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复习提纲-浙教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科学_第1页
期中复习提纲-浙教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科学_第2页
期中复习提纲-浙教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科学_第3页
期中复习提纲-浙教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科学_第4页
期中复习提纲-浙教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科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1.1地球上的水1、水的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大部分以液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固态和气态形式存在。2、水的分布: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少部分,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生产用水。3、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温度等条件的改变下,会发生变化,因此地球上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4、水循环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图中为各环节的名称)。(1)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2)导致水循环的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3)水循环:<1>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2>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水循环的重要性: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土地,哺育生命。(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在下列三点:①水循环维持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地更新;②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③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5、从全球范围看,赤道附近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往往比较丰富,内陆和沙漠地区,水资源则比较贫乏。我国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的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时间分布不均衡,夏多冬少。1.2水的组成1、水电解器、直流电源,如图所示。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液态水的异常现象一定质量4℃时体积最小(1)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接通直流电;(2)可以观察到:两个电极上出现气泡,两玻璃管内液面下降;(3)用点燃的火柴接触液面下降较多(即产生气体体积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点燃时发出一声轻微的爆鸣声),这个玻璃管中产生的是氢气;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端,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是氧气;(4)产生氢气的那个电极是负极,产生氧气的那个电极是正极;(口诀:负氢)(5)通过精确实验测得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6)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在通电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这个过程的文字表达式:★实验结论:氢气中的氢和氧气中的氧是从水中产生的,所以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气体体积体积比检验气体是什么气体正极少=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若木条复燃,证明气体为氧气。氧气负极多用点燃的木条接近,若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证明气体为氢气。氢气3、如图所示,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两两结合形成氢分子,氧原子两两结合形成氧分子。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1.3水的浮力1、浮力的概念: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施力物体:液(气)体2、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浮力的原因:液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F浮=G排液=ρ排gv排(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注:ρ液指液体密度,ν排指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排取Kg/m3,v排取m3)浮力只与液体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重力、形状及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4、物体的沉浮条件(1)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分为“两动”——上浮、下沉;“三静”——漂浮、悬浮、沉底。根据物体处于受力平衡或非平衡状态,可得出相应的受力分析。(2)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相对大小决定了物体是上浮、悬浮还是下沉。(3)物体的浮沉条件:①F浮<G物,ρ物>ρ液,下沉,当物体与液体底部紧密接触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0牛,如桥墩。②F浮>G物,ρ物<ρ液,上浮。③F浮=G物,ρ物=ρ液,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物,ρ物<ρ液,漂浮,此时V排<V物。⑤F浮=G物-F支,ρ物>ρ液,沉底。5、浮沉条件的应用:(1)轮船:①因为漂浮时,F浮=G,所以同一艘轮船从大海行驶到江河或从江河到大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②根据F浮=ρ排gv排,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2)潜水艇: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在上浮或下沉过程中潜水艇的浮力不变)(3)密度计: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根据漂浮时受力平衡及阿基米德原理制成的。由于密度计在任何液体中都呈漂浮状态,所受到的浮力不变,都等于它自身的重力,即F浮=G密度计=ρ液gV排,根据公式推导我们可知: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小;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小,液体的密度越大,所以密度计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疏下密(密度计的刻度不是均匀的)。图中,甲、乙、丙三种液体的密度大小为:ρ甲>ρ乙>ρ丙(4)气球和气艇原理: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气球和气艇浸没在空气中,阿基米德公式同样适用于空气浮力计算。(5)煮汤团时原本沉底的汤圆后漂浮原理:汤圆刚入水时体积小,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汤圆密度比液体密度大,所以沉底了;煮熟时汤圆体积吸水增加,浮力大于重力,汤圆密度小于液体,浮出水面。(6)沉船打捞原理:浮筒打捞法,即用若干浮筒在水下充气后,增加排开水体积,从而增加浮力,将沉船浮出水面。(7)橡皮泥浮力计算:需要注意当物体漂浮时,V排>V物。★6、计算浮力:①F浮=G物-F拉(称量法);②F浮=ρ液gν排液(阿基米德原理);③F浮=G物(悬浮漂浮);④F浮=F向上-F向下(原因法)。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1、溶液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①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相同;②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③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是混合物。2、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①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②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溶剂。③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丙酮等。3、①悬浊液是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又叫悬浊液,如泥水就是悬浊液。②乳浊液是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乳浊液,如牛奶就是乳浊液。③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名称特征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过程固、液、气溶解在液体中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长期放置(均一性)均一不均一,下沉不均一,上浮或下沉1.5物质的溶解1、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1)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2)外因:温度、压强(溶质为气体)2、影响固体溶解速度(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温度、是否搅拌、颗粒大小。3、物质溶解时吸放热现象(1)升温:某些物质溶于水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俗称生石灰)。(2)降温:某些物质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如硝酸铵。(3)温度无明显变化,如氯化钠溶于水。4、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概念: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在描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①一定温度;②一定量的溶剂;③某种溶质。(3)饱和溶液的判定:①充分溶解后,观察烧杯底部是否未溶解的溶质,若有则此溶液为饱和溶液②加入少量溶质,若此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则则此溶液为饱和溶液5、浓溶液和稀溶液人们常把溶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称为浓溶液,溶有较少溶质的溶液称为稀溶液。6、溶解度——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方法(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2)溶解度影响因素:温度,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3)溶解性等级的划分:①溶解性等级的划分依据:室温(20℃)时的溶解度。(4)①大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常见的有硝酸钾,氯化钾等。②小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常见的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它的水溶液为石灰水,当浓度比较高时又称石灰乳)等。③小部分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不明显,常见的氯化钠等。7、溶解度的计算(1)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要计算物质的溶解度,溶液一定要是饱和的。(2)由于在饱和溶液中,溶液、溶剂和饱和溶液的质量比是确定的,因此溶解度跟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和溶液质量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定量关系:★8、溶质的质量分数(1)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只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②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③公式的变换形式:m质=m液×溶质的质量分数。④饱和状态恒温蒸发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即同温下,同物质的在同一溶剂的饱和状态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3)有关溶液稀释问题的计算①浓溶液稀释就是往浓溶液中加溶剂变成稀溶液的过程。②溶液稀释问题的特点是: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质量保持不变,即:m浓×A浓%=m稀×A稀%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③加溶质时,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加入的溶质=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加入的溶质);(m稀+m质)×A浓%=m稀×A稀%+m质④浓溶液和稀溶液配制成中间溶液:m浓×A浓%+m稀×A稀%=m中×A中%9、配制溶液(1)计算: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要溶质质量(g)和溶剂体积(ml)(2)称量:A:用药匙取用固体药品,注意瓶盖要倒放。B: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质量,注意左物右码。先放好对应的砝码和游码,再在左盘中多减少加溶质固体,直到天平平衡。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3)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加快溶解的速度。★(4)误差分析:以下操作会导致配制好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发生什么偏差?①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使用的砝码生锈了。(偏大)②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使用的砝码遭受重击磕碰掉落。(偏小)③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观察是否使用游码,若没有用游码,则无影响,若有使用游码则偏小)④用称量好氯化钠后,有部分固体洒落在桌上或者残留在托盘纸上。(偏小)⑤烧杯用蒸馏水润洗后直接配制溶液。(偏小)⑥用量筒量取蒸馏水读数时,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偏大)⑦用量筒量取蒸馏水读数时,量筒量取水时俯视。(偏小)⑧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量筒中有少量水残余。(偏大)⑨将称量好的氢氧化钠转移到烧杯中,有部分洒落在桌上。(无影响)1.6物质的分离1、晶体和非晶体①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②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几何外形;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2、晶体的获得——结晶的方法①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物质。②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3、其他物质分离的方法(1)沉淀法:利用明矾或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悬浮杂质,使其凝聚成较大的固体颗粒而沉到水底。明矾和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是常用的凝聚剂。这种使水中的杂质沉淀到水底的方法称为沉淀法。(2)过滤①过滤:分离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的一种操作②过滤操作需要哪些仪器?玻璃棒、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③过滤的操作要求:要做到“一贴、二低、三靠”一贴:将圆形滤纸两次对折,成为1/4圆形,然后一边一层另外一边三层从中间拉开成锥形、放入漏斗,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防止气泡减慢过滤速度。)二低:1)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过滤不净。)三靠:1)倾倒时烧杯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上。2)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3)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3)蒸馏法把水加热至沸腾,产生的水蒸汽经冷却形成液态水的方法称为蒸馏法。用这种方法收集到水就是蒸馏水。例如:分离酒精与与水的混合物:可使加热温度达到酒精的沸点,此时酒精为气态,水为液态,酒精气体在通过冷凝管是液化进入接收瓶中,达到分离酒精与水的目的,此时收集到的酒精可认为是纯净物。注意事项:①加入碎石,瓷片,防止暴沸。②温度计应放在支管口附近。③冷凝管的水应下口进,上口出,与气体流动方向相反。(4)不同分离方法的选择办法原理试用范围基本操作所起作用沉淀法物质溶解性不同分离固、液加入明矾等凝聚剂,搅拌后静置悬浮微粒凝聚而沉淀过滤法物质的溶解性不同分离固、液溶解,过滤除去水中的悬浮微粒蒸馏法液体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液加热,蒸馏、冷凝除去水中已溶解的物质(直接饮用)结晶法利用混合物的溶解度不同分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差异较大的两种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若有一杯不饱和溶液,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析出。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不饱和变成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硝酸钾等物质。蒸发结晶:适用于氯化钠等物质。4、粗盐提纯:溶解-过滤-蒸发5、玻璃棒的作用:(1)溶解时搅拌:用于迅速地将固体溶解在液体中,或者将多种液体混合均匀。(2)蒸发时搅拌:蒸发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体因局部受热而引起飞溅。(3)引流:将待过滤的悬浊液引流到漏斗中的滤纸上;(4)转移固体:将固体从蒸发皿、研钵、坩埚中转移到其他容器。第二单元2.1大气层1、大气的存在(1)大气层: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叫做大气层。(2)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组成,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2)大气作用:①保护地球——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受紫外线的辐射;大气中的氧气能使进入大气层的陨石燃烧,使地球上的生物体免受伤害。②提供资源——大气中的各种气体成分,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如氧气——供生物体呼吸;二氧化碳——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③保温作用——由于大气的存在,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比较小,有利于生物的生存。④补充水分——大气层中的水蒸气是形成云的重要条件,水汽输送是地球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为陆地源源不断的提供水分。2、大气温度(垂直方向上)(1)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之间。(2)从地表上升到约12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下降;从12千米上升到55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升高;从55千米上升到85千米,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降低;85千米以上,大气温度又呈逐渐升高的趋势。3、大气的分层(1)分层依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主要);(2)大气分层: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把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层如下表:层名高度分布特点原因对流层赤道17~18km=1\*GB3①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每升高100m降低0.6°C;=2\*GB3②对流运动显著;=3\*GB3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热量大部分来自于地面辐射,上冷下热,差异大;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两极8~9km平流层8~17千米至55千米=1\*GB3①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2\*GB3②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3\*GB3③天气平稳、晴朗,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吸收紫外线;上热下冷;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中间层55~85千米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几乎不含有臭氧,紫外线穿过而未被吸收;上冷下热,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暖层85~500千米=1\*GB3①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2\*GB3②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通信有重要作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外层500千米以上4、对流层(1)位置:对流层位于大气层的底层,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紧密的大气层。(2)特点:①在两极和赤道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赤道纬度为0°,两极的纬度为90°)。低纬度地区,地面受热多,对流活动旺盛,对流层高度高;而高纬度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活动减弱,对流层高度低。②对流层集中了地球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③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5、对流现象:(1)水的对流现象——在图-1所示的对流管中装入水,在对流管的右侧加热,可以看到右侧管中的水上升,左侧管中的水下降补充到加热处。(2)气体的对流运动——如果在对流管中装入浓烟,并在对流管的右侧加热,可以看到右侧管中的浓烟上升,左侧管中的浓烟下降补充到加热处。或在图-2所示的实验中课看到烟上升。(3)对流运动规律——空气(或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则热空气(热水)向上运动;而冷空气(或冷水)密度大,所以冷空气(或冷水)会下沉,从而形成了对流现象。对流规律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2)对流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空气受热不均,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收缩下沉。如海陆风的形成、空调的安装、北方暖气片的安装。2.2气温1、天气与气温(1)天气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天气特征,包括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刮风、下雨、雷电等(2)气温气温: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它能告诉人们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气温是描述天气的基本要素。气温的测量:测量气温的工具是温度计。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在气象观测中,除了使用普通温度计定时测量气温外,还要使用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分别测量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大约在14时左右)和最低气温(日出前后),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内。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的气温低。21气温与生物的关系:气温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很大。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如随着气温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会明显加快并伸出它的舌头。21cnjy2、气候及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影响气候的因素:①太阳对气候的影响:太阳幅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匀,是形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太阳辐射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导致地表的气温由低纬度地区向两极逐渐降低,形成不同的温度带。②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对气温的影响: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对降水的影响:近海地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降水多;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难以受到海洋温润气流的影响,降水少③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对气温的影响:地势高低不同,气温就有明显的差异。山顶的气温一般明显低于山麓。在对流层,地面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

→对降水的影响:山脉对低层空气述动的阻挡作用,使得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③季风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我国东部季风来自大陆内容,受其影响的东部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夏季季风来自海洋,受其影响的东部地区夏季气候高温潮湿。2.3大气压强1、大气压强的存在(1)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叫作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马德堡半球实验:实验不仅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还说明了大气压的数值是很大的。(3)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空气有重力(根本原因),且具有流动性,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大气压的大小(1)测量工具:水银气压计、空盒气压计。(2)大气压强的单位:帕(Pa)、毫米汞柱(水银)。1毫米汞柱约等于133帕。(3)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大气的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因此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即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4)标准大气压: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数值接近于1.01×105帕(760毫米汞柱,托里拆利实验)。人们通常把这个大气压称为标准大气压。3、大气压与生活(1)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大气压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气压随着高度的上升而降低。在相同高度上,气压较高的区域叫作高压区。气压较低的区域叫作低压区。高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上往下流动,天气晴朗干燥;低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下往上流动,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2)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大气压直接影响人体血液溶解氧的情况。大气压越高溶解氧的能力越强。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外受到的压强大致是相等的。当外部大气压变化时,人体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3)气压对液体沸点:液体的沸点不是固定不变的,与气压的大小有关。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升高;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应用:高压锅,低压锅(提取药物)。(4)大气压的应用①中医的拔罐疗法;②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要增压;③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宇航服。4、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气体的流速越小,压强越大。5、气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应用(1)在火车站站台候车时,应站在安全线以外。(2)飞机起飞前,先在跑道上滑行一段距离。(3)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样,液体的压强也会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4)管道、通道越细,气体和液体的流速越快,此处压强就越小。6、密闭容器中的气压影响因素:气体质量,温度,气体体积。7、高压锅的内部压强计算:(F内=F外+G,P内=P外+(G限压阀/S排气孔))例:现有一个高压锅空心柱小孔的横截面积为S排气孔,限压阀的质量为m限压阀的高压锅炉,要用它来煮饭。(若当时的大气压为P0=1.0×105Pa,g取10N/kg)问:(1)高压锅内气体能达到的最大压强为多少?F内=F外+G,P内=P0+(G限压阀/S排气孔)(2)若锅盖面积为S锅盖面积,则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为多少才能保证安全?F最大压力=(P内-P0)·S锅盖面积补充:大气压实验1、针筒实验(1)小明利用最大刻度值标有20mL(针筒有刻度部分的体积)的一次性注射器等器材,对大气压的值进行测量。其实验步骤如下:a.先让注射器吸入少量水,然后将活塞推至注射器底端,当注射器的小孔充满水后,再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尽可能的排尽针筒内的空气。空气残留导致实验结果偏小)b.用细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地拉动注射器筒,如图所示。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7.5N。(忽略摩擦力时,此时大气压力为7.5N)(活塞与注射器筒壁间有摩擦导致结果偏大,加润滑油可减小摩擦)c.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6cm。(只需测量有刻度的部分的长度)d.根据测量数据,算出大气压的值。(2)实验所用的器材为: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细绳、橡皮帽、水和刻度尺。(3)此注射器活塞的横截面积的计算方法(S=针筒有刻度部分的体积/有刻度的部分的长度),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大气压强是大气压强=大气压力/受力面积。(4)小明发现,同学们在做此实验时测得的大气压值误差很大,对此小明与同学找出了可能的原因:①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没有读准或者开始使用时没有调零(不确定偏大还是偏小);②活塞与注射器筒壁不完全密封(偏小)。(5)小红对小明所做的实验进行改进,在完成a、b步骤,活塞口到注射器底端后,添加了“取下封住注射器小孔的橡皮帽,再次水平向右慢慢匀速拉动注射器筒,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这一实验步骤,这是为了测量摩擦力并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吸盘实验(1)小科利用带拉环的吸盘、平面镜、水、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大小,步骤如下:①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算出吸盘平面面积为2cm2;(吸盘一般为圆形,所以计算受力面积时需要注意圆面积计算公式S=πr2=π(d/2)2)②将吸盘沾水湿润后,压在平面镜上(尽可能的排尽吸盘内的空气。空气残留导致实验结果偏小);③用弹簧秤拉动吸盘,直至恰好脱落,读出此时弹簧秤示数为19N;(忽略吸盘重力时,二力平衡,F大=F拉=G=19N,此时大气压力为19N)④记录整理数据;(注意实验的误差分析)⑤算出大气压强,分析实验结论。(大气压强=大气压力/受力面积)⑥内外气压差计算:F外=F内+F拉,P外-P内=(F拉/S)2.4节风和降水一、风1、成因:1)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2)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①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来风方向)测量工具:风向标(风向是风向标的箭头指向)②风速: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测量工具:风速仪3、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风向?①旗帜飘的方向。②树枝摇动的方向。③烟的飘动方向。④灰尘吹起的方向。⑤湿的手臂等。⑥水波的移动。4、风速的单位:常用的度量单位有:米/秒、千米/时,常用风级表示。陆地上的风级为0—12级。5、风的利用:利用风能可以发电;可以行船;可传播植物花粉、种子,帮助植物授粉繁殖,放风筝(逆风而行)。6、热岛效应二、空气的湿度1、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多少。2、湿度的表示方法:(1)绝对湿度:单位体积空气中水汽的含量一定温度条件下,单位体积空气中能含有的水汽是有限度的(即最大水汽含量),这个限度叫饱和水汽压。(2)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绝对水汽压)和饱和水汽压之比。(常用百分比表示)在生活中,空气的湿度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值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对湿度=某温度下空气中水汽的含量/该温度下空气中所能含有的最多水汽量3、测量湿度的仪器:湿度计①干湿球湿度计(最常用);②自动感应湿度计4、干湿球湿度计(结构:一支干球温度计和一支湿球温度计组成。)工作原理:湿球温度计下端的湿纱布由于蒸发吸热,使湿球温度计上的读数比干球温度计上的读数小。干湿球温度计之间的读数差值,反映出空气中相对湿度的大小。干湿球湿度计二个读数相差越小,表明水的蒸发越小。说明空气中的水汽量接近饱和,则相对湿度大。使用方法:先读出干球温度计;再读出湿球温度计;然后计算出它们的温度差;最后查相对湿度表。结论:相同温度下,干湿差越大,湿度越小。相同干湿差下,气温越高,湿度越大。5、湿度与天气的关系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也越大。相对湿度过小:会使人感到干燥,皮肤发生干裂等。相对湿度过大:在冬季会感到特别寒冷,夏季则会感到闷热。人体最感适宜的的相对湿度是45%-—65%三、降水1、空气中水汽凝结的条件:(成云的条件)eq\o\ac(○,1)相对湿度达到100%;eq\o\ac(○,2)气温降低到一定程度;eq\o\ac(○,3)空气中微小的尘粒。2、降水概念: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固态和液态的水)。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3、降水的形成过程空气上升→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小水滴→水滴增大→形成降水4、为什么降水有时候是雨,有时会是雪或冰雹?降水的方式与近地面气温和空气上升运动强度有关。近地面的气温较高,云滴呈液态,就是雨,温度低近0℃,呈固态就是雪。强烈对流的天气,空气上升快,长成大冰晶,快速下降,落到地面没熔化是冰雹。5、降水量(1)概念: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2)单位:降雨量用毫米来计量(3)测量仪器:降雨量用雨量筒(杯)来测量。雨量筒把雨水收集起来,观测时把贮水瓶中的雨水倒入雨量杯内,读出刻度即为降水量(说明:雪、冰雹待熔化后测量)2.5节天气预报1、文字的天气预报(1)如:某地某日的天气预报:明天多云转阴,有时有小雨,降水概率15%,偏南风3级,气温15~23℃。(云量,降水雨量及概率,风向风级,气温)2、天气图二、天气图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的连线单位:百帕作用: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分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如高压、冷锋等。(1)高压系统:越往中心气压越高的封闭的等压线。晴燥天气(2)低压系统:越往中心气压越低的封闭的等压线。阴雨天气(3)锋面①定义:冷暖气团的交界面②结构特点: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③分类:冷锋和暖锋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大风、降温天气。表示符号:三角方向表示锋面移动方向。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天气,气温升高。表示符号:半圆凸出方向表示锋面移动方向。④锋与天气过境时过境后冷锋大风、降温、降雨降温、晴暖锋升温、降雨升温,晴2、6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一、气候:1、定义: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主要用气温和降水等来描述。2、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天气气候概念短时间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区别①、短时间内②、多变性①、较长时间内②、变化不大稳定联系天气是气候的具体表现气候是天气的综合二、影响气候的因素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太阳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它是地球表层热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不均匀,是形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低纬度获得得热量多,气温高,且夏季长;高纬度获得的热量少,气温低,且冬季长。2、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1)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2)在对流层,从地面开始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山顶的气温明显低于山麓。(3)地形不同,气候不同,生长的植被也不同。(4)山地的迎风坡多雨而背风坡少雨。(地形雨)火烧寮是迎风坡,故多雨。原因:在迎风坡,暖湿空气沿迎风坡爬升,气温下降,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上升,不易形成降水。(5)在向阳坡受到的阳光照射多,温度高,背阳坡阳光照射少,温度低。3、海陆性质: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也比较大。(1)水的比热最大。(2)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3)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4)我国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5)近海洋地区: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也较小;降水一般比内陆地区丰富。内陆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年较差也较大;降水一般要比近海地区缺乏。(6)日较差:一天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年较差:一年最高月份平均值与最低月份平均值之差。4、季风(是气候的主导因素)(1)概念:季风是在大范围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近于相反的风。例如:我国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2)性质: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3)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4)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三、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对流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即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2.7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一、气候特征(一)我国各地区气候差异明显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是季风气候区。2、我国的气候类型分类:3、我国降水的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二)我国东部的季风气候1、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我国盛行从太平洋、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海洋吹来的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充沛。冬季:我国盛行从蒙古、西伯利亚干冷地区吹来的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2、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夏季气温高,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2)北方作物生长期长,冬季的大雪不但会冻死一些危害农作物的害虫,而且会像地毯一样保护庄稼不受冻害。因此,有“瑞雪兆丰年”的农谚。(3)南方的气候温暖,农作物的成熟期较短。海南省就是利用其“暖冬”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丰富了人们冬季的菜篮子。(三)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1、干旱气候区域:干旱地区:新疆地区、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东部、青藏高原大部分2、西部干旱、半干旱的原因:西北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受大陆的影响很大。3、西部干旱气候特点: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很大;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4、西部干旱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气温较差大,光照强,日照时间长,对农作物生长有利,如棉花、瓜果的品质非常好。5、植被能保持水土:植被能保持水土,增加雨水下渗。

第三单元3.1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植物感受刺激并做出反应的特性称为植物的感应性,可以分为向性运动和感性运动。2、向性运动是指植物对外界环境中的单方向刺激(太阳光、地球引力、水、化学物质和接触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它的运动方向随刺激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向性运动主要是由于细胞不均匀生长而引起的,因此切去生长区域(根尖或者茎尖)的器官或者已停止生长的器官都不会表现向性运动。①向光性:植物在单向光的照射下,茎弯向光源的方向生长。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例如向日葵的随太阳的转向。②向地性:根的向地生长、茎的背地生长。根尖向地性(茎尖的负向地性)最为明显。③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湿润的地方生长。④向化性:植物的根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⑤向触性:植物因接触(刺激)而引起的生长反应,如牵牛花缠绕茎等。⑥向热性:植物对温度做出的反应。3、感性运动是植物感应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植物体能感受机械振动、烧灼、电触、骤冷、光暗变化等各种刺激,并产生运动,但与刺激的方向无关,如含羞草叶子的运动、食虫植物的捕食运动。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都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形式。4、不同植物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激素名称合成部位生理作用应用或现象生长素幼嫩的茎、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加快细胞生长速率。其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培育无子果实;修剪果树赤霉素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和果实、芽、嫩叶、根尖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