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达标名校中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达标名校中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达标名校中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达标名校中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达标名校中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达标名校中考历史考前最后一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有人断言,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但从今天形势看,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了。其依据是A.联合国作用的加强 B.两极格局已经结束C.欧洲联盟的建立 D.世界人民厌恶战争2.“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事件①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④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3.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B.三国同盟的形成C.德国闪击波兰D.萨拉热窝事件4.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发表的了一部重要的法律文献。它成为欧洲大陆反对君主专制的,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A.《人权宣言》 B.《独立宣言》 C.《权利法案》 D.《法国民法典》5.下列英雄人物中,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是()A.佟麟阁和谭嗣同 B.关天培和赵登禹C.佟麟阁和赵登禹 D.谭嗣同和关天培6.人们历来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褒贬不一。如果用历史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那么,下列哪种观点是不正确的?A.洋务运动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B.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它是毫无进步意义的C.洋务运动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结果D.洋务运动虽然破产,但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7.美国《时代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下面两幅图中,美国对中国态度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苏关系恶化B.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C.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8.下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C.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欧美各国支持中国的全民族抗战9.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冬至等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变化;小暑、小寒等反映气温的变化,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谷雨、大雪等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季节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亡种、清明等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和自然物候现象。据此判断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处暑、大寒是()A.反映季节的变化 B.反映气温的变化,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C.反映了降水现象 D.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10.在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帝制的历史进程中,孙中山投身其中,挟数十次起义的经历成为共和元勋,可以说,“为理想而执着,因理想而无所畏惧”,下面关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正确的是①创建中国同盟会②直接领导发动武昌起义③发表《讨袁檄文》,号召护国战争④创建黄埔军校⑤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③④11.下列有关世界古代文明的内容对应正确的有()①古埃及文明——金字塔②古巴比伦文明——种姓制度③古印度文明——《汉谟拉比法典》④古希腊文明——雅典民主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12.历史学者徐中约曾说“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这里“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指的是()A.工业技术 B.有用的政治体制C.对外开放思想 D.民主共和思想13.“‘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材料最有可能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14.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这样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头脑。”对此话理解准确的是A.总结苏联历史只能用理性思考,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B.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感到遗憾,但认为苏联解体是必然的C.统一的苏联的解体是遗憾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是必然的D.俄国的历史只能向前发展,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15.英国媒体列出2050年前人类面临的十大挑战: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人口老龄化、城市逐渐减少、社交媒体发展、自然资源紧缺、定居其他星球、增强智力技术、新地缘政治困局、汽车数量猛增以及人工智能变强。这证明A.人类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重大社会问题B.人类已经拥有了改造生存环境的科学技术C.人口、粮食、社会保障、环境等问题重重D.人类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多无法解决的难题16.“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诗中的“千里赖通波”指的是大运河()A.发挥灌溉作用 B.有千里之长 C.成为南北交通枢纽 D.发挥防洪作用17.在学习《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刊物中你该首选查阅的是A. B. C. D.18.对表1解读正确的是表1: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产量

年份

粮食(百万吨)

棉花(百万吨)

煤(亿吨)

钢(百万吨)

1952

163.42

1.30

0.66

1.35

1957

195.05

1.64

1.31

5.35

A.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迅速发展B.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C.一五计划实施使重工业迅速发展D.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发展19.有学者认为,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主要是外部刺激,进而同应和学习。以下属于传导型发展现代化的国家是:A.美国B.日本C.法国D.英国20.下列关于封建王朝的基本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A.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B.公元前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C.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改国号宋,定都东京D.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21.历史学家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曾经指出:“传统的内陆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保守有余,以天朝大国乃世界中心自居,把外国一律视为蛮夷,既居高临下,又处处防范。”那么,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A.主动与外国交往B.开放的对外政策C.完全孤立隔绝D.闭关锁国22.《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典故,意在表现关羽的豪迈之气。但《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很多典故与历史事实并不完全相符。下列能说明这一典故有悖于事实真相的是A.华佗生活在东汉B.华佗创立了五禽戏C.华佗发明麻沸散D.华佗擅长内科手术23.侵略与反抗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下图中国近代史坐标轴上,"1856一1860"年爆发的事件是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24.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年份英国日本其他国家189469.496.2624.25190062.9911.2025.81190555.7114.0430.25191050.8916.1432.97191448.3120.3931.30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示英国的国际地位明显下降C.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上图是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________,它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交通领域的两项发明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26.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的使用。27.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完成下面问题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二战规模扩大的历史事件: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二战转折点的历史事件:标志着二战欧洲战争结束的历史事件: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7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盛世情结,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多次盛世局面。比如,汉唐盛世,康乾盛世等。材料一(1)对照《秦朝疆域》图,西汉疆域变化最大的是(方向),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西汉时期在这一地区设立的管理机构是;图二中在A地设立的管理机构是。材料二《有观政要》是唐人吴兢记录唐太宗政绩和他与大臣为魏征等议论古今政治得失的书。在23年执政中,前18年李世民44次公开承认错误,而且有文字记录,其中有4次是发布“罪己诏”。他说,贞观之治,功在魏征之净言。魏征能够不断提出批评和意见提醒我所以我才能把国家搞好。材料三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侯杨方《盛世启示录》(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②材料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辉”。你是否赞成这种说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3)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盛世社会的看法。29.(6分)“改革”是当事双方都以理性的态度妥协的结果,只要有一方坚持不妥协,就无法“改革”,社会矛盾必然以不是“坚决镇压”,就是“激烈革命”一类的暴力方式解决。妥协与斗争,改革与革命是政治历史中的常见现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并且付诸实施,吹响了变法的号角,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摘编自杨杰《戊戌变法:百年后的反思与启示》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孙中山全集》材料三下面是两则对政治道路认识的内容道路一有学者评价英国政治制度时说:英国议会与国王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以议会的胜利而告结束,建立了资产阶级和贵族的联合统治。社会建立了纠错机制,社会矛盾得以调整、释放和缓解。因此国家走上了渐进的,生产力可以积累的良性发展道路。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俱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计着大步。道路二章太炎在1903年《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写道:“长素(注:康有为)以为中国今日之人心,公理未明,旧俗俱在,革命以后,必将日寻干戈,偷生不暇,何能变法救民,整顿内治!夫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之民,不可革命而独可立宪,……然则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请回答:据材料一,指出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戊戌变法“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的理由。据材料二,分析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引用材料中的一句原话写出涉及改革土地制度的内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件事件在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中学习内容的相同点。阅读提取材料三的有效信息,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形成一个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要求:写明看法,史论结合,逻辑合理。)30.(7分)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俄国(苏联)既有过耀眼的崛起腾飞,也有过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史的进程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1861年起,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社会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材料二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材料三1932—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年份项目1932年1937年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3221机器制造业2121拖拉机2121电力7432石油2121铜5432材料四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面包荒”“肥皂荒”“香烟荒”和“药品荒”,人们抢购成风,通货膨胀严重,群众极为不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力挽狂澜,苏联的镰刀锤子红旗悄然自克里姆林宫的上空降下。(1)材料一中“这种制度”指的是当时俄国盛行的什么制度?依据材料分析这一“社会改革”所起的历史作用?(2)材料二中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并分析其原因。(4)依据材料四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什么?(5)俄国(苏联)的发展历程对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有着怎样的深刻启迪?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C【解析】

为核能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A中牛顿是经典力学,达尔文是进化论,伏尔泰无关,是干扰项。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了。其依据是欧洲联盟的建立。故选C。2、A【解析】

依据“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及所学可知,该事件是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所以①②正确,A项符合题意;③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是新中国的成立,④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是洋务运动。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3、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萨拉热窝事件的相关知识点。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的爱国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的斐迪南夫妇,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了引发一战的导火线,故选D。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4、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它主张天赋人权、生而平等、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成为欧洲大陆反对君主专制的,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故B符合题意;《人权宣言》在法国大革命中宣布,故A不符合题意;《权利法案》使英国逐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故C不符合题意;《法国民法典》是拿破仑宣布,它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C【解析】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制造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7月28日,日军向北平郊区发动进攻,与中国守军展开激战。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阵亡,这是抗日战争最初为国牺牲的高级将领。C选项符合题意;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期的戊戌六君子之一,A选项不符合题意;关天培,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抗击英军的民族英雄,B选项不符合题意;D项谭嗣同和关天培不符合题意;故选C。6、B【解析】

洋务运动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一场自救运动,但并不是毫无进步意义,它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故选B。7、D【解析】

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认为中华民国政府才代表中国;新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故图片一对中国贬低、妖魔化;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而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因美国深陷越南战争中,尼克松任总统后,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在对外战略上实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收缩,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所以美国对中国态度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中苏关系恶化,故A不合题意;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后,故B不合题意;美国的经济政治力量下降不是美国对中国态度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故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美国对中国态度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解题的关键,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是美国对中国态度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8、C【解析】

依据题干的表格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为了转嫁危机,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加强军费开支,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的内容,抓住时间是1937年,抓住数字之间的差距,结合此时期的史实解答问题,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为了转嫁危机,德国和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加强军费开支,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9、B【解析】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冬至等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季节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芒种、清明等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收成情况和自然物候现象。故B项符合题意。ACD说法均错误,故选B。10、B【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在1905年创建中国同盟会,1911年领导了辛亥革命,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发表《讨袁檄文》,号召护国战争,创建黄埔军校,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①③④⑤正确,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远在海外,没有直接领导发动武昌起义。②排除。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11、B【解析】

种姓制度是印度的制度,不属于古巴比伦文明,②应该排除,《汉谟拉比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并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③也不正确,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B。12、A【解析】

结合所学和材料可知,洋务运动前期学习军事技术,后期学习生产技术,从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购买外国机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建设军事工业需要大量费用,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又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但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先进生产力。洋务派想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嫁接在中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上,显然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13、D【解析】

依据材料“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可知,这是评价的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它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的偏向,一味倡导学习西学,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B项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C项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4、C【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头脑”并结合所学可知,对此话理解准确的是统一的苏联的解体是遗憾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是必然的。在斯大林模式下,僵化的体制使社会经济发展、个人生活等都被纳入“计划”之中,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后来的改革没有取得效果,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所以C项符合题意;总结苏联历史只能用理性思考,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感到遗憾,但认为苏联解体是必然的;俄国的历史只能向前发展,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这三项表述均不正确。由此分析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5、A【解析】

据“2017年8月英国媒体列出2050年前人类面临的十大挑战:人类基因编辑技术、人口老龄化、城市逐渐减少、社交媒体发展、自然资源紧缺、定居其他星球、增强智力技术、新地缘政治困局、汽车数量猛增以及人工智能变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证明人类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重大社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人类应该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保护有限资源、加大禁毒和反恐怖的力度、加强国际合作、重视有关的舆论宣传和落后地区的教育工作等,通过全球人民的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6、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指的是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枢纽。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17、D【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我们知道《万国公报》是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纸,《民报》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机关报,《时务报》是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纸,《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刊物,所以答案是D。【点睛】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新文化运动18、C【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表格中的内容是对1952年和195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比较,分析数据可以看出,粮食、棉花等农业产品产量提高幅度不大,而煤、钢等重工业产品产量有大幅度提高。故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C。19、B【解析】

根据题干“一种是传导型,主要是外部刺激,进而学习和内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美国等国的侵略。外国势力的渗透,激化了本国的国内矛盾。1868年,明治天皇开始进行明治维新,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从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此B项正确;美国通过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与“学习和内化”无关,排除A项;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与“外部刺激”无关,排除C项;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与“外部刺激”、“学习和内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外部刺激”、“学习和内化”等信息。日本在明治维新前面临民族危机,符合“外部刺激”。在明治维新时,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同时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符合“学习和内化”。美国虽然面临英国的殖民统治,但不符合“学习和内化”。法国和英国没有面临民族矛盾,不符合“外部刺激”。因此B项正确。20、B【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故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公元960年,后周赵匡胤改国号宋,定都东京,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故AC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21、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因此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22、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华佗重视疾病的预防,他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兽的活动姿态,编了一套医学体操,被称为“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等。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23、C【解析】

依据题干"1856一1860"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C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A项不符合题意;义和团运动的时间是1898年,B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1851-1864年,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关键时间"1856一1860",结合四个选项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利用排除法解答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56-1860年,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义和团运动的时间是1898年,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1851-1864年。24、A【解析】

A.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从1894年到1914年,日本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逐年加大,表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强;A项正确;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与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强有关,并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B项错误;C.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的变化说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D项错误。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珍妮机火车汽船【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材料图是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1765年英国的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大大提高了纺纱效率,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开始。(2)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的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第一次工业革命交通领域的两项发明分别是火车、汽船。26、铁农具与牛耕【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扩大、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27、(1)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2)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3)诺曼底登陆(4)斯大林格勒战役(5)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解析】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1日,按照制定的“白色方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2)此题考查二战规模扩大的相关知识点。1941年6月,德军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苏德战争爆发,二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军出动大批飞机,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达到最大规模。(3)此题考查诺曼底登陆的相关知识点。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处于东西南三面夹击之中,加快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4)此题考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相关知识点。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此后苏军开始向德军展开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5)此题考查德国投降的相关知识点。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订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进攻波兰;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进攻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二次世界大战·诺曼底登陆;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1)西北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①吸取隋朝灭亡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勇于自我反省。②赞同,理由:皇权高度膨胀;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等。(3)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澄清吏治有利于盛世局面的出现;盛世的前世和来生是乱世和衰世。(最少回答两个方面)【解析】

(1)依据材料《秦朝疆域》图片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疆域变化最大的是西北地区,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西汉时期在这一地区设立的管理机构是西北西域都护;图二中在A地设立的管理机构是安西都护府。(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②我赞同“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辉”的说法是,因为皇权高度膨胀;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史上盛世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澄清吏治有利于盛世局面的出现;盛世的前世和来生是乱世和衰世。29、(1)先进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具有进步的意义;打破封建思想的禁区;积极倡导变革和向资本主义学习;提倡变法并付诸实践;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2)三民主义;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3)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政权(4)认同道路二;理由:在不改变清朝的统治下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政权,但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薄弱,注定不会成功,戊戌变法已经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派不能救中国,而且自上而下的改革不会彻底。所以中国要发展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指先进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根据材料一“中国必须用更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整个社会才有可能继续进步和发展。戊戌变法的发动者和组织者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和方向,打破封建思想的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