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中学牟县重点中学2024届中考历史押题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学牟县重点中学2024届中考历史押题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学牟县重点中学2024届中考历史押题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学牟县重点中学2024届中考历史押题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郑州市中学牟县重点中学2024届中考历史押题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郑州市中学牟县重点中学2024届中考历史押题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据严复年谱记载,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西学”课程有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等,而对“中学”课程则未作严格规定。这种课程安排A.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C.反映了新式教育占主导地位 D.抵御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2.下图为1927~1939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图(单位:亿美元)其中影响A段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的事件是()A.第二次工业革命 B.经济大危机C.第二次世界大战 D.罗斯福新政3.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该“门户开放”的含义是A.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C.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国家“开放门户”D.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共同奋起御侮的人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民族战争中起到了:A.中流砥柱的作用 B.牵制性作用 C.辅助性作用 D.不可忽略的作用5.以下有关文艺复兴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①否定神的绝对权威②鼓励人们探求知识,追求幸福生活③强调人的价值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④宣扬忍受苦难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6.1992年以来,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与美国一道,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反映出()A.美国的国际地位下降B.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C.不利于世界和平的发展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7.归纳和总结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果为下列四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正确的应是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文化交流8.史书真实客观记录历史事件,方便后人查阅历史。下列史实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可以同时查到的是()A.B.C.D.9.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写道:(团民)“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晚清大臣刚毅记载:“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主剿义和团的劳乃宣写道:“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教民樊国果记载:“(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据此可知A.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同B.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难以统一C.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D.历史事实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10.阅读下图,从图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世界占绝对优势②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都呈上升趋势③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④图中反映的信息变化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③④11.屋大维已经是终身执政官和最高统帅了,公元前27年,元老院又授予他“奥古斯都”及“元首”的称号。从此,元首和执政官合二为一。该材料反映出屋大维建立了()A.波斯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罗马帝国D.阿拉伯帝国12.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的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B.三大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D.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3.《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和行政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在中国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对这则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确立了“机会均等”原则B.名义上尊重了中国的主权完整C.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D.打破了美国独占中国的局面14.下列四个选项中其中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同一性质,它是A.戚继光抗倭B.岳飞抗金C.文天祥抗元D.寇准力主抗辽15.归纳法是历史探究学习的常用方法,根据以下事实你能推断出探究的主题是()A.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B.渴望和平,民主团结C.国家统一,民族独立 D.百年屈辱,民族抗争16.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如现在的网络流行语“蓝瘦香菇”、“洪荒之力”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与它紧密相关的流行语是A.民主共和B.自强求富C.民主科学D.维新变法17.19世纪60年代,美国、俄国和日本为了解决国内面临的严重危机,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其产生的相同作用是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废除了封建专制C.维护了国家统一D.摆脱了殖民压迫18.两岸一家亲。环球网综合报道:高雄市长韩国瑜将于2019年3月22日至28日率团访问大陆香港、澳门、深圳、厦门等四城市。对此,国台办表示欢迎并支持。以下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在中国人不需要时,可以允许荷兰人暂时借居;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时自应把它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A.荷兰殖民者占领B.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C.郑成功大力建设D.清政府实行对地区的管辖19.同学们在探究“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这一课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A.春秋晚期出现了铁器和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B.北宋时,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C.唐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D.明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20.建国初期,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得益于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21.“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材料中“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共同影响是()A.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加速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C.加强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D.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22.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艰难起步。标志中国近代化开端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23.“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转瞬即逝的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材料中的“黄金时代”主要发生在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D.解放故争期间24.以下是巴尔扎克作品的是()A.《人间喜剧》 B.《战争与和平》C.《复活》 D.《夜间的咖啡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________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开始;________年4月,美国内战爆发。2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从________变为大工厂。使科学与技术第一次紧密结合的是________革命。二战后,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人类社会由此步入________时代。27.________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________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大陆国民党政权覆灭。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7分)中国古代以抑商为主的商业政策几经变化,影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思想呈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业,限制商业,肯定商业三种商业思想……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原始时代去。——魏向远《我国古代商业思想和政策的历史演变》材料二北宋东京城简易图材料三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诏“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绵,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担驼载之人,减一等。物货船只并入宫”……清朝时为了推行抑商政策,采取大量对商业、手工业、运输业的禁止或者限制措施,如用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清政府就是利用这种制度对从事国内贸易的商业资本进行有效的垄断与控制,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史慕华《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思想与政策探究》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肯定商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断限制商业的是什么学派,并简述理由。据材料二所示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分析其对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抑制商业的表现和根本目的。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商业政策变化的认识。29.(6分)某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破釜沉舟草木皆兵以上成语涉及哪两个历史事件?如上图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个方面的成就?有什么共同作用?文献名称内容摘要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表中的文献及内容摘要分别体现了什么政体?除了文献资料外,同学们还可以通过哪些类型的资料了解历史?请谈谈你参加历史研究性学习有什么收获?30.(7分)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个鲜明的历史地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1)据材料一,“改革开放”是由哪一会议开启的?请结合所学知识,“三大历史性事件”成为“里程碑”的理由。材料二:这是镌刻在40年奋斗征程上的一个个“改革印记”﹣﹣小岗“包干到户”、深圳“先行探路”、海南“最大特区”、浦东“开发开放”、雄安“未来之城”……这些地标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坚实足印,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从改革地标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2018年5月23日南方日报(2)小岗“包干到户”之后哪一制度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深圳“先行探路”、海南“最大特区”、浦东“开发开放”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什么特点?(3)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中国40年改革开放“坚实足印”的特点。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1、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西方自然科学课程较多,且作出严格规定,说明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中国人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用来抵外来侵略的意识更加迫切,因此这种课程安排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故A正确。福州船政学堂的课程安排是服务洋务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无直接关系,B错误。没有涉及新式教育的比重和地位问题,C错误。这种课程安排本身不能起到抵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作用,D错误。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2、B【解析】

根据图表数据可知,A段所处时间是在1929-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3、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使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国纷纷在中国建立“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1899年美国则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即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故D符合题意;ABC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4、A【解析】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牵制性作用、辅助性作用、不可忽略的作用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的作用不符,排除BCD。故选A。5、A【解析】

依据课本所学,文艺复兴是一场反对教会“神权至上”和提倡人文主义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力量,发展人的个性;鼓励人们探求知识,追求享受现世生活。①②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基督教在1世纪是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传说耶稣就是基督教中的“救世主”,耶稣宣扬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④错误,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6、B【解析】

根据“1992年以来,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与美国一道,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反映出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了,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至今还没有定型。B符合题意,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国际地位没有下降,A不符合题意;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C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D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7、D【解析】

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交往;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印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的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四幅图片都是中外交往的史实。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8、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资治通鉴》记述了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至五代末年的历史,从战国的韩、赵、魏三家分晋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史学巨著中都有记载。张骞通西域在西汉时期,在《史记》和《资治通鉴》中可以同时查到。B项正确。贞观之治出现于唐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澶渊之盟出现于宋朝,C项错误。八股取士出现于清朝,D项错误。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史记》和《资治通鉴》的成就。9、C【解析】

依据题干“义和团运动发生时,时人的记载大不相同”,可见题干中刘以桐等人都属于同时代的历史人物,故A不符合题意。历史解释与历史事实并非难以统一,历史解释经过考证后可以与历史事实统一,故B不符合题意。刘以桐等人的记载大不相同,可见立场不同影响他们各自的说法,说明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C符合题意。历史事实需要多方面的史料验证得出准确结论,并不是因史料冲突无从确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0、B【解析】

通过观察,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从1870到1910年三个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总量在世界工业总量的比重变化情况。从图中可知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世界占绝对优势,所以①符合题意;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并不是都呈上升趋势,所以②不符合题意题意;图表信息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各国的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根据时间可知这是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所以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型选项题,可用排除法解答。11、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及“元首”的称号。从此,元首和执政官合二为一,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ABD和屋大维无关,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12、D【解析】

依据题干关键词“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1958年成为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破坏了我国的生产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给党和国家造成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1961年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故D符合题意;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三大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与题干无关,故AB不合题意;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表述错误,故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13、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重新支配的局面。故答案是D。14、A【解析】

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戚继光抗倭属于反抗外来侵略,解决民族危机的范畴,故A符合题意;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寇准力主抗辽这些历史事件属于民族内部矛盾,故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5、A【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列举的史实包括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这些都属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史实。把这些史实放在一起探究,目的是要警示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6、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主张;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主张;维新变法是维新变法时期的主张。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17、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19世纪60年代,美国、俄国和日本为了解决国内面临的严重危机,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其产生的相同作用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时,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故B不符合题意;19世纪60年代,俄国和日本的改革没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故C不符合题意;摆脱了殖民压迫和美国南北战争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8、B【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该岛一向是……荷兰人暂时借居”,该岛指的是。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对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和实施侵略,1662年郑成功成功收复,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19、C【解析】

同学们在探究“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这一课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不正确的是“唐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完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北方依然是我国的经济重心;隋唐时期,江南地区进一步得到开发,并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20、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的了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地主土地所以制被废除,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的了土地,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21、D【解析】

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到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年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李鸿章和日本的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故材料中“三次灾难性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共同影响是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22、A【解析】

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答案选A。23、C【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短暂发展的春天。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处于萌芽发展的阶段,所以AB项与题意不符;D项解放战争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始凋谢萎缩。C项符合题意,故选C。24、A【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代表作有《人间喜剧》,故A符合题意。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作品是《战争与和平》、《复活》,故BC不符合题意。《夜间的咖啡馆》是梵高的布面油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17751861【解析】

据所学知,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1861年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南方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战争,美国内战爆发。26、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信息【解析】

(1)18世纪末期,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机器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到19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技术工人的创造,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也取得重大进步,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运用于生产,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这时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相结合。(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27、19191949【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28、(1)原因:商业活动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否定商业的是道家。理由:道家主张“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限制商业的是法家。理由:法家主张“重农抑商”。(2)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督。(任答3点即可)影响:以词、话本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兴起,居民娱乐场所(瓦肆)增加。(3)表现:海禁政策,行会制度。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认识:中国古代总体采取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解析】

(1)根据材料一“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原始时代去”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肯定商业的原因商业活动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可推断,限制商业的会是道家。因为道家主张“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还有法家,因为法家主张“重农抑商”。(2)根据材料二“北宋东京城简易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城市商业活动的特点有商业经济空前繁荣,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督等。繁荣的经济和丰富的生活对居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宋代以词、话本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兴起,居民娱乐场所(瓦肆)增加。(3)根据“仍禁濒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如用行会制度限制工商业自由发展。”等可知,明清时期政府抑制商业的表现是海禁政策,行会制度。根据“从而达到既能使商业资本为封建政治、经济服务,又能对商业资本瓦解封建经济的作用进行限制的目的。”可知,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总体采取抑商政策,商业发展影响人民生活。29、(1)巨鹿之战、淝水之战。(2)成就:对外交往方面的成就。作用:加强了同海外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或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的强盛)。(3)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口传资料,实物史料,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4)人数的多少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人心向背才是;要加强对外交流,对外交流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国情不同政体不同等。(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1)根据成语“破釜沉舟、草木皆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上成语涉及巨鹿之战和淝水之战这两个历史事件。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于万前秦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