较大的振动;

b)铁丝网和铁丝网立柱应固定牢固;

c)应采取措施,避免振动光缆因振动而产生误报。

5.5.6.2多个防区的振动光缆安装时,相邻防区应交叉布设。

5.5.6.3振动光缆应间隔固定,固定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5.5.6.4振动光缆不宜绑扎在铁丝网网节点处。

5.5.6.5不得过力牵拉和扭结振动光缆,光缆末端处理应符合《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的要求,并加防潮处理。

5.5.6.6光纤接头制作应符合设计及标准规范要求。

5.5.7泄露电缆探测器

5.5.7.1泄露电缆的埋设深度和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5.7.2泄露电缆应平行敷设,其间距应符合设备的技术要求。

5.5.7.3泄漏电缆埋设时宜远离大口径管道及电力输电线,距离较近时应加套管保护。

5.5.7.4安装漏泄电缆宜选用非金属支架,避免信号干扰。

5.5.8管道栅栏探测器

5.5.8.1管道栅栏探测器安装前,应对基础的尺寸、位置和标高以及预埋件进行检查。

5.5.8.2探测器采用导轨方式安装时,应对导轨检查验收,符合设备安装要求。

5.5.8.3管道栅栏探测器安装中应轻拿轻放,并采取保护措施,避免栅栏内光纤受损、折断。

5.5.8.4管道栅栏应将雨水井过水断面完全覆盖,宜选用不锈钢螺栓固定牢固。

5.5.8.5探测器与控制箱之间线缆宜敷设在套管内,控制箱应安装在雨水井口外侧并固定牢固。

5.5.9报警按钮

5.5.9.1报警按钮应安装在隐蔽位置,并固定牢固。

6传输设备安装与布线

6.1一般规定

6.1.1设备的型号、规格符合制造厂及设计要求,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6.1.2电缆及导线的型号、规格符合设计要求,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敷设和端接。

6.1.3电缆进线孔及备用孔应进行封堵,避免灰尘和水汽进入。

6.1.4设备内部布线整齐美观,线缆固定牢固,芯线标识内容正确,字迹清晰、不易褪色。

6.1.5电缆及导线敷设完成后及时悬挂标牌,标牌内容正确、字迹清晰。

6.1.6就地设备和控制箱、配电箱和接续箱之间的电缆及导线应采取防护措施,避免线缆裸露。

6.2就地设备安装

6.2.1控制箱、配电箱、接续箱安装前应进行下列检查:

a)预埋件、预留孔洞应符合设计要求;

b)基础槽钢的刚度、水平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8

××/T×××××—××××

c)基础槽钢应进行防腐处理。

6.2.2控制箱、配电箱、接续箱等安装牢固,横平竖直,宜安装在门内侧,且靠近门轴的侧面距离不

宜小于0.5m。

6.2.3控制箱、配电箱、接续箱安装在轻质墙上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6.2.4控制箱、配电箱、接续箱、接线盒等箱盒类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a)箱体距离地面高度宜为1.3-1.5m,操作方便;

b)箱内压线应牢固可靠,部件、开关、配线排列整齐、美观;

c)箱体内控制回路标识齐全、字迹清晰;

d)内部干净无杂物,多余孔洞封堵严密;

e)配电箱应有良好的保护接地或接零保护线。

6.2.5箱体接地牢固,接地线导通良好,接地线规格、接地电阻值应符合制造厂及设计要求,有明显

的接地标示。

6.2.6安装完成后应及时清洁箱体。箱体内外应干净、无杂物,内部电子元器件、电子模块干净、无

灰尘。

6.3电缆及导线敷设

6.3.1电缆及导线及附件技术文件齐全,电缆、电线的型号、规格、敷设路径应符合设计要求。

6.3.2电缆及导线敷设应符合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要求。

6.3.3电缆及导线的最小弯曲半径符合《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规定。

6.3.4电缆及导线敷设前应进行通断测试,并做好记录。

6.3.5电缆绝缘良好,用直流50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100V以下的电缆采用250V兆欧表测量绝缘

电阻,绝缘电阻值符合设计文件要求。

6.3.6电缆及导线与热力设备、管道之间净距:平行敷设≥1m,不宜敷设于热力管道上部;交叉敷设

≥0.5m;电缆与保温层之间净距:平行敷设≥0.5m;交叉敷设≥0.2m。

6.3.7电缆及导线敷设时应排列整齐美观,不宜交叉,无扭绞。

6.3.8电缆及导线在终端头与接头附近宜留有备用长度。

6.3.9电缆及导线宜敷设在电缆管、电缆线槽内,线缆槽敷设截面利用率应不大于60%,线缆穿管敷

设截面利用率应不大于40%;电缆管、电缆线槽接地良好。

6.3.10系统内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电流类别的线路,不应敷设在同一线管内,布置在同一线槽时,应

加隔断。

6.3.11电缆及导线穿管前应检查保护管是否畅通,管口应加护圈,防止穿管时损伤导线。

6.3.12管线经过建筑物的变形缝(包括沉降缝、伸缩缝、抗震缝等)处,应采取补偿措施,线缆跨越变

形缝的两侧应固定,并留有适当余量。

6.3.13避免线缆对的散开和隔离。在端接点维护线对的缠绕,避免线对互缠。对于剥掉外皮的线对,

应避免线对的发散和缠绕。

6.3.14电缆敷设完成后应做绝缘检查,绝缘电阻应符合下列要求:

a)低压动力电缆绝缘电阻值不应小于10MΩ;

b)信号线路绝缘电阻≥2MΩ;

c)当电压等级≤24V时,导线绝缘电阻≥0.1MΩ;

d)当电压等级>24V时,导线绝缘电阻≥1MΩ。

6.3.15电缆及导线敷设完成后应做导通检查,导通良好。

6.3.16电缆敷设完成后,对于铠装电缆,其铠装层应接地良好,其他屏蔽电缆其屏蔽层对地导通良好。

9

××/T×××××—××××

6.3.17电缆及导线两端、中间接头处应安装永久标牌,标牌内容正确、字迹清晰、绑扎牢固;直埋电

缆地面上应有明显的永久标识。

6.3.18电缆沟、隧道、竖井、建筑物及盘(柜)电缆出入口电缆孔洞封闭良好。

6.4电缆及导线端接

6.4.1电缆及导线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接线端子或接线柱型号与电缆及导线相匹配。

6.4.2电缆芯线导通良好,对低压电缆用50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其绝缘电阻值应大于10MΩ,

若有特殊要求,则应符合设计文件或供应商技术文件要求。

6.4.3根据被接设备的内部布置、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端子或连接板的位置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长度

进行切割。

6.4.4芯线压接接线鼻子前应对芯线表面进行检查,芯线表面应无氧化层,无伤痕、无断股。核对接

线鼻子型号规格符合设计或厂家技术文件要求,且与电缆、接线端子或接线柱相匹配,鼻子表面无氧化、

光洁、无划痕。

6.4.5接线鼻子压接后其工艺符合设计或厂家要求,热缩套管表面平滑、无起泡。

6.4.6电缆及导线穿入被接设备后,电缆锁紧头应安装牢固,锁紧头内径与电缆外径应相匹配,备用

进线孔洞封堵完成。

6.4.7芯线连接前,应将电缆绑扎固定,保证接线端子或接线柱不承受额外的应力。动力电缆终端头

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电缆外径的10倍;信号电缆终端头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其电缆外径的8倍。

6.4.8电缆及导线端接完成前应检查端接位置的正确性,确保端接位置与设计文件一致,对每根芯线

进行对线,电缆芯线标识符合设计要求,相序相色正确。

6.4.9电缆屏蔽层须接地,接地方式、接地线型号规格符合设计文件或厂家技术要求,与接地端子连

接牢固、无松动。

6.4.10电缆及导线端接前应一一校线,正确无误;线端连接正确、牢靠;线号标志正确、清晰;每个

接线端子宜为一根接线。

6.4.11电缆及导线在敷设中不应有中间接头;接续时,应增加中间接线箱。

6.4.12电缆及导线终端头连接固定符合下列要求:

a)连接附件齐全;

b)螺丝螺母匹配;

c)垫片类型符合设计或厂家要求;

d)接触面无锈蚀、无污物、无毛刺、无凸凹不平;

e)芯线弯曲弧度基本一致;

f)端头裸露部分间距满足电气绝缘间隙和爬电距离的要求;

g)螺栓紧固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或厂家文件要求进行;有力矩要求的,按照力矩值进行紧固,无力

矩要求的,要求接线紧固,不松动。

6.4.13光缆终端接续应符合下列规定:

a)采用光纤连接盒对光纤进行连接、保护,在连接盒中光纤的弯曲半径应符合标准及安装工艺要

求;

b)光纤接续后,应对光纤的通断进行测试,其损耗和衰减值应符合设计及规范的规定;

c)接续后应做好保护,并安装好光缆接头护套;

d)在光缆的接续点和终端应作永久性标志。

6.4.14电缆、光缆、导线接线完成后,应将盘柜、箱盒清理干净,芯线标识、线缆标牌内容正确、字

迹清晰。

10

××/T×××××—××××

7保卫控制中心网络设备安装

7.1一般规定

7.1.1安装所需图纸、文件、程序应齐全,质量计划应发布生效。

7.1.2设备的型号、规格符合制造厂及设计要求。

7.1.3设备基础及预埋件、预留孔、预留电缆管符合制造厂及设计要求。

7.1.4房间装修基本结束,室内清洁度、温湿度应符合设计及安装要求。

7.1.5设备的铭牌、标牌内容正确、字迹清晰,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

7.1.6设备内部布线整齐美观,线缆固定牢固,芯线标识内容正确,字迹清晰、不易褪色。

7.2设备安装

7.2.1机柜(机架)及柜内设备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a)机房内土建装修工程基本结束,照明通风已投入使用;

b)室内清洁度及温湿度满足设备技术要求;

c)机柜(机架)安装应横平竖直、平稳牢固,便于操作维护;

d)机柜(机架)背面、侧面离墙净距离应符合维修要求,宜不小于0.8m;

e)机柜(机架)并排安装时,面板应在同一平面上,前后偏差不得大于3mm;相邻机架的缝隙不

得大于3mm。对于相互有一定间隔而排成一列的设备,其面板前后偏差不得大于5mm;

f)机柜(机架)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