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簇协议LEACH的低功耗改进研究_第1页
分簇协议LEACH的低功耗改进研究_第2页
分簇协议LEACH的低功耗改进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簇协议LEACH的低功耗改进研究分簇协议LEACH的低功耗改进研究摘要: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感器节点的能源消耗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需要设计一种低功耗的分簇协议。本文针对现有的分簇协议LEACH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平衡和距离的低功耗改进方法。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改进后的协议能够更好地节约能量,降低网络能耗,并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协议,LEACH,低功耗,能量平衡1.引言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的分布式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传输和协同工作。传感器节点具有资源有限的特点,包括有限的能源、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因此,如何延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分簇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一种常用的通信方式,通过将网络中的节点划分为若干个簇,每个簇由一个簇头节点负责。簇头节点负责收集和处理本簇内的节点数据,并将其传输给基站。LEACH(LowEnergyAdaptiveClusteringHierarchy)是其中一种经典的分簇协议,该协议通过周期性地选择簇头节点实现了能量均衡。然而,在LEACH协议中,节点的选择是基于概率的,无法保证所有簇头节点的能量消耗平衡,导致部分节点能量消耗过快,从而影响整个网络的生命周期。2.相关工作为了解决LEACH协议中存在的能量不平衡问题,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进方法。例如,有的研究者在节点选择时考虑节点的剩余能量,通过调整概率阈值实现能量均衡。另外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动态调整簇头节点的方法,根据节点的剩余能量和传输负荷来选择簇头节点。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能量平衡问题,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3.低功耗改进方法为了解决LEACH协议中的能量不平衡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平衡和距离的低功耗改进方法。具体来说,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改进:3.1能量平衡策略在节点选择簇头节点时,我们引入了一种能量平衡策略。该策略基于节点的剩余能量,通过调整概率阈值来选取簇头节点。具体而言,剩余能量越大的节点被选为簇头节点的概率越小,从而使得能量消耗较大的节点有更高的概率成为簇头节点。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能量平衡,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3.2距离权重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我们引入了一种距离权重策略。该策略基于节点与基站之间的距离,通过调整选择簇头节点的概率来降低距离较远的节点成为簇头节点的概率。这样可以减少远离基站的节点的能量消耗,降低网络能耗。4.实验结果与分析为了验证我们提出的低功耗改进方法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LEACH协议相比,改进后的协议能够更好地节约能量,降低网络能耗,并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具体来说,改进后的协议在能量平衡方面表现更好,能够更均匀地分配能量消耗;在距离权重方面表现更好,能够减少能量消耗较大的远距离节点。5.结论本文针对现有的分簇协议LEACH进行了低功耗改进的研究。通过引入能量平衡和距离权重策略,我们提出了一种能够更好地节约能量,降低网络能耗,并延长网络生命周期的改进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协议在能量平衡和距离权重方面表现更好,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参考文献:[1]HeinzelmanWR,ChandrakasanA,BalakrishnanH.Energy-efficientcommunicationprotocolforwirelessmicrosensornetworks[C]//SystemSciences,2000,2000.Proceedingsofthe33rdAnnual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2000:10pp.-2000.[2]AbbasiAA,YounisM.Asurveyonclusteringalgorithmsforwirelesssensornetworks[J].Computercommunications,2007,30(14-15):2826-2841.[3]LindseyS,RaghavendraCS.PEGASIS:Power-EfficientGatheringinSensorInformationSystems[J].WirelessNetworks,2002,8(3):81-94.[4]GuoH,YangY,NiuJ.Improvingthepowerbalanceofclusteringalgorithminwirelesssensornetwork[C]//Compute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2008.ICCET2008.The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IEEE,2008:256-259.[5]HeinzelmanW,ChandrakasanA,BalakrishnanH.Anapplication-specificprotocola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