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21年中考化学真题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福建省2021年中考化学真题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福建省2021年中考化学真题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福建省2021年中考化学真题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福建省2021年中考化学真题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2021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运动型功能饮料含有下列营养素,其中主要用于补充能量的是()

A.葡萄糖B.维生素C.水D.无机盐

【答案】A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解析】【解答】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它们各具有一定的作用。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

提供能量;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有重要关系,

也能提供少量的能量;脂肪是备用能源,一般存储在皮下备用。水、无机盐、维生素不能提供能量。

故答案为:A。

【分析】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2.全硼富勒烯团簇(BM)的分子结构像中国红灯笼(如图)。B40属于()

A.单质B.氧化物C.酸D.盐

【答案】A

【考点】物质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A.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作单质,故A符合题意;

B.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一种是氧元素,故B不符合题意;

C.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故C不符合题意;

D.盐属于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单质的概念,进行分析。

3."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NH4HCO3B.KCIC.(NH4)2HPO4D.CO(NH2)2

【答案】C

【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碳酸氢钱含氮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故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钾含钾一种营养元素,属于钾肥,故不符合题意;

C.磷酸氢二镀含N、P两种营养元素,属于复合肥,故符合题意;

D.尿素含氮一种营养元素,属于氮肥,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一种化学肥料中,同时含有N、P、K等主要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肥料,称为

复合肥料。

4.大蒜素(C6H10S2O)能抑制和杀灭多种细菌。下列有关大蒜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由4种元素组成

C.一个分子由19个原子构成

D.属于有机化合物

【答案】A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有机物的特征、分类及聚合物的特性

【解析】【解答】A.大蒜素中C、H、S、。元素的质量比为:(12x6):10:(32x2):16=36:5:32:8,

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符合题意;

B.大蒜素由C、H、S、。四种元素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大蒜素由大蒜素分子构成,每个大蒜素分子由6个碳原子、10个氢原子、2个硫原子、1个氧原子共19

个原子构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大蒜素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B、化学式中有几种元素符号,物质就含有几种元素。

C、每个分子含有原子的个数等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角码之和。

D、根据有机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5.稀释浓硫酸并进行硫酸性质实验的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倾倒稀硫酸

D.:滴加稀硫酸

【答案】D

【考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稀释浓硫酸

【解析】【解答】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

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

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

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

题意;

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

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

B、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C、液体药品取用是要“一贴(手心)二倒(放瓶塞)三倾斜,。

D、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垂直,悬空在容器口正上方。

6.据文献报道:一种特殊的铜纳米颗粒具有与金、银极其相似的反应惰性,可替代黄金做精密电子元器

件。下列对该铜纳米颗粒的判断,正确的是()

A.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B.在空气中容易锈蚀

C.能与硫酸亚铁发生置换反应

D.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答案】D

【考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铜比较稳定,不与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

B.铜在水、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才容易生成铜绿,不符合题意;

C.铜不与硫酸亚铁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D.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一种特殊的铜纳米颗粒具有与金、银极其相似的反应惰性,"结合金、银的性质,进行分

析。

7.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离不开化学知识和技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温消毒餐具,使病毒在高温下失去活性

B.使用医用酒精消毒要远离火源,因为酒精有可燃性

C.将酒精加工成免洗消毒凝胶,使酒精分子停止运动而不挥发

D.测定新冠病毒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研发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

【答案】C

【考点】基础知识点归纳

【解析】【解答】A.高温消毒餐具,使病毒在高温下失去活性,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酒精有可燃性,用医用酒精消毒要远离火源,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酒精加工成免洗消毒凝胶,防止酒精过度挥发,而不是使酒精分子停止运动,故说法错误,符合题

意;

D.测定新冠病毒的组成和结构,有助于研发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分子、原子在不断的无规则的运动。

8.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用活性炭吸附

B鉴别硬水和软水取样,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

C除去FeCI2溶液中的CuCb杂质加入过量的铁屑充分反应,过滤

D检验久置的NaOH是否变质取样,滴加酚酸溶液

A.AB.BC.CD.D

【答案】D

【考点】硬水与软水,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解析】【解答】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故正确,不符合题

思;

C.加入过量的铁屑充分反应,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过滤,除去过量的铁和反应生成的

铜,可除去杂质,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配

试液变红,故取样,滴加酚醐溶液,无法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

进行分析。

9.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使用等量的同种钙片和白醋开展四组实验,分别测得产生

的二氧化碳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选取C02的浓度从0~8%为研究对象,下列实验结果的分

析,错误的是()

COz浓度,%

①、③为研磨成粉末状钙片

②、④为片状钙片

A.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B.对比②③,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

C.对比③④,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对比①②③④,④的反应速率最慢

【答案】B

【考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解析】【解答】A.由图可知,①③除了温度不同,其它因素相同,且温度越高,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

越快,对比①③,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B.②③温度和钙片的形状均不同,对比②③,无法得出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小,反应速率越慢,符合题

忘;

C.③④除了钙片的形状不同,其它因素相同,且粉末状钙片,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的快,说明反应物接

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对比①②③④,④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的慢,反应速率最慢,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结合对比组合,进行分析。

①②

10.甲、乙、丙三种物质有如下转化关系:甲T乙T丙。在不断搅拌下,往装有甲溶液的容器

稀盐酸稀蔻酸

中逐滴加入稀盐酸依次发生①、②反应,同时测定容器中液体的透光强度(液体越浑浊,透光强度越

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P

光00O

750

EE

lux5。

)0

250-\/

\Q/

________I____IIII__________I

0__________10________20_________30

稀盐酸体积mL

A.乙难溶于水

B.甲可能是NaOH

C.QM段对应反应②

D.E,F对应的液体组成不同

【答案】B

【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D@

【解析】【解答】A.甲T乙T丙,由图可知:透光强度先减小后增大,说明甲与稀盐酸反应有沉

稀短酸稀短酸

淀乙生成,继续加入稀盐酸,沉淀溶解,则乙难溶于水,故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没有沉淀生成,透光强度不会变小,甲不可能是氢氧化钠,故

分析正确,符合题意;

C.QM段透光强度逐渐变大,说明生成的沉淀慢慢溶解,对应反应②,故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D.E、F两点透光强度相等,说明液体浑浊程度一样,但液体组成不同,故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a

【分析】根据题目中曲线可知,从PQ曲线,透光强度变小,说明有沉淀生成;QM曲线,透光强度变

大,说明沉淀溶解,进行分析。

二、填空题(共4题;共22分)

11."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抵达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

(1)月壤含CaAI2Si2O8以及可作为核聚变燃料的氢-3等物质。

①CaAl2Si2C)8中,Si、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②如图为氮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M-3原子的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3则其中子数为、

核外电子数为。

2^_He

(2)着陆器上的仪器可探测水。若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水,可利用光催化分解水技术得到氧气,对人类在

月球上活动意义重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火星拥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二氧化碳等资源。火星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如下表。

气体成分其他

C02N2Ar02

体积分数/%95322.71.60.130.25

①为鉴别一瓶模拟"火星低层大气”组成的气体和一瓶空气,可采用的化学方法是。

②若为满足人类未来在火星上生活,下列研究设想不合理的是(填标号)。

a.将C02转化为02,提高02含量

b.将C02分解转化为此,提高N2含量

c.寻找水的存在和开发水循环技术

d.利用火星上的金属矿物冶炼金属

【答案】(1)7:16;1;2

(2)比

1

2H2O-2H2+O21

(3)分别将燃着的木条深入两瓶气体中,若木条熄灭,则说明该气体是模拟"火星低层大气"组成的气体,

若木条燃烧无明显变化,则该气体是空气。;b

【考点】空气的组成,电解水实验,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①CaAbSizOs中,Si、0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8x2):(16x8)=7:16。

②由氨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可知氨的原子序数为2,即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2,又氢-3原子的质

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3,故其中子数为3-2=1,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2。

(2)分析信息可知水在光催化下分解得到氧气和氢气,故反应方程式为:tt«

1

2H2O-2H2'+02

(3)①空气中二氧化碳约占总体积的0.03%,而模拟"火星低层大气"组成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

含量是95.32%,故可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燃烧的性质进行鉴别。具体操作方法是:分别将燃着

的木条深入两瓶气体中,若木条熄灭,则说明该气体是模拟"火星低层大气"组成的气体,若木条燃烧无明

显变化,则该气体是空气。

②a.模拟“火星低层大气"组成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中少,且二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可通过将二氧

化碳转化为氧气,以提高氧气的含量,此选项设想合理;

b.二氧化碳中不含氮元素,故无法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氮气,此设想不合理;

c.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故应寻找水的存在和开发水循环技术,此设想合理;

d.火星拥有丰富的金属矿物,故可利用火星上的金属矿物冶炼金属供人类使用,此设想合理。

故答案为:b<.

【分析】(1)①在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个数的乘积之比。

②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核内质子数。

(2)水在光催化下分解得到氧气和氢气。

(3)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燃烧的性质进行鉴别。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结合人类生活的需要,进行分析。

12.钢铁是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1)英国学者R•坦普尔论证了我国古代冶铁技术世界第一。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已广泛利用铁矿石

与木炭生产生铁,并加入“黑土"以降低生铁的熔化温度;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充氧"等炼钢法。

①"黑土"含有磷酸铁(FePOj,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②生铁生产过程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炼钢中"充氧”的目的是降低生铁中的,获得性能更好的钢。

(2)对钢铁制品进行"发蓝"处理,使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能有效防止钢铁锈蚀。

①"发蓝”过程发生了(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②致密氧化膜能防止钢铁锈蚀的原因是o

:

【答案】⑴+5;Fe2O3+3CO:2Fe+3COz含碳量

(2)化学变化;隔绝氧气和水

【考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的特点及其判别

【解析】【解答】(1)①磷酸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设磷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

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3)+X+(-2)x4=0,x=+5;

②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高温

Fe2O3+3CO:2Fe+3cO2;

③碳能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炼钢中"充氧”的目的是降低生铁中的含碳量,获得性

能更好的钢;

(2)①“发蓝"过程有金属氧化物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②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致密氧化膜能防止钢铁锈蚀的原因是:隔绝氧气和水。

【分析】(1)①根据在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计算。

②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③碳能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①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②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进行分析。

13.如图为我国古代“布灰种盐”生产海盐的部分场景,其过程为"烧草为灰,布在滩场,然后以海水渍之,

俟晒结浮白,扫而复淋"。

(1)“晒结浮白”是指海水浸渍的草灰经日晒后出现白色海盐颗粒的过程,化学上称之为。

(2)经过多次"扫而复淋",提高卤水浓度获得"上等卤水"(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约为15%),用于煎炼海盐。

①1000g"上等卤水"蒸干后,可得氯化钠的质量约为g。

②从燃料利用角度分析,用获得的"上等卤水"而不直接用海水煎炼海盐的原因是。

③将“上等卤水”在100℃恒温蒸发至刚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的组成为:150g溶液中含水100g、NaCI

39.8g、MgCl27.65g及其他成分2.55g。将150g此溶液降温至20℃,有gNaCI析出(溶解度见表)。

此时,(填"有"或"没有")MgCb析出,原因是。

温度/℃2060100

NaCI36.037.339.8

溶解度/g

MgCI254.861.373.0

【答案】(1)蒸发结晶

(2)150;海水中氯化钠浓度低,浪费燃料;3.8;没有;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4.8g氯化镁,而

该溶液中氯化镁只有7.65g,能全部溶解

【考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1)“晒结浮白”是指海水浸渍的草灰经日晒后出现白色海盐颗粒的过程,化学上称之为

蒸发结晶;

(2)①1000g"上等卤水"蒸干后,可得氯化钠的质量约为:1000gxl5%=150g;

②用获得的“上等卤水"而不直接用海水煎炼海盐的原因是:海水中氯化钠浓度低,浪费燃料;

③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只能溶解36.0g氯化钠,故将150g此溶液降

温至20℃,有39.8g-36.0g=3.8g氯化钠析出;

没有氯化镁析出,因为10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为73.0g,20℃时,氯化镁的溶解度为54.8g,即20℃

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4.8g氯化镁,而该溶液中氯化镁只有7.65g,能全部溶解。

【分析】(1)根据蒸发结晶的原理,进行分析。

(2)①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x溶质质量分数。

②根据海水中氯化钠浓度低,进行分析。

③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进行计算。

根据表格中的物质溶解度,进行分析。

14.为方便推测某些复杂物质的化学性质,可将其化学式改用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如碱式碳酸铜

(CU2(OH)2c。3)可改写为CU(OH)2-CUCO3,推测其兼具Cu(OH)2和CuCC)3的化学性质。

(1)举重运动员常用碱式碳酸镁(Mg2(OH)2CC)3)粉末抹在手掌以增大摩擦力。

①参照上述方法,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可改写为。

②该物质兼具(填"酸"或"碱")和碳酸盐的化学性质。

③该物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Mg2(0H)2c03-2X+H2O+CO2T,X的化学式为。

(2)某种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可表示为2Na2CO3-3H2C)2)。将过碳酸钠溶解于热水中,有大

量气泡产生,其原因是;当不再产生气泡后,往溶液中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答案】(1)Mg(OH)2MgeCh;碱;MgO

(2)过氧化氢受热分解生成水和氧气;Ca(0H)2+Na2cO3=CaCO3J+2NaOH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1)①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可改写为Mg(OH)2WgCC)3;

②该物质兼具氢氧化镁和碳酸镁的化学性质,氢氧化镁是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

物,属于碱,碳酸镁是由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碳酸盐,故填:碱;

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物中含Mg、。、H、C的个数分别是

2、5、2、1,生成物中含Mg、0,H、C的个数分别是0、3、2、1,故生成物中还应含2个Mg、2个0,

故X的化学式为:MgO;

(2)过碳酸钠兼具碳酸钠和过氧化级的化学性质,将过碳酸钠溶解于热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其原因

是:过氧化氢受热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当不再产生气泡后,往溶液中加入足量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0H)2+Na2cO3=CaCO31+2NaOH。

【分析】(1)①根据阴离子改写碱式碳酸镁的化学式。

②根据物质中含有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进行分析。

③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分析X的化学式。

(2)过氧化氢受热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纸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三、综合题(共3题;共18分)

15.为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有学者提出如右图所示的含碳物质转化的技术路线。

(1)"可燃冰"中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反应②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

(3)反应④中,参加反应的C02和生成的CH4的分子数目之比为。

(4)我国学者开发出促进反应③的一种新型催化剂,催化过程微观示意图如图。该过程的中间产物

(填化学式)、氧和氢进一步作用生成甲醇(CKOH)和水。

p

t

o

(5)该技术路线有利于实现(填标号)。

a.碳循环利用b.减少碳排放c.减少白色污染

点燃

【答案】(1)CH+2O-CO+2

422H2O

(2)分解反应

(3)1:1

(4)CO

(5)ab

【考点】反应类型的判定,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甲烷、乙醇等常

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

点燃

【解析】【解答】(1)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

(2)由图可知反应②为碳酸氢钾受热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钾,反应物只有一种物质,生成物有

三种物质,符合"一变多"的特征,故为分解反应;

催化剂

(3)由图可知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H2-CH4+2H20,故参加反应的82和生成的CH4的

分子数目之比为1:1;

(4)由图可知在催化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解离成一氧化碳分子和氧原子,氢分子解离成氢原子,之后一

氧化碳分子与氢原子重新组合成甲醇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组合成水分子,故该过程的中间产物是一氧

化碳,化学式为CO;

(5)上述技术路线将二氧化碳气体转化成了甲醇和甲烷,有利于碳循环利用和减少碳排放,

故答案为:abo

【分析】(1)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2)碳酸氢钾受热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钾。

(3)根据图可知,反应④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

(4)根据图可知,粒子的结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

(5)根据技术路线中二氧化碳气体转化成了甲醇和甲烷,进行分析。

16.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

(1)仪器①的名称是。

(2)用装置甲制取氧气,采用该收集方法的依据是。用收集的氧气做铁丝燃烧实验,应预先在

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

(3)用装置乙制取气体,实验结束时,为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应采取的操作是。

(4)在加热条件下,用醋酸钠(CH3coONa)固体与碱石灰固体中的氢氧化钠反应制取甲烷,同时生成碳酸

钠,应选用的装置是(填"甲"或"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长颈漏斗

(2)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水或铺一层细沙

(3)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

△_

(4)T

乙;CH3COONa+NaOH-CH4+Na2CO3

【考点】气体反应装置的选取,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

(2)用装置甲制取氧气,采用该收集方法的依据是: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用收集的氧气做铁丝燃烧实验,应预先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

炸裂瓶底;

(3)用装置乙制取气体,实验结束时,为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应采取的操作是: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然后熄灭酒精灯;

(4)在加热条件下,用醋酸钠(CWCOONa)固体与碱石灰固体中的氢氧化钠反应制取甲烷,属于固体加热

反应,且甲烷难溶于水,制取装置应选乙;

A

醋酸钠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甲烷和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sCOONa+NaOH「CH4T

+Na2cO3°

【分析】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

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不易溶于水,并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适合用排水法进行收集。

能溶于水,或者与水反应的气体,适合用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应该用

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如果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17.已知:H2+CUO-CU+H2O。有文献报道: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一些实验中,得到的固体产物是铜

和氧化亚铜(CU2。)组成的混合物。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在空气中溶于氨水得到蓝色溶液。某兴趣小组对

此开展如下探究。

(1)I.设计如实验装置,开展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并检验固体产物。

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氧化钙的作用是。

(3)取反应后的红色固体于烧杯中,加入氨水并搅拌,观察到,证明固体产物有CU2O。

(4)II.探究反应生成CU2。的变化情况。

称取若干份质量均为0.6000g的CuO,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氢气还原不同时间(t),检测所得固体中Cu2O的

质量(m),结果如图。

由图可知,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过程中,CU2。质量的变化趋势是。

(5)为确保氢气还原氧化铜所得固体产物不含CU2。,应采取的措施是。

(6)川.探究反应生成Cs。的原因。

为解释实验结果,兴趣小组对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过程提出如下假设:

△△

假设1.经历2CuO+H2;CU2O+H2O、H2+CU2O:2CU+H2O两个反应,且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同

时进行。

A△△

假设2•经历C11O+H2;Cu+WO、Cu+CuO:Cu2O'H2+Cu2O:2CU+H2O三个反应。

结合探究II结果计算分析,假设1中"在同一条件下两个反应能同时进行”合理的依据是。

(7)若要确认"假设2"是否合理,在探究II的基础上,还需进行的实验是。

【答案】(1)Zn+H2s04=ZnS04+H2T

(2)除去氢气中混有的水蒸气

(3)溶液变蓝色

(4)5分钟之前氧化亚铜的质量是增多的,5分钟之后氧化亚铜的质量是减少的

(5)延长加热时间

(6)氧气还原氧化亚铜比还原氧化铜所需的温度低,且两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