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蛇》教学设计_第1页
2024年《蛇》教学设计_第2页
2024年《蛇》教学设计_第3页
2024年《蛇》教学设计_第4页
2024年《蛇》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2024年《蛇》教学设计《蛇》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

端午节快要到了,大街上到处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氛,粽子、绿豆糕、艾草等特有的节日物品吸引着孩子们。一天,贝贝在班上兴奋地告诉大家:“超市里有条龙呢!”很多孩子都附和起来:“我也看到了!”“龙身上还装有粽子呢?”就在那天的社会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了端午节的来历、过端午节时的习俗等内容,孩子们意犹未尽。于是,我想到了让孩子们欣赏民乐《金蛇狂舞》,希望幼儿在艺术欣赏的氛围中来感受我们民族的民俗风情,体验民族节日热闹欢快的景象。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热闹欢快的特点,喜欢中国民乐。

2、分别用身体动作和声音的长短,尝试表现乐曲A段和B段。

3、初步理解乐曲中的“对话”结构,感知A+B+A的结构。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教师了解民乐《金蛇狂舞》的背景等相关知识;幼儿已玩过“对歌”的游戏。

2、材料准备:乐曲《金蛇狂舞》、电脑、录音机、故事《双龙戏水》、图谱

自制龙舟、龙的头饰、红绸、锣、鼓等。

3、环境准备:区角张贴划龙船、舞狮子、舞龙、放鞭炮等喜庆活动的图片;布置河道的场景,有起点和终点、水草等。

活动过程

1、完整欣赏乐曲,充分表达感受。

①幼儿随民乐《喜洋洋》舞动入场。

②请幼儿安静地欣赏民乐《金蛇狂舞》,思考: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想干什么?

③请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并随音乐表现。

2、欣赏故事,感知乐曲ABA结构。

①教师边操作图谱边讲故事《双龙戏水》。

②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③再次欣赏乐曲,感知乐曲的结构。

④这个音乐有几段?它们一样吗?

3、分段倾听,理解乐曲中的“对话。

①请幼儿重点欣赏B段。

②它们像在干什么?

③请幼儿分组模仿对话表演。

4、玩游戏,感受乐曲的欢腾、热烈。

①教师和幼儿一起扮演龙随音乐游戏。

②请幼儿自己尝试游戏。

5、品尝粽子,了解乐曲的相关知识。

你们喜欢这首乐曲吗?它是我们中国伟大音乐家的聂耳创作的一首民族乐曲。外国人也很喜欢,听过以后总会竖起大拇指,夸奖我们中国的民乐真棒。这首好听的乐曲名字叫《金蛇狂舞》。

活动延伸

1、将乐曲中的“对话”创编成儿歌,让幼儿合作朗诵。

2、请幼儿随乐曲玩舞龙灯或舞狮的游戏,充分感受乐曲的民族韵味。

3、观看舞龙舞狮的录象片,了解《金蛇狂舞》的真实含义。

活动反思

《金蛇狂舞》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乐曲热闹欢快,原曲结构较为复杂,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音乐对幼儿的可感性、可接纳性,我将乐曲中的重复部分进行了改编。

环境和材料的暗示对此次活动起着极大的暗示与激励作用。精美的教具是我运用的重要手段,我用中国民族特色的线描制作了两条形象生动的龙,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彩带制作了图谱——海洋,色彩鲜艳的自制龙舟,在空地上也布置出海洋的路线,并且同图谱吻合,让幼儿在符合乐曲意境的环境中,理解和感受作品。

活动中,我调动了幼儿诸多的感知通道——听觉、视觉、运动觉等,让幼儿在观看教师图谱演示、跟随乐曲做动作等方式方法中,反复地倾听乐曲、感知乐曲。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幼儿划龙舟比赛的场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准确地表达了幼儿对乐曲的理解,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活动分别运用了集体、小组、个人等形式让幼儿参与活动,教师也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活动的氛围轻松愉快,十分快乐。

《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分析诗中意象的运用,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通过诵读与意象分析解读作者的情感走向。

3、理解以丑为美的诗歌审美特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联想理解“蛇”这一意象的隐喻。

2、教学难点在于通过感受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特质。

单元说明:“爱的心语”

这个单元五首诗歌均以爱情为主题。

把爱情的寂寞比做“蛇”

把爱情的期待比做“年轻的神”

以“窗”“你的字”“神女峰”具体的物象来表达心中的爱情追求和价值观。

诗人采取不同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以“我”的特定心境弥散到对象“物上,使“物”皆著“我”之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xx年最流行的网络用语之一就是“寂寞”。吃的是寂寞,喝的是寂寞,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寂寞”一下。其实,寂寞是人的心理状况的一种反映。大家都有寂寞的时候,谁能形容一下自己寂寞的感受?(学生发言)

不同的人对寂寞的体会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事带来的寂寞感受也是不一样的,80多年前,一位现代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冯至写了一首诗。不,他写的不是诗,是寂寞。他说,“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诗人的寂寞为什么会像一条蛇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早年既开始诗歌创作和翻译。1923年曾与林如稷、陈翔鹤、陈炜谟等创办浅草社,出版《浅草季刊》。1925年又与人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浅草和沉钟都是五四后曾发生较大影响的文学团体。1927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昨日之歌》,在诗歌界反响甚大,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三介绍背景(见导读)

四、诵读感知

学生诵读,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再读。

五、合作探究

1、理解诗歌情感。

主线:作者因何而寂寞,他的寂寞引发了他怎样的联想,这些联想是不是又反过来体现了他的寂寞。

讨论小问题:《蛇》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诗人把“蛇”比作什么,它们有哪些相似性?

主要意象是“蛇”;配合意象有:草原、乌丝、月影、花朵。

诗人把“蛇”比作(爱情的)寂寞(苦闷)。

相似性:在作者笔下,寂寞如蛇,“蛇”,取其相似点——静静、没有言语。蛇:形体修长、冰凉无言、咬人缠人……寂寞:深沉、凝重、挥之不去、咬噬心灵……

这是由于诗人只取蛇的某些特点加以描写的缘故。

沉浸在相思之中的诗人为爱而寂寞,为爱而冥想,为爱而期盼,这种感觉让人沉浸其中,挥之不去,就像“蛇”的沉寂无言、忠诚缠绕。

“你”是抒情的对象,没有具体的形象,但两个重要的意象,却令人浮想联翩: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月影”这个用作比喻的意象,主要突出了轻悄、柔美的特点。

①第一节

讨论小问题:为什么诗人的寂寞,也就是“蛇”“静静的没有言语”?为什么作者说“万一”,作者是希望对方梦到还是别梦到?为什么担心抒情对象会“悚惧”?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学生诵读第一节。

明确:诗的第一节写恋人不在身边而感到“寂寞”。一个人一旦陷入痛苦寂寞的境地,常表现为无言的沉默。第一句很突兀,以一个奇特隐喻开始,将“寂寞”比喻为“蛇”,一是抽象的情感,一是具体的动物,两种事物的性质有很大的距离,然而,作为诗歌语言,这个隐喻将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意义,提示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体验。写“蛇”的游走,取“蛇”的修长和无言的自然特征,“静静地没有言语”,既是蛇的特点(形体修长而冰凉无言),也是当心爱的姑娘不在身边时“我”感到寂寞的写照。表现抒情主人公深沉的相思,并祈求“姑娘”:千万不要因此而害怕。因为蛇会咬人、缠人,所以“我”紧接着告诉心爱的姑娘,万一梦到它时,不要悚惧。这里用“梦”字而不用“见”字,也显露了诗人的匠心:“梦”是姑娘在想念,而“见”则似乎只是“我”闯进了姑娘的眼帘;同时,这个“梦”字又与第三节的“梦境”相呼应,有着暗联的作用。

作者为什么选择“蛇”这一意象?

提示:作者写了它的哪些特点?它与“寂寞”到底有何相似性?

蛇的特点:沉寂无言、忠诚相伴、热烈缠绕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寂寞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人沉浸其中,挥之不去。而爱的寂寞既痛苦又甜蜜,即热烈又冷寂。这种感觉就像蛇的沉寂无言、忠诚缠绕。这种相似性是作者选择“蛇”这一意象的原因。

②第二节

讨论小问题:明明写爱情,为什么会成了“乡思”?为什么相思的是抒情对象的头发?而不是明眸?皓齿?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诵读第二节。

明确:第二节写“蛇”的“相思”(乡思为相思谐音),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用这比拟“我”对心爱的人的乌丝的感情。借蛇的“乡思”,凸显“我”对姑娘的相思。这里用的是间接表现法:“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草原;草丛与姑娘的青黑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取“蛇”栖息草丛的生活习惯,说它想念的草原,就是姑娘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这一节,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乌丝”透露出几点意义:

一,他所想的姑娘是拥有一头浓郁的秀发、年轻而有活力的少女。

二,作者的情感是含蓄的,而不敢有进一步要求。

三,头发的意象给人的感受是朦胧的美感。而不从正面描写姑娘的长相,却强调姑娘的美在于一头乌黑的发。

③第三节

讨论小问题:诗中的“它”怎么理解,应该指代什么?为什么是“轻轻”走过?“绯红的花朵”隐喻了什么?这些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期盼?

学生诵读第三节。

明确:第三节写“蛇”的归来,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写蛇像月光般轻轻走过,同时为“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姑娘的梦境,可以作多种理解,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像一只绯红的花朵”,一方面是暗示姑娘心境、感情,另一方面也隐约地暗示“我”的意愿,“我”的企盼。这时,抒情主人公也就非常心满意足。这种写法,有诗情诗趣。把“我”的爱意,她不在身边时的寂寞的心,化成了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给人难忘的印象。总之,把姑娘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则意味着姑娘的应许,会一改自己郁闷的状态,换来醉心的欢喜。浓郁的乌丝、绯红的花朵,这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2、“蛇”意象解读

寂寞,是人人都曾有却难以捉摸的情绪和复杂的心理活动,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如果想用具体的语言赋予它以鲜明可见的形象,就更是难上加难。大家会把寂寞比作什么?你们能想到哪些古人写寂寞感受的诗句?

投影:《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住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①这些古典诗歌中表达“寂寞”的意象有什么共同点?(形态上残缺,内蕴上遗憾)

②“蛇”在大家心中是一个什么形象?(可怕,无声,阴暗)

③“蛇”是怎样和“寂寞”发生联系的?它们的契合点是什么?(寂寞悄无声息,蛇的行动也悄无声息。寂寞很幽长,蛇的形体也很细长,寂寞让人恐惧,蛇也让人恐惧。蛇阴暗诡谲,如同寂寞给人的感受)

④诗人用怎样的词语来形容“蛇”?诗人笔下的“蛇”给人怎样的感觉?

静静地没有言语,忠诚的侣伴,害着热烈的乡思……

这一意象给人亲切、可爱、忠诚的感觉。

⑤“蛇”一意象表达效果与古典意象有何区别?(常规外,陌生化,以丑为美。

3、诗歌第二节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比喻和谐音的手法。诗人使用了隐喻,将“浓郁的乌丝”比喻为“茂密的草原”。对于自己爱恋的姑娘的容貌,诗中没做具体的描绘,只提到她有像“茂密的草原”一样的“浓郁的乌丝”,是“蛇”的故乡,是“蛇”渴望归属的乐土,让“蛇”害着“乡思”,而“乡思”与“相思”谐音,其实隐喻的.是自己热烈的“相思病”,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心有所属的强烈渴望。

古典诗词中制造“双关”的手法很多,谐音双关是比较常见的。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表现了在朦胧恋爱中的男女有趣而微妙的心理。诗句借景言情,妙手偶得,风格轻快流丽,妙语天成,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双关妙用。

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

4、《蛇》在最后一节中为何要将“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

把“你的梦境”比喻为“绯红的花朵”,以温暖的颜色修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意味着对姑娘应许的期待以及姑娘一旦应许的醉心的欢喜。色彩上淡与浓的对比与变化,反衬出诗人情感的痴迷和浓烈。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的。

5、诗人借助“蛇”这个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渴望?

“蛇”这个意象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新意,一反常态,别有妙处。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的笔触翻新蛇的形象。这里,蛇不再是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而是通灵的、温情的爱的化身,爱的使者。

这首爱情诗围绕“蛇”这一冰冷的、使人悚惧的中心意象展开。诗中借“蛇”这一象征意象的游走、乡思、归来,抒发了抒情主人公“我”对“姑娘”怀有热烈的单恋情思。

诗中的“蛇”实际上就是“爱”的同义语,是诗人“寂寞”情绪或心境的一种比喻或象征,确切地说,是一种青春期特有的“剪不断、理还乱”,难以言表的单恋单相思。

在“蛇”这一冰冷寂寞的对象物上,沉淀、蕴含、寄托了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轻的诗人深挚浓烈、难以排遣的思恋之情。这条长蛇作为诗人寂寞心绪的外现,成了通人情、有灵性,让人信赖和传递爱情信息的“忠诚的伴侣”。

六、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特点?

“蛇蝎之心”这句成语典型地反映了人们对蛇痛恨、鄙夷的态度。

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绘出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是柔情、爱、美。

艺术特色上,既有优美的意境,又在饱含着象征性。

在格律形式方面,注重语言的整合和内在的音节美,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旋律。

每节四行,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体相近。

七、总结

冯至曾在《自选琐记》中说过:“我在晚唐诗、宋词、德国浪漫派诗人的影响下写抒情诗和叙事诗。”这种影响在《蛇》里就明显地烙印着:那种绵绵细诉的哀婉腔调就来自晚唐诗和宋词,而选取如此奇绝,反丑为美的蛇的意象所透视的幽玄神秘色彩,却正是来自德国浪漫派。蛇,也从侧面反映出抒情主人公冷漠、平寂的外表下那一颗渴望生活美好、幸福的热烈的心。

蛇的意象无论是在日常的想象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蛇似乎都不是什么美好的形象。它身上总是笼罩着妖异之气,常让人“悚惧”,而很难使人联想到“忠诚”。但在这首《蛇》中,诗人一改我们心目中蛇的原型,使它轻灵忧伤,至情至性。据冯至日后的回忆,这是一首借画抒情的诗。当时他看到19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画家毕亚兹莱的一幅黑白线条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上,身躯直长,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他觉得这蛇“秀丽无邪,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是诗人将少年对爱情“寂寞”而纯真的向往融入这条“静静地没有言语”的蛇之中,借蛇“热烈的乡思”暗喻痴情的相思,又用“茂盛的草原”比附恋人“头上的、浓郁的乌丝”。只这一层比喻已经使诗歌奇崛不凡,但诗人意尤未尽,更进一步使蛇活动起来。它从恋人的梦中出来,“从你那儿轻轻走过”,仿佛爱的使者,“把你的梦境衔了来”,“绯红的花朵”也成了爱的羞涩与热烈。我们知道,爱的抒情诗极易变得夸张,直抒胸臆常会显得激昂有余而深情不足,那么这首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而意象新颖的诗当能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画蛇添足》故事;

2、懂得寓言的道理;

3、感受文言文的美

教学重、难点:懂得寓言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许多老师都反映我们班同学特别聪明,今天帮老师一个忙,好不好?

1、什么是寓言?

2、你知道那些寓言故事?

3、你会学寓言吗?为了表示对同学们的感谢,今天老师再送给大家一则寓言,好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4、你见过蛇吗?如果给蛇添上脚呢?快来读读这则语言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1、自由读语言,读准字音。

2、谁想来读读它?指名分段读寓言。(两组同学)

3、师:“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正确、熟练的朗读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老师也想读读课文,用心倾听,你从中能收获到一些文言的方法吗?]

4、学生交流(断句、停顿、语速、重音)。学生练读

5、在指名读全文,

6、男、女同学赛读。

三、自学、讨论、研读

1、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你能自己读懂这则语言吗?你有什么学文的好方法吗?(总结学习方法)

2、用刚才总结的方法自学。(把读懂的和不懂的批注)

3、小组中交流自己不懂的东西

4、全班交流:

A、第一自然段:

字、词

谁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了?

你真聪明,能带着理解在读读这句话吗?

B、第二自然段:

交流读懂的内容

你能把这些字词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吗?指名说整句的意思。

“相谓”是什么意思?众人是怎么商量的?

你能用商量的语气读读句子吗?(指名读)

C、第三自然段

交流字词

谁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一人先成”后,他喝到酒了吗?他“左手持卮”右手画蛇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

谁来做这个画蛇添足的人,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句子)

另一个人画好了蛇夺过了酒杯,他又会想些什么?谁来读读他说的话?

你想把这一自然段读读吗?(学生连读)

指名读

分角色读

四、

1、你能整个故事讲给大家吗?(指名说)思考:你喜欢那个画蛇添足的人吗?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2、生活中有“画蛇添足”的事发生吗?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喜欢寓言吗?把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作业

我发现同学都特别喜欢文言文的寓言故事,课下把你最喜欢的寓言报告给学习委员,我们开一次“古诗文朗诵会”好不好?

六、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蛇》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故事绘本,感受理解小蛇吃水果的情景。

2.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与形状,乐意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

3.感受故事传达的幽默与滑稽的氛围,初步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

本活动的重点是: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

活动的难点是: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PPT课件;葡萄一串活动过程:

一、小蛇图片导入,激起幼儿兴趣。

1.出示小蛇图片,幼儿观察。

师:今天老师请了小蛇来我们班做客。看,这条小蛇长的什么样子?

(细细的、长长的)师:小蛇今天要去小树林散步,看看小蛇是怎么去的呢?(引导幼儿了解蛇是扭来扭去的)

2.幼儿学习小蛇扭来扭去的样子。

师:小蛇是扭来扭去去小树林的,你会像小蛇一样扭来扭去的吗?

(请幼儿做一做扭来扭去的动作,并给予肯定)

二、欣赏PPT课件,熟悉故事趣味内容。

1)出示苹果图片观察苹果的样子。

师:小蛇扭来扭去在小树林里发现了什么?(苹果)师:你看到的苹果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根据看到的图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由讲述。)小结:小蛇见到了一个圆圆的、红红的苹果。

2)出示小蛇吃过苹果过后的样子,幼儿探索发现原来是小蛇将苹果吞了下去。

师:咦,小蛇怎么了?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为什么你知道是苹果呢?

(小蛇把苹果吞进了肚子)(小蛇肚子中间像一个苹果的样子)

3)出示小蛇张开嘴巴的图片,幼儿观察。

师:这么圆圆的、红红的苹果真好吃呀,小蛇是怎么吃的呢?

(张大嘴巴,"啊…呜--咕嘟",把苹果整个吞到了肚子里去。)

4)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苹果的体态动作,并学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2、通过欣赏图片(小蛇吃过香蕉、葡萄和菠萝后的样子),反推故事相关内容。

1)出示小蛇吃过香蕉、葡萄和菠萝后的样子三合一的图片,幼儿观察。

师:小蛇在小树林里扭来扭去,还吃了很多的水果,你们猜,它都吃了什么水果呢?

2)幼儿讨论小蛇吃了什么水果。香蕉(出示小蛇见到香蕉的图片)师:香蕉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黄黄的,弯弯的)小结:原来小蛇是吃了香蕉,所以身体变得弯弯的了。

(请幼儿模仿小蛇吃香蕉的体态动作,并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葡萄:师:你是怎么知道小蛇吃的是葡萄的呢?

(幼儿根据看到的图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自由讲述。)葡萄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紫紫的,一颗一颗圆圆的)(出示小蛇见到葡萄的图片)师:原来小蛇是吃了葡萄,所以身体变得一颗一颗圆圆的了。

(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葡萄的体态动作,并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C、菠萝:师:你是怎么知道小蛇吃的是菠萝的呢?

菠萝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的?(绿绿的叶子下面是黄黄的,身上长满了刺)(出示小蛇见到菠萝的图片)师:原来小蛇是吃了菠萝,所以身体变得刺刺的了。

(请幼儿模仿小蛇吃菠萝的体态动作,并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3.出示小蛇见到苹果树的图片,讨论小蛇见到苹果树后会怎么样。

(重点猜测:小蛇是怎么吃小树的?先……再……最后……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语言讲出小蛇爬树、翻身、吞等等动作,教师提炼简单的辅助动作展示给幼儿看,帮助幼儿理解小蛇吃树的一系列连续动作。)

1)师:小蛇在树林里吃了苹果、香蕉、葡萄还有菠萝,它继续在小树林里扭来扭去的散步,突然它发现了一棵长满红苹果的树,小树会怎么样呢?它会怎么吃呀?

2)欣赏小蛇吃苹果树的FLASH动画,并学一学小蛇吃树的样子。

(请幼儿模仿小蛇吃小树的体态动作。教师语言指导:小蛇真调皮,它扭来扭去,扭来扭去,爬上小树,爬到最上面,张开大嘴巴,"啊…呜"一口,"咕嘟"一下,把整棵小树都吞了下去,变成了一棵奇怪的小蛇树。教师动作指导:当老师讲到小蛇吞小树的时候,老师鼓励宝宝张开大嘴巴,可以站起来,把头往下低,表示模仿小蛇从上往下吞小树,最后也可以鼓励宝宝低着头,把小手往后摆,象孔雀的尾巴一样张开来,表示小树的树梢。

三、欣赏FLASH动画《好饿的小蛇》,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

1.播放FLASH动画《好饿的小蛇》,让幼儿体会故事的幽默,教师边看边讲述,引导幼儿一起说一说短句:"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并且做一做小蛇吃水果时夸张的样子。

2.教师简单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帮助幼儿进一步体会故事的滑稽与幽默。鼓励幼儿再次观察故事结尾处(小蛇背后)的小树林。

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发现小蛇背后的小树林怎么会少了一颗树呢?你们觉得这棵树好吃吗?小树吃起来,有什么味道呢?

(幼儿自由讲述,教师帮助小结:故事里的小蛇真有趣,也很贪吃,它看见什么就吃什么,竟然连小树也吃掉了,真好玩。)

3.幼儿去散步寻找水果,结束教学活动。

师:小蛇散步的时候见到了很多的水果,我们也去散散步找找水果吧!

(教师带领幼儿去散步寻找水果,离开教室,结束教学活动。)

五、结束讨论:

最后小蛇会怎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后环衬和封底。

小结:小蛇吃饱了在呼呼呼的睡觉呢。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在选材上非常适合小班的幼儿,幼儿很喜欢故事内容,在大书阅读时更是采取了丰富的形式,如先猜后验证、带着疑问看下页等,把幼儿的兴趣完全都激发出来,最后环节的创新阅读,更是让幼儿体验了一番创造的乐趣,让幼儿在互动、自主的阅读背景下,完成了整个教学活动,有些细节方面还需要深究,特别是对于每一页讲述时,侧重点过多,导致活动有些累赘。

《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理解对比的写法。

三、了解封建社会繁重的赋税及老百姓的痛苦生活,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教学重点:

理解第四段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

一、唐代中期的赋税之毒。

二、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一课时。

二、读通全文句子,以第四段为重点,从而领会写作意图。

三、作者的处境,在适当的地方点明一下,以便读懂课文,但应避免过多地讲史。

四、对比的方法,学生早已熟悉,本文两个对比,指导中已经说明,不必重复多讲,只要体会对比的作用即可。

五、教读文言文,向来有讲解详、课时多的习惯,现作尝试,内容力求精要简明,只用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探索写作意图。

二、掌握体裁特点。

三、理解对比写法。

四、复习“而”用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预习

参看“阅读指导”和注解,通读课文,根据练习一的要求,反复朗读。

二、教读课文。

朗读,指名读全文,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注音,帮助正音。分段范读,并按段指出应注意词句。抽查提问学生口述大意后,师生共同归纳。(随时板书)

第一段词语:黑质而白章,“而”表示前后词语并列关系。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得,捕得。“而”表示前后词语承接关系。大意:叙永州人捕蛇缘同,先说蛇的毒性和功用,后说王命以蛇代租,永州人“争奔走焉”。

独立思考:有多少人能得到这个差使呢?(教师抽查提问)

第二段词语:数,多次。若,像。大意:叙捕蛇人一家的捕蛇史,三代受毒蛇之害却以为“利”。

独立思考:只有姓蒋的一家人在捕蛇上“专其利”,众多的人仍要交租。(教师抽查提问)

第三段词语:若,像。告于莅事者:柳宗元当时参加朝廷中革新派,斗争失败,为首的王叔文被杀,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在地方上是没有什么权力的,所以说要代蒋氏转告地方官。大意:叙同情捕蛇人,由毒蛇之害向赋敛之毒过渡。

第四段词语:大戚,汪然出涕,悲伤之至,可见赋敛更毒。未若,不如,不像。疠:疫气。“乡邻之生日蹙”,总写负担租入者的情况,“殚其...相藉也。”具体写他们的悲惨生活。“曩与吾祖居者...非死则徙尔”,写负担租赋的乡邻的结果。徙,迁移。“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而”表句子之间转折关系。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写悍吏逞凶,两语是“互文”。恂恂,原意是恭顺,这里是“小心谨慎”。哗然而骇、恂恂而起、弛然而卧、时而献焉,“而”都是表示前边的词起修饰作用。退而甘食,退,回来,“而”连接退和食。盖一岁...有是哉!明知捕蛇最后必死,却宁愿选择捕蛇而避免缴租,可见缴租之害。“今虽死乎此...安敢毒耶?”毒,怨恨,这是极其沉痛的话。

独立思考:阅读指导中提到两个对比,作用是什么?(教师抽查提问)

第五段苛政:泛指暴政。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古代把诗叫做风,有采诗官收集民间歌谣用来观察民风。柳宗元写文章目的就是希望在位者能了解民间疾苦,所以比作采风。

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柳宗元为什么写本文?它的主旨是什么?“说”是什么意思?(教师抽样提问,其他学生可举手抢答补充。)

小结:(教师评价提问)

1.柳宗元当时贬为永州司马,地位很低,无可能直接用权力来改变重赋毒民的局面,就写下这篇课文,并希望当局者能了解民间疾苦。

2.“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已成为历来抨击反动派的用语。

3.“说”这种文体,往往是短论。说,本有释、述的含义。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自由思考回答:学过本文后,你对封建社会和今天的社会有什么不同认识?

三、整理、复习、巩固。

1.朗读全文,并板演:熙熙,徙,腊,曩,隳突

2.把板书上的“而”字用法归纳,记在笔记本上。

3.辨析、比较:指名口头讲解

┌然得(捕得)而腊之以为饵

└以俟观人风者得(得到)焉

┌更若(你)役

└貌若(好像)甚戚

┌又安敢毒(怨恨)耶

└孰知赋敛之毒(毒害)有甚是蛇者乎

四、布置作业

背诵第4、5段,互相检查。

附:板书设计(投影片)

“而”字用法

黑质而白章表前后并列关系

得而腊之以为饵表前后承接关系

哀而生之乎表前后并列关系

而乡邻之生日蹙表前后承接关系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表前对后的修饰关系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表前对后的转折关系

哗然而骇者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恂恂而起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弛然而卧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表示承接关系

时而献焉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退而甘食表示承接关系

熙熙而乐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闻而愈悲表示承接关系

《蛇》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一、理解并掌握“质、赋、嗣、蹙、藉、徙、俟”等文言实词,了解“乎”、“而”的多种用法。

二、认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及对比的写法。

三、理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中心文句以及作者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感情。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说”这一文体和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第4段从语言角度分析、第5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是难点,必须引导学生力求正确把握。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永州任职时,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捕蛇者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或叙事兼议论,或议论兼叙事,将叙事和评论结合起来,以说明一个道理。

二、讲析课文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第1段。教师适时做以下点拨:

1、重点词语和文句

质:质地,东西的主体。这里指基本颜色。

章:花纹。

啮(niè):咬。

腊(xī):干肉。文中用作动词,把肉晾干。

岁:每年。

当(dàng):抵充、顶替。

永之人争奔走焉:永州的老百姓争先恐后地忙着去做这件事。焉,兼词,于此,为这件事。

2、提问: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明确:(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3、指名朗读第2、3两段

提问: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明确: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交错,跌宕有致。

专其利:“专”,独自享有。

提问:第3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3段起过渡作用。通过作者的提问,将文章引入正题。“更若赋,复若役,则何如?”欲扬先抑,“余悲之”与下文的“余闻而愈悲”相应,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4、齐读1—3段。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有关作业。

2、补充作业:

(1)熟读、意译1—3段。

(2)理解下句句子中加黑的实词。

①黑质而白章(质,原指本质,底色;章,花纹。)

②当其租入(当,抵当,抵充)

③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嗣,继承)

④貌若甚戚者(戚,悲伤)

⑤若毒之乎(毒,怨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朗读、意译第1段。

2、出示小黑板,指名解释有关实词。

二、默读第4段,借工具书及书下注释了解本段的主要意思。

1、教师对重点词语适当点拨:

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

向:先前。

病:困苦不堪。

乡邻之生日蹙(cù):蹙,窘迫。

殚(dān):尽。

庐:家,屋舍。

犯:冒。

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

盖:句首助语词。

熙熙:快乐的样子。

2、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明确: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板书:

结论:“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小结:2—4段,记叙“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揭露“苛政猛于虎”的现实。

4、齐读第5段。

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

于:介词,比。

犹信:信,真实。

孰:谁。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小结:点明文章中心,说明写作目的。

5、齐读课文后讨论。

提问:《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的?

明确:全文有叙有议,虽记叙较多,但却处处为议论服务。符合“说”可叙可议,以议为主的特点;全文语言极其形象、生动,亦符合“说”这一文体比较讲究“文采”的特点。

三、练习。

1、完成课后“辨析·比较”题三。

2、补充作业:课外阅读并翻译《苛政猛于虎》这一文言短文。

3、参照课文中“蒋氏”与作者的对话,写一则“捕蛇人的故事”。

附:《捕蛇者说》难句例解

以啮人,无御之者

1)假设而兼有连贯关系的复句。这类复句通常的次序是假设偏句在前,结果在后。

2)“以”,有人认为用法同“而”,连词,这里不取。因为从文气来看,并不通畅。我们以为,或可看成作“用”讲的介词,后面省去“以”的连带成分“毒牙”一类的东西,也可以用代词“之”代替“毒牙”等。同样结构如《论语·宪问》:“以告者过也。”或说同“已”,时间副词。又如:“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国语·晋语》)“王以和三晋伐秦,秦必不敢言救宋。”(《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

译文: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抵御它的。

若毒之乎

“毒”,名词增加了意动用法,“毒之”是“以之为毒”,下文“又安敢毒耶?”就是“又安敢毒之耶?”省去宾语“之”。“毒”作“恨”讲,《广雅·释言》:“毒,憎也。”又如:“死者不毒,夺者不愠。”(《孙膑兵法·行篡》)“如此,则上无私威之毒。”(《韩非子·用人》)或说“毒”作“害”讲,参阅下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说明。

译文:你把这差事当作灾难吗?

饥渴而顿踣

1)因果复句的紧缩形式,“而”表示承接,有人曾经认为因果本身就包含着承接的因素。

2)“顿”,《说文》:“下首也。”段玉裁认为应当是“顿首”,即以头叩地。引申为“止”为“停”。“踣(bó)”,《说文》:“僵也。”又,“走”部:“這,僵也。”“踣”、“這”是一个字。《六代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僵”是向前倒覆,“踣”也是向前倒覆。

译文;因为饥饿(到极点),口渴(到极点),就停下来向前面一倒。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往往”不同于今天作频率副词用的“往往”,而是作“从这里到那里,从那里到这里”讲,《说文》:“往,之也。”就是“到”。《陈涉世家》有“卒中往往语”,用法相同。“往往”的后面有连词“而”连接它后面的动词“死”,是“往往”作为动词的句法环境。又,《观巴黎油画记》是19世纪作品,文中“往往留象于馆”的“往往”,跟今天词义相同。解释词义常常需要跟分析句子结构联系起来,不能孤立地就词释词。段玉裁注《说文》“毒”字:“往往犹历历也。”“相”既不表互指,也不表偏指,而是表示递相,即“一个接着一个”。又如“父子相继”,只能是子继父不能是父继子。

译文: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吾恂恂而起

“恂”,《说文》:“信心也。”“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上文说“虽鸡狗不得宁焉”,那是由于没有干捕蛇的事,“捕蛇者”由于有“蛇”,就怀有信心。

译文:我满怀信心地起身。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1)包孕句。主语“太医”因承前者,及物动词“募”的宾语又是假设复句,“有能捕之者”是无主句,“当其租入”的主语“莅事者”明显可知,因此省略。

2)“租入”不当“税收”讲,不是一个词,《柳河东集》其他地方也不见“租入”。“当其租入”是兼语短语,“租”是兼语,“入”是兼语后面的谓语,音义同“纳”,亦即“缴纳”。有人把“当其租”作为“入”的状语,恐属欠妥。“当”前面或可加上介词结构“以之”。

译文:招募有能够捕到蛇的,就(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1)单句,用设问形式表示强烈的感叹,正面的意思是“不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也”。“孰”,《尔雅·释诂》:“准也。”

2)“赋”,税;“敛”,征收。“毒”,一解释为“厚”,跟本句无关;一解释为“害人之草往往而生”。“毒”是漫生的害人的草,译成现代汉语是“毒害”,仍旧是名词,只是比“毒”的本义引申了一步。又如:“若毒之乎?”“毒”增加意动用法,就是“若以之为毒乎”,也就是“你把这差事当作毒害么”;“又安敢毒耶”,“毒”也增加意动用法,后面省宾语“之”,意思是“又怎么敢把这差事当毒害呀”。

3)“甚”,音义同“善”,也就是“贤”,江苏泰兴方言还读“善”为xiān。又如《礼记·内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广韵·下平声·一先》:“贤,善也。”又如:“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贤”也不是只讲品德,而是讲条件,“贤”就是“善”,也就是“甚”。“贤”古写作“臤”,《说文》“臤”部:“坚也,古文以为‘贤’字。”杨树达《释贤》:“人坚则贤……坚乃能耐也。”这样看来,“甚”作“胜”讲并非由于假借,而是由于引申。又,在“是蛇”前面可以加上比较的介词“於”。或说“甚”是形容词增加比较性能的用法。

译文: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有比这种蛇更严重的呢?

苛政猛于虎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认为“苛政”的“政”是“征”字的借用,亦即“繁重的赋税”,现在还有人据以为说。王氏所说未必可信,因为“苛政”毒害的方面很多,“苛征”只是一个方面。柳宗元所引出于《礼记·檀弓》,王引之讲的是《礼记》,那里也应当是“苛政”。训诂学有两个原则:凡用本字讲得通的就不用借字;训释某个词义不但在本句讲得通,到了别处也讲得通。古籍中用“苛政”的很多,如:“除其苛政。”(《晋书·武帝纪》《北史·周武帝纪》)

译文: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蛇》教学设计7

活动目标:

1、学习集体舞,初步掌握固定的动作模式,努力尝试在XX处独立做出即兴动作。

2、感受集体舞中与同伴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田纳西摇摆舞曲。

活动过程:

一、结合绘本情节,熟悉固定的动作模式。

1、出示P1,小蛇是怎样散步的?说一说,做一做。

2、学做基本动作1:看一看,扭一扭。(小蛇还会怎么样,再扭一扭)

3、出示P2,遇见大水坑,小蛇会怎么过去呢?(幼儿说并做)

4、出示P3中的①②③,幼儿表述并作动作,学做基本动作2:拱一拱,缩一缩。

5、出示P4,小蚂蚁是怎么过去的?学做基本动作3:走走走走,停一停。(休息一下)

6、出示P5,一个接一个,教师带头和孩子们依次抓着前者的衣服,用“走走走走,停一停(加入动作:看身后同伴)”绕一圈。

7、出示P6中的①②,幼儿说对话。

8、出示P7(小蛇——呼),这时小蛇怎么了?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可以怎么休息。

9、出示P8①②③,小蛇是怎么过河的?

二、配合音乐,幼儿集体跳舞。

1、回忆绘本,教师用故事情节,提醒幼儿将基本动作串连。

2、配合音乐完成完整的舞蹈。

三、尝试两人配合跳集体舞。

1、你们喜欢小蛇吗?为什么?

2、小动物们也喜欢它,来找小蛇跳舞了。幼儿按圈设分成小蛇(站里圈),小动物(站外圈)

3、幼儿两两,面对面。好朋友见面会做什么?学跳动作1、2、3:招手,招手,扭一扭;握手,握手,扭一扭;(拉手)跑跑跑跑,停一停(看朋友)。

4、好朋友休息一下,互换位子,再继续跳一次。

5、配合音乐,完整跳一次。

《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暑、达、叔、疾、脱、刀、杀、胡、疾、捕”10个生字,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并记忆“达、叔、疾、脱、杀、捕”6个生字。积累词语不少于6个,能正确听写一句句子。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阅读过程中,能正确划出卡达叔叔对待大蟒蛇的句子,并圈出其中表示动作的词,体会作用。

3、知道要善于利用野生动物的特点,保护自己,同时保护野生动物。

重点和难点:

好好读读第二节,根据要求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动词。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分步出示课题

1、你对蛇有什么印象?你对大蟒蛇了解多少?

2、师介绍大蟒蛇

3、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学生字,读读词语。

(3)、边读边想:卡达叔叔是怎样对待大蟒蛇的?在第二小节中用“”划出有关句子。

说明:读准音,组词,区别和生字有关的形近字,让学生自学后说识字的方法时,学生会带出一些与生字有关的形近字,通过组词来区别形近字,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节

1、师引读

2、指导朗读句子:啊!是一条碗口粗的大蟒蛇!

说明:让学生看图,有种情感的体验,能更好地把紧张、害怕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当大蟒蛇出现时,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呢?

(二)、学习第二节

1、自读

2、交流卡达叔叔怎样对待大蟒蛇的句子。出示板书,校对。

3、指名读

4、师引读

5、再读,圈出写卡达叔叔的动作的词

交流:脱罩按滚

6、理解:眼疾手快

说明:通过多次朗读,抓一系列的动词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学生心领神会,效果很好。

7、齐读

8、“过了半分钟,卡达叔叔从水里钻出来,竟一点儿也没伤着。”这里可用什么成语来表达?把成语代进去读读。(学生如无法答出,教师可板书相关的成语)

9、齐读第二节

说明: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句子,积累词语,让学生明白在某些情况下可用一些成语来表示,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和习惯。

四、学习第三、四小节

1、卡达叔叔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大蟒蛇呢?自读3、4小节,找出答案

2、交流句子

出示一句:蟒蛇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不能随便捕杀的。

3、分角色朗读

4、说说卡达叔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说明:通过让学生找答案,启发学生认识到卡达叔叔凭着丰富的知识,机敏的头脑,既保护了自己,又保护了珍贵动物。

五、齐读课文

六、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野生动物是国家保护动物?

2、介绍一种你喜欢的野生动物

说明: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去收集一些野生动物的资料,让学生动手又动脑,通过交流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七、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达(先里后外)疾(先外后里)

2、教师板演

3、学生练习

说明: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写好半包围的字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当场进行演示,让学生看清田字格的位置再下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

《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通过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

2.认识任何事物之间必有一定联系的事实,懂得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的道理。

3.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的。

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甚至”、“掌握”、“除了……还有……”造句。

5.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所举的具体事例,了解事物之间既有简单的联系,也有复杂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咱们必须不怕麻烦,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这样,才能把事儿做得符合咱们的意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庄稼要想获得大丰收和什么有关呢?(水、阳光、肥料、种子……)

说得对,这些都跟庄稼的丰收有密切的关系,但庄稼是否能丰收与蛇有没有关系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蛇与庄稼》就告诉了我们。

(板书:蛇与庄稼)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积极思考,使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什么?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本课生字的读音不易读准,教师要加以指导。

比如:“呻”是翘舌音;“糟”、“肆”是平舌音;“蹋”是四声音调,在文中易读成轻声。

3.注意字形。

出示投影片,请学生辨别形近字,然后组词语。

糟(糟蹋)蹋(糟蹋)

遭(遭受)塌(垮塌)

蓿(苜蓿)肆(放肆)

宿(宿舍)律(纪律)

痰(吐痰)呻(呻吟)

谈(谈话)审(审问)

吟(呻吟)律(规律)

琴(琴声)津(津津有味)

4.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秘密——奥秘性命——生命

糟蹋——糟践繁殖——繁育

放肆——狂妄密切——紧密

反义词:

糟蹋——爱惜简单—复杂

密切——疏远

(四)分段并概括段意。

这是一篇说理性课文,事例典型,结构严谨。首先让学生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然后再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蛇与庄稼的关系。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猫和苜蓿的关系。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启发人们研究它们,掌握它们的规律。

(五)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讨论,质疑解难。

(六)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习第一段。

请一名学生读一读课文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段作者向我们讲了几层意思。教师指导学生在书中画一画,标出记号,然后回答。

(这段分四层:①交代了时间、地点、起因;②写农民遇到了奇怪的事;③写老农民想出一个办法;④老农民把秘密说破了。)

什么事使农民伯伯感到奇怪?

(第一件:洪水过后,接连几年庄稼总得不到好收成,即使风调雨顺也不见起色。)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抓住重点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总”是什么意思?(一直)

“风调雨顺”是什么意思?

(“调”:调和;“顺”:适合需要,形容风雨及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很有利。)

“不见起色”是什么意思?

(不见好转。不管是灾年还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庄稼一直没有好收成。)

(第二件怪事:老农们买了一批蛇回来,放到田里,庄稼获得了大丰收。)

为什么田里有了蛇,庄稼就能丰收呢?

指导学生用书中的语句来回答。学生通过默读课文,认识到庄稼收成不好的原因是田鼠糟蹋庄稼的结果,蛇的到来,把大量田鼠吃掉,才使庄稼又获丰收了。

蛇与庄稼有什么联系呢?

请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请一名学生回答。田鼠糟蹋庄稼,蛇吃田鼠,蛇间接地保护庄稼。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学生分析到这里,教师要做一个小结。

蛇是吃田鼠的,田鼠是吃庄稼的,田里没有了蛇,田鼠繁殖得越来越多,它们糟蹋庄稼也就越多,庄稼当然歉收。由此看来农民伯伯是根据田鼠、蛇、庄稼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而想出的办法,并不奇怪。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知道了蛇与庄稼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还讲过猫和苜蓿的故事呢。

(二)学习第二段。

同学自己轻声朗读第二段课文。想一想为什么看哪个村子猫的多少,就可以知道哪里的苜蓿长得怎么样?

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把有关句子画下来,然后再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