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模块二专题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_第1页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模块二专题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_第2页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模块二专题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_第3页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模块二专题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_第4页
高中一轮复习历史人民版模块二专题十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十eq\b\lc\|\rc\(\a\vs4\al\co1(,,,,,,,,,,,,,))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以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调整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苏联(俄)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进行改革,但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二战后,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开始朝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第20讲“自由放任”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自由放任”的美国eq\a\vs4\al(轻巧识记——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eq\a\vs4\al(思维升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2)主要原因:社会供需(产销)矛盾尖锐化的产物;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分期付款、银行信贷,市场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再生产。(3)直接原因: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1929年10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并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形成前所未有的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大幅下降,失业人口剧增,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资本主义制度遭受了沉重的打击。②在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是由盲目生产、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共同导致的,它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推入了深渊,迫使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来挽救资本主义制度。eq\a\vs4\al(罗斯福新政)eq\a\vs4\al(概念阐释——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亦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eq\a\vs4\al(易误指正)1.罗斯福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罗斯福新政是美国政府为克服经济危机而进行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缓和了国内的阶级矛盾。2.有学者认为,胡佛虽然在大萧条中思想准备不足,但还是有所作为的,在主观上试图力挽狂澜,主张政府干预,而非完全地自由放任。他在自己的经济哲学和治国经验的指导下,从一开始就为控制经济衰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胡佛并非一位无能、无为的总统,也不是自由放任主义的典型代表,并且他的反危机措施和罗斯福“新政”有多方面的联系。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以免其重蹈覆辙。[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罗斯福就任总统后,立即实行新政,改革资本主义制度。新政包括一系列挽救金融危机、工农业生产危机以及社会危机的政策、法规与法令。新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②新政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重新正常运转。罗斯福政府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提供了借鉴。eq\a\vs4\al(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eq\a\vs4\al(轻巧识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eq\a\vs4\al(概念阐释——“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在低失业、低通货膨胀和低利率的条件下,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1996年,美国的《商业周刊》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的概念由此问世。这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原因主要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措施。eq\a\vs4\al(易误指正)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eq\a\vs4\al(思维升华——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变化: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西方福利国家在二战后得到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得到发展。(2)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像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的发生。(4)局限: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2.“二战”后法国经济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对战后法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启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坚持走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相结合的道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进入新的飞速发展时期。随着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的提高,美国形成了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②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失灵。里根政府采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终于使经济走出衰退,而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重新高涨,迎来所谓的“新经济”时代。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虽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但政府干预都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共同之处,这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1.《变形金刚》影片中出现了闻名世界的美国水利工程——胡佛水坝(如图)。胡佛水坝是1931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1935年竣工。胡佛水坝表明()A.胡佛政府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B.胡佛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C.胡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D.胡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解析:选D胡佛政府并没有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罗斯福政府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故B项错误;胡佛水坝的修建并不能说明胡佛政府较好地解决了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问题,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胡佛水坝是1931年联邦政府立项开始建设的”信息可知,胡佛政府采取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故D项正确。2.罗斯福新政的某项法案在国会讨论时,反对者声称,如果它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赡养父母,工人也会辞工不干。有人甚至认为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的著作中抄来的。下列与之直接相关的新政措施是()A.整顿财政金融 B.加强工业计划指导C.成立农业调整署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D“反对者声称,如果它得到通过,子女就将不再赡养父母,工人也会辞工不干”表明新政的措施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故D项正确。3.吉福德·平肖第三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指出:“先进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的劳动及从资本物中得来,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能典型地体现这一观念的是()A.斯大林经济模式 B.苏俄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模式 D.美国的“新经济”解析:选D根据题干材料“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可知是与知识经济和科技相关的“新经济”模式,故D项正确。4.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A.优化农村环境 B.给农民提供补贴C.提供就业机会 D.提高农产品价格解析:选D罗斯福新政在农业上的改革,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由此可见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就是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答案选D项。5.近年来,希腊等欧盟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在希腊政府被迫通过多项财政紧缩政策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减少赤字,结果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各种罢工游行此起彼伏。这表明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A.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B.片面照顾高收入阶层利益C.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D.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严重解析:选D由于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国家”政策,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带来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此“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减少赤字”,答案为D项。eq\a\vs4\al(主题一维护资本主义,调整生产关系的经济制度改造,,——罗斯福新政)史料一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罗斯福传》[教你读史]史料一阐述了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的改革措施,体现了加强国家对农业的干预,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划线部分反映了其根本目的。史料二阐述了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政府加强救济工作,稳定社会秩序。两个法律体现了两项措施。[史论形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1)新政策: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放弃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2)新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3)新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4)新起点: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史料二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主题二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史料一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20世纪60年代,法国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工作。1949年1月5日,杜鲁门在提交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教你读史]史料一突出强调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划线部分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史料二体现了战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背景和方式。史料中共四句话,第一句话一层,第二、三句话一层,第四句话一层,分别反映了英国实行福利制度的原因、条件和措施。[史论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1)表现:①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②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③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④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认识:①这些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与其发展相悖的因素。②资本主义之所以要主动地变化,既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史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42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1948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1.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史料]罗斯福清楚地懂得,“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或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何顺果《美国史通论》[探究]史料中的“不应消灭”指什么?“经济的营运”指什么?“改进和补充”指什么?由此指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提示]“不应消灭”指保留资本主义。“经济的营运”指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改进和补充”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史料]莫里斯说:“罗斯福……对时代面临的问题有着超人的直觉……”洛伊希腾贝格得出结论说:“罗斯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罗斯福新政的谎言》[探究]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对时代面临的问题有什么“超人的直觉”?作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发明家”,罗斯福对历史有何重大的贡献?[提示]直觉:面对大萧条,罗斯福意识到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应对危机,需要动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推行“新政”。贡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料]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政货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何正斌《经济学300年》[探究]根据史料分析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提示]定位:政府用经济办法调节有效需求,刺激消费,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4.美国“新经济”的出现[史料]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发表的《新经济指数——了解美国经济的变革》的研究报告将“新经济”定义为: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造思想和技术。[探究]概括“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并分析“新经济”对美国的影响。[提示]基本特征: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主导。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一、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探索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3)生态史观:罗斯福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二、综合分析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因素原因时代潮流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实力美国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民主传统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理论依据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个人努力罗斯福的个人努力三、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体制的变革1.变革历程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体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与发展: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后,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面对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运行体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2.变革原因(1)科技革命与生产力发展,这是资本主义运行体制变革的根本原因。(2)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经济危机与战争的冲击和工人阶级长期不懈的斗争。(4)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5)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新要求。题组一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1.(2015·江苏高考)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解析:选D1921~1930年,美国盛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故A项错误。1930~1932年,罗斯福还未上台,美国尚未开始实施新政,故B项错误。1933~1935年预算比重没有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由于实施新政,美国逐渐度过经济大危机,故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D项正确。2.(2014·江苏高考)《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念的体系”,一种是“为私营企业”自由服务;另一种是以“一种对财富平等的分享”为基础的“社会化的自由”。事实表明,大多数美国人在1936年时都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由此可知()A.罗斯福新政体现了第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B.罗斯福新政体现了“另一种”关于“自由”的观念C.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政府应当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D.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自由代表着从物质的无保障中得到解放”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由材料信息“大多数美国人……的观点: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保证的经济安全”可知,他们主张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保障人民的物质生活,D项符合题意;第一种自由应在罗斯福新政之前,A项不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未实现“财富平等的分享”,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经济方面,与政治自由无关,C项排除。3.(2011·江苏高考)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解析:选C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当时,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尚在形成之中,并且罗斯福政府不可能推行之,A项错误;福利国家制度形成于二战后,B项错误;新政期间,罗斯福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以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C项正确;“新经济”时代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D项错误。4.(2010·江苏高考)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解析:选C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罗斯福政府购买并大量屠宰了大量牲畜可以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有利于缓和经济危机,C项正确;美国市场并不缺少肉类供应,A项错误;“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与“减少农业津贴开支”相矛盾,B项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题组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5.(2017·江苏高考)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产业时间国家地区农业(%)工业(%)服务业(%)1990年2003年1990年2003年1990年2003年低收入322428274049中等收收入3233276471表中数据表明()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解析:选D分析表格可知,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的农业和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上都呈下降趋势,服务业则呈上升趋势,表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故D项正确;高收入国家并没有忽视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故B项错误;三大产业明显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6.(2012·江苏高考)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材料二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月收入5080200儿童津贴13.013.013.0其他津贴50.130.10纳税0-7.9-43.8国民保险-4.5-7.2-18.0实际收入108.6108.0151.2(资料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材料三(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罗斯福新政的社会救济内容回答;第二小问,从社会救济的背景回答。第(2)问,从“儿童津贴”可得出“保障儿童利益”的信息,从“实际收入”可得出“缩小贫富差距”的信息。第(3)问,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关键词“开支”“经济增长速度”“救济的人数”即可得出答案。第(4)问,从决策、调整、承担等方面说明。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课时检测(二十)”“课时检测(二十)”(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8·扬州调研)有人认为,如果说1929年美国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严重的“慢性病”。这形象地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A.波及范围广 B.破坏性特别大C.持续时间长 D.引发政治危机解析:选C“慢性病”说明持续周期长,故C项正确;范围、破坏性和影响均与材料中信息不符,故A、B、D三项错误。2.(2018·海门一模)在1932年的渥太华帝国会议上,英国与各自治领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双方给各自的产品进入对方的市场提供优惠,减免关税;对外则高筑关税壁垒。据此可知,英帝国特惠制的出台()A.使得英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B.为“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奠定基础C.表明英国固守“自由放任”政策D.加深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解析:选D经济危机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提高关税,英国的对外关税壁垒政策加剧了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故D项正确。3.阿瑟·小施莱辛格指出:以前毫无限制的企业权力最终得到有效的遏制,由此产生的是一个改造了的资本主义体系,其中工人、农民、消费者等比以往受到了更多的保护。这一做法旨在()A.遏制私有企业发展 B.缓和社会矛盾C.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D.扩大政府权力解析:选B材料所述行为是对企业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限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与自我完善,这有利于维护工人、农民、消费者的利益,可以缓和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4.1932年胡佛要求国会通过降低所得税的法令希望能减轻农民的负担;他设立专门救灾机构,四年间花在公共工程项目上的钱比此前三十年的总和还要多……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应该是有限的。材料说明当时()A.胡佛坚持国家有限干预经济B.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相结合C.凯恩斯主义学说已得到实践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解析:选A材料“他相信面对灾难,联邦政府要有所作为,但应该是有限的”表明胡佛坚持国家有限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5.参议员诺里斯曾这样问罗斯福:“如果人家问你,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是根据什么政治思想建立的,那你怎么说呢?”罗斯福乐呵呵地回答:“我要告诉他们,这既不是鱼,也不是鸡,但是,不管它是什么,对于田纳西河流域的人民却是极佳的美味。”由此可见新政()A.遵循自由主义经济政策B.彻底消除了美国经济危机C.未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切实体现了务实有效特征解析:选D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改变了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仅是缓解了经济危机,“彻底消除”说法太绝对,故B项错误;新政挽救了危机,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故C项错误;从“不管它是什么,对于田纳西河流域的人民却是极佳的美味”,可知新政务实有效,故D项正确。6.1933年12月31日,凯恩斯在信中敦促罗斯福将NRA(全国工业复兴署)束之高阁,称NRA为一个“戴着复兴假面具而实质上也许会阻碍复兴”的机构,而应该致力于促进公众消费和开放市场操作。对此,凯恩斯解释说:“只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指望政府支出会不断起到主导作用。”凯恩斯旨在()A.反对政府行政职能过大 B.避免国家出现财政赤字C.强调国家加强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引发过剩解析:选A材料中凯恩斯反对设置NRA(全国工业复兴署),因为它会阻碍美国经济的复兴,他认为“只有……人们才会指望政府支出会不断起到主导作用”,说明凯恩斯的目的在于反对政府行政职能过大,政府的任务应该是引导公众消费和开放市场操作,故A项正确。7.(2018·扬州期中)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只要明智而勇敢地承担起来,这项任务并不是不能解决的。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致力于实现“这项任务”的新政措施是()A.保护劳工权利,缓和阶级矛盾B.防止盲目竞争,恢复工业生产C.实行以工代赈,解决就业问题D.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解析:选C“政府直接招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从而促进和改组我们自然资源的利用”属于典型的“以工代赈”的特点,这有利于缓解失业压力,故C项正确;A项属于缓和社会矛盾,B项属于工业救济措施,D项属于现象,不是材料主旨,均排除。8.(2018·扬州中学质检)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随后国会又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A.新政期间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B.新政注重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C.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实现社会稳定D.社会福利开支过大导致财政不堪重负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但不能推断是否完善,故A项错误;《紧急救济拨款法》反映出新政以工代赈,注重间接救济,《社会保障法》体现出新政注重直接救济,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但没有体现出实现了社会稳定,也没有体现出财政不堪重负,故C、D两项错误。9.(2017·南京摸底)1982年英国保守党政府取消了与收入关联的疾病与失业救济,对失业者的救济改为应纳税津贴;同年通过的《社会保障与住房补贴法》要求雇主为其雇员承担疾病津贴,作为补偿,雇主可以减少国民保险的缴纳数额。该政策的制定()A.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B.推卸了政府的社会责任C.调整了福利国家运行方式D.增加了雇主的税收负担解析:选C该政策的制定改变了福利支出完全由政府承担的运行方式,改由政府、雇主、雇员共同承担,故C项正确。10.有人这样描述如今希腊公务员的工作状态:上午九点上班,下午两点半下班,每天工作不超过五小时,每年休假不少于一个月,拿14个月薪酬,比私企高一倍,三天两头还能拿些奖金。所以有俗语说:“宁为希腊公务员,不做华尔街银行家。”这一现象意在说明希腊()A.扩大了社会消费 B.缩小了贫富差距C.挫伤了工作积极性 D.缓和了社会矛盾解析:选C通过工作状态可以发现希腊公务员工作时间短,薪酬优越,工作压力小,待遇优厚,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故C项正确。11.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对于哈耶克的主张,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主张国家干预经济B.在20世纪70年代后受到重视C.反对私有制,推崇公有制D.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解析:选B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是凯恩斯提出的,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哈耶克反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要求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失灵后开始受到重视,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哈耶克是反对公有制,崇尚私有制,要减少国家的干预,没有涉及提倡民主政治,反对极权政治,故C、D两项错误。12.下图是1993~1999年美国经济增长及IT产业的贡献率(%)数据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IT产业的增长率平稳而美国经济发展有升有降B.IT产业的贡献率与美国经济的阶段特征不相符C.IT产业的贡献的增长并未体现美国经济的特征D.IT产业的贡献与美国经济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解析:选D美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有升有降,但从整体上是上升的,与IT产业的增长趋势保持一致,故A项错误,D项正确;IT产业的贡献率与美国经济的阶段特征相符,是知识经济的体现,故B项错误;IT产业的贡献的增长体现了美国经济的特征,即知识经济,故C项错误。13.(2018·宿迁质检)右侧截图出自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尖锐地揭露了当时英国政坛上的种种弊端。图中的台词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A.调整福利政策面临着巨大的阻碍B.开始推行福利政策减少社会问题C.奉行凯恩斯主义以发展“福利国家”D.达成缩小“福利国家”规模的共识解析:选A从图片中的话“这是种牺牲”,可以体会出调整社会福利制度在英国的发展阻力重重,A项正确。14.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一定时间内,某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持续增长,货币持续贬值。下表是1960~1987年的美、英、法三国年平均通货膨胀率。对该表解读符合实际的是()A.“混合经济”的实施使得6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低B.福利支出大幅减少造成70年代三国通货膨胀率较高C.“新经济”的出现带来80年代初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D.减少政府干预导致80年代中期三国通货膨胀率下降解析:选D70年代初出现“滞胀”现象,通货膨胀严重。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与“60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大幅减少福利支出造成通货膨胀率下降而非较高,故B项错误;90年代“新经济”出现,而非80年代,故C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通货膨胀率会有所下降,符合史实,故D项正确。15.有学者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不符合第一个“修补”方向的是()A.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C.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D.大力推行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解析:选D材料中修补资本主义说明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福利国家”也是二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表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同样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调整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计划的手段)而不是实行计划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模式),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5分)16.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出现于西欧国家,迄今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俾斯麦在1881年时就看到,光用“鞭子政策”对付工人是很难奏效的,需要辅以“糖果政策”改善工人处境。80年代初,德国规定6天工作制,按时给工人支付货币工资。1889年颁布残疾和老年保险法,保险费由国家、雇主和工人缴纳。到1900年,领社会保险费的人数达500万人。俾斯麦的社会立法开资本主义国家之先河,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材料二大危机促使美国政府致力于社会保障事业。1933年,在罗斯福的倡议下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案,拨款5亿美元补助各州进行劳动救济和失业救济。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障法是第一个由联邦政府承担义务的、以解决老年和失业问题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立法。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很快,从1950年至1980年,联邦政府用于社会保障项目的开支每年平均递增11.8%。——摘编自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把与社会福利有关的部分资产,如医院等出售给私人或私营部门;将某些社会福利项目的出资与管理责任交给私人组织;削减国家提供的福利。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国家责任的减弱,如通过对地方政府履行职责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审计、检查和评估等措施强化对它们的约束与控制。——摘编自闵凡祥《国家与社会:英国福利观念的变迁与撒切尔政府社会福利改革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德国推出社会保障制度的时代背景。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政府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做法。(4分)(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撒切尔政府改革社会福利的原因是什么?(3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注意抓住材料一中的时间、“对付工人”、“改善工人处境”等信息来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紧急救济法案”“拨款5亿美元”“社会保障法”等关键信息归纳。第(2)问,主要依据材料三中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3)问,首先要综合材料,从三则材料的共同之处提炼观点“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政府应承担责任”,然后分别从三则材料寻找角度论证,材料一、二体现政府社会立法和财政支持的责任,材料三体现政策调整的责任。答案:(1)时代背景:社会主义运动日益兴起。做法:紧急救济;为失业者提供社会保障。(2)原因:“福利国家”制度存在弊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论点:西方社会福利建设中政府应承担责任。论据:①社会立法:德国劳动立法和社会保险立法、美国联邦紧急救济等法案。②财政支持:美国政府推出社会保障项目、德国国家承担部分保险费用。③政策调整:撒切尔政府改革社会福利。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eq\a\vs4\al(轻巧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eq\a\vs4\al(思维升华——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调整)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方面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工业方面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十月革命后,面对严峻的内忧外患,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②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eq\a\vs4\al(“斯大林模式”)eq\a\vs4\al(思维升华——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1)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2)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3)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②“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eq\a\vs4\al(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eq\a\vs4\al(易误指正)1.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史论术语——填后背诵]①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苏联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②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③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1.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解析:选C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选C项。2.1926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年底到1928年春,发生粮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1929年更趋严重。这说明新经济政策()A.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C.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 D.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解析:选B材料说的是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能说新经济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说明是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的,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而实施的,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3.1964年10月,赫鲁晓夫辞职下台后曾自豪地说:“也许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这一件——那就是,他们只需要投票就能让我下台,而斯大林则会把他们全部抓起来。”但舆论却认为其在位期间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并未冲破原有模式 B.无从改善政治环境C.疏于解除思想禁锢 D.鲜有触及经济领域解析:选A由题目中的文字信息“并未真正解决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故本题应选A项。4.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的影响 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长期战争的破坏 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解析:选B斯大林模式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民的剥夺太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苏联的农业发展滞后。题干中“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答案选B。5.到1989年,由于经济形势严重恶化,苏联工业产值比上年仅增长1.7%,增速已降到战后的最低点。市场供应越来越紧张,经济已十分困难。这说明前几年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未能发挥作用。符合材料中“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A.决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B.大规模开垦荒地以及广泛种植玉米C.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解析:选C1989年改革的是戈尔巴乔夫,使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故C项正确;A项是新经济政策;B项和D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eq\a\vs4\al(主题一从“理想”到“现实”的实验,,——列宁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史料一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教你读史]史料一说明苏俄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试图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做法严重脱离苏俄实际,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史料二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由①可知其特点之一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由②可知其特点之二是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的。[史论形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历史作用(1)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③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历史作用: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②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③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史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①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②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主题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史料政府为发展冶金、采矿和电力工业而建立了大量的工厂,使俄国成了独立于西方控制的世界银行和贸易模式之外的工业国家。……和以前一样工业化的核心是依靠俄国强大的自然资源和为与希特勒的反共产主义德国进行战争做准备的重工业。斯大林不相信价格竞争,而是依靠正规的集中的资源配置来分配设备和物资。这导致了瓶颈现象和浪费,因为给各个工厂的配额是在莫斯科制定的。不过毫无疑问,迅速的工业增长正在发生。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教你读史]史料反映了斯大林时期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史料的结尾句是核心,注意抓住前面的内容逐层分析。[史论形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单一公有制。②优先发展重工业。③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④指令性计划经济。(2)影响:①积极方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②消极方面:后期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战后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成为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史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一种非常态的经济体制的表现,它的提出和推行是与战争形势和物资严重短缺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余伟民、郑寅达《世界通史(第三编)》[探究]根据史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怎样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它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提示]形势: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和国内物资严重短缺。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所以说它“背离了经济规律”,而它在战争时期为集中物力、财力打败敌人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说它“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2.斯大林的工业化方针[史料]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自己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就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停留在这个阶段就等于让自己隶属于世界资本。——《斯大林全集》[探究]斯大林制定了什么样的工业化方针?依据是什么?[提示]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依据:苏联是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只有建立重工业,才可能保证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3.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史料]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探究]史料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提示]史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1.相同点(1)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2)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3)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4)作用:巩固了政权。2.不同点比较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及教训1.经验(1)促进了苏联经济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斯大林模式的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过积极的影响。2.教训(1)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4)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二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经验教训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的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题组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016·江苏高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析:选C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于资金困难、原料不足,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集体经济,并且要求短时间之内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而且也存在平均主义倾向,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虽然农业领域机械化程度提高了,但是农业仍然没有明显增产,故选C项。2.(2015·江苏高考)“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选B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科研方向,故D项错误。3.(2014·江苏高考)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20~19211921~19221922~19231923~1924平均税款(卢布)10.306.113.983.06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析:选B根据表格中的时间“1921年”、表格中平均税款数据的不断下降及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此时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实行以固定粮食税代替过去的余粮收集制,故本题选择B项。A项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说法错误;D项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政策。4.(2012·江苏高考)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解析:选D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春,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对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良,即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选D项。5.(2011·江苏高考)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解析:选D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随着苏联工业化的进行,农民的利益不断遭到了损害,D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题组二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6.(2017·全国卷Ⅱ)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解析:选D材料信息“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回忆录在不同年代被多次修改,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正确;回忆录带有作者个人主观色彩,且版本内容受时代局限,A项错误;回忆录被多次修改,其可信度未必比其他研究著作高,B项错误;版本新旧与否与接近历史真相无必然关系,C项错误。7.(2017·全国卷Ⅲ)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选A苏联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是分配制度而不是管理制度的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城乡的社会状况,排除C项;D项是在斯大林时期。“课时检测(二十一)“课时检测(二十一)”(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苏联问题专家郑异凡指出:“‘粮食征收制’一般译作‘余粮收集制’,不过俄文本身并无‘余粮’的意思,而是指征收(摊派)粮食。所谓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据此,郑异凡认为()A.“余粮”指农民口粮之外的多余粮食B.政府“征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政府“征收”措施在苏俄一直延续D.政府“征收”考虑了农民的基本生活解析:选B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余粮实际上由国家和军队的需要确定,严重超出农民承受范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B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后来被固定粮食税取代,故C项错误;“国家先确定所需要粮食数量,然后分配给各省、县和村”说明政府没有考虑农民的基本生活,故D项错误。2.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 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 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有些人不能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到阻力,故C项正确。3.(2018·海门一模)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A.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B.利用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C.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D.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解析: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而不是新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工业化建设属于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开创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C项错误;据材料“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故D项正确。4.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重新审查和修正关于投机倒把活动的一切法令。这样才能做到把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而且为我们所必需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据此判断,列宁()A.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B.主张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C.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D.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解析:选A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相符,故A项正确。5.(2018·扬州调研)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这句话实际揭示了新经济政策是()A.工农联盟的政治革命纲领B.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C.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D.斯大林模式的最初的萌芽解析:选B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有利于工农联盟,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属于经济纲领,故A项错误;该政策并不是最理想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完全不同,故D项错误。6.(2018·扬州调研)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A.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B.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C.“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D.“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选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因此1921年决定调整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故A项与史实不符;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最终向社会主义过渡,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并非“仅仅是退却”,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决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故C项错误;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开创了“斯大林模式”,故D项正确。7.下面示意图为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增长率柱状图。图中变化有利于()A.集体农庄从无到有 B.国民经济趋于协调C.发挥市场的作用 D.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选B图中变化主要是苏联“二五”计划时期轻工业尤其是农业比重上升。苏联在“一五”计划时期,就已经建立了集体农庄,故A项错误;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二五”计划时期农业由零到有和轻工业有所上升,可知该变化有利于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故B项正确;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体现不出市场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苏联国民经济部门的调整,不能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8.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解析:选B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项错误。9.(2018·扬州期中调研)有些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材料最能直接反映苏联()A.小农经济仍长期占优势B.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C.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D.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解析:选C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是指苏联发展重工业时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故C项正确。10.(2018·苏北四市调研)下表为“苏联‘一五’计划部分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关于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产品项目1928年“一五”计划初步方案实际完成数(1932年)煤(万吨)355068006400石油(万吨)116019002100生铁(万吨)338800616钢(万吨)430830592汽车(万辆)0.072.93拖拉机(万台)0.134.89A.煤炭和生铁的增长率最高B.苏联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初显C.苏联按计划实现了工业化D.各项产品均超额完成预定指标解析:选B材料中各“产品项目”都反映了工业的大幅度增长,故B项正确。11.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对这一变化反映的内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配合了国家工业的进行C.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D.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解析:选C材料中个体农户在改革之后绝大多数成为了集体农庄的农户,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运动极力压低农产品的价格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俄的国内战争是在1918~1920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从1929年开始大规模实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运动与当时苏联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D项正确,不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