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_第1页
《厦门市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_第2页
《厦门市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_第3页
《厦门市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_第4页
《厦门市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Z

厦门市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DB****/Z****-2019

厦门市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

StandardforBuildingCarbonEmissionAccountingin

Xiamen

(征求意见稿)

2019-0*-**发布2019-0*-**实施

厦门市建设局

发布

厦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前言

根据厦门市建设局《关于发布厦门市2018年度科学技术项

目(工程建设标准)立项计划的通知》(厦建总〔2018〕71号)

的要求,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会同有关单位,

在总结厦门市建筑建筑排放相关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内

外先进经验,结合厦门市气候和地域特点,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

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

定;4.核算流程;5.单元过程界定与数据采集;6.建筑碳排

放的核算边界;7.建筑碳排放的核算步骤与方法;8.核算工作的

质量保证。

本标准由厦门市建设局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

者建议,请寄送厦门市建设局总工程师办公室(地址:厦门市厦

禾路362号建设大厦十五楼,邮编:361003)。

本标准组织单位:厦门市建设局

本标准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3

目录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基本规定..................................................................12

4核算流程..................................................................13

5核算边界与数据采集....................................................15

5.1核算边界界定........................................................................15

5.2数据采集................................................................................16

6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核算............................................18

6.1一般规定................................................................................18

6.2建材生产................................................................................19

6.3建材运输................................................................................20

6.4施工建造................................................................................21

7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核算............................................24

7.1一般规定................................................................................24

7.2设备运行碳排放....................................................................25

7.3暖通空调系统能耗................................................................28

3

7.4生活热水系统能耗................................................................28

7.5照明及电梯系统能耗............................................................29

7.6可再生能源系统供能............................................................30

7.7绿化碳汇................................................................................33

7.8建筑维护................................................................................33

8建筑拆解阶段碳排放核算............................................36

8.1一般规定................................................................................36

8.2建筑拆除碳排放....................................................................36

8.3废弃物运输碳排放................................................................37

8.4废弃物处置碳排放................................................................38

9数据发布........................................................................39

附录A建材碳排放因子...............................................41

附录B各类运输方式碳排放因子...............................49

附录C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50

附录D常见制冷剂全球变暖潜值...............................53

附录E不同栽植方式绿化固碳量...............................55

附录F常用建筑部件使用年限...................................56

本标准用词说明................................................................58

引用标准名录....................................................................59

条文说明......................................................................60

4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inologiesandSymbols.............................................................2

2.1Terminologies.............................................................................................2

2.2Symbols......................................................................................................3

3BasicRequirements........................................................................12

4AccountingProcess........................................................................13

5AccountingBoundaryandDataAcquisition.................................15

5.1AccoountingBoundaryDefinition...........................................................15

5.2DataAcquisition.......................................................................................16

6CarbonEmissionAccountingforBuildingMaterialization..........18

6.1GeneralRequirements..............................................................................18

6.2BuildingMaterialProduction...................................................................19

6.3BuildingMaterialTransportation.............................................................20

6.4Construction.............................................................................................20

7CarbonEmissionAccountingforOperationPeriod......................22

7.1GeneralRequirements..............................................................................22

7.2CarbonEmissionofEquipment...............................................................23

7.3EnergyConsumptionofHVAC................................................................25

7.4EnergyConsumptionofDomesticHotWaterSystem.............................26

7.5EnergyConsumptionofLightingandElevatorSystem...........................27

7.6EnergySupplyofRenewableEnergySystem..........................................28

7.7CarbonSequestrationofGreeningSystem..............................................30

5

7.8CarbonEmissionofBuildingMaintenance.............................................30

8CarbonEmissionAccountingforDemolitionPeriod....................33

8.1GeneralRequirements..............................................................................33

8.2CarbonEmissionofBuilidingDemolition...............................................33

8.3CarbonEmissionofWasteTransportaion................................................34

8.4CarbonEmissionofWasteDisposal........................................................35

9DataReporting...............................................................................36

AppendixACarbonEmissionFactorforBuildingMaterial.............38

AppendixBCarbonEmissionFactorforTransportModes.............46

AppendxiCMainEnergyCarbonEmissionFactor..........................47

AppendxiDGlobalWarmingPotentialofCommonRefrigerants...50

AppendxiECarbonSequestrationbyDifferentPlantingMethods..52

AppendxiFServiceLifeofConstructionEquipment......................53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55

ListofQuotedStandards...................................................................56

ExplanationofProvisions.................................................................57

6

1总则

1.0.1为规范厦门市建筑碳排放核算工作,推进厦门建筑领域碳排

放权交易机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厦门市新建、改建、扩建以及既有的民用建筑

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核算。

1.0.3建筑物碳排放核算应根据不同目的按阶段进行,可将分段核

算结果累计为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

1.0.4厦门市建筑碳排放核查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国家、福建省和厦门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建筑全生命周期lifecycleofbuildings

建筑生命周期是指从建材原料开采到建筑拆除处置的全过程,

一般包括原材料开采、建材生产、建材运输、施工建造、运行维护、

拆除和废弃物处置等环节。

2.1.2建筑物化阶段buildingmaterializationperiod

建筑物化阶段是指建筑从无到有经历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建

材生产、建材运输和施工建造三个环节。

2.1.3建筑碳排放buildingcarbonemission

建筑在与其相关的生命期各阶段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2.1.4二氧化碳当量(CO2e)carbondioxideequivalent

与一定质量的某种温室气体具有相同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的

质量,用于比较不同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影响的度量单位。

2.1.5建筑碳排放核算buildingcarbonemissionaccounting

对建筑碳排放数据进行采集、计算与发布的过程。

2

2.1.6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unitprocessofcarbonemittedfrom

buildings

为量化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消耗的能源、资源和材料而确

定的基本活动过程,是构成建筑碳排放的基本单位。

2.1.7活动水平数据activitydata

反映人为活动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定量数据,针对建筑碳

排放,主要包括材料、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量。

2.1.8核算边界accountingboundary

与建筑物建材生产与运输、建造与拆除、建筑物使用等活动相

关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范围。

2.1.9碳排放因子carbonemissionfactor

将相关活动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对应的系数,用于量化建筑物不

同阶段相关活动的碳排放量。

2.1.10建筑碳汇carbonsinkofbuildings

在划定的建筑物范围内,绿化、植被从空气中吸收并存储的二

氧化碳量。

2.2符号

2.2.1几何尺寸

3

——第i类建材采用第j种运输方式的平均运输距

离(km);

——第i类废弃物采用第j种运输方式的平均运输

距离(km);

——第i个功能区域的照明面积(m2);

——风机叶片直径(m)

——建筑面积(m2);

——太阳集热器面积(㎡);

——光伏系统光伏面板的净面积(m2)

——风机叶片迎风面积(m2)

——i类植栽方式绿地面积(m2)。

2.2.2碳排放量

——

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量(kgCO2e);

——

建材生产过程碳排放量(kgCO2e);

——

建材运输过程碳排放量(kgCO2e);

——

施工建造过程碳排放量(kgCO2e);

——

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kgCO2e);

4

——建筑设备运行一年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

年);

——建筑维护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

——建筑绿化系统年固碳量(kgCO2e/年);

——建筑运行阶段暖通空调系统制冷剂产生的碳排

放(kgCO2e/年);

——建筑运行阶段,水资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kg

CO2e/年);

——i类植栽方式单位绿地面积的CO2e固定量

(kg/m2);

——建筑维护阶段材料构件更替产生的碳排放量

(kgCO2e);

——建筑维护阶段更替活动的碳排放量

(kgCO2e);

——建筑拆解阶段碳排放量(kgCO2e);

——建筑拆除环节的碳排放量(kgCO2e);

——建筑废弃物运输环节的碳排放量(kgCO2e);

——建筑废弃物处置环节的碳排放(kgCO2e);

5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量(kgCO2e);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kgCO2e)

2

——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kgCO2e/(m·年))

2.2.3能源、资源用量

——第i类主要建材的消耗量;

——第i类建筑废弃物的重量(t);

——第i类主要材料构件更替消耗量;

——建筑施工环节第i类能源消耗量;

——施工机具的总耗电量(kW·h);

——第i种耗电施工机具的数量(台);

——施工机具的总耗油量(t);

——第i种施工机具每台班的平均耗油量(t/台班);

——施工机具的总耗水量(t);

——第i种耗水施工机具的数量(台);

——现场办公的总耗电量(kW·h);

——第i种办公电器设备的的数量(台);

6

——设备运行第i类能源年消耗量(单位/年);

——建筑运行阶段,水资源消耗量(t/年);

——建筑j类系统第i类能源年消耗量(单位/年);

——j类系统消耗由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的第i类

能源量(单位/a);

——设备制冷剂充注量(kg/台);

——生活热水年耗热量(kWh/年);

——热水用水定额,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

水设计标准》GB50555确定(L/人);

——生活热水系统年能源消耗(kWh/年);

——太阳能系统提供的生活热水热量(kWh/年);

——照明系统年能耗(kWh/a);

——第i个功能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W/m2);

——电梯年耗电量(kWh/年);

——电梯特定能量消耗(mWh/kgm);

——电梯待机时能耗(W);

——太阳集热器采光面上的年平均太阳辐照量

7

(MJ/㎡);

——光伏系统的年发电量(kWh);

——光伏电池表面的年太阳辐射照度(kWh/m2);

——风力发电机组的年发电量(kWh);

——年平均能量密度(W/m2);

——建筑维护环节更替活动第i类能源消耗量。

——建筑拆除阶段第i类能源消耗量;

2.2.4计算系数

——第i类主要建筑材料、设备的碳排放因子(kg

CO2e/主要建筑材料数量);

——第j类建材运输方式下,单位重量运输距离的

碳排放因子kgCO2e/(t·kg);

——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自来水的碳排放因子;

——生活热水输配效率,包括水系统的输配能耗、

管道热损失、生活热水二次循环及存储的热损

失(%);

——生活热水系统热源年平均效率(%);

8

——基于总面积的集热器平均集热效率(%);

——管路和储热装置的热损失率(%);

——水的比热容,取4.187kJ/(kg·k)

——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

——光伏系统的损失效率(%)

——依据高度计算的粗糙系数

——场地因子

——地表粗糙系数;

——根据典型气象年数据中逐时风速计算出的因

子(m);

——风力发电机组转化效率;

——第i类主要材料、设备的更替次数

——第i类建筑废弃物处理过程的碳排放因子(kg

CO2e/t);

2.2.5风速、温度、比重、次数和时间

——逐时风速(m/s);

——年可利用平均风速(m/s);

9

——第i种耗电施工机具的运行小时数(h);

——第i种耗油施工机具的运行台班数(次);

——第i种耗水施工机具的运行台班数(次);

——第i种办公电气设备的运行小时数(h);

——建筑运行时间长度(年);

——设备使用寿命;

——建筑运行使用年限(年)。

——年生活热水使用天数(天/年);

——电梯年平均运行小时数(h/年);

——电梯年平均待机小时数(h);

——第i个功能区域的年照明时间(h/年);

——设计热水温度(℃);

——设计冷水温度(℃)。

2.2.6其他

——制冷剂全球变暖潜值;

——用水计算单位数(人数或床位数,取其一);

10

——电梯额定载重量(kg);

——电梯速度(m/s);

——热水密度(kg/L);

——空气密度,取1.225kg/m³;

——第i种施工机具的电功率(kW);

——第i种施工机具每台班的平均耗油量(t/台班);

——第i种施工机具每台班的平均耗水量(t/台班);

——第i种办公电气设备的电功率(kW);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量比率(%);

11

3基本规定

3.0.1建筑物碳排放核算应以单栋建筑、建筑群或住区为计算对

象,以碳排放单元过程为基本单位进行数据采集与核算。

3.0.2建筑碳排放核算可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亦可针对建筑

在建筑物化阶段、建筑运行阶段、建筑拆解阶段中的某一个环节进

行。

3.0.3碳排放核算应包含以下六类主要温室气体:(1)二氧化碳

(CO2e);(2)甲烷(CH4);(3)氧化亚氮(N2O);(4)

氢氟烃(HFCs),如CHF3;(5)全氟化碳(PFCs),如CF4、

CnF2n+2;(6)六氟化硫(SF6)、氮氟化物(NF3)、卤化醚等。

3.0.4厦门地区建筑施工、使用、维护及拆除过程中因电力消耗造

成的碳排放计算,应采用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和更新的华

东区域电网平均碳排放因子。

3.0.5建筑碳排放核算应遵守满足下列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

准确性和透明性的基本原则。

12

4核算流程

4.0.1建筑碳排放核算应按图4.0.1所示的流程进行。

4.0.2建筑碳排放核算应确定碳排放核算边界,核算边界的确定应

包括:明确建筑碳排放核算所处的阶段、判断核算阶段所涉及的环

节、界定各核算环节的碳排放单元过程。

4.0.3本标准规定应采用过程分析法进行建筑碳排放核算,碳排放

活动水平数据来源应根据核算目的确定,碳排放因子宜采用经官方

认证的实测值。

4.0.4根据核算目的不同,碳排放核算应分为预算和决算。预算是

指,在建筑规划、设计或施工前期,尚未实际产生碳排放时,通过

数值模拟、分析计算等手段预测得出的碳排放;决算是指,某项建

筑生产与使用活动完成后,根据真实记录的资料分析得出的碳排

放。

4.0.5建筑碳排放核算结果应至少包含下列一项或多项指标:

1)所核算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

2)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

3)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比率

13

图4.0.1建筑碳排放核算的工作流程

14

5核算边界与数据采集

5.1核算边界界定

5.1.1在建筑生命周期各个环节内界定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界定

建筑碳排放单元过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择对建筑碳排放量有明显影响的单元过程进行计量;

2每个单元过程应保持独立,避免重复计量;

3对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比重小、技术上无法量化或量化成本

过高的单元过程可不计量,但应说明其对计量结果的影响。

5.1.2建筑物化阶段的主要碳排放单元过程应包含下列内容:

1建筑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生产;

2建筑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运输;

3施工建造环节中,施工机具运行及施工现场办公。

5.1.3建筑运行阶段的主要碳排放单元过程应包括下列内容:

1建筑设备系统的运行;

2建筑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维护和更替;

3更替的建筑原材料、构件、部品、设备的运输;

15

4建筑绿化系统的固碳。

5.1.4拆解阶段的主要碳排放单元过程应包括下列内容:

1拆解机具的运行;

2废弃物的运输;

3废弃物的处置。

5.2数据采集

5.2.1数据采集应针对具体碳排放单元过程,采集内容为单元过程

反映能源、资源和材料消耗特征的活动水平数据以及相应的碳排放

因子。

5.2.2活动水平数据的采集方式包括仪表监测、资料查询和分析测

算,应根据核算目的、活动水平数据的类型、重要性、采集条件等

因素,按下列规定合理选用:

1当活动水平数据具备自动监测条件时,宜采用仪表监测方

式进行采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准确性;

2当活动水平数据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应通过查询

工程建设相关技术资料、备档文件、缴费清单、财务报表等资料进

行采集;

3当活动水平数据无法通过仪表监测和资料查询的方式采集

获取时,可按相关公式分析测算得到。

5.2.3碳排放核算所需的碳排放因子应来自公认的可靠来源,优先

采用经权威机构认证的最新发布的数据,在未能获得有效碳排放因

16

子数据前,碳排放因子可按本标准附录A、附录B、附录C选用。

17

6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核算

6.1一般规定

6.1.1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应包括建材生产的碳排放、建材运输的

碳排放以及施工建造的碳排放。

6.1.2建材生产、运输过程碳排放计算应包括主要建筑原材料、构

件、部品和设备,重量比小于0.1%的建筑材料可不计算,但所选

建材的总重量不应低于建筑中所耗建材总重量的95%。

6.1.3施工建造过程碳排放的核算边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建造的碳排放核算的时间边界应从项目开工起至项目

竣工验收止。

2建筑施工场地区域内的机械设备、小型机具、临时设施等使

用过程中消耗的燃料动力产生的碳排放应计入;施工人员劳动产生

的碳排放量可不计入。

3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和砂浆、现场制作的构件和部品,其产生

的碳排放应计入;建造阶段使用的预拌混凝土、预制构件和部品在

施工场区以外的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可不计入。

4建造阶段使用的办公用房、生活用房和材料库房等临时设施

的施工和拆除可不计入。

6.1.4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18

(6.1.3)

式中:——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量(kgCO2e);

——建材生产过程碳排放量(kgCO2e);

——建材运输过程碳排放量(kgCO2e);

——施工建造过程碳排放量(kgCO2e)。

6.2建材生产

6.2.1建材生产阶段建筑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6.2.1)

式中:——建材生产碳排放量(kgCO2e);

——第i类主要建材的消耗量,根据项目相关技术资料确

定;

——第i类主要建材的碳排放因子(kgCO2e/单位建材数

量),可按本标准附录A选取。

6.2.2建筑主要建材的消耗量应通过查询材料决算清单、施工图

纸、采购清单等工程建设相关技术资料确定。

6.2.3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因子应包括下列内容:

1建筑材料生产涉及原材料的开采、生产过程的碳排放;

2建筑材料生产涉及能源的开采、生产过程的碳排放;

3建筑材料生产涉及原材料、能源的运输过程的碳排放;

19

4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直接碳排放。

6.2.4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因子宜优先选用由建材生产商提供

的且经第三方审核的建材碳排放数据。当建材生产商不能提供时,

缺省值可按本标准附录A执行,且应在报告中说明数据来源。

6.2.5若建材使用中当包含再生材料,材料生产的碳排放应全部计

入建筑物化阶段的碳排放。

6.3建材运输

6.3.1建材运输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REF建材运输碳排放量\h(6.3.1)

式中:REF建材运输碳排放量\h——建材运输碳排放量

(kgCO2e);

——第i类主要建材的消耗量(t),根据项目相关技术

资料确定;

——第i类建材采用第j种运输方式的平均运输距离

(km),根据供应商与施工现场的位置确定;

——第j类运输方式下,单位重量运输距离的碳排放因

子kgCO2e/(t·kg),可根据本标准附录B选取。

6.3.2进行决算时,主要建材的运输距离宜采用实际的建材运输距

离。当决算中建材实际运输距离未知或进行预算时,可根据供应商

与施工现场的位置进行合理估算。

20

6.3.3建材运输阶段的碳排放因子()应包含建材从生产地到

施工现场的运输过程的直接碳排放和该运输过程所耗能源的生产

过程的碳排放。建材运输阶段的碳排放因子()可按本标准附

录B给出的缺省值执行。

6.4施工建造

6.4.1施工建造阶段建造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REF建造施工的碳排放量\h(6.4.1)

式中:REF建造施工的碳排放量\h——施工建造的碳排

放量(kgCO2e);

——建筑施工第i类能源消耗量;

——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本标准附录C取值;

i——建筑消耗终端能源类型,包括电力、燃气、石油、市

政热力等。

6.4.2进行决算时,施工机具运行的耗水量和施工现场办公的活动

水平数据宜根据施工现场的监测仪表自动记录确定;当施工现场没

有安装监测仪表时,可通过查询缴费账单、财务报表进行采集。若

进行预算,或者决算中各活动水平数据记录无法通过仪表监测,且

相关资料数据难以获取或不完整时,可按下列规定进行计算:

1施工机具运行的耗电量

(6.4.2-1)

21

式中:——施工机具的总耗电量(kW·h);

——第i种施工机具的电功率(kW);

——第i种耗电施工机具的运行小时数(h);

——第i种耗电施工机具的数量(台)。

2施工机具运行的耗油量

(6.4.2-2)

式中:——施工机具的总耗油量(t);

——第i种施工机具每台班的平均耗油量(t/台班);

——第i种耗油施工机具的运行台班数(次);

——第i种耗油施工机具的数量(台)。

3施工机具运行的耗水量

(6.4.2-3)

式中:——施工机具的总耗水量(t);

——第i种施工机具每台班的平均耗水量(t/台班);

——第i种耗水施工机具的运行台班数(次);

——第i种耗水施工机具的数量(台)。

4施工现场办公的耗电量

(6.4.2-4)

22

式中:——现场办公的总耗电量(kW·h);

——第i种办公电气设备的电功率(kW);

——第i种办公电气设备的运行小时数(h);

——第i种办公电器设备的的数量(台)。

23

7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核算

7.1一般规定

7.1.1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计算范围应包括设备运行和建筑维护

的碳排放量,并考虑绿地碳汇的影响,按下式进行计算:

(7.1.1)

式中:——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kgCO2e);

——建筑设备运行一年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年);

——建筑维护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

—建筑绿化系统年固碳量(kgCO2e);

——建筑运行时间长度(年)。

7.1.2进行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预算时,建筑运行时间长度应取

建筑使用寿命并与设计文件一致,当设计文件未提供时,宜按表

7.1.2计算;进行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决算时,建筑运行时间长

度应取建筑使用寿命并与建筑实际使用寿命一致。

24

表7.1.2建筑设计使用年限分类

类别设计使用年限示例

15临时性建筑

225易于替换结构构件的建筑

350普通建筑和构筑物

4100纪念建筑和特别重要的建筑

7.2设备运行碳排放

7.2.1设备运行碳排放应考虑建筑设备运行过程中耗能产生的碳排

放以及制冷剂泄露的碳排放,同时应考虑水资源消耗的间接能耗的

碳排放。设备运行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计算:

(7.2.1)

式中:——设备运行一年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年);

——设备运行第i类能源年消耗量(单位/年);

——第i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本标准附录C取值;

——建筑运行阶段暖通空调系统制冷剂泄露产生的

碳排放(kgCO2e/年);

——建筑运行阶段,水资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kg

CO2e/年);

25

i——建筑消耗终端能源类型,包括电力、燃气、石油、市

政热力等。

7.2.2暖通空调系统中由于制冷剂使用而产生的碳排放,应按下式

计算:

REF建筑运行阶段暖通空调系统制冷剂产生的碳排放\h

(7.2.6)

式中:——建筑运行阶段暖通空调系统制冷剂产生的碳排放

(kgCO2e/年);

——设备制冷剂充注量(kg/台),根据设备技术资料确

定;

——设备使用寿命(年),宜采用设备实际寿命,可根据

本标准附录F确定;

——制冷剂r全球变暖潜值,可根据本标准附录D确

定;

——制冷剂类型。

7.2.3生活用水产生的碳排放,应按下式计算:

REF建筑运行阶段暖通空调系统制冷剂产生的碳排放\h

(7.2.6)

式中:——建筑运行阶段,水资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kg

CO2e/年);

——建筑运行阶段,水资源消耗量(t/年);

26

——自来水的碳排放因子,可根据本标准附录A确定;

7.2.4建筑运行阶段,水资源的消耗量应包括生活用水、生活热水、

浇洒草坪、绿化用水以及空调循环冷却水系统补水等用水量。进行

碳排放决算时,用水量应采用监测数据计算;进行碳排放预算时,

用水量应根据设计文件,参照GB5055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进行理论测算。

7.2.5建筑设备运行的耗能量应以年为单位,按不同系统、不同耗

能工质进行统计,并按下式进行计算:

REF建筑设备运行第i类能源年消耗量\h

(7.2.2)

式中:——设备运行第i类能源年消耗量(单位/年);

——建筑第j类系统第i类能源年消耗(单位/年);

——j类系统消耗由可再生能源系统提供的第i类能源量

(单位/年);

——建筑运行过程可再生能源计算修正系数,当采用仪表监

测数据进行计算时,REF建筑运行过程可再生能源计算修正系

数\h;当根据设计文件进行计算时,REF建筑运行过程

可再生能源计算修正系数\h;

i——建筑消耗终端能源类型,包括电力、燃气、石油、市

政热力等;

j——建筑用能系统类型,包括供暖空调、照明、生活热水

等。

27

7.2.6进行建筑碳排放决算时,应根据仪表监测数据获得建筑用能

系统的能耗。若进行预算,对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生活用水系统、

照明系统和电梯系统的耗能量,应根据设计文件,按本标准7.3~7.6

的规定分别进行计算。

7.3暖通空调系统能耗

7.3.1厦门地区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应根据设计要求,考虑热源能

耗、冷源能耗、输配系统及末端空气处理设备能耗。

7.3.2计算建筑暖通空调全年能耗时,应对逐时动态能耗进行计

算,宜参照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用逐时动态

能耗模拟方法计算。

7.4生活热水系统能耗

7.4.1建筑物生活热水年耗热量的计算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运行情

况,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7.2.7)

式中:——生活热水年耗热量(kWh/年);

——年生活热水年使用天数(d/年);

——用水计算单位数(人数或床位数);

——热水用水定额,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

标准》GB50555确定(L/人·d);

28

——水的比热容,取4.187kJ/(kg·k);

——热水密度(kg/L);

——设计热水温度(℃)。

——设计冷水温度(℃)。

7.4.2建筑生活热水系统能耗应按下式计算,且计算采用的生活热

水系统的热源效率应与设计文件一致。

REF建筑设备运行第i类能源年消耗量\h(7.4.2)

式中:——生活热水系统年能源消耗(kWh/年);

——生活热水年耗热量(kWh/年);

——太阳能系统年提供的生活热水热量(kWh/年);

——生活热水输配效率,包括水系统的输配能耗、管道

热损失、生活热水二次循环及存储的热损失(%);

——生活热水系统热源年平均效率(%)。

7.5照明及电梯系统能

7.5.1建筑碳排放计算采用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应同设计文件一致。

7.5.2照明系统无光电自动控制系统时,其能耗计算可根据设计文

29

件按下式计算:

(7.2.10)

式中:——照明系统年耗电量(kWh/年);

——第i个功能区域的照明功率密度值(W/m2);

——第i个功能区域的照明面积(m2);

——第i个功能区域的年照明时间(h/年)。

7.5.3电梯系统能耗应按下式计算,且计算中采用的电梯速度、额

定载重量、特定能量消耗等参数应与设计文件或产品铭牌一致:

(7.5.3)

式中:——电梯年耗电量(kWh/年);

——电梯特定能量消耗(mWh/kgm);

——电梯年平均运行小时数(h/年);

——电梯速度(m/s);

——电梯额定载重量(kg);

——电梯待机时能耗(W);

——电梯年平均待机小时数(h/年)。

7.6可再生能源系统供

30

7.6.1可再生能源系统应包括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光伏系统、地

源热泵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

7.6.2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能量可按下式计算:

(7.6.2)

式中:——太阳能系统年提供的生活热水热量(kWh/年);

——太阳集热器面积(m2);

——太阳集热器采光面上的年平均太阳辐照量(MJ/(年

m2));

——基于总面积的集热器平均集热效率(%);

——管路和储热装置的热损失率(%)。

7.6.3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的能量不应计入生活热水的耗能量。

7.6.4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量应计算在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内。

7.6.5光伏系统的年发电量可按下式计算:

(7.6.5)

式中:——光伏系统的年发电量(kWh);

——光伏电池表面的年太阳辐射照度(kWh/m2);

——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

——光伏系统的损失效率(%);

——光伏系统光伏面板的净面积(m2)。

31

7.6.6风力发电机组年发电量可按下式计算:

(7.6.6-1)

(7.6.6-2)

(7.6.6-3)

(7.6.6-4)

(7.6.6-5)

式中:——风力发电机组的年发电量(kWh);

——空气密度,取1.225kg/m³;

——依据高度计算的粗糙系数;

——场地因子;

——地表粗糙系数;

——年可利用平均风速(m/s);

——风机叶片迎风面积(m2);

——风机叶片直径(m);

——根据典型气象年数据中逐时风速计算出的因子

(m);

——年平均能量密度(W/m2);

——逐时风速(m/s);

——风力发电机组转化效率。

32

7.7绿化碳汇

7.7.1核算的单体建筑进行建筑物绿化,或核算对象为园区时,应

考虑绿化固碳的碳汇。

7.7.2建筑绿化碳汇可按下式计算:

(7.7.2)

式中:—建筑绿化系统年固碳量(kgCO2e);

2

——i类植栽方式单位绿地面积的CO2e固定量(kg/m),

可根据附录E查取;

——i类植栽方式绿地面积(m2)。

7.8建筑维护

7.8.1建筑维护的碳排放包括维护更替活动的耗能和维护更替的

材料构件消耗产生的碳排放:

(7.7.2)

式中:——建筑维护产生的碳排放量(kgCO2e);

—建筑维护环节材料构件更替产生的碳排放量

(kgCO2e);

——建筑维护阶段更替活动耗能产生的碳排放量

(kgCO2e);

7.8.2建筑维护阶段材料构件更替产生的碳排放量应按下式进行

计算:

33

(7.8.2-1)

(7.8.2-2)

式中:——建筑维护阶段材料构件更替产生的碳排放量

(kgCO2e);

——第i类主要材料构件更替消耗量;

——第i类主要建筑材料的碳排放因子(kgCO2e/单位建

材数量),按本标准附录A选取;

——第i类主要材料构件更替次数,宜根据建筑运行阶段

主要材料、构件、设备的更替记录确定;当无法获得实际更替记录

时,可将建筑运行时间长度同建筑材料、构件、设备使用寿命之比

向下取整确定;建筑材料、构件、设备使用寿命可根据附录F的参

考值计算;

——建筑运行时间长度;

——建筑材料、构件、设备使用寿命。

7.8.3建筑维护阶段更替活动中,机具运行耗能产生的碳排放量应

按下式进行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